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梳理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
展开·考点1 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考点2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艺术(6 年2 考)
考点1 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 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二、人口南迁和区域开发
知识拓展:图片解读:由箭头可知:人口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二是中原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 年4 考)
图片解读:西北少数民族使用的胡床、椅子、方凳,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开始改变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考点2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艺术(6 年2 考)
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 【2018 福建2 分】5 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律令。此举 ( ) A. 促进了民族交融B. 确立了三国鼎立局面C. 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D.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2. 【2020 福建2 分】北魏新都洛阳城的设计吸纳了中原传统文化,采用平城和建康城的样式。该设计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 A. 国家富强 B. 对外开放C. 江南开发 D. 民族交融
3. 【2017 福建2 分】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 A. 推动经济发展 B. 促进民族交融C. 加强中央集权 D. 实现南北统一
4. 【2021 福建2 分】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反映了 ( ) A. 饮食文化丰富生活 B. 农历节气指导农耕C. 祭祀礼仪追思先祖 D. 种植技术推陈出新
5. 【2022 福建2 分】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 A. 强调不误农时 B. 主张种植水稻C. 关注农具革新 D. 重视因地制宜
6. 【2019 福建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5 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 根据材料一,简述北魏都城地点发生的变化。(3 分)
从平城迁到洛阳。(3分。完整表述变化过程给3分;若答“平城、洛阳”“迁都洛阳”给2分;只答“洛阳”给1分;只答“平城”不给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及意义。(6 分)
原因: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较先进;洛阳区位优越,是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平城地理环境恶化,区位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摆脱保守势力,减少改革阻力。(4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意义:便于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加强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主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一遍过(部编版)+: 这是一份主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中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知识一遍过(部编版)+,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治特征,时代主流,五胡内迁,北人南迁,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梳理30.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梳理30.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复习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联合国旗帜,世界贸易组织标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梳理22. 走向近代(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版历史中考一轮复习--教材知识梳理22. 走向近代(复习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西班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