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讲通)-【2022讲通练透一轮】
展开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讲通)
01 考点解读
考点
分值
题型
命题趋势
文言文阅读
8~16
①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③文言断句
④理解并翻译句子
⑤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⑥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①文言文阅读整体上难度提高,考查的文段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②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
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④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02 考点剖析
[考点 文言文阅读]
※题型一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技巧方法指导
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2.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
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如“辍耕之垄上”中对“之”字的理解,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当“去、往”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此处的“之”也是“去、往”的意思。
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
经典考题再现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乃入见( )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题型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方法指导
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
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
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
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
经典考题再现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 ①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②(róu):通“煣”,使弯曲。③暴:晒。④参:验、检查。一说,参,通“叁”,多次,表概数。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题型三 文言断句
技巧方法指导
如何把握文言断句
1.通过句意断句。
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断句。
2.根据语法断句。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
(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
(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
3.借助词语断句。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
(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
(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
(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
(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
经典考题再现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B.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C.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D.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题型四 理解并翻译句子
技巧方法指导
1.文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
2.文言翻译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3.文言翻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过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翻译,结合语境,应加上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应翻译为:我同谁一道呢?
经典考题再现
4.(原文见题型一)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公将战,曹刿请见。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题型五 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
技巧方法指导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正确。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经典考题再现
5.(原文见题型三)选文中魏文侯是个 的人。
※题型六 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技巧方法指导
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2.看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烘托、伏笔、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3.看描写手法。常用的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正侧相映等。
4.看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
5.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角度品析、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进行分析。
经典考题再现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 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________;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________。这在写法上都属于________描写。
※题型七 理解文章所蕴涵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技巧方法指导
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
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在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
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析。
经典考题再现
7.(原文见题型六)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3 考点备考整合
一、一词多义集录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衣食所安 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
3.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4.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都
5.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6.称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先帝称之曰能 称赞
不以千里称也 著称
7.惩
惩北山之塞 苦于 惩恶扬善 惩罚
8.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 语言
9.次
吴广皆次当行 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行军在途中停留
10.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讲
11.得
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激
12.等
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同样
公等遇雨 诸位,表多数
13.敌
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 盖以诱敌 敌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势力、地位相等
14.端
右手执卷端 画幅的头 其人视端容寂 正,端正
15.分
今天下三分 划分、分开 必以分人 分配,分给
长约八分有奇 长度单位 忠陛下之职分也 职分,本分
16.奉
为妻妾之奉 侍奉 奉命于危难之间 接受,奉行
17.扶
便扶向路 沿,顺着 出郭相扶将 搀扶
18.福
神弗福也 赐福,保佑
此何遽不为福乎 好事,有福之事
19.富
苟富贵,毋相忘 富裕 家富良马 富有,充足
20.苟
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如果 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苟且
苟无饥渴 或许,表希望
21.固
汝心之固 顽固,固执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君子固穷 安守,固守
22.顾
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看望,拜访
23.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色,景象
24.还
还于旧都 返回 计日以还 归还,交还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旋”,回转,掉转
25.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忧虑 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26.惠
大王加惠 恩惠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27.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有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
28.极
此乐何极 尽头,穷尽 南极潇湘 尽,到
初极狭 非常
2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好处 弗敢加也 虚报
30.举
死即举大名耳 传扬 举大计亦死 发动
管夷吾举于市 被举用 董生举进士 参加
31.具
具答之 详细 各具情态 具备
32.谓
太守自谓也 命名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告诉;对……说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说
33.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绝 以为妙绝 极,非常
群响毕绝 消失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34.苦
苦秦久矣 苦于 苦其心志 使……痛苦
何苦而不平 愁
35.乐
太守之乐其乐 以……为乐 钟鼓乐之 使……快乐
而不知人之乐 乐趣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欢乐,快乐
36.隶
世隶耕 属于 隶而从者 跟着
37.名
名之者谁 命名,起名 不能名其一处 说出
卷卷有爷名 名字
38.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39.屈
猥自枉屈 委屈 手指不可屈伸 弯曲
40.去
一狼径去 走开,离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距离
41.乳
妇抚儿乳 喂奶 儿含乳啼 奶头
42.食
食不饱,力不足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同“饲”,喂养
43.书
乃丹书帛曰 书写 得鱼腹中书 文字,字条
一男附书至 书信 军书十二卷 文件
44.数
又数刀毙之 shù,表多次,几 珠可历历数也 shǔ,计算
扶苏以数谏故 shuò,屡次
45.屯
大雪屯门 堆积 屯大泽乡 停驻
46.鲜
芳草鲜美 xiān,鲜艳 陶后鲜有闻 xiǎn,少
47.意
意少舒 心情 意暇甚 神情,态度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想要
48.方
方七百里 指面积,方圆 余年幼,方出神 正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49.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wú,同“无”,没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wáng,逃亡
50.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私心
51.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仔细
52.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漂亮
53.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全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数词,一
54.许
高可二黍许 上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二、常考虚词及用法举例
1.之
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执策而临之(《马说》)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结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主谓之间,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陋室铭》)
语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动词
去;往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其
代词
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副词
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3.而
连词
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表并列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表转折,“却”“但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4.以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连词
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动词
“以为,认为”“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助词
与“所”连用,表示“……的原因”,或表凭借、目的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于
介词
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时”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
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相当于“从”“自”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引进比较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
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6.乃
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表事情发生或结束,可译为“才”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动词
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虽
连词
表转折,可译为“虽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表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8.为
动词
“做”“成为”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介词
表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了”“因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表被动,可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助词
表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连词
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9.者
代词
不能单独使用,一般附在形容词、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代人、事,相当于“……的人”“……的事”
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助词
结构助词,用在判断句、叙述句中,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助词,表示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的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0.且
连词
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
可译为“将近”“姑且”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11.则
连词
表承接,可译为“那么”“于是,就”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乎
助词
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补足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表推测,可译为“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介词
表示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可译为“在”“从”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3.然
助词
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可译为“……的”“……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连词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为“可是”“但是”“然而”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代词
指示代词,这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14.与
连词
译作“和”“跟”“同”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副词
译作“给、替”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动词
译作“给予、授予”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助词
通“欤”,句末语气词
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15.但
副词
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连词
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16.或
代词
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副词
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17.也
助词
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8.何
代词
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作宾语,译为“什么”“哪里”
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水何澹澹(《观沧海》)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9.若
代词
表称谓,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表近指,译为“这”“这样”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连词
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隆中对》)
与“夫”连用,近似于“要说那”“像那”
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
20.所
助词
“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的地方”等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所”“以”连用,表示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连用,表示凭借和目的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21.焉
助词
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代词
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兼词
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22.因
介词
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三、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答题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今异义现象,二是一词多义现象,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四是通假字现象。
1.古今异义
(1)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现在仅仅指臭味。
(2)词义扩大
有些词语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夸父逐日》);现在成为河流的通称。
(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有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4)词义转换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2.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义项,一般说来,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3.词类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意是动词“射箭”,这里活用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3)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文言文中,两个名词连用时,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后面如果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本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宾语,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后面跟着宾语“秦”,在该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
(5)一般名词作状语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义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
(6)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7)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8)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为使动用法。
(9)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稍稍宾客散”(《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散”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宾客”。
4.通假字
通假字,是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
04 考点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豉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至于鄙( )
(4)卒得反国( )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
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
青衣捕盗①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②。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③,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④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⑤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 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②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③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④稔(rěn):熟悉。⑤渠:第三人称。
5.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
B.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厚积薄发
C.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
D.公及夫人皆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见异思迁
6.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书 儿 手 夺 之 曲 作 三 四 盘 揉 若 软 绵 掷 诸 地。
7.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谱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
【注】 ①佚(yì):通“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编织。
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乡寡人曰( )
(2)昔者舜工于使人( )
(3)然犹策之不已( )
9.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D.舜不穷其民
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10.翻译下列句子。
(1)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2)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11.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横无际涯 受任于败军之际
B.薄暮冥冥 不宜妄自菲薄
C.去国怀乡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D.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13.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微斯人,吾谁与归?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于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亡魏
马无故亡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闻寡人之耳者
D.徒以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6.翻译下列句子。
(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17.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02 考点剖析
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徧:通“遍”遍及、普遍。
【答案】 (1)于是,就 (2)遍及、普遍 (3)虚夸。这里指虚报,以少报多 (4)赐福,保佑
2.【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先找到各项加点虚词的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再对其中的加点虚词进行理解。然后对每项中的加点词进行推断,然后比较,判断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A项,代词,它/动词,到。B项,知道,懂得/通“智”,机智。C项,加点的词都解释为:即使。D项,表转折/表并列。
【答案】 C
3.【解析】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答案】 B
4.【解析】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间:参与。
【答案】 (1)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 (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5.【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义,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
【答案】 守信或诚实
6.【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湍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的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从侧面写出了水的迂回。
【答案】 湍急 迂回(深) 侧面
7.【解析】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甲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山和水的特点,乙文写出了长江黄牛滩水道迂回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答案】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04 考点演练
1.答案:(1)使……痛苦 (2)同“横”,梗塞、不顺 (3)边境(边远的地方) (4)最终(终于,最后)
2.解析:选C。A项,……的样子/这样。B项,来/因为。C项,都是“表转折”。D项,从/此。
3.答案:(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4.答案:“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
参考译文:
【乙】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5.解析:选C。A项,诚恳/果真/确实。B项,接近/淡/喷薄。C项,都是“值得”的意思。D项,惊异/对此感到奇异/不同。
6.答案: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7.答案:《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
参考译文:
有个姓聂的人,因为人命案而蒙冤。按察使为之洗冤昭雪,这个姓聂的人将自己的女儿书儿献给按察使做婢女。按察使被他诚恳的情意所打动,便收留了这位女子。按察使的夫人对下人一向严厉,使女们除了要做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外,夫人还亲自监督她们做针线活。书儿学不会针线活,天天被鞭打,她只是低头甘心受罚。
后来按察使因事受牵连而被免官,解职还乡。当时枣树林中有强盗号称“赛张青”刘标。按察使对此非常清楚,一路小心提防前行。一日天近黄昏,树木之中发出响箭的声音,按察使双腿发抖,夫人也面色如土。随从的仆人车夫等,没有不惊慌失措。书儿从容不迫地上前对按察使说:“一群区区鼠辈,如何胆敢冒犯大人的尊驾,他们若不想活命,我就亲手杀了他们。”她讨要了按察使面前的一匹马,赤手空拳地前往,她大声斥责盗贼说:“贼狗奴,可认得河南聂书儿吗?”盗贼笑道:“我们只要钱儿、钞儿,要‘书儿’有什么用?”书儿发怒道:“你们死到临头了,还敢说笑话!”盗贼也发怒了,突然发射一弹,书儿举右手张开两指接住;又射一弹,书儿左手接住;第三弹又到,书儿笑着张口迎住,用牙衔住,腾跃而起,吐出口中弹丸,大笑道:“贼奴只有这种本事吗?”另一盗贼挥舞铁拐上前,书儿空手夺下铁拐,将它盘旋扭曲三四圈,仿佛揉搓绵团似的,抛掷在地上,笑着说:“你娘灶下的烧火棍,也拿来吓人吗?太可笑了!”盗贼一齐跪到马前请求饶命。书儿说:“你们不值得弄脏我的手!”喝令他们离开。
书儿从容地回马拜见按察使说:“托大人洪福,幸运的是我没有辜负使命。”按察使和他的夫人都十分惊异,接着问道:“你有如此了得的功夫,为何不能使用一枚细针呢?”书儿回答道:“长枪大剑,我在十一二岁时,便已经耍习惯了。现在一枚小针握在手里,竟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学不会。”又问:“那么鞭打受罚时,你又为何默默忍受呢?”书儿回答道:“父亲命我来报答大人的恩德,我若有所抵触,岂不是以怨报德吗?我怎么敢这样呢!”
答案:(1)同“向”,刚才 (2)擅长(善于) (3)用鞭子打(驱赶)
9.解析:选C。C项,都是代词,指代前文所说之事。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却。D项,代词,他的;助词,加强语气。
10.答案:(1)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 (2)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
11.答案:为政者要体恤民情,使百姓安居乐业(不能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
参考译文:
颜回陪鲁定公坐在台上,东野毕在台下御驾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很好啊!”颜回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逃跑了。”定公(听后)不高兴,把(这件事)告诉旁边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中伤别人。难道君子也中伤别人吗?”颜渊告退后,不一会儿马棚的差役禀报鲁定公东野毕驾驭的马跑了。定公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马上催促车去召回颜回。”
颜回到,定公说:“刚才我说:‘东野毕驾车技术很好。’您说:‘好是好,但是他的马将会有纰漏了。’不知道您是如何知道的呢?”颜回回答说:“我以治理国家的道理知道的。从前舜善于任人办事,造父(周穆王的车夫,驾车能手)善于驾驭马车。舜不竭尽民力,造父不竭尽马力。因此舜的时候没有因为受不了压迫而逃散或反抗的人民,造父(手中)没有因为不服驾驭而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驭马,上车时把马缰绳勒得太紧,使马的身体过于挺直;又让马盘旋转动,慢行快跑,调服车马要求太苛刻了;让马历经险阻到达远方,马已经筋疲力尽了。然而却仍然不停地用鞭子打它,所以知道必出纰漏。”
定公说:“很好,可以进一步说说吗?”颜回说:“野兽到了穷途末路就要咬人,禽鸟到了穷途末路就会啄人,人穷困到极点,就会变得相互欺骗。从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发生危机的,从来都没有过。《诗经》上说:‘手握缰绳如丝带,车旁两马像跳舞。’指善于驾驭马车。”定公说:“是我的过错啊!”
12.解析:选C。A.边/时候。B.迫近/轻视,看不起。C.都是“国都”的意思。D.日光/景色。
13.答案:(1)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复兴起来了。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4.解析:选C。本文写景不是为了抒情,而是为了议论,强调要向古仁人那样有胸怀抱负,所以“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不正确。
15.解析:选A。A项,“于”都是“介词,从”的意思。B项,使……灭亡/逃跑。C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D项,因为/用来。
16.答案:(1)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17.答案: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达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5 修辞、仿写与对联(讲通)-【2022讲通练透一轮】: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5 修辞、仿写与对联(讲通)-【2022讲通练透一轮】,文件包含专题5修辞仿写与对联讲通-2022讲通练透一轮-教师版doc、专题5修辞仿写与对联讲通-2022讲通练透一轮-学生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练透)(一)-【2022讲通练透一轮】: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练透)(一)-【2022讲通练透一轮】,文件包含专题13文言文阅读练透一练透-2022讲通练透一轮教师版docx、专题13文言文阅读练透一练透-2022讲通练透一轮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练透)(二)-【2022讲通练透一轮】: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练透)(二)-【2022讲通练透一轮】,文件包含专题13文言文阅读练透二练透-2022讲通练透一轮教师版docx、专题13文言文阅读练透二练透-2022讲通练透一轮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