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重庆市荣昌区永荣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
    2021-2022学年度(上)高2023届期末考试试卷
    生物
    一、单选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列各选项中,能看作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
    A. 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 B. 病人注射生理盐水
    C. 氧气进入红细胞内 D. 洗澡时耳中进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胃通过食道与口腔与外界相通,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不是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病人注射生理盐水进入血浆和组织液等部位,属于人体内环境,B正确;
    C、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红细胞,是进入细胞内,不是进入内环境,C错误;
    D、外耳道与外界相通,洗澡时耳中进水,不是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B。
    2. 如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B.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液
    C.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
    D. 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形成血浆。
    【详解】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A正确;
    B、①是血浆不是血液, B错误;
    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而不是血浆,C错误;
    D、激素、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胰蛋白酶是消化液的组成成分,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3. 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1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 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 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 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是指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组织间隙液的简称)、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占体液总量的三分之一。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
    【详解】A、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
    B、在正常生命活动中,由于组织细胞不断地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一定分别增加10mL,B错误;
    C、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小于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C错误;
    D、因神经和体液的调节,细胞外液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液的Na+浓度,不可能出现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的现象,D错误。
    故选A。
    4. 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Ⅰ能进行体内外物质交换的系统,并能为内环境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Ⅱ表示体外的物质进入体内的结构,表示消化系统,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消化吸收;Ⅲ表示泌尿系统,②表示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为皮肤。
    【详解】A、内环境与Ⅰ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Ⅱ消化系统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进入血浆,B错误;
    C、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的物质,所以②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故选B。
    5.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此现象分析不正确是( )
    A.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C. 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D. 人到高原地区后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
    B、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人体稳态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小时,人体通过调节,内环境仍然保持稳定,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较大时,超出了调节能力,稳态遭到破坏,代谢会发生紊乱,C错误;
    D、人到高原地区后,因为空气稀薄,供氧不足,故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D正确。
    故选C。
    6. 基于对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小脑、脑干组成的
    B. 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
    C. 神经集结成束,外面有一层包膜,就构成了神经纤维
    D. 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系统主要由亿万个神经元组成的,而且神经元之间纵横交错,相互联系,形成了贯通全身的信息传递网络.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树突呈树枝状,数量较多,有利于收集信息和将信息传至胞体。
    【详解】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
    B、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B正确;
    C、神经元的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支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枝状分支的树突,轴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神经,C错误;
    D、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在全身各处,能控制四肢运动,但不仅仅是支配躯体运动的全部神经就是外周神经系统,D错误。
    故选B。
    【点睛】
    7. 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依赖于Na+外流
    B.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D.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1、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 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时依赖于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A错误;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B正确;
    C、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C正确;
    D、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可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如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A。
    8. 下列各图中,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和(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详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细胞体 ,图中轴突与突触后神经元的树突膜相连接,B正确;
    C、图中左侧是突触前神经元,右侧是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左传递至右,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D正确。
    故选C。
    9. 某人因为交通事故脊椎从胸部折断了,一般情况下( )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详解】ABCD、由题意可知,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腰部的脊髓,所以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膝跳反射的中枢没有被破坏,所以膝跳反射存在,足部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脊椎从胸部折断,兴奋不能经脊髓传至大脑皮层,所以针刺足部无感觉,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A. 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 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 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脊髓低级中枢施加易化或抑制性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婴幼儿由于高级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因此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由于惊恐时,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异常,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也会出现无意识排尿,说明脊髓的低级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故选D
    【点睛】
    11. 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2.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详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13. 下图是对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垂体和下丘脑
    B. 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抑制结构甲、乙分泌
    C. 结构乙的活动只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调节
    D. 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这就是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就是反馈调节。图示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TSH)。
    【详解】A、结构甲和乙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A错误;
    B、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垂体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维持在一定浓度内,B正确;
    C、结构乙的活动受结构甲分泌的激素和结构丙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调节,C错误;
    D、物质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B。
    14. 如图为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I、II、III、IV对应正确的是( )

    A. I——大脑皮层 B. II——下丘脑
    C. III——抗利尿激素 D. IV——尿量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因此I——下丘脑,II——大脑皮层,III——抗利尿激素,IV——尿量减少。
    【详解】A、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I——表示下丘脑,A错误;
    B、血浆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II——大脑皮层,B错误;
    C、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III——抗利尿激素,C正确;
    D、血浆渗透压升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IV——尿量减少,D错误。
    故选C。
    15.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可因被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如图1所示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对该病毒进行识别、摄取和处理
    B. ②分泌的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 ⑤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 ⑥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其中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细胞;③表示B细胞;④表示效应T细胞;⑤表示记忆细胞;⑥表示浆细胞。
    【详解】A、①为吞噬细胞,其在特异性免疫中的作用是对该病毒进行识别、摄取和处理,A正确;
    B、②为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
    C、⑤为记忆细胞,其中的记忆B细胞在二次免疫中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但是题干中为首次感染,C错误;
    D、⑥为浆细胞,可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没有增殖分化的能力,D错误。
    故选A。
    16. 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 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
    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④吞噬细胞对细胞集团的吞噬消化
    ⑤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⑥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
    ⑦皮肤的阻挡作用 ⑧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A. ②④⑥⑦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②⑥⑦⑧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①预防接种乙肝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人工主动免疫,①错误;
    ②血浆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水解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②正确;
    ③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属于特异性免疫,③错误;
    ④吞噬细胞对细胞集团的吞噬消化属于体液免疫,④错误;
    ⑤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属于细胞免疫,⑤错误;
    ⑥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对病菌的黏附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⑥正确;
    ⑦皮肤的阻挡作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⑦正确;
    ⑧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⑧正确。
    故选D。
    【点睛】
    17. 某人感染了酿脓链球菌痊愈后,出现了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攻击心脏瓣膜,导致其患上风湿性心脏病。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酿脓链球菌再次进入此人体内记忆细胞将快速增殖分化
    B.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弱而导致的疾病
    C.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等参与清除酿脓链球菌
    D. 酿脓链球菌表面的抗原可能与心脏瓣膜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县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当酿脓链球菌再次进人此人体内,记忆B细胞会识别抗原并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A正确;
    B、风湿性心脏病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把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当成抗原清除而导致的疾病,B错误;
    C、酿脓链球菌被清除需要体液免疫来完成,涉及的细胞由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B细胞等,C正确;
    D、酿脓链球菌表面的抗原可能与心脏瓣膜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体患病,D正确。
    故选B。
    18. 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极强,发病快,往往在人体免疫系统进行有效反击前使人致死。有关新冠肺炎的预防和治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新冠肺炎病毒不能在患者的飞沫、排泄物中增殖
    B. 注射灭活的病毒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C. 经过体液免疫过程可以将入侵肺细胞的冠状病毒完全清除
    D. 注射过疫苗的人和被感染的人体内都可检测到相应抗体,因此还需要检测病毒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新冠肺炎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在患者的飞沫、排泄物中增殖,A正确;
    B、灭活病毒相当于疫苗,经处理灭活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使其逐渐丧失感染性,但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可以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起到预防的作用,B正确;
    C、新冠状病毒会入侵肺细胞,需要细胞免疫将病原体暴露,再经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清除,故要将其完全清除需要经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C错误;
    D、注射过疫苗的人和被感染的人体内都会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故都可检测到相应抗体,因此还需要检测病毒核酸,D正确。
    故选C。
    19. 有关生长素作用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乙图中Ⅰ和Ⅲ做对照,Ⅱ和Ⅳ做对照,说明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 若乙图Ⅰ处为甲图B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Ⅱ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后
    C. 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D. 若乙图中Ⅲ处为甲图AB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Ⅳ处可能为EF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甲中AC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加快,CF段表示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减慢,C点是植物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图乙表示植物体的茎的背地生长和根的向地生长,植物体横向放置时,因为受到重力的影响,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由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对根来说,近地侧的浓度过高表现出抑制生长,远地侧表现为促进生长,对茎来说,近地侧没有达到抑制生长的浓度,因此近地侧和远地侧都是促进生长,并且近地侧促进效果比远地侧要大,生长速度大于远地侧。
    【详解】A、乙图中Ⅰ和Ⅱ做对照,Ⅲ和Ⅳ做对照,根的向地性说明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没有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
    B、若乙图Ⅰ处为甲图B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Ⅱ处生长素浓度大于Ⅰ处,且Ⅱ处表现为抑制生长的效应,Ⅱ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F点以后,B正确;
    C、根据分析可知,生长素对Ⅰ、Ⅲ、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C错误;
    D、由于重力的影响,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Ⅲ处,促进生长的效果Ⅳ处大于Ⅲ处,若乙图中Ⅲ处为甲图AB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Ⅳ处可能为B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D错误。
    故选B。
    20. 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下列各项措施中,与植物激素的作用无关的是(  )
    A. 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
    B. 棉花适时打顶摘心,增加结铃数和棉桃重量
    C.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
    D. 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
    【答案】A
    【解析】
    【分析】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详解】A、“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绿豆、小豆、芝麻作为绿肥,作用是改良土壤、丰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与植物激素没有直接关系,A符合题意;
    B、摘掉顶芽,从而降低了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解除了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增加结铃数和棉桃重量,体现了植物激素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每篮用木瓜两三枚放入,得气(乙烯)即发(红柿成熟)体现了植物激素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根茬部分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体现了植物激素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 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C. 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D. a的含义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A和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C表示死亡率,D表示性别比例,a表示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详解】A、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能使种群密度增大,所以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迁入率,B错误;
    C、D表示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变化趋势,即图中a的含义,D错误。
    故选A。
    22. 观察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
    B. 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
    C. “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
    D.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A、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不断加大,A错误;
    B、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B正确;
    C、“J”形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正确;
    D、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D正确。
    故选A。
    23.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将适量的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 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实验过程及实验原理。
    【详解】A、葡萄糖可以为酵母菌提供能量,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保证酵母菌的大量繁殖,A正确;
    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正确;
    C、用吸管吸取培养液后,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一侧,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观察、计数,D正确。
    故选C。
    【点睛】(1)酵母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要保证获取样本的随机性,减少误差;(2)尤其要注意取样时的操作步骤。
    24.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 动物在群落中的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具分层现象有关
    D.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阶段
    【答案】D
    【解析】
    【详解】ABC、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其垂直结构(即分层现象),且动物的分层主要与植物(动物的食物主要来源)有关,ABC正确;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直接影响到射在地面上的光照强度,进而影响到草本层的水平分布,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5.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
    C. 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 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甲是个体,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B、乙是种群,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将会在该值上下波动一段时间,B错误;
    C、丙是群落,是由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的,C错误;
    D、丁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组成,所以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无机环境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梳理书本知识理清楚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定义,结合选项选出正确答案。本题易混乱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定义,例如群落的定义容易忽视分解者。
    26. 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27. 以下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B. 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 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D.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和繁衍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所以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越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A正确;
    B、生长激素调节的是个体本身,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出发点是生态系统,从宏观上分析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是指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向同种或者不同种的其他个体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所以生长激素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B错误;
    C、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植物开花有利于其繁衍后代,故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正确;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是物理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D正确。
    故选B。
    28. 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 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 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 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后,分解者的有氧呼吸增强,所以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故选D。
    【点睛】要能据图判断出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再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作出准确判断。
    29. 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 A是消费者,D是生产者,B属于分解者
    C. 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流向B
    D.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D和C之间存在双向箭头,且C发出的箭头多,D进入的箭头多,则C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围绕A的箭头“一进多出”,则A为消费者,围绕B的箭头“多进一出”,B为分解者。
    【详解】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不需要碳元素的补充,A项正确;根据分析可知,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B项错误;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项正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密不可分,碳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碳循环的动力,D项正确。
    【点睛】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向内箭头多的是CO2库,向外箭头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和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
    3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B. 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C. 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 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即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主要通过反馈(feedback)调节来完成,不同生态系统的自调能力不同。。
    【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自给自足,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A正确;
    C、除去农田中的杂草,降低了物种多样性,使其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B、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D、适当增加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可以使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信息传递的作用表现在三个层次: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物种种类怎样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填空题(共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 某校生物科研小组对一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他们分别采用不同体积的样方来调查土壤中的物种数。结果如图1所示;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
    (2)图2中未表示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和_______。
    (3)由于某种原因使得A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减少,E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调节机制。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 kg。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
    (5)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演替,演替结果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或“不变”)
    【答案】(1)丰富度 (2) ①. 分解者 ②.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 ①. (一定的)自我调节 ②. 负反馈
    (4) ①. 500 ②.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 ①. 次生 ②. 增强
    【解析】
    【分析】分析图示:图1中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体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图2表示食物网的示意图,共有3条食物链:B→D→E、B→C→E、B→A→C→E。

    【小问1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叫做丰富度。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未表示出的该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小问3详解】
    A种群数量短时间内大量减少,E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小问4详解】
    图2表示食物网的示意图,共有3条食物链:B→D→E、B→C→E、B→A→C→E,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E每增加10kg生物量,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质量用20%计算,故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的量是5÷20%÷20%+5÷20%×1/2÷20%+5÷20%×1/2÷20%÷20%=500kg;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小问5详解】
    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该过程具有土壤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故演替结果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32. 神经调节在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如图甲a、b分别是放置在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肉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请据图分析有关问题:

    (1)静息时,①处膜内外的电位是_______,受刺激后_______的内流使兴奋部位出现电位翻转,与相邻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兴奋以_______的形式在①中传导。兴奋在②中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
    (2)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反射弧中的_______神经。
    (3)研究发现,某些毒品可以导致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含量增加,从而使人上瘾,且极难戒治。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结合后,可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最终在_______产生愉悦感。在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某种毒品会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多巴胺的回收,从而延长“愉悦感”的时间。
    【答案】(1) ①. 内负外正 ②. Na+ ③. 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 ④. 单向 ⑤.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传入
    (3) ① (特异性)受体 ②. 大脑皮层 ③. 抑制
    【解析】
    【分析】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传入神经、②是突触结构、③是传出神经。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小问1详解】
    静息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所以①处膜内外的电位是内负外正;受到刺激后,Na+内流,所以呈现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兴奋在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或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的;②处是突触结构,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②中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①所在部位有神经节,故表示传入神经。
    【小问3详解】
    多巴胺是神经递质,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电位发生改变,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所以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愉悦感;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的转运蛋白回收,如果毒品抑制多巴胺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增多,从而延长了愉悦感。
    33. 对人体而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下丘脑参与人体的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在饭后一小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____。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体内存在胰岛B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使胰岛B细胞受损,从免疫学角度看,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属于____病。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可以刺激_____的相关部位产生兴奋,从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____增多,进而降低血糖浓度,该调节过程属于___调节(填“神经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或“体液调节”)。
    (3)当你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_______,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_______增加,从而促进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
    (4)体育课上,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有些同学就立即去冲冷水。你认为这种做法是否合适:_______(填“合适”或“不合适”)。
    【答案】(1) ①.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 自身免疫
    (2) ①. 下丘脑 ②. 胰岛素 ③. 神经-体液调节
    (3) ①. 大脑皮层 ②. 抗利尿激素 ③. 肾小管和集合管
    (4)不合适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也就是调节血糖的来源和去向,使其处于平衡状态。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
    【小问1详解】
    正常情况下,饭后一小时,食物中糖类的消化为葡萄糖,经吸收进入血液,是此时血糖的主要来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病因是患者体内存在胰岛B细胞的抗体,这些抗体使胰岛B细胞受损,从免疫学角度看,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小问2详解】
    当血糖浓度上升时,可以刺激胰岛B细胞或通过下丘脑相关部位产生兴奋,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增多,降低血糖浓度;该调节过程有下丘脑等神经系统与胰岛素等激素的共同参与,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小问3详解】
    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刺激,这个刺激一方面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调节水的摄入量;另一方面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了尿量的排出,保留了体内的水分,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恢复正常。
    【小问4详解】
    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有些同学就立即去冲冷水澡,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冷水刺激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会导致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失,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34. 回答有关人体免疫调节问题。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1)图中细胞b表示的是_______;图中④为_______。
    (2)细胞d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生A物质_______,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_______。
    (3)细胞f产生的B物质为_______,主要存在于_______中;该物质能与_______结合,从而起到免疫作用。
    (4)注射从已经康复的H1N1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H1N1有治疗作用,原因是_______。
    (5)图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细胞是_______。
    【答案】(1) ①. 辅助性T细胞 ②. 细胞
    (2) ①. 细胞因子 ②. 靶细胞裂解死亡
    (3) ①. 抗体 ②. 血清或淋巴液 ③. 病原体
    (4)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H1N1病毒的抗体 (5)a、f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c表示B细胞,f表示浆细胞,g表示记忆B细胞,d表示细胞毒性T细胞,e表示记忆T细胞。物质A表示细胞因子,物质B表示抗体。④表示细胞免疫,⑤表示体液免疫。
    【小问1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图中细胞b表示辅助性T细胞;④主要靠细胞毒性T细胞等起作用,属于细胞免疫。
    【小问2详解】
    细胞d是细胞毒性T细胞,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产生A物质细胞因子,并通过它们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二是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将病原体释放出来。 
    【小问3详解】
    细胞f是浆细胞,其产生的物质B是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或淋巴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细胞基团或沉淀,阻止病原体增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小问4详解】
    康复患者的血清中含有能够杀灭H1N1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可与患者体内的相应病毒结合,阻止病毒的增殖,因此注射从已经康复的H1N1患者体内取得的血清,对H1N1有治疗作用。
    【小问5详解】
    上图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细胞有f浆细胞和a抗原呈递细胞。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