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练教案(生物篇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42676/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讲: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练教案(生物篇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42676/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讲: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练教案(生物篇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42676/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讲: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练教案(生物篇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426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讲: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练教案(生物篇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426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讲: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练教案(生物篇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404267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讲: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中考科学一轮复习讲练教案(生物篇和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展开第三讲:代谢与平衡
第一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与营养
1、食物中的七大类营养素主要有水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无机盐 、维生素和粗纤维等。
2、各类营养素的作用:水: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糖类: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占人体细胞干重的50%以上;②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脂肪:生物体内贮存能量的物质。
无机盐:构成组织(如磷—细胞膜)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缺Ca、P—骨质疏松症;缺Fe—缺铁性贫血;缺Zn—食欲下降,影响生长发育;缺I—甲状腺肿大。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粗纤维:促进消化。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利于及时排便。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有助于减少肠道吸收脂肪,预防心血管疾病。
3、几种维生素来源及缺乏症
名称 | 缺乏症 | 主要来源 |
维生素A | 夜盲症 | 肝、鸡蛋黄、胡萝卜、玉米 |
维生素B1 | 脚气病 | 牛肉、肾脏、谷类种皮(麦麸)、豆类 |
维生素B2 | 口角炎、唇裂症 | 酵母、大豆、胚芽、肝 |
维生素B12 | 恶性贫血 | 肝、奶、肉、蛋 |
维生素C | 坏血病 | 蔬菜、水果 |
维生素D | 成人骨软化、儿童佝偻病 | 肝脏、鸡蛋、鱼肝油(晒太阳自身合成) |
维生素E | 肌肉萎缩 | 谷物胚芽、绿叶 |
二、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 功能 |
口腔 |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
咽 | 食物的通道 |
食道 | 食物的通道 |
胃 | 肌肉质的囊,收缩能力很强,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
小肠 | 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混合均匀(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将食物残渣推向大肠 |
大肠 | 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
肛门 | 粪便排出 |
(2)消化腺
消化腺 | 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 流入部位 | 消化物质 |
唾液腺 | 唾液(淀粉酶) | 口腔 | 初步消化淀粉 |
胃腺 | 胃液(蛋白酶) | 胃 | 初步消化蛋白质 |
肝脏 | 胆汁(不含消化酶) | 暂存胆囊流入小肠 | 促进脂肪消化 |
胰腺 | 胰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 小肠 |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
肠腺 | 肠液(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 | 小肠 |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
2、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①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②将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吸收到血液中;③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
3、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人体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2)消化的类型
物理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3)吸收:当食物消化后,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管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4)七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①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被消化道直接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
②须经消化才能被吸收:蛋白质、糖类、脂肪。
③不能被消化吸收:粗纤维
(5)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消化部位吸收部位、消化步骤、有关消化液种类:
消化道消化 | 淀粉 | 蛋白质 | 脂肪 |
口腔 | √(麦芽糖) | × | × |
胃 | × | √(多肽) | × |
小肠 | √(葡萄糖) | √(氨基酸) | √(脂肪酸和甘油) |
4、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的特点及相应功能:①小肠长,内壁有小肠绒毛,可扩大小肠内表面积;②小肠绒毛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③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能对食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彻底的消化。
5、消化道不同部位对营养物质吸收不同:
① 口腔和食道:不吸收。
② 胃:只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另外还有酒精(非营养物质)
③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④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某些维生素。
6、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1)酶的概念: 酶是生物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催化剂。酶能使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迅速地进行,而本身并不发生变化,这一点与无机催化剂相似。
(2)酶的特点: 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不稳定性:高温、低温以及过酸、过碱,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也就是说,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温度、pH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7、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1)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消化过程: 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除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外,其他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必须在各种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才能完成,它们的具体途径为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氨基酸 脂肪甘油+脂肪酸
(2)消化酶在人体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口腔中的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口腔可以使食物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②酸性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它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
③小肠中的消化液包括肠液、胰液和胆汁,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分别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酶;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它可以对脂肪起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极细小的微粒,从而增加脂肪与各种消化液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的消化。因此小肠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三、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因素:温度、pH
1、人体内酶的催化作用适宜的温度一般为37℃,发高烧的人胃口不好、冷饮食品不能多吃都是温度会pH对催化作用有影响,在最适宜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约为7,胃蛋白酶适宜在酸性的环境中将蛋白质分解
2、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原理:
(1)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质是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过程
(2)淀粉是否已完全分解,可用碘液检验,因为淀粉遇碘会变蓝色。
实验成功关键:
①制备的淀粉糨糊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否则唾液中的淀粉酶会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活性
②在取唾液前,必须漱净口。切忌从咽喉处吐取黏液,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睡液
③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在37℃恒温的水浴中进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影响实验结果。
④加碘液前,要先将试管冷却后再滴加碘液,温度过高会使碘液中的碘升华,影响实验效果
知识巩固练
一、选择题
1、2019年5月,浙江省疾控中心对中小学生午餐供应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样本学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油盐肉过多,奶类和新鲜水果太少。其中奶类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
A.维生素 B.膳食纤维 C.蛋白质 D.脂肪
【答案】C
【解析】奶类制品中营养素配合平衡,其中蛋白质的含量丰富,且所含蛋白质易消化吸收。由分析可知,奶类提供的主要营养是蛋白质,C选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合理均衡的膳食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日常生活中,应科学安排一日三餐,图中能代表一日三餐中各种食物合理配置比例的是( )
A.B.C.D.
【答案】D
【解析】“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也就是谷类需要量多,但是可以发现宝塔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①层为谷物类,主要提供淀粉等糖类,能提供能量;第二层是瓜果蔬菜类,它们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第三层是肉类等动物性食品;第四层是奶制品、豆制品,第五层是油脂类。故答案为:D
3、如图是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A、B、C、D、E依次表示消化道各段)被消化的程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B段表示胃,能消化淀粉和蛋白质
B.图中D段表示小肠,里面有肠液、胰液和胆汁
C.图中Ⅰ曲线表示的是淀粉,在消化道的各段中都能被消化
D.图中Ⅱ曲线表示的是脂肪的消化过程
【答案】 B
【解析】由图中曲线可知, Ⅰ、Ⅱ、Ⅲ 在D部位都减少,说明D是小肠;且Ⅲ只能在D部位减少,说明Ⅲ 是脂肪的消化曲线;Ⅰ在口腔中就开始减少,说明Ⅰ表示的淀粉的消化曲线;Ⅱ在C、D两个部位减少,说明曲线Ⅱ代表的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所以C是胃;B是食道;A、图中B是食道,不能消化淀粉和蛋白质;故A错误;B、D是小肠,小肠中的消化液有肠液、胰液、胆汁;故B正确;C、由图可知,淀粉在B食道中不能消化;故C错误;
D、曲线Ⅱ代表的是蛋白质的消化曲线;故D错误;故答案为:B。
4、下列关于消化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B.消化系统的功能是对所有的食物成分进行消化
C.所有的营养物质都是在小肠内吸收的
D.消化道由口、咽、喉、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答案】A
【解析】A、消化系统有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A正确;
B、消化系统主要对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行消化,而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要消化就可以被消化道吸收 ,B不正确;
C、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内吸收,胃、大肠也能吸收部分营养物质,C不正确;
D、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组成,D不正确。 故答案为:A
5、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中的相关记录,该实验表明酶的催化作用( )
试管 | 加入物质 | 温度 | 加入碘液 |
1 | 淀粉糊+唾液 | 37℃ | 不变蓝 |
2 | 淀粉糊+唾液 | 0℃ | 变蓝 |
A.需要适宜的 pH B.需要适宜的温度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高效性
【答案】 B
【解析】由表格可知,试管1加入淀粉不变蓝,而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但试管1不变蓝,说明试管1中已经不存在淀粉,试管2会变蓝,说明试管2中含有淀粉,经过两个试管的对比,它们唯一不同的变量为温度的不同,实验结论为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如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加快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其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加快反应速率随pH或温度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A点适当提高温度或在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都将增大
B.图中E点代表该酶的最适pH,H点代表该酶的最适温度
C.研究淀粉酶或过氧化氢酶参与的酶促反应,均可得到上图曲线
D.短期保存该酶,适宜条件对应于图中的D,H两点
【答案】 D
【解析】解:A、甲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的,故在A点提高温度,反应速率将降低,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是底物浓度,不是酶浓度,故B点适当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一定增大,A不符合题意;
B、图中E点代表酶的最适温度,H点代表酶的最适pH,B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受热易分解,故当用过氧化氢酶研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时,高温时反应速率不会为零,C不符合题意.
D、酶的保存应该在最适pH、低温下保存,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7、左图表示的是pH值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右图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左图中可以知道pH=6左右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达到最大
B.从右图中知道酶C活性会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强
C.从左图中可知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时,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
D.从右图中可知活性温度的范围最广的酶是B
【答案】 A
【解析】解:A、从左图中可以知道,植物淀粉酶的活性在pH接近6时达到最大,故A正确;
B、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酶的活性会随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故B错误;
C、从左图中可知,在碱性条件下,淀粉酶活性随pH增大而逐渐降低,故C错误;
D、从右图中可知活性温度的范围最广的酶是C,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8、小科查找了某天晚餐部分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和水等四种营养素的含量,记录如下:
营养素 含量食物 | A(%) | B(%) | C(%) | D(%) |
马铃薯 | 75.9 | 20.1 | 1.7 | 0.1 |
牛肉 | 68.9 | 0 | 20.1 | 10.2 |
鲤鱼 | 76.5 | 0.5 | 17.6 | 4.1 |
(1)马铃薯含有较多的淀粉。淀粉需经过消化系统分解成 才能被吸收到血液。
(2)分析表格数据,其中C表示上述四种营养素中的 。
【答案】 (1)葡萄糖 (2)蛋白质
【解析】1、淀粉是糖类物质经消化系统后能被消化成小分子的葡萄糖,才能被小肠吸收;
2、通过三种食物成分的比较可以确定C表示的营养素。
3、 马铃薯含有较多的淀粉。淀粉需经过消化系统分解成 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到血液;
4、三种食物中均是含水分最多,所以A表示水分。其次马铃薯主要含淀粉较多,所以B是淀粉,牛肉与鲤鱼主要含蛋白质较多,所以C是蛋白质,D是脂肪,所以填蛋白质。
故答案为:(1)葡萄糖 (2)蛋白质
9、绍兴腐乳气香、味鲜,深受人们的喜爱。腐乳是一种经过微生物(主要是毛霉、曲霉等真菌)发酵的大豆食品,制作的基本过程是长菌→腌制→装瓶→密封。据此回答:
(1)从生物的代谢方式分析,毛霉和曲霉属于 (填“自养”或“异养”)生物。
(2)蛋白质在毛霉分泌的蛋白酶催化作用下,最终会分解成易被人体消化道直接吸收的 ,人体吸收该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
【答案】 (1)异养(2)氨基酸;小肠
【解析】解:(1)从生物的代谢方式分析,毛霉和曲霉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异养生物;
(2)蛋白质在毛霉分泌的蛋白酶催化作用下,最终会分解成易被人体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氨基酸,在人体小肠部位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
故答案为:(1)异养(2)氨基酸、小肠。
10、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1] ,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3] 内。
(2)图二能够体现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填字母代号),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 ,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 。
(3)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5] ,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含有 酶,在该器官内开始消化的物质是 。
【答案】 (1)肝脏;十二指肠(2)D;淀粉;葡萄糖(3)胃;胃蛋白;蛋白质
【解析】(1)胆汁由肝脏分泌,流入十二指肠用于乳化脂肪,有助于脂肪的消化;故答案为:肝脏;十二指肠;(2)由图二可知,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在D处均大量减少;淀粉、蛋白质、脂肪能够在口腔中就开始分解的只有淀粉,淀粉经过消化后最终产物是葡萄糖;故答案为:D;淀粉;葡萄糖;(3)由图中的含量变化可知,X是淀粉,在口腔就开始消化,而Z只在D中被消化说明Z是脂肪,脂肪只能在小肠被消化、吸收;蛋白质则在胃初步消化后,再在小肠处被继续消化,则Y是蛋白质;所以C代表的是胃,胃能分泌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消化;故答案为:胃;胃蛋白;蛋白质;
故答案为:(1)肝脏;十二指肠;(2)D;淀粉;葡萄糖;(3)胃;胃蛋白;蛋白质。
11、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⑥所示器官属于消化系统的 。
(2)人每天吃进的食物主要在图中 所示结构内被消化和吸收,然后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
(3)图中⑥所示器官除能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外,还能分泌 来调节血糖的浓度。
(4)图中④所示器官分泌的消化液称为 。
(5)图中⑤有 并消化一部分食物的作用。
【答案】(1)消化腺 (2)⑦ (3)胰岛素 (4)胆汁 (5)暂存食物
【解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据图分析,消化道可分为②口腔、③食管、⑤胃、⑦小肠、⑧大肠和⑨肛门等,它们的作用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其中⑦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消化腺包括①唾液腺、胃腺、肠腺、④肝脏和⑥胰腺,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能促进食物的分解。
(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图中①是唾液腺,④是肝脏,⑥是胰腺,它们都属于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腺。(2)人每天吃进的食物主要在图中⑦小肠内被消化和吸收,然后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3)图中⑥胰腺除能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外,还能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的浓度。(4)图中④肝脏,分泌的消化液称为胆汁。(5)图中⑤胃,有暂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的作用。
12、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后观察:
(1)以上四个圆点中出现蓝色的是 (填字母)。
(2)比较C、D可得出酶具有 性。
【答案】(1) ABC (2)专一
【解析】A处由于唾液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失活,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B处唾液淀粉酶在高温条件下变性失活,淀粉不被分解,因此遇碘液变蓝;C处麦芽糖酶不能水解淀粉,也会变蓝;D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会将淀粉水解,加碘液不变蓝。
三、实验探究题
13、小放很早就注意到一些现象,白米饭越嚼越甜。喜欢实践的他不屑于百度搜索结论,想要自己一探究竟。借助学校兴趣小组的备选题材(标好号的试管若干、玻璃棒若干、恒温水箱一个、白米饭制成的米糊、碘液、唾液、清水等用品适量),请你协同小放策划方案,完成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吗?
作出假设: 。
实验步骤:
(1) ;
(2) ;
(3)取出试管,分别滴加碘液,对照各管内的颜色变化。
预测实验结果: 。
相应实验结论: 。
【答案】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
(1)A、B两支试管中各装入等量的白米饭制成的米糊,再向A、B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的唾液和2mL的清水,然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2)将A、B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
(3)A号试管,滴加碘液不变蓝;B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
【解析】做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做出的假设或猜想。此题提出问题是: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吗?,所以可以做出假设是: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
要探究唾液对白米饭的消化作用,要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步骤是:
(1)A、B两只试管中各装入等量的白米饭制成的米糊,再向A、B试管中分别加入2ml的唾液和2ml的清水,然后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2)将A、B两支试管放在37℃温水中水浴10分钟。
(3)取出试管,分别滴加碘液,对照各管内的颜色变化。
预测实验结果:A号试管中,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号试管加入的是清水,清水不能分解淀粉,滴加碘液变蓝。
相应实验结论:通过A号试管和B号试管的比较可知: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白米饭变甜与唾液有关。
14、完成下列探究活动的相应内容:
实验材料:A.淀粉糊、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C.花生油。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三脚架等。
实验药品: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碘酒以及新采集的纯净胃液等。
(1)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设计,以验证胃液在化学性消化中的作用。
①胃液的采集:利用一只对铃声已建立起食物反射的狗获得纯净的胃液。
②实验材料选择:根据胃液中酶的作用,实验材料应选择 (填字母),并各取2毫升,分装在甲、乙两个试管中。
③实验药品选择:在下表中甲试管应加入2毫升胃液,乙试管应加入 。
试管 | 甲 | 乙 | 丙 |
实验材料 | 2毫升 | 2毫升 |
|
实验药品 |
|
|
|
水浴温度 | 38 ℃ |
④实验结果:甲试管中液体变澄清,乙试管中液体仍浑浊。
(2)如果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个试管丙,试管丙内应加入2 毫升的实验材料和 。
(3)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 。
【答案】 (1)B;蒸馏水(2)2毫升盐酸(3)胃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
【解答】解:(1)因为胃液中富含胃蛋白酶,故实验材料应该选择富含蛋白质的B蛋清制成的蛋花液。根据对照原则,甲试管应加入2毫升胃液,乙试管应加入2毫升蒸馏水,形成有蛋白酶和无蛋白酶的对照;
(2)由于胃液中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到底是盐酸消化蛋白质还是胃蛋白酶,需要进一步验证胃液的消化作用在于酶,而不是盐酸。可以在上述实验中再加一个试管丙,试管丙内应加入2毫升的实验材料和2毫升盐酸;
(3)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胃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
故答案为:(1)B、蒸馏水;(2)2毫升盐酸;(3)胃液中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
15、科学兴趣小组对“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小徐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向A、B、C三支试管中各注入稀淀粉溶液2毫升;
②向D、E、F三支试管中各注入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1毫升;
③待溶液冷却后,向A、B、C三支试管中各滴1滴碘液,摇匀;
④将A、B、C三支试管分别放在不同的温度中水浴5分钟(如下表);
⑤将D、E、F三支试管分别放在不同的温度中水浴5分钟(如下表);
⑥将D、E、F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依次倒入A、B、C三支试管,充分摇匀;
⑦观察实验现象。
序号 | 实验操作 | A | B | C | D | E | F |
① | 加入稀淀粉溶液(mL) | 2 | 2 | 2 |
|
|
|
② | 加入淀粉酶溶液(mL) |
|
|
| 1 | 1 | 1 |
③ | 加入碘液(滴) | 1 | 1 | 1 |
|
|
|
④ | 温度处理(5分钟) | 37℃ | 100℃ | 0℃ |
|
|
|
⑤ | 温度处理(5分钟) |
|
|
| 37℃ | 100℃ | 0℃ |
⑥ | 加入淀粉酶溶液(mL) | 1 | 1 | 1 |
|
|
|
⑦ | 观察实验现象 |
|
|
|
|
|
|
请回答:
(1)以上操作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是 。(操作可根据需要多选或少选)
A.①②⑤⑥③⑦ B.①④⑥④③⑦ C.①②④⑤⑥④③⑦ D.①②④⑤⑥④⑤③⑦
(2)以正确的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后,观察到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的是 管。(填字母)
(3)15分钟后,在A试管中,淀粉酶的质量 (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在胃、肠中唾液淀粉酶质量减少,最终转变成 , 并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4)(二)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能够用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假设换成胃蛋白酶,曲线在水平位置上将会如何移动? (填“向左”或“向右”)。
【答案】(1)C(2)B、C(3)不变;氨基酸(4)向左
【解析】(1)以上操作最合理的实验顺序应是:
①向A、B、C三支试管中各注入稀淀粉溶液2毫升;
②向D、E、F三支试管中各注入新鲜的唾液淀粉酶溶液1毫升;
④将A、B、C三支试管分别放在不同的温度中水浴5分钟(如下表);
⑤将D、E、F三支试管分别放在不同的温度中水浴5分钟(如下表);
⑥将D、E、F试管中的淀粉酶溶液依次倒入A、B、C三支试管,充分摇匀;
④将A、B、C三支试管分别放在不同的温度中水浴5分钟(如下表);
③待溶液冷却后,向A、B、C三支试管中各滴1滴碘液,摇匀;
⑦观察实验现象。
故是C:①②④⑤⑥④③⑦
(2)以正确的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后, B、C两支试管的淀粉没有被消化,故观察到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的是 B、C 管。
(3)15分钟后,在A试管中,淀粉酶的质量 不变;在胃、肠中唾液淀粉酶质量减少,最终转变成 氨基酸 ,并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4)(二)探究pH对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能够用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假设换成胃蛋白酶,胃液呈酸性,曲线在水平位置上将会向左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