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40369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劝学》教案
展开《劝学》教案讲课教师:苏泽霞【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理解文中的比喻含义,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妙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2.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理解文中的比喻含义,体会本文比喻论证的妙处。【教学方法】引导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特殊句式。二、梳理结构 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意思是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分析第二自然段(1)全班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第二段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也叫“设喻”。比喻论证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第二段一共有五个比喻句,用“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会得到提高,从而说明人通过学习能够提高自己。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来说明通过后天的影响能够改变事物的本性,而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能够改变自己品性。(2)通过五个比喻句得出什么结论?明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个比喻连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那就是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最终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分析第三、四自然段(1)按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分析第三、四段。第三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说明“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关系,强调空想不如学习。接着连用五个比喻句说明人自身条件有限,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可以借助外物达到目的,弥补不足。最后推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的论证了学习的作用,说明君子之所以高于普通人,是借助了学习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了自己的本性。第四段:一共用了10个比喻句,分三层论述学习要积累、坚持、专心。先是关于积和不积的一共五句四个比喻。先正面设喻,推论出积善成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智慧和心怀。接着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无法“至千里”“成江海”。正反形成对比。然后是骐骥和驽马的对比,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蚯蚓螃蟹的对比。从积累到坚持再到专一,既是学习的方法,又是学习应该持有的态度,层层深入,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三、总结全文文章第一自然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三、四自然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展开论述,条理清晰,结构严密。在论证方法上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其中,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全文除了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其余几乎都是比喻。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能使抽象的道理更加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四、深入探究《劝学》一文中,一共用了20个比喻句告诉我们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可荀子到底要我们学些什么呢?希望通过学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明确:荀子把人分为“普通人”“君子”和“圣人”,“君子”在全文中出现了三次,“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普通人通过学习可以成为君子,而君子通过积善成德能成为圣人。所以荀子劝勉大家学习,更多的是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希望人们能够像“君子”一样有学问、有修养。五、拓展延伸你认为荀子的学习观是否过时,哪些观点需要更新与补充?六、板书设计劝学 论 1.提出观点:学不可以已证 2.学习的意义 比喻论证结 3.学习的作用 对比论证构 4.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