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7月份)(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7月份)(含答案解析)第1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7月份)(含答案解析)第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7月份)(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7月份)(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7月份)(含答案解析),共22页。
    2021-2022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一(下)月考生物试卷(7月份)
    1. 如图为一只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及部分基因位置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为染色体编号,字母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果蝇的性别为雄性,其产生的正常精子中可能含有一条X染色体
    B. 该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3号和5号染色体不可能进入同一个配子中
    C. 该果蝇细胞内的基因B和基因v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该果蝇可能产生基因型为bVRXE的生殖细胞
    2. 某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如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表示细胞核,Ⅱ表示线粒体DN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形成的RNA和③的RNA长度一定相同
    B. 结构Ⅰ内的基因能控制线粒体内所有蛋白质的合成
    C. 图中③过程核糖体在mRNA上由左向右移动
    D. 过程④⑤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3. 下列关于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既能解释A=T、C=G的数量关系,又能解释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B.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原型是已有的物理模型--DNA衍射图谱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而来的S菌和原S菌中的基因完全相同
    4.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双链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
    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或RNA片段
    C. 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D. DNA指纹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鉴定等,说明个体的DNA具有特异性
    5. 如图为某DNA分子部分片段平面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复制时是边解旋边复制
    B. 该DNA分子(A+T)/(G+C)的比值可体现其特异性
    C. 该DNA片段复制3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28个
    D. 将该DNA放在氮源只为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
    6.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如DNMT3蛋白)的作用下,在DNA某些区域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如图所示)。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片段甲基化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性状也不会发生改变
    B. 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性状的微小差异,可能与他们体内某些DNA的甲基化程度不同有关
    C. DNA甲基化后影响DNA的半保留复制从而抑制细胞分裂
    D. DNMT3蛋白的合成是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完成的
    7. 某哺乳动物毛的颜色有白色和灰色两种,毛的长度有长毛和短毛两种。现用纯合白色长毛亲本与纯合灰色短毛亲本杂交,得到的F1全为白色短毛个体,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F2,结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F2中短毛与长毛之比为3:1
    B. F2中白色短毛个体所占比例为
    C. F2中灰色短毛与灰色长毛个体杂交,得到两种表型比例为3:1的个体
    D. 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
    8. 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四个概念的比较,如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b、c图中都有2条染色体,且都有染色单体
    B. a、b、c图中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
    C. c图中有一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
    D. a图中有2个DNA分子,b、c图中均有4个DNA分子
    9.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0. 下列概念图中,a、b、c、d、e、f所代表的生物学概念正确的是(  )  
    A. 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液、血红蛋白
    B. 可遗传变异、突变、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21三体综合征
    C.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言语区
    D. 神经元、突起、胞体、轴突、树突、突触小体
    11.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兴奋的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可以形成多个突触小体
    B. 神经细胞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
    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 神经与肌肉细胞之间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12. 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图丙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如图乙所示结构上的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①→②
    B. 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C. 刺激b能引起肌肉收缩,但因为没有传出神经参与,故不属于反射
    D.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这最可能是因为麻醉药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13.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 激素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
    C.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 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14. 如图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人体内三种内分泌器官,①、②和③表示三种不同的激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甲状腺
    B. 激素③可作用于几乎全身所以器官
    C. 血液中激素①水平降低会引起激素②分泌减少
    D. 幼年时缺乏激素②可能会导致身体矮小

    15. 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于这一结果,其他科学家的解释是(  )
    A. 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B. 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C. 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D.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16. 如图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例,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是不受意识支配的
    B.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C.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的蠕动会加强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17.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
    A. 激素有的是无机分子,有的是有机分子
    B. 激素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过程从而调节生命活动
    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18.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C. 图②表示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 图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19. 如图为某动物(2n=4)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含4条染色单体
    B. 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
    C. 是次级精母细胞
    D. 其子细胞仅一个具有生殖功能


    20. 某二倍体昆虫控制翅色的复等位基因种类共有三种,分别为VA、VB、v。其中VA、VB均对v显性。VA、VB为共显性,即都可以表现出各自控制的性状。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每个昆虫体细胞中一定含两种基因
    B. 该种群中翅色性状表现类型共三种
    C. 控制翅色性状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控制翅色性状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1. 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 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______。
    (2)图2的结构名称是 ______,在①和②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 ______方向的。如果在①和②之间注射某种神经递质,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兴奋、抑制、兴奋或抑制),这种变化是由于神经递质与②结构上专一性的 ______结合而引发的。
    (3)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冲动在图2中②处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______。
    (4)将图1反射弧中取出一段进行图3所示的实验:刺激a点(a点为两电极间的中点),电流表Ⅰ和Ⅱ分别偏转 ______,______次。
    22. 如图1是某人的体检化验单,图2是人体的血糖调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图1中的化验单可以看出,该个体生理指标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正常血糖浓度为 ______。
    (2)据图2分析,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 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图中激素a是 ______。
    (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但一般情况下,此时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相关激素促进 ______的分解来调节血糖浓度。
    (4)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
    23. 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一)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二)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

    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图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2)图(二)中______细胞处于图(一)中的BC段,图(二)中______细胞处于图(一)中的DE段。
    (3)就图(二)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______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______.该细胞处于______分裂的______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
    24. 某家族涉及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为M、m和N、n)。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1),然后对Ⅱ1、Ⅱ2、Ⅲ1个体进行了这两对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得到带谱(图2),四种条带各代表一种基因(不考虑基因在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若对Ⅰ4进行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所得带谱含有两个条带:
    ①据图分析甲病的遗传方式是 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______。
    ②图2电泳带谱中,条带1代表的基因是 ______,Ⅱ3的基因型是 ______。
    ③只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Ⅱ2与Ⅱ4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______。
    (2)若对Ⅰ4进行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所得带谱含有三个条带:
    ①Ⅰ4个体对应的带谱条带为 ______。
    ②已知人群中男性不患乙病的几率为64%,若Ⅱ1与一个患甲乙两病的男性结婚生出两病都患的孩子的概率是 ______。
    25. 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再将F1作如图处理

    试分析完成问题.
    (1)乙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属于______倍体.
    (2)用乙植株的花粉直接培养成的植株属于______倍体,其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
    (3)丙植株的体细胞内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图中1和2分别为X和Y染色体,故该果蝇的性别为雄性,其产生的正常精子中可能含有一条X染色体或一条Y染色体,A正确;
    B、该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3号和5号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能自由组合,因此可能进入同一个配子中,B错误;
    C、基因B和v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
    D、该果蝇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合可能含有4、5和1号,则该生殖细胞的基因型为bVRXE,D正确。
    故选:B。
    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图示含有1和2两条异型染色体,因此图示为雄性果蝇的染色体组成图,其中B和v连锁,b和V连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自由组合定律是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解:A、②形成的RNA和③的RNA长度不一定相同,因为中间还有一个RNA剪切的过程,A错误;
    B、从图上看,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有一部分是细胞核的基因合成的,一部分是线粒体内的DNA控制合成的,B错误;
    C、③过程表示核糖体在mRNA下移动,先与mRNA结合的核糖体读取的密码子更多,合成的多肽链更长,所以移动方向是由右向左移,C错误;
    D、过程④是转录,配对方式是A-U、T-A、C-G、G-C;过程⑤是翻译,配对方式是A-U、U-A、C-G、G-C,两个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⑤分别表示线粒体中的转录和翻译。Ⅰ表示细胞核,Ⅱ表示线粒体。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解:A、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既能解释A=T、C=G的数量关系,又能解释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因此克里克在构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后又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原型是DNA衍射图谱,但DNA衍射图谱不是物理模型,C错误;
    D、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转化而来的S菌既有R菌的基因也有S菌的基因,而未转化的S菌中只有S菌的基因,因此转化而来的S菌和原S菌中的基因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A。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答案】C
    【解析】解:A、双链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A正确;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或RNA片段,控制生物性状,B正确;
    C、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C错误;
    D、DNA具有特异性,因此DNA指纹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鉴定等,D正确。
    故选:C。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答案】D
    【解析】解:A、DNA复制时是边解旋边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A正确;
    B、该DNA分子的比值可体现其特异性,B正确;
    C、该DNA片段中含有4个碱基,复制3次,共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为(23-1)×4=28个,C正确;
    D、将该DNA放在氮源只为15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子代中只有1条链含有14N,所以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D错误。
    故选:D。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等于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复制的计算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6.【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如果某DNA片段被甲基化,那么包含该片段的基因功能就会被抑制。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A、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会导致相关基因表达受到抑制,会改变性状,A错误;
    B、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性状的微小差异,可能与他们体内某些DNA的甲基化程度不同有关,B正确;
    C、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不会抑制细胞分裂,C错误;
    D、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DNMT3蛋白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完成的,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解:A、F2中两对性状分开分析,每一对都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白色与灰色之比为3:1,短毛与长毛之比为3:1,A正确;
    B、F1为双杂合体,基因型为AaBb,F2中白色短毛个体(A_B_)所占比例为=,B正确;
    C、F2中灰色短毛(1aaBB、2aaBb)与灰色长毛(aabb)个体杂交,所以杂交后得到的两种表现型个体比例为2:1,C错误;
    D、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F2中A_bb比例为,aaB_比例为=,故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文:用纯合白色长毛亲本与纯合灰色短毛亲本杂交,得到的F1全为白色短毛个体,说明白色对灰色为显性,短毛对长毛为显性,且F1为双杂合体,设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解:A、a、b、c图中都有2条染色体,其中a细胞不含染色单体,b和c细胞都含有染色单体,A错误;
    B、a、b、c图中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因此c图中有一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C正确;
    D、a图中有2个DNA分子,b、c图中均有4个DNA分子,D正确。
    故选:A。
    分析题图: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细胞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答案】B
    【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D正确。
    故选:B。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0.【答案】B
    【解析】解:A、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A错误;
    B、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B正确;
    C、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而言语区位于大脑,C错误;
    D、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膨大的部分,D错误。
    故选:B。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物质跨膜运输、内环境、生物的变异、神经细胞的结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本题综合考查生物学概念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解:A、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有很多细小的分支,可以形成多个突触小体,A正确;
    B、突触小泡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神经细胞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属于简单的扩散,不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C错误;
    D、神经与肌肉细胞之间有类似突触的结构,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C。
    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答案】C
    【解析】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传到感受器,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不能由①→②传递,A正确;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以电位计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B正确;
    C、刺激b能引起肌肉收缩,但因为没有感受器参与,故不属于反射,C错误;
    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正确。
    故选:C。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本题考查神经元结构、突触结构的相关知识,物质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的特点、综合性强,难度适中,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2、人体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3、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解答】
    A.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A错误;
    B.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微小,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B正确;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只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解:A、由分析知,丙表示垂体,甲表示甲状腺,乙表示下丘脑,A错误;
    B、激素①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调节生长发育,提高机体代谢速率,B错误;
    C、血液中激素①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反馈作用于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使其分泌增加,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平衡,C错误;
    D、激素②减少会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过少,均会导致幼年缺乏甲状腺激素,从而使个体患呆小症,导致成年后身体矮小,D正确。
    故选:D。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乙为下丘脑,分泌的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丙(垂体),垂体进分泌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甲状腺),甲状腺分泌激素①(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则可反馈抑制丙(垂体)和乙(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平衡
    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5.【答案】D
    【解析】解:A、盐酸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B错误;
    C、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C错误;
    D、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D正确。
    故选:D。
    分析实验:
    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
    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但是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

    16.【答案】ACD
    【解析】解:A、由惊恐引起的呼吸和心跳变化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二者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其功能不受人的意识支配,A正确;
    B、交感神经会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副交感神经使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B错误;
    C、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胃肠的蠕动会加强,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支配着内脏器官的活动,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故选:ACD。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ABC
    【解析】解:A、激素都是有机物,没有无机分子,A错误;
    B、激素是信号分子,不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而只是起到调节作用,B错误;
    C、激素可以通过循环系统运输给全身所有的细胞,但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完作用后立即被灭活,D正确。
    故选:ABC。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本题考查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ACD
    【解析】解:A、图①表示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B正确;
    C、图②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错误;
    D、图③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
    故选:ACD。
    物种形成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突变和重组产生可遗传变异,经过漫长年代的地理隔离积累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②表示地理隔离;③表示生殖隔离。
    本题考查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新物种形成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19.【答案】ABC
    【解析】解:A、该图不含染色单体,A错误;
    B、该图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独立的染色体,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由于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C错误;
    D、该图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完成后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仅卵细胞具有生殖功能,D正确。
    故选:AB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卵细胞的形成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判断该细胞的名称及子细胞的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0.【答案】ABC
    【解析】解:A、每个昆虫体细胞中不一定含两种基因,也可能只含有一种基因,如纯合子,A错误;
    B、该种群中翅色性状表现类型共四种,即VA基因控制的性状、VB基因控制的性状、v基因控制的性状、VAVB控制的性状,B错误;
    C、控制翅色性状的基因为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控制翅色性状的基因为复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故选:ABC。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分析复等位基因,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1.【答案】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突触  单  兴奋或抑制  受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0  2
    【解析】解:(1)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刺激A,既刺激感受器,引起效应器F收缩,该过程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这种现象叫反射。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图2表示的是突触的结构,其中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后膜,因为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出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如果在①和②之间注射某种神经递质,②处发生的变化是兴奋或抑制,这种变化是由于神经递质与②结构上专一性的受体结合而引发的。
    (3)突触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冲动在图2中②处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4)刺激a点,电流表Ⅰ的两个电极同时兴奋,指针不偏转;电流表Ⅱ的两个电极先后兴奋,可以偏转2次。
    故答案为:
    (1)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2)突触     单     兴奋或抑制     受体
    (3)化学信号→电信号
    (4)0     2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答案】3.9~6.1mmol/L  神经—体液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析】解:(1)正常血糖浓度为3.9~6.1mmol/L。
    (2)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由图2可知,血糖平衡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激素a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3)饥饿状态下,人体仍能维持体内血糖相对平衡。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是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同时,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也能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
    (4)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稳定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故答案为:
    (1)3.9~6.1mmol/L
    (2)神经—体液   胰高血糖素
    (3)肝糖原
      (4)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分析图:b能降低血糖浓度,为胰岛素,a能升高血糖浓度,为胰高血糖素。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及其功能,掌握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3.【答案】(1)DNA的复制(或染色体复制);着丝点分裂
    (2)乙、丙;甲
    (3)8;1:2;减数第一次;后;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分析图一: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二: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解答】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2)图二乙和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一中的BC段;图二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于图一的DE段。
    (3)图二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DNA=1:2.
    故答案为:
    (1)DNA的复制(或染色体复制);着丝点分裂
    (2)乙、丙;甲
    (3)8;1:2;减数第一次;后;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24.【答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m  MmXNXn  0  条带1、3、4 
    【解析】解:(1)根据分析可知:
    ①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与Ⅰ2均不患甲病,但其女儿为患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题干信息“对Ⅰ4进行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所得带谱含有两个条带”,说明在第(1)题中,乙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②根据对Ⅱ1、Ⅱ2、Ⅲ1个体进行的基因凝胶电泳分离,分析带谱结果可知:条带1、2、3、4分别对应基因m、M、N、n。图2电泳带谱中,条带1代表的基因是m,Ⅱ3的基因型是MmXNXn。
    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MMXnY,Ⅱ4的基因型为MmXnY,他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2)①根据第(2)的题干信息“对Ⅰ4进行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所得带谱含有三个条带”,说明在第(2)题中,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基因电泳条带1、2、3、4分别对应基因m、M、N、n,故Ⅰ4的基因型为mmNn,对应条带1、3、4。
    ②人群中男性不患乙病(nn)的几率为64%,据此可推知n基因频率=,则N基因频率=,所以在患乙病的人群中,NN:Nn=(×):(2××)=1:8,即NN的个体占,Nn的个体占,则Ⅱ1(mmnn)与一个患甲乙两病的男性(mmN_)结婚,生出两病均患孩子(mmN_)的概率=1mm×(×+)N_=。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m     MmXNXn;0
    (2)条带1、3、4     
    1、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与Ⅰ2均不患甲病,但其女儿为患者,可推知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析中遗传系谱图可知,假设乙病为隐性基因致病,Ⅱ1必会从母亲处获得致病基因,又根据图2可知,Ⅱ1关于乙病为纯合子,应必患乙病,实际未患,说明乙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根据对Ⅱ1、Ⅱ2、Ⅲ1个体进行的基因凝胶电泳分离,分析带谱结果可知:条带1、2、3、4分别对应基因m、M、N、n。
    3、可根据Ⅰ4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所得带谱条带数,即可以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因为Ⅰ4是两病都患的个体,已知患甲病(mm)有一个条带,若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病,因为Ⅰ4的儿子Ⅱ4正常不患乙病(nn或者XnY),则可推知Ⅰ4的基因型为mmNn((或者mmXNY),如果乙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Ⅰ4的基因凝胶电泳分离应该出现三个条带;如果乙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则Ⅰ4的基因凝胶电泳分离应该出现两个条带。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答案】AAaa  四  单  AA:Aa:aa=1:4:1  3
    【解析】解:(1)用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的目的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形成的乙植株基因型是AAaa,属于四倍体.
    (2)由花粉直接发育而来的植株称为单倍体;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aa,其花粉比例为1AA:4Aa:1aa,故单倍体比例也是1AA:4aa:1aa.
    (3)由于甲植株是二倍体,乙植株是四倍体,所以杂交产生的丙植株是三倍体,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
    故答案为:
    (1)AAaa 四 
    (2)单 AA:Aa:aa=1:4:1
    (3)3
    1、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分析题图:F1是杂合子,甲植株是二倍体,乙植株是四倍体,杂交产生的丙植株是三倍体,该育种方式为多倍体育种.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掌握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缺点等,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相关试卷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凤城一中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测试生物含解析,文件包含生物答案docx、生物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凤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