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179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3179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竹里馆 教案
展开《竹里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感受运用多种诗歌鉴赏策略(如听读朗读、情境想象、色彩通感、字词赏析、了解背景、联系生活等)走进诗歌情境、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方法,以便为学生将来的自主阅读赏析指引方向。2.体悟诗歌清幽的意境、诗人高雅的情趣,理解诗人丰富的内心,包括从孤独转向淡然的思想情感以及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宁静淡泊的心境。3.培养传统文化审美,由单首诗歌的阅读理解拓展到《辋川集》整本诗集的阅读推荐,让雅致诗意与宁静豁达延续到未来的生活中。教学重难点:1.学习感受运用多种诗歌鉴赏策略(如听读朗读、情境想象、色彩通感、字词赏析、了解背景、联系生活等)走进诗歌情境、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的方法,以便为学生将来的自主阅读赏析指引方向。2.理解诗人丰富的内心,包括从孤独转向淡然的思想情感以及对闲适生活的热爱与宁静淡泊的心境。教学方法:音乐渲染、听读朗读、想象通感、字词品析、知人论世、联系生活 一.识句游戏,引入诗歌。(调动积累,激趣导入。) 九宫格游戏——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这里有四张卡片,每一张卡片都能识别出一句诗,请大家仔细识别抢答并说出下一句。春绿间明松去枝月照举大对孤烟溪漠多直城晴朝浥渭轻尘花雨人红闲花桂书落山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四句诗有什么共同点呢?——作者都是王维,这些诗句都非常具有画意,很美。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王维的另一首充满画意的诗歌——《竹里馆》,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一会儿,我们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请一位学生朗读,请另一位学生评价。读准确读流畅是读诗的第一步要求,我们一起来准确流畅地朗读一遍。——学生齐读。二.情境想象,初入诗境。(一)聆听朗读,想象情境。现在请大家关上书本,闭上眼睛,让自己的各种感官尽可能地变得敏锐,打开自己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老师的朗读中,想象画面,尽可能地将诗句转化为图画与情境。聆听老师的朗读: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二)化文为图,描述画面。苏轼曾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家在听《竹里馆》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或教师引导梳理:首先我们来想象一下画面中出现了哪几种事物? 竹林(怎样的竹林?——为什么——幽篁、深林)、琴(怎样的琴?)、明月(怎样的明月?想象是残月还是圆月?) 接着我们来想象画面中有几个人?(1个)那么这个人正在画面中做什么呢?(独坐、弹琴、长啸)(三)有声有味,丰富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有没有闻到什么味道?——琴声、长啸声,风吹过竹叶的声音、鸟鸣声……——竹叶的清香……“听到了那么多声音,有没有觉得吵闹?”感受诗歌以动衬静的写法和清幽宁静的意境。再次朗读这首诗,放慢速度,尽可能地读出大家所描述的那种画面感与情境感。——学生齐读。三.色彩通感,渐识诗情。刚才在同学们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美好立体的图画,它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要选用一种颜色去表达,你会选用什么颜色呢?(绿色——为什么呢?——这是整个画面的主色调,因为有很多的竹林,诗歌两次提到了幽深的竹林——幽篁和深林,有什么用意呢?——环境的清幽宁静、竹子的内涵:高洁谦逊正直……)(补充竹之品德)那么作者内心是什么颜色的呢?(也是绿色——宁静平和;蓝色——如水纯净;白色——淡泊纯粹;黄色——明亮开朗;灰色——孤独落寞……)四.字词赏析,细品诗意。(一)紧扣字词,品味诗意。我相信大家在选择颜色的时候,一定在试着体悟诗人当时的心灵世界,有同学认为作者是平和淡然的,也有同学认为他是孤寂怅惘的,那么我们回归诗句去找出答案,诗人究竟是喜是悲,孤独与否?能不能结合具体的字、词、句来说一说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第一句入手。(独)有人将这首诗的第一句“独坐幽篁里”不改一字调换了顺序,调包为“幽篁里独坐”,你觉得是否可以? 从一个“独”字,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点线索,那么在下面三句中能不能再找出一个词组,也有相同的表达效果?——(人不知) 我们从一三句感觉到诗人的孤独,那么我们再来看二四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觉到作者也不孤独)为什么?(有琴和明月相伴)教师可抛给学生一个关于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坐在竹林中以及为什么能在竹林中坐那么久的问题,引导学生赏析“明月来相照”的“来”、“相”等字,感受作者独坐时间之长与有明月来照陪伴的欣悦之感,感受作者独自一人融于天地自然之间的清净惬意。在二、四句中,不仅仅出现了两个事物让作者显得不孤独,而且这两句作为押韵句,以第四声“啸”“照”为韵,有坚定开朗之感,传达出王维胸中的一种傲然之气。(二)联系生活,延伸诗意。 作者孤身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中,给人一种孤独之感,但因为有高洁的竹、热爱的琴和明朗的月相伴,这种孤独感似乎也在慢慢地减弱。有自己喜欢的事物相伴,哪怕独自一人也往往是愉悦惬意的。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有没有像王维一样,因为某一个事物或爱好,即使孤身一人,也依然感觉惬意自在呢?(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回答。)五.知人论世,深解诗味。通过刚才的解读,我们发现其实一个人的内心并非只有单一的情感流淌,一首诗也可以用多种色彩去描摹。也许单种颜色不足以表达我们对这首诗的体悟,也不足以表达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了解背景,介绍诗集。王维,字摩诘,摩诘是纯净、没有污染的意思。王维经历过开元盛世的极盛繁华,国泰民安,他有才,21岁便举为进士,希望能为国家做些真正有益的事。后经安史之乱,政治日益黑暗,王维晚年不愿和当权者同流合污,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开元末,王维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山辋川买到了一座废园“蓝田别墅”,经过修葺改造,改称“辋川别业”。“辋川”的“辋”是车轮外圈的意思。“辋川”指群山诸水环绕。辋川一带有白石滩、竹里馆、辛夷坞等二十景。他和他的朋友裴迪各自为每一景写了一首诗,共40首,结为《辋川集》。也就是说,《竹里馆》其实有2首,另一首为裴迪所作,大家想不想看看裴迪写的《竹里馆》? 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齐读:竹里馆 裴迪 来过竹里馆,日与道相亲。 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日与道相亲”,并比较王维诗歌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说明诗人在那里呆了很久,一直到太阳接近地平线,很享受那一份幽深无人的宁静。——明月来相照。大家课后可以去阅读《辋川集》,发现更多的好诗,欣赏更多的美景。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与音乐的韵律融进诗歌,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空灵而淡远的传神之作。《竹里馆》这首诗既有悠然闲适的静趣,也有独而不孤的淡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一起来临写这首诗。(二)音乐渲染,临写诗歌。 学生在音乐声中,临写诗歌。六.齐读吟诵,体悟诗韵。现在,我们拿起自己临写的诗歌,有感情地诵读一遍。(配乐)齐读: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听读朗读、想象情境、品析词句、联系生活、了解背景等诗歌欣赏策略,解读了《竹里馆》这首诗,感受了王维悠然闲适的静趣与独而不孤的淡泊。将来大家也可以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其它诗词的解读中去。《竹里馆》远离俗世的纷争,不染尘世的污垢,弥漫着一片纯自然的和谐与清新。愿我们将这份宁静美好留存心间,让雅致与诗意在人生中延续……板书设计:想象情境 悠然闲适 品析词句竹里馆 王维 联系生活 独而不孤 了解背景 朗读体会 教学反思:本课以朗读贯穿始终,从读准读通到读懂诗意、读出诗味,引导学生逐步在朗读听读想象、字词句子赏析、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与联系自身生活体验等诗歌欣赏策略中理解诗人悠然闲适的静趣与独而不孤的淡泊。一个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了解,却可以悠然自得,安然闲适,与明月相依相伴,与天地精神往来。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引导学生去体味这种淡然高洁的情怀,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此,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用什么颜色去表达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感觉。学生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浅析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当大家产生分歧,我设计了“作者究竟孤独不孤独?”的主问题去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激烈讨论,并且要求学生结合原诗中的字词句去支撑自己的观点。在此,学生各自从不同的字词句深入品析了作者的内心,最终引向作者“独而不孤”淡泊悠然心境的彻悟。在此过程中,我向学生介绍了王维经历、本诗出处并推荐了其中的作品,希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辋川集》的兴趣,起到以点带面、以篇带本的效果。将课内阅读作为一个例子,教给学生诗歌阅读的方法策略,打开阅读古诗词的一扇小窗,在此过程中培养传统文化审美,让雅致诗意与宁静豁达延续到未来的生活。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