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江省2020-2022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汇编
浙江省2020-2022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汇编——3生物与环境(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0-2022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汇编——3生物与环境(含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2020-2022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汇编——3生物与环境
一、单选题
1.(2022·杭州)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辅食田鼠。根据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三叶草→土蜂 B.三叶草→牛
C.土蜂→田鼠→猫 D.土蜂→三叶草→牛
2.(2022·丽水)生物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变化来适应环境。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图: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是对高湿度的适应
B.乙图:骆驼刺根系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C.丙图:北极熊厚厚的皮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D.丁图: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
3.(2021·宁波)宁波月湖景区的梧桐树因被天牛的幼虫蛀食,生长受到影响。化学防治以喷洒农药为主,导致抗药性天牛数量增多,所以效果不明显。2021年5月初,园林部门通过释放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是天牛的天敌之一)的方法,以虫治虫。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月湖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构成一个群落
B.天牛的抗药性只与生物的遗传有关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天牛→花绒寄甲
D.“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无污染等优点
4.(2021·温州)小明发现学校农场里有青菜、菜青虫、食虫鸟、细菌等生物。其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A.细菌 B.菜青虫 C.食虫鸟 D.青菜
5.(2021·嘉兴)今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2010年第六次普查结果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率仅5.38%。但浙江省的人口增加了1014万,增长率高达18.6%。浙江省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
A.迁入人口多 B.年龄结构合理
C.出生率高 D.性别比例合理
二、填空题
6.(2021·绍兴)一种难降解药物Y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并影响湖泊生态系统。根据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药物Y会在 体内浓度最高。
(3)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看,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7.(2021·绍兴)盐地碱蓬是一种耐盐碱的植物,能高度吸纳盐碱集聚于体内,实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1)某地种植的所有盐地碱蓬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盐碱地中的盐分进入碱蓬细胞,受细胞中的 (填细胞结构)控制。
(3)碱蓬能适应高浓度盐碱环境,这是长期 的结果。
8.(2021·嘉兴)如图为能捕捉昆虫的猪笼草,其叶片的叶中脉延伸成卷须,卷须的顶端膨大为捕虫囊。
(1)当有昆虫落入捕虫囊时,囊口的囊盖就会合上,这属于植物的 (选填“感性”或“向性”)运动。
(2)捕虫囊只是把昆虫转变为含氮的无机物加以吸收利用,以弥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不足,因此即使剪掉所有的捕虫囊,猪笼草也不会死亡。从生态系统成分看,猪笼草属于 。
9.(2021·嘉兴)有袋类哺乳动物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但现在地球上的有袋类主要生活在大洋洲,这是为什么呢?
(1)哺乳动物刚起源时,其中一支演化成了有袋类,当时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有袋类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因 分离开,各地的有袋类开始了各自演化。
(2)随着其它大陆上更高等的哺乳动物的崛起,有袋类由于母体子宫内没有发育完全的胎盘而使胎儿早产,需在母体的育儿袋里完成后期发育,使其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面被淘汰。有袋类的胚胎发育方式为 。
(3)大洋洲由于与其他大陆已经分离,更高等的哺乳动物没有侵入,同时由于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具有各种相似的 ,最终大洋洲的有袋类在形态功能上演化出类似于其它大陆的各种类群,如类似狼、猫、兔的袋狼、袋猫、袋兔等。
10.(2020·绍兴)为处理污水、改善水质,许多河道内放置了水生植物漂浮平台——生态浮岛。浮岛按种植植物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单种植物型浮岛和混合植物型浮岛。如图所示为某浮岛示意图。
(1)写出该生态浮岛的一条食物链 。
(2)图中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与单种植物型浮岛比,混合植物型浮岛的稳定性更高的原因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1.(2020·台州)春暖花开、燕雁北飞,秋寒叶落、燕雁南归。人们通常认为候鸟的迁徙与气温变化有关。据加拿大洛文教授14年的观察记录,有一种候鸟黄脚鹬,每年长途跋涉1.6万公里来往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南美洲之间,总是固定于5月26~29日在加拿大首次产蛋。根据上述现象,洛文教授认为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他在1924年9月捕获了若干只某种候鸟,分两组进行实验,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如下表。
所捕候鸟的处理
3个月后放飞的所捕候鸟情况
第一组
置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的自然环境中
留在原地
第二组
置于日光灯下,用灯光模拟日照,并一天天延长光照时间
多数往相同方向飞
(1)洛文教授根据黄脚鹬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推测气温不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同期的气温是 。
(2)根据洛文教授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的猜想是 。
(3)若洛文教授根据此实验就对候鸟迁徙的原因下结论,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
12.(2022·台州)珊瑚礁中生活着大量的虫黄藻和其它生物,它们和环境组成了珊瑚礁生态系统。
(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 。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 的结果。
13.(2022·湖州)一个密闭的生态瓶,内含浮游藻类、浮游动物、泥沙(有微生物)、水等,放置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简要说明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
(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 的。
14.(2022·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是典型的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有藻类、芦苇、水草、鱼、虾、水鸟等生物,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它属于大型涉禽,嘴长而粗壮,腿、脚甚长,如图所示。
(1)该湿地公园里所有东方白鹳是一个 (填“种群”或“群落”)。
(2)东方白鹳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对湿地环境的 。
15.(2022·金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某地依托农田、鱼塘等自然资源打造集人工湿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田园综合体(如图1)。其中人工湿地具有收集、蓄存雨水,净化生活污水实现循环使用,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如图2)。
某校学生到该生态园游学,科学老师布置了研学作业,请一起完成下列作业:
(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 (写出两种);
(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请提出一条合理建议 ;
(4)图3是科研人员对人工湿地内某条食物链“Ⅰ→Ⅱ→Ⅲ”中的各级生物含有的能量进行检测的结果。结合图3信息完成案例分析:“荒岛求生”竞赛游戏中,假如某人所剩食物除了水,就只有一袋玉米以及两只鸡(鸡除了玉米外没有其他食物来源)。以下提供的两个方案中,哪个方案可以使他生存更久__________。
A.先吃鸡,后吃玉米 B.先吃玉米,鸡养到最后吃
16.(2021·金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而气候变暖会对物种数量产生重大影响。
某森林中生存着冷杉、云杉卷叶蛾和一种特有鸟类。这种鸟的雏鸟只能以云杉卷叶幼虫蛾为食;云杉卷叶蛾的幼虫只以冷杉嫩芽为食。
科学家们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这三种生物数量的影响,通过控制实验的环境温度,测定并记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冷杉开始萌芽、蛾幼虫和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以及冷杉嫩芽、蛾幼虫、雏鸟存在的日期,如图所示。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冷杉开始萌芽和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对于雏鸟最早孵出的日期影响不大。
根据题中信息回答:
(1)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 ;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属于 ;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4)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该森林中这种鸟类的数量会 (选填“增多”或“减少”)。
17.(2021·衢州)“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随着衢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的候鸟南下衢州栖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连续3年造访龙游“天鹅湖”湿地。如图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只画出部分生物)。
(1)这片湿地中的秋沙鸭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写出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3)通过生态治理,该湿地的自动调节能力明显增强,分析其原因是 。
18.(2021·丽水)2021年5月1日,位于丽水市区的华东药用植物园正式开园,该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园内的美女樱、柳叶马鞭草、孔雀草等近2000种植物多数可入药,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药学植物库。请回答:
(1)柳叶马鞭草常用分根法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
(2)孔雀草(如图)的花和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孔雀草在分类上属于种子植物中的 。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园内所有绿色植物属于 。
(4)华东药用植物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其能量最终来源于 。
19.(2020·衢州) 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由沙漠蝗虫引起的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
(1)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的结果。
(3)资料显示: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根据以上两项资料分别提出一条防治蝗灾的措施 。
20.(2020·湖州)右图是我市一个乡村庭院生态系统的模式图。
(1)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鸡、猪、蔬菜中的 。(选填“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或“维生素”)
(2)甲烷杆菌属于 (填生态系统的一种成分),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
(3)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 (填一种生理过程)和扩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移到无机环境中。
21.(2020·宁波)鲸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科学家研究深海生态系统演化的重要依据。2020年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深海处首次发现一个长约3米的鯨落(如图)。从鯨死亡,尸体开始下沉到鯨落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移动清道夫阶段:在鲸尸下沉至海底过程中,鲨鱼等生物以鲸尸中的上皮组织、 组织、部分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为食。
(2)机会主义者阶段:一些无脊椎动物以海底的鲸尸作为栖居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繁殖,同时这些梄居者也在啃食残余鯨尸,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 。
(3)化能自养阶段:大量厌氧细菌进入鲸骨,分解其中的有机物,产生硫化氢。化能自养细菌利用硫化氢中的化学能进行生长繁殖,而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有了能量补充。
礁岩阶段:当残余鲸骨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会化为礁岩,居于其上的所有生物和 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22.(2020·金华·丽水)经过几年的“五水共治”,婺江水清岸绿,鱼虾回归,白鹭点点。生态治理的成效与河道增氧曝气机(如图)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增氧曝气机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 ;
(2)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
(3)白鹭主要以水中的小鱼等动物为食,小鱼以水生植物等生物为食。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
(4)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能够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该生态系统的 能力。
23.(2020·嘉兴)近年来,我省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为打造美丽乡村的突破口,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如图是某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构建的庭院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简图。
(1)在庭院生态系统中,方框内 A 代表的是 。 该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提高经济效益,是由于沼气池中微生物的发酵,能把一些废弃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加以利用。
(2)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做好垃圾分类。目前生活垃圾基本上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类,其中 垃圾可以投入沼气池用于发酵生产沼气。
(3)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可以通过 条食物链流入鱼中。该生态系统结构简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
【解答】A:阳光→三叶草→土蜂,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A错误。
B:三叶草→牛,B正确。
C:土蜂→田鼠→猫,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C错误。
D:土蜂→三叶草→牛,食物链起点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2.【答案】A
【解析】【分析】 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也能改变环境,同时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A:甲图:竹节虫的形态像竹节是竹节虫的拟态,是为了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A错误。
B:乙图:骆驼刺根系发达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B正确。
C:丙图:北极熊厚厚的皮毛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C正确。
D:丁图:龟背竹向窗户方向生长是对单侧光的适应,D正确。
故选A。
3.【答案】D
【解析】【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A、景区内所有的梧桐树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故A错误;
B、天牛的抗药性与生物的遗传、环境有关;故B错误;
C、花绒寄甲与天牛构成一条食物链:梧桐树→天牛→花绒寄甲;故C错误;
D、以虫治虫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化学药剂,没有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A
【解析】【分析】分解者是指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解答】青菜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菜青虫、食虫鸟需要从外界摄入有机物,属于消费者;细菌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等,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A。
5.【答案】A
【解析】【分析】引起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人口的自然增长,即新出生的人口和已死亡人口之间的差额;(2)迁移增长,即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的差额。
【解答】浙江经济高速发展,对外来人口吸引力越来越大,由于迁入人口不断增多,因此 浙江省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6.【答案】(1)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合理即可)
(2)食鱼鸟
(3)分解者
【解析】【分析】 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1)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包含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 水生植物→鱼→食鱼鸟;
(2)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富集,所以消费者等级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因此此生态系统中食鱼鸟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
(3)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该系统缺乏分解者;
故答案为:(1)水生植物→虾→鱼→食鱼鸟;(或 水生植物→鱼→食鱼鸟);(2)食鱼鸟;(3)分解者。
7.【答案】(1)种群
(2)细胞膜
(3)自然选择
【解析】【分析】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所有的盐地碱蓬是同一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
(2)物质进出细胞是由细胞膜控制的;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种群;(2)细胞膜;(3)自然选择。
8.【答案】(1)感性
(2)生产者
【解析】【分析】(1)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向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感性运动是指植物体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运动,称为感性运动,根据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的特征解答。
(2)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解答】(1)猪笼草的捕虫囊接收到昆虫落入的刺激后,产生囊口的囊盖合拢的运动,这是属于猪笼草的感性运动。
(2)猪笼草属于植物,因此它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故答案为:(1)感性(2)生产者
9.【答案】(1)板块运动
(2)胎生
(3)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高山深沟,板块的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为胎生、哺乳。
(3)达尔文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现今能生活着的生物都是通过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可以从大洋洲的自然环境方面展开回答。
【解答】(1)哺乳动物刚起源时,其中一支演化成了有袋类,当时地球上的大陆是一个整体,有袋类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因板块运动分离开,各地的有袋类开始了各自演化。
(2)有袋类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特征为胎生、哺乳。
(3)大洋洲由于与其他大陆已经分离,更高等的哺乳动物没有侵入,同时由于大洋洲与其它大陆具有各种相似的自然环境,最终大洋洲的有袋类在形态功能上演化出类似于其它大陆的各种类群,如类似狼、猫、兔的袋狼、袋猫、袋兔等。
故答案为:(1)板块运动(2)胎生(3)自然环境
10.【答案】(1)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合理即可)
(2)分解者
(3)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强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解答】(1)该生态浮岛存在的生物有藻类、食草性鱼类、食草昆虫、水生植物、青蛙;存在多条食物链,只要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即可;如水生植物被食草昆虫吃,而昆虫被青蛙捕食;
(2)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为了分解动植物的遗体和粪便,属于分解者;
(3)混合植物型浮岛比单种植物型浮岛包含的生物种类多,其自动调节的能力更强;
故答案为:(1) 水生植物→食草昆虫→青蛙(合理即可) ;(2)分解者;(3) 成分复杂,生物种类多,自动调节能力强。
11.【答案】(1)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
(3)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解答】(1)洛文教授发现黄脚鹬首次产蛋日期都是在每年的5月26~29日,认为温度不是候鸟迁徙的原因,因为每年的同一日期的气温是不稳定的;
(2)由洛文教授的实验过程可知,其认为导致候鸟迁徙的原因是光照时间长短导致的;
(3)由题干信息可知,洛文教授只捕获了一种候鸟做了实验,不具有普遍意义;
故答案为:(1) 变化的(或“不固定的”等意思相近均可) ;(2) 日照时间的长短变化是引起候鸟迁徙的原因;(3) 不合理,只进行了一种候鸟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
12.【答案】(1)生产者
(2)自动调节
(3)自然选择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自然选择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解答】(1)虫黄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它生物提供有机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虫黄藻属于生产者。
(2)近年来由于海水温度上升,大量的虫黄藻因不适应而死亡,使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3)部分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使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从进化论角度看,虫黄藻进化出对水温升高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答案】(1)群落
(2)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蒸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单向
【解析】【分析】(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两个明显的特点是单行流动和逐级递减。
【解答】(1)生态瓶中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
(2)该生态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原因,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浮游藻类光合作用为浮游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为分解者提供氧气,浮游动物和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浮游蒸类利用,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3)若缺乏光照,生态瓶中的生物最终都将死亡,这是因为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14.【答案】(1)种群
(2)适应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对于生物体的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可从生物的器官特征去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解答】(1)根据种群的概念可知,该湿地公园里所有东方白鹳是一个种群。
(2)东方白鹳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对湿地环境的适应。
15.【答案】(1)生物群落(或群落)
(2)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3)增加生物种类(合理即可)
(4)A
【解析】【分析】(1)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
(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解答】(1)人工湿地内的芦苇、藻类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或群落)。
(2)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属于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的有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
(3)为了增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可以增加生物种类。
(4)食物链总长度短,人获得的能量较多,故先吃鸡,后吃玉米。这样子两条食物链最短,获得能量最多。
故选A。
16.【答案】(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1)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因此该森林内所有云杉卷叶蛾个体的总和是一个种群。
(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考虑,冷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3)若不考虑气候变化,该森林中的生物物种数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通过该研究的结果可推测:随着气候变暖,发现气候变暖能显著提早蛾类幼虫最早孵出的日期早于冷杉开始萌芽,随着冷杉内芽数量减少,蛾幼虫的数量随之减少,因此该森林中的鸟类的数量会随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故答案为:(1)种群 (2)生产者 (3)自动调节 (4)减少
17.【答案】(1)消费者
(2)水草→虾→鱼→秋沙鸭
(3)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食物链亦称“营养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为维持其本身的生命活动,必须以其他生物为食物的这种由生物联结起来的链锁关系。
【解答】(1)秋沙鸭捕食其他生物,属于消费者;
(2)最长的食物链,即包含的物种最多,即 水草→虾→鱼→秋沙鸭;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物种种类多少有关,物种越丰富,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1)消费者;(2) 水草→虾→鱼→秋沙鸭;(3) 生态系统成分变复杂或生物种类增多.
18.【答案】(1)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
(2)被子植物
(3)生产者
(4)太阳(或太阳能)
【解析】【分析】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包括一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高等植物、藻类和地衣。
【解答】(1)利用根进行繁殖,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
(2)孔雀草能够开花,属于被子植物;
(3)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太阳能;
故答案为:(1) 无性生殖(或营养繁殖);(2)被子植物;(3)生产者;(4)太阳(或太阳能).
19.【答案】(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解析】【分析】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 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的结构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可根据提示的资料提出防治蝗灾的措施。
【解答】(1) 某地区的所有沙漠蝗虫 符合种群的定义,所以属于一个种群;
(2) 如图,蝗虫具有以绿色和褐色为主的保护色,咀嚼式口器,活动、繁殖能力强等特征。这些适应环境的特征是长期 自然选择或进化的结果;
(3)根据提示的资料” ①蝗虫必须在植被覆盖率低于50%的土地上产卵繁衍;②鸟类、螳螂、蛙等生物是蝗虫的天敌 “可知,防治蝗灾的措施有: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
故答案为:(1)种群 (2)自然选择或进化 (3) ①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螳螂、蛙等);利用蝗虫的天敌进行防治
20.【答案】(1)糖类、蛋白质、脂肪
(2)分解者
(3)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在人体所需的七大类营养素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脂肪、蛋白质三类;
2、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3、 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
【解答】(1)由主要的供能物质可知, 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鸡、猪、蔬菜中的 糖类、蛋白质、脂肪;
(2)甲烷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微生物,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属于分解者, 它能将粪和残余的茎叶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甲烷(沼气的主要成分)等物质 ;
(3)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所以填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糖类、蛋白质、脂肪 (2)分解者 (3)呼吸作用
21.【答案】(1)肌肉
(2)影响环境
(3)非生物
【解析】【分析】1、动物中有四大组织分别是: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
2、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解答】(1)根据动物的四大组织可知, 在鲸尸下沉至海底过程中,鲨鱼等生物以鲸尸中的上皮组织、肌肉组织、部分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为食;
(2)一些无脊椎动物以海底的鲸尸作为栖居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繁殖,同时这些梄居者也在啃食残余鯨尸,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 影响环境;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所以 当残余鲸骨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矿物遗骸会化为礁岩,居于其上的所有生物和 非生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
故答案为:(1)肌肉 (2)影响环境 (3)非生物
22.【答案】(1)分解者
(2)群落(或生物群落)
(3)水生植物→小鱼→白鹭
(4)自动调节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主要是一些绿色植物,消费者是动物,分解者是一些微生物;
2、定义:在 一定生活环境 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
3、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关系 形成联系——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绿色植物为起点直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生物之间用箭头联系;
4、河道水中溶解氧的增加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河道生态环境中的各生物的数量具有稳定作用。
【解答】(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体中的好氧微生物属于 分解者;
(2) 婺江岸边和水里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这里所有的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群落(或生物群落);
(3) 白鹭主要以水中的小鱼等动物为食,小鱼以水生植物等生物为食。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水生植物→小鱼→白鹭 ;
(4) 通过河道曝气增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 ,有利于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河道生态环境中的各生物的数量具有稳定作用,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1)分解者 (2)群落(或生物群落) (3) 水生植物→小鱼→白鹭 (4)自动调节
23.【答案】(1)人
(2)厨余垃圾
(3)4;分解者
【解析】 【分析】1、在庭院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生态系统主要为人服务。根据生态系统图中的关系可以确定A;
2、有机物的发酵能产生沼气,分析四类垃圾的成分,其中有机物为主的垃圾可以投入沼气池;
3、食物链反映了生物之间的一种食物关系,可以通过湖泊生态系统图得出食物链的条数。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答】(1)根据庭院生态系统的图可知,蔬菜,家禽、家畜的蛋肉、沼气都是提供给A的,所以A应该是人;
(2)在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四类中,厨余垃圾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所以厨余垃圾可以投入沼气池用于发酵生产沼气;
(3) 由湖泊生态系统图可知,能量最终流入鱼的食物链有:一、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二、浮游植物→虾→鱼;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虾→鱼;四、湖底植物→虾→鱼。所以有四条食物链流入鱼中。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里已经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
故答案为:(1)人 (2)厨余垃圾 (3)4;分解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0-2022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汇编——10生物实验(含答案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0-2022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汇编——9人体健康(含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2020-2022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汇编——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含答案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