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案设计
展开统编版《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第五单元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和货币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的第1课,教材共有两个子目,“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主要讲述了先秦货币、铜钱体制、宋元纸币、明清白银的流通、近代币制改革以及人民币的发行与使用等几个中国货币演进的关键历程。“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主要讲述了金本位的实行及其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等主干知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学习时应该从货币自身演进的角度来认识中外历史上货币的发行和使用,运用唯物史观将货币的演进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能够认识货币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性,探究货币演进的规律及影响货币体系变化的因素,进而感悟国家金融治理的智慧及其对国运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高一必修课的历史学习,对秦朝统一货币、北宋纸币“交子”、明清白银流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内容有一定了解,但仍然存在着学习困难,一是学生了解的史实是碎片化的,缺乏从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宏大视野全面了解中外历史上的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二是学生对货币制度缺乏深入的理解,难以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理解制度形成和变迁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与此同时本课涉及诸多经济学上的概念,也对学生的学习形成障碍。教学时,老师可以借助相关史料构建具体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了解货币制度的渊源、流变情况及其历史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货币变革的内在规律。
三、教学目标
本课以货币演变为主线,依据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了解中国古代货币制度演变的主要历程,重点探究宋代、明代币制变革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币制改革和人民币的发行与使用情况,通过对比法币改革和人民币发行的不同结果,感悟人民币的发行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作用。通过中国货币演变的历程,探究和分析中国货币演进的规律。
3、了解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主要过程,探究以英镑、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演变的原因,从世界经济治理的角度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特点和演变,从而对影响世界货币体系的因素形成合理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教学难点: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1元纸币图案
教师:这组图片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1元纸币图案,从1948年12月1日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人民币先后共发行了五套,形成了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它反映了人民币的演进历程。那么,在中外历史上还发行和使用过哪些货币,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程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最熟悉的货币人民币拉近历史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简单介绍人民币的演进历程,引入本课。
(二)新课讲授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梳理下表
时期 | 货币使用情况 |
夏朝 | 海贝、仿制贝 |
商朝后期 | 铜铸币 |
春秋战国 | 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
秦朝 |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钱 |
西汉 | 铸造“五铢”钱 |
唐初 | 铸行“开元通宝”钱 |
北宋 | 出现纸币“交子”,与铜钱兼行。 |
元朝 | 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称为“钞”。 |
明朝初期 | 铜钱、纸币并行 |
明朝中叶 | 白银逐渐成为支付手段 |
清朝 | 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历程。
【设计意图】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梳理课本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货币演进的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古代货币划分时期。
教师:铜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态,但中国古代却出现了纸币和白银两种特殊的货币,原因何在呢,让我们聚焦本课重点。
2、重点突破:纸币时代
材料: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尽管铜钱铸造量较之唐朝已有大幅度增长,但仍然不
能满足社会需要。为解决“钱荒”问题,官府在四川等地铸造铁钱。由于铁钱币值低下,沉重不易流通,民间开始使用货币代用券,称为“交子”。宋真宗时,在地方官协调下,统一由益州(今四川成都)的16家富民发行交子,互相连保,以维持信用。宋仁宗时,将交子发行权收归官府,设“益州交子务”专掌其事,从此交子成为四川地区的法定货币,与铁钱共同流通。交子有使用期限,称为“界”,当时规定两周年为一界。北宋后期,朝廷将交子推广到长江以北诸路,更名“钱引”,不存本钱,滥加印造,以致其迅速贬值。 ——摘编自人教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参考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分析北宋交子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答案:第一问,原因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需要大量货币。②铜钱流通量不足,出现“钱荒”。 ③铁钱携带不便。④四川地理环境特殊。⑤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第二问,特点:①发行权由民间到官方。②有使用期间,定期发行;③在特定的地区,具有地域性。影响:积极①弥补货币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②推动政府货币改革。③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局限:后期政府滥发纸币,纸币信用大跌。)
- 重点突破:白银时代
材料: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教师设问:阅读材料,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答案:背景:①新航路的开辟,中西方贸易联系加强。②欧洲殖民者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大量美洲白银。③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需求量大。④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影响:①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②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③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设计意图】: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时期交子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大时代和小地区的结合,而明朝中期以后白银的货币化又与新航路开辟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两个时期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重大变革。以此作为探究重点,通过设置情景,帮助学生认识货币变革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认识货币在历史发展的作用。
时间 | 货币使用情况 | |
近代 | 晚清政府 | 开始铸造银元 |
北洋政府 | 银元为法定货币 | |
南京国民政府 | 1935年实行发币改革 1948年发行金圆券、银元券 | |
华北人民政府 | 1948年开始在解放区统一发行人民币 | |
新中国 | 人民币成为法定货币 |
(二)中国近现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7至88页,梳理表格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中国近现代货币演进的历程。
【设计意图】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梳理课本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近现代货币演进的历程,感受近代货币变革与国运兴衰的关系。
2、重点突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材料 民国建立之后,中国货币制度混乱,货币种类繁多,铜币贬值,地方钞券滥发无度。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通货紧缩,货物滞销。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币制改革: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确立法币外汇本位制,改革后的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到1936年底,法币的国币地位得以确立。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原因: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 ③南京国民政府出于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影响:积极 ①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促进了经济和贸易发展。②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影响。③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局限 ①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为滥发纸币埋下隐患。② 增加了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3、重点突破:人民币的发行
材料:与国民党尚有一定的金银储备和实体资产 作为货币发行基础相比,人民币问世之初不仅是“负资本”基础,而且是支出收入比将近3∶1的深度负债。其所引发的结果是一年多的时间里物价指数上涨了160多倍。新中国“人民币保卫战”,包括“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折实储蓄、折实公债等。另外新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增收节支、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等措施。人民币首先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很快成为全国唯一的稳定货币。
——摘编自 温铁军等《土地改革与新中国主权货币的建立:建国初期“去依附”体制下的反危机经验研究》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发行成功的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答案:原因:①强有力的调控物价措施。②大力发展经济,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③强有力的人民政权的支持;④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的演进的规律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2、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3、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4、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5、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6、由纸币向银制货币的演变。7、由银制货币向信用货币演变。
【设计意图】近代中国币制混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着手统一货币。无论是1935年法币改革,还是1948的金圆券和银元券的发行均以失败告终,反观人民币的发行,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最终获得成功,地位始终稳定。以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和新中国人民币的发行作为案例,通过一败一胜货币政策,感悟人民币的发行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作用。最后,通过梳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总结货币演变的规律。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9至90页,梳理下表。
时代 | 表现 |
1816——1914 | 19世纪中后期,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 |
1914-1944 |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金本位崩溃。英国、法国 和美国分别构建以英镑、法郎、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 |
1944-20世纪70年代初 | 1944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实行浮动汇率。 21世纪,美元仍为国际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 人民币等的影响也在上升。 |
(一)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体系
材料: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急剧扩大,货币的支付和兑换更加频繁和复杂,需要建立世界性的货币兑换体系。当时,英国是经济大国,也是最大的贸易国。19世纪初,伦敦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最迫切也最有可能建立起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正式以法律形式确认了黄金作为纸币发行本位的地位。此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逐步实行了金本位制。19世纪中后期,英镑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它等同于黄金,而且比黄金更加方便,得到了普遍认可。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参考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分析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形成的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答案,原因: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国际间的货币结算日益复杂。②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 ③ 英国金融实力最强,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④ 英国政府的立法保障)
(二)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材料: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和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答案,原因:① 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以英镑为中心金本位制崩溃。② 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影响:积极:①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局限: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
材料: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每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10个国家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大厦签署了一份协议,重新调整了汇率,将美元对黄金贬值7.89%,并允许各国货币在平价基础上上下浮动。但是,这并没有制止汇率的变动。1973年石油危机后,美元再度贬值,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汇率也随之浮动。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署了有关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协议,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市关系格局,也称“牙买加体系”。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参考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原因?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答案,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无力承担稳定美国汇率的责任。②西欧、日本等国的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三)多元格局的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
建立: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达成一个关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决议,这就是《牙买加协议》,奠定了当代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根据这个协议构建的国际货币体系一直运行至今。
2、主要特征:① 黄金非货币化② 储备货币多元化③ 汇率制度多样化
3、影响:美元仍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占据最大的权重,是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等的影响力日益上升。
教师设问:问题探究:分析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学生:小组合作。(参考答案,影响因素:①大国间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 国际市场的发展。)
【设计意图】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世界货币体系也在不断演进。通过对世界三大货币体系的梳理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世界货币体系演进的脉络。重点选取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设置情境探究两大货币体系演进的原因、影响,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进及其与当今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货币体系演变的因素做出合理分析。
(三)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探究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通过梳理中外货币的演进历程,探究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货币演进的原因以及不同货币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最终对货币演进的规律及影响货币体系变化的因素有了理性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1.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2.中国近现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二、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1.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体制
2.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3.多元格局的国际货币体系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 货币与财税制度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知识解析,知识拓展,知识小结,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型,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