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一 分析诗歌形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一 分析诗歌形象第1页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一 分析诗歌形象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一 分析诗歌形象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一 分析诗歌形象,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宋]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 D
    解析 “烛光相射飞纵横”一句应该指烛光与墨色互相映射,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并非选项中所说的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本题就诗歌的意象提问,要求考生就“酒”这个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作答。“酒”首次出现在颔联中,“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意即“我只好在醉中草书,以酒作为旗鼓,以笔作为长矛来当作武器,笔势急骤,像是银河从天而泻一般”,这是以书前比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酒”再次出现是在尾联中,“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意思是“转眼间,我收起书卷,重又把酒,如同看见了山河万里清平的气象”,这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勇士凯旋、设宴庆功的场面。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自豪。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
    3.诗歌中间四句展示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酣畅淋漓。(2)诗人将为国杀敌的慷慨激情与整个草书的创作过程自然而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下文表现想象扫平敌人之后的清平景象和得意心情蓄势。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 夫
    [唐]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注]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裛:通“浥”,滋润。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更令人不觉痕迹。
    B.颔联意蕴丰富,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娟娟”“冉冉”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C.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饥而日恒,亏及幼子,则全家可知,这是举一反三的写法。
    D.诗人饱经患难,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怨而不怒。全诗格高律熟,意奇句妥。
    答案 B
    解析 “‘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裛”字没有运用拟人手法。“含”“裛”两个动词运用得极细腻生动。 “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5.诗人是如何塑造狂夫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描写了草堂美景,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然后叙述潦倒穷困的生活处境,与前面的美景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倔强的人生态度;末句以自嘲的笔调直接把这种疏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故人接济,而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几乎快要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烘托了诗人“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尾联写出了诗人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打击,由此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六月三日夜闻蝉①
    [唐]白居易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②。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注 ①此诗是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在苏州因病休假时所作。②东京:东都洛阳。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诗人调动不同感官来表现夏季纳凉的清爽舒适,与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所表现的意境相同。
    B.“微月初三夜”一句形容月亮还是一个窄小的月牙,月亮既点明了时间,又是诗人常用的联想的着笔点,借以表达内心的愁思。
    C.诗歌最后两句,把情思寄托在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上,由景及情,诗人病中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D.本诗格调清新自然,诗人借助“荷”“柳”“蝉”“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空明之境,在特定的氛围中表达情思,感觉自然而亲切。
    答案 C
    解析 “眼前的池上之月、水中之船”错。由“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中的“不知”一词可知,这两句是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不是“眼前”之景。
    7.诗中前后两次写到蝉声,作用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次写蝉是实写,由眼前的蝉鸣联想起洛阳的家,蝉的作用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是虚写,想象洛阳家中竹林中的蝉也该鸣叫了吧,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第一次写蝉是“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初三的夜晚,诗人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结合后句“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刚刚听到蝉鸣时,诗人这个北方来的客居之人还有些愁思,是它打扰了诗人的睡眠,让诗人睡不着觉;它勾起了诗人思乡的愁绪,诗人在安静的夜里聆听着蝉鸣,不禁想念洛阳的家了。可见,这次写蝉,主要是勾起诗人的思乡愁绪。第二次写蝉是“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在诗人洛阳的家中,有一片竹林,想来此次分别后,里面有蝉又在鸣叫了。这次写蝉并非实写,而是想象,诗人借蝉表达了病中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轩竹
    [宋]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 琅玕:翠竹的美称。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的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了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答案 D
    解析 “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了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尾联写的应是自然界的南轩竹。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竹石》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具有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鲜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
    (2)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潇洒的姿态;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
    解析 曾诗,结合“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鲜明动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的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由此更表现出竹子的多姿多彩、清高脱俗。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竹石》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它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相关试卷

    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四 分析概括形象: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7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 对点精练四 分析概括形象,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题组,综合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对点精练四 分析概括形象: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8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对点精练四 分析概括形象,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题组,综合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五 文言语句翻译: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课时精炼 对点精练五 文言语句翻译,共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