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对点精练四 把握诗歌情感课件PPT
展开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 江[南宋]陈与义[注]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虽异中原险,方隅亦胜哉!注 陈与义,洛阳人。1129年夏天,诗人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公元1130年,随车驾返回临安,此诗为渡钱塘江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楚客”原指身遭放逐、流落他乡的屈原,此处是诗人自称, 时中原尚未收复,诗人仕宦江南。B.颔联写摇桨渡江,远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 来。诗人用拟人、夸张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气象苍茫,境界开阔。C.颈联寓情于景。雨后初晴,吴山明朗,云雾尽散,红日高照,海门开 敞,象征国家复兴在即,光明在望。D.尾联呼应首联,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由个人前途上升到国家命 运,拓开了格局,深化了主旨。
解析 本诗未用夸张手法。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案 ①长期在江南避乱,客居异乡的孤独,对故国的思念。②朝廷招揽人才,自己即将得到朝廷重用的欣喜。③对国家复兴充满希望和卧薪尝胆以图收复中原的决心、信心。
解析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由赋情写起,表明江南地带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入据中原之后,转眼五年,黄淮地区大部分已非吾土。所以思念故国,仍不免使楚客生哀。颔联“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写渡江时的情景。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一片,仿佛天水相平。由于船在前进,所以江岸远处的树,颇似迎人而来。这两句写景入神,且景中寓情。“天平渡”,示天水无际,前进的水路,呈现开阔苍茫的气象;“树迎人”,示行进之时,江树渐次和人接近。隐喻国家正招揽人才,所以自己也被迎而至。
颈联“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融情入景。吴山明朗,云雾尽散,雨余山更青,故用“立”字示意。天晴了,红日高照,海门开敞,金碧辉煌,故用“开”字示意。这两句写雨后景象,象征国运亦如久雨初晴,光明在望。尾联“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仍以赋情为主,赞美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原,但也擅有形胜,倘能卧薪尝胆,上下同心,凭借此处以为“生聚教训”的基地,则复兴的希望,必能给人以鼓舞。这两句呼应起笔,“虽异”句和“楚客”句相应,“方隅”句和“江南”句相应。在章法上,首尾应接,抑扬相间,笔有余辉。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①[宋]张元幹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②,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③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 ①李伯纪:李纲,字伯纪。著名的爱国英雄,曾位居宰相,张元幹是他的僚属。钦宗绍兴八年(1138)金兵进攻,朝廷力主议和,李纲因力主抗金被罢免回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县)。此间,张元幹写下这首词寄送给他。②《汉书·傅介子传》说楼兰王曾杀汉使者,傅介子奉命“至楼兰……王贪汉物,来见使者……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③平章:评价,辨别。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扫尽”三句,是说江风极大,将天上的浮云吹散,江面因风大而无人乘舟夜渡, 沉思间又见雁儿飞落在芦苇深处夜宿,并由此引起无限感触。B.“十年”句,是作者想到十年前扬州被战争摧残为一片空墟,昔日繁华现在犹如 一梦。怀想之余,不觉加强了对高宗屈膝议和的不满,也加强了作者坚决抵抗金 人南下的决心。C.“谩暗涩”句,是叹息如今议和已成定局,虽有宝剑也不能用来杀敌,只是使它 生铜花(即铜锈),放弃于尘土之中。这里运用比喻,以宝剑被弃比喻李纲等主战 人物受到朝廷的罢斥压制。D.“唤取”两句,以“谪仙”李白来比李纲,兼切李姓,这是对李纲的推崇。作者 借这两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面对议和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应该就此隐退 苕溪,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
解析 “面对议和已成定局的形势,爱国之士应该就此隐退苕溪,垂钓自遣而不问国事”错。作者并非认为应该隐退,相反,“风浩荡,欲飞举”,结尾振起,表示自己坚决不能消沉下去,而是怀着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对李纲坚持主战、反对议和的主张表示最大的支持,这也正是他作本词的旨意。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无人理解的孤独:“空吊影”“谁伴我”,自伤孤独。李纲与自己志同道合,而天各一方,不能在此月下同舞。②对故国满目疮痍的哀愁:“十年一梦扬州路”“愁生故国”等句,表达战火后对故国的哀愁。③对主和派苟安求和的愤慨:“遗恨琵琶旧语”二句,用杜甫诗意,说明在琵琶声中流露出对屈辱求和的无穷遗恨与悲愤,以此暗示南宋与金人议和也将遗恨千古。
④对李纲坚决主战的敬仰和支持:“要斩楼兰三尺剑”是期望朝廷振作图强,像汉代使臣傅介子提剑斩楼兰王那样对付金人。词中以楼兰影射金,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⑤气冲云霄的壮志雄心:“气吞骄虏”“风浩荡,欲飞举”指出要凭浩荡长风,飞上九天,表示自己坚决不能消沉下去,而应怀着气冲霄云的雄心壮志。(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开篇作者登高眺望江上夜景,“空吊影”“谁伴我”写出了徒然吊影自伤的情形,并引发出孤单无侣、众醉独醒的感慨。李纲与自己志同道合,却因为天各一方,不能月下同舞。同舞当亦包括共商恢复中原之事,至此才转入寄李纲本题。“十年一梦扬州路”是作者想到十年前,昔日繁华现在犹如一梦,此时只剩残破空城,表达战火后对故国的哀愁。“要斩楼兰三尺剑”是期望朝廷振作图强,词中以楼兰影射金,以傅介子比喻李纲等主战之士,抒发了“气吞骄虏”的壮志。“遗恨琵琶旧语”,借汉嫁王昭君与匈奴和亲之事,影射议和最终是不可行的,必须坚决抵抗。琵琶声中流露出作者对高宗屈膝议和的不满,对权臣所谓
“欲息干戈”的义愤,对屈辱求和的无穷遗恨。作者夜倚高楼,远眺满目疮痍的中原大地,不由愁思满腔,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前朝遗恨,也希望李纲东山再起,收复失地,重整朝纲。怀想之余,不觉之间也加强了作者坚决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寄李儋元锡[注][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 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时任殿中侍御史,是作者的诗文好友。李儋在长安和作者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作者写了这首诗寄赠答谢。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花里叙别起,又以花开一年结,不仅显现出时光迅速,更流露 出人事变迁的慨叹。B.颔联“世事”与颈联“邑有流亡”相合,“春愁”又与首联“花开” 暗合,上下浑融,衔接自然。C.“西楼望月几回圆”暗含奔赴西楼、仰观天空、计算时日、期待思念 等动作与心理,极富张力。D.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章法严密,对仗工整,语言简洁,情感激 愤,堪为七律名篇。
解析 “语言简洁,情感激愤”理解有误。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却怨而不怒,主要流露出一位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
6.颈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对自己晚年多病的慨叹。②渴望回归田园,身居异乡,思乡、渴望归乡的惆怅。③为官无能的自责与惭愧。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有愧,流露出未能尽责的惭愧。④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朝廷前途的忧虑。(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颈联的思想境界较高。作者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之。在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的处境下,作者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答张十一功曹[注][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 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功曹》是他第一次被贬,即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春天所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描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B.颔联写景,给冷落景象点缀了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春天的 生机。C.尾联中的“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把作者 的感情推向了高潮。D.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读来为之感动,形成了这首诗晓畅 直白的特点。
解析 “晓畅直白”错。这首诗,作者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
8.请指出颈联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是,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它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的隐微之情。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君恩”,这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奉送严公①入朝十韵(节选)[唐]杜甫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②,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③,江潭隐白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注 ①严公:严武,杜甫的朋友,曾以兵部侍郎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镇守巴蜀。②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③丹地:朝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漏鼓”两句通过特定的景物,设想严武在夜里等待着上朝的情景, 并点明严武入朝的季节。B.第三句“玉帐术”写严武曾镇守巴蜀,第四句“杀”写出了给巴蜀百 姓带来灾难的是战乱屠杀。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通丹地”写严武从蜀地入朝,“隐白 ”暗 写作者的境遇,从而引出下文。D.本诗虽然是原诗的节选,但是层次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能够将写景、 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解析 对“杀”的理解有误。“杀”在此处是副词,表示程度深。“愁杀”是“很忧愁”的意思。
10.本诗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①赞扬严武的才干。诗歌第三、四句写严武当初镇守巴蜀,保护了当地百姓,他的入朝使成都百姓忧愁、思念。②勉励严武努力。诗歌的最后两句,劝勉严武若担任辅弼要职,一定要恪尽职守,不能临危惜身。③感叹自身命运,渴望报效朝廷。“江潭隐白 ”,写作者自己滞留四川的惆怅,“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不想终老蜀地,定要北归,像严武那样效忠朝廷。
解析 唐代宗召严武还朝,杜甫写此诗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漏鼓”一句是设想严武上朝的情景,待漏听鼓,直到天亮。“宫莺”一句,这是点明严武入朝已在夏天,宫莺都不歌唱了。“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是说严武还朝后,虽然留下了玉帐术,足以保护成都百姓,但百姓仍盼他早日归来。这表明严武在四川政绩突出,令百姓思念。“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 ”写杜甫自己滞留四川而心中惆怅,希望自己此生不要终老蜀地,争取再回朝廷做官,从多角度写赠别之意。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核心,也是杜甫最郑重的嘱托——如果严武回朝担任辅弼要职,一定要恪尽职守,不能临危惜身。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怀秦髯[宋]李彭山雨萧萧作快晴, 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①,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②,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注 ①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争如我解语花”句。②杜甫诗《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云:“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时值清明,雨后放晴。既写出了春天气候的倏忽多变,又写出 了盎然春意。B.颔联上承首联,具体描绘花之烂漫,草之生机,带来浓郁的春天气息。C.尾联写诗人思念友人,回忆起与友人在日边听流莺的日子,暗扣诗题。D.诗人精于用典,且善于变化,创造出新的意境,使诗歌语言寓奇警于 平淡。
解析 “回忆起与友人在日边听流莺的日子”错,“日边听流莺”是诗人对友人生活的设想。
1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①前两联描写春日的美好,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②颈联运用反衬手法,以春日的美好反衬诗人心情的苦闷。③尾联又以自己心情的苦闷,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现对友情的执着。
解析 首联先从小园景物写起,表现了愉悦的心情。时逢春日,一场潇潇小雨过后,天气很快就放晴了。诗人来到小园漫步,不仅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而且景物更是明洁秀美,令人赏心悦目。不用说,雨后游园赏景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这就为全诗抹上了一层亮色。颔联上承首联,诗人采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尽显蓬勃生机;又写出了人们的欢愉心情。到颈联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所以前面对春事越是夸张、强调,在这里就越突出诗人心情的落寞、消沉,两者形成强烈对比。然而诗人眼前还不是一片灰色,他对人生还有着执着的企望、追求,这就是友谊。“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忧国忧民类,建功立业类,思乡怀人类,生活杂感类,送别漂泊类,儿女情长类,古诗情感答题术语,课堂课时,复习任务,考情微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课件PPT,共48页。
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忧国忧民类,建功立业类,思乡怀人类,生活杂感类,送别漂泊类,儿女情长类,古诗情感答题术语,课堂课时,复习任务,考情微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