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上海市金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茫茫宇宙中有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地球环境,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1.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圆满着陆火星,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开启了新篇章。火星不属于( )
A.可观测宇宙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2.与地球相比,在火星上还没有发现任何生命体的原因( )
①气温过低,缺少适宜的温度 ②质量和体积较大 ③大气稀薄,缺少适合呼吸的大气 ④自转和公转周期与地球相近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1.D 2.D
【解析】1.火星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可观测宇宙,A、B、C不符合题意;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火星不属于地月系,D符合题意。故选D。
2.火星距太阳距离比地球远,且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不适宜生命生存,①正确;火星的质量和体积小于地球,②错误;火星上大气稀薄,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缺少适合呼吸的氧气,不利于生命生存,③正确;火星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与地球相近,适中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度,但适宜的温度主要由距太阳远近决定,故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不是生命存在或不存在的主要条件,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③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有太阳光照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液态水。
3.2022年6月29日,印尼巴厘岛的阿贡火山再次喷发,向空中喷射了约2000米高的厚火山灰,迫使巴厘岛机场关闭,300多架航班被取消。一般认为,火山的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答案】B
【详解】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图示为云南省元阳梯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包含的地球圈层有( )
A.水圈、生物圈 B.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5.图中各圈层( )
A.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C.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D.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
【答案】4.D 5.C
【解析】4.元阳梯田中有水、岩石、生物、大气,因此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共有4个圈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水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其它圈层则不是,但相互联系,故A错误。图中的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故B错误。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故C正确。外部圈层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内部圈层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故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6.下列关于化石和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新的地层含有的生物化石越简单
B.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
C.研究地貌形态,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
D.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
【答案】D
【详解】生物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因此越新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生物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简单、越低级生物的化石,A、B错误;地貌形态对于地球生命演化研究的作用较小,一般同一时代的地层中,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研究地层及其包含的化石才是研究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途径,C错误;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稳定,生物遗体或者遗迹保留下来形成化石,D正确。故选D。
【点睛】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
7.满月一般出现出现在农历十五、十六,出现在天空的时间是( )
A.上半夜 B.下半夜 C.清晨 D.通宵可见
【答案】D
【详解】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满月通宵可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 )
A.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B.太阳内部的核裂变
C.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 D.太阳表面的磁爆炸
【答案】A
【分析】该题考查太阳辐射能来源。
【详解】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自于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太阳表面剧烈的太阳活动、太阳表面的磁爆炸不是太阳巨大的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是核聚变反应,不是核裂变反应,所以选A。
9.2022年8月29日,广东省林业局在韶关市新丰县长春村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桫椤群。桫椤属蕨类植物,又称“树蕨”,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桫椤是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化的“活化石”,最早出现于2亿至3亿年前。桫椤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 )
A.蓝细菌大爆发 B.被子植物出现 C.重要的成煤期 D.恐龙空前繁盛
【答案】C
【详解】由材料“桫椤属蕨类植物”和“最早出现于2亿至3亿年前”,可知桫椤最早出现于古生代,蓝细菌(蓝藻)大爆发于前寒武纪,A错误;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是重要的成煤期,C正确;恐龙空前繁盛在中生代,D错误。故选C。
在地表的上方,一圈混合气体因重力而围绕着地球,这就是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对地球生命有重要意义。
10.近些年来,随着“霾”天气现象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
A.干洁空气成分 B.水汽比重 C.固体杂质含量 D.有害气体成分
11.大气成分中,即能参与光合作用,又具有保温作用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1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通常大气中的所含水汽越多,云霞颜色就越红,呈现红色的原因是( )
A.红外线穿透云层 B.红光被云层反射
C.大气对可见光散射存在差异 D.大气逆辐射红光作用弱
【答案】10.C 11.C 12.C
【解析】10.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细颗粒物(PM2.5),属于固体杂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元素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但氮气不参与光合作用,也不具有保温作用,A错误;氧气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不具有保温作用,B错误;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正确;臭氧可吸收紫外线,使地表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生命的保护伞,但臭氧不参与光合作用,对近地面大气没有保温作用,D错误。故选C。
12.穿透云层的主要是可见光,红外光肉眼不可见,A错误;云层反射没有选择性,各种波长的光都反射,B错误;太阳光穿过云层时,被散射,呈现不同色彩,其中红光波长较长,最不易被散射,保留下来使肉眼可见,C正确;大气逆辐射是肉眼不可见的长波辐射,D错误。故选C。
【点睛】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固体杂质、水汽组成。干洁空气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其他气体等。其中氮元素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气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臭氧主要存在于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使地表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生命的保护伞。
图为某区域两个时刻等压线示意图(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14时,乙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14.20时,丙地与甲地相比,其风力大小及主要原因是( )
A.大 丙地地面摩擦力小 B.大 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C.小 丙地地面摩擦力大 D.小 丙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答案】13.D 14.B
【解析】13.根据等压线的分布,乙地东南方气压高于西北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转,为东南风。排除ABC,故选D。
14.20时,图中丙处等压线比甲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B正确,CD错误;甲丙均位于陆地,没有详细的下垫面信息,无法判断甲和丙的摩擦力大小,A错误,选B。
【点睛】风速大小与等压线疏密程度有关,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在“问天实验舱”进行授课。“问天实验舱”于7月24日搭乘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升空,成功分离后进入预定轨道,轨道高度距离地面约400km。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问天实验舱”运行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外
16.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经过的大气层温度变化为( )
A.升高——降低——升高 B.降低——升高——降低
C.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D.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答案】15.C 16.D
【解析】15.由材料“轨道高度距离地面约400km”,可知“问天实验舱”运行在高层大气中,C正确;对流层范围为地表至约12km高空处,平流层范围为约12km(对流层顶)到50km高空处,“问天实验舱”不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内,A、B错误;400km仍在地球大气层内,D错误。故选C。
16.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总体随高度增加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至约85千米处气温降低,85km高空后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故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过程中(从地表到400km高空处),经过的大气层温度变化为降低——升高——降低——升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范围约为地面以上至12km处,平流层分布在对流层顶至50km高空处,高层大气位于50km高空以上。
17.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是( )
A.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源泉,其能量集中在图中B区的红外线区
B.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的主要动力
C.图中C区电磁波,被经常用于验钞、杀菌
D.“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答案】D
【详解】结合图示信息分享,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图中B区,波长在0.4微米-0.76微米之间的可见光区,A错误;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的主要动力来自地球内部,B错误;被经常用于验钞、杀菌是紫外线,属于A区,C错误;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提供能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水体运动提供能量,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根据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波长最短的紫外区约占总能量的7%,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0.4微米~0.76微米) 占50%,波长最长的红外区占43%。
地球上的水是参与地球演化的活跃因素。自然界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进行着一次次旅行。
18.下列有关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塑造地表形态 ②促进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③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自然更新 ④使地球上的淡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
A.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 B.冰川、海洋水、河流水
C.地下水、冰川、海洋水 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0.地球上水体更新周期最快的是( )
A.江河水 B.湖泊水 C.海洋水 D.深层地下水和冰川水
【答案】18.A 19.D 20.A
【解析】18.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了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①正确;海陆间水循环促进了海陆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②正确;水循环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自然更新,③正确;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④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③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海洋水储量最大,A、B、C错误;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海洋水储量最大,陆地上河流、湖泊众多,水体储量较多,大气水较少,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D正确。故选D。
20.江河水是地表径流,在水循环过程中,内流河注入内陆湖泊或者消失于沙漠中,外流河注入海洋,水体更新周期最快,A正确;湖泊水较河流水,水量和水深较大,流动性较差,水体更新周期较长,B错误;海洋水水量、水域面积、水深大,水体更新慢,C错误;深层地下水位于地下深处,水体更新慢;冰川水相对稳定,水体更新慢,D错误。故选A。
【点睛】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海洋,地球生命的摇篮,对地球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不仅输送水和能量,还促进了海洋生态的物质循环,并影响着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21.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浪、海啸、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
B.海啸是风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
C.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D.早晨的海水上涨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回落称为汐
22.下图是海洋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图中表示南半球寒流的是( )。
A. B. C. D.
2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不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
B.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产生影响
C.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增湿作用
D.在暖流流经的地区,多形成大渔场
【答案】21.C 22.C 23.B
【解析】21.海水运动有三种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波浪包括风浪、海啸,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属于波浪的一种,目前人类开发利用难度大,B错误;潮汐是在太阳、月球的引力作用下,海水发生周期性涨落的现象,白天涨落为潮,晚上涨落为汐,C正确,D错误。故选C。
22.南半球海洋表层水温自北向南降低,A、D错误;寒流使流经海区水温降低,故等温线应向水温较高的水域凸出,且在南半球,寒流表现为由纬度较高、水温较低的南部海域流向纬度较低、水温较高的北部海域,B错误,C正确。故选C。
23.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A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形成海雾,影响海上的能见度,对海上航行产生不利影响,B正确;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不是降温增湿,C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补偿流海区多形成渔场,暖流流经地区形成大渔场的可能性很小,D错误。故选B。
【点睛】洋流可分为寒流和暖流。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为暖流,一般表现为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的洋流为寒流,一般表现为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
潮汐时刻表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潮水高度,是船舶进出港口的重要依据。2020年6月20日某海洋运输船来到中国辽宁省锦州港,该船是符合进港条件的最大吨位船舶。下图表示锦州港当日的潮汐时刻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此日,这艘船舶要进港卸货,最合理的进港时间是( )
A.2时 B.11时 C.17时 D.22时
25.积极利用潮汐的人类活动有( )
①潮汐发电②蓄水晒盐③农田灌溉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24.C 25.D
【解析】24.海洋的潮汐对于乘潮进港和乘潮出港的船舶靠泊和离泊作业影响很大,必须准确把握高潮位的时间进行靠泊和离泊作业,一般情况,将会选择大潮时,靠泊作业,增加助航的力度,并结合上表判断,17时,高潮的水位较高,最有利于这艘船舶进港,C正确;2时、11时、22时潮水水位较低,不利于船舶进港,ABD错误。所以选C。
25.人类利用潮汐现象产生的海水高度差发电,①正确;人们可以利用潮汐现象,在高水位时蓄水以备晒盐,②正确;农田灌溉一般使用的是淡水,无法用海水直接灌溉,③错误;人们可以利用潮汐现象产生的滩涂进行养殖,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所以选D。
【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人类的祖先为了表示生潮的时刻,把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二、综合题
26.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图为地理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①为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 (填行星名称)的公转轨道。
(2)若该模式图示意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层(填名称)。阴影部分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有耀斑和____。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耀斑和____。
(3)若该模式图示意地球的内部三大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填内部圈层名称),曲线____(填序号)代表的是古登堡界面。地震波自上而下穿过莫霍界面时,横波波速发生的变化是____。
(4)若该模式图表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图中的④为地面,则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分布在____(在“A”“B”“C”中选填)层。由于人类的冰箱和空调中使用氟氯烃化合物做制冷剂,导致某种物质减少从而造成进入地面紫外线增多,该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在“A”“B”“C”中选填)层。
(5)若该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鹦鹉螺、三叶虫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科学家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____。
【答案】(1)地球
(2) 日冕 日珥 黑子(太阳黑子)
(3) 地壳 ③ 波速增加
(4) C B
(5) 古生 地层和化石
【分析】本大题以地理模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活动、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大气垂直分层、地层(化石)与地质年代、地球演化史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由图可知,③行星靠近太阳为火星,②行星远离太阳为木星,④为地球,①为土星。
(2)若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则曲线①②之间为色球层以外的太阳大气分层,即日冕层。色球层上出现的太阳活动有耀斑和日珥,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耀斑和出现在光球层上的太阳黑子。
(3)若阴影部分表示地幔,则曲线①②之间为靠近地球表层的圈层,即地壳。曲线③④之间表示地核,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图中③④之间的C层)的分界线,即图中的曲线③。地震波自上而下穿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出现明显增加。
(4)地球大气层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若④表示地面,则④③之间的C层代表对流层,③②之间的B层代表平流层,①②之间的A层代表高层大气。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中,即图中④③之间的C层。人类活动排放的氟氯烃等化合物会导致臭氧减少,从而造成进入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臭氧主要存在于平流层中,即图中的B层。
(5)鹦鹉螺、三叶虫主要生活于古生代,故含有鹦鹉螺、三叶虫化石的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古生代。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地层中可能含有化石。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所包含的化石,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故科学家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是地层和化石。
27.下图为某滨海地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画出该滨海地区白天的热力环流模式图。
(2)形成海陆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
【答案】(1)
(2)滨海地区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分析】本大题以某滨海地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模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热力环流过程、原理、应用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白天陆地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快,温度高,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升温慢,温度低,近海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故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所示。
(2)海陆风是由于滨海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白天陆地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快,温度高,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升温慢,温度低,近海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故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高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降温慢,温度高,近海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故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高空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2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为____。
①甲、乙两处冷热不均 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 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 ④空气垂直运动
(2)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气压最低的是____,气温最高的是____。
(3)假如图所示区域为夜晚,此时代表谷地的是____(甲或乙);假如图所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甲或乙)。
(4)一般情况下,甲地为阴雨天气,乙地为晴朗天气,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甲或乙)。
【答案】(1)①④③②(①—④—③—②)
(2) 丙 甲
(3) 甲 乙
(4)乙
【分析】本大题以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压面图的判读、热力环流的过程及原理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①)引起空气垂直运动(④),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③),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为主,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为主,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③)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②),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故其先后顺序为①—④—③—②。
(2)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故丙、丁气压应小于甲、乙的气压。丙在该等压面的上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丙的气压低于该等压面的气压值;丁在该等压面的下方,海拔越低,气压越高,丁的气压高于该等压面的气压值。故气压最低的是丙。由上述分析可知,高空丁为高压,丙为低压。高空高压应为近地面气流垂直上升导致的,高空低压应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导致的。丁处为高压,是由对应的近地面甲空气垂直上升,说明丁处对应的近地面甲气温较高;丙处为低压,说明丙处的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至近地面的乙处,即乙处气温较低。由于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故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甲。
(3)由第(2)问分析可知,近地面甲处气温较高,近地面乙处气温较低。夜间谷地降温慢,温度较高,此时代表谷地的是气温较高的甲。城市具有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郊区气温较低,故表示郊区的是气温较低的乙。
(4)昼夜温差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有关。晴朗天气,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雨天气,云量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高,昼夜温差较小。综合上述分析,昼夜温差较大的是晴朗天气的乙地。
29.读大气受热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由①到②过程中太阳辐射总量有所损耗,主要原因是____。
(2)图中②、③、④三种辐射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____(填序号)。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____ (填文字)。
(4)暑假去西藏旅游,需准备防晒霜、厚衣服等物品。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____作用弱,昼夜温差____。
(5)全球变暖是全球性环境问题,根据图示原理说明该环境问题产生过程。
【答案】(1)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③④
(3)地面(地面辐射)
(4) 削弱 保温 大
(5)人类破坏森林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使地面升温,全球气候变暖。
【分析】本大题以“大气受热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昼夜温差、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所学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层当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等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2)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形成的地面辐射,④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后形成的大气逆辐射。物体辐射的规律是,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地球表面的温度和近地面大气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平均温度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③和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④)为长波辐射,太阳辐射①②为短波辐射。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但太阳辐射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故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作用较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形成的地面辐射以长波为主,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使大气增温,故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地面辐射)。且由图可知,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③。
(4)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强烈升温,地面辐射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使夜晚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
(5)由所学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可知,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而大气逆辐射主要通过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全球气候变暖是指人类破坏森林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后,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并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材料二: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1)指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b____、c____ 。
(2)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的是____环节(填名称)。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参与的是____循环。
(3)据表格数据,判断城市易发生内涝的地区____ 。
(4)台风多发生在____季节。国家海洋局分析、评估台风给当地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宜选择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当台风、暴雨来临,又恰逢天文大潮顶托作用,河流水位暴涨,常常形成城市内涝。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此时城市内涝面积大的主要原因____。
(5)试举例说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合理措施____ 。
【答案】(1) 下渗 地下径流
(2) 地表径流 陆地内
(3)城市中心区
(4) 夏秋(夏、秋) 地理信息系统(GIS) 短时间内降水量大,下渗少,地表径流多;天文大潮顶托,河流流速减慢,排水不畅
(5)建设海绵城市、花园城市;铺设透水路面、地砖;增加湖泊、湿地等水域面积
【分析】本大题以城市内涝现象、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和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台风、地理信息技术、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d是蒸发,b是下渗,c是地下径流,a是地表径流。
(2)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环节。塔里木河是内流河,河流最终消失于沙漠当中,没有注入海洋,故其参与的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
(3)由表格数据可知,郊外平原区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少,不易形成内涝。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易形成内涝。
(4)台风是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洋面的气旋,多发生在夏秋季节。GIS(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环境、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与评估预测。城市内涝的形成可从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的角度进行分析。水量收入主要是降水,水量支出主要是下渗和地表径流排出。当台风暴雨来临时,降水量大;城市地面硬化,地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多;天文大潮顶托作用使沿海城市地表径流流速减慢,排水不畅,形成城市内涝。
(5)城市内涝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城市地面硬化使地表水下渗减少,故缓解城市内涝可建设海绵城市、花园城市,铺设透水路面、地砖等等,以及增加城市内湿地、湖泊等水域面积,增加雨季或降水时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内涝。
31.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其中表示海水温度的是____,表示海水盐度的是____,表示海水密度的是____。(填序号)
(2)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____(高或低),密度____(大或小)。
(3)图中显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盐度分布规律是____
(4)红海和波罗的海相比,哪个海区盐度高?并简述该海区为什么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
【答案】(1) ③ ② ①
(2) 高 小
(3)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4)红海盐度高。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地处低纬,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周围陆地地表径流注入少;海域较为封闭,与周围的海域海水交换不畅。
【分析】本大题以“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的温度、密度、盐度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③表示海水温度。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副热带海域降水少、蒸发旺盛、盐度高,表层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低纬和高纬方向降低,②表示表层海水的盐度。表层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有关,赤道附近的低纬度海域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极地附近的高纬度海域水温较低,密度较大,表层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①表示海水密度。
(2)由第(1)问分析可知,③表示海水温度,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①表示海水密度,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密度小。
(3)由第(1)问分析可知,③表示海水温度,图中显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温度降低。②表示海水盐度,图中显示全球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低纬)和两极(高纬)盐度逐渐降低。
(4)靠近陆地的海域的盐度与降水、蒸发、入海径流、海水交换等有关。红海海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地处低纬,气温高,蒸发旺盛;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周围陆地地表径流注入少,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弱;且海域较为封闭,与周围的海域海水交换不畅;故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多;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周围陆地注入波罗的海的地表径流多,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海域较为封闭,与大西洋的海水交换不畅,故波罗的海盐度低。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红海的盐度要高于波罗的海,并成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5, B 7,20,64,0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