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中考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梳理
展开说明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二、说明文分类。
事物说明文: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如《看云识天气》,阐述了云与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根据云的形状推知各种各样的天气。
三、说明对象及特征。
1.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1)从标题入手。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有的标题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2)从分析材料入手。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作者已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来了,阅读时要找出这些关键句。有的说明文没有明显的关键句,阅读时需细心琢磨,从中加以提炼。
四、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格式如下。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准确、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⑦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更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⑧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⑨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⑩引资料:
引资料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典型考题: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五、说明顺序
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说明建筑物的构造(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
如: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③ 从特征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征);④ 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还有“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等)
六、说明文语言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是准确严密性,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生动的说明和平实的说明两种语言风格。
1.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抓修饰、限制性词语,揣摩其准确性、严密性。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语或短语上,如只有”“全”“主要”“最”等。这些词语从时间、范围、数量、比较对象等方面起到修饰、限制作用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
(2)抓模糊语言的运用,体会其准确性。文中运用如“大约”“可能”“左右”等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对有些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抓表达方式、句式特点、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为追求良好的表达效果,即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明白,往往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增强其趣味性、可读性。
2. 常见题型及答题格式如下:
(1)分析文章语言特色
对整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性;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准确性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生动形象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言风格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释义+……(词语)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
①表态(不可以)。
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4)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
①表态(删还是不删)。
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③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附录】:
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3、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4、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5、表频率: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七、说明文的结构。
常见的说明文结构层次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八、筛选概括信息
解答筛选、提炼信息的题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
在阅读中,选择材料信息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去选取,这样才能准确。筛选标准规定范围,即信息的筛选区间,要在确定的区间内进行取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原则。
- 通过抓关键词筛选主要信息。
阅读时要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语。
- 通过抓关键句筛选主要信息。
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集中有效的信息。
- 根据题型确定答案。
简答题,要组织语言表达,规范答题;从文中找出的语句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准确表达。选择题,要把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选项信息的正误。
九、文段作用
回答某段或某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十、拓展题型
1.解答拓展延伸类问题,首先要对所给材料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这类题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鼓励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2.回答材料链接题,可按以下四步去做:
(1)结合材料,探究出每则材料的要点。
(2)画出选文与材料的相同点,并整合归纳;画出选文与材料的不同点,加以补充。
(3)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出发,写出阅读材料后得到的启示、感想,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他方面。
(4)组织答案。表述要简洁、准确,需要分点的要分点回答,需要具体回答的,就要用完整的话回答。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明文标题的表达效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9 中考病句辨析与修改——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专题19 中考病句辨析与修改——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梳理,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成分残缺,成分赘余,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否定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7 中考字音、字形分册梳理——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梳理: 这是一份专题17 中考字音、字形分册梳理——2023年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梳理,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