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11页。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1.西汉前期,“齐人”“鲁人”“楚人”仍是常用的籍贯地域表述。后来就渐渐被冠以郡国的籍贯表述取代了。这一变化说明A.郡国并行制被废除 B.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步加强C.民众地域观念增强 D.中枢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2.下文摘选自1975年12月考古发掘出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据此判断,秦朝“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盛(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A.法律规定比较严酷 B.郡县制已全面推行C.政务运行效率较高 D.礼法制度相互融合3.乡约制度是我国古代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对其说法正确的是A.乡约制度自古有之 B.乡约制度具有法律效力C.乡约制度有利于敦促教化改良世风 D.乡约制度代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4.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董仲舒提出“罢础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第二年,武帝接受丞相田纷的奏请罢酷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只剩下“五经博士”。这表明当时A.皇帝好恶决定儒学的兴亡 B.儒学主流地位的强化C.董仲舒儒学成就不可超越 D.儒学受到高度的重视5.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此可知,孔子和孟子均A.主张实行“仁”和“仁政” B.对周王室抱有幻想C.生活于奴隶制逐步瓦解时期 D.主张实现国家统一6.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 )A.王莽改制 B.光武中兴 C.党锢之祸 D.黄巾起义7.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 )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运动,其中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该措施( )A.限制了贵族特权 B.承认了土地私有C.消除了等级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9.西汉文帝和景帝喜好“黄老之学”,景帝“读黄帝、老子,手不释卷,尊其术”。而汉武帝即位后,却“弃黄老之术,而独尊儒术”。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西汉中期国力恢复和增强 B.“七国之乱”的发生 C.边患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D.汉武帝不好“黄老之学”10.如图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A.门阀士族势力遭到削弱 B.社会阶层流动日渐加强C.平民政治适应历史潮流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11.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万年仙人洞洞口发现了文化堆积,里面有蚌器、骨器、陶片、烧土、炭屑,还有大量的碎兽骨、螺蛳壳、蚌壳、栽培稻植硅石等遗物。据此可知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 )A.遗址体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生活 B.遗址反映了古人类最早使用火的情形C.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工水稻栽培起源地 D.原始农业的出现推动了陶器的发明和利用12.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这说明西域( )A.政治秩序始终稳定 B.大量保留中原文化C.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D.经济发展依赖汉朝13.秦朝实行御史监郡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大夫派出御史到郡监督,与郡守、尉并列,还兼有领兵、举官和开渠等行政大权。汉文帝时一度派遣丞相史刺州,监察郡守和监御史,属临时性质,有事始出而事毕即还。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创立了刺史制度。可见,刺史制度的创立是监察制度不断完善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A.监察权力逐渐分散 B.刺史直接参与地方政治C.政治决策封闭性日趋明显 D.监察身份、职责和区域相对固定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境内古人类与文化遗存分布简图,该图反映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主要特点是A.统一性 B.独立性 C.悠久性 D.多源性15.在日常生活中,与中世纪欧洲“人”关系最密切的是( )A.教会 B.学校 C.城市 D.国王16.《汉书》的作者班固在史学上做出重大贡献。在《汉书》中专门设《酷吏传》,专门对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做了记载。这样做( )A.肯定了中央集权成效 B.劝谏皇帝实行仁政C.改变了吏治腐败现象 D.影响察举征辟实行17.有学者指出,春秋各诸侯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力图把“王土”和“王臣”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置于君主的直接管理和掌握之下。这些改革( )A.是法家思想的首次成功实践 B.意在强化周天子的共主地位C.彻底摧毁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D.适应了诸侯争霸斗争的需要18.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专制王朝制确立C.郡县制的实行 D.郡国并行制实施19.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载:“尧的前任是有虞迵”。据此,可以佐证A.尧舜禹的存在 B.夏朝历史可信C.尧舜禹传说源于中国南方 D.战国时已经有了尧的传说20.西周封建过程中,诸侯受封有一片土地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民。这些人民,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侯。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来的。西周统治者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材料二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1)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对于罪犯,除死罪者,一律给以释放……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汉武帝时,封建社会正处在上升阶段,汉武帝坚持秦始皇的法家路线,为集权国家的稳固、疆域的扩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一过程中,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周边地区和国外不断传播。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由于各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彼此之间共同性增加,差别缩小。各族人民制造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成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所以,史学家范文澜说汉武帝“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他使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摘编自孙睿紫《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为恢复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意义。 三、论述题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中国传统法制中,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包容的,法律受道德的内在支持,道德几乎成为法律的化身。刑罚实施的目的是实现道德教化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法治主义的轻视和怀疑,也为法律领域中人治主义倾向提供了可能。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诚实与正直、善良与正义、安全与和谐以及社会福祉理想的追求。——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针对材料的任意一点或者整体,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法律与道德提出一个论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1.B【详解】此题考查西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籍贯表述从封国名称到郡国的变化,反映的是王国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可排除。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紧急的文书,立即执行,不紧急的,一天完事,也不敢停留。这可以知道秦朝政务不拖沓,效率较高,故选C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严苛程度,排除A项;材料与郡县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C【详解】乡约制度本身就具有社会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说法不准确,只有成为法律实施载体时,它才可能具有法律效力,排除;乡约制度最初与最高统治者无关,D项错误。4.D【详解】通过材料董仲舒的主张和汉武帝的主要措施可以看出,儒学在此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D。儒学的兴亡主要受政治生活的影响,皇帝的好恶只是表面因素,不能起决定性作用,排除A;汉武帝时期儒学主流地位刚刚确立,强化之说无从谈起,排除B;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选项的程度用词。5.D【详解】根据“一匡天下”“定于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孟子主张“尊新王”,可知孟子对周王室不抱幻想,排除B;孟子处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已经形成,排除C。【点睛】6.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的基础,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故D项正确;王莽改制发生在西汉末,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光武中兴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党锢之争是导致黄巾起义的背景之一,故C项错误。7.A【详解】材料“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说明分封制传播了西周的制度文化,故A项符合题意;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故B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下,西王室不能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不符合题意;贵族世袭与宗法制相联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8.A【详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故选A项;商鞅变法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推广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等措施加强基层管理,排除D项。9.A【详解】据材料西汉文帝和景帝喜好“黄老之学”,景帝“读黄帝、老子,手不释卷,尊其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面临经济凋敝、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针对经济凋敝,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到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增强,“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故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故A正确;“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因为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是由于汉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措施引发,B与题意不符;据所学可知,汉初面临经济凋敝、王国问题、匈奴的威胁,但是土地兼并问题此时不是很突出,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恢复;到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增强,“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故D错误。10.B【详解】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有的来源于没落的贵族,有的来源于下层的民众,反映出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加,B项正确;当时没有士族门阀,排除A;战国时期没有平民政治,排除C;战国时期也没有中央集权,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11.D【详解】仙人洞洞口有蚌器、骨器、陶片、烧土、炭屑,还有大量的碎兽骨、螺蛳壳、蚌壳、栽培稻植硅石等遗物,说明当时出现了原始农业和陶器,即原始农业的出现推动了陶器的发明和利用,D正确;当时出现了水稻、骨器,说明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D正确,排除A;B中的“最早”不符合史实,排除;C中的“唯一”不符合史实,排除。12.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的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是西域都护府,说明已经纳入汉朝版图,C项正确;A项始终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西域都护府设置有利于中原和西域地区文化交流,不能体现大量保留中原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域地区的经济,得不出经济发展依赖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秦朝的御史监郡、汉文帝派遣丞相史监察郡、汉武帝置刺史监察郡和国,由此可知,古代监察制度的监察身份、职责和区域相对固定,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监察权力逐渐分散,故A错误;秦朝的御史能够直接参与地方政治,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政治决策封闭性,故C错误。14.D【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境内古人类与文化遗存分布简图”,可知,中国境内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分布广泛,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各具特色,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源性特点,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早期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无法判定其统一性,排除A项; 独立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时间,无法判定其悠久性,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中世纪人的一生都与教会相关,A项正确;中世纪大部分人不能进入学校,排除B项;城市在中世纪是少数地区,排除B项;国王并非与人关系最密切,排除D项。故选A项。16.A【详解】根据“专门对汉武帝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做了记载。”可知,班固这样做是为了肯定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成效,A项正确;劝谏皇帝实行仁政与题意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改变了”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影响察举征辟实行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D【详解】根据材料“春秋各诸侯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进一步强化大小封君对国君的臣属关系和隶属关系,强化国君的专制权力”可知,春秋时期各国加强了君主权力,以调动全国之力进行争霸战争,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这些改革”,与“首次”相矛盾,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衰落 ,失去了共主地位,排除B项;彻底摧毁了分封制和宗法制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8.C【详解】材料中说秦汉统一之后出现了“化家为国”的现象,也就是原有的家族体系转换为统一的国家体系,这是典型的分封制度向郡县制的转化,所以强调的是郡县制的实行,C项正确;A选项强调的是前一部分,而题干着重的是后一部分,排除A项;专制王朝制确立在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实施是在汉朝,排除D项。故选C项。19.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战国时期楚国文献中关于距其约两千年前的尧有前任的记载,可以佐证战国时已经有了尧的传说,D项正确;战国文献中有关尧的一个说法,不能佐证距离战国约两千年前,尧舜禹是确实的存在,A项错误;夏朝历史可信不能用距其近两千年的文献佐证,B项错误;只有战国时期关于尧的一个说法,不能佐证尧舜禹传说源于中国南方,C项错误。20.D【详解】材料“这些人民,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侯。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来的”体现的是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项符合题意;分封制的目的是控制人口的流动,A项错误;君主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控制地方措施,与发展生产力无关,D项错误。21.(1)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2)历程:1979年起草;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后相继制定单行法;2020形成统一民法典;特点:不断深入;有利因素:改革开放;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分析出政治运动的干扰;根据材料“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可分析出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2)历程:根据材料“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可分析出1979年起草;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后相继制定单行法;2020形成统一民法典;特点:根据材料“单行法”、“统一的民法典”可分析出不断深入;有利因素:根据材料“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可分析出改革开放;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可分析出逐步确立市场经济;根据材料“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可分析出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等。22.(1)举措:下令士兵复员生产;招抚流亡的人口,释放奴婢;减轻田租;救灾。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2)意义:扩展了祖国的疆土,奠定了祖国广大疆域的基础;推动了中原先进文化和技术的传播;密切了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解析】(1)举措:根据“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可得出汉高祖下令士兵复原生产;根据“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可得出汉高祖采取招抚流亡的人口,释放奴婢的措施;根据“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可得出措施为减轻田租;根据“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可得出汉高祖进行救灾。影响: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恢复社会经济在朝代建立之出有着很强的积极作用,可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总结其影响,即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2)结合材料“为集权国家的稳固、疆域的扩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位时积极开拓疆域,这有利于扩展祖国的疆土,奠定祖国广大疆域的基础;由材料“中国的铸铁技术、打井技术、耕作技术,农业生产工具均传至大宛等西域国家”可推出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推动了中原先进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根据材料“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共同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措施密切了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交融。23.示例:论点:礼与法、德与刑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阐述:礼法合治思想是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而形成的治国理念,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百姓,但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时代,其思想没有落到实处,而法家思想在当时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其指导下,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但其极端重刑主义统治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秦朝短暂而亡。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倡“德主刑辅”,促使汉武帝开始用儒家思想解释政令。此后,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唐朝礼法结合、明清时期乡约教化和法律合流,无一不体现礼与法、德与刑相结合的国家治理特征,对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综上所述,在古代中国,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论点:审问题,“论点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可知需要归纳概括材料关键信息,不能单纯照抄原句。结合材料主旨“在中国传统法制中,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包容的,法律受道德的内在支持,道德几乎成为法律的化身。刑罚实施的目的是实现道德教化的要求”,并根据问题“针对材料的任意一点或者整体,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法律与道德提出一个论点”,可以得出论点可以拟定为礼与法、德与刑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论证:根据材料“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包容的,法律受道德的内在支持,道德几乎成为法律的化身。”“罚实施的目的是实现道德教化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法治主义的轻视和怀疑,也为法律领域中人治主义倾向提供了可能。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诚实与正直、善良与正义、安全与和谐以及社会福祉理想的追求。”结合所学可知,可以分别从两者的关系是什么、礼法结合形成的目的、原因和经过、礼法结合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证。最后需要回扣升华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