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最新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同步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3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3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PPT,共60页。
语文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档案(一)档案(二)档案(三)二、背景链接1.《念奴娇·赤壁怀古》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政治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击,心情异常苦闷,于是他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人之中寻求解脱。1082年,苏轼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词人已是66岁高龄。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便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宰相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词人深感失望和气愤,于是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3.《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几经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此词。三、文化常识1.词牌的内涵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词牌,这是因为各家叫法不同。2.词牌名的由来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后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未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明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3.婉约派 中国宋词重要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4.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5.辛派词 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浑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慨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指长江。英雄。这里指旧地。五、特殊句式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烽火扬州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六、积累名句1.课内名句(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2.相关名句(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枯萎,凋零。光景,状况。六、积累名句1.课内名句(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2.相关名句(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上巳召亲族》)(2)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6)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单篇任务——文本研读,精讲精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哪些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上片写景,描绘了长江壮美雄阔的景象;下片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青年俊杰周瑜。2.任务小结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赏析诗歌语句【任务设计】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试对此加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雄伟奇险的景色。从描写的角度来看,“乱石穿空”是向上看到的山峰高耸入云的景象,“惊涛拍岸”是向下看到的江、岸吞吐撞击的景象,“卷起千堆雪”是平视看到的江涛汹涌奔流的景象。从描绘的重点来看,“乱石”句着重写姿态,“惊涛”句着重写声音,“卷起”句着重写色彩,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到赤壁近在眼前,江浪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这三句不仅写得概括集中、精神饱满,而且写得意态纵横、有声有色。这三句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作者游览赤壁、欣赏如画的江山美景时激荡的心情,同时也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背景。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请说说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积极的情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梦,辉煌如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如自己这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地倒一杯酒祭奠江月。这是苏轼的生存智慧,也是苏轼的达观态度,更是苏轼的诗意人生。微任务二:赏析词人形象【任务设计】3.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词句,并与作者进行比较,思考作者借周瑜塑造了自己怎样的形象。[明确] 微任务三:赏析衬托手法【任务设计】4.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上阕: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下阕: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衬托出他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异曲同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一:整体把握【任务设计】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作者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2.任务小结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赏析诗歌语言【任务设计】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句中,“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舞榭歌台”是吴国太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患,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微任务二:赏析诗歌艺术技巧【任务设计】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运用了四组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填写下面表格。[明确]异曲同工声 声 慢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1.《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2.任务小结任务二:重点突破微任务一:赏析诗歌语言【任务设计】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叠 词 叠词是指词和词连起来用,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词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为何说是“淡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词人晚年生活的凄凉惨淡。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2)词人的愁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概括不尽。微任务二:赏析诗歌情感【任务设计】4.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5.“雁”经常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中,在《声声慢》中,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伤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①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异曲同工群文任务——比较阅读,求同存异任务设计一 一曲怀古,千古风流——鉴赏怀古词【任务导引】 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古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贵的文学遗产。【任务设计】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但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企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想要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2.本课两首怀古词都借古人抒怀,两词分别是如何运用典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苏词以精细笔墨集中塑造了儒雅倜傥、智败强曹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在对其显赫功业、横溢才华渲染之时,另置笔墨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以一特写镜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凸显这位军事统率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辛词:3.(拓展延伸)用典是怀古诗词的特点。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按其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引用历史典故,二是引用神话传说,三是化用前人诗句。请按照以上三类分别从读过的诗歌中找出常用典故并相互交流。①引用历史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引用神话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化用前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示例)①历史典故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战功的推崇;“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②神话传说有:“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常用来写男女爱情的忠贞;“天狼”,表示有战事;“折桂”,指登科及第。③前人诗句有:“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创作的乐曲,这靡靡之音使陈朝走向灭亡,后人用这首曲子表示淫靡之音、亡国之音;“阳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作品;“关山”“关山月”,是边地音乐,表达远离家乡、戍守边关的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任务设计二 万物皆染我色彩——赏析词的情景交融【任务导引】 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缘情绘景,缘景明情,因人设物,情景交融,使笔下的词意味幽远。本课三首词都用到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需要我们认真赏析。【任务设计】4.本课三首词都是如何借景物来抒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浓墨重彩。先出乱石,峭拔险峻,势若穿空——从形状角度绘其雄奇;次写惊涛,撞击江岸,声若裂堤——从音响角度状其汹涌;再喻浪花如雪,且以“千堆”夸饰之,水大浪高,溅玉喷珠——从色彩角度描其磅礴。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江山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没有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有机地穿插在史实的叙述中次第出现,都是淡笔勾勒。开篇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浅墨淡抹,不着点缀。纯客观的轻描淡写,意在暗示事过境迁,物是人非。《声声慢》从感觉、知觉、视觉、听觉上,共写了六层可伤可愁之情境,忽寒忽暖的天气,浸透凉意的秋风,空中飞掠的大雁,满地怒放的黄花,窗外飘飞的细雨,黄昏时分的梧桐,这些景物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营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5.(拓展延伸)一般情况下,诗歌中写景抒情,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请从读过的诗句中举出实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示例)①柳永《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突出了词人心中蕴含的难以排解的愁苦。②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③《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雪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任务设计三 纤丽与雄慨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赏析词的风格【任务导引】 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本课所选三首宋词就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苏、辛一派的豪放词雄放慷慨;“婉约之词宗”李清照的婉约词,纤丽柔婉。词人们用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任务设计】6.阅读本课三首词,请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多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7.《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宏,意境都雄浑壮阔。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时所作,缅怀了古代英雄,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些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苏轼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率,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8.(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结合读过的诗歌思考:苏轼、辛弃疾的每一首词是不是都是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是不是都是婉约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苏、辛是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但也不乏婉约之作。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把哀思与自叹融合,情真意切,哀婉欲绝,读之催人泪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也写得如此深婉。李清照是婉约之词宗,但是其《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境阔大,想象丰富,风格豪放。“知人论世”读诗歌【技巧指导】1.“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因为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知人论世的目的就是把握诗歌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旨。3.怎样知人论世 多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任务检验】请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回答下面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 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 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所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知遇之恩,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解读】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在鉴赏一首好诗词时,总是跟随着诗词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从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鉴赏情感类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指津】在鉴赏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词中描写的形象和抒发情感的字句,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用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诗词中的情感:1.从内容和意境方面体味诗歌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的。在阅读古诗词时,找出其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构成的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2.从体裁上抓住诗歌情感。掌握诗歌一般体裁(如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整体理解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4.借助“序”来体味诗歌情感。诗词中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甚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5.抓“诗眼”、关键词,分析诗歌情感。6.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象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任务检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①岳 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②。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②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变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由题干来看,词人的感情是有变化的,因此可以逐句分析。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字眼,表达的是词人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民安在”,抒发的是国家破亡的感慨;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再续”中蕴含着豪情。答案: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2.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祝英台近·北固亭岳 珂①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材料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材料三:【中吕】满庭芳·京口感怀汤舜民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②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铁瓮城③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注】 ①岳珂:字肃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②海门:京口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海,其地称海门。③铁瓮城: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2)阅读材料一,回答:词中写“关河无限清愁”,词人心中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年华易逝、鬓霜满头之愁,无处用武、功业无成之愁,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之愁,朝廷偏安、不思收复之愁。(3)三则材料都写到京口北固亭的风景,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一抒发词人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叹;材料二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思想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材料三借古城京口的凄凉清冷与扬州灯火的对比,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吗?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吗?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吗?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把酒问青天的饮者吗?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情汉吗?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手里青青的竹杖,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吗?是恨古人不知你的狂子吗?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吗?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佳作赏析】本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文章选取文学史上三位名人抛开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的经历作为主要材料,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文采斐然。请做: 课时精炼 夯基固本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语文第三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任务一:文学常识储备 一、作者档案档案(一)档案(二)档案(三)二、背景链接1.《念奴娇·赤壁怀古》 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政治上遭受严重的挫折和打击,心情异常苦闷,于是他便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人之中寻求解脱。1082年,苏轼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此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赤鼻矶头,望着滚滚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诸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词人已是66岁高龄。他本以为此时能有所作为,便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宰相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词人深感失望和气愤,于是他登上北固亭,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宣泄在这首词中。3.《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几经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词人写下了此词。三、文化常识1.词牌的内涵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词牌,这是因为各家叫法不同。2.词牌名的由来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后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未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明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关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3.婉约派 中国宋词重要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4.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5.辛派词 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浑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慨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指长江。英雄。这里指旧地。五、特殊句式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烽火扬州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六、积累名句1.课内名句(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2)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2.相关名句(1)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3)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4)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枯萎,凋零。光景,状况。六、积累名句1.课内名句(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__________。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2.相关名句(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上巳召亲族》)(2)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6)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单篇任务——文本研读,精讲精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1.《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哪些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上片写景,描绘了长江壮美雄阔的景象;下片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青年俊杰周瑜。2.任务小结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赏析诗歌语句【任务设计】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试对此加以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雄伟奇险的景色。从描写的角度来看,“乱石穿空”是向上看到的山峰高耸入云的景象,“惊涛拍岸”是向下看到的江、岸吞吐撞击的景象,“卷起千堆雪”是平视看到的江涛汹涌奔流的景象。从描绘的重点来看,“乱石”句着重写姿态,“惊涛”句着重写声音,“卷起”句着重写色彩,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到赤壁近在眼前,江浪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耳边。这三句不仅写得概括集中、精神饱满,而且写得意态纵横、有声有色。这三句气势雄伟、意境开阔的景物描写,描绘了作者游览赤壁、欣赏如画的江山美景时激荡的心情,同时也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背景。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抒发了词人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请说说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积极的情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梦,辉煌如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如自己这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地倒一杯酒祭奠江月。这是苏轼的生存智慧,也是苏轼的达观态度,更是苏轼的诗意人生。微任务二:赏析词人形象【任务设计】3.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词句,并与作者进行比较,思考作者借周瑜塑造了自己怎样的形象。[明确] 微任务三:赏析衬托手法【任务设计】4.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上阕: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雅的周郎立于词人心中。下阕: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的仪态衬托出他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曹军灰飞烟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异曲同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任务一:整体把握【任务设计】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作者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2.任务小结任务二:重点突破 微任务一:赏析诗歌语言【任务设计】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句中,“舞榭歌台”“风流”“雨打风吹”各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舞榭歌台”是吴国太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患,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微任务二:赏析诗歌艺术技巧【任务设计】2.本词除了用典外,还运用了四组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填写下面表格。[明确]异曲同工声 声 慢任务一:整体把握 【任务设计】1.《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愁”。抒发了作者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2.任务小结任务二:重点突破微任务一:赏析诗歌语言【任务设计】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叠 词 叠词是指词和词连起来用,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词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词人为何说是“淡酒”?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词人晚年生活的凄凉惨淡。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2)词人的愁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概括不尽。微任务二:赏析诗歌情感【任务设计】4.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5.“雁”经常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中,在《声声慢》中,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伤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①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②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异曲同工群文任务——比较阅读,求同存异任务设计一 一曲怀古,千古风流——鉴赏怀古词【任务导引】 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古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或发思古之幽情,或对历史进行反思,或凭吊古人古迹,或借历史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长久以来,咏史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永远供人欣赏和借鉴的珍贵的文学遗产。【任务设计】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抒情主人公心绪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苏轼倾慕古代英雄周瑜,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与怅惋,“人生如梦”的长叹,可见词人深深的痛惋与颓唐。但词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尽管身处逆境仍“一尊还酹江月”,豪爽而超旷。辛弃疾歌颂英雄业绩,慨叹英雄逝去,旨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民族投降政策的无比愤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其心迹,企望征战沙场,报效国家,抒发了词人想要抗金救国、光复中原的执着情怀,倾诉了无路请缨、空怀壮志的愤懑和无奈。2.本课两首怀古词都借古人抒怀,两词分别是如何运用典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苏词以精细笔墨集中塑造了儒雅倜傥、智败强曹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在对其显赫功业、横溢才华渲染之时,另置笔墨巧妙点染他温文尔雅的风度和幸福美满的婚姻,以一特写镜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凸显这位军事统率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及其过人的胆识与才智。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仰慕、对自身际遇的无限感慨。辛词:3.(拓展延伸)用典是怀古诗词的特点。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按其来源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引用历史典故,二是引用神话传说,三是化用前人诗句。请按照以上三类分别从读过的诗歌中找出常用典故并相互交流。①引用历史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引用神话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化用前人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示例)①历史典故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战功的推崇;“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②神话传说有:“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常用来写男女爱情的忠贞;“天狼”,表示有战事;“折桂”,指登科及第。③前人诗句有:“玉树后庭花”“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创作的乐曲,这靡靡之音使陈朝走向灭亡,后人用这首曲子表示淫靡之音、亡国之音;“阳春白雪”,用来称赞那些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高雅的艺术作品;“关山”“关山月”,是边地音乐,表达远离家乡、戍守边关的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任务设计二 万物皆染我色彩——赏析词的情景交融【任务导引】 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缘情绘景,缘景明情,因人设物,情景交融,使笔下的词意味幽远。本课三首词都用到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需要我们认真赏析。【任务设计】4.本课三首词都是如何借景物来抒情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浓墨重彩。先出乱石,峭拔险峻,势若穿空——从形状角度绘其雄奇;次写惊涛,撞击江岸,声若裂堤——从音响角度状其汹涌;再喻浪花如雪,且以“千堆”夸饰之,水大浪高,溅玉喷珠——从色彩角度描其磅礴。绘出了一幅雄浑壮丽的江山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没有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有机地穿插在史实的叙述中次第出现,都是淡笔勾勒。开篇景物大至“江山”,小则“舞榭歌台”“斜阳草树”,浅墨淡抹,不着点缀。纯客观的轻描淡写,意在暗示事过境迁,物是人非。《声声慢》从感觉、知觉、视觉、听觉上,共写了六层可伤可愁之情境,忽寒忽暖的天气,浸透凉意的秋风,空中飞掠的大雁,满地怒放的黄花,窗外飘飞的细雨,黄昏时分的梧桐,这些景物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营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5.(拓展延伸)一般情况下,诗歌中写景抒情,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请从读过的诗句中举出实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示例)①柳永《雨霖铃》的结尾“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虽说是“虚设”,但终是美景,突出了词人心中蕴含的难以排解的愁苦。②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描写了花儿含露欲放,鸟儿林间鸣叫,本是赏心悦目的美景,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诗人以含情之目视物,物也就生情了,突出了诗人悲痛的深切。③《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雨雪霏霏,冰天雪地的寒冷,却是征夫回乡之时。任务设计三 纤丽与雄慨齐飞,婉约共豪放一色——赏析词的风格【任务导引】 婉约与豪放是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本课所选三首宋词就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苏、辛一派的豪放词雄放慷慨;“婉约之词宗”李清照的婉约词,纤丽柔婉。词人们用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任务设计】6.阅读本课三首词,请从意象、意境、选材、情感等方面回答豪放派与婉约派作品有何不同。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在意象上,豪放派倾向于大的并且比较开阔的事物,如大江大河等;而婉约派则选取相对小巧而情思细腻的事物,如风雨花鸟等。(2)在意境上,豪放派旨在营造一种奔放宏大而又慷慨豪迈的气氛,而婉约派则有一种柔和、婉转、含蓄的格调。(3)在选材上,豪放派一般是抒发人生志趣,借山水景物,感古怀今;婉约派则多写男女恋情,悲欢离合,咏物记事等。(4)在情感上,豪放派多了几分豪气、高逸、旷达的精神;婉约派则是委婉而又细密,萦绕回环,细腻绵密。7.《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是豪放风格的词作,试比较它们在豪放风格上的异同。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1)相同点:①景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所写景物都雄奇伟壮,场景都气势恢宏,意境都雄浑壮阔。②人物方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少年得志,婚姻美满,儒雅潇洒;赤壁鏖战时,他指挥若定,以弱胜强,建立功业。这样的形象充分体现出豪放气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孙权继承父兄大业,年轻有为,英明果断,积极抗曹;刘裕虽出身卑微,却能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势如破竹,成就北伐大业;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廉颇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壮心不已,愿为国家效命。这些英雄豪杰均体现出豪放气势。③事件方面。两首词中展现的都是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的北伐中原,西汉与匈奴之争,南宋与金之战等,都是历史的巨幅画卷,均能体现出豪放气势。④情感方面。两首词都是词人面对祖国河山时所作,缅怀了古代英雄,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两首词的结尾虽都有些感伤,但不同于婉约风格的伤感,而是苍凉、忧愤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2)不同点:①形象上,所写之景及人有所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写的是周瑜,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苏轼与辛弃疾却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周瑜高雅洒脱,春风得意,二十四岁做中郎将,三十四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功立业;而满腹经纶的苏轼却不但未被重用,而且被贬。苏轼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十九岁成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二十岁作为三军统率,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②语言上,苏词开阔明朗,如:“穿”字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陡峭,具有立体感;“卷”字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二字就蕴含着浓烈的讽刺意味。③手法上,苏词以描写为主,从写景中逐层托出人物;而辛词以叙事为主,人物蕴含在事件之中。另外,苏词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多少豪杰”及“小乔初嫁”衬周郎;而辛词用典颇多,典中套典,自然精当。④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在感伤自我的同时,豪中带旷,即借周瑜的英雄气度抒写自己的豪迈、旷达;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壮举来斥责统治者的贪图享乐、苟且偷安,流露出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豪放之中蕴含更多悲壮之气。8.(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结合读过的诗歌思考:苏轼、辛弃疾的每一首词是不是都是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是不是都是婉约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 苏、辛是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但也不乏婉约之作。如,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把哀思与自叹融合,情真意切,哀婉欲绝,读之催人泪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也写得如此深婉。李清照是婉约之词宗,但是其《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意境阔大,想象丰富,风格豪放。“知人论世”读诗歌【技巧指导】1.“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2.为什么要知人论世因为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知人论世的目的就是把握诗歌创作的背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旨。3.怎样知人论世 多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但又不过于夸大“知人论世”的作用,忽略对原文的探究,否则必然会望文生义,穿凿附会,造成新的曲解。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任务检验】请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回答下面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 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 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所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知遇之恩,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解读】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在鉴赏一首好诗词时,总是跟随着诗词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从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鉴赏情感类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解题指津】在鉴赏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词中描写的形象和抒发情感的字句,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用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诗词中的情感:1.从内容和意境方面体味诗歌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的。在阅读古诗词时,找出其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构成的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2.从体裁上抓住诗歌情感。掌握诗歌一般体裁(如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整体理解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4.借助“序”来体味诗歌情感。诗词中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甚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5.抓“诗眼”、关键词,分析诗歌情感。6.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象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解题格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任务检验】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①岳 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②。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②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变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由题干来看,词人的感情是有变化的,因此可以逐句分析。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字眼,表达的是词人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民安在”,抒发的是国家破亡的感慨;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再续”中蕴含着豪情。答案: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2.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祝英台近·北固亭岳 珂① 淡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材料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材料三:【中吕】满庭芳·京口感怀汤舜民 残花剩柳,摧垣废屋,新冢荒丘。海门②天堑还依旧,滚滚东流。铁瓮城③横刺着虎口,金山寺高镇着鳌头。斜阳候,吟登舵楼,灯火望扬州。【注】 ①岳珂:字肃之,岳飞之孙、岳霖之子。②海门:京口以下江面开阔,古人称海,其地称海门。③铁瓮城: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2)阅读材料一,回答:词中写“关河无限清愁”,词人心中有哪些“愁”?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年华易逝、鬓霜满头之愁,无处用武、功业无成之愁,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之愁,朝廷偏安、不思收复之愁。(3)三则材料都写到京口北固亭的风景,分别抒发了什么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一抒发词人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悲叹;材料二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思想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材料三借古城京口的凄凉清冷与扬州灯火的对比,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吗?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吗?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吗? 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把酒问青天的饮者吗?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情汉吗?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手里青青的竹杖,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吗?是恨古人不知你的狂子吗?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吗?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彷徨,“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在菊花开遍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着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佳作赏析】本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象。文章选取文学史上三位名人抛开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的经历作为主要材料,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用词生动,语言畅达。最后画龙点睛,文采斐然。请做: 课时精炼 夯基固本word部分: 点击进入链接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