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0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02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展开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知识梳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文学常识

    1、常建,唐代诗人,字少府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2、《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参考译文

    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名句默写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怡情悦性,读一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安静。

    思考探究:

    1、请你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描述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手法情感:这两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绪。

    炼字:“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禅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2、你认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

    不矛盾。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以动衬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只剩下钟磬声音,其他什么声音也没有,暗含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C.五、六两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    D  D项,“‘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表述有误,“后禅院”才是全诗重点所在。

    (2)    A   A项,“对仕途生活的向往”理解有误,应该是“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3)空。诗歌前两联都在写景,渲染了古寺特有的幽静氛围。颈联开始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致与诗人的禅思理趣合在一起写,山光使鸟性欢愉,潭影使人心空寂。“空”字有力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心中的杂念、浮躁消失殆尽的美妙境界。

     

    《送友人》李白

    文学常识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

    参考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清澈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我的朋友要踏上万里征程了。空中的白飘浮不定,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好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就此分别,友人骑的那匹载他远离的,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呻吟着,增加了我的离别愁绪。

    名句默写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4、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6、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思考探究

    从全文来看,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1)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回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答的高贵品格。

    (2)善用典故。诗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寄寓作者本人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

    (3)运用象征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如,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颔联中“蓬”指蓬草,意思是此地一别,“我”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朋友对“我”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B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以后的友人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诗人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

    C尾联中“挥手”写出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人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2)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

     

    (1) A    A项,颔联意思是:此地一别,你就要像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此二句表达了“我”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

    解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意思是: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描绘画面时要抓住“青山”“白水”进行具体描绘。这两句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是诗歌描绘的意象,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2、此词上阕写鸿见人,下阕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写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湖北黄冈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参考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名句默写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借物抒怀,匠心独运

    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5、“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思考探究

     1、上阕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历来被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试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漏断,清冷、孤寂

    (2)这两句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孤鸿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物象化;同时,又以托物寓怀的表现手法,通过孤鸿的选求宿处,表达词人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词的下片,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物象化;采用象征(或托物寓怀)的手法,表面描写的意象是孤鸿,实则写自己,用孤鸿自比,匠心独运地通过孤鸿的选求宿处,“无人省”“不肯栖”“沙洲冷”集中表现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以及他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卜算子·咏梅》陆游

    文学常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卜算子·咏梅》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写作背景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陆游的一生可谓充满坎坷。他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正值北宋摇摇欲坠、金人虎视耽耽之时。不久随家人开始动荡不安的逃亡生涯,“儿时万死避胡兵”是当时的写照,也使他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赴临安应进士考试,因其出色的才华被取为第一,但因秦桧的孙子被排在陆游之后,触怒了秦桧,第二年礼部考试时居然被黜免。秦桧黜免陆游的原因,一方面是挟私报复,一方面也是因其“喜论恢复”,引起这一投降派首脑的嫉恨。直到秦桧死后,陆游方开始步入仕途。这之后,陆游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起几落。他曾到过抗金前线,身着戎装投身火热的战斗生活,从而体会到了“诗家三昧”。从此那壮怀激烈的战斗场面和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成为其诗歌中最为动听的主旋律。然而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对眼前的剩水残山颇为满足,并不真正想要恢复。即使有时不得不作出些姿态,也是掩人耳目,心不在焉。因此,陆游曾两次被罢官,力主用兵是最主要原因所在。尽管陆游的爱国热情惨遭打击,但其爱国志向始终不渝。这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难理解,其《卜算子·咏梅》正是以梅寄志的代表,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正是诗人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形象写照。

    参考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名句默写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4、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考探究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或答: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的上阕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驿站,断桥,黄昏,风雨,高洁傲岸,坚贞不屈

    (2)①“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解析:“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的意思是: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愁”是人的思想情绪,此处用于物,所以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一句的意思是:花瓣凋零碾作尘土。“碾”是动词,意思是将东西压碎、压平,一个“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既写出了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