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三篇
展开2023年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教学设计
第一课《找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时《找空气》。旨在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本课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周围处处有空气。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首先指导学生通过用纸板扇、用塑料袋装,使学生感知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然后引导学生把粉笔、砖块放入水中观察、在水中握海绵,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些固体中也有空气;最后通过把杯子倒扣入水中再倾斜的活动,使学生又认识到“空”的容器里也有空气。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空气的无处不在”,学生通过想办法知道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衣服里面也有空气,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处处有空气。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
【科学探究】:
1.指导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实验。
2.能借助物体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空气进行间接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感知到的空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肉眼观察到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用耳听到、用手感觉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四、学情分析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五、说教法和学法
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完成、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学过程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砖块、土块、海绵、粉笔、塑料袋等
教师准备:课件、玻璃杯等
(一)、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出示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没有颜色没味道,无孔不入到处跑,人人时刻都需要。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谜语说的是什么吗?
2.[PPT 3 出示]生回答后出示:空气。
师:是的,谜底就是“空气”。师板书:空气。
3.你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谁来说一说,哪里有空气?
4.同学们认为我们周围很多地方都有空气,开动你的小脑筋,你能想办法找到空气,让大家看到空气的存在吗?
板书:找
(二)、探究活动:找空气
1. [PPT 4 出示]说一说哪里有空气?
你知道哪里有空气?你是怎么知道的?
2. [PPT 出示]想办法。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怎样能找到空气,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3. [PPT 6 出示]找空气。
(1)我们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方法找空气。
学生活动。
汇报:
师:我看到有的小组用扇子扇,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凉凉的,有风吹过。
生:,脸能感觉到空气。
师:还有的小组用塑料袋在不同的地方抖一抖装空气,说一说你都是在哪里装的空气?装上空气后塑料袋有什么变化?
生:用塑料袋可以装到空气让塑料袋鼓起来了。
生:我是在桌子上方装空气的。
生:我在教室门口。
生:我在讲台前装的。
……
师:看来大家在教室里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找到空气,那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生:教室外面也有空气。
生:处处有空气。
[PPT 7 出示]师:通过刚才我们找空气可以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到处都有空气。
(2)实验探究固体中有空气吗?
[PPT 8 出示]课件出示:砖头、粉笔、海绵、杯子等。
1.同学们,我们知道周围的空间里有空气,那你认为这些物品里面有空气吗?谁来猜一猜。
2.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咱们能看到这些物品中有没有空气吗?想什么办法让我们看到这些物品中有没有空气呢?老师教你一招,把砖块和粉笔放入水中看看,把海绵放入水中,用手在水中握海绵再看看有什么现象。
3.学生实验。
4.汇报:
师:把它们放入水中看到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冒了好多气泡。
生:有气泡。
[PPT 9 出示]师:你知道这些气泡是什么吗?
生:空气。
生:这个气泡是气体,这儿的气体只有是空气,所以是空气。
生:在水里一握海绵就看到冒气泡了。
[PPT 9 出示]师:海绵中的气泡又是什么?
师:看到这些现象你知道了什么?
生:粉笔中有空气。
生:砖块里有空气。
生:海绵里也有空气。
[PPT 9 出示]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像粉笔、砖块等这样的固体中也有空气。
(3)实验探究容器里有空气吗?
[PPT 10 出示]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这些固体中也有空气,那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我们来试一试:把杯子倒扣入水中 ,水要高于杯子底部,然后在水里把杯子慢慢倾斜,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操作后汇报。
师:慢慢倾斜杯子,看到什么现象?
生:倾斜杯子时冒气泡。
师:大家都看到冒气泡了吗?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杯子里有空气。
师:通过探究我们知道像玻璃杯这样的容器里也有空气。
(4)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固体里面都有空气。
生:每一个地方都有空气。
得出结论: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拓展活动
师:空气无处不在。我们的衣服里有空气吗?
生:有。
[PPT 10 出示]师:想一想:不同的衣服里面空气一样多吗?薄衣服里面空气多还是厚衣服里面空气多?课下找不同厚度的衣服验证你的猜想。
七、板书设计
《找空气》板书
教室里
教室外
砖头
粉笔
海绵
杯子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又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此外,以教师自身学习经历鼓舞学生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为未来的外交官队伍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改进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肯定和鼓励学生,从而形成“教师讲解-学生反馈-教师评价-学生再反馈”的良性循环。 教学无止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带着思考去钻研学习,不断摸索,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课《认识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时《认识空气》。
旨在学生找到空气以后,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教科书利用图片提示本课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准备的部分典型材料: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本环节有一个活动:空气有什么特点?首先通过与牛奶对比着看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然后用闻的方法知道空气是没有气味的;又通过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捏矿泉水瓶,气球鼓起来了,体验到空气是会流动的。再吹蜡烛火焰观察火焰的变化,观察烟的流动,进一步观察空气的流动;借助装玩具、装空气的塑料袋,认识到空气和玩具一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和玩具一样,能把空气鼓起来。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比较空气和水在轻重方向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
【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简单的器材对空气特点进行探究。
2.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认识空气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提出问题,爱探索、爱发现、爱合作交流的能力。
2.能尊重事实,培养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
四、学情分析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五、说教法和学法
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完成、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袋、矿泉水瓶、纸杯、蚊香、气球、蜡烛等
教师准备:课件、火柴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3 出示]猜谜语:说个宝,道个宝,大家一刻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它是什么?(空气)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周围到处有空气,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板书:认识空气(板书课题)。
(二)、活动过程
1、认识空气的特点
(1)、我们原来学习过用眼、耳、鼻、舌观察物体的特点,你们想怎么观察空气的特点呢?小组讨论讨论,你们想用什么材料,怎样观察,同时还要想一想用到哪个器官观察的。
2、学生讨论后汇报。
[PPT 4 出示]出示记录表,引导学生研究记录。
3、学生探究。
4、研究后汇报。
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成果?(以下的顺序随着学生的汇报安排。)
(1)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喝牛奶吧?牛奶是什么颜色的?
生:白色。
师:如果把牛奶倒进杯子,你能看到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拿出一个装有牛奶的杯子,一个装有空气的杯子)同学们仔细看,隔着装有牛奶的杯子能看到老师的手吗?
生:看不到。
师:隔着装有空气的杯子能看到手吗?
生:看得到。
师:经过对比可以得出:空气有没有颜色?
生:空气是没有颜色、透明的。
板书:没有颜色,透明。
师:是的,看一看是“观察”的一种方法。
(2)认识空气是没有气味的。
师: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空气?
生:闻一闻。
师:这个方法真不错。怎么闻?
生:像闻水的气味一样闻一闻空气。
师:来,用正确的方法闻一闻。
师: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
生:没有气味。
师:我们也可以说:空气(没有)气味。
板书:没有气味。
5.通过观察研究,你知道空气有什么特点?
[PPT 4 出示]小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6.[PPT 5 出示]出示“观察”探究技能。
借助多种感觉器官,从颜色、气味、状态等特征认识空气,就是观察。
(二)认识空气是流动的
1.师:经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还是透明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继续观察空气呢?
2.[PPT 6 出示]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3.学生活动尝试。
4.师:我们再这样试一试:把气球套在矿泉水瓶口,用力捏矿泉水瓶,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观察。
师:谁来对大家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用力捏矿泉水瓶,小气球鼓起来。
生:松开手,气球又瘪了。
师:什么让气球鼓起来的?说明什么?
生:捏矿泉水瓶时空气就跑到气球里,使气球鼓起来,松开手,空气又回到矿泉水瓶中,说明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5. [PPT 7、8 出示]师:想一想,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的现象证明?
生:国旗迎风飘扬。
师:是的,刮风时,飘扬的国旗让我们感觉到了空气在流动。
生:对着脸扇扇子。
师:是的,夏天扇扇子,能感受到空气流动。
生:倒热水时候,看到上面有白气飘动,也是空气流动。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想到了生活中空气流动现象。
6.师:现在我们对空气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空气是流动的,想不想观察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师:可是我们看得见空气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可以借助什么来看见空气的流动方向呢?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
生:可以看烟的流动。
[PPT 9 出示]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蚊香、蜡烛。想一想,你可以用这些物品,怎样更好的观察空气流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方案?
生:点燃蚊香。
师:蚊香可以帮助我们怎样来认识空气呢?
生:点燃蚊香,我们观察烟飘的方向,就可以看出空气在动。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眼睛看不到空气,可以借助烟的流动来证明空气的流动。
引导:
⑴通过观察烟的流动来体会空气的流动情况。
⑵通过吹点燃的三支蜡烛火焰的变化,观察空气的流动。
师: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实验去研究,有观察就要有记录的,把你观察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师:我们开始吧!
(师巡视指导)
师:通过研究我们观察到了空气的流动现象,我们身边的空气一直都在流动着,因为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气体,所以我们平时看不到,但是我们可以感受的到,也可以借助别的物体观察到空气的流动。
(三)、认识到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PPT 10 出示]师:我们用塑料装上玩具,再用塑料袋装上空气,有什么发现?
(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
师:说一说你们的发现?这说明什么?
生:装玩具的时候,塑料袋鼓起来。
生:装空气的时候,塑料袋鼓起来。
生:说明空气虽然看不见,空气和玩具一样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四)、汇报总结。
师:通过以上的活动,你知道空气有哪些特点吗?
生:我们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
[PPT 11 出示]课件展示结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空气会(流动)。
(五)、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1.师: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空气,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水,水和空气有什么不同呢?
你们先猜一猜。
生:我觉得水沉一些。
2.师: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3. [PPT 12 出示]师: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一个里面装满了空气,一个里面装满了水。试一试,它们有什么不同?
七、板书设计
《认识空气》板书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收益非浅,也深刻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
第三课《纸风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三课时《纸风车》。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的特点的基础上学生的,通过让风车转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到空气是会流动的。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所需要的部分材料:彩纸、图钉、一次性木筷、儿童安全剪刀。第二部分活动过程。一、做一做,玩一玩。此活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做个纸风车。首先让学生尝试看图制作风车,然后启发学生再制作自己喜欢的风车。二是让纸风车转起来。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让纸风车转起来,然后利用教科书的图提示怎样让纸风车转起来。二、怎样让纸风车转得更快?引导学生思考让纸风车转得快的方法,提示通过对纸风车进行改进让纸风车转得更快。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利用风力发电风车的底图,启发学生想到风力发电用到了风车,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善于观察的能力,了解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体验空气的流动使纸风车转起来。
【科学探究】:
1.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看图制作风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及创作的欲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风车的用途。
2.了解人类可以利用风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体验空气的流动性。
【教学难点】:让每个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情境中都能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
四、学情分析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虽然知道有空气,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到处都存在空气”这个事实缺少具体的实际感受。
五、说教法和学法
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交流,完成、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充分的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做到了“玩中学”“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六、教学过程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彩纸、图钉、一次性木筷、儿童安全剪刀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PPT 3、4、5、6、7 出示]认识这些吗?喜欢吗?
生:纸风车,喜欢。(师板书:纸风车)
教师再出示一个制作好的纸风车,让纸风车转动,问: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纸风车?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纸风车吧!
(二)、活动过程
1.做个纸风车。
师:动手之前先动脑,仔细观察老师手里的纸风车,有什么特点?
生:它有4个风叶。
师:是的,你观察得很认真。再仔细观察这4个风叶的大小和折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片风叶都一样大。
生:纸风车的大口都朝着一个方向。
师:是的,你观察得真仔细。风叶的大小相同、方向一致。
[PPT 8出示]师:细致的观察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想制作的纸风车转动的更快、更美观,我们要认真观察制作流程。
[PPT 9出示]师出示制作流程图,学生根据对流程图的理解说出步骤,教师随时补充。
⑴将正方形彩纸沿着对角线对折,对折后再展开。
⑵用剪刀分别从四个角沿着折痕(两条对角线)慢慢剪开,剪到从角到中心点的四分之三处,千万不能全部剪开。
⑶将剪开的四个角的同一个方向的角分别折向中心点,用胶水或双面胶固定住。
⑷用大头针穿过纸风车的中心点固定在一次性木筷上。
师:看了制作流程图,你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
生:折痕不能全部剪开,剪到四分之三处就可以了。
生:把同一个方向的角分别折向中心点。
师:是的,折的方向不一致,纸风车的受力面就不同,风叶也不美观,影响转动。
师:还需要补充什么?
生:注意安全使用剪刀,不要碰伤自己。
生:用大头针也需要注意别伤到自己。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实验提示:
⑴使用剪刀时不要对着人,也不要对着自己,用完放到一边。
⑵使用图钉时要小心操作,不要扎到自己。
[PPT 10出示]师:我们要安全操作,按步骤操作,才能制作出好的作品。看到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一试了,我们开始吧!
(学生制作风车,教师巡视指导。)
2.让纸风车转起来。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纸风车制作成功了。想不想让纸风车转起来?
生:想。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让纸风车转起来吧。
(学生自主活动。)
[PPT 11出示]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纸风车转动呢?把你的想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生:用手拿着纸风车迎风往前推,可以让纸风车转起来。
生:用嘴吹也可以让纸风车转起来。
生:用纸风车对着电风扇吹也可以转起来。
生:……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的孩子,想到了这么多让纸风车转动起来的方法。我们用这些方法再来试一试,让纸风车转起来。
(学生活动)
[PPT 11出示]师:注意边玩边观察边思考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纸风车会转动起来?
生:我感觉是空气。
师:空气是无处不在的,我拿着纸风车,一动不动,纸风车就可以转动吗?
(教师手拿纸风车不动。)
师:再想一想:什么样的空气呢?谁来补充?
生:应该是流动的空气。
师:表达得很完整。来,同学们拿起纸风车再次体验,流动的空气可以让纸风车转动起来。
(学生感受流动的空气让纸风车转动起来。)
师:经过探究我们发现空气是会流动的。(板书:空气流动)
3. [PPT 12出示]怎样让纸风车转得更快?
师:同学们发现了流动的空气可以让纸风车转动。谁来想想办法:怎样让纸风车转得更快?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交流想法。)
生:用力吹,纸风车转得快。
师:怎样吹?对着纸风车的哪个方位吹?你来给同学们演示一下方法。
生:对着风叶吹。
师:你的方法很好,对着风叶的受力面吹,增加空气流动速度,纸风车转的更快了。
师:还可以怎样增加空气流动速度?谁还有方法?
生:做大一点的风车,风叶大了,受力面就大,可以转的更快。
师:纸风车越大,叶片越大,纸风车转动越快。这个方法可以试试。
生:我调整了纸风车,纸风车转得更快了。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调整的。
生:把大头钉和纸风车的连接处的小洞剪得稍微大一点,圆圆的,不要有棱角。
师:这样可以降低摩擦,纸风车就转动的更快。这个方法真不错。
生:用嘴对着风叶近一些,纸风车转动更快。
师:你理解的很到位。离风源近,转动快,离风源远,转动慢。
生:是不是可以制作不同的纸风车,让纸风车转动更快。
师:把你的新创意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吧。
生:……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好的方法和建议,我们现在就把自己的纸风车进行改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对纸风车进行简单装饰,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纸风车转的更快、更美观。
(三)、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大家探究的很认真,通过探究,我们不仅制作了纸风车,还知道了是空气的流动让纸风车转动起来,并找到了让纸风车转动更快的方法。
[PPT 13出示]课下请继续探究: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纸风车,想一想它们都有哪些用途,说给同学们听。
七、板书设计
《纸风车》板书
制作纸风车:
八、教学反思
教师以自身学习经历鼓舞学生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兴趣,为未来的外交官队伍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改进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通过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肯定和鼓励学生,从而形成“教师讲解-学生反馈-教师评价-学生再反馈”的良性循环。
教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带着思考去钻研学习,不断摸索,积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