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12+区域发展(课件)——【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 课件 2 次下载
- 专题13 区域合作(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3+区域合作(课件)——【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 课件 2 次下载
- 专题14 资源安全(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4 资源安全(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试卷 1 次下载
专题13 区域合作(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专题13 区域合作
考点热度 ★★★★☆
内容索引
考点01 资源跨区域调配
考点02 产业转移
考点03 流域内协调发展
考点04 一带一路
微专题01 美国制造业回流
微专题02 虚拟水贸易
微专题03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微专题04 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
核心考点
读高考考查点知考点分布
命题解读
资源跨区域调配
(2022年6月浙江省高考真题)西电东送南线
1、以区域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为背景,考查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条件、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线路的选择、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以典型产业转移实例为背景,借助区域地图、示意图等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3、结合某流域实例,分析水资源开发的优势与限制条件、流域水资源开发对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4、以典型的国际合作实例为背景,考查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中的互补性及国际合作的意义。
(2022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南水北调中线
(2020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西气东输
产业转移
(2021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中部崛起
(2020年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皖江城市带
流域内协调发展
(2019年4月浙江省高考真题)坦桑尼亚
(2018年11月浙江省高考真题)田纳西河流域
一带一路
(2022年6月浙江省高考真题)哈萨克斯坦
考点01 资源跨区域调配
【高考解密】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专题通常以示意图、表格、关联图和文字材料的方式提供信息,要求分析不同区域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多为综合题,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难度中等。本专题考查主要围绕在主要的、影响较大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引黄入晋”等,探讨这些工程的可行性,考查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其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影响,从而考查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能源资源、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真题探究】
29.(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方电网由广东等五省区电网构成,并与港澳电网相连,大规模的西电东送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广东电网的调峰任务主要由西部送电承担,省内的火电、燃机采取昼启夜停的方式参与调峰,其承担的调峰量在电力负荷高峰季节较为明显。从调峰、调频、电网安全稳定性及经济运行要求来看,广东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必要的。
材料二下图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分布略图。下表为广东电网主要机组各类特性指标表。
电源类别
占本网装机比例(%)
调节容量比例(%)
调节负荷升降速度
火电
59
40~100
慢
水电
10
0~100
较快
抽水蓄能
5
-100~100
较快
液化天然气燃机
15
60~100
较慢
(1)说出南方电网电力资源东西互补性强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中信息,指出广东电网建设适当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合理性。
(3)分析广东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对“西电东送”输电效益的有利影响。
【答案】(1)西部常规能源丰富,东部能源需求量大;东西部电力负荷季节差异明显。
(2)抽水蓄能调峰能力强、速度较快,谷电转为峰电,提升价值;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调节速率慢。
(3)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增加西电东送电量,提高综合效益;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
【解析】本题以南方电网调峰、调频为背景材料,涉及到电力资源的空间分布、电站建设的必要性、西电东送的有利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方电网中的西部地区分布着煤炭、珠江上游、澜沧江上游有很多水电站,能源资源分布广;而东部城市多,工业发达,耗能高,能源需求量大;夏季为雨季水力发电量大,西部电力负荷小,而东部夏季制冷耗电量大,电力负荷大。
(2)由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可知,抽水蓄能调节负荷升降速度较快、调峰能力强,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提升了谷电时电能的价值,由图中可看出水电仅占10%,水电占比低,调节作用有限;火电、燃机占比虽大,但调节速率慢。
(3)抽水蓄能利用谷电廉价的电能转化为水能,在用电高峰时,又可以将水能转化为电能,改善电源的运行环境,提高火电运行效率和水能利用率;抽水蓄能可以增加西电东送的总电量,经过电能与水能的相互转化,提高能源综合效益;由图可知,抽水蓄能电站主要建在东部用电需求多的地区,可以减少输电量,提高输电线路的利用率,降低输电成本;抽水蓄能可以补充用电高峰期的用电量,减少火电的使用,促进节能环保,提高电网运行安全。
【核心精要】
1.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原因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②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③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流动性。
(2)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①本地少;②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③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
(3)举例论证:
①针对水资源调配工程,主要分析调出区的气候特点,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等;调入地区的气候特征、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内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等。
②针对水电输送工程,主要分析水电输出地区的地理特征等,包括河流流量、落差、交通等;水电输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化石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
③针对天然气输送工程,主要分析天然气输出地区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等;天然气输入地区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
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跨区域资源调配线路的选择
(1)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
(2)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
(3)安全系数高。
(4)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5.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比较:
原因
线路
影响
西电东送
西部能源资源(水电、煤炭等)丰富;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北线:由内蒙古、陕、晋等省的火、水电向华北电网输电;
中线:由川、渝、鄂等省区的水电向华中、华东电网输电;
南线:由滇、黔、桂等省区的水、火电向华南输电
调入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调出区: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西气
东输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客观需求;能源开发重心西移
一线工程:从新疆轮南油气田向东到上海;
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首条引进境外(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
三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达福建、广东,新增进口中亚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
调入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调出区: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天然气为原料的工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工程建设区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压力
南水北调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布不均;华北和西北水土配合欠佳,缺水严重;长江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流量稳定,调水距离近
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沿京杭大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其优点是有运河可用,工程量小;缺点是需逐级提水、水质较差。
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输水到北京、天津;优点是能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是工程量大。
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雅砻江、大渡河、通天河输水到黄河上游;优点是能自流供水、水质好;缺点是工程量大。
调入区: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用水、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东线方案易造成灌溉区土壤次生盐渍化。
调出区:水源区经流量减小;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航道淤塞。中线工程需大量移民。东线:沿江工业园、调水沿线的工业城镇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对东线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晋煤外运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费量有限,东南地区能源短缺
①通往东北:集通线、京包-京沈线、滨洲线;②通往华北:京包-京沈线、大秦线、石太-京石-京沪线、陇海线;③南北运煤通:道宝成-成昆线、同蒲-太焦-焦柳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④沿海运煤通道:以海港为枢纽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实现资源重组等
【变式演练】
1.(2023·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过多年的能源转型发展,煤炭在德国电力供应中的比重日益下降。至2018年,德国煤炭发电占比仅为38%,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超过40%,德国“能源转型”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一直以来,激进的新能源政策(2030年弃煤)导致德国企业的用电成本居高不下。俄罗斯是欧洲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北溪1号、2号是由俄罗斯修建的经波罗的海海底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每年可为欧洲输送数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作为能源和化工原料。由于俄乌冲突的影响,2022年9月底北溪1号、2号天然气管道遭爆炸破坏,下图为“北溪1号、2号输气管道示意图”。
(1)分析德国推进“能源转型”的主要原因___。
(2)简析德国推进“能源转型”的优势___。
(3)推测北溪1,2号输气管道遭破坏给德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___。
【答案】(1)煤炭长期开采面临枯竭;煤炭燃烧环境污染;新能源的崛起使煤炭地位下降。
(2)经济发达,新能源科研投入大;政府大力支持;民众环保意识强;地理位置优越,清洁能源来源广。
(3)能源,工业原料短缺;能源价格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
【分析】本题以北溪1号、2号输气管道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能源转型和资源调配对区域影响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德国长期使用煤炭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早期开发的煤矿大部分已经枯竭,开采深度加大,生产成本过高;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都依赖进口,急需开发新能源;新能源的崛起使煤炭地位下降。
(2)结合所学可知,德国为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才众多,新能源科研投入大;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政府大力支持,有利于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民众环保意识强,有利于消费结构转型;地理位置优越,清洁能源来源广,便于开发利用。
(3)结合材料可知,北溪1,2号输气管道遭破坏会造成德国输入能源短缺,造成工业原料缺少,影响经济发展;能源输入较少造成了能源价格上涨引起工业品价格上涨;影响经济发展;能源价格上升造成企业发展困难,失业率上升,居民生活成本上升。
考点02 产业转移
【高考解密】
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并非只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同时,也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分析,说明我国实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国制造业回归等现象的原因;能够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和工业结构特点,为区域的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措施。
【真题探究】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发展状况部分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指标
河南
湖北
江西
山西
人口(万人)
9640
5927
4666
3729
人均GDP(万元/人)
5.6
7.7
5.3
4.6
三次产业结构
8.5:43.5:48.0
8.3:41.7:50.0
8.3:44.2:47.5
4.8:43.8:51.4
7.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类型,主要为( )①资金密集型②技术密集型③劳动密集型④资源密集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关于中部四个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省经济水平高 B.湖北省第二产业产值高
C.山西省农业基础好 D.河南省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7.D 8.D
【分析】
7.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部地区是产业转入地,主要是承接相对落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③④正确。故选D。
8.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湖北省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最好,A错误。通过人口总数和人均GDP,可计算得到GDP总量,再将GDP总量乘以第二产业比重,即可得第二产业产值,四省中河南第二产业产值最高,B错误。山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低,但无法获知农业基础好差,C错误。河南省人口最多,劳动力资源丰富,D正确。故选D。
【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它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
材料三:东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与升级,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的三大航运中心是 、 、 。
(2)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有哪些优势?
(3)分析皖江城市带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上海 武汉 重庆
(2)毗邻长三角;产业基础良好;交通条件优越;环境容量大。
(3)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开发空间广;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
【分析】本题以皖江城市带为背景,考查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的分布、皖江城市带发展区位优势条件、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条件,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长江经济带中,上海要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是下游的航运中心,中游最大城市是武汉,是中游的航运中心,重庆是上游最大城市,是上游的航运中心。
(2)据图分析,与环鄱阳湖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带地理位置更加临近,区域内长江水道、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综合交通体系比较完善,水陆运输更便利;临近经济发达地区,受长三角辐射带动,经济发展快,产业基础比环鄱阳湖城市群好;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
(3)皖江城市带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三角城镇体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承接产业的能力强;地价水平相对长三角较低,土地面积广,城市开发空间广;长三角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减少,将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外迁,皖江城市带便于接纳长三角产业转型回流的劳动力。皖江城市带是国家扩大内需、解决就业的重要载体,有政策支持。
【点睛】产业转移规律: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核心精要】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从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本国发展制约性增强,发展中国家资源优势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增大。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在现实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3.产业转移的变化及影响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4.我国近十年来的产业转移
方向
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内地转移
沿海地价、劳动力、环保等成本上升,企业需要寻求廉价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
①促进内地欠发达地区发展;②不可避免地对内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台湾产业中国大陆转移
①大陆经济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改善;②大陆有廉价的劳动力;③大陆有众多的发展机会;④大陆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广东边远地区内部的产业集聚效应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面临产业升级;②广东边远地区劳动力价格、房租、地价相对低廉,工业原料、资源丰富;③广东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流通条件和投资环境都有明显改善,许多地区已经具备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和拓展本地资源型产业的能力
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加速了广东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距;但也可能对广东边远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广东省实施的“双转移”战略
“双转移”是广东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具体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一方面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转入地: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工业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转出地:珠三角地区通过产业转移进行产业调整,实现第二次产业升级,并使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和提升;粤东、粤西和粤北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并优化第一、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5.我国东部、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
类型
东部地区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原因
东部
有些产业已进入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新兴产业的替代性不断加剧
中西部
有一些产业具有发展的优势,特别是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业方面的优势十分显著
有利影响
东部
可有效地解决劳动力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缺乏等问题,以便集中力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中西部
充分发挥其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腾飞
不利影响
东部
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口增加
中西部
可能导致环境污染扩散、生态破坏加重
【变式演练】
2.(2023·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集中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并打造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绿色智慧新城。
材料二:京津冀协同交通一体化规划指出,将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
材料三:图1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图2为长三角一带城市发展图。
(1)和长三角一带城市群比较,京津冀地区城市分布的不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并说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对雄安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__________。
(2)和廊坊比,分析新区选址雄安的原因。
(3)分析雄安新区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案】(1) 城市数目少 等级体系不够完善 促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农村劳动力,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2)发展空间大,有利于疏解部分城市功能,缓解城市化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雄安新区和北京和天津形成三角格局,带动河北中南部经济发展;更好缩小区域差异。
(3)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应以低污染低耗能的产业为主;注重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完善交通和现代通讯等基础设施。
【分析】本题以京津冀城市群和雄安新区为背景,涉及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区选址雄安的原因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分析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地区城市数目较少,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有利于京津地区和雄安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有利于雄安新区承接京津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加快兴安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雄安新区产业升级与转型的时间;带动雄安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雄安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的用地和人口规模扩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北省大部分区域位于北京南侧,廊坊与北京、天津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构成一个三角形,新区选址雄安可以带动河北省中南部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河北省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与廊坊相比,雄安发展空间充裕,有利于承接北京的非首都职能,缓解北京城市化问题;与廊坊相比,雄安开发程度低,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可塑性强,生态环境好,未来发展潜力大。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部分污染物,使产业转入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因此,雄安新区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移会加大产业转入区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压力,因此,雄安新区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以低污染低耗能的产业为主;同时,兴安新区应注重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交通和现代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考点03 流域内协调发展
【高考解密】
本专题考查时主要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要素综合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考查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以区域图、文字材料、数据统计等为背景材料,考查从河流的上中下游分析流域存在的问题及综合开发措施,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区域认知力和人地协调观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开发利用河流要以人地关系协调为前提。
【真题探究】
(2019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坦桑尼亚略图。图2为图1中乙地降水量统计图。
材料二: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东部沿海地区有狭窄平原。自然保护区众多,约占国土面积的1/3。该国经济欠发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坦桑尼亚实施经济改革,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1)甲地处于内流区,简述该内流区形成的自然条件。
(2)该国东部地区河流不宜发展航运,说明其自然原因。
(3)与开发水电相比,有人认为该国更宜利用天然气发电,请说明理由。
(4)简述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
【答案】(1)盆地地形;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
(2)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变化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长度较短。
(3)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小;接近电力消费市场;有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4)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综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1)内流区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参与的循环类型及环节角度分析。读图可知,甲为盆地地形,向心型水系;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不参与海陆循环,所以应为内流区。
(2)河流发展航运条件主要从水量季节变化、流速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图示东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长度较短,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变化大,不适宜发展航运。
(3)与开发水电相比,更适宜发展天然气要从市场、资源及生态保护方面分析。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小;接近电力消费市场;有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
(4)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核心精要】
一、长江流域概况
1.长江概况
(1)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
(2)穿越我国西南、中部和东部,全长6 397千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
(3)我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径流量约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1/ 3以上。
2.长江流域概况
(1)流经我国1/ 5的陆地面积,养育了我国1/ 3的人口。是我国的“粮仓”,粮食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水稻产量占到全国的七成。
(2)经济发达
①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分别为长江上、中、下游和河口的中心城市。
②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两湖地区是“鱼米之乡”,太湖地区是“人间天堂”。
(3)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功能
①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繁育生物、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的功能。
②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子孙后代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长江流域的协作开发
1.要统筹、协调处理好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发展关系
(1)河源和上游地区: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2)中下游地区:要注重绿色发展和人居建设。
2.长江经济带建设
(1)要重点依托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
(2)要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促进“两头”开发开放。
3.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1)国家实施“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战略,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
(2)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大体上可分为6个区域性航道网。
4.长江水能资源开发
(1)干支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占全国可开发量的一半以上。
(2)长江宜昌以上的河段水能资源占全流域的8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段和长江三峡段。
(3)相继修建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溪洛渡水利枢纽等。
三、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1.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的措施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
2.长江流域的水质状况
(1)状况:整体良好,但局部污染严重,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2)局部污染严重的根源:排污。
(3)措施
①严格管控流域内的各种排污口,开展污染源综合整治。
②重点保护好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等重要湖泊水库。
3.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新机制
具体内容
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①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明确各地区环境容量,制订负面清单,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责制度
②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必须无条件退出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
①建立河长制和湖长制,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②建立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建立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指标体系
建立长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①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激发沿江省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动力
②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
③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
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全面贯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推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工作,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效模式
【变式演练】
3.(2022·浙江·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金沙江水电基地排在“中国十三大水电基地规划”首位。金沙江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西电东送”的主力。全长3479公里的金沙江,天然落差达5100米,占长江干流总落差的95%,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12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达8891万千瓦,富集程度居世界之最。目前金沙江干流上已经建成的水电站有溪洛渡水电站(世界排名第四)、乌东德水电站(世界排名第七)、向家坝水电站(世界排名第十一)。2022年8月,白鹤滩水电站实现投产总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建成后,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将成为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材料二:金沙江水电基地建设示意图
(1)与火电相比,水电有哪些优缺点?
(2)金沙江水电基地的建设有哪些有利条件?
(3)大规模开发水电对我国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利用水流的落差,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水能蕴藏总量大;属于可再生能源,清洁无污然;历史悠久,后期成本很低。
(2)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位于高山峡谷地段,建坝工程量小;位于高山峡谷地区,迁移人口少;水库淹没耕地和城镇少。
(3)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可以将自然条件转化为资源优势;缓解我国化石能源的消耗,有利于调节能源消费结构;用于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调节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同时,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以金沙江水电基地相关资料为背景,涉及河流水能的开发条件及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我国的地势特征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通过对比,火电主要是燃烧煤、石油等发电,发电过程中有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污染大,可持续发展前景黯淡,耗能大,效率低。与火电相比,水电是利用水流的落差,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水能蕴藏总量大;属于可再生能源,清洁无污然;历史悠久,后期成本很低。
(2)金沙江水电基地的建设条件可从地理位置、水能资源丰富程度、建设难易程度、淹没区损失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地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梯级开发;金沙江占长江干流总落差的95%,水能蕴藏总量大,富集程度居世界之最;金沙江是我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是“西电东送”的主力,市场需求量大;位于高山峡谷地段,建坝工程量小;位于高山峡谷地区,迁移人口少,水库淹没耕地和城镇少。
(3)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经普查显示,我国大陆部分水电的理论蕴藏容量近7亿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容量5亿多千瓦,年可发电量2万亿千瓦时,列世界之首。按使用100年计算,占我国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是我国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资源。特别是水能资源相对集中的大江大河,开发条件好,有利于建成大型水电基地,发挥水能资源的规模效益,如用于防洪、供水、灌溉、航运,调节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均问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考点04 一带一路
【高考解密】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互利共赢,符合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主张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真诚互信的好朋友、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反映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不仅会是高考的重要命题方向,对高考生们选择专业、大学乃至留学目的地,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真题探究】
28.(2022年6月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哈萨克斯坦略图。
材料二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下,哈萨克斯坦吸引大量外资,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该国主要工业部门包括采矿、石化、冶金和能源等,其中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
(1)该国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水资源是制约该地区石油开采利用的主要因素,简述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的自然原因________。
(2)从运输成本角度,简析该国出口市场集中于周边国家的主要原因。
(3)有观点认为,该国工业化对推动城市化作用有限,从工业结构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 里海东北沿岸 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径流缺乏;地下水盐分高。
(2)矿产品体积、重量大,附加值低;内陆国,无海运;距离短,陆路运输成本较低。
(3)重工业为主;属资金密集型,劳动力需求量较少;采矿业占比大,矿区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分析】本大题以哈萨克斯坦和“一带一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运输、工业化、城市化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1)据图所示,该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的东北岸。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由于远离海洋,温润气流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降水较少,地表径流比较缺乏,蒸发量大,地下水盐分含量高。
(2)该国以矿产品出口为主,市场主要集中于周边国家,就矿产本身来说,体积大、重量大,不易运输,哈萨克斯坦又是内陆国,没有海运,运输方式选择受限。陆路的运输成本较低,距离较短,所以使用陆路运输优势较大。
(3)根据图例可知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丰富,以重工业为主,且采矿业是支柱产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多,劳动力需求少,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较多,,从图中判断矿区比较分散,不利于大中城市发展。
【核心精要】
一、“一带一路”由来
1.“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
(1)从我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
(2)从我国出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
(3)从我国出发,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条重点方向
(1)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
(2)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3.“一带一路”倡议
(1)背景:当今世界,争端频发,风险增多,增长乏力,动荡持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局面正摆在全人类面前。
(2)提出
①2013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②2013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3) 意义:一是和平之路,二是繁荣之路,三是开放之路,四是创新之路,五是文明之路。
和平之路
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互信,扩大合作
繁荣之路
聚焦发展,大力推进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
开放之路
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商务合作
创新之路
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合作
文明之路
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
二、“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作发展
1.“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发布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国家重点加强合作的方面
合作
方面
主要作用
基本内容
政策
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
带一路”倡议的重要
保障
相关国家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调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
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先领域
在尊重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相关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贸易
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
带一路”倡议的重点
内容
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资金
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
路”倡议的重要支撑
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开展多边金融合作
民心
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
路”倡议的社会根基
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3.“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和海上通道
(1)“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
经济走廊
沿线国家
主要特点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
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等
交通优势明显,连接太平洋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
中蒙俄经济走廊
中国、蒙古、俄罗斯
通过铁路、公路互联互通,推进通关和运输便利化,促进过境运输等多领域务实合作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沙特阿拉伯
资源大通道,是中国—中亚石油、天然气管道必经之地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中国、越南、新加坡
以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共同发展区域经济体
中巴经济走廊
中国、巴基斯坦
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枢纽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缅甸
将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印度经济连接起来
(2)海上通道: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4.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
(1)西南地区:中国-中南半岛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广西和云南加速发展。
(2)西北地区:通过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国际大通道和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加强了与中亚、南亚发展的联系。
(3)东北和内蒙古:通过中蒙俄经济走廊,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全方位合作,为东北和内蒙古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
(4)东部沿海:通过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合作对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5、“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
要素
影响
资源
和沿线国家形成资源互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加强我国的能源资源安全
交通
①通过中国内地交通网沟通东北亚与东南亚,形成亚洲南北向的交通大通道
②“一带”主要对接的是西部广阔的腹地,将在交通设施建设和油气管道建设上发力
③“一路”在国内,可以以上海和泉州等港口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带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工业
我国和沿线众多国家的工业合作,有利于建立健全双赢机制
农业
深化与沿线国家合作,增加农产品的进出口及农业技术交流
商贸文化
与沿线更多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扩大人文交流
【变式演练】
4.(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简称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国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区(91.5km2),位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近郊。白俄罗斯高校众多,工业历史悠久,工资水平较低。该园区重点发展的工业项目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德国、俄罗斯等国企业也积极入驻园区。
(1)说明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
(2)分析与中国企业相比,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
(3)简述中白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
【答案】(1)白俄罗斯政策的支持;附近有机场和铁路,陆路、航空交通便利;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高校众多,科技实力强;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2)俄罗斯距离园区更近,与国内企业联系更便利;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交流管理,更易融入当地社会;更了解周边市场情况,利于产品设计、生产调整等。
(3)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对外交流水平等。
【分析】题目通过白俄罗斯的位置、交通、科技、教育及中白工业区建设等,考查区域工业区位条件的分析总结能力和工业区建设对区域影响的分析能力。
【详解】(1)说明中白工业园发展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时,应对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进行逐个分析,结合材料(中欧合作的政策、白俄罗斯高校众多,工业历史悠久,工资水平较低等)和白俄罗斯地图(机场和铁路分布)得知,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教育、工业基础等)优势明显。从而组织答案:白俄罗斯政策的支持;附近有机场和铁路,陆路、航空交通便利;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低;高校众多,科技实力强;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
(2)通过白俄罗斯地图得知,与中国企业相比,俄罗斯企业在工业园区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缘(距离相近,语言、文化、习俗相通)方面,从这个方面组织答案。据图可知,俄罗斯距离园区更近,交通便利,与国内企业联系更便利;俄罗斯、白俄罗斯语言、文化、习俗相近,便于交流管理,更易融入当地社会,利于合作;俄罗斯距离近,和白俄罗斯交流比中国多,比中国更了解周边市场情况,利于产品设计、生产调整等。
(3)简述中白工业园的发展对当地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外企的迁入对当地的产业结构的影响、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影响、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该园区重点发展的项目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可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城市人口增加,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等。
微专题01 美国制造业回流
【专题讲解】
1.概念:制造业回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和生产从国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国内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
2.原因
(1)政策影响。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美国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制造业回流。
(2)政治压力。再工业化推行后,民众对制造业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美国大型企业都面临着为本国创造就业机会以降低失业率的政治压力。
(3)海外制造成本上升。企业制造外包的海外成本主要包括加工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制造业在中国的生产成本上升。
(4)本土比较优势渐显。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美国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中国。将部分产业从中国迁回美国,可减少运输成本、库存损失等支出,在美国更高的生产效率下,综合生产成本会降低。
(5)生产方式变革。目前,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从传统常规技术向数控、低耗、清洁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机器操作、人工控制取代。
3.特点:
(1)务实性强,注重短期利益。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更加务实,也更加直接,回流的重心从扶持高科技产业转向了能够直接增加美国人就业岗位的传统制造业,如汽车、能源、钢铁、服装纺织业等。而这些产业恰是中国出口贸易的传统领域,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政策对中国出口贸易限制的针对性较强。
(2)政策指向性强,侧重于现有产业体系。一是移民政策开始紧缩,减少移民特别是东南亚及拉美地区移民对美国人就业机会的抢占。二是通过大幅度减税政策吸引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美国建厂。特朗普政府将企业所得税从35%降到15%,将个人所得税从35%降到10%,大幅度减税将美国企业及个体劳动者的税负大为减轻,另外还废除了遗产税、医保税等传统税种,让更多的中下层民众受惠。三是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来增加民众的就业机会。联邦政府在其权限内通过PPP模式对属于联邦政府管辖范围内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鼓励私人投资建设收费高速公路,并对私人投资企业实施免税政策。四是加大油气资源开采,改革能源政策,退出《巴黎协定》,藉此增加就业岗位。五是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通过联邦拨款援助的方式来提高社区学院办学经费,强化职业培训的价值。六是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加强关税保护并通过双边、区域性贸易协定谈判来为美国争取利益。
4.效应
(1)回归的企业数量与就业岗位同时增加;
(2)回归企业技术结构日趋平衡;
(3)回归企业的行业构成日趋平衡;
5.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对策建议
(1)政府:①增加国内熟练劳动力;②加强对制造业离岸外包的抵制;③出台专门激励制造业回流的政策;④降低本土制造业企业成本。
(2)企业:①使用总拥有成本计算方式;②提高企业竞争力;③加强自身供应链。
6.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1)削弱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削弱了中国产品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
(3)恶化了中国出口贸易环境:首先,贸易保护主义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一部分。再次,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影响中国新一轮外贸格局的建立:第一,《美墨加协定》针对中国的原产地规则、国有企业规则、知识产权条款必然会对中国产品出口加拿大、墨西哥造成不利影响。第二,重新修订的《韩美FTA》大大提高了韩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配额,必然会影响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第三,美国推行的“印太战略”将中国排除在外,会影响亚太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进程。
7.中国应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现实策略
(1)继续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巩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
中国商品和技术在“一路”沿线国家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史国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大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衔接,构建双赢互惠的贸易投资体系。
(2)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强化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机制对接
第一,中国要继续支持和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坚定支持WTO改革。第二,中国要加强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机制对接,推进贸易的畅通发展。
(3)坚持推进自主科技创新,加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要坚定支持基础学科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研发,构建自身的核心品牌和科技创新力,将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强化基础前沿研究,鼓励原创成果应用。
【变式演练】
(2022·浙江·高三开学考试)5.阅读文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在经历“去工业化”(即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过程后,国内大量工厂倒闭,经济衰退,贸易赤字急剧上升。为此,近年来,美国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海外企业将生产线搬回美国。目前美国“流失”在海外的制造企业正在加速“回流”,美国在我国的大型跨国制造企业非常多,比较知名的有:苹果、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惠普等,美国制造业“回流”对我国影响较大。
(1)分析美国“去工业化”阶段大量制造业外迁的的原因。
(2)评价美国在海外的制造企业“回流”对我国的影响。
(3)说明为应对美国制造业回迁,我国可采取的发展战略。
【答案】(1)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制造业加剧环境污染;本国制造业的消费市场有限;经济全球化,信息和交通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生产成本低,政策优惠等。
(2)有利影响: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等。不利影响: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等。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高端产品,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地位;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吸引海内外技术人才;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修订;扩大国内自贸区试点,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分析】本题以美国去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为材料,涉及产业转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增大;制造业排放的污染物导致美国国内环境污染,环境成本上升;美国国内人口数量有限,制造业的消费市场相对有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导致信息交通的成本下降,促进了制造业外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土地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较低,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较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产业转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美国大量制造业外迁。
(2)美国在我国的制造企业“回流”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能够为我国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空间,促进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不利影响:美国制造业“回流”会导致给我国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压力增大;美国制造业“回流”会导致我国工业产值降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等。
(3)为应对美国制造业回迁,我国可采取的发展战略:加大技术投入,提供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努力变“中国制造”为“中国智造”;加强劳动力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人才政策,吸引国外人才回流;积极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加强国内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积极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等。
微专题02 虚拟水贸易
【专题讲解】
1.概念:虚拟水贸易是指国家通过进口或出口水密集型商品的形式进口或出口水资源。
2.特征:
(1)非真实性,即虚拟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
(2)社会交易性,即虚拟水是通过商品交易即贸易来实现的,没有商品交易或服务就不存在虚拟水;
(3)便捷性,由于实体水贸易运输距离长,成本高昂,往往是不现实的,而虚拟水以无形的形式寄存在其他商品中,便于运输;
(4)价值隐含性,由于虚拟水是含在商品中看不见的水,其价值往往不被人们认识和关注。
3.优点:
(1)减轻进口国的水资源压力;
(2)确保进口国的粮食安全;
(3)节约水资源。
4.缺点:
(1)虚拟水贸易对虚拟水进口国的负面影响:第一,对于粮食这样的基础商品,过度依赖外部供给会受制于他国,失去政治和经济自主。第二,带来失业问题。
(2)虚拟水贸易对虚拟水出口国的负面影响:虚拟水出口同样也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当地环境的影响,当地资源包括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5、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影响虚拟水贸易的政治因素可以划分为进口国政治因素、出口国影响因素和国际政治环境三大类。
(2)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进口国经济因素、出口国影响因素和国际贸易环境。
(3)社会因素:虚拟水战略的采用会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社会产生影响。
(4)生态因素:虚拟水战略的采用涉及到进口国的生态因素和出口国的生态因素。
6.虚拟水贸易的应用
(1)虚拟水为水管理理论提供新视角
按照水资源管理理念与目标演化发展,在水资源管理理论的初始阶段,是从满足最基础的生存需要到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供给管理手段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当超过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后,需求管理开始介入,主要通过节水管理、结构性调整和社会化管理途径。Hoekstra等认为,各国可以通过虚拟水贸易进口水密集型产品,出口水贫乏型产品来达到节约国内水资源的目的,当全球层面上水资源从高效率水国家流向低效率水国家时,虚拟水贸易可以达到全球节水的目标,从社会化管理、节水管理层面拓展水资源管理战略。
(2)虚拟水在水管理应用中的争议
虚拟水贸易作为国际水资源流动的媒介,诸多贫水国家采用进口水密集型产品的这一战略会引起国家对自给自足和国内粮食安全的担忧,Mekonnen&Hoekstra分析约旦虚拟水贸易应用发现,该国每年进口虚拟水量是本国可再生水资源的5倍,虽然约旦这一虚拟水战略达到了节水管理效果,但也扩大了对其他国家水资源的依赖性,且对国际粮食危机及其价格产生了扩散的影响。Antonelli&Sartori指出,虚拟水贸易在国际水资源管理中的实践效果会受到国际政治和全球商品市场特征(如贸易壁垒、公共干预、价格管制等)的削弱,另外,欧盟、美国等地一直采用补贴的方式维持农业生产,其商品价格并不反映虚拟水或其他水资源的投入,导致政策有效性难以发挥。
(3)虚拟水既可以起到节水管理作用,也可以将水资源价值流动予以体现,还可以多层次全方位考察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水资源管理理论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方面,虚拟水具有一定应用成效,贫水国家通过虚拟水战略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能够缓解缺水压力,有利于调节水资源管理和保障粮食安全;水足迹评价更是应用于多国政府、组织或企业,为水效率提升和水管理政策提供数据。但虚拟水在水资源管理应用仍有局限性,暂未获得更多的重视,进入政府决策层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7.研究虚拟水贸易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严重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地域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地区居民饮用水及生态系统所需水量难以得到满足,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限。借鉴国外虚拟水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水情进行深入探讨,将虚拟水纳入我国水资源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术界虽然引进了“虚拟水”这一概念,但研究创新性和应用性仍较为滞后,因此总结和了解国外研究动态有助于推动国内学术界对虚拟水的研究进程,有利于国家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对水资源进行高效管理。
【变式演练】
(2022·浙江高三阶段练习)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虚拟水指生产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许多国家虚拟水资源的进出口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表现出,每年全球商品中虚拟水资源的流动总量约达16250亿立方米。约旦和以色列等一些干旱国家以虚拟水形式进口的水量已远远超过了其出口的虚拟水量。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虚拟水战略区划图。
(1)分析A、B两省同属虚拟水平衡区的原因。
(2)从虚拟水角度为C省的产业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3)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说明虚拟水资源流动的地理意义。
【答案】(1)(4分)A省:水资少;人口少,生产、生活消费量少(2分)。B省:水资多;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所需量大(2分)。
(2)(4分)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高耗水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进口水密集型产品(高耗水产品);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水资的利用率;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利工程等(4分,答对四点给满分)。
(3)(3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水资,提高水资的利用率;弥补水资空间分布不均匀的不足;在生产和贸易中,合理控制高水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3分)。
【详解】(1)A为新疆,B为江苏;新疆深居内陆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少,但人口稀少,生产生活消费小;江苏工农业发达,人口多,对水资源需求量大,所以A、B两省虚拟水平衡。
(2)C为河北,水资源缺乏,对水资源需求量大,走可持续发展应从产业调整、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3)虚拟水可以弥补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提高利用率。
点评:水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性及其影响。
微专题03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专题讲解】
1、自然环境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某一流域的开发和利用,与其本身的自然环境有关。田纳西河流域内的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及矿产资源的蕴藏情况,决定了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
环境要素
田纳西河流域特征
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对流域开发的影响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大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水能开发、建水电站
多山的地形
陆路交通不便,发展航运
修建船闸和水库
气候
亚热带地区、温暖湿润
流域内光热和水量较为丰富
较早成为发达的农业区
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
河流流量很不稳定
给航运带来困难,需将修水库与建船闸相结合
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产生矛盾
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丰富
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
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水能丰富
建水电站,开发水能
水量不稳定,流量变化大
航运不便
修水库、建船闸,促航运
矿产
矿产丰富、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利于流域开发;早期开发导致环境和生态破坏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历史上,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较早,形成较为发达的农业,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因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不大。
(2)19世纪后期开始,流域内人口激增,人们对流域内的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流域环境被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人们对河流的开发利用仅限与航运。
3、流域的综合开发
(1)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2)效果
①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②根治了洪灾,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的借鉴
(1)以水利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核心;
(2)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加强管理——保证流域治理与开发的长期稳定;
(3)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从防洪入手、重点发展水运、水电;
(4)因地制宜地选择栽培作物,由单一经营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业;
(5)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放度——以便利的运输条件和廉价的电力供应,吸引大量投资;
(6)重视环境保护。
【变式演练】
(2022·浙江·模拟预测)7.读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位置图和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据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建火电站和核电站的原因。
(3)据图推测田纳西河流域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简析限制其发展的因素。
【答案】(1)地形多山,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丰富,河流水(径流)量大。
(2)流域内水、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火电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水位不稳定,发展火电和核电,可以弥补河流枯水期发电量的不足。
(3)水运(河运、内河航运) 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水量不稳定
【分析】本大题以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位置图和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图为材料,涉及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交通运输方式及限制性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从图中可读出,田纳西河流域内多山,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速度快;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量丰富,河流水量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
(2)田纳西河流域内落差大,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火电可将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润湿气候,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大,受降水影响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水位不稳定,发展火电和核电,可以弥补河流枯水期发电量的不足。
(3)田纳西河流域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水运或河运、内河航运;多山的地形,使得陆路交通不便,河流航运对沟通上、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作用十分突出;地形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不利于航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气候,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水量不稳定,影响航运发展。
微专题04 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
【专题讲解】
一、阶段目标
到2025年,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与“六大经济走廊”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基本建立,“一带一路”商贸物流中心、“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中心初步形成,服务“一带一路”、引领向西开放的国际合作前沿城市地位初步确立,试验区建设开局好、起步稳,取得阶段性成果。
到2035年,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各项试验任务取得重要进展,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对外贸易总额、对外投资额、引进外资数量、国际交流活动次数、跨国技术转移数量、中外合作产业园区数量等方面与2025年相比翻一番。交通、商贸、金融、文化、产业、旅游、环保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成效显著,基本完成试验改革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试验成果。
二、重点任务
1、大力推进建设亚欧陆海贸易新通道
(1)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加快西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提升国际服务水平和作业效率;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西安)中转集拼场站项目、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集拼货运通道拓宽改造及集卡分拨场站项目、国际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枢纽信息平台项目、国际港务区临港产业园项目、集结中心周边多式联运项目及西安综合保税区A8仓库项目建设。
(2)推进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设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枢纽保障、临空先进制造、临空高端服务三大产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银西高铁与T5航站楼轨道交通连接工程、邮政快递枢纽集群项目、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国产民机产业发展基地等项目建设,探索建设联通“一带一路”内外衔接顺畅、流动高效的国际多式联运核心枢纽。
(3)建设西安数字信息大通道: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产业生态体系,积极推进区块链在网络安全、商品溯源、食药品、版权保护、医疗等领域应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国家数字信息港,构建联通全球的“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2、努力提升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1)探索开展内陆地区自由贸易港试点:加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应用力度;建立新药研发用材料、试剂和进口设备绿色通道;打造西安“一带一路”国家级进口粮食现代物流集散基地;推动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与东部自贸区的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开放等。
(2)推进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高质量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争端救济法律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际调解机构、国际仲裁机构、国际法查明研究中心、大法官论坛、法律大数据中心等功能区以及司法外事、新闻发布等配套设施,培育和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全功能、全生态链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保障体系。
(3)加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专利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开放流动;探索建立健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司法救济机制;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完善侵权判定工作机制。
3、积极创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率先在国家新一轮开放领域先行先试:推进建设三星12英寸闪存芯片二期二阶段项目,谋划建设经开区激光芯片产业园等项目,鼓励外资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鼓励和争取中亚南亚西亚和中东欧国家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
(2)高质量建设西安丝路金融中心:推进丝路(西安)前海园、西安金融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建设力度;完善中欧班列(西安)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立服务于科技创新不同生命周期的金融生态链,提升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和制度环境。
(3)探索建立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标准,启动“西安检验检测新基地”建设,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检验检测认证方面的合作交流。
(4)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中欧国际合作产业园、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争取第二轮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落地;做好“一带一路”境外重点项目跟踪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哈萨克斯坦爱菊粮油工业园发展质量;推进建设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4、大力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高地
(1)创新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加快推进西安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国家临空经济会展中心、高新国际会议中心二期、国际港务区文化交流中心系列公建项目建设;积极策划承办高规格、高层次国际会议会展,争取“一带一路”相关总部、分支机构落户西安;持续提升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等平台规模和影响力。
(2)探索多元化人才教育合作方式:扩大西安留学访学比例,优化留学生出入境手续;探索实施“一带一路”招才引智计划,设立“一带一路”西安奖学金,打造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学生的教育培训基地;探索扩大西安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探索“一带一路”境外办学和援外培训模式,积极在沿线国家(地区)开展境外办学和联合办学。
(3)构建丝路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实施国际一流医院引进计划,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特色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国际前沿药品临床应用,推进市属医院国际化医疗服务试点,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深化对外合作交流,依托知名三甲医院构建“一带一路”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建立沿线国家医疗联合攻关机制。
(4)打造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区:实施中华文明标识保护工程,打造中华文明根脉城市和“天然历史博物馆”之城,守护千年古都风貌,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城市在文化旅游、文物考古、历史研究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建设“中亚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
5、高质量打造“一带一路”科创中心
(1)打造高能级开放创新策源地:办好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深度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丝路科技、资本、人才大市场影响力,增强西安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推进西部氢都实验基地、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先进计算产业园、泾河新城院士谷、长安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园区建设。
(2)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西安路径”。加快推进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协同推进阿秒光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应用研究能级:聚焦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重大技术需求,加快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西安电子谷项目、奕斯伟硅产业基地项目(一期)、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建设华为交叉信息研究院、紫光展锐研究所、商汤科技西安研究院等一批重点企业研发平台。
(4)提升“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加强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员办理R字签证和提供出入境便利;简化外籍人才及其家属出入境和在华工作、居留许可手续。
三、保障措施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科学配置行政资源,大力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建立与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试验区经济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相应的规划、财政、土地等管理体制。全面建立行政审批清单管理制度,做到清单外无审批。鼓励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2、提升试验区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要素的支撑保障作用,扎实有效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夯实试验区建设基础。
3、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和我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对试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和重点园区建设支持范围。支持试验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加大建设用地供地指标。争取中央和我省支持我市开展全域治水,恢复“八水绕长安”生态景观,开展秦岭生态修复工程。
4、加强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工作推进制度,扎实推进重点任务;创新宣传方式,发挥各类对话平台及丝路媒体联盟作用,精心构建对外宣传体系,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故事。鼓励社会公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综合试验区建设,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强化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风险预判研判、风险决策评估、风险防控、风险化解等机制,构建责任主体明确、机制协同、防控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西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变式演练】
(2022·浙江·模拟预测)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4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材料二:西安市气候资料图。
(1)历史上郑和七下西洋(从我国江苏东部沿海南下,经印度洋到达非洲沿海),试分析多是选择什么季节出航?为什么?
(2)读西安气候资料图,判断西安的气候类型是____。简单概括该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____。与西安比,雅典的降水有何特征?为什么?
(3)鹿特丹纬度比西安高但最冷月气温比西安高,试从鹿特丹和西安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冬季出航。印度洋盛行东北风,洋流呈逆时针(自东向西)流动,利于航行;冬季我国东部沿海盛行偏北风(西北风),可顺风顺水。
(2)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雅典降水冬季多,夏季少。因为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3)鹿特丹位于亚欧大陆西岸靠近海洋,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受盛行西风控制,因此冬季温和;西安冬季受寒冷冬季风影响,(离海洋较远,大陆性特征显著,因此冬季较冷)。
【解析】考查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洋流,影响气温的因素。本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详解】(1)郑和下西洋先自北向南经过我国东部沿海,冬季我国东部沿海盛行偏北风(西北风),与航行方向一致,可顺风顺水,然后自东向西经过北印度洋,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洋流呈逆时针(自东向西)流动,此时北印度洋海域依然顺风顺水,加快航行速度,节省时间。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交替控制。读材料一可知,雅典位于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形成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故与西安比,雅典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3)鹿特丹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作用明显,且受来自较低纬度的盛行西风控制,因此冬季温和;西安冬季受来自较高纬度的寒冷冬季风(西北风)影响,冬季较寒冷。
【点睛】本题以“一带一路”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需要结合世界地理中亚洲和欧洲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介绍即可作答。
专题14 资源安全(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资源安全(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4资源安全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14资源安全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区域合作(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3 区域合作(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3区域合作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13区域合作分层训练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交通专题(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交通专题(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专题11交通专题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11交通专题讲义高考二轮复习2023年高考地理全面复习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