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前预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8216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前预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98216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春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前预习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前预习
展开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前预习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等词语。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3.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一、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4年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并用类似自己中文姓氏“丁”的英文字母“J”命名该粒子,1976年因此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二、学法指导行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举例证明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13):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学术研究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主旨归纳本文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小结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已经懂得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现在,就看我们的行动了。让我们牢记丁肇中先生的教诲,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努力把自己变成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三、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四、字词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丁肇中(zhào) 儒家(rú)遵照(zūn) 缅怀(miǎn)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2.词语释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一帆风顺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袖手旁观 )(3)一抬脚就成功。( 一蹴而就 )(4)事情在于人做。( 事在人为 )4.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B.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C.一切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意力。D.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尊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5.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1)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不但 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而且 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2)实验的过程 不是 消极的观察, 而是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五、问题探究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作者是如何向读者阐释这一精神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有想象力、有计划、有目标,积极探索事物真相的实验精神。作者先从传统典籍《大学》中引出“格物致知”这一说法,然后阐述其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接着明确地提出:用“格物”和“致知”这两个词语来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实验。这样,读者就清楚地知道:“格物致知”精神,其实就是实验精神。当然,需要明确的是,传统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认识是有误的,因而作者举出王阳明“格”竹的例子,这就便于读者转变观念,接受作者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讲真正的“格”竹和自己的经验,说明真正的“格物致知”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想象力、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这就使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了“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2.本文的论证思路有什么特点?本文虽是漫谈式的议论文,但思路清晰,作者围绕“教导中国学生用‘格物致知’精神学习自然科学”这一目的,先对“格物致知”进行了解释。而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和作者论述的并不相同,因此,作者先论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谬误,接着论述了“格物致知”必备的要素和重要作用,最后表达良好愿望,点明写作意图。全文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论证严密。3.本文在论证过程中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文论证方法多样。如为了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了《大学》中的话;为了证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经历。各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六、课外作业1.探究课文,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2.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背景材料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和技巧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3、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作用。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