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2022年同步练习卷(6)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10.1+常见的酸和碱》2022年同步练习卷(6),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2022年同步练习卷(6)
一、单选题
1.(3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子是( )
A.H+ B.OH﹣ C.H2O D.H
2.(3分)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
A.HCl B.KNO3 C.Na2CO3 D.FeCl3
3.(3分)2021年,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启动,我省多个城市获得提名。创建过程,安全第一,下列标志与安全无关的是( )
A. B.
C. D.
4.(3分)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
A.纯碱 B.小苏打 C.熟石灰 D.烧碱
5.(3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以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读取液体体积
C.滴加液体 D.过滤
6.(3分)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曝露在空气中易潮解
B.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C.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7.(3分)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8.(3分)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
A.AgNO3溶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K2CO3溶液 D.Na2SO4溶液
9.(3分)有关浓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B.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使纸张、布料、皮肤等脱水碳化
C.浓硫酸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D.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用干抹布擦干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
10.(3分)下列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 )
A.熟石灰 B.硫酸 C.烧碱 D.食盐
11.(3分)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其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硫酸 B.烧碱溶液
C.浓盐酸 D.过氧化氢溶液
12.(3分)根据如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B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B烧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13.(3分)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且不变质的是( )
A.烧碱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生石灰
14.(3分)如图是物质X溶于水中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能说明X是一种酸的是( )
A. B.
C. D.
15.(3分)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B.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C.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溶液
D.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含碳量不同
16.(3分)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 B.
C. D.
二、综合应用题
17.(3分)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CO2的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所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释放CO2”的现象是 ;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 ;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CO2。
【猜想与假设】
D中的固体可能为:Ⅰ、只有氧化钙;Ⅱ、氧化钙与碳酸钙;Ⅲ、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 。
②乙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 。
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入酚酞;向滤渣中加入 。
; 。
猜想二成立。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 (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5)CO2的利用。①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化学计量数比 。
②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18.(3分)尿素[CO(NH2)2]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1)尿素分子中碳、氮原子个数比为 ;
(2)尿素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氮肥,适用于各种植物,某水田施加12千克尿素,其最多可为农作物
补充氮元素 千克;
(3)尿素一般密封保存在阴凉通风处。实验室的石灰水也要密封保存,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容易
形成一层白膜,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
19.(3分)钙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钙的广泛用途
(1)高钙奶中含钙,这里的钙是指 。(选填序号,下同)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2人体中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形式存在,其中磷酸根(PO4)化合价为 ,人体缺钙会导致: 。
(3)混凝土中也含一定量的含钙物质,钢筋与混凝土混合形成钢筋混凝土,以上叙述中不涉及的材料是 。
a.无机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二)轻质CaCO3的制备
某实验小组利用石灰石残渣(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制备轻质CaCO3,同时得到K2SO4,流程如图1:
(1)反应Ⅱ中先通NH3,再通CO2,因为NH3的溶解度比CO2 ,有利于充分反应
(2)反应Ⅲ中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你认为复分解反应Ⅲ在常温下能实现的原因是 。
物质
KCl
K2SO4
NH4Cl
M
溶解度/g(25℃)
34.0
8.1
37.2
19.5
(3)得到的轻质CaCO3固体表面残留M溶液,M的化学式为 ,判断CaCO3固体已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K2SO4晶体洗涤时,不可选用下列 洗涤剂(填字母编号)。
A.热水 B.冰水 C.饱和K2SO4溶液
(三)CaSO4•xH2O成分测定
名称
浓硫酸
碱石灰
实验前
100.00
100.00
实验后
103.60
102.20
上述流程中分离所得的CaSO4•xH2O中含有一定量CaCO3.实验小组为了测定CaSO4•xH2O中x的值及含量,取22.20g样品加热至900℃,将得到的气体先通过浓硫酸,再通入碱石灰,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资料】已知CaSO4•xH2O在160℃生成CaSO4和H2O,CaCO3在900℃时分解完全成CaO和CO2。
(1)CaCO3的质量为 ,CaSO4•xH2O的质量为 。
(2)x的值 。
(四)CaSO4•xH2O的性质探究
CaSO4•xH2O受热会逐步失去结晶水,1350℃时 CaSO4开始分解;取纯净CaSO4•xH2O固体3.44g,加热,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1)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2)G点固体的化学式是 。
(3)将T2~1400℃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反应后的固体为氧化物,则
①则H~I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m= 。
20.(3分)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化学原理的实验,对固体产物成分等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氧化铁粉末,实验装置如图1.
【进行实验】该小组按上述实验设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了实验,测得下列数据:
①反应前玻璃管和内盛氧化铁粉末的总质量66.0g(玻璃管的质量为60.0g)
②反应后玻璃管和内盛黑色固体的总质量65.8g(冷却到室温称量)
【分析与讨论】本实验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华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大家提出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①CO还原Fe2O3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②CO还原Fe2O3的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Fe3O4、FeO、Fe;
③NaOH溶液与石灰水相似,能吸收CO2,但不变浑.
④
物质性质
四氧化三铁
氧化亚铁
氧化铁
铁粉
颜色
黑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能
不能
不能
能
【实验与猜想】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磨后,再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 .
(2)进行猜想:黑色固体粉末可能a.全部为铁、b. 、c. .
【得出结论】
(3)通过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黑色固体粉末为(写名称) .
【反思与评价】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安全,加热前应先 ,再加热,若要得到铁可适当提高反应温度.
(5)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 .
A.收集CO B.吸收CO2 C.检验CO2
【实践应用】小明和他的同学想测定某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用CO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
(6)上述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 g;
(7)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需要有计算过程)
21.(3分)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CO2和H2O。
(1)装置中1处NaOH固体作用是 ;装置2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写出实验过程中装置3处的实验现象 。
(3)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装置中1处固体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下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
a、Fe、CuSO4溶液、Ag b、Fe(NO3)2溶液、Cu、AgNO3溶液
c、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d、Fe、CuSO4溶液、AgNO3溶液
(5)某兴趣小组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测得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请解释BC段压强增大的原因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②80s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 。
(6)若将装置2处酒精灯换为酒精喷灯,可利用该装置模拟工业炼铁。若用80g氧化铁可炼出铁的质量是多少?
22.(3分)二氧化碳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Ⅰ.二氧化碳的发现
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仅有灰烬,还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他将该气体命名为gassy lvestris(森林之精),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
请回答:“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说明这种气体具有 的化学性质。
Ⅱ.二氧化碳的制取
化学实验室一般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但制出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氯化氢气体。在老师指导下,某化学兴趣小组将该实验进行了优化,改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并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实验装置见图1)。
①若不改变温度,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 。
③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停止。同学们经查阅资料,发现当反应停止后再加入氯化铵溶液,又能继续产生气泡,采用该方法,可使块状石灰石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请推测加入氯化铵溶液的作用是 。
Ⅲ.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25.1g NaOH、Ba(OH)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向混合液中缓慢通入CO2气体(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生成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已知:Na2CO3+CO2+H2O═2NaHCO3
Ba(OH)2+CO2═BaCO3↓+H2O
BaCO3+CO2+H2O═Ba(HCO3)2
【注:Ba(HCO3)2易溶于水】
①m的数值为 原固体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g。
②B点溶液中所含溶质为 。
Ⅳ.二氧化碳的吸收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人类正在采用某些化学方法吸收二氧化碳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例如:化石燃料电厂常在湿壁塔里利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该方法成本低、效率高得到广泛的关注。
①该方法的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2NH3═NH2COONH4,则参加反应的CO2和NH3的质量比为 。(计算结果取最简整数比)
②为考察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实验中保持通入气体流量为20L/min,二氧化碳浓度为15%,温度为20℃。通过测量湿壁塔进出口二氧化碳的浓度差,绘制出如图3。据图可知,在不同氨水浓度下(分别为2%、4%、6%,8%),随着氨水流量从8L/h上升到24L/h,CO2脱除率均有所增加,但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请分析“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的原因是 。
人教新版九年级下册《10.1 常见的酸和碱》2022年同步练习卷(6)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
1.(3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子是( )
A.H+ B.OH﹣ C.H2O D.H
【分析】根据碱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属于碱,其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故选:B。
【点评】掌握碱的概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分)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物质是( )
A.HCl B.KNO3 C.Na2CO3 D.FeCl3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HCl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均能发生中和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钙和水,但均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KNO3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均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Na2CO3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D、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均能发生反应,均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3.(3分)2021年,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启动,我省多个城市获得提名。创建过程,安全第一,下列标志与安全无关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与安全有关的图标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解答】解:A、表示腐蚀品标志,与安全有关,故A错;
B、表示节约用水标志,与安全无关,故B正确;
C、表示爆炸品标志,与安全有关,故C错;
D、表示禁止烟火标志,与安全有关,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与安全有关的图标进行解题的能力。
4.(3分)氢氧化钠的俗称是( )
A.纯碱 B.小苏打 C.熟石灰 D.烧碱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俗称进行分析,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解答】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不合题意;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不合题意;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不合题意;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俗称,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3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以下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读取液体体积
C.滴加液体 D.过滤
【分析】A、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解答;
B、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平行;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可伸入试管内;
D、根据过滤实验的“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分析。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操作正确;
B、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平行,操作正确;
C、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该垂直悬空,不可伸入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药品,操作正确;
D、过滤实验要符合“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没有玻璃棒引流,操作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3分)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曝露在空气中易潮解
B.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C.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D.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易潮解,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易吸收水分,发生潮解,易潮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属于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钠易潮解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3分)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固体氢氧化钠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杂质)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发生潮解,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3分)实验室中有两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其鉴别出来的是( )
A.AgNO3溶液 B.无色酚酞试液
C.K2CO3溶液 D.Na2SO4溶液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K2CO3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分别滴加K2CO3溶液,产生气泡的是盐酸,无明显变化的是氯化钠溶液;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D、硫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均不反应,不能出现两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9.(3分)有关浓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作干燥剂
B.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它能使纸张、布料、皮肤等脱水碳化
C.浓硫酸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D.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用干抹布擦干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3%~5%的碳酸氢钠溶液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A正确;
B、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等脱水碳化,故B正确;
C、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不能用作制冷剂,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用干抹布擦干再用大量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浓硫酸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0.(3分)下列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是( )
A.熟石灰 B.硫酸 C.烧碱 D.食盐
【分析】酸性土壤一般用碱性物质来中和。选择碱性物质时还要综合考虑这种物质的性质,如是否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等。
【解答】解:A.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是一种碱。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符合题意;
B.硫酸是一种常见的酸,不能改良酸性土壤,不合题意;
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一种常见的碱,能中和酸性物质,但其具有很强烈的腐蚀性,不能改良酸性土壤,不合题意;
D.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其水溶液呈中性,不能改良酸性土壤,不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主要取决其性质进行解答。
11.(3分)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变化而使其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硫酸 B.烧碱溶液
C.浓盐酸 D.过氧化氢溶液
【分析】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因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增加,也就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据此根据常见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质量增加,故选项正确。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露置于空气中,会使其质量减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药品在空气中的质量变化(具有挥发性、具有吸水性、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等类型)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3分)根据如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盐酸有挥发性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B烧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B烧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分析】根据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段时间后B烧杯中的酚酞溶液颜色变为无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溶液的酸性减弱,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3分)下列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且不变质的是( )
A.烧碱 B.浓硫酸 C.浓盐酸 D.生石灰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大,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增大,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增加。
【解答】解:A、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增大,故不符合;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物质不变质,故不符合;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少,不变质,故符合;
D、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增加,故不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贮存及变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
14.(3分)如图是物质X溶于水中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能说明X是一种酸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据酸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含有氢离子、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属于盐,故选项错误。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属于碱,故选项错误。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故选项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无法确定阴离子和阴离子的种类,不能说明X是一种酸,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类别的判别,抓住酸、碱、盐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3分)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B.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C.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溶液
D.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含碳量不同
【分析】A、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进行分析判断。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蓝。
D、根据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不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氧气和臭氧,故选项推理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项推理正确。
C、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硫酸氢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D、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含碳量不同,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6.(3分)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
A. B.
C. D.
【分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根据装置连接的具体情况可以判断实验现象。
【解答】解: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故选:A。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二、综合应用题
17.(3分)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力争CO2的排放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科学家设想利用太阳能加热器“捕捉CO2”、“释放CO2”,实现碳循环(如图所示)。
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此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装置探究上述设想的反应原理是否可行。
(1)能证明装置A“释放CO2”的现象是 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 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试管 ;
(3)上述反应结束后,小组同学对D中固体成分进行探究,以证明是否“捕捉”到CO2。
【猜想与假设】
D中的固体可能为:Ⅰ、只有氧化钙;Ⅱ、氧化钙与碳酸钙;Ⅲ、只有碳酸钙
【进行实验】
①甲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为碳酸钙,即猜想Ⅲ成立。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形成白色不溶物 。
②乙同学从D中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发热;继续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没有发现气泡产生。乙同学据此认为试管中的固体只有氧化钙,即猜想Ⅰ成立。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 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消耗氢氧化钙并且不足,导致不能和碳酸钙反应,不会出现气泡 。
③丙同学认为利用感觉温度变化的方法判断是否有氧化钙不可靠,他用水、酚酞试液和稀盐酸证明了猜想Ⅱ成立。请完成他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入酚酞;向滤渣中加入 足量的稀盐酸 。
溶液变红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二成立。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 ABC (填字母序号)。
A.原料易得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5)CO2的利用。①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化学计量数比 1:2 。
②超临界CO2是指温度与压强达到一定值时,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研究发现超临界CO2流体和水相似,溶解能力强,被誉为“绿色环保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CO2流体说法正确的是 BD (填序号)。
A.它是混合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不再运动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分析】高温条件下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试管。
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向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后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
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
A.超临界CO2流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它是纯净物。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
C.它的分子仍然是运动的。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
【解答】解:(1)能证明装置A“释放CO2”的现象是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A中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装置B在实验结束撤掉酒精喷灯时的作用是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试管。
故答案为: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装置A中热的试管内,炸裂试管。
(3)①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Ⅲ成立,其理由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形成白色不溶物。
故答案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微溶于水,也可能形成白色不溶物。
②丙同学认为乙的实验不足以证明猜想Ⅰ成立,理由是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消耗氢氧化钙并且不足,导致不能和碳酸钙反应,不会出现气泡。
故答案为:即使有碳酸钙,加入的少量稀盐酸先消耗氢氧化钙并且不足,导致不能和碳酸钙反应,不会出现气泡。
③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加入适量的水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入酚酞;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猜想二成立。
故答案为:足量的稀盐酸;溶液变红;有气泡产生。
(4)通过以上探究,小组同学认为科学家的设想在反应原理上是可行的。该设想的优点有原料易得、充分利用太阳能、释放出的CO2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故答案为:ABC。
(5)①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作用下,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H3+CO2CO(NH2)2+H2O,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CO2与NH3的化学计量数比1:2。
故答案为:1:2。
②A.超临界CO2流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它是纯净物,该选项不正确。
B.它的化学性质与普通二氧化碳相同,该选项正确。
C.它的分子仍然是运动的,该选项不正确。
D.它可代替许多有害、有毒、易燃的溶剂,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8.(3分)尿素[CO(NH2)2]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
(1)尿素分子中碳、氮原子个数比为 1:2 ;
(2)尿素是目前使用量较大的一种氮肥,适用于各种植物,某水田施加12千克尿素,其最多可为农作物
补充氮元素 5.6 千克;
(3)尿素一般密封保存在阴凉通风处。实验室的石灰水也要密封保存,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容易
形成一层白膜,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原因 CO2+Ca(OH)2=CaCO3↓+H2O 。
【分析】(1)根据尿素的化学式进行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一个尿素分子中含有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氮原子,则尿素分子中碳、氮原子个数比为1:2,故答案为:1:2;
(2)12千克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为,故答案为:5.6;
(3)长期存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容易形成一层白膜,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
【点评】元素的质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乘以元素的质量分数。
19.(3分)钙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一)钙的广泛用途
(1)高钙奶中含钙,这里的钙是指 b 。(选填序号,下同)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2人体中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形式存在,其中磷酸根(PO4)化合价为 ﹣3 ,人体缺钙会导致: 骨质疏松,幼儿缺钙会患佝偻病。 。
(3)混凝土中也含一定量的含钙物质,钢筋与混凝土混合形成钢筋混凝土,以上叙述中不涉及的材料是 b 。
a.无机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二)轻质CaCO3的制备
某实验小组利用石灰石残渣(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制备轻质CaCO3,同时得到K2SO4,流程如图1:
(1)反应Ⅱ中先通NH3,再通CO2,因为NH3的溶解度比CO2 大 ,有利于充分反应
(2)反应Ⅲ中相关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你认为复分解反应Ⅲ在常温下能实现的原因是 常温下,硫酸钾的溶解度较小。 。
物质
KCl
K2SO4
NH4Cl
M
溶解度/g(25℃)
34.0
8.1
37.2
19.5
(3)得到的轻质CaCO3固体表面残留M溶液,M的化学式为 (NH4)2SO4 ,判断CaCO3固体已洗涤干净的方法是 取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K2SO4晶体洗涤时,不可选用下列 A 洗涤剂(填字母编号)。
A.热水 B.冰水 C.饱和K2SO4溶液
(三)CaSO4•xH2O成分测定
名称
浓硫酸
碱石灰
实验前
100.00
100.00
实验后
103.60
102.20
上述流程中分离所得的CaSO4•xH2O中含有一定量CaCO3.实验小组为了测定CaSO4•xH2O中x的值及含量,取22.20g样品加热至900℃,将得到的气体先通过浓硫酸,再通入碱石灰,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资料】已知CaSO4•xH2O在160℃生成CaSO4和H2O,CaCO3在900℃时分解完全成CaO和CO2。
(1)CaCO3的质量为 5g ,CaSO4•xH2O的质量为 17.2g 。
(2)x的值 2 。
(四)CaSO4•xH2O的性质探究
CaSO4•xH2O受热会逐步失去结晶水,1350℃时 CaSO4开始分解;取纯净CaSO4•xH2O固体3.44g,加热,测定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1)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未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 。
(2)G点固体的化学式是 CaSO4•H2O 。
(3)将T2~1400℃温度段加热固体所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反应后的固体为氧化物,则
①则H~I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aSO42CaO+2SO2↑+O2↑ ;
②m= 1.12 。
【分析】(一)(1)根据物质由元素组成分析;(2)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根据缺钙的症状分析。
(3)材料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复合材料等;
(二)(1)反应Ⅱ中先通NH3,能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2)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3)氯化钡能和硫酸铵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铵; 硫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三)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四)(1)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供计算可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解:(一)(1)物质由元素组成,高钙奶中含钙,这里的钙是指元素。故选b。
(2设羟基磷酸钙中磷酸根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
(+2)×10+6x+(﹣1)×2=0,x=﹣3,人体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幼儿缺钙会患佝偻病。
(3)钢筋属于金属材料,混凝土属于无机材料,钢筋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以上叙述中不涉及的材料是合成材料。故选:b。
(二)(1)反应Ⅱ中先通NH3,氨气的溶解度比二氧化碳的大,溶于水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提高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
(2)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复分解反应反应Ⅲ是M和氯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氯化铵,由溶解度表可知。常温下,硫酸钾的溶解度较小,所以反应可在常温下实现。
(3)M和氯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氯化铵,故M 为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CaCO3固体表面会残留硫酸铵溶液,若取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钙已洗涤干净。硫酸钾晶体洗涤时,不可用热水,因为硫酸钾在热水中溶解度较大,在冰水中溶解度较小,在饱和硫酸钾溶液中不能溶解。故选A
(三)(1)设碳酸钙质量为x,
与表中数据可以知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02.2g﹣100g=2.2g,
CaCO3CaO+CO2↑
100 44
x 2.2g
x=5g
CaSO4•xH2O的质量为22.2g﹣5g=17.2g
(2)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103.6g﹣100g=3.6g,
则CaSO4•xH2O中CaSO4的质量为17.2g﹣3.6g=13.6g,
根据题意有:136:18x=13.6g:3.6g,x=2
(四)(1)0∽T1固体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未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
(2)设G点固体的化学式CaSO4•xH2O
CaSO4•2H2OCaSO4•xH2O+(2﹣x)H2O
172 136+18x
3.44g 3.08g
x=1
故G点固体的化学式为CaSO4•H2O
(3)①T2~1400℃温度段,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当达到1350℃时,失去结晶水的CaSO4开始分解,所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反应后的固体为氧化物,应该是氧化钙,同时反应生成氧气,则H~I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SO42CaO+2SO2↑+O2↑
②mg是硫酸钙完全反应生成的氧化钙的质量,
2CaSO42CaO+2SO2↑+O2↑
272 112
2.72g mg
m=1.12
故答案为:(一)(1)b;(2)﹣3;骨质疏松,幼儿缺钙会患佝偻病。(3)b
(二)(1)大 (2)常温下,硫酸钾的溶解度较小。(3)(NH4)2SO4取最后一次洗涤所得的滤液,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A
(三)(1)5g 17.2g (2)2
(四)(1)未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
(2)CaSO4•H2O。
(3)①2CaSO42CaO+2SO2↑+O2↑;
②1.1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0.(3分)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化学原理的实验,对固体产物成分等进行探究.
【设计实验】用一氧化碳还原纯净的氧化铁粉末,实验装置如图1.
【进行实验】该小组按上述实验设计,在一定温度下进行了实验,测得下列数据:
①反应前玻璃管和内盛氧化铁粉末的总质量66.0g(玻璃管的质量为60.0g)
②反应后玻璃管和内盛黑色固体的总质量65.8g(冷却到室温称量)
【分析与讨论】本实验中,玻璃管内固体粉末由红色全部变为黑色.小明同学认为该黑色固体全部是铁,但小华同学提出了质疑,于是大家提出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①CO还原Fe2O3的固体产物的成分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
②CO还原Fe2O3的实验过程中固体产物可能有Fe3O4、FeO、Fe;
③NaOH溶液与石灰水相似,能吸收CO2,但不变浑.
④
物质性质
四氧化三铁
氧化亚铁
氧化铁
铁粉
颜色
黑色
黑色
红色
黑色
能否被磁铁吸引
能
不能
不能
能
【实验与猜想】
(1)该小组同学将反应后的黑色固体研磨后,再用磁铁吸引,发现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 氧化亚铁 .
(2)进行猜想:黑色固体粉末可能a.全部为铁、b. 四氧化三铁 、c. 铁和四氧化三铁 .
【得出结论】
(3)通过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出黑色固体粉末为(写名称) 四氧化三铁 .
【反思与评价】
(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安全,加热前应先 通入一会一氧化碳 ,再加热,若要得到铁可适当提高反应温度.
(5)实验装置图中采用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有 A、B .
A.收集CO B.吸收CO2 C.检验CO2
【实践应用】小明和他的同学想测定某赤铁矿石中Fe2O3的质量分数.用CO与10g赤铁矿石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该溶液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
(6)上述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 6.6 g;
(7)计算该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80% .(需要有计算过程)
【分析】【实验与猜想】根据题意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分析不可能含有的物质;
根据铁和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都能被磁铁吸引,对黑色粉末进行猜想.
【得出结论】根据氧化铁的质量,可求出铁的质量和含有的氧元素的质量,再根据减少的质量分析黑色固体粉末的成分.
【反思与评价】根据一氧化碳有毒能污染空气需要处理尾气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析.
NaOH溶液增加的质量等于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则该黑色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铁和氧化亚铁;故填:氧化亚铁;
(2)由题意可知,黑色固体粉末全部能被吸引,黑色固体粉末可能是全部为铁或全部为四氧化三铁或四氧化三铁与铁粉的混合物.故填:b.四氧化三铁;c.铁和四氧化三铁;
(3)由实验的数据可知,氧化铁的质量为:66.0g﹣60.0g=6g,这些氧化铁中含有的氧元素的质量为:6g×=1.8g.则铁的质量为:6g﹣1.8g=4.2g,如果6g的氧化铁全部炼成铁,减少的适量应是1.8g,由题意可知,固体减少的质量为:66g﹣65.8g=0.2g,所以,剩余物中铁氧的质量比为4.2g:1.6g=21:8,该物质是四氧化三铁;故填:四氧化三铁;
(4)在加热前要通入一氧化碳,排净装置内的空气,以免加热发生爆炸,故填:通入一会一氧化碳;
(5)由于一氧化碳有毒能污染空气需要处理尾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以,虚线框内的装置,其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和吸收二氧化碳.故填:A、B;
(6)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106.6g﹣100.0g=6.6g;故填:6.6;
(7)解:设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为x
3CO+Fe2O32Fe+3CO2
160 132
x 6.6g
x=8.0g
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答: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80%.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较全面的考查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尤其是利用数据对混合物的判断增加了试题难度,掌握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并会结合方程式分析即可顺利解答.
21.(3分)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CO还原CuO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的气体产物。已知由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得到的CO中混有CO2和H2O。
(1)装置中1处NaOH固体作用是 除去CO2和H2O ;装置2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CuOCu+O2 。
(2)写出实验过程中装置3处的实验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3)实验结束后,若要确定装置中1处固体的成分,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取少量装置1处固体加水溶解,加足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固体成分为Na2CO3、NaOH;若溶液未变红,固体成分为Na2CO3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4)为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下所选试剂不正确的是 d 。
a、Fe、CuSO4溶液、Ag b、Fe(NO3)2溶液、Cu、AgNO3溶液
c、Fe、Cu、稀盐酸、AgNO3溶液 d、Fe、CuSO4溶液、AgNO3溶液
(5)某兴趣小组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测得反应过程中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请解释BC段压强增大的原因 2Al+6HCl=2AlCl3+3H2↑ (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②80s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 AlCl3和HCl 。
(6)若将装置2处酒精灯换为酒精喷灯,可利用该装置模拟工业炼铁。若用80g氧化铁可炼出铁的质量是多少?
【分析】(1)根据NaOH固体易吸水潮解,并与CO2反应,CuO 与 CO 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 Cu 和 CO进行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3)根据以排除其对NaOH检验的干扰,除去Na2CO3时,可加足量的CaCl2、BaCl2、Ca(NO3)3或Ba( NO3)3等溶液进行分析;
(4)根据将要验证的金属按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选出适当的试剂进行操作进行分析;
(5)根据稀盐酸首先和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反应,该过程放热,无气体生成,容器内压强略有增加,;待铝片表面的 Al2O3完全反应之后,Al开始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容器内压强快速增大;待反应结束之后,不再产生气体,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容器内压强略有减小,最后保持不变进行分析;
(6)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计算进行分析。
【解答】解:(1)NaOH固体易吸水潮解,并与CO2反应,因此可以用NaOH 固体除去CO中混有的CO2和水,CuO与CO 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u和CO,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O2,故答案为:除去CO2和H2O;CO+CuOCu+O2;
(2)装置 2 处反应生成的 CO2,可以使装置 3 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为检验装置 1 处的固体成分,应先检验并除去Na2CO3,以排除其对NaOH检验的干扰,除去Na2CO3时,可加足量的CaCl2、BaCl2、Ca(NO3)3或Ba( NO3)3等溶液,故答案为:取少量装置1处固体加水溶解,加足量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固体成分为Na2CO3、NaOH;若溶液未变红,固体成分为Na2CO3;
(4)首先将要验证的金属按它们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选出适当的试剂进行操作,最后得出结论。所选试剂:
a、“金﹣盐﹣金”,即排序后,选用两端金属的单质和中间金属的盐溶液,Fe、CuSO4溶液、Ag,故a正确。
b、“盐﹣金﹣盐”,即排序后,选用两端金属的盐溶液和中间金属的单质,Fe(NO3)2溶液、Cu、AgNO3溶液,故b正确。
c、“配酸”即选用适当的金属单质,稀酸溶液和盐溶液。Fe、Cu、稀盐酸、AgNO3溶液,故c正确。
d、Fe分别能与CuSO4溶液和AgNO3溶液反应,说明 Fe 的金属活动性强于Cu 和 Ag,但无法比较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5)将未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稀盐酸首先和铝片表面的氧化膜反应,该过程放热,无气体生成,容器内压强略有增加,对应题图中的AB段;待铝片表面的Al2O3完全反应之后,Al开始与稀盐酸反应,该反应放热,且生成气体,容器内压强快速增大,对应题图中的BC段;待反应结束之后,不再产生气体,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容器内压强略有减小,最后保持不变,对应题图中的CD段。
①BC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2Al+6HCl=2AlCl3+3H2↑,故答案为:2Al+6HCl=2AlCl3+3H2↑;
②80s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AlCl3和HCl,故答案为:AlCl3和HCl;
(6)解:设炼出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2Fe+3CO2
160 112
80g x
x=56g
答:80g氧化铁可炼出铁的质量是56g。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等,注意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反应条件和气体符号及沉淀符号的标注。
22.(3分)二氧化碳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Ⅰ.二氧化碳的发现
17世纪初,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发现木炭燃烧后不仅有灰烬,还有不可见的气体产生,他将该气体命名为gassy lvestris(森林之精),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
请回答:“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说明这种气体具有 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的化学性质。
Ⅱ.二氧化碳的制取
化学实验室一般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但制出的二氧化碳中常混有氯化氢气体。在老师指导下,某化学兴趣小组将该实验进行了优化,改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并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实验装置见图1)。
①若不改变温度,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 将3个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然后将装置连接好,将右侧注射器的活塞往外拉,若松手后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气密性好 。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
③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停止。同学们经查阅资料,发现当反应停止后再加入氯化铵溶液,又能继续产生气泡,采用该方法,可使块状石灰石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请推测加入氯化铵溶液的作用是 能增加微溶的硫酸钙溶解度,使硫酸钙溶解,不再阻止反应的进行 。
Ⅲ.二氧化碳的性质
将25.1g NaOH、Ba(OH)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溶液,向混合液中缓慢通入CO2气体(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生成沉淀的质量与通入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请根据信息回答问题:
已知:Na2CO3+CO2+H2O═2NaHCO3
Ba(OH)2+CO2═BaCO3↓+H2O
BaCO3+CO2+H2O═Ba(HCO3)2
【注:Ba(HCO3)2易溶于水】
①m的数值为 19.7 原固体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 8.0 g。
②B点溶液中所含溶质为 NaHCO3 。
Ⅳ.二氧化碳的吸收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人类正在采用某些化学方法吸收二氧化碳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例如:化石燃料电厂常在湿壁塔里利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该方法成本低、效率高得到广泛的关注。
①该方法的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2NH3═NH2COONH4,则参加反应的CO2和NH3的质量比为 22:17 。(计算结果取最简整数比)
②为考察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实验中保持通入气体流量为20L/min,二氧化碳浓度为15%,温度为20℃。通过测量湿壁塔进出口二氧化碳的浓度差,绘制出如图3。据图可知,在不同氨水浓度下(分别为2%、4%、6%,8%),随着氨水流量从8L/h上升到24L/h,CO2脱除率均有所增加,但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请分析“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的原因是 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即使氨水的流量很小,氨水也基本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 。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主要利用习题中的信息。
【解答】解:Ⅰ.二氧化碳的发现
由“烛火在该气体中会熄灭”说明这种气体具有的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填: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Ⅱ.二氧化碳的制取
①若不改变温度,整套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将3个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然后将装置连接好,将右侧注射器的活塞往外拉,若松手后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气密性好;故填:
将3个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然后将装置连接好,将右侧注射器的活塞往外拉,若松手后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气密性好;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因为浓硫酸有吸水性;故填: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③加入足量稀硫酸后,反应一段时间后即停止。同学们经查阅资料,发现当反应停止后再加入氯化铵溶液,又能继续产生气泡,采用该方法,可使块状石灰石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推测加入氯化铵溶液的作用是能增加微溶的硫酸钙溶解度,使硫酸钙溶解,不再阻止反应的进行;故填:能增加微溶的硫酸钙溶解度,使硫酸钙溶解,不再阻止反应的进行;
Ⅲ.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设混合物中氢氧化钡质量为x
Ba(OH)2+CO2═BaCO3↓+H2O
171 44 197
x 4.4g m
m=19.7g
原固体混合物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5.1g﹣17.1g=8.0g
AB是碳酸钠、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B点溶质为碳酸氢钠。
故填:19.7;8.0;NaHCO3;
Ⅳ.二氧化碳的吸收
①该方法的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2NH3═NH2COONH4,则参加反应的CO2和NH3的质量比为44:2×17=22:17;
②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的原因是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即使氨水的流量很小,氨水也基本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
故答案为:Ⅰ.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Ⅱ.将3个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然后将装置连接好,将右侧注射器的活塞往外拉,若松手后活塞回到原来位置,则气密性好;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能增加微溶的硫酸钙溶解度,使硫酸钙溶解,不再阻止反应的进行;
Ⅲ.19.7;8.0;NaHCO3;
Ⅳ.22:17;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即使氨水的流量很小,氨水也基本能完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当氨水浓度较高时,增加氨水流量对CO2脱除率的影响便不再明显。
【点评】本题在考查二氧化碳性质、制取的同时还考查学生对图像信息的分析处理,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2/7 20:41:47;用户:轻松国文培训学校;邮箱:qsgwpx@xyh.com;学号:4487409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节 常见的酸和碱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科粤版九年级下册8.2 常见的酸和碱课时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巩固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