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点拨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点拨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议论文阅读点拨,论点的确定,论据类型,补写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议论文语言,反面论证总结全文,例文一,例文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读题,带题读文章。2、判明文体,根据文体特点,勾画关键词句。关键:与题相关、与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相关领起句、总结句等3、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4、审题,找准答题点(角度),回溯原文。5、组织答案(注意分值):①明确答题思路(模式),答题规范。②再读一遍,对应问题的要求,语言简洁、通顺。6、书写:指定位置,清楚。
1、中心论点(全文仅有一个):A.标准:是作者表明确判断的完整陈述句,不用修辞。B.位置:题目、开头、结尾、中间。(注意提示词:如可见等)C.直接作答,或变化后作答。2、分论点A.位置分析法。看段首、段尾、中心句。B.词语提示法。如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等。C.归纳提炼法。分层→总结层意→选取主要内容。(合并同类项)
看文中的分论点是否围绕其展开论述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等)道理论据(名言、格言、俗语、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
1、审清题干,明确论点,选取与论点相关的素材。 论据所表明的观点与论点一致。2、确定补写内容。A.事实论据:人物+事件+结果。要求真实、典型、准确。 B.道理论据:权威性、准确。 3、组织语言,简洁流畅。 4、再读一遍,核对观点、人名、言论。
1、全文:中心论点。2、段落:分论点。
1、举例论证: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俗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通俗易懂。4、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比较,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点更鲜明。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七、议论文开头材料的作用
1、引出中心论点(论题)。2、作为( )论据论证中心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八、信息的提取与概括类·方法点拨
1、分析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2、明确范围(全文、或某几段、某一段),找到范围内的切题信息。3、分层(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总结层意。4、理清论证思路,筛选出与题干要求对应的信息,组织答案。5、再读一遍,进行验证。
分析题干明区域,明确范围找论点。划分层次写层意,筛选内容对题干。
议论文语言特点:1、准确严密性: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推理、逻辑性);限制词(可能、大约、一切等);程度词(只、仅、往往、通常等)的使用。2、形象生动:修辞手法的使用;诗句的引用;句式的变化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 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 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 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 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 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 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本文结构图1、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2、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3、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4、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5、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 日益精进。
2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限12个字以内)
答案:读书需要循序渐进
分析: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回溯文章:第一段:“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思路: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
2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丙】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分析:【甲】考查论点的寻找与判定。还有论证。【乙】考查论点的寻找与判定。【丙】考查论证思路。思路: 回溯文章,确定答题区域,分层总结,明确论点。
2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示例: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点与文章的中心论点“读书需要循序渐进”相符合。‖ 温习旧知识的过程,随着理解的加深,就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循序渐进的阅读有助于读书者的进步,与原文论点表述一致,所以我认为第一句话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
3:材料与本文论点一致。
4:阐释材料与本文论点的联系。
分析:此题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即可看作考查论据的选择及作用。回溯文章:第①段:“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第②段:“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第③段:“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第④段:“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思路: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观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即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谈语言王力①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我们要掌握并爱语言这个工具。
②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写文章不能脱离口语和人民大众的语言。
③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④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⑤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⑥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⑦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报刊上的语言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
⑧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⑨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 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如何准确、规范化:1。
⑩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 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11.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语言如何准确、规范化:2。
语言如何准确、规范化:3。
本文结构图1、我们要掌握并爱语言这个工具。2、写文章不能脱离口语 和人民大众的语言。6、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7、报刊上的语言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8、举例:有的报刊。9—11、口语上升到书面语如何准确、规范化:1、2、3。
3、举例:有一篇。4、举例:还有一篇。5、举例:朱自清
17. 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答案:(1)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2)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信息的提取能力。回溯文章: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搜集到作者的观点:“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据此理解作答。思路:仔细阅读,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域并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18. 文章在论述两个观点时都运用了事实论据,试各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答案:文章在论述第一个观点时,以一篇报道中误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文章在论述第二个观点时,以报刊上一直错误使用的词语“最好水平”的事例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此题考查的举例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回溯文章:③段通过列举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⑧段“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思路:采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论证……观点。
19. 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答案: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一是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二是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要尽量规范化;三是规范的标准要适应语言的发展。
分析:此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回溯文章: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作者在文中做了补充“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思路: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5议论文阅读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规律方法探究,典例精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善借者赢天下,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三议论文阅读作业课件,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