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09 生物与环境
展开
重点梳理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
(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模拟演练
一、单选题
1.影响小麦的因素有 ( )
A.非生物因素和杂草 B.植物、动物和细菌
C.人类、阳光和空气等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答案】D
【解析】
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以及除这只小麦外的其他小麦、其他生物。故选D。
2.鱼类必须在水环境中生活,离开了水就会窒息死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生物的生存可以改变环境 B.环境能改变生物的生活习性
C.生物只能适应单一的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如橘子主要分布在南方;生物影响环境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详解】
鱼类必须在水环境中生活,离开了水就会窒息死亡;狮子、猎豹等动物只能生活在草原上。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D。
3.沙漠中植物种类稀少,植株矮小,根系发达。这主要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水 B.阳光 C.土壤 D.温度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一光、 温度、水等;生物因素一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
在炎热的沙漠中非常干燥,水罕见,沙漠中植物种类稀少,植株矮小,根系发达,这样的结构是为了吸收更多的水分,适应缺水的环境。这主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
故选A。
4.如图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是非生物环境,D是分解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C代表生产者
B.B、C可以构成食物链
C.没有B的参与,物质循环仍能进行
D.能量可以在A、B、C、D间循环流动
【答案】B
【解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B既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说明B是生产者;B、C都指向D,所以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
A.由图可知C是消费者,不是分解者。A不符合题意。
B.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所以构成食物链B→C,B符合题意。
C.B既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说明B是生产者,没有B的参与,碳循环不能进行,C不符合题意。
D.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下列现象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竹节虫身体似竹节 B.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C.蚯蚓可改良土壤 D.大树底下好乘凉
【答案】A
【解析】
(1)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
(2)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例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详解】
A.“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是拟态,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体现,A正确。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也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错误。
C.蚯蚓的活动使土壤变得疏松,是生物蚯蚓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6.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 )
A.种类和数量不变 B.所占的数量和比例恒定不变
C.所占的比例不变 D.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
【解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如草→兔→狐中,草的数量要远大于兔的数量,兔的数量要远大于狐的数量。狐多了,兔就会少,兔少了,狐也会少,狐少了,兔就会多;同样兔少了,草就会多;草多了,兔就会多,兔多了,草就会少,但最终达到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兔的数量远大于狐的数量,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故选D。
7.在生态系统中,如果没有分解者,那么 ( )
A.动物和植物将会越来越繁盛
B.生态系统依旧能够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将会越来越大
D.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残骸会堆积如山
【答案】D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详解】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又被植物吸收利用,因此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所以,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不会被分解而消失,导致动物和植物的遗体、残骸将会堆积如山。
8.下列哪一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
A.湿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答案】A
【解析】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湿地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
【详解】
A.湿地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可以沉淀、排除、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A符合题意。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草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因此没有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排毒”、“解毒”的功能,C不符合题意。
D.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在一个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捕捉了全部猛禽,雷鸟的数量会 ( )
A.迅速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缓慢下降 D.先迅速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本题易错选A。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捕食者对被捕食者的数量、密度有调节作用。由于有猛禽捕食,雷鸟的数量受到限制;去除天敌后,雷鸟的数量失控,迅猛上升。由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雷鸟的密度太大,产生了栖息地不够、食物缺乏、体质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密度太大、接触机会多又容易出现流行病等问题。因此,雷鸟的数量在上升到一定限度后,必然有大量个体由于疾病、饥饿等原因而死亡,并导致其数量下降。
10.下列生物多样性锐减现象中,主要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是( )
A.两千多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由50%下降到20%
B.西藏、新疆、青海三省藏羚羊数量大幅减少
C.近几十年来长江白鳍豚数量急剧减少,难觅踪影
D.原产于美洲薇甘菊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蔓延,将其他植物覆盖,造成大片森林死亡
【答案】D
【解析】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详解】
A.两千年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50%,而现在仅有20%,主要是乱砍滥伐(或破坏植被)造成森林植被减少,故A不符合题意。
B.藏羚羊的羊绒价格昂贵,偷猎者躲避管理保护人员,钻管理的空子进行非法偷猎藏羚羊,严重威胁藏羚羊的生存,偷猎者的枪声仍不时响起表明威胁藏羚羊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偷猎与破坏,故B不符合题意。
C.白鳍豚急剧减少的原因有过度的渔业捕捞和非法渔业、航行船舶和水下噪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水质污染,以及河道采沙等,故C不符合题意。
D.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原产于美洲薇甘菊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蔓延,将其他植物覆盖,造成大片森林死亡,主要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综合题
11.2021年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云南昆明开幕。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倡导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图一所示是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是某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请据图分析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鼠、蛇等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______。
(2)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3)图一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传递方向逐级递减,请写出在图一中所含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生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于______。
(5)图二中乙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鹰与此生物的关系是______。
(6)地球是人类共同也是唯一的家园,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植物家族中,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答案】(1)生态因素
(2)分解者(或填“细菌、真菌”)
(3) 5 植物→鼠→鹰
(4) 鹰 太阳能(或填“光能”“太阳”)
(5) 鼠 捕食
(6) 苔藓 叶片只有一层细胞
【解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1)
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环境中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一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
分析题图一,图中只有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3)
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由图可知,图中的食物网的5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植物→鼠→鹰;②植物→鼠→蛇→鹰;③植物→蚯昆虫→青蛙→蛇→鹰;④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植物→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植物→鼠→鹰。
(4)
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鹰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沿着食物链传递方向逐级递减,在图一中所含能量最少的生物是鹰。
(5)
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相对含量,则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图一中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植物→鼠→蛇→鹰,,因此图二中的乙对应的图一中的生物是鼠,鹰吃鼠属于捕食关系。
(6)
苔藓植物的叶片很薄,只有一层细胞构成,有害物质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因此可以作为检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12.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力争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所谓“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如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二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请写出图一中荒漠雕鸮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3)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二中乙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4)“碳中和”作为一种新的环保要求,必将进一步推动绿色生活和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为响应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采用哪些具体措施?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5
(2)青草→沙鼠→荒漠雕鸮
(3) 二氧化碳 生产者
(4)随手关灯或乘坐公共交通
【解析】
(1)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3)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1)
图一中共有5条食物链:青草→沙鼠→荒漠雕鹗,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鹗,青草→蝗虫→蛙→蛇→荒漠雕鹗,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鹗,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鹗。
(2)
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所以荒漠雕鸮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应该是最短的一条:青草→沙鼠→荒漠雕鹗。
(3)
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1、3、4、5。2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图二中乙是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
(4)
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温室效应的发生,加据了全球变暖的趋势。植物能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得生物呼吸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减少,实现了二氧化碳的正负抵消,实现“碳中和”。为我国力争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节约用电、爱护植被、绿色出行、随手关灯或乘坐公共交通等。
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2 科学探究: 这是一份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2 科学探究,文件包含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2科学探究解析版docx、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2科学探究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1 生物技术与显微镜: 这是一份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1 生物技术与显微镜,文件包含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1生物技术与显微镜解析版docx、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1生物技术与显微镜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0 健康的生活: 这是一份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0 健康的生活,文件包含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0健康的生活解析版docx、备战2023生物新中考二轮复习重难突破浙江专用专题10健康的生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