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生物(辽宁卷)(全解全析)
展开2023年高考生物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生物·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一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满分100分,答卷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满江红项圈藻属于蓝细菌的一种,其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具有固氮能力,可作肥料,但其繁殖过度时会形成湖靛,对鱼类的养殖有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满江红项圈藻属于分解者 B.满江红项圈藻没有生物膜系统
C.满江红项圈藻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D.满江红项圈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答案】B
【分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生物无核膜,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真核细胞有核膜,细胞质中有多种细胞器,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常见的原核生物菌、放线菌、支原体、蓝细菌和衣原体。
【详解】A、满江红项圈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A错误;
B、满江红项圈藻为原核生物,无生物膜系统,B正确;
C、满江红项圈藻为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C错误;
D、满江红项圈藻为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B。
2.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如今,这股风潮逐渐在我国一些城市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近期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了解决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其中包括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利用新能源等形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B.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的问题
C.人类生活中利用石油和利用新能源对维持碳平衡没有太大区别
D.自养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CO2的含量
【答案】D
【分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A错误;
B、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碳排放的问题,B错误;
C、石油燃烧会产生CO2,因此人类生活中利用石油不利于维持碳平衡,而利用新能源有利于维持碳平衡,C错误;
D、自养型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利用CO2,从而降低大气中的CO2的含量,D正确。
故选D。
3.亚洲和美洲在路桥断裂之前就是连载一起的,本来只有一种熊生活在这世界上。而在这个变化发生之后,一部分熊被美洲大陆带走了,另一部分则跟随着亚洲大陆一路漂移,大海隔开了它们。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两种熊的来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北美大灰熊和亚洲黑熊,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熊的进化方向相同
B.两种熊产生地理隔离后,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两种熊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
D.DNA检测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答案】D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由于两种熊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两种熊的进化方向不一定相同,A错误;
B、两种熊在地理隔离后,由于处于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下,基因频率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两种熊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说明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DNA属于分子生物学的范畴,DNA检测可以为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D正确。
故选D。
4.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科学家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等做了如下实验。甲组: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无空气的黑暗环境中,再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乙组: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丙组: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做实验材料的好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放出氧气的部位
B.临时装片置于黑暗和没有空气的环境中,其目的是消耗水绵中的有机物
C.丙组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有效光是红光和蓝紫光
D.设置乙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对甲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
【答案】B
【分析】好氧性细菌会集中在氧气产生的部位,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无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将上述装片完全暴光,则好氧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周围。可知: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释放了氧气,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好氧细菌集中红光和蓝紫光周围,说明这些部位释放了氧气,从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的光。据此答题。
【详解】A、好氧性细菌会集中在氧气产生的部位,水绵具有带状叶绿体,选择水绵和好氧细菌做实验材料的好处是便于观察和确定放出氧气的部位,A正确;
B、临时装片置于黑暗和没有空气的环境中,从而排除了光和氧气对实验的干扰,B错误;
C、丙组的实验,根据好氧细菌集中的部位,可知光合作用的有效光是红光和蓝紫光,C正确;
D、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无空气的黑暗环境里,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附近;如将上述装片完全暴光,则好氧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周围,设置乙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对甲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释放了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分析实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5.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味细胞(TRC)识别,经一系列传导和传递,最终抵达大脑 皮层的CeA和GCbt区域,产生甜味和苦味(如下图,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GCbt产生的苦觉会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B.味蕾接受苦味分子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在②处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C.CeA产生的甜觉能传至苦味中枢GCbt,所以“甜不压苦”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
【详解】AC、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A正确,C错误;
B、①是突触结构,在突触结构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味蕾接受苦味分子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在②处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B错误;
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
6.黄芪多糖(APS)具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为了探究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科研人员先用高热量饲料饲喂小鼠8周后,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小鼠,2周后测定血糖和血清胰岛素含量,筛选获得糖尿病模型鼠。利用Ⅱ型糖尿病模型鼠进行APS降糖实验,主要处理及实验 结果如下表(其中GLUT4为葡萄糖转运蛋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实验动物
处理
5周后实验结果
血糖浓度/(mmol·L-1)
胰岛素浓度/ (pmol·L-1)
GLUT4相对表达量
1
正常小鼠
灌喂生理盐水
7.3
84
66
2
糖尿病模型鼠
灌喂生理盐水
16.2
87
34
3
正常小鼠
灌喂APS溶液
7.2
86
64
4
糖尿病模型鼠
灌喂APS溶液
10.3
85
66
A.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灌喂APS溶液及GLUT4的表达量
B.由实验结果可以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
C.由第1、3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APS不能降低血糖浓度
D.实验结果可知,APS降血糖可能是通过提高GLUT4表达量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D
【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黄芪多糖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APS,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浓度,试剂的用量、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详解】A、本实验探究的是黄芪多糖的降糖机理,则自变量是黄芪多糖的有无,GLUT4的表达量是因变量,A错误;
B、本实验中胰岛素的含量基本不变,实验结果可以证明APS可以降低血糖,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
C、由第1、3组实验结果分析可知APS不能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浓度,C错误;
D、由实验2和4的结果可知,APS降血糖可能是通过提高GLUT4表达量从而降低血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7.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I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捐赠者(甲)感染HIV后,能够发生体液免疫,不能发生细胞免疫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下降
C.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没有编码CCR5的基因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通过增殖就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答案】A
【分析】1.HIV侵染人体后,主要攻击T细胞。2.紧扣题干信息“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答题。
【详解】A、由于捐赠者的CCR5基因异常,不能正常表达CCR5,HIV不会攻击T细胞,患者甲T细胞正常,因此能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A正确;
B、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B错误;
C、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编码CCR5的基因没有表达,C错误;
D、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只有通过增殖分化才能产生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D 错误。
故选A。
8.SIRT1基因被称为长寿基因,SIRT1蛋白对于延缓内皮细胞衰老,改善因衰老而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研究白藜芦醇对人内皮细胞衰老凋亡、SIRT1基因的影响的部分实验结果如下图。其中P1~P35是指体外培养的人内皮细胞的传代次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内皮细胞传代培养时,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B.随传代次数增加,人内皮细胞内自由基减少,SIRT1表达水平降低
C.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人内皮细胞,温度等与实验组保持一致
D.适当浓度的白藜芦醇可以提高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
【答案】A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表示随着培养的代数增加,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大;图2表示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SIR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先增大后减小;图3表示用白藜芦醇进行干扰的实验组比对照组SIRT1基因表达较高,说明白藜芦醇可促进SIRT1基因表达。
【详解】A、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生物体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主动的有序的死亡方式;当细胞遇到内、外环境因子刺激时,受基因调控启动的自杀保护措施,包括一些分子机制的诱导激活和基因编程,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体内非必需细胞或即将发生特化的细胞,这种程序性死亡是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实现的,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随传代次数增加,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大,说明内皮细胞的自由基增多,SIRT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先增大(P1~P5)后减小(P5~P35),B错误;
C、本实验探究的是白藜芦醇对人内皮细胞衰老凋亡、SIRT1基因的影响,所以对照组应使用等量的生理盐水处理人内皮细胞,温度等条件与实验组保持一致,C错误;
D、分析图3可知,适当的白藜芦醇可以促进SIRT1基因表达,从而降低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的凋亡率,D错误。
故选A。
9.将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先用放入台盼蓝的浓度为0.3g/m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立即将内表皮浸入1mo1/L的KNO3溶液中,然后在显微镜下继续观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被动运输
B.内表皮先放入台盼蓝的蔗糖溶液处理时,内表皮细胞失水的速率逐渐减慢
C.内表皮浸入KNO3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内表皮浸入KNO3溶液中,可观察到液泡中蓝色区域不断扩大
【答案】D
【分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属于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被动运输,A正确;
B、内表皮先放入台盼蓝的蔗糖溶液处理时,细胞失水,细胞液的浓度增大,则内表皮细胞失水的速率逐渐减慢,B正确;
C、内表皮浸入KNO3溶液中,会主动吸收K+和NO3-离子,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的现象,C正确;
D、液泡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染料不能进入液泡中,D错误。
故选D。
10.黄瓜种子萌发时,下胚轴顶端形成弯钩(顶勾),在破土而出时起到保护子叶与顶端分生组织的作用,可通过测量植株顶勾弯曲处内外两侧的细胞长度来比较顶勾弯曲度。经研究表明,重力是触发幼苗顶端弯钩形成的起始信号,那么在下胚轴形成弯钩过程中,生长素来源及作用特点是( )
A.顶勾 促进细胞伸长
B.子叶 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C.顶端 促进细胞伸长
D.顶端 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答案】D
【分析】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顶端分生组织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到达下胚轴顶端,运输方向为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黄瓜种子萌发时,下胚轴顶端形成弯钩,其原因是:种子萌发时,顶端分生组织产生的生长素运输至顶勾处,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导致顶勾两侧细胞生长状况不同,因而弯曲度发生改变,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坪中欧亚蔊菜的种群密度时,随机取样是关键
B.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
C.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D.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
【答案】C
【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排除主观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A正确。
B、欧亚蔊菜是一种双子叶杂草,可喷施高浓度的2,4-D可以杀死草坪中的欧亚蔊菜,B正确;
C、由于环境适宜,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J”形,C错误;
D、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故与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维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较低,D正确。
故选C。
12.下图为10-23型酶与靶RNA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并发挥作用的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相应的核苷酸。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10-23型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10-23型酶能够降低切割Y与R间的氢键所需活化能
C.10-23型酶发挥作用的过程伴随着氢键的形成
D.图示10-23型酶作用模型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答案】C
【分析】分析题图:10-23型脱氧核酶与靶RNA结合并进行定点切割,切割位点在一个未配对的嘌呤核苷酸(图中R所示)和一个配对的嘧啶核苷酸(图中Y所示)之间,可能将靶RNA切割成长度不等的多个核糖核苷酸链。
【详解】A、10-23型酶能与靶RNA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且其组成成分中含有碱基T,说明该酶是DNA,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
B、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10-23型酶切割的是Y与R所在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
C、10-23型酶与靶RNA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并发挥作用,故10-23型酶与靶RNA的结合伴随着氢键的形成,C正确;
D、题图所示10-23型酶作用模型体现了酶的专一性,D错误。
故选C。
13.生物浮床技术的原理是按照自然规律,运用无土栽培技术,综合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在被生活污水污染的富营养化水域的水面上种植某些植物,通过这些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等除去水体中富集的N、P等元素,最终使水体得到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水域群落的水平结构复杂化
B.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水域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化
C.不断收割浮床植物有利于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D.浮床植物同化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污水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答案】D
【分析】浮床中的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能吸收污染水体中的无机盐,与水体藻类竞争无机盐,阳光等,用于治理环境污染。
【详解】AB、生物浮床技术的应用使得水域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都复杂化,AB正确;
C、通过不断收割浮床植物能输出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N、P等元素,达到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目的,C正确;
D、植物不能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也就不能同化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D。
14.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能产生脲酶催化尿素分解形成氨和二氧化碳,若要检测某人胃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旋杆菌,常用14C呼吸实验检测,受检者口服特殊的尿素[14CO(NH2)2]胶囊,根据受检者是否能产生14CO2及含量判断有无Helicobacterpylori感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时间内产生14CO2的量与脲酶含量有关
B.脲酶的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
C.胃部上皮细胞不产生脲酶保障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D.脲酶可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
【答案】B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含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催化尿素分解形成氨和二氧化碳,根据受检者是否能产生14CO2及含量判断有无Helicobacterpylori感染。
【详解】A、脲酶催化尿素分解形成氨和二氧化碳,故一定时间内脲酶含量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一定时间内产生14CO2的量与脲酶含量有关,A正确;
B、幽门螺旋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高尔基体,B错误;
C、胃部上皮细胞不产生脲酶才能确定14CO2是由幽门螺旋杆菌(Hp)产生脲酶催化产生的,保障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C正确;
D、结合题干信息分析可知,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在胃内存活,据此推测,脲酶能够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B。
15.“踏浆发酵酿酒法”是唐朝的一种主流红酒酿造工艺。踏浆发酵即是碾碎葡萄,用葡萄汁单纯发酵。“十年味不败”说明唐朝红酒技术的优良之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葡萄酒酿制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先通气后密封
B.酒精生成过程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于葡萄糖中的化学能
C.“踏浆”有利于葡萄皮表面的酵母菌与葡萄汁液充分混合
D.“十年味不败”主要与酵母菌发酵生成的酒精的消毒作用有关
【答案】D
【分析】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详解】A、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A正确;
B、酒精生成过程只在第一阶段能合成ATP,故合成ATP所需能量来自葡萄糖中的化学能,B正确;
C、踏浆发酵即是碾碎葡萄,有利于酵母菌与葡萄汁液充分混合,充分发酵,C正确;
D、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酒精对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主要在于葡萄酒制成后,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故“十年味不败”,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
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蜂群中能持续获得蜂王浆的雌性幼虫会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雌性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则发育成工蜂。蜂王浆中含有丰富的microRNA,这些microRNA进入幼虫体内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而抑制其表达,从而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的甲基化能够在基因碱基序列不变的情况下发生可遗传的性状改变
B.Dnmt3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是一种DNA甲基化酶
C.microRNA通过干扰Drmt3基因的翻译抑制其表达
D.抑制幼虫的dynactinp62基因表达可以使其发育成蜂王
【答案】ABC
【分析】1、DNA的甲基化: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表型。
2、分析题干信息可知:蜂王浆中microRNA能被幼虫直接摄入,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说明两者可以碱基互补配对,而抑制其表达,从而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
【详解】A、DNA的甲基化:基因中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表型,即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的变化,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Dnmt3基因的mRNA的翻译受抑制后,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知Dnmt3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是一种DNA甲基化酶,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蜂王浆中microRNA能被幼虫直接摄入,摄入后与Dnmt3基因的mRNA结合,说明两者可以碱基互补配对,从而使Dnmt3基因的翻译受到抑制,C正确;
D、显著降低幼虫体内dynactinp62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可以促进幼虫中dynactinp62基因表达,可以使其发育成蜂王,D错误。
故选ABC。
17.酵母菌液泡的功能类似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可进行细胞内“消化”。API蛋白是一种存在于酵母菌液泡中的蛋白质,前体API(pro-API)蛋白进入液泡后才能形成成熟蛋白(m-API)。已知前体API蛋白通过生物膜包被的小泡进入液泡途径分为饥饿和营养充足两种情况(如图),图中自噬小体膜的分解需要液泡内的相关蛋白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以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构成API蛋白的特有氨基酸研究API蛋白转移的途径
B.利用基因工程将酵母菌API蛋白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不能得到成熟的API蛋白
C.自噬小泡的膜与液泡膜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D.无论是饥饿状况下还是营养充足情况下,液泡中都可以检测到成熟的API蛋白
【答案】ABD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酵母菌体内的液泡的功能类似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而动物细胞中的溶酶体含有大量的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详解】A、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H标记API蛋白的特有氨基酸,可研究API蛋白转移的途径,A正确;
B、由于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液泡,而前体API蛋白必须在液泡内才能成熟,因此利用基因工程将酵母菌API蛋白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不能得到成熟的API蛋白,B正确﹔
C、自噬小泡的膜和Cvt小泡膜与液泡膜的融合均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是指选择透过性,C错误;
D、API蛋白是通过生物膜包被的小泡进入液泡的,在饥饿条件下,即营养不足时较大的双层膜包被的自噬小泡携带着API蛋白及细胞质中其他物质与液泡膜融合,而营养充足时酵母菌中会形成体积较小的Cvt小泡,该小泡仅特异性地携带API与液泡膜融合,均可在液泡中检测到成熟的API蛋白,D正确。
故选ABD。
18.地球上的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超过70亿吨,其中40%~60%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他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研究者从牛的瘤胃中筛选产生纤维酶的纤维素分解菌,其筛选过程如图1所示。将丙中的菌悬液转接于含有稻草作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得到若干菌落后用刚果红处理,看到如图2所示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②过程是涂布器取乙中的菌液均匀的涂布在Ⅰ号培养表面
B.甲、乙试管中的液体都属于液体培养基,主要作用是稀释菌种
C.Ⅰ号、Ⅱ号培养基都属于固体培养基,配置时先灭菌后调节pH
D.可挑取图2中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菌落,用平板划线法继续纯化
【答案】ABC
【解析】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的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A、根据Ⅰ号培养基上菌落分布均匀可知,②过程是用涂布器取乙中的样品稀释液均匀的涂布在Ⅰ号培养表面,即乙中是分解纤维素菌的样品稀释液,不是菌液,A错误;
B、液体培养基的作用是让菌体增殖,而不是稀释菌种,甲、乙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样品稀释液,捕食液体培养基,B错误;
C、配置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故需要先调pH,再灭菌,C错误;
D、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若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纤维素分解菌将纤维素进行了分解,可挑取该菌落用平板划线法继续纯化该菌体,D正确。
故选ABC。
19.底栖硅藻是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调查分析某河口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相对数量占比>5%)的分布特征,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不同条纹代表不同优势种:空白代表除优势种外的其他底栖硅藻;不同条纹柱高代表每个优势种的相对数量占比
A.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
B.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
C.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是温度变化影响的结果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D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A、据图可知,底栖硅藻群落在不同季节优势种的数量和种类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底栖硅藻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种的种类和数量变化,A正确;
B、底栖硅藻可以为底栖动物提供食物,不同硅藻物种之间也有竞争,所以影响优势种①从3月到9月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包含捕食和竞争,B正确;
C、如图只表示了底栖硅藻群落随季节变化优势种的分布特征,没有表示物种丰富度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春季和秋季物种丰富度高于夏季,C错误;
D、底栖硅藻固定的能量及其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河口泥滩潮间带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
故选CD。
20.拟南芥花的发育受A、B、D三种基因控制。图1为野生型拟南芥(AABBDD)花不同结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A、B、D三种基因对应存在3类隐性的缺失突变基因a、b和d,导致花器官错位发育。A与D基因一般不能同时表达,若一方发生突变而缺失,则另一方在花的所有结构中都能得以表达。如D基因缺失突变体(AABBdd),其表达的基因与发育结果如图2所示。关于拟南芥花的发育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野生型拟南芥萼片与花瓣组织中均含有D基因
B.基因型AABBDD与AABBdd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与图1一致
C.基因型AaBBDd与aabbDd的拟南芥杂交,子代中有3/4的个体可育
D.基因型AABbDd的拟南芥自交,子代有四种表现型的花,则B、D基因独立遗传
【答案】ABC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同一个体所有组织细胞来源于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所以含有相同的基因,野生型拟南芥的基因型为AABBDD,因此,野生型拟南芥萼片与花瓣组织中均含有D基因,A正确;
B、基因型AABBDD与AABBdd的个体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其表现型与图1一致,B正确;
C、据图可知,基因型为AaBBDd与aabbDd的拟南芥杂交,子代dd个体1/4,表现为不育,即有3/4的个体可育,C正确;
D、基因型为AABbDd的拟南芥自交,子代有四种表现型的花,可能是B、D基因独立遗传,也可能是B、D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致,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瘦素(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能抑制食欲,增加能量代谢、抑制脂肪合成从而减少脂肪积累。当健康者外周脂肪增多时,瘦素分泌增多并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图甲所示的途径参与血脂代谢的调节,图乙为图甲虚线框内放大。
(1)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导致食欲降低,其机理可能是神经元A_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信号分子X释放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神经元B_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信号分子Y、Z的释放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已知信号分子X、Y、Z均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暴饮暴食的肥胖者不能口服瘦素达到减少摄食目的,原因是_________。
(3)研究发现,大多数肥胖者体内瘦素浓度高于正常人,但却不能阻止肥胖的发生,这种情况称为瘦素抵抗。从激素作用特点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回答一个即可)
(4)根据图甲可知,发生瘦素抵抗会导致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的抑制作用_________,使胰岛素分泌量_________,促进脂肪细胞中②过程,使机体内脂肪增多引起肥胖,由于肥胖者对胰岛素不敏感,易诱发2型糖尿病。
【答案】(1) 兴奋 增加 抑制 减少
(2)瘦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分解,无法发挥作用
(3)下丘脑细胞膜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或瘦素受体结构异常或瘦素受体基因突变)
(4) 减弱 增加
【分析】由题意和题图可知,瘦素作用于下丘脑,促进肾上腺分泌X,X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分解形成甘油和脂肪酸,激素X是肾上腺素;同时抑制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Y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脂肪酸和甘油合成甘油三酯的功能,因此瘦素能抑制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甘油三酯。
(1)
结合题图和以上分析知,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使信号分子X的分泌量增加,神经元B抑制,信号分子Y、Z释放减少,使饥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2)
瘦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分解,无法发挥作用,所以不能口服瘦素达到减少摄食目的。
(3)
激素需要和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体内瘦素的受体失去功能或丘脑细胞膜上瘦素受体数量不足。
(4)
发生瘦素抵抗导致下丘脑对胰岛B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使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脂肪的合成,使机体内脂肪增多引起肥胖。
【点睛】本题以瘦素为题材,考查了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能够充分摄取题干中有效信息并对题图正确分析和总结是解题的关键。
22.早期地球大气中的O2浓度很低,到了大约3.5亿年前,大气中O2浓度显著增加,CO2浓度明显下降。现在大气中的CO2浓度约390μmol·mol-1,是限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是一种催化CO2固定的酶,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催化效率低。有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CO2浓缩机制,极大地提高了Rubisco所在局部空间位置的CO2浓度,促进了CO2的固定。回答下列问题:
(1)真核细胞叶绿体中,在Rubisco的催化下,CO2被固定形成______,进而被还原生成糖类,此过程发生在______中。
(2)海水中的无机碳主要以CO2和HCO3-两种形式存在,水体中CO2浓度低、扩散速度慢,有些藻类具有图1所示的无机碳浓缩过程,图中HCO3-浓度最高的场所是______(填“细胞外”或“细胞质基质”或“叶绿体”),可为图示过程提供ATP的生理过程有______。
(3)某些植物还有另一种CO2浓缩机制,部分过程见图2。在叶肉细胞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可将HCO3-转化为有机物,该有机物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终进入相邻的维管束鞘细胞释放CO2,提高了Rubisco附近的CO2浓度。
①由这种CO2浓缩机制可以推测,PEPC与无机碳亲和力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Rubisco。
②图2所示的物质中,可由光合作用光反应提供的是______。图中由Pyr转变为PEP的过程属于______(填“吸能反应”或“放能反应”)。
(4)通过转基因技术或蛋白质工程技术,可能进一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以下研究思路合理的有______。
A.改造植物的HCO3-转运蛋白基因,增强HCO3-的运输能力
B.改造植物的PEPC基因,抑制OAA的合成
C.改造植物的Rubisco基因,增强CO2固定能力
D.将CO2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转入不具备此机制的植物
【答案】(1) 三碳化合物 叶绿体基质
(2) 叶绿体 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3) 高于 NADPH和ATP 吸能反应
(4)ACD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1)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完成水的光解产生NADPH和氧气,以及ATP的合成;(2)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C3的还原阶段提供NADPH和ATP。
(1)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CO2被固定形成三碳化合物,进而被还原生成糖类,此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2)
图示可知,HCO3-运输需要消耗ATP,说明HCO3-离子是通过主动运输的,主动运输一般是逆浓度运输,由此推断图中HCO3-浓度最高的场所是叶绿体;该过程中细胞质中需要的ATP由呼吸作用提供,叶绿体中的ATP由光合作用提供。
(3)
①PEPC参与催化HCO3-+PEP过程,说明PEPC与无机碳的亲和力高于Rubisco。
②图2所示的物质中,可由光合作用光反应提供的是ATP和NADPH;图中由Pyr转变为PEP的过程需要消耗ATP,说明图中由Pyr转变为PEP的过程属于吸能反应。
(4)
A、改造植物的HCO3-转运蛋白基因,增强HCO3-的运输能力,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A符合题意;
B、改造植物的PEPC基因,抑制OAA的合成,不利于最终二氧化碳的生成,不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B不符合题意;
C、改造植物的Rubisco基因,增强CO2固定能力,可以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C符合题意;
D、将CO2浓缩机制相关基因转入不具备此机制的植物,可能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D符合题意。
故选ACD。
23.塞罕坝曾经由于森林被砍伐殆尽,由“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经过几代林场人艰苦努力,把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改造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如今去坝上旅游,随处可见写有“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实现碳中和”的宣传语(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从“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说明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
(2)华北落叶松和樟子松等是塞罕坝林场的主要树种,常见病虫害有松毛虫,欲调查松毛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
(3)塞罕坝地区平均海拔高度1500米以上,年均气温-1.4℃。若你是林场建设者,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___________。
(4)在塞罕坝的自由放牧区,兔子、牛、羊和平共处,狼与狐正常出没。如图为能量流经兔子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G表示流入狐所在营养级的能量,A表示兔摄入的能量,则兔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由图中____________表示。
(5)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要实现“碳中和”,除继续植树造林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速度和)方向
(2)样方
(3)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
(4)E
(5) 全球性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开发利用新能源
【分析】调查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采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1)塞罕坝从“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说明人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松毛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松毛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
(3)生物与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根据协调与平衡原理,在人工造林时,在树种选择方面应注意尽量选择当地原有物种、选择耐寒性强的物种,以使其能适应当地环境。
(4)生产者的作用是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A表示摄入量,B表示粪便量,C表示同化量,D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F可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5)物质循环的特点有全球性、往复循环、反复利用等。根据题干“植树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可知,这体现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实现“碳中和”,减少大气中的CO2,除了植树造林外,还可采取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
24.采矿污染和不当使用化肥导致重金属镉(Cd)在土壤中过量积累。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将土壤中的Cd富集到植物体内,进行后续处理(例如,收集植物组织器官异地妥善储存),可降低土壤中Cd的含量。为提高植物对Cd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研究者将酵母液泡Cd转运蛋白(YCF1)基因导入受试植物,并检测了相关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取YCF1基因,将酵母细胞的全部DNA提取、切割后与载体连接,该过程所需要的两种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DNA序列插入Ti质粒构建重组基因表达载体时,重组基因表达载体中含有启动子、标记基因等,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前期研究时,将含有YCF1基因的重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受试双子叶植物印度芥菜,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_______。 研究者进一-步获得了转YCF1基因的不育杨树株系,采用不育株系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长势-致的野生型和转基因杨树苗移栽到Cd污染的土壤中,半年后测定植株干重(图1)及不同器官中Cd含量(图2)。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对Cd具有更强的_________(填“耐性”或“富集能力”);据图2可知,对转基因植株的_____________进行后续处理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便有效。
(5)已知YCF1特异定位于转基因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据此分析,转基因杨树比野生型能更好地适应高Cd环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驱动目的基因转录出mRNA
(3) 农杆菌转化法 防止目的基因经花粉在自然界中的扩散污染
(4) 耐性 茎和叶
(5)YCF1可通过主动运输将Cd离子运到液泡中,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有利于植株吸水
【分析】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基因组文库包含该物种的全部基因,cDNA文库是部分基因文库。
2、据图1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干重均增加;据图2可知,转基因植株的茎、叶中Cd含量高于野生型。
(1)
为获取YCF1基因,将酵母细胞的全部DNA提取,用限制酶切割,后用DNA连接酶将其与载体连接,获得基因表达载体。
(2)
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部位,驱动目的基因转录出mRNA。
(3)
农杆菌容易侵染双子叶植物,其质粒中的T-DNA可转移并插入到受体细胞DNA中,将含有YCF1基因的重组载体导入受试双子叶植物印度芥菜,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考虑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采用不育株系作为实验材料,可避免目的基因在自然界中的扩散。
(4)
根据分析可知,与野生型比,转基因植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整株干重均增加,说明转基因植株在Cd污染的土壤中生长较好,即对Cd具有更强的耐性;据图2分析,转基因植株的茎、叶中Cd含量高于野生型,因此对转基因植株的茎、叶进行后续处理,可使转基因植株持续发挥富集Cd的作用,对于缓解土壤Cd污染最为方便有效。
(5)
YCF1特异定位于转基因植物细胞的液泡膜上,可通过主动运输将Cd离子运到液泡中,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有利于植株吸水,所以转基因杨树比野生型能更好地适应高Cd环境。
25.某二倍体植物(2n=14)开两性花,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结果如下表,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编号
1
2
3
4
5
总株数
35
42
36
43
46
可育:不育
27:8
32:10
27:9
33:10
35:11
(2)在杂交育种中,雄性不育植株只能作为亲本中的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其应用优势是不必进行______操作。
(3)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其体细胞中增加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基因M控制可育,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r控制种子为黄色)。
①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______个正常的四分体;______(填时期)联会的两条______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故理论上,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______,经研究发现这样的雄配子不能与雌配子结合。
②此品种植株自交,所结的黄色种子占70%且发育成的植株均为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可育。结果说明三体植株产生的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是______,这可能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丢失有关。
③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______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______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答案】(1)基因的分离
(2) 母本 去雄
(3) 7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 50% 3:7 黄色 茶褐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2、分析表格信息可知,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子二代可育与不育之比接近3:1,说明植株的雄性不育与可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可育对不育是显性性状。
【详解】(1)雄性不育与可育是一对相对性状。将雄性不育植株与可育植株杂交,F1代均可育,F1自交得F2,统计其性状,可育植株:不育植株=3:1,由此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由于雄性不育植株的雄蕊异常而雌蕊正常,因此只能做母本;若是正常植株做母本进行杂交时,必须去雄,而雄性不育系减少了去雄的麻烦。
(3)①由于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该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因为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联会,因此在减数分裂联会时能形成7个正常的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由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占全部雄配子的比例为50%。
②根据题意,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mmRrr,产生的配子为mr和MmRr,其中,mr的配子是正常的配子,MmRr的配子是异常的,不能和雌配子结合,则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只有mr能与雌配子结合,两种雌配子的种类为mr和MmRr,则受精卵为mmrr和MmmRrr,表现型为黄色雄性不育和茶褐色可育。由于70%为黄色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可育,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3:7。
③要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黄色的雄性不育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茶褐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后代黄色种子即为新一代的雄性不育个体。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山东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山东A卷)(全解全析),共24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甲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甲卷)(全解全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乙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生物(全国乙卷)(全解全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