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7 燃料及其利用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7 燃料及其利用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共16页。
专练07 燃料及其利用
【易错知识点汇总】
1.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不是因为空气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是因为白磷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2.降温灭火时,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而是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下。
3.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
4.甲烷不是最清洁的能源。
5.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证明其中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不能证明其中有氧元素。
【易错辨析】
1.夜间觉察到有煤气中毒的危险时,应采取的措施是立即打开排气扇,换新鲜的空气。( × )
2.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 ( √ )
3.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 ( × )
4.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 × )
【易错过关】
1.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家用电器着火应立切断电源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C
【解析】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关闭阀门防止煤气继续与空气混合,开窗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与煤气的混合浓度,这样做都可以防止混合气体产生爆炸;故A正确;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防止有水时电器发生爆炸;故B正确;
C、图书馆内图书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泡沫灭火器会喷出大量的水,损坏图书;故C不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砍掉大火蔓延路线前的树木可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得到控制;故D正确;故选:C。
2.当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你会立即采取的办法是( )
A.打开排气扇
B.立即打119报警
C.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D.向屋里各处洒水,使煤气被水吸收
【答案】C
【解析】A、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打开排气扇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错误。
B、当发现家里煤气泄露时,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当自己无法自救时再打119报警,所以错误。
C、煤气泄漏,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所以正确。
D、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向屋里各处洒水,难以使煤气被水吸收,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所以错误。故选:C。
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7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8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③燃烧,说明白磷和红磷是可燃物
B.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C.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D.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答案】B
【解析】A、①③燃烧,说明白磷和红磷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④未燃烧,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可能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煤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对比①③,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D、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4.2019年浙江、上海等多地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垃圾分类方面严格执法、实行精细化管理、广泛应用新技术手段,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下列标志属于可回收物标志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A、表示可回收物标志,故A正确;
B、表示节约用水标志,故B错;
C、表示中国环境标志,故C错;
D、表示节能标志,故D错。故选:A。
5.下列有关资源、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能源
B.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铁元素
D.煤综合利用可得到煤气、柴油和焦炭
【答案】B
【解析】A、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故A错;
B、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故B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C错;
D、煤综合利用过程中,得到焦炭、煤焦油和煤气等新物质,故D错。故选:B。
6.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和镁条燃烧产物都是固体,因此,可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需验纯,因此,可燃性气体泄漏遇明火一定会爆炸
C.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因此,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D.燃烧需要氧气,因此,只要有氧气可燃物一定能燃烧
【答案】C
【解析】A、镁能与二氧化碳、氧气和氮气都能反应,所以不能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错;
B、可燃性气体泄漏遇明火不一定会爆炸,必须在爆炸极限之内,故B错;
C、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因此,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故C正确;
D、燃烧需要氧气,但只有氧气可燃物不一定燃烧,必须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错。故选:C。
7.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变化。下列化学反应中伴随吸收热量的是( )
A.二氧化碳与炽热的木炭反应
B.火药爆炸
C.生石灰与水反应
D.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答案】A
【解析】A、碳与二氧化碳反应时需要高温加热,即吸收热量,故正确。
B、火药爆炸是由于药品反应放热,导致气体体积急剧膨胀造成的,故错误。
C、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故错误。
D、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故错误。故选:A。
8.实验室中的破碎玻璃可以回炉制作新的玻璃仪器,碎玻璃属于(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因为实验室中的破碎玻璃可以回炉制作新的玻璃仪器,所以破碎玻璃属于可回收物。故选:B。
9.下列关于资源,能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D.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答案】D
【解析】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氧、硅、铝、铁、钙,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A正确;
B、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故B正确;
C、空气资源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故C正确;
D、目前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约占全球水储量的不足1%,故D错。故选:D。
10.将下列各组气体的混合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H2、CO B.CO、CO2 C.H2、O2 D.N2、O2
【答案】C
【解析】A、H2、CO都是可燃性的气体,但没有氧气助燃,二者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A错误;
B、CO是可燃性的气体,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者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B错误;
C、H2是可燃性气体,O2具有助燃性,故二者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故C正确;
D、N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O2具有助燃性,故二者混合点燃不可能发生爆炸,故D错误。故选:C。
11.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是可再生能源
B..都属于混合物
C..蕴含量都是有限的
D..完全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A、煤、石油、天然气是动植物的遗体在地壳中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
B、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正确;
C、煤、石油、天然气在地球上的蕴藏量都是有限的,故C正确;
D、煤、石油、天然气都含有碳元素,充分的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A。
12.2019年11月7日下午,定西市消防支队在龙湾半岛广场举行消防宣传活动。生活中我们也要了解一些防火、防爆的安全知识,防止危险的发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晚上在家中闻到煤气泄漏的味道时,应立即开灯检查
B.在加油站内玩手机
C.蜂窝煤的煤粉加工车间应紧闭门窗并少开通风设备,防止粉尘污染空气
D.家用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答案】D
【解析】A、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开灯容易产生电火花,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A错;
B、加油站内,石油蒸汽与空气混合,使用手机容易产生电火花,会有发生爆炸危险,故B错;
C、蜂窝煤的煤粉加工车间应打开门窗通风,防止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发生爆炸,故C错误;
D、电器着火的灭火方法: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D正确。故选:D。
13.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塔楼发生火灾,中空结构的木质塔尖剧烈燃烧而坍塌。下列关于该事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木质塔尖是可燃物
B.用水灭火前不用先切断电源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当时当地逐渐增强的风力是塔尖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
【答案】B
【解析】A.木柴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故正确;
B.用水灭火前要先切断电源,以免发生触电的危险,故错误;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灭火,故正确;
D.增强的风力,带来了较多的氧气,促进了燃烧,所以当时当地逐渐增强的风力是塔尖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故正确。故选:B。
14.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CO
B.X、Y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
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和CH4
【答案】D
【解析】A、由于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气体不只有一氧化碳,还可能是甲烷,故不一定含有一氧化碳,正确;
B、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故正确;
C、氢气、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故正确;
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不一定含有CH4,故错误。故选:D。
15.木炭、天然气等含碳元素的物质常用于燃烧,获得能量。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获得能量的途径不仅限于可燃物的燃烧
B.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于扑灭活泼金属的燃烧
C.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会燃烧
D.我们既要利用燃烧为我们服务,又要小心用火,防范火灾
【答案】C
【解析】A、人类获得能量的途径不仅限于可燃物的燃烧,有些能量来源于化学反应,说法正确;
B、由于活泼的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用于扑灭活泼金属的燃烧,说法正确;
C、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就会燃烧,故C说法不正确;
D、燃烧有利又有弊,我们既要利用燃烧为我们服务,又要小心用火,防范火灾,说法正确。故选:C。
16.用图进行实验,说法正确的是(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 )
A.白磷和红磷一直不燃烧
B.加试管塞上橡皮塞的目的是隔绝空气
C.甲乙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
D.甲乙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D
【解析】A、由图示装置可知,白磷能接触到氧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能燃烧;红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一直不燃烧,故A错误。
B、由于磷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加试管塞上橡皮塞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故B错误。
C、由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甲乙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D。
17.随手丢弃烟头容易引发火灾,其原因是( )
A.提供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供氧气
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D
【解析】随手丢弃的烟头容易引发火灾,原因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D。
1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
A.图a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图b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图c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图d中镁条剧烈燃烧的现象可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答案】D
【解析】A、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而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C、金属具有导热性,是热的良导体,当金属丝制成的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金属丝由于吸热,致使燃烧产生的热量被快速传递,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使蜡烛火焰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D、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
19.我国首次使用新型能源生物航油进行载客商业飞行,生物航油是由中石化从餐馆收集的餐饮废油转化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航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筛选原料时使用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的化学性质
B.生物航油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加氢处理,发生了物理变化
C.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D.生物航油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
【答案】C
【解析】A、吸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生物航油以餐饮废油为原料加氢处理,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错误;
C、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可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故正确;
D、生物航油由碳、氢、氧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H2O和CO2,故错误;故选:C。
20.认识燃烧原理,可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物质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炉火越扇燃烧越剧烈,是因为扇风增加了空气,空气中氧气具有可燃性
D.蜡烛一扇就熄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B
【解析】A、只有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增大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C、在煤炉中燃料多,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扇风不会使煤炉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扇风时又使空气流通,补充了氧气,所以会越扇越旺,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一扇就熄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21.“可燃冰“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外观像冰。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储藏的可燃成分是甲烷
B.“可燃冰”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C.“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D.“可燃冰”中的可燃气体若大量泄漏于大气中,能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A、“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可燃冰”储藏的可燃成分是甲烷,故选项说法正确。
B、“可燃冰”具有可燃性,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的热,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水中不含碳元素,是不可能变成油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甲烷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可燃冰”中的可燃气体若大量泄漏于大气中,能加剧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22.科学家提出了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根据该循环体系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循环是一种环保绿色,反应中没有污染物生成体系
B.该循环体系通过化学反应可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只有化合反应发生,因此是环保的
D.在此循环中氢气与氧气是中间产物
【答案】C
【解析】A、该循环体系中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该循环是一种环保绿色,反应中没有污染物生成体系,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该循环体系通过化学反应可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C、此循环中反应之一是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D、此循环中最终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此循环中氢气与氧气是中间产物,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2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C.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去除这三个条件
D.因为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CO2也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所以CO2是酸
【答案】B
【解析】A、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相同,故选项推理错误。
B、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推理正确。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灭火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故选项推理错误。
D、酸能使石蕊溶液变红,CO2也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不是CO2是酸,故选项推理错误。故选:B。
24.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在空气中才能燃烧
B.煤炭粉碎能使燃烧更充分
C.降低可燃物着火点可灭火
D.天然气燃烧符合“低碳”理念
【答案】B
【解析】A、可燃物不能在空气中才能燃烧,如镁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B、煤炭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D、天然气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理念,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25.我国的成语、诗词和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科学道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矩成灰泪始干”:说明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
B.“金底抽薪”:利用清除可燃物的方法灭火
C.“热胀冷缩”:说明原子受热变大、遇冷变小
D.“满架蔷薇一院香”: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答案】C
【解析】A、“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产,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解释正确;
B、“釜底抽薪”所包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从而灭火,故解释正确;
C、“热胀冷缩”说明原子间隔受热变大、遇冷变小;故解释错误;
D、“满架蔷薇一院香”,是因为蔷薇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蔷薇花香,故解释正确。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6.“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①“化学使天更蓝,水更清。”汽车尾气处理装置能使某些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2NO+2CO
N2+2CO2.该反应涉及的物质中, 在空气中含量最高,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 。椰子壳可加工成活性炭,用于净化空气,利用活性炭的 性。
②“化学为人类提供动力。”矿物能源有煤、 和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CH4),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化学为生命提供能量”。葡萄糖(C6H12O6)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葡萄糖由 种元素组成,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答案】①N2;CO2;CO;吸附;②石油;CH4+2O2CO2+2H2O;③3;3:4;10。
【解析】①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氮气最多;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和水,所给方程式中只能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而中毒;具有吸附作用的物质有活性炭;
②矿物能源有煤、石油和天然气;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
③葡萄糖是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葡萄糖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6:16×6=3:4
27.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答案】2H2O22H2O+O2↑;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解析】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28.燃料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
(1)汽油中加入适量乙醇得到乙醇汽油,关于乙醇汽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属于可再生性能源 B.乙醇汽油不能用作汽车燃料
C.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 D.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
(2)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常见的无毒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以下是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
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正确的是 .
A.符合低碳经济 B.气体燃料燃烧的更充分
C.天然气是可再生的能源 D.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4)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通过该数据分析,相同条件下,用天然气作燃料比液化石油气更环保的理由是: ,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天然气需经过除杂.添加无毒臭味剂.减压等处理后才能输送到家中.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天然气减压后体积会膨胀的原因 .
【答案】(1)B;
(2)2CO+2NON2+2CO2;
(3)B、D;
(4)充分燃烧等质量的天然气比液化石油气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可减缓温室效应(必须答与碳有关的理由).CH4+2O2CO2+2H2O; 分子间隔增大.
【解析】(1)A、乙醇是植物的籽粒发酵蒸馏制成的,属于可再生性能源,所以正确;
B、乙醇和汽油都能燃烧放热,能用作汽车燃料,所以错误;
C、乙醇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少,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大气污染,所以正确;
D、乙醇是可再生性能源,使用乙醇汽油可节省石油资源,所以正确.
(2)根据信息“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一种新型催化剂能使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常见的无毒气体”可知:反应物是CO、NO,反应条件是催化剂,根据生成物无毒及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所以方程式为:2CO+2NON2+2CO2.
(3)煤是不可再生的,且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有毒;液化石油气是石油产品,不可再生,燃烧也产生较多的空气污染物;天然气是较清洁的燃料;以上燃烧燃烧的主要产物都是二氧化碳.
A.以上燃烧燃烧的主要产物都是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经济原则,所以错误;
B.天然气是气体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大,燃烧的更充分,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少,所以正确;
C.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所以错误;
D、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相对于煤燃烧不讲,燃烧充分,含杂质少,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少,所以正确.
(4)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则同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天然气要少得多,根据碳元素守恒,它们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天然气比液化石油气少,温室效应可减缓;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反应,条件是点燃,甲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分子之间有间隙,天然气减压后体积会膨胀,是因为减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29.亮亮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相关操作及现象如下:在一右侧开口的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用打气筒迅速压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
①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 ,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实验中发生爆炸,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 。
②请你提出一条生产面粉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
【答案】①可燃物;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限空间内;
②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解析】①该实验中的面粉属于可燃物,鼓入空气能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该实验中发生爆炸,说明除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外,同时还必须发生在有限空间内,故填:可燃物;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使面粉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限空间内;
②为了防止可燃性粉尘引起的爆炸,生产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故填: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30.利用以下装置进行“白磷燃烧的条件”的探究(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①实验前,打开K1、关闭K2 或者打开 K2、关闭 K1,分别向上拉动两支注射器的活塞,均能出现 现象,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②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其支试管放入 20℃冷水中,打开 K1、关闭K2,往 A 中注入适量的双氧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 中现象是 ,C 中的现象是 ,解释 B 中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③关闭 K1、打开 K2,往 D 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 ,说明二氧化碳与白磷充分接触。然后将 B中的水换成 80℃的热水,白磷不燃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④打开 K1、关闭 K2,往 A 中注入适量双氧水,一段时间后 B 中白磷燃烧,由此现象说明 。此 时再关闭 K1、打开 K2,往 D 中注入适量的稀盐酸,白磷的火焰熄灭,体现了二氧化碳的 的化学性质。
【答案】①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上升至导管内一段距离。
②:2H2O22H2O+O2↑;白磷未燃烧;有气泡产生;未达到白磷着火点。
③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磷若燃烧不仅达到白磷着火点,还需要提供氧气。
④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同时需要提供氧气;不支持燃烧。
【解析】①由于注射器向上拉动,体积增大,内部压强减小,外部大气压会将澄清石灰压入导管内,若气密性良好,则导管内澄清石灰水不会下降;
故答案为:烧杯内的澄清石灰水上升至导管内一段距离。
②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书写方程式注意配平、反应条件及气体符号;此时氧气进入B中,温度却为20℃,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不满足燃烧的三要素,此时白磷不会燃烧;生成的氧气没有被消耗,通过导管排入澄清石灰水中,形成气泡,而氧气与澄清石灰水不反应,所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2H2O22H2O+O2↑;白磷未燃烧;有气泡产生;未达到白磷着火点。
③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是沉于底部,然后将上部空气排出,此时澄清石灰水有气泡但是不变浑浊,当试管内充满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逸出试管进入C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时试管内部二氧化碳与白磷充分接触,不存在空气;然后将冷水换为80℃的热水,此时白磷不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除了达到着火点还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白磷若燃烧不仅达到白磷着火点,还需要提供氧气。
④此事试管内温度达到了80℃,同时有了氧气,白磷便开始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达到白磷着火点,同时需要提供氧气;而在通入二氧化碳后,白磷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故答案为: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同时需要提供氧气;不支持燃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9 溶液的形成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共16页。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8 金属与金属材料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教师版),共18页。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专练07 燃料及其利用 -2020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易错必杀题(学生版),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