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
1. 下列现象不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
A. 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细胞膜
C.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液泡膜 D. 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2.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称为膜蛋白.下列有关膜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部分膜蛋白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B. 膜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两侧对称分布
C. 载体的种类受细胞内基因的控制
D. 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3. 下列物质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的是( )
A. K+和Na+ B. 氨基酸和葡萄糖 C. O2和H2O D. 甘油和氨基酸
4.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琼脂块模拟细胞)”的实验过程中,测量结果及计算结果如表格所示。根据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琼脂的边长
(cm)
比值
()
NaOH扩散深度
(cm)
比值
()
1
6
X
a
2
3
Y
b
3
2
Z
c
A. X=Y=Z B. X>Y>Z C. a=b=c D. a<b<c
5. 假如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的浓度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可以预测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
A.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B. 只有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随后都很快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甲乙两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很快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6. 如图表示某真核细胞内三种具有双层膜的结构(部分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发生在有折叠的膜上
B. 图b表示叶绿体,其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
C. 图c中的孔道是大分子进出该结构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
D. 蓝藻不具有图b结构,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7. 如图表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两种方式,从图解可以看出( )
A. 甲、乙两种物质都能够自由出入细胞膜
B. 细胞对甲、乙两种物质都能够主动吸收
C. 甲、乙两种物质都只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D. 甲、乙两种物质都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8. 下列关于酶和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酶的合成不需要酶,ATP的合成需要酶
B. 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C. 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需要酶但不需要ATP
D. 农作物根细胞缺氧时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ATP
9.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B. ATP的化学元素组成包括C、H、O、N、P
C. 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是供应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ATP中的A与构成RNA的碱基A代表的含义相同
10. 下列有关“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B. 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过程中,泵入的空气应去除CO2
C. 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
D. 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11. 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 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12. 下列关于“利用洋葱制作并观察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进行甲紫溶液染色之前应该用清水漂洗根尖
B. 制片时需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按压盖玻片
C. 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旺盛,可观察到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期
D. 统计各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期时间的长短
13. 某小组为了探究适宜温度下CO2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将四组等量菠菜叶圆片排气后,分别置于盛有等体积不同浓度NaHCO3溶液的烧杯中,从烧杯底部给予适宜光照,记录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中,温度、NaHCO3浓度和光照都属于自变量
B. 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主要取决于叶圆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
C. 四组实验中,0.5%NaHCO3溶液中叶圆片光合速率最高
D. 若在4℃条件下进行本实验,则各组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均会缩短
14. 如图所示,在适宜温度下某农作物CO2吸收量随环境CO2浓度变化的曲线.该图可以表明(注:lx为光照强度单位勒克斯)( )
A. 光合作用强度与环境CO2浓度成正比例关系
B. a点时农作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C. b点是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临界点
D. b点前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b点后是光照强度
15. 叶绿体中的色素为脂溶性,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以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为材料,下列实验无法达到目的是( )
A. 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B. 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
C. 用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D.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16. 如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 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 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 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17. 图1、图2是渗透装置示意图,图3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典型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 ______,其两侧溶液具有 ______。
(2)若图1表示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图2表示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漏斗内液面升高的原因是单位时间内,经半透膜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数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
(3)将图3根毛细胞(有生物活性)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后,⑦______将与细胞壁发生分离,说明⑦作用类似于图1中的 ______(填序号),且⑦的伸缩性比细胞壁 ______。
(4)若图4中的虚线表示图3根毛细胞在正常状态下的相对体积,请画出根毛细胞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后的细胞体积变化曲线。
18. 在自然界中,洪水、灌溉不均匀等极易使植株根系供氧不足,造成“低氧胁迫”。不同植物品种对低氧胁迫的耐受能力不同。研究人员采用无土栽培的方法,研究了低氧胁迫对两个黄瓜品种(A、B)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测得第6天时根系中丙酮酸和乙醇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结果、验处理
项目
正常通气品种A
正常通气品种B
低氧品种A
低氧品种B
丙酮酸(μmol•g-1)
0.18
0.19
0.21
0.34
乙醇(μmol•g-1)
2.45
2.49
6.00
4.00
(1)黄瓜细胞产生丙酮酸的场所是 ______,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过程 ______(填“能”或“不能”)生成ATP。
(2)由表中信息可知,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的呼吸方式为 ______,低氧胁迫下,黄瓜根系细胞的 ______呼吸受阻。
(3)实验结果表明,低氧胁迫条件下催化丙酮酸转变为乙醇的酶活性更高的最可能是品种 ______。
(4)长期处于低氧胁迫条件下,植物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根系可能变黑、腐烂的原因分别是无氧呼吸产生的 ______能量少,影响 ______过程;无氧呼吸产生的 ______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
19. 如图1和图2是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外。2分解的条件而绘制的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起催化作用的原理是能降低化学反应的 ______。
(2)由图1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过氧化氢酶具有的特性是 ______。
(3)图2酶促反应中限制ab段和bc段产生O2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______、______。
(4)麦芽糖酶可以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但实验结果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原因是 ______。
20. 如图是用红光和蓝光处理后,某植物表皮气孔的开放情况。其中A曲线是在饱和红光照射下测得的气孔开度,B曲线是在饱和红光照射2h后,添加蓝光照射测得的结果。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和 ______。
(2)气孔开度的大小将影响 ______的吸收,从而影响光合作用。若在1h后增加红光照射强度,则光合速率将 ______。
(3)能吸收红光和蓝光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的上,在提取该色素时为防止其被破坏需添加 ______。
(4)色素吸收光能后,将水分解为氧气和H+等,形成ATP和 ______。二者驱动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将 ______转化为储存 ______能的糖类。
(5)据图推测,可通过增加 ______来增加气孔开度进而提高光合速率。
21. 如图1为某连续分裂的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核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完整的细胞周期从 ______开始到n为止(用字母表示)。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 ______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k〜l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 ______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每个 ______分裂为两个,______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由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3)研究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最好在有丝分裂 ______期(填时期名称),该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 ______。
(4)完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2。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细胞壁具有全透性,不属于半透膜,故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属于渗透作用,A正确;
B、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故属于渗透作用,B错误;
C、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液泡膜属于渗透现象,C错误;
D、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属于渗透作用,D错误。
故选:A。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需要注意细胞壁不属于半透膜,是水分子等溶剂分子的跨膜运输,属于容易题。
2.【答案】B
【解析】解:A、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识别作用,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正确;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的镶嵌在表面,有的嵌入内部,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两侧分布不均匀,B错误;
C、基因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D正确。
故选:B。
蛋白质功能: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催化作用,即酶;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本题考查了细胞膜的成分以及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成分,识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同时识记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答案】C
【解析】解:A、K+和Na+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A错误;
B、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B错误;
C、O2和H2O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特点是不需要载体和能量,C正确;
D、甘油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特点是不需要载体和能量;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可采用琼脂块、NaOH、酚酞作实验材料,观察NaOH在琼脂中的扩散速度。
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与物质运输速率之间的关系: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实验所用的琼脂小块上含有酚酞,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解答】
AB.NaOH在每块琼脂块中生物扩散速率是相同的,A正确、B错误;
CD.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CD错误。
故选A。
5.【答案】D
【解析】解:由于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浓度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所以甲乙两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又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所以放入蔗糖溶液中的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放入甘油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故选:D。
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1)活细胞;(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具有大液泡和细胞壁;(3)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所以放入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只质壁分离不复原,而放入甘油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可复原。
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该实验的原理和条件,能运用该实验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的死活、细胞液浓度的相对大小等,属于考纲识记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6.【答案】C
【解析】解:A、图a表示线粒体,[H]与氧结合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内膜上,A正确;
B、b为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B正确;
C、图c是核孔具有选择性,C错误;
D、蓝藻不具有图b结构,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图中显示a、b、c都具有两层膜。a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第二、三阶段都发生在线粒体中;b中内膜光滑,有类囊体,是叶绿体,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因为上面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膜不连续,是核膜,上有核孔,有助于细胞质和细胞核进行物质信息交流。
本题考查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解:A、乙物质需要载体协助,不能够自由出入细胞,A错误;
B、甲表示自由扩散,乙表示协助扩散,二者都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
C、有些物质既可以协助扩散进入细胞,也可以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故乙物质可以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进入细胞,C错误;
D、甲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乙物质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因而不能说明两种物质是细胞代谢必需的物质,D正确。
故选:D。
题图分析:甲中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乙中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
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理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属于中档题。
8.【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酶的特性、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酶的特性、ATP合成及分解的能量来源。
【解答】
A.酶的合成需要酶,ATP的合成需要酶,A错误;
B.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但是酶的分子结构不会被破坏,温度恢复,酶的活性也恢复,B错误;
C.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需要酶也需要ATP,C错误;
D.农作物根细胞缺氧时,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A、酶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故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A正确;
B、ATP的化学元素组成包括C、H、O、N、P,B正确;
C、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的ATP是供应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正确;
D、ATP中的A与构成RNA的碱基A代表的含义不同,前者是指腺苷,后者是指腺嘌呤,D错误。
故选:D。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特殊化学键。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特殊磷酸键。
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组成元素、化学结构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解答】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一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实验二探究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A.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A正确;
B.在探究有氧呼吸的实验中,可用NaOH溶液除去泵入空气中的CO2,B正确;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错误;
D.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且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D正确。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
【解答】
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葡萄糖,A错误;
B、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
C、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
D、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分析】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以乳酸式无氧呼吸为例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过程的理解,难度中等。
12.【答案】C
【解析】解:A、进行龙胆紫染色之前应该用清水漂洗根尖,洗去盐酸,以利于下一步染色,A正确;
B、制片时,盖上盖玻片后轻轻地按压使细胞分散开来,避免细胞重叠,有利于观察,B正确;
C、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持续时间加长,显微镜下分生区细胞大部分处于分裂间期,C错误;
D、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所占时间短;统计显微镜下各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期时间的长短,D正确;
故选:C。
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根据染色体形态和行为可判断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是死细胞,可通过移动装片,找到处于各期的细胞。
本题以中学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洋葱为素材,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内容。
13.【答案】B
【解析】解:A、本实验是探究适宜温度下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自变量为CO2浓度(NaHCO3溶液浓度),温度、光照为无关变量,A错误;
B、当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细胞呼吸释放的氧气时,叶圆片上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主要取决于叶圆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速率,B正确;
C、四组实验中,0.5%NaHCO3溶液中叶圆片上浮需要的时间最长,光合速率最小,C错误;
D、若在4℃条件下进行本实验,由于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净光合速率可能降低,故各组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长可能均会延长,D错误。
故选:B。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HCO3溶液的浓度。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可表示不同的CO2浓度,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圆片浮起需要的时间缩短,说明光合速率增加。
本题的知识点是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实验目的、原理、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4.【答案】B
【解析】解:A、由图可知,在一定的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内,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增加,但达到某个值后,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但光合作用基本保持不变,A错误;
B、植物利用二氧化碳浓度进行光合作用有个最低浓度,a点时二氧化碳浓度为0,故植物不在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C、b点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0,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C错误;
D、b点前后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都是二氧化碳浓度,当二氧化碳吸收量保持不变时开始,以后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D错误。
故选:B。
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细胞的呼吸作用不受光照的限制,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为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进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A、叶绿体中的色素是脂溶性有机物,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A正确;
B、液泡中紫红色的花青苷为水溶性,用水做层析液观察花青苷的色素带,B正确;
C、月季成熟的紫红色叶片含有大的中央液泡,而且具有色素,可用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探究细胞的失水与吸水,C正确;
D、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增殖,则不能形成染色体,用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表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D错误。
故选:D。
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丙酮、乙醇等能提取色素。
2、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子量小的溶解度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
3、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材料及外界溶液满足的条件是:(1)活细胞;(2)成熟的植物细胞,即含有液泡和细胞壁;(3)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所选取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所选用的试剂是否合适、实验现象和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协助,也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但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既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
2、分析题图可知,载体①运输钠离子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载体②运输的物质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协助扩散。
【解答】
A、由分析可知,载体①运输钠离子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即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A正确;
B、载体②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因此不具有ATP酶活性,B错误;
C、由分析可知,①是主动运输,②是协助扩散,C正确;
D、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由于协助扩散有载体蛋白的协助,因此运输速度比自由扩散快,D正确。
故选:B。
17.【答案】具有半透膜 浓度差 大于 原生质层 ③ 大
【解析】解:(1)能够发生渗透作用的必须具有渗透装置,即半透膜和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若甲图表示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表示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单位时间内,经半透膜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数大于从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
(3)将根毛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因为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即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发生分离,说明⑦作用类似于甲图中③半透膜,且⑦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大.
(4)图4中的虚线表示根毛细胞在正常状态下的相对体积,根毛细胞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后细胞失水,但由于细胞壁的存在,细胞体积变小不明显。
故答案为:
(1)具有半透膜 浓度差
(2)大于
(3)原生质层 ③大
(4)
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具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分析图甲和乙,①表示烧杯中的液体,②表示漏斗中的液体,③表示半透膜;漏斗液面上升了,说明漏斗内溶液浓度高。
3、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图丙中④是细胞膜,⑤是细胞质,⑥是液泡膜,⑦是原生质层.
4、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本题对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渗透作用的条件,原生质层和半透膜的区别,难度不大。
18.【答案】细胞质基质 不能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A ATP 主动运输 酒精
【解析】解:(1)黄瓜细胞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转变为乙醇的过程,此过程不能释放能量,不能生成ATP。
(2)由表中信息可知,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产生了酒精,说明其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低氧胁迫下,酒精产量升高,说明有氧呼吸受阻,黄瓜根系通过加强无氧呼吸来提供能量。
(3)实验结果表明,低氧胁迫条件A品种根细胞中丙酮酸增加量小于B品种,而酒精增加量大于B品种,说明A品种根细胞中丙酮酸更多的转变为乙醇。
(4)长期处于低氧胁迫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的ATP 能量减少,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植物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根细胞产生毒害作用,根系可能变黑、腐烂。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 不能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
(3)A
(4)ATP 主动运输 酒精
1、有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③、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①、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②、2丙酮酸+4[H]2酒精+2CO2 (细胞质基质)
或2丙酮酸+4[H]2乳酸。 (细胞质基质)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和场所,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9.【答案】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高效性 过氧化氢浓度 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 麦芽糖和葡萄糖均为还原糖,它们均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解析】解:(1)酶起催化作用的原理是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2)分析图1,加过氧化氢酶比加入FeCl3提前达到反应的平衡点,这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3)图2中ab段,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O2产生速率也不断增大,说明过氧化氢浓度是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主要因素;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随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再是限制因素,此时的主要限制因素为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
(4)因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均为还原糖,它们均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酶是否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这一实验结果。
故答案为:
(1)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高效性
(3)过氧化氢浓度、过氧化氢酶数量(浓度)
(4)麦芽糖和葡萄糖均为还原糖,它们均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所做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为催化剂种类,即过氧化氢酶和Fe3+;图2所做的实验中,实验自变量为H2O2浓度。图1所示实验中,加过氧化氢酶,氧气的产生量比加入FeCl3增加快,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图2中ab段的限制因素为H2O2的浓度,bc段H2O2浓度不再是限制因素,限制因素可能是过氧化氢酶数量。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与酶相关的探究实验,准确分析曲线图是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结台所学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准确判断同一条曲线中不同区段的影响因素,或条件改变后曲线的走向。
20.【答案】光照时间 有无蓝光 二氧化碳 不变 碳酸钙 NADPH 三碳化合物 化学 其它颜色的光
【解析】解:(1)根据曲线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分别是光照时间和有无蓝光。
(2)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所以气孔开度的大小将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由于A曲线是在饱和红光照射下测得的气孔开度,所以在1小时增加红光照射强度,光合速率仍保持不变。
(3)能吸收红光和蓝光的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在提取该色素时为防止其被破坏需添加碳酸钙。
(4)色素吸收光能后先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将三碳化合物转化为储存化学能的糖类。
(5)由于添加蓝光照射,气孔开度明显增大,所以据图推测,可通过增加其它颜色的光来增加气孔开度进而提高光合速率。
故答案为:
(1)光照时间和有无蓝光
(2)二氧化碳的吸收 不变
(3)碳酸钙
(4)NADPH 三碳化合物 化学
(5)其它颜色的光
1、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2、据图分析:曲线表示红光和红光与蓝光的使用对气孔的影响。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不同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与气孔的工作原理,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与运用。
21.【答案】g DNA 后 着丝粒 染色单体 中 1:2:2
【解析】解:(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图中g到n可表示为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k〜l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每个着丝粒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3)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该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数、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之比为1:2:2。
(4)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因此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图如下:
故答案为:
(1)g DNA
(2)后 着丝粒 染色单体
(3)中 1:2:2
(4)
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0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如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能够促使蛋白酶水解的酶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