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北京市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变式题
【原卷 1 题】 知识点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核酸的元素组成及基本单位,糖类的种类及分布,脂质的种类及功能,核酸的功能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1-1(基础) 以下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水解能形成两种单糖的二糖有蔗糖、麦芽糖、乳糖
B.核酸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相同
C.纤维素是由果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D.脂质具有储存能量﹑构成膜结构、调节作用等生理功能
【正确答案】 D
1-2(基础) 下列关于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大分子不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都是生物大分子
C.细胞利用种类较少的小分子脱水合成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
D.细胞中生物大分子的合成需要酶来催化
【正确答案】 B
1-3(巩固) 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核酸
B.若②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则②可能是脂肪
C.若③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是核酸
D.若④主要是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储能物质,则④是糖原
【正确答案】 A
1-4(巩固) 下列有关生物体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g元素缺乏会造成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不足,从而影响体内氧气供应
B.一个RNA分子水解后能得到4种脱氧核苷酸
C.蛋白质和DNA分子的组成元素完全不同
D.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D
1-5(提升) 北京烤鸭是北京传统特色美食。饲喂北京鸭时,主要以玉米、谷类为饲料,使其肥育。其食用方法是用薄饼卷起烤鸭、葱条、黄瓜条或萝卜条食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鸭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是脂肪
B.北京鸭能迅速育肥的原因是玉米、谷物等食物中大量的糖转化成了脂肪
C.与黄瓜条和萝卜条相比,烤鸭特有的多糖是乳糖
D.一张鸭肉卷饼中所含的各种有机物,其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N、P
【正确答案】 B
1-6(提升) 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1种
B.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种
C.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
D.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则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是相同的
【正确答案】 C
【原卷 2 题】 知识点 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离方法,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2-1(基础) 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的几种细胞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高倍镜下观察植物的叶肉细胞,可观察到上述细胞器
B.不含③的真核生物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C.②、④、⑤均是单层膜的细胞器,汗腺细胞中②的含量较多
D.①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不含①的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正确答案】 B
2-2(基础) 关于DNA—蛋白质复合物的知识点,小新同学总结如下。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原核细胞中存在DNA—蛋白质的短时复合物
B.翻译时会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参与构成核糖体
C.转录时会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含有RNA聚合酶
D.DNA复制会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可能是解旋酶
【正确答案】 B
2-3(巩固) 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产的H2O中,氢来自参与反应的氨基
B.R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通过转录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线粒体自身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正确答案】 D
2-4(巩固) 下列关于细胞的成分、结构及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蛋白质
②没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能有氧呼吸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④植物细胞内的色素均能参与光合作用
⑤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RNA和蛋白质
⑥核膜上的核孔不能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
⑦高倍显微镜下可看到线粒体外膜、内膜及内膜向内折叠成的嵴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正确答案】 C
2-5(提升) 每个核糖体都由一个大亚单位和一个小亚单位构成,两个亚单位都是由核糖体RNA(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如图表示某生物体内核糖体形成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基因并非都需要进行翻译
B.参与组成核糖体的RNA均来自核仁,蛋白质均来自细胞质
C.加工过程中,未及时利用的RNA和蛋白质均被酶分解
D.核糖体在细胞核中形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发挥作用
【正确答案】 A
2-6(提升) 研究表明,核糖体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当只去除核糖体上的蛋白质后,肽键依然可以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RNA都是由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的DNA转录形成的
B.核糖体上蛋白质中肽键的合成是RNA降低了活化能
C.核糖体与新型冠状病毒的组成成分水解后都有核糖
D.肺炎双球菌体内的核糖体不会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
【正确答案】 A
【原卷 3 题】 知识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综合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3-1(基础) 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核生物有⑤,没有③ B.⑥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
C.细胞核是储存遗传物质的场所,是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心 D.④所示结构为染色质
【正确答案】 A
3-2(基础) 下图示为细胞核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的多少可反映细胞代谢的强弱
B.③在线粒体中也存在
C.④被破坏不会影响核糖体的形成
D.⑤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
【正确答案】 A
3-3(巩固) 下列有关细胞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和遗传性状均由细胞核控制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比胰腺细胞的核孔数目多,核仁大
C.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内质网膜与外层核膜直接相连
D.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正确答案】 C
3-4(巩固) 下列有关细胞核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的通道,不具有选择性
B.核膜具有两层磷脂分子层,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C.染色质主要由 和蛋白质组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 和蛋白质在核仁中合成并组装成核糖体
【正确答案】 C
3-5(提升)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变形虫去核后代谢会渐渐停止是因为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绝大多数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存在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结构
C.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这里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
D.对真核细胞来说,失去了细胞核就失去了分裂能力
【正确答案】 A
3-6(提升) 核孔是一种复合体,主要由蛋白质构成,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心房颤动和核孔复合体运输障碍有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孔数量随细胞种类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不同而改变,如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较多
B.核孔复合体从功能上说具有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的入核运输,又介导RNA 等的出核运输
C.RNA、蛋白质、小分子物质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且核孔对物质进出也具有选择性
D.核膜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组成,房颤的成因可能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正确答案】 C
【原卷 4 题】 知识点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则Na+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K+由载体蛋白运到膜内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图中K+由载体蛋白运到膜内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由图可知:Na+进入细胞的过程是顺浓度梯度,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
C、据图分析,细胞的载体蛋白同时与Na+和葡萄糖结合后,在膜两侧Na+浓度梯度驱动下吸收葡萄糖,C正确;
D、据图可知:葡萄糖可以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属于主动运输,D正确。故选B。
4-1(基础) 图中a、b、c表示物质运输的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激素以a方式进入细胞
B.葡萄糖通过b方式进入细胞都需耗能
C.c方式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D.图示的运输方式需载体协助的是b、c
【正确答案】 A
4-2(基础) 如果使用药物抑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活性,则物质X的跨膜运输速率迅速下降;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却对其运输速率没有影响。对该物质X的运输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方式是协助扩散 B.该方式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
C.与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相同 D.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正确答案】 C
4-3(巩固) 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下列关于红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红细胞能维持较高浓度的K+,与主动运输密切相关
B.Na+对维持红细胞渗透压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C.Na+、 K+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均由人体从外界摄入
D.氧气含量不会影响人成熟红细胞吸收Na+、K+
【正确答案】 B
4-4(巩固) 胞内Na+区隔化是植物抵御盐胁迫的途径之一,液泡膜上H+-焦磷酸酶能利用水解焦磷酸释放的能量将H+运进液泡,建立液泡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该浓度梯度能驱动液泡膜上的转运蛋白M将H+运出液泡,同时将Na+由细胞质基质运进液泡,实现Na+区隔化。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液泡中H+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中
B.H+-焦磷酸酶及转运蛋白M均具有转运功能
C.细胞质基质中的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液泡
D.低温低氧条件下上述Na+转运过程不受影响
【正确答案】 B
4-5(提升) 钠一钾ATP酶(Na+/K+-ATPase)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细胞膜上,能够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而相应地将细胞外K+泵入细胞内,从而维持膜内外一定的电化学梯度。该电化学梯度能驱动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以同向协同转运的方式将葡萄糖等有机物转运人细胞内,然后由膜上的转运载体GLUT2转运至细胞外液,完成对葡萄糖的吸收。图为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进出细胞的方式不同
B.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葡萄糖的方式依次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细胞外波
C.图示中的Na+/K+一ATPase对于维持离子梯度有重要作用
D.图示表明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不一定是ATP中的化学能
【正确答案】 B
4-6(提升) 冰菜是一种耐盐性极强的盐生植物,其茎,叶表面有盐囊细胞,富含钠,钾,胡萝卜素,氨基酸,抗酸化物等,是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蔬菜。下图表示盐囊细胞中4种离子的转运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型和V型ATP酶转运H+为Na+、K+的转运提供动力
B.NHX运输Na+有利于降低细胞质基质中Na+含量,提高耐盐性
C.在CLC开放后,H+和Cl-顺浓度转运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盐囊细胞膜上的某些载体蛋白可以同时具有运输和催化的功能
【正确答案】 C
【原卷 5 题】 知识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酶的本质,酶的特性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5-1(基础)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又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B.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提高反应速率
C.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D.酶具有催化作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正确答案】 D
5-2(基础) 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是有机化合物 B.酶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C.酶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酶的最适pH近似为中性
【正确答案】 A
5-3(巩固) 唾液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有利于食物的吸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腺细胞一般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唾液淀粉酶
B.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不能继续催化淀粉水解
C.可用斐林试剂检测淀粉是否水解及水解程度
D.唾液淀粉酶通过提供能量加快淀粉的水解速率
【正确答案】 D
5-4(巩固) 已知甲酶属于简单蛋白,乙酶属于结合蛋白。甲酶的催化活性仅取决于酶蛋白本身的结构;乙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锰、铁等离子)或辅酶(有机小分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共同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红蛋白属于甲酶
B.辅助因子不会影响酶蛋白的空间结构
C.用双缩脲试剂可区分甲酶和乙酶
D.甲、乙酶催化作用的部位可能不同
【正确答案】 D
5-5(提升) 研究发现,细胞中一些不需要的蛋白质是通过泛素(一种多肽)调节被降解的。对于人体一些不需要的致病蛋白质,泛素分子会主动与之“拥抱”,继而再在这些蛋白质上留下“亲吻”标记,被标记的蛋白质很快就会运送到一种称为蛋白质酶体的复合物中被降解掉。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泛素和被标记的死亡蛋白质的合成都受DNA控制
B.泛素分子的合成泛素在核糖体,泛素降解在蛋白质酶体
C.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存在能够降解蛋白质的蛋白质酶体
D.蛋白质酶体具有酶的催化活性,催化断裂的化学键是肽键
【正确答案】 B
5-6(提升)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②酶通过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
③蛋白酶能催化不同的蛋白质水解,因此酶不具有专一性
④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由酶的高效性决定
⑤酶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⑥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A.③⑤⑥ B.②③⑥ C.③⑥ D.⑥
【正确答案】 D
【原卷 6 题】 知识点 有氧呼吸过程,无氧呼吸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6-1(基础) 在北京冬奥会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决赛中,辽宁选手任子威获得冠军。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B.运动员腿部肌肉细胞产生CO2的场所只有线粒体基质
C.肌肉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有NADH的生成
D.肌肉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生成水
【正确答案】 B
6-2(基础) 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以有氧呼吸为主,在剧烈运动时,某些组织细胞处于缺氧状态,进行无氧呼吸。若氧化底物都是葡萄糖,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A.若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B.某些组织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留存在乳酸中
C.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氧气在线粒体基质彻底氧化分解丙酮酸为二氧化碳
D.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没有[H]的积累,进行无氧呼吸时会有[H]的积累
【正确答案】 B
6-3(巩固) 人类骨骼肌由两种肌纤维组成,这两种骨骼肌纤维适合于不同的运动。快缩肌纤维能迅速(如15~40ms)收缩,在电镜下可见快缩肌纤维中基本无线粒体存在;慢缩肌纤维收缩较慢(如40~100ms),含有大量的线粒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细胞呼吸均产生大量CO2和H2O
B.快缩肌纤维收缩消耗的ATP是丙酮酸转化为乳酸时产生的
C.快跑后出现肌肉酸痛,主要是由快缩肌纤维细胞无氧呼吸所致
D.慢缩肌纤维为慢跑运动持续提供的AT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合成
【正确答案】 C
6-4(巩固) 下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其中①~④表示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无氧呼吸有①过程,ATP和NADH仅在①过程产生
B.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CO2
C.①③④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和NADH
D.③过程有H2O的参与,有氧呼吸既能产生水也能消耗水
【正确答案】 C
6-5(提升) 下图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过程图,细胞色素C(CytC)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多肽。正常情况下,外源性CytC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但在缺氧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外源性CytC便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若给相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人体肌细胞补充外源性CytC,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补充外源性CytC会导致细胞质基质中[H]的减少
B.进入线粒体的外源性CytC促进①②③过程的进行
C.进入线粒体的外源性CytC参与②过程中生成H2O的反应
D.CytC在临床上可用于组织细胞缺氧急救的辅助治疗
【正确答案】 B
6-6(提升)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产电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其简要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燃料电池涉及的化学反应发生在微生物细胞内
B.电能是由产电微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ATP转换而成
C.图中产电微生物在阳极室的氧化产物是CO2和H2O
D.阴极室内的电子受体和还原产物分别为O2和H2O
【正确答案】 D
【原卷 7 题】 知识点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流程及实验分析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7-1(基础)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果醋发酵中,当糖源充足时将酒精转变成醋酸
C.家庭制作果酒、果醋,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D.乙醇具有挥发性,果酒发酵时进气量不宜太大
【正确答案】 C
7-2(基础) 下列关于葡萄酒自然发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容器应加满葡萄汁,以免容器中存留的氧气影响发酵
B.发酵过程有气体产生,需要定期打开瓶盖或者设置排气口
C.发酵后期,发酵液pH下降和CO2溶解到发酵液中有关
D.若发酵液逐渐变红,应及时加热杀死酵母菌,停止发酵
【正确答案】 C
7-3(巩固) 《齐民要术》在描述酿酒过程时这样写道:“酒若熟矣,押出,清澄。竟夏直以单布履瓮口,斩席盖布上,慎勿瓮泥。冬亦得酿,但不及春秋耳。冬酿者,必须厚茹瓮、覆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酒若熟矣,押出,清澄”属于酿酒过程的主发酵阶段
B.“竟夏”时节酿酒时,需使用煮沸的水浸泡酒曲以防杂菌污染
C.“慎勿瓮泥”的原因之一是酿酒的过程需要排出CO2
D.“冬亦得酿,但不及春秋耳”的原因是低温使相关酶变性失活,导致酵母菌代谢无法正常进行
【正确答案】 C
7-4(巩固) 某同学选用新鲜成熟的葡萄制作果酒和果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发酵时,每日迅速打开瓶盖放气,避免空气回流进入发酵容器
B.果酒发酵时,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含量,砖红色沉淀逐日增多
C.果醋发酵时,发酵液产生的气泡量明显少于果酒发酵产生的气泡量
D.果醋发酵时,重铬酸钾测定醋酸含量变化时,溶液灰绿色逐日加深
【正确答案】 C
7-5(提升) 啤酒生产的简要流程如图所示,制麦时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糖化主要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严格的无菌、厌氧环境
B.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目的是促进α-淀粉酶合成
C.在接种酵母菌前进行冷却处理,是为了避免杀死酵母菌种
D.包装后放置的啤酒变酸且产生表面菌膜,一般可从菌膜中分离得到醋酸菌
【正确答案】 A
7-6(提升) 在传统发酵技术中,果醋的制作往往在果酒制作基础上进行。下图甲是醋酸发酵装置,乙是培养液pH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
B.中期可以闻到酒香,说明进行了酒精发酵
C.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通气并保持原有温度
D.图乙中能正确表示pH变化的曲线是③
【正确答案】 B
【原卷 8 题】 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有氧呼吸过程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8-1(基础) 下列关于生物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紫茉莉细胞质遗传的物质是RNA
B.一个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并且只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共有61种
C.蓝藻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D.有一种遗传病是由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所致,该病只能通过母亲传递给下一代
【正确答案】 D
8-2(基础) 真核细胞内时刻进行着多种代谢过程,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只在线粒体中进行
B.光合作用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C.核酸的合成只在细胞核内进行
D.ATP的合成只在生物膜上进行
【正确答案】 B
8-3(巩固)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可通过线粒体膜上的载体蛋白运输到线粒体基质中
B.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
C.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大部分形成了ATP
D.线粒体中的DNA 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正确答案】 D
8-4(巩固) 心房颤动是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核孔复合体位于核孔上,主要由核孔蛋白组成,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核孔数量随细胞种类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不同而改变
B.tRNA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
C.心房颤动时细胞供能减少,可能与葡萄糖进入线粒体的速度变慢有关
D.核膜包含四层磷脂分子层,心房颤动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正确答案】 C
8-5(提升) 许多抗癌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及功能抑制癌细胞增殖。下表为某制药公司研发的三种抗癌新药(三种新药代号分别为RH-2208、YH-0501、CC-6868)的主要作用机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药物名称
作用机理
YH-0501
抑制DNA的模板功能
CC-6868
抑制DNA聚合酶活性
RH-2208
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A.YH-0501处理癌细胞后,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受到抑制
B.CC-6868处理癌细胞后,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
C.RH-2208处理癌细胞后,DNA复制和转录过程都出现原料匮乏
D.将上述三种药物精准导入癌细胞的技术可减小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正确答案】 C
8-6(提升) 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高等植物共形成了五种RNA聚合酶。(RNA聚合酶Ⅳ)必须得到“RDR2”蛋白质的支持才可以连续高效地合成双链RNA,从而帮助植物细胞顺利完成后续的生理活动,其过程下图所示。结合中心法则对图示信息进行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DNA单链RNA双链RNA
A.①②表示利用相同的原料依次发生了转录、逆转录
B.①②过程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高等植物细胞中细胞核的有氧呼吸
C.①过程中有氢键的形成和断裂,②过程中新形成的只有氢键
D.图示信息说明,DNA和RNA都可与蛋白质形成复合体
【正确答案】 D
【原卷 9 题】 知识点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有丝分裂实验,DNA的粗提取及鉴定的方法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9-1(基础) 以下有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或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
B.可以选择香蕉进行DNA鉴定的实验
C.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需要水浴加热
D.利用盐酸解离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散开
【正确答案】 C
9-2(基础)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观察质壁分离实验的理想材料
B.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经沸水浴加热、冷却后变蓝
C.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在研磨叶片后立即加入CaCO3
D.稀释的蛋清溶液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蓝色沉淀
【正确答案】 B
9-3(巩固) 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B.各种实验都必须单独设置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C.数据测量时不仅要认真记数,还需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中,实验结果不是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正确答案】 B
9-4(巩固) 下列以紫色洋葱为材料的实验中,不可能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
A.洋葱鳞片叶研磨后进行DNA的粗提取,并用二苯胺鉴定
B.洋葱绿色管状叶研磨后,进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C.洋葱根尖经解离-染色-漂洗-制片处理后,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状态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上滴加不同浓度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正确答案】 C
9-5(提升) 某同学所做相关高中生物实验得到的结果,如图a~d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视野中的橘黄色脂肪颗粒是经苏丹III染液染色处理的
B.图b视野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取自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C.图c中位于最宽条带上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
D.图d细胞中染色体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两种成分
【正确答案】 A
9-6(提升) 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经常以洋葱作为实验材料,对生物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或验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将斐林试剂加入洋葱鳞片叶的叶肉组织样液后呈现蓝色,说明该样液中不含还原糖
B.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可以用来观察线粒体,也可以用来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C.显微镜的物镜越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目镜越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D.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可能是由于根尖没有经过漂洗便直接进行染色
【正确答案】 A
【原卷 10 题】 知识点 基因突变,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综合,精子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10-1(基础) 果蝇(2n=8)体细胞中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图乙和图丙表示其处于不同的分裂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2条性染色体
B.正常情况下乙细胞“?”处的基因应为D
C.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D.丙细胞中出现A可能是发生了交叉互换
【正确答案】 C
10-2(基础) 某动物(2n)的基因型为AaBb,下图是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内染色体及基因的 简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可能是体细胞,细胞内发生了基因突变
B.②有4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形态不同
C.③表示次级卵母细胞,会产生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
D.④内部存在同源染色体,是基因型为ab的次级卵母细胞
【正确答案】 D
10-3(巩固) 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的两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是该动物体细胞的两倍
B.甲图所示细胞的1与3之间若发生片段交换,则此过程为交叉互换
C.乙图所示细胞中A与a是一对等位基因,此时该细胞正在发生基因重组
D.乙图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且两个子细胞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正确答案】 B
10-4(巩固)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一个性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含31P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1个如图所示细胞,其中①②分别代表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错误的( )
A.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时含32P的染色体数为8条
B.该细胞中一定含2个32P标记的核DNA分子数
C.①和②分别含有A和a,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该细胞能产生ab,Ab,AB三种类型的配子
【正确答案】 B
10-5(提升) 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一个分裂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的一个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基因A、a出现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图甲所示细胞所处时期对应图乙的bc段
C.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hj段可能对应于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的gh段数目变化的原因相同
【正确答案】 C
10-6(提升) 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B.若该生物精原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双链均被15N标记,在14N的环境中进行两次正常的有丝分裂后被标记的子细胞所占的比例为1或1/2
C.该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是星射线牵引的结果,发生在MII后期
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可能为aBX、aBXA、AbY、bY
【正确答案】 D
【原卷 11 题】 知识点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11-1(基础) S型肺炎双球菌是人类肺炎和小鼠败血症的病原体,而R型肺炎双球菌却无致病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
C.将S型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
D.肺炎双球菌利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正确答案】 B
11-2(基础)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探索过程中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且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效率较低
B.格里菲思利用减法原理设计了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C.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后,可在培养液中观察到光滑型菌落
D.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不充分时,上清液放射性强度升高
【正确答案】 A
11-3(巩固)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转化R型菌的机理为: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分泌细胞壁自溶素(专一性破坏细菌细胞壁的蛋白质,对细菌其他成分无破坏作用)破坏部分细胞壁,暴露出内部的细胞膜。少量S型细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被解旋成两条单链DNA,其中 一条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一条在细菌外被分解为核苷酸。随着细菌的繁殖,后代出现S型菌和R型菌两种类型的细菌后代。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可从培养液中提取,并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将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也能产生R型菌和S型菌两种细菌后代
C.R型菌转变为S型菌,这种可遗传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D.题干中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R型菌的转化,转化过程伴随着氢键的打开和合成
【正确答案】 C
11-4(巩固) 在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处于某一时期的R型菌分泌感受态因子,诱导细胞产生自溶素,导致细胞壁局部缺失使细胞表面的膜结合蛋白和核酸酶暴露出来;R型菌释放的核酸酶将S型菌的DNA切割成较小的DNA片段,然后S型菌的DNA片段双链被打开,其中一条链被降解,另一条链进入细胞与R型菌的DNA同源配对,切除并替换相应的单链片段,形成一个杂合DNA区段。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
B.可提取R型菌产生的细胞自溶素用于植物细胞壁的水解
C.含杂合DNA区段的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全是S型菌
D.核酸酶发挥作用的部位是DNA分子中的氢键
【正确答案】 A
11-5(提升) 细菌转化是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供体细菌的一些含有特定基因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菌和R型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菌
D.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
【正确答案】 D
11-6(提升) 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可致病,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无荚膜,菌落粗糙,不致病;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菌和R型菌进行下列实验,对其结果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甲组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均可康复
B.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仍有两种菌落继续生长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所以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菌
D.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菌落生长
【正确答案】 D
【原卷 12 题】 知识点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特点及意义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解析】DNA 分子的复制过程是首先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成两条单链,解开的两条链分别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子链,子链与模板链双螺旋成新的DNA分子,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分析题图可知,真核细胞的DNA分子的复制具有多个复制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
【详解】A、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说明真核细胞DNA是多起点复制,A正确;
B、复制起始时间越晚,复制泡越小,B错误;
C、真核细胞的 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起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速率,C正确;
D、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以解开的双链作为模板进行复制,D正确。
故选B。
12-1(基础) 碱基家族添了新成员,科学家人工合成了P、B、Z、S四种新的碱基,且Z-P和S-B均通过三个氢键配对。含有新碱基对的DNA仍能保持稳定性,并成功转录,但天然体系中缺乏相应的DNA聚合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对于同等长度的DNA序列,含有新碱基对越多的DNA分子稳定性越差
B.在现有条件下,含有新碱基对的DNA分子无法完成自我复制
C.含有新碱基对的双链环状DNA分子中碱基A和T的数量仍然相等
D.含有新碱基对的DNA分子转录时需要8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
【正确答案】 A
12-2(基础) DNA复制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 B.复制过程需要能量的驱动
C.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进行 D.先完全解旋后再合成子链
【正确答案】 D
12-3(巩固) 双脱氧核苷酸的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的相似,在DNA复制时,掺入脱氧核苷酸的子链在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继续延伸,掺入双脱氧核苷酸的子链则终止延伸,从而产生不同长度 的DNA片段,可对DNA进行测序。在DNA人工合成体系中,若添加碱基序列为GCTA- ATCAGGAACTT的单链模板、4种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则合成的子链中 类数最多有(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正确答案】 C
12-4(巩固) 生物界中,DNA既有环状,又有链状;既有单链,又有双链。如图表示某个双链环状DNA分子的复制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DNA第一次复制时,需要2分子解旋酶参与催化作用
B.图DNA短链进行不间断延伸所持续的时间长度是相同的
C.该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单起点双向复制等特点
D.该DNA分子仅在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不能完成复制
【正确答案】 B
12-5(提升) 双脱氧核苷酸测序法(也叫Sanger法)是DNA测序的第一代方法。双脱氧核苷酸在2、3号位碳上都脱氧,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需要3号碳上提供羟基,双脱氧核苷酸没有这个羟基,所以一旦DNA子链加入某一个双脱氧核苷酸(如鸟嘌呤双脱氧核苷酸简写ddGTP)则聚合反应终止。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CGATGACTAG的单链模板、某一种双脱氧核苷酸(ddATP或ddTTP、ddGTP、ddCTP)和四种正常脱氧核苷酸,反应终止时合成出不同长度的子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合成DNA,遵循半保留复制原理
B.一次反应完毕检测不同长度的子链,需要进行电泳或密度梯度离心
C.加入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ddTTP)的反应体系中最多获得3条长短不同的子链
D.测定CGATGACTAG序列中各种碱基数量需要构建四个反应体系
【正确答案】 C
12-6(提升) 图1为真核细胞DNA复制的电镜照片,其中泡状结构为复制泡,是DNA上正在复制的部分。滚环复制为某些环状DNA分子的一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链可沿环状模板链滚动而延伸,其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个复制泡中含有2条DNA母链和2条子链
B.每个复制泡中一条子链是完全连续的,另一条子链是不连续的
C.滚环复制起始时需要特异的酶在起始点切开一条链的磷酸二酯键
D.滚环复制在3′-OH端开始以该链为引物向前延伸
【正确答案】 B
【原卷 13 题】 知识点 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解析】1、依题所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可把视觉信号从眼睛传向大脑,即将信号从感受器传向神经中枢,属于传入神经。
2、DNA甲基化是将甲基添加到DNA上,从而影响基因的正常转录。
【详解】A、形成视觉是在大脑皮层,不经过完整的反射弧,RGC属于传入神经,A错误;
B、DNA甲基化是将甲基添加到DNA上,影响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B正确;
C、DNA甲基化是将甲基添加到DNA上,并不改变DNA的碱基序列,C正确;
D、在自然状态下,细胞的分化是持久的、不可逆的,D正确。故选A。
13-1(基础) 在表观遗传中,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对生物的遗传起着调控作用。CpG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的作用下,在胞嘧啶5碳位以共价键结合一个甲基基团,在发生甲基化的胞嘧啶之后通常紧跟着一个鸟嘌呤碱基,通常称CpG甲基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pG甲基化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B.甲基化改变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C.甲基化可以调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调控分化细胞的功能
D.男性吸烟者的精子中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可导致精子活力下降
【正确答案】 C
13-2(基础) 下列关于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分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头面部、躯干四肢和内脏器官
B.凡是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都能形成神经中枢
C.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全部集中在外周神经系统内,形成神经
D.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和神经中枢
【正确答案】 A
13-3(巩固) 人体细胞能够感知O2含量变化,可以通过调节新陈代谢以适应低氧水平。细胞内低氧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降低H蛋白的活性可缓解高原反应
B.在低氧条件下,H蛋白能促进低氧调节基因的表达
C.在正常氧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蛋白)会被蛋白酶降解
D.低氧调节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作用于线粒体,以调节代谢水平
【正确答案】 A
13-4(巩固) 研究者探讨了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中转录因子4(Oct4)启动子甲基化的调控机制,检测诱导培养过程中白蛋白(ALB)和Oct4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Oct4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分化形成的肝细胞中白蛋白含量较高
C.Oct4基因表达产物可促进ALB基因的转录
D.未分化的细胞则表现出低水平的甲基化修饰
【正确答案】 C
13-5(提升) 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1α羟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缺氧时,HIF-1α可能结合到DNA上,调节EPO基因转录
B.氧气充足时,HIF-1α被解体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C.与EPO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EPO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
【正确答案】 D
13-6(提升) 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则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
B.DNA甲基化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突变,从而导致性状改变
C.蜂王浆可能会使蜂王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D.DNA甲基化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对DNA相关区域的作用
【正确答案】 B
【原卷 14 题】 知识点 基因突变,DNA分子上碱基对的改变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1、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可分为: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没有以上因素的影响,细胞也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是发生频率比较低,这些因素只是提高了突变频率而已。
2、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3、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基因作为转录模板的一条DNA链中的碱基序列由CGT变为TGT,导致所编码蛋白中的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说明该病是由于碱基对发生替换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
B、SLC基因突变导致其所编码的锰转运蛋白的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所以相应的功能改变,B正确;
C、由于转录模板的基因序列由CGT变为TGT,所以编码的mRNA序列由GCA变为AGA, C错误;
D、tRNA上的反密码子和密码子配对,所以识别并转运丙氨酸和苏氨酸的tRNA不同,D正确。故选C。
14-1(基础)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发育的任何阶段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B.人体的任何细胞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一定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D.基因突变都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环境因素导致的
【正确答案】 A
14-2(基础) 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的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新的性状出现,基因突变会产生等位基因
B.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C.基因突变一旦形成的新基因就可以遗传给后代
D.基因突变在造成的碱基对的改变在显微镜下是无法观察到的
【正确答案】 C
14-3(巩固) 最新研究发现白癜风致病根源与人体血清中的酪氨酸酶活性减小或丧失有关。当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中某些碱基改变时,表达产物将变为酶A,下表显示酶A与酪氨酸酶相比,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比较指标
①
②
③
④
患者白癜风面积
30%
20%
10%
5%
酶A氨基酸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
1.1
1
1
0.9
A.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导致染色体变异
B.②③中碱基的改变一定不会改变生物的性状
C.①④可能导致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
D.②③中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对应的mRNA中碱基排列顺序也不会改变
【正确答案】 C
14-4(巩固) 亚硝酸是化学诱变剂,具有氧化脱氨作用,它能使DNA中胞嘧啶(C)脱去氨基变成尿嘧啶(U),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亚硝酸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具有随机性和低频性
B.突变后的基因复制3次,后代中有1/8的DNA是错误的
C.突变后的基因可能不会导致新性状的出现
D.基因突变不会造成染色体结构变异
【正确答案】 B
14-5(提升) 科学家研究发现突变型棒眼果蝇的出现与常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有关,突变情况如下表所示。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AAG,谷氨酰胺的密码子为CAA、CAG。将突变型棒眼果蝇与野生型圆眼果蝇杂交,F1均为圆眼果蝇,F1雌雄交配,测得F2中圆眼果蝇有450只,棒眼果蝇有30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突变基因
Ⅰ
Ⅱ
蛋白质变化
某个位点的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酰胺
多肽链长度比野生型果蝇的长
A.突变基因Ⅰ的模板链中所发生的碱基变化为A→C
B.导致Ⅱ中蛋白质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突变基因Ⅱ的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
C.控制眼形的基因Ⅰ、Ⅱ中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对性状无影响
D.F2圆眼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6
【正确答案】 C
14-6(提升) 鸡属于ZW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如图表示鸡的正常卵原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模式图(仅示号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突变细胞Ⅰ的个体和具有正常卵原细胞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相同
B.三种突变细胞所发生的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C.三种突变细胞所发生的变异均没有改变细胞内基因的数量
D.突变细胞Ⅲ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正确答案】 D
【原卷 15 题】 知识点 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及分离方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解析】差速离心主要是采取逐渐提高离心机转速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方法。分离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
【详解】A、用不同的离心机转速对细胞匀浆进行离心,即差速离心法,可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侵染的大肠杆菌,B错误;
C、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中,根据含15N的DNA比含14N的DNA密度大,故离心后两条链均被15N标记的DNA位于最下方,C正确;
D、在细胞工程的操作中,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物理法包括电融合法、离心法等,D正确。故选B。
15-1(基础) 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用到的物质分离方法与相应实验对应错误的一组是( )
A.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
B.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各种色素
C.密度梯度离心法:研究DNA的半保留复制
D.离心分离法:分离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正确答案】 D
15-2(基础) 同位素标记法常用于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4C、18O、35S、32P、15N是常用的同位素
B.用15N与14N标记DNA研究DNA的复制方式
C.35S标记噬菌体的核酸,32P标记噬菌体的外壳
D.用3H标记氨基酸研究蛋白质的合成分泌途径
【正确答案】 C
15-3(巩固) 离心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实验中离心目的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
离心目的
①
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对细胞匀浆进行离心
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
②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进行离心
将未侵染的病毒和蛋白质外壳分开
③
证明DNA分子复制方式实验中进行离心
将不同密度的DNA分子分开
④
对破碎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进行离心
将细胞膜与细胞质基质分开
A.① B.② C.③ D.④
【正确答案】 B
15-4(巩固) 离心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下列实验中离心的目的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
离心目的
A
从细胞匀浆中分离细胞器的实验
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
B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实验
使血细胞沉降到离心管底部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将DNA和蛋白质分开
D
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
区分含有不同N元素的DNA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C
15-5(提升) 关于分离细胞中物质或结构的方法,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线粒体等细胞器时,要用pH适宜的低温预冷(0~4℃)的等渗缓冲液制作细胞匀浆
B.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胰岛B细胞中,可以追踪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
D.在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将亲代DNA和子代DNA分离
【正确答案】 C
15-6(提升) 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利用二倍体和四倍体植物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杂种植株应为三倍体
B.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的杂种植株细胞内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
C.杂种细胞再生细胞壁主要与线粒体和高尔基体有关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正确答案】 C
【原卷 16 题】 知识点 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含量及功能,光反应、暗(碳)反应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糖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膜上的蛋白质与细胞膜的功能相关。
【详解】(1)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或淀粉、糖类),并释放氧气,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分析图1可知,科学家从菠菜叶肉细胞中分离出类囊体,并用磷脂分子包裹形成图1所示的油包水液滴结构,并在其中加入足量NADP+、ADP等物质。图1结构的外膜只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无蛋白质、糖蛋白、糖脂等物质;而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还有糖蛋白、糖脂等物质,其结构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3)科学家对油包水液滴采取明暗交替处理,由图2可知,此结构内NADPH含量在明期上升,暗期基本保持不变,说明此结构内的类囊体膜上在明期进行了光反应过程,产生了NADPH并逐渐积累,而在暗期,NADPH没有生成也没有消耗,其含量保持稳定。这说明油包水液滴内的人工光反应系统构建成功。
(4)进一步将多种酶等物质加入油包水液滴内,通入充足的CO2作为原料,形成化学反应循环。明暗交替处理,在该化学反应循环中可检测到乙醇酸(一种有机酸)的生成,这一化学反应循环模拟了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由于暗反应过程会消耗NADPH,且在暗期也能进行,则此结构中NADPH的含量在明期上升,暗期下降。
(5)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利用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摆脱土地种植的限制,通过人工光反应系统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充分利用CO2以降低温室效应,保证大气碳氧平衡。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光合作用及相关应用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明确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场所,并能结合图示信息利用光合作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16-1(基础)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植株最后长出的、位于最上部的叶片称为旗叶(如图所示),旗叶对小麦产量有重要贡献。回答以下问题:
1、绿色植物的光系统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光系统主要分布于_____,光能经过光系统的吸收、传递后转化为_____。缺乏镁元素会降低光系统的作用,原因是_____。
2、旗叶是小麦最重要的有机物制造场所。与其他叶片相比,旗叶光合作用更有优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在旗叶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内有更多的类囊体堆叠,更有利于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的进行。
3、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相互依存,依据是_____。
【正确答案】 1、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缺镁使叶绿素合成减少,导致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减少
2、光照强度 光反应
3、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等
16-2(基础) 下图1是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①-⑤代表物质,甲、乙代表光合作用的不同阶段。图2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生成⑤的过程称作_____,甲阶段为乙阶段提供_____,所以光反应的速率也影响暗反应的速率。绿叶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_____,_____。
2、光合作用过程中C原子的转移路径_____。若A点时的细胞呼吸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相等,那么B、C、D三点中,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最高的是_____点。
3、图2中,10-12时、14-16时,光合作用强度先后出现明显减弱,原因依次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3的还原 ATP和NADPH(或[H]) 将水分解为氧气和[H] 促进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促进ATP的形成)
2、CO2→C3→(CH2O) D
3、部分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16-3(巩固) 太阳光能的输入、捕获和转化是生物圈得以维持运转的基础,光合作用是唯一能够捕获和转化光能的生物学途径。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植物捕获光能要依靠特定的物质和结构,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其中不能吸收红光的色素是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家在夏季晴朗的某一天, 将一株绿 色植物放在密闭、透明的玻璃罩内,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CO2浓度,结果如图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d点时,该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②图中fg段CO2浓度下降明显减慢,这与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有关,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植株一天内____(填“有”或“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类囊体薄膜上(或基粒上) 类胡萝卜素
2、等于 此时段温度高,气孔大量关闭,CO2无法进入叶片组织,致使光合作用暗反应受限制 有 实验结束时的CO2浓度低于起始时CO2的浓度,说明该植物一天内对CO2表现为净吸收
16-4(巩固) 菠菜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材料,以菠菜种子和新鲜菠菜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对菠菜叶绿体的冻害实验观测发现,冻害首先破坏叶绿体的膜结构,然后导致ATP合成酶失活。叶绿体的膜结构包括_____,ATP合成酶失活会直接造成_____(填“光反应”或“暗反应”)停止。
2、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探究活动中,提取新鲜菠菜叶片中的色素并进行分离后,滤纸条自上而下前两条带中的色素合称为_____。分析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可知,其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_____。环境条件会影响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如秋天叶片变黄的现象主要与_____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有关。
3、如图表示研究不同浓度CO2对菠菜幼苗各项生理指标影响的实验结果。干旱初期,菠菜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所需的_____减少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人们发现较高CO2浓度有利于菠菜幼苗度过干旱时期,据图分析原因:_____。
【正确答案】 1、外膜、内膜、类囊体薄膜 光反应
2、类胡萝卜素 红光和蓝紫光 低温
3、CO2 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
16-5(提升) 玉米是C4植物,其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没有基粒只有间质片层,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基粒。进行光合作用时,叶肉细胞中对CO2高亲和力的PEP羧化酶催化CO2固定产生四碳化合物(C4途径),然后运输到维管束鞘细胞中分解,释放出CO2用于卡尔文循环。如下图1所示,请回答:
1、光合色素中合成需要光的是_____,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H+、e-与_____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II。
2、图2是玉米中叶绿体的显微照片,其中_____(填“甲”或“乙”)是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玉米进行卡尔文循环的场所在_____(填“甲”或“乙”)的基质。
3、玉米维管束鞘细胞中CO2浓度比叶肉细胞_____(填“高”或“低”),在高温、强光照、干旱环境中玉米具有C4途径的意义是_____。
4、光合作用中产生ATP的常见方式是叶绿体利用光能驱动电子传递建立跨膜的质子梯度(ΔH+),形成质子动力势,质子动力势推动ADP和Pi合成ATP。已知NH4Cl可消除类囊体膜内外质子梯度(ΔH+),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浓度的NH4Cl溶液处理玉米的两种叶绿体,并测定ATP的相对含量,实验结果如下表:
处理
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光合磷酸化活力
叶肉细胞叶绿体光合磷酸化活力
µmolesATP/mg·chl·h
µmolesATP/mg·chl·h
对照-
91.10
135.9
1×105M
85.82
104.7
1×10-4M
77.09
76.24
1×10-3M
65.18
35.23
5×10-3M
55.39
5.49
①随着NH4Cl溶液浓度的增加两种叶绿体产生ATP的相对含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其中_____细胞叶绿体产生ATP相对含量下降得更明显。
②根据实验结果,对玉米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产生ATP的机制进行推测_____。
【正确答案】 1、叶绿素 NADP+
2、乙 乙 3、高 玉米为C4植物,细胞中有与CO2亲和力强的PEP羧化酶,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时,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
4、随着NH4Cl溶液浓度的增加,明显消除类囊体膜内外质子梯度(ΔH+),降低质子动力势,导致推动ADP和Pi合成ATP的量减少 叶肉 通过质子动力势推动ADP和Pi合成ATP
16-6(提升)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类植物激素。为了探究外源BR对酸雨环境下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
表1:外源BR对酸雨环境下番茄植株代谢活动的影响
组别
喷施试剂
检测指标
最大净光合速率
(mmol·m-2·s-1)
Rubisco相对表达量
MDA(Unit·mg-1protein)
1
H2O
16.56
1.06
1.46
2
BR溶液
18.81
1.94
1.41
3
酸雨
13.88
0.48
2.03
4
BR溶液+酸雨
15.49
1.35
1.54
注:酸雨指因空气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Rubisco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其表达量可以直接影响图1中F的生成;MDA为膜脂过氧化产物,其含量可以反映生物膜的损伤程度。
请据示意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Rubisco直接催化光合作用的______过程。喷施酸雨影响了最大净光合速率,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______结构受损,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2、从1、3、4组实验数据得出什么结论?______。
3、为了给重度酸雨污染地区的农民种植番茄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课题是______。
4、若要将叶绿素含量也作为检测指标,则研究人员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是将番茄叶片切成极细的细丝置于小试管中,加入无水乙醇后,于_____________(填“黑暗”或“光照”)条件下密封12小时,测定提取液在_____________(填“红光”或“蓝紫光”)下的吸光值,进而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实验中不使用另一种光质测定吸光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O2固定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2、外源BR具有缓解(减弱)酸雨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3、(在重度酸雨环境下),探究缓解酸雨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危害的最适BR溶液浓度
4、黑暗 红光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都有较高吸收值,使用蓝紫光测定叶绿素含量会受到类 胡萝卜素的干扰
【原卷 17 题】 知识点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在农牧业、制药及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基因工程综合,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综合
【正确答案】
启动子 XhoⅠ和SapⅠ 氨苄青霉素 5种工程菌菌体数量增长趋势与对照菌一致 转入rec启动子的菌株 AD
【试题解析】
【分析】1、分析题意,大肠杆菌DNA中存在可被遗传毒性物质激活的毒性响应启动子序列。但是将毒性响应启动子插入驱动噬菌体裂解基因前时,以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并导入大肠杆菌中,获得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肠杆菌。当改造后的大肠杆菌遇到遗传毒性物质时,该工程菌大肠杆菌会裂解。
2、将启动子sul、rec、imu、qnr、cda,分别连入表达载体,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导入重组载体的工程菌,进行如图3实验检测菌体密度值,发现结果与对照组相近,说明工程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不会产生自裂解现象。
3、在LB培养基中生长2h时加入遗传毒性物质,以筛选最灵敏的检测菌株,结果如图4,与对照组相比,5种工程菌菌密度值均低,说明5种工程菌均启动了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响应,菌密度值最低的即为最敏感的菌株。
【详解】(1)基因中启动子的作用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的转录,毒性响应启动子插入图1所示表达载体的P区,在驱动噬菌体裂解基因(SRR)的前面,当改造后的大肠杆菌遇到遗传毒性物质时,RNA聚合酶与该启动子结合;驱动噬菌体裂解基因(SRR)的转录,进而使该基因表达。
(2)①启动子sul序列内部有SmaⅠ和HindⅢ的识别序列,为避免将启动子切断,因在图1的质粒中选择另外两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启动子,即XhoⅠ和SapⅠ。
②质粒中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是标记基因,表达产物可使导入基因表达载体的的大肠杆菌可以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因而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置于含有氨苄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中进行筛选、鉴定及扩大培养,可获得工程菌sul。
(3)①分析图3可知,含有4种启动子(rec、imu、qnr、cda)的工程菌和对照菌的数量增长趋势是相近的,说明工程菌在自然生长状态下不会产生自裂解现象。
②分析图4可知,加入有毒物质后,与对照组相比,5种工程菌的菌密度值均低,其中转入rec启动子的菌株菌体密度值最低,说明5种工程菌均启动了对遗传毒性物质的响应,选择工程菌转入rec启动子的菌株最敏感,应作为最优检测菌株。
(4)该工程菌是经基因工和改造的对遗传毒性物质反应灵敏的工程菌株,据此答题:
A、该工程菌对遗传毒性物质反应灵敏,可能用于检测土壤、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A正确;
B、该毒性响应启动子序列并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所有物种中,存在于某些大肠杆菌中,B错误;
C、该工程菌的表达产物可裂解大肠杆菌,但检测后的剩余菌液中还存在菌种,不可直接倒掉,以防污染环境,C错误;
D、长期保存菌种可取菌液加入一定浓度的甘油冻存于-20℃,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及迁移能力。此外,对实验结果的图型分析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1(基础) 人体体液中的血清白蛋白可以运输脂肪酸、胆色素、氨基酸、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和许多治疗分子等,同时还能维持血液正常的渗透压,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从人体中直接提取的血清白蛋白产量低,且易受污染,生物反应器可以解决此项难题。回答下列问题:
1、从人体获取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可通过_______________技术进行扩增,扩增后的血清白蛋白基因与启动子、_______________等构建成基因表达载体。构建乳腺生物反应器时选用的是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通过_______________技术导入奶牛的_______________中进行体外培养,当胚胎发育至_______________阶段,取_______________做DNA分析来进行性别鉴定,筛选出发育状态良好的雌性胚胎进行移植,使其生长发育成转基因动物,将来可从牛奶中提取得到大量的人血清白蛋白。
3、有人提议将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换成uroplakinII基因启动子(促进目的基因在膀胱特异性表达和分泌),与乳腺发生器相比,选用膀胱反应器的优势体现在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项)。
【正确答案】 1、PCR 终止子、标记基因 使目的基因在乳腺组织细胞中表达
2、显微注射 受精卵 囊胚 滋养层
3、周期短、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
17-2(基础) 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等功效。下面是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生产人干扰素的三种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培育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大量生产干扰素。
1、基因工程获取的人干扰素基因一般来自cDNA文库,获取的目的基因可通过_____大量扩增,扩增需要的条件有模板DNA、dNTP、引物、_____、高温等。
2、重组人干扰素基因表达载体由山羊酪蛋白基因启动子,人干扰素基因,标记基因和终止子等组成,其中_____决定了人干扰素基因只能在山羊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一般需要将重组人干扰素基因表达载体导入_____(填“雄性”或“雌性”)胚胎细胞中。在转基因羊发育成熟时,为了检测羊奶中是否有人干扰素,可用_____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蛋白质工程来合成干扰素。
3、如果我们采用蛋白质工程来合成人干扰素,可以通过_____,对现有蛋白质进改造,或制造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大肠杆菌来生产干扰素
4、具体做法是将产生干扰素的人白细胞的mRNA分离,反转录得到干扰素基因。将含有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BR322和干扰素基因进行双酶切,用DNA连接酶连接。将重组载体DNA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导入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筛选培养,检测干扰素的表达量,选出高效表达的工程菌。据图分析,构建重组载体DNA分子时,可以选用_____两种限制酶对质粒pBR322和干扰素基因进行双酶切,目的是既能保证目的基因和质粒正向连接,又能防止_____(答1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然后将细菌涂布到含_____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就可得到含质粒PBR322或重组质粒的细菌单菌落。
【正确答案】 1、PCR技术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2、山羊酪蛋白基因启动子 雌性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3、改造或合成基因 4、酶B与酶C 目的基因或载体的自身连接 氨苄青霉素
17-3(巩固) 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pBR322质粒进行重组,得到的重组质粒导入奶牛受精卵,使其发育为转基因奶牛。pBR322质粒含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pt)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cr),含5个限制酶切点(PstI、EcoRI、HindIII、BamHI和SalI),如图甲所示。重组质粒形成与否需要鉴定和筛选,方法是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并在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以进行判断,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人生长激素基因可以采用逆转录法合成,该过程中所用的mRNA是从______细胞中获得的。以mRNA为模板获取DNA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有______。该过程中除需要酶、原料外,还需要加入适量的______。
2、如果用某种限制酶切割质粒和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形成重组质粒,再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若受体菌在A培养基中不能形成菌落,在B培养基中能形成菌落。则使用的限制酶可能是______,即目的基因插入了______基因中。
3、为了利用转基因奶牛生产人生长激素,最好让目基因在______细胞中进行表达,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对______进行改造。
4、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奶牛中的常用方法是______,检测转基因奶牛能否产生人生长激素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5、如果要加速转基因奶牛的繁育速度,采用核移植技术比杂交技术更好,这是因为杂交技术容易造成______。
【正确答案】 1、垂体 逆转录酶、DNA聚合酶 引物
2、PstI 氨苄青霉素抗性
3、乳腺 启动子 4、显微注射法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5、性状分离
17-4(巩固) 阅读如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为了获得长效、通用流感疫苗,科学家发现伪狂犬病病毒(PRV,一种DNA病毒)中含有多个与病毒毒力有关的基因(如图gI、gE、gM、TK和gC等),将这些基因敲除或更换插入外源基因只会降低毒力而不影响病毒正常表达,从而重组出具有各种应用途径的载体。PRV疫苗便是将重组表达载体接种在无特定病原体(SPF)的鸡胚成纤维细胞生产的。
资料二:猪流感病毒活载体疫苗是将猪流感病毒(SIV,一种RNA病毒)表面抗原血凝素(HA)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到病毒活载体上,表达融合蛋白用于免疫。部分流程如下。
1、首先从猪流感病毒中提取部分合成HA蛋白的RNA ,而不是用猪流感病毒的全部RNA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所示的①②③过程中,需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对获得的病毒RNA目的基因片段进行编辑加工时会用核酶选择性剪切和链接特定的RNA片段,此时核酶作用的化学键为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经编辑加工的HA基因后,若要较快地得到大量的HA基因,一般采用PCR技术扩增,扩增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生产无毒性、多功能复合疫苗,需要对伪狂犬病毒毒力有关的基因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重组出既无毒蛋白又具有各种应用途径的表达载体。
5、猪流感病毒的HA基因和发光水母中获取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都能够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分泌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部分合成HA蛋白的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具有抗原特性,又不会使动物致病 逆转录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磷酸二酯键 3、目的基因(HA基因)解旋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在Taq热稳定DNA聚合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
4、敲除或插入特异性抗原蛋白基因(补充:敲除或插入外源基因)
5、生物界共同一套密码子
17-5(提升) cry1AcM 基因是一种改良后的抗虫基因,可在单子叶植物中高效表达;epsps基因和 GAT 基因能使进入植物体的草甘膦乙酰化而解除毒性,2个基因同时发挥作用,能有效提高玉米植株抗御草甘膦的能力;ZmPIS 基因高表达能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的抗旱性。科学家将 cry1AcM、epsps、GAT 和 ZmPIS 4个基因一同转入玉米自交系9801和Q319中,获得转基因植株。通过田间试验,选育出稳定遗传的抗玉米螟、抗草甘膦和抗旱的优良玉米新品种。请回答以下问题:
(1)构建4个基因的融合基因需用_____酶和_________酶,将该融合基因导入到玉米9801和Q319最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④-⑤过程中需加入_____(植物激素)以诱导细胞分化成长为转基因植株。
(2)对每代转基因植株进行筛选与鉴定,选择_________________做为对照。
①抗虫鉴定:在室内测试时采用喂食苞叶的方法检测植株对玉米螟的抗性。喂食10天时,玉米螟进行称重,对照组体重为41g,转基因组体重为10~20g;在喂食12天后,转基因组死亡率达到80%,非转基因组死亡率约20%,由此说明cry1AcM 基因对玉米螟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②草甘膦抗性实验:田间实验时,对转基因玉米喷洒 0.84kg.ae.hm-2,则对照组应喷洒_____,观测植物的生存状况。
③耐旱抗性实验:在正常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和生长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连续干旱后,对照组开始出现萎蔫、叶片卷曲、叶片干枯发黄等现象,而转基因植株则受干旱胁迫较轻,说明含有_____基因的玉米植株具有较好的干旱耐受性。
(3)在转基因株系的抗性检测中发现,不同玉米品系的3株转基因植株在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能力上出现明显差异,据各基因 mRNA 电泳图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限制 DNA连接 农杆菌转化法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9801和Q319 抑制 等量清水(蒸馏水) ZmPIS 各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因株系不同差异较大(各基因在不同植株中转录表达水平不同)
17-6(提升) 养殖家禽的饲料中富含谷物,纤维素是谷物的重要成分,但家禽消化道中缺少能降解纤维素的酶,阻碍了家禽对饲料的吸收与利用。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改造乳酸杆菌,将其添加于饲料中,以提高家禽养殖效率。
(1)乳酸杆菌是动物胃肠道的优势细菌之一。家禽肠道内的乳酸杆菌通过细胞_______呼吸产生乳酸等代谢产物,可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维持肠道的正常机能,乳酸杆菌与家禽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__。
(2)枯草芽孢杆菌分泌可降解纤维素的一种酶,这种酶由W基因编码。为在乳酸杆菌中表达W基因,需使用图1中质粒为载体。图2为克隆得到的含W基因的DNA片段,W基因以乙链为转录模板链,转录时mRNA自身延伸的方向为5’→3’。
①很多启动子具有物种特异性,在图1质粒中插入W基因,其上游启动子应选择____(填写字母)。
A.枯草芽孢杆菌启动子 B.乳酸杆菌启动子 C.农杆菌启动子
②下表是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图1、图2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限制酶
EcoR I
BamH I
KpmI
Mfe I
Hind II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根据上述信息,应使用限制酶___________切割图1中质粒,使用限制酶___________切割图2中含W基因的DNA片段,以获得能正确表达W基因的重组质粒。所得重组质粒转化乳酸杆菌后,使用含抗生素________的培养基筛选,以得到转入W基因的乳酸杆菌。
(3)为确定导入重组质粒的乳酸杆菌是否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研究人员用液体培养基分别培养下表所示菌种。所得部分菌液接种于固体鉴定培养基上,另取部分菌液上清液测定酶活力,实验方案及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菌种
酶活性相对值
乳酸杆菌
未检出
X
未检出
导入了重组质粒的乳酸杆菌
0.96
①表中的X应为______。
②在配制固体鉴定培养基时,除加入无机盐、刚果红、维生素、氮源外,还需要添加________。导入了重组质粒的乳酸杆菌在此培养基上应出现____________。
(4)解决谷物中纤维素难以被消化吸收的另一思路是将W基因转入家禽中,使转基因家禽消化道特异表达能够降解纤维素的酶。上述研究方法与该思路相比,有哪些优点________(写出2点)。
【正确答案】 无氧 互利共生 B Mfe Ⅰ、Hind Ⅲ EcoR Ⅰ、Hind Ⅲ 氨苄青霉素 导入空质粒(或“空载体”)的乳酸菌 纤维素、琼脂、水 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1.家禽转基因难度大,成本高,且通过家禽转基因只能改造一种家禽,本实验通过饲料添加转基因乳酸杆菌可满足各种家禽需要;2.转基因家禽可能存在食物安全性问题,将转基因乳酸杆菌加入饲料比较安全;3.转基因乳酸杆菌易扩大培养,生产成本低。
【原卷 18 题】 知识点 基因突变,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正确答案】
初级颖果的 IAA含量高,次级颖果IAA含量低,且授粉后初级颖果的 IAA含量显著增加 提高IAA含量 授粉3天至5天初级颖果中T基因转录量大于次级颖果,IAA合成量多,发育早发育快 促进 A蛋白与F蛋白结合,解除了F蛋白对T基因转录的抑制 反馈
【试题解析】
【分析】分析图1:初级颖果着生在初级枝梗上,次级颖果着生在次级枝梗,与初级颖果相比,次级颖果开花时期晚、营养积累差、充实率低等。
分析图2:野生型水稻的在初级颖果中水稻0天和5天IAA含量均高于次级颖果。A基因缺失突变体中次级颖果和初级颖果中的IAA含量相同,且都很低。
【详解】(1)分析图2结果可知:①据图2可知,野生型水稻初级颖果与次级颖果发育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初级颖果的 IAA含量高,次级颖果IAA含量低,且授粉后初级颖果的 IAA含量显著增加。比较野生型与A基因缺失突变体中两种颖果的IAA含量,推测A基因能提高IAA含量。
②分析图3可知,在初级颖果发育的第5天,T基因的转录量明显高于次级颖果,综合图2、3结果,推测野生型中初级颖果发育优于次级颖果的原因是授粉3天至5天初级颖果中T基因转录量大于次级颖果,IAA合成量多,发育早发育快。进一步研究发现,A基因突变体中两种颖果的T基因转录量一致,且显著低于野生型,导致突变体的初级、次级颖果发育差异消失,推测A基因可促进T基因的转录。
(2)分析图4可知,该研究的自变量是加入底物的种类,分析结果可知,加入A蛋白后,GUS酶活性高于不加底物组和加入F蛋白组,但同时加入F蛋白和A蛋白的那一组中,GUS酶活性明显增高,进一步说明A蛋白与F蛋白结合,解除了F蛋白对T基因转录的抑制,从而确保IAA的生物合成。
(3)在野生型次级颖果中,当IAA含量达到一定水平,可解除A蛋白与F蛋白的结合,从而抑制IAA合成,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而在初级颖果中无此机制,因而初级、次级颖果发育出现差异。
【点睛】该题考查了生长素在初次级颖果中水平差异以维持初次级颖果发育差异的机理,意在考查考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对所学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
18-1(基础) 独脚金内酯(SL)是具有调控植物分枝发生的一类植物激素,SL合成受阻或SL信息传递缺陷的突变体都会出现顶端优势缺失.现有拟南芥SL突变体1和SL突变体2,其生长素水平正常,但植株缺失顶端优势。为研究SL的调控机理,研究者在幼苗期进行以下嫁接实验,培养后观察植株形态。
第一组:突变体1上部+野生型根部,植株上部具有顶端优势;
第二组:突变体2上部+野生型根部,植株上部顶端优势缺失;
第三组:野生型上部+突变体2根部,植株上部具有顶端优势;
第四组:突变体1上部+突变体2根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___________运输到侧芽处,使顶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从而___________其生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___________其生长,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该嫁接实验,第一组嫁接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推测独脚金内酯合成部位最可能在___________,其作用为影响侧枝的生长;第二组嫁接结果无顶端优势,可能的原因是突变体2为___________(“独脚金内酯合成受阻突变体”或“独脚金内酯不敏感突变体”);第4组的嫁接结果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主动运输或极性运输 促进 抑制
2、不同的嫁接(处理)方式 是否有顶端优势
3、(野生型的)根 独脚金内酯不敏感突变体 植株上部有顶端优势
18-2(基础) 为研究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对豌豆节间生长的影响,有人以某种不能合成GA的突变型豌豆幼苗(形态见下图)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去顶芽、叶片涂抹外源GA等处理,两天后检测该节间的IAA、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结果如下表:
组别
①
②
③
④
处理
不处理
涂GA
去顶芽
去顶芽并涂GA
IAA(ngg-1)
91
176
2.8
6.2
GA(ngg-1)
<0.5
1165
<0.5
285
节间长度增加值
16.6
54.6
11.1
39.3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_____,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浓度_____时促进生长,在浓度_____时抑制生长。
2、在豌豆幼茎中,生长素的运输是一种________,方向只能_____,这种运输所需的直接能源是____。
3、比较_____组实验结果可知,豌豆幼苗中产生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______。比较_____组实验结果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豌豆幼苗产生生长素。
4、从上述实验还可推测,生长素能促进豌豆幼苗对赤霉素的_____。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实验中生长素对赤霉素的作用,还可增加一个实验组,该实验组的处理是_____。
【正确答案】 1、伸长 较低 过高
2、极性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ATP
3、①和③ 或 ②和④ 顶芽 ①②或③④
4、吸收和运输 去顶芽,切口处涂抹IAA,叶片涂抹GA
18-3(巩固) 植物的向性运动使根系向下生长从而伸展到水肥更充足的区域,使茎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接受更多的阳光,这些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图1为横放萌发后的玉米种子,图2是以水稻为实验材料所揭示的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种子萌发初期,_____________的含量下降,种子休眠被打破,然后_____________增加促进细胞的分裂,_____________增加使细胞的体积增大。(填激素名称)
2、图1种子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的生长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此时,生长较慢的是_____________侧(填图中字母)。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方面)。
3、据图2分析,细胞分裂素与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之间的平衡调控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为了促进水稻根系快速生长,水稻插秧前_____________(填“能”“不能”)添加细胞分裂素,理由是_____________。
4、水稻插秧前用“移栽灵”处理根,可提高成活率。“移栽灵”的有效成分应该是_____________。研究者采用特定方法敲除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获得了水稻的突变体。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根的长度会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
2、A、D 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为信号调节植物体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理过程
3、(负)反馈 不能 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系生长
4、生长素类似物 变短
18-4(巩固) 植物体中赤霉素(GA)可以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具体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束缚IAA无活性,可以与普通IAA相互转变。其中,①~③表示调节效应。
1、植物体内与IAA生理作用拮抗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
A.细胞分裂素 B.吲哚乙酸 C.脱落酸 D.赤霉素
2、据图分析GA对IAA的调节效应分别是:①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
3、为研究IAA和GA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某课题组选取了甲~戊五种生长速率不同的矮生豌豆突变体。现将一定浓度的IAA和GA溶液分别喷施到五种突变体幼苗上,结果如图6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图中对照组均没有生长
B.体外喷施IAA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
C.IAA和GA共同作用后效果更好
D.同一浓度IAA对不同突变体的作用效果不同
植物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IAA)及其他物质的共同影响。有人以豌豆完整植株为对照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分组进行去除顶芽、去顶并在切口涂抹较低浓度IAA处理后,定时测定侧芽长度,见下左图;
实验二:用14CO2饲喂叶片,测定去顶8h时侧芽附近14C放射性强度和IAA含量,见下右图。
4、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体外喷施IAA通过被动运输方式运输到侧芽
B.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涂抹的低浓度IAA运输到侧芽附近抑制其生长
C.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三碳化合物
D.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侧芽处呼吸速率上升
5、结合所学知识,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去顶后侧芽生长变快的可能机制是什么?
【正确答案】 1、C 2、促进 抑制 3、D 4、BC
5、去顶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的效果被减弱;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
18-5(提升) 下列有关IAA的探究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一)某同学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
实验一:取数量不等的玉米胚芽鞘尖端置于等面积、等体积的琼脂块上,得到一组胚芽鞘的弯曲角度随大琼脂块内胚芽鞘尖端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数据,绘制出曲线如左图。
实验二:用含有不同浓度IAA的小琼脂块代替胚芽鞘尖端重复实验一的有关步骤,得到胚芽鞘的弯曲角度随小琼脂块内IAA浓度变化的曲线,如右图。
(1)为什么实验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________ 。
(2)将含有生长素的小琼脂块置于胚芽鞘断面的________,才能得到图示所示的结果。
(3)实验二中IAA的浓度控制在0 μmol·L-1 ~ 1.8 μmol·L-1之间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________。
(4)图3中,胚芽鞘尖端的数量达到8个时,大琼脂内的IAA浓度约为________ ;此后出现的平直曲线说明了胚芽鞘尖端的IAA进入大琼脂块的方式是________。
(5)根据向光生长原理,对琼脂块上玉米胚芽鞘尖端施加单侧光照,则图3的曲线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________ 。
(二)在多数高等植物中,发育的顶芽抑制侧芽(腋芽)的生长,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茎端去除后导致一个或多个侧芽暴长。发现生长素后不久,在蚕豆植株中人们发现IAA可以代替顶芽以维持对侧芽的抑制作用。在很多其他植物中也证实了这个结果。因此同学A基于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提出这样的假设: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调节具有双重性,顶芽向基运输的生长素在侧芽内过量积累而抑制侧芽的生长。
(6)A同学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了有关实验进行探究,请你用曲线图预测符合该实验假设的实验结果________。
(7)Skoog提出茎尖合成的生长素向基运输到腋芽后,因为腋芽比其他组织对生长素敏感才导致抑制效应。根据这种猜想,请将预测结果进一步标注在(5)小题的曲线图中(画一条曲线即可)。Skoog对腋芽中生长素含量的测定数据发现,去掉顶端后,芽中生长素浓度增加,该实验结果是否支持Skoog与同学A的猜测,为什么?________。
(8)实验研究发现:用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进行的实验表明顶端的生长素并不进入侧芽中。在细胞分裂素的超量表达突变体中发生侧芽大量发生的现象,其他科学实验也表明细胞分裂素对顶端优势的解除有重要影响。请你结合以上所掌握的信息,提出两种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可能原理?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防止照光不均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一侧 IAA对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双相关性,1.3μmol·L-1是促进玉米生长的最适浓度(小于1.3μmol·L-1时,随IAA浓度的增加,IAA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加强;高于1.3μmol·L-1时,IAA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 1.0 μmol·L-1 扩散作用 不会,因为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曲线图如下:
曲线图如下:
根据Skoog的假设:侧芽敏感性更高,去掉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增加会加剧抑制,与去掉顶芽促进侧芽生长的事实不符合
根据A同学的假设:高浓度抑制,去掉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增加会加剧浓度增加,抑制会更加强烈,与去掉顶芽促进侧芽生长的事实不符合 第一种可能: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分解;第二种可能: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第三种可能:即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分解,又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18-6(提升) 由于环境的污染,雾霾天数在一年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出行,对植物的生长同样造成了严重影响,如:雾霾中的颗粒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但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身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表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子发芽
顶端优势
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
插条生根
生长素
促进
促进
抑制
促进
赤霉素
促进
促进
促进
抑制
抑制
细胞分裂素
一般抑制
促进
抑制
脱落酸
促进
乙烯
抑制
促进
1、从表中信息分析,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_____(填“相同”或“不同”),同时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是_____的结果。
2、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②_____。
3、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_____(填“谁花”、“雄花”或“雌花和雄花”)。
4、脱落酸(ABA)会抑制拟南芥种子的萌发,拟南芥种子中有一种隐花色素CRY1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为了研究ABA与隐花色素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人员将野生型拟南芥、CRY1突变体(无法合成CRY1)的种子,分别放在MS培类基和含有不同浓度ABA的MS培养基中,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种子的发芽率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植物体中的脱落酸常常合成于根冠、萎蔫的叶片等部位、其主要作用是抑制_____、促进叶和果实的_____。
②种子萌发不需要光照,但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却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光照条件下培养,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③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测,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是通过_____(填“提高”或“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来实现的,做出这种推测的理由是_____。
【正确答案】 1、不同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2、摘除顶芽 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3、雌花 4、细胞分裂 衰老和脱落 CRYⅠ是感光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 降低 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I,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Ⅰ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原卷 19 题】 知识点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正确答案】
a、c、d 非经典途径 非经典分泌途径分泌的蛋白质肽链中没有信号肽序列,不能被引导进入内质网 磷酸基团 PI(4,5)P2 单体 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能够使一些特殊结构的蛋白质保持活性;防止某些蛋白质前体凝集、易于分泌;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对经典分泌途径是一种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试题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加工,然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1)据图1所示可知,4种非经典蛋白的分泌途径中,a、c、d过程涉及胞吞胞吐过程,需要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来实现。
(2)据图可知,非经典分泌途径分泌的蛋白质肽链中没有信号肽序列,不能被引导进入内质网,某种分泌蛋白的基因中不具有编码信号肽的序列,故可以初步判断该分泌蛋白的分泌途径属于非经典途径。
(3)根据图2所示,FGF2分泌出细胞大致经过三个步骤:
①ATP水解产物中的磷酸基团与FGF2结合,使FGF2被招募到细胞膜上。
②FGF2形成寡聚物之前与膜上的PI(4,5)P2结合,多个FGF2形成寡聚物,寡聚物插入到细胞膜内,最终在细胞膜上形成环形小孔。
③FGF2与HSPG上的受体结合,并以单体的形式储存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4)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能够使一些特殊结构的蛋白质保持活性;防止某些蛋白质前体凝集、易于分泌;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对经典分泌途径是一种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点睛】本题结合题干中的信息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9-1(基础) 图甲表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其中COPⅠ、COPⅡ是囊泡的两种类型,可以介导蛋白质在A与B之间的运输。图乙表示该细胞在分泌蛋白合成前几种生物膜的面积。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A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________合成的“车间”。图甲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2)除了图甲中所示的功能外,溶酶体还能够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保持细胞的 功能稳定。囊泡膜和细胞膜的结构相似,都以______________为基本骨架。
(3)抗体从合成到分泌出细胞,需要经过的具膜细胞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共穿过______层磷脂分子。
(4)请在图中根据“分泌蛋白合成前几种生物膜的面积”画出分泌蛋白分泌后几种生物膜的面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脂质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磷脂双分子层 内质网、高尔基体 0
19-2(基础)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乳腺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代表细胞结构,A、B、C、D、E代表物质。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该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______(填序号),分离出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_____。
2、图甲中A、B、C、D代表细胞内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A类物质的是_____。
①呼吸酶 ②胰岛素 ③ATP合成酶 ④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 ⑤抗体 ⑥RNA聚合酶
3、D物质从合成到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一共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双分子层,能够大大增加细胞内膜面积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序号)。
4、E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E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形成D物质并排出细胞外,需要经过的膜结构依次是(用“→”和序号表示)__________。
5、细胞器③和细胞器④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再加工,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再分泌到膜外,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
6、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时间先后分析,b属于__________(细胞器),而丙图中f属于__________(细胞结构)。依据丙图中f曲线的变化能说明__________。
7、实验期间在该乳腺细胞分泌物中分离出了α-乳蛋白、脂肪、抗体和乳糖四种物质,其中具有放射性的物质是__________
8、请在图丁中绘出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后细胞中这三种生物膜的膜面积变化_____。
【正确答案】 1、①②或②① 差速离心法
2、①③或③① 3、0 ③
4、⑦→③→④→⑦ 5、流动性
6、内质网 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
7、α-乳蛋白、抗体或抗体、α-乳蛋白
8、
19-3(巩固) 图1为白细胞吞噬并消灭病毒的过程。科研人员发现,酵母中的某些蛋白质(如:一种肽酶API)存在着新的蛋白质运输途径(如图2),该蛋白与细胞自噬有关。
1、如图1所示,白细胞能分解病毒,这与小泡内的多种水解酶有关,这些水解酶先在[ ]____________合成,再依次经过____________(填两种细胞器)的加工,最后由囊泡运到吞呹泡内,将病毒分解。这体现了生物膜之间的联系。(括号中写序号,横线上写名称)
2、图1中能产生囊泡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
3、观察图2可知,前体API除通过细胞自噬途径进入液泡外,还可通过____________途径进入液泡。前体API被____________层膜包裹,接着外膜与____________膜融合,进入后内膜裂解,最后形成成熟____________。
4、研究表明,图2中Tor激酶能抑制细胞自噬。而在饥饿状态下,Tor激酶的作用被抑制,自噬小泡通过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液泡形成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②】核糖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3、Cvt 2 液泡(膜) API
4、膜融合(或:胞吞) 自噬小体
19-4(巩固) 自身信号序列是蛋白质分选的依规。正常细胞中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含有信号序列,没有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不含信号序列。而高尔基体的顺面区可接受来自内质网的物质并转入中间膜囊进一步修饰加工,反面区参与蛋白质的分类和包装。下图表示高尔基体的结构及发生在其反面区的3条分选途径。
1、根据图示,胰岛素属于______型分泌,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功能。
2、进入高尔基体的部分蛋白质会在S酶的作用下形成M6P标志,与图中所示的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会转化为溶酶体酶。若S酶功能丧失,细胞中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3、研究发现,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有信号序列,而从内质网输出的蛋白质不含信号序列,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能否进入内质网取决于蛋白质是否有信号序列。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请简要写出你的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调节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3、 分泌蛋白的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剪切掉
4、除去内质网蛋白的信号序列后,将信号序列和细胞质基质蛋白重组,观察重组的重组的细胞质基质蛋白与重组前相比能否进入内质网
19-5(提升) 如图是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细胞结构,数字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______(填字母)表示溶酶体,它是由____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溶酶体内部含有水解酶,这些水解酶是在______(填细胞器名称)上合成的。溶酶体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细胞内生物膜系统在____________上的紧密联系。
2、人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LDL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以______方式进入细胞,囊泡膜与溶酶体膜____________,
3、从过程⑥—⑨可推测溶酶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结构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正确答案】 1、A 高尔基体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结构和功能
2、胞吞 胆固醇等
3、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4、产生核糖体RNA,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
19-6(提升) 人体甲状腺激素(T3、T4)是一种含碘的酪氨酸行生物。下图是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的主要过程(①→③代表细胞结构,a→e代表生理过程):甲状腺内的滤泡细胞利用从血液中吸收的氨基酸和I-细胞内I-浓度比血液中高20-25 倍),首先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分泌到滤泡腔中。后者经碘化后储存。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滤饱细胞会回收确化甲状腺球蛋白,并水解产生工工,释放到血液中。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上Na+—I-同向转运体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_____依靠这一转运体进入细胞的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 。
(2)以3H标记的酪氨酸培养甲状腺滤泡细胞,一段时间后会在细胞外检测到3H-甲状腺球蛋白,3H-酪氨酸首先在细胞的[ ]________([ ]填序号,“ ”填名称)上被利用,以完成甲状腺球蛋白基因表达的_________过程,结构③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消耗的ATP来自于细胞的____________(场所)。
(3)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滤泡细胞通过d过程回收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完成d过程需要细胞膜上_____________(载体或受体)参与。完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性________。
(4)甲状腺激素以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形式储存在滤泡腔内,可供人体利用 50~120 天之久。临床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时,常用丙硫氧嘧啶以抑制c过程,但发现药物起效较慢,试解释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蛋白质 主动运输 ①核糖体 翻译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 分类 包装和分泌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受体 流动 滤泡腔内贮存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多,需要被耗竭后药效才能体现
【原卷 20 题】 知识点 基因突变,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9:3:3:1和1:1:1:1的变式类型及应用,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PCR扩增的原理与过程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20-1(基础) 柑橘的果皮色泽同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A、a,B、b,C、c等表示),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红色,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不含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黄色,其余表现为橙色。现有三株柑橘进行如下甲、乙两组杂交实验。
实验一: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6∶1
实验二: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12∶1
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柑橘的果皮色泽受______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实验一子代红色果皮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橙色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种,子代红色果皮的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型。若实验二中橙色亲本的基因型已确定,则橙色子代有______种基因型。
(3)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已知R酶是由S、L基因控制合成的,原核生物蓝藻(蓝细菌)R酶的活性高于高等植物。如何利用这一信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以提高其光合作用效率,请简述实验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3 AaBbCc 3 红色∶橙色∶黄色=45∶50∶1 9 获取蓝藻的S、L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蓝藻的S、L基因导入去除了S、L基因的柑橘体细胞;目的基因(蓝藻S、L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从而筛选出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
20-2(基础) 某二倍体豆科植物易感染白粉病而严重影响产量。该植物体内含有E 和F基因,E基因决定花粉的育性,F基因决定植株是否存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白粉病基因随机导入EEFF植株(甲)的受精卵,获得改造后的EeFF(乙)和EEFf(丙)两种抗病植株(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后分别产生e和f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乙、丙叶片中的RNA,并离出mRNA,________后进行PCR扩增,分析扩增产物可了解抗白粉病基因是否______。由于m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容易受______的攻击反应而降解,因而在提取过程中要严格防止污染,并设法抑制其活性,这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
2、研究发现,E基因失活为e基因使“花粉”的育性减少了1/2。
①请从甲、乙、丙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进行验证。请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_____。
②为进一步研究这两对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科研人员利用两种抗病植株作进一步实验。
实验方案∶将EeFF和EEFf杂交获得F1,在F1中选择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自交,观察F2植株中抗病与不抗病性状的比例。
预期结果∶若_________,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F2中抗病植株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正确答案】 1、逆转录 表达 RNA酶
2、 EeFf F2全为抗病植株 8∶1
20-3(巩固) 某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花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研究小组让红花植株(AaBb)自交,子代的花色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3:6:7,回答下列问题:
花色
紫花
红花
白花
基因型
A_bb
A_Bb
A_BB、aa__
(1)利用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________________(填“母本”或“父本")进行去雄,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a和B、b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成员发现在红花植株(AaB)自交后代的植株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都没有出现性状分离,这部分个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个体在后代植株中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4)基因工程可将一个或多个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中,有研究人员把抗虫基因A成功导入该植物的染色体中,结果发现有一批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抗虫:不抗虫=3:l,另一批转基因植株未转基因的植株测交后代中抗虫:不抗虫=3:1,如何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母本 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遵循 红花植株(AaBb)自交,子代的花色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3:6:7,为9:3:3:1的变式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1/2 自交后代抗虫:不抗虫=3:1的亲本,只在一条染色体上导入了抗虫基因A(一个或几个均可) 测交后代3:1的亲本,则有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导入了抗虫基因A
20-4(巩固) 燕麦颖色有黑颖、黄颖和白颖之分,由等位基因B、b和Y、y控制。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只要有基因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请回答有关问题。
1、控制燕麦颖色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2、F2中表现为黑颖的植株的基因型有___种,其中无论自交多少代,后代均表现为黑颖的个体在F2表现为黑颖植株中占的比例为____。
3、科学家从野生杂草中偶然获得一抗虫基因D,现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该抗虫基因导入到上述燕麦植株F1的染色体DNA上中获得抗虫燕麦M1、M2、M3(每株转基因植物的染色体只插入一个抗虫基因D),然后让 M1、M2、M3植株分别自交,结果如下:
M1自交结果: 抗虫黑颖:不抗虫黄颖:不抗虫白颖=12:3:1
M2自交结果: 抗虫黑颖:不抗虫黑颖:抗虫黄颖:抗虫白颖=8:4:3:1
M3自交结果: 抗虫黑颖:不抗虫黑颖:抗虫黄颖:不抗虫黄颖:抗虫白颖=9:3:2:1:1
①检测基因D是否成功导入转基因燕麦的染色体上,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
②转基因植株M1的体细胞中,D基因和B基因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转基因植株M2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可表示为______
③若用“I”表示染色体,用“•”表示基因位置,请在下图中画出M3的体细胞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
④若转基因植株M4插入的一个D基因不与控制颖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M4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应为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两 2、6 1/3
3、DNA分子杂交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Y、By、bDY、bDy 抗虫黑颖:抗虫黄颖:抗虫白颖:不抗虫黑颖:不抗虫黄颖:不抗虫白颖=36:9:3:12:3:1
20-5(提升) 亚洲棉的光籽(无短绒)和毛籽(有短绒)是一对相对性状,为探究棉绒的遗传规律并揭示其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已知不同类型碱基对相对分子量基本相同)。
1、利用表型为光籽的不同突变体与野生型毛籽棉进行杂交,统计F1自交结果如下表:
组别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①
突变体甲×毛籽棉
光籽:毛籽=3:1
②
突变体乙×毛籽棉
光籽:毛籽=9:7
③
突变体丙×毛籽棉
光籽:毛籽=13:3
据表可知,突变体乙光籽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定律;②组F2光籽棉中的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推测③组F1测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综合三组杂交实验结果,表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8号染色体的~880kb至~903kb区间与突变体甲的光籽表型相关。根据野生型毛籽棉的该区间设计连续的重叠引物,提取________________进行PCR,产物扩增结果如下图。
据图推测8号染色体上第_______________对引物对应的区间(简称M)内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_是突变体甲光籽出现的根本原因。
3、研究者对杂交组合①的F2进行扩增,证实甲的光籽表型与区间M密切相关。得出此结论的具体扩增结果应该是:F2中光籽个体中_______________,而所有毛籽个体只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小的产物。
【正确答案】 1、基因的自由组合 1/9 光籽:毛籽=3:1 基因与性状之间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或一种性状可能与多对基因相关联)
2、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基因组DNA(或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8号染色体上的DNA) 6 增添
3、1/3只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产物;2/3既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产物,也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小的产物
20-6(提升) 某种鸟类(2N=76)为ZW型性别决定,其羽毛中的黑色素由等位基因A/a中的A基因控制合成,且A基因越多,色素越多。回答下列问题:
1、若等位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
①雌鸟羽毛的颜色有_____种,其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可以形成_____个四分体。
②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子代中黑色羽毛∶灰色羽毛∶白色羽毛=_____。
2、若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另有一对不在性染色体上的控制色素分布的等位基因B/b。研究者进行了如图杂交实验:
①根据杂交实验可以判断,A/a和B/b所在染色体属于_____,能够使色素分散形成斑点的基因型是_____。
②F2中基因型种类最多的性状是_____,让F2中的纯灰色雄鸟与灰色斑点雌鸟杂交,子代新出现的羽毛性状占_____。
【正确答案】 1、2 38 1∶2∶1
2、非同源染色体 BB或Bb 纯白
【原卷 21 题】 知识点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生物的进化综合
【正确答案】
(1)二者由不同的动物授粉,存在生殖隔离
(2) 粉龙头 粉龙头 Aa 自交
(3)与野生型粉龙头相比,变异型粉龙头黄蜂的访花率大幅下降,而蜂鸟的访花率上升,说明单基因突变会导致授粉者的比例大幅改变,从而导致分裂进化
(4)变异型粉龙头与蜂鸟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多利于蜂鸟授粉的适应性特征,并将决定这些适应性特征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逐代累计,形成了野生型红龙头,故其蜂鸟的访花率远低于野生型红龙头
【试题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1)由于粉龙头和红龙头由不同的动物授粉,存在生殖隔离,故科研工作者把粉龙头和红龙头定为两个物种。
(2)根据题干信息,红龙头细胞中编码类胡萝卜素分解酶的基因(a)是有缺陷的,导致酶完全失活,花瓣细胞中有类胡萝卜素积累,表现为红色,推断红龙头的基因型为aa,根据粉龙头细胞中该基因(A)是正常的,因此花瓣只呈现由花青素导致的粉红色,两者存在生殖隔离,基因不能交流,推断粉龙头的基因型为AA。
①用粉龙头AA和红龙头aa为亲本杂交,子一代Aa表现为粉龙头。
②用子一代Aa与粉龙头AA杂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基因型为Aa的个体,多次重复。
③将筛选出的个体Aa自交,获得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粉龙头的变异型粉龙头。
(3)研究人员调查了黄蜂和蜂鸟对四种植物的访花率,得到表中所示结果,分析表格可知,与野生型粉龙头相比,变异型粉龙头黄蜂的访花率大幅下降,而蜂鸟的访花率上升,说明单基因突变会导致授粉者的比例大幅改变,从而导致分裂进化,故该数据支持了研究人员的猜想:单基因突变导致了祖先种的分裂进化。
(4)由于变异型粉龙头与蜂鸟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多利于蜂鸟授粉的适应性特征,并将决定这些适应性特征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逐代累计,形成了野生型红龙头,故其蜂鸟的访花率远低于野生型红龙头。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21-1(基础)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果蝇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见下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会发生胚胎早亡现象。请分析回答: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
2、北美大陆一些地区出现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
A.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使胚胎早亡基因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相邻区域的距离,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甲地果蝇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那么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中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甲地”或“戊地”)。
【正确答案】 1、种群 物种 2、AC
3、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最终导致生殖隔离(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方向的改变,导致生殖隔离) 甲地
21-2(基础) 从4月17日起,一群由15头亚洲象所组成的象群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迁徙,目前已经活动到云南玉溪市境内,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亚洲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中国境内只有300头左右,只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有300头亚洲象,这些大象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象群的_____;这15头象组成的象群属于_____。
2、据生物学家研究记载,亚洲象与非洲象杂交产生的后代无法存活,属于两个物种。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两种大象形成的基本环节包含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以及_____等三个基本环节。
3、早在两千多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曾有亚洲象分布,但随着时间推移,已经看不到亚洲象的踪迹,导致其消失的原因不可能有_____(单选)
A.某些类型的亚洲象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亚洲象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亡的基因
D.人类砍伐森林的面积大规模增加
4、我国环境保护组织与东南亚各国紧密保持联系,共同保护亚洲象,使得亚洲象近些年来的数量有所增加。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除了在物种这一层次展开外,还应该在_____和_____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正确答案】 1、基因库 种群 2、自然选择 隔离 3、B
4、基因 生态系统
21-3(巩固) 某地有两个猴面花姐妹种——粉龙头和红龙头,二者分布区重叠,前者由黄蜂授粉,后者由蜂鸟授粉。红龙头细胞中编码类胡萝卜素分解酶的基因(a)是有缺陷的,导致酶完全失活,花瓣细胞中有类胡萝卜素积累,表现为红色。而粉龙头细胞中该基因(A)是正常的,因此花瓣只呈现由花青素导致的粉红色。
1、科研工作者把粉龙头和红龙头定为两个物种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猜测粉龙头和红龙头起源于一个粉色花的祖先种。祖先种发生A基因的突变后,产生橙红色突变体,突变体改为由蜂鸟授粉,导致祖先种分裂进化为粉龙头和红龙头两个种。为了检验这一猜想,研究人员用杂交的方法获得了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粉龙头的变异型粉龙头,流程如下:
①用粉龙头和红龙头为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为___________。
②用子一代与________杂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基因型为_________个体,多次重复。
③将筛选出的个体_________,获得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粉龙头的变异型粉龙头。
3、研究人员又培育出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红龙头的变异型红龙头。变异型粉龙头开橙黄色花,变异型红龙头开深粉色花。研究人员调查了黄蜂和蜂鸟对四种植物的访花率,得到下表所示结果。该数据支持了研究人员的猜想:单基因突变导致了祖先种的分裂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黄蜂(访花率103每小时每花)
蜂鸟(访花率103每小时每花)
粉龙头野生型(粉红色)
15.4
0.0212
粉龙头变异型(橙黄色)
2.63
1.44
红龙头野生型(红色)
0.148
189
红龙头变异型(深粉色)
10.9
168
4、变异型粉龙头的蜂鸟访花率远低于野生型红龙头,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尝试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二者由不同的动物授粉,存在生殖隔离
2、粉龙头 粉龙头 Aa 自交
3、与野生型粉龙头相比,变异型粉龙头黄蜂的访花率大幅下降,而蜂鸟的访花率上升,说明单基因突变会导致授粉者的比例大幅改变,从而导致分裂进化
4、变异型粉龙头与蜂鸟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多利于蜂鸟授粉的适应性特征,并将决定这些适应性特征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逐代累计,形成了野生型红龙头,故其蜂鸟的访花率远低于野生型红龙头
21-4(巩固) 说起捕猎,动物们有两个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就是速度与力量。为了逃避追杀,不少动物都是飞毛腿,想要追上它们,没别的办法,只能比它们更快。而在速度方面堪称一流的猎手,不是豺狼虎豹,而是一种凶狠的甲虫——虎甲。虎甲每小时只能跑9公里,也就比人的步行速度快一些。换一个比较方式你就会知道虎甲的速度有多快。在1秒内,虎甲能跑125个身体的长度,而人类世界短跑冠军博尔特,他在全力争夺金牌时,每秒钟也就能跑到6个身长而已。在虎甲的速度之下,它的猎物蝗虫、蟋蟀、蚂蚱只能瑟瑟发抖。
1、虎甲与蝗虫、蟋蟀和蚂蚱之间比“速度”,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做______________。
2、奔跑速度快的虎甲保留了下来,奔跑速度慢的被淘汰,这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虎甲是一个大的类群,常见的种类有中华虎甲、大王虎甲、散纹虎甲和金斑虎甲等,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这些虎甲之间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说明这些虎甲仍属于同一个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
3、中华虎甲、大王虎甲、散纹虎甲和金斑虎甲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不同虎甲捕食的昆虫不同;栖息的环境也不完全一样,说明不同的虎甲之间已经发生了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
4、假设中华虎甲有一个足够大的种群,并且雌雄之间的交配是随机的,且交配后代都可育,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突变发生。在某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中,显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是36%,则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协同进化 2、自然选择 遗传(基因)多样性 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3、随机性(或不定向性)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4、20% 80%
21-5(提升)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现有一野生型青蒿种群,请分析回答:
1、该青蒿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该种群含有大量可遗传的变异,其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青蒿种群中花的白色和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白花植株抗病性弱易死亡且青蒿素含量 低,则经多代培养之后,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判断依据为___________________。
3、青蒿的叶片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A和a、B和b表示),现有两纯合的两面青个体和一面青个体杂交,F1全是两面青。让 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 F2中有三种表现型,即两面青色、花青色和一面青色,它们的比例为 9∶3∶4。F2中花青色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F2中花青色与一面青色个体交配,后代出现一面青色个体的概率是________。
4、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二倍体)可获得四倍体植株,低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 同一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因库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2、是 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控制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AAbb Aabb或aaBB aaBb 1/3
4、抑制纺锤体形成 不是 其杂交后代三倍体不育
21-6(提升) 适应辐射现象表现为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从而适应不同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如图1所示。通常适应辐射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I.环境性适应,指物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并分化出不同物种;II.普遍性适应,指物种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特性或能力来适应新环境;III.群岛化适应,指生物类群迁入到一系列相互隔离的生态系统中(如岛屿和山地),进而发生快速的适应性进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应辐射是_____________的结果,_____________等可遗传的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就是适应辐射的产物,属于适应辐射中的_____________类型,这13种地雀的存在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_____多样性。
(3)以下属于适应辐射的有_____________
①蝙蝠以回声定位捕食猎物,而灯蛾科昆虫能发射超声波使其失灵
②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的山地植物,体型普遍矮小,叶片表面密布绒毛
③起源于盾皮鱼的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分别生活于各自的水环境中
④翼手目包括多种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虫,还有吸血蝠和食鱼蝠等
(4)为了探索鼠尾草属部分植物的适应辐射机制,科研小组对传粉者熊蜂的体长与鼠尾草花冠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熊蜂的体型大小与花冠长度呈_____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这一结果与传统上“长口器吸食长花冠内的花蜜”的进化模式相悖,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当体型大的熊蜂访问花冠_____________的花时,因受花冠口限制而导致_____________。还有部分鼠尾草属植物的传粉媒介从蜂类向鸟类转变,这说明植物、蜂类和鸟类在相互选择中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长期)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群岛化适应(III) 物种 ③④ 负相关 长 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影响传粉 协同进化
答案解析
1-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详解:
A、蔗糖水解能形成果糖和葡萄糖两种单糖,乳糖水解能形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两种单糖,但麦芽糖水解只能形成一种单糖即葡萄糖,A错误;
B、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P,S,Fe等),从基本组成元素来看,二者不相同,B错误;
C、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C错误;
D、脂质具有储存能量(如脂肪)构成膜结构(如磷脂、胆固醇等),调节生理功能(如性激素等)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1-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在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详解:
A、生物大分子中的核酸不会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正确;
B、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脂质不属于生物大分子,B错误;
CD、由分析可知,种类繁多的生物大分子是由种类较少的单体脱水形成,该过程需要酶进行催化,CD正确。
故选B。
1-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该化合物可能是蛋白质或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是C、H、O,该化合物可能是糖类或脂肪,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该化合物可能是核酸或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④的组成元素是C、H、O,该化合物可能是糖类或脂肪。
详解:
A、若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含有C、H、O、N,最可能的是氨基酸,A错误;
B、若②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化合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可是糖类或脂肪,B正确;
C、③的组成元素为C、H、O、N、P,可能是核酸,若③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可能是DNA或R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正确;
D、若④是主要在动物肝脏和肌肉中合成的储能物质,则④是糖原,D正确。
故选A。
1-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
2、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3、淀粉、糖原、纤维素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麦芽糖是由2分子葡萄糖形成的二糖。
详解:
A、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Fe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A错误;
B、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个RNA分子水解后能得到4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
C、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有C、H、O、N,氨基酸R基中可能含有P,DNA分子的组成元素为C、H、O、N、P,两者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C错误;
D、淀粉、糖原、纤维素和麦芽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彻底水解后,得到的产物是相同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
1-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长期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是糖原,二糖是乳糖。
详解:
A、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A错误;
B、饲料中玉米、谷物等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食物中大量的糖转化成了脂肪,因此北京鸭能迅速育肥,B正确;
C、与黄瓜条和萝卜条相比,烤鸭特有的多糖是糖原,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乳糖属于二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C错误;
D、一张鸭肉卷饼中含的各种有机物,如脂质、蛋白质、糖类等,糖类含C、H、O三种元素,因此其共有的组成元素是C、H、O,D错误。
故选B。
1-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结果是形成肽键。2、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
A、如果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3表示R基,种类约有21种,A错误;
B、如果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是碱基,DNA中的碱基含有A、T、C、G四种,B错误;
C、如果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表示含氮碱基有A、U、C、G四种,4种,C正确;
D、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都是葡萄糖,但是不同多糖的葡萄糖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D错误。
故选C。
2-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①-⑤分别表示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
详解:
A、图中细胞器分别表示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内质网和核糖体,在高倍镜下不能观察到内质网,高尔基体和核糖体等细胞器,也不能观察到叶绿体、线粒体的内部结构,A错误;
B、③为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等有机物,不含③的真核生物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异养型生物,B正确;
C、②和④是单层膜的细胞器,⑤不具有膜结构,汗腺细胞不分泌蛋白质,故其细胞中②的含量不会较多,C错误;
D、①是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不含①的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而不含①的原核细胞如好氧细菌等,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2-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易被醋酸洋红或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期,染色质呈细长丝状且交织成网状;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染色质细丝高度螺旋、缩短变粗成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
2.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4.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
A、原核细胞中也会存在DNA复制过程,而DNA复制过程中会出现相关酶与DNA结合的情况,因此原核细胞中存在DNA—蛋白质的短时复合物,A正确;
B、翻译时会形成RNA一蛋白质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可参与构成核糖体,因为核糖体的成分中有蛋白质,B错误;
C、在DNA转录合成RNA时,需要有RNA聚合酶的参与,故转录时会形成DNA一蛋白质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含有RNA聚合酶,C正确;
D、DNA复制需要解旋酶,故DNA复制会形成DNA一蛋白质复合物,其中蛋白质可能是解旋酶,也可是D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B。
2-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达来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催化,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在核糖体。
详解:
A、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生产的H2O中的氢来自参与反应的氨基和羧基,A错误;
B、RNA聚合酶是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C错误;
D、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线粒体自身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2-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细菌、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详解:
①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能合成蛋白质,①正确;
②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但没有线粒体的某种原核细胞也会进行有氧呼吸,如蓝细菌细胞,②错误;
③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含有叶绿体,如蓝细菌细胞是原核细胞,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③错误;
④植物细胞内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能参与光合作用,而液泡中的色素不能参与光合作用,④错误;.
⑤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中都含有蛋白质,且三种结构中都含有RNA,⑤正确;
⑥核膜上的核孔能让蛋白质和RNA进出,但不是自由出入,核孔具有选择性,⑥正确;
⑦电子显微镜下才可看到线粒体外膜、内膜及内膜向内折叠成的嵴,⑦错误。
故选C。
2-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转录的场所:细胞核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与转录有关的酶:DNA解旋酶、RNA聚合酶;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详解:
A、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则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基因只需转录,不需要进行翻译,A正确;
B、由图可知,参与组成核糖体的RNA还有来自核仁以外的5srRNA,蛋白质也有来自核仁的大核糖核蛋白颗粒,B错误;
C、加工过程中,未及时利用的RNA和蛋白质会重新进入加工的周期中,C错误;
D、核糖体在细胞质中合成,D错误。
故选A。
2-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其中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详解:
A、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原核生物的rRNA是裸露的DNA转录形成的,A错误;
B、由题目信息分析,当核糖体上没有蛋白质时肽键依然可以合成,说明起催化作用的是RNA,RNA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为RNA病毒,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中包含RNA,二者水解后的产物中都有核糖,C正确;
D、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D正确。
故选A。
3-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图中②是内质网,③是核膜,④是染色质,⑤是核仁,⑥是核孔。
2、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通过核孔实现的。
详解:
A、⑤是核仁,③是核膜,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仁, A错误;
B、⑥是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
C、细胞核可以储存遗传物质,可以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C正确;
D、④所示结构为染色质,D正确。
故选A。
3-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是内质网,②是细胞核的核孔,③是染色质,④是核仁、⑤是核膜;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
A、②是细胞核的核孔,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孔数目的多少能反映细胞代谢的强弱,A正确;
B、③是染色质,染色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线粒体内没有染色质,B错误;
C、④是核仁,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因此若核仁被破坏,会影响核糖体的形成,C错误;
D、⑤是核膜,核膜是双层膜,有4层磷脂分子,D错误。
故选A。
3-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
A、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但细胞质基因也能控制部分代谢活动,A错误;
B、唾液腺细胞与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唾液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泌能力,因此唾液腺细胞的核仁大、核孔数目多,B错误;
C、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内质网膜与外层核膜直接相连,C正确;
D、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核孔具有选择性,如脱氧核糖核酸不能通过核孔,D错误。
故选C。
3-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核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核膜起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
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如RNA和蛋白质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如DNA不能通过核孔,A错误;
B、核膜是双层膜结构,含有四层磷脂分子,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有选择性,B错误;
C、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与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C正确;
D、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但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
故选C。
3-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
A、变形虫去核后代谢会渐渐停止是因为细胞核是新陈代谢的控制场所,A错误;
B、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B正确;
C、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
D、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对真核细胞来说,失去了细胞核就失去了分裂能力,D正确。
故选A。
3-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核具有以下结构: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中分开;
(2)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并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疾病,最新研究表明,其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
详解:
A、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能够控制物质进出,核孔的数目因细胞种类及代谢状况不同而有差别,代谢旺盛的细胞核孔数目较多,A正确;
B、从功能上讲,核孔复合体具有双向性,表现在既介导蛋白质(如解旋酶)的入核转运,又介导RNA(如mRNA)的出核转运,B正确;
C、核孔具有选择性,RNA、蛋白质物质可通过核孔,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核膜进出细胞核,C错误;
D、核膜是双层膜,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即两层磷脂双分子层,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D正确。
故选C。
4-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包括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A、图中a表示物质运输速度与细胞外浓度呈正相关,所以物质运输为自由扩散,性激素以a方式(自由扩散)进入细胞,A正确;
B、b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物质运输速度与细胞外浓度呈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之后运输速率不再增加,可能受到载体数量或能量限制,所以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葡萄糖如果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出细胞则需要耗能,如果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出细胞则不需耗能,B错误;
C、c表示胞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错误;
D、图示的运输方式需载体协助的只有b,D错误。
故选A。
4-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如果使用药物抑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活性,则物质X的运输速率迅速下降”,说明物质X出入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如果抑制呼吸作用,却对其运输速率没有影响”,说明物质X出入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A、根据题意可知,“如果使用药物抑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活性,则物质X的运输速率迅速下降”,说明物质X出入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又“如果抑制呼吸作用,却对其运输速率没有影响”,说明物质X出入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根据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和不需要消耗能量的特点,确定该物质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B、由于物质X出入细胞时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B正确;
C、甘油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所以方式不同,C错误;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D正确。
故选C。
4-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只能进行无氧呼吸。2、根据题意,红细胞能逆浓度转运K+和Na+,该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
A、红细胞能维持较高浓度的K+,说明K+可以逆浓度运输,与主动运输密切相关,A正确;
B、人成熟红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Na+对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B错误;
C、红细胞内含有Na+、K+,均来自食物的消化、吸收,C正确;
D、人体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故氧气含量不会影响该细胞吸收Na+、K+(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B。
4-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氢离子运进液泡需要消耗能量可知,氢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运进液泡,氢离子在液泡内的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
详解:
A、根据“液泡膜上H+-焦磷酸酶能利用水解焦磷酸释放的能量将H+运进液泡”可知,氢离子在液泡内的浓度大于细胞质基质,故液泡中H+以被动运输进入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根据“液泡膜上H+-焦磷酸酶能利用水解焦磷酸释放的能量将H+运进液泡”和“液泡膜上的转运蛋白M将H+运出液泡”可知,H+-焦磷酸酶及转运蛋白M均具有转运功能,B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Na+由细胞质基质运进液泡需要氢离子浓度梯度的驱动,故推测细胞质基质中的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液泡,C错误;
D、细胞质基质中的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液泡,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低温会影响转运蛋白M的功能,故会影响Na+由细胞质基质运进液泡,D错误。
故选B。
4-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而相应地将细胞外K+泵入细胞内,说明Na+出细胞、K+进细胞均为主动运输。该电化学梯度能驱动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运进葡萄糖,说明葡萄糖运进也需要能量,为主动运输。葡萄糖出细胞则为协助扩散。
详解:
A、利用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而相应地将细胞外K+泵入细胞内,说明Na+出细胞、K+进细胞均为主动运输,题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Na+的方式依次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A正确;
B、题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葡萄糖的方式分别属于主动运输、协助扩散,B错误;
C、题图示中的Na+/K+一AT-Pas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从而维持膜内外一定的电化学梯度,C正确;
D、题图示说明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可以直接来自ATP的水解(如钠离子出细胞),也可以是来自势能(如葡萄糖进细胞),D正确。
故选B。
4-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图中NHX将H+运入细胞的同时将Na+排出细胞,也可以将Na+运入液泡的同时将H+运出液泡,P型ATP酶可以将H+运出细胞,KUP将H+和K+运入细胞,V型ATP酶可以将H+运入液泡,CLC将H+运出液泡的同时,将Cl-运出液泡。
详解:
A、从图中看出P型和V型ATP酶通过消耗ATP主动运输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运出细胞或运入液泡,降低了细胞质基质中H+的浓度,液泡中H+可以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电化学势能,驱动载体蛋白NHX,将Na+进行转运;由于P型ATP酶将H+运出细胞,细胞外的H+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驱动载体蛋白KUP,将K+进行转运,所以为Na+和K+的转运提供了动力,A正确;
B、NHX运输Na+有利于降低细胞质基质中Na+含量,增大液泡的细胞液浓度,提高耐盐性,B正确;
C、CLC开放后H+和Cl-顺浓度梯度转运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
D、盐囊细胞膜上的某些载体蛋白,例如P型ATP酶,可以同时具有运输离子和催化ATP水解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5-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酶的作用机理:降低反应活化能。
2、酶的化学本质: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化学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
详解:
A、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又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例如淀粉酶是蛋白酶的底物,A正确;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化学反应速率,B正确;
C、酶的专一 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C正确;
D、少数RNA也可以作为酶起催化作用,而双缩脲试剂不能与RNA发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D。
5-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详解:
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A正确;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RNA的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B错误;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RNA不与双缩脲试剂反应,C错误;
D、酶的最适pH并非都接近中性,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偏酸性,D错误。
故选A。
5-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
A、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A正确;
B、胃液呈强酸性,唾液淀粉酶进入其中会变性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B正确;
C、淀粉无还原性,其水解产物麦芽糖和葡萄糖具有还原性,可用斐林试剂检测,C正确;
D、唾液淀粉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起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D。
5-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甲酶的催化活性仅取决于酶蛋白本身的结构;乙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锰、铁等离子)或辅酶(有机小分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共同组成”,说明甲酶和乙酶的结构不同。
详解:
A、根据题干信息“甲酶的催化活性仅取决于酶蛋白本身的结构,乙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锰、铁等离子)或辅酶(有机小分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共同组成”,而血红蛋白含有铁,所以血红蛋白不属于甲酶,A错误;
B、乙酶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共同组成,所以辅助因子影响酶蛋白的空间结构,B错误;
C、甲酶和乙酶都属于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所以不能用双缩脲试剂进行区分,C错误;
D、甲酶和乙酶的结构不同,其功能也可能不同,因此二者作用的部位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5-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蛋白质可以被蛋白酶降解,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降解蛋白质时使蛋白质内的肽键断开。
详解:
A、根据题目信息泛素是一种多肽,多肽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受DNA控制,A正确;
B、泛素是一种多肽,其合成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但蛋白质酶体的降解具有专一性,只降解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不能得出泛素在蛋白质酶体降解的结论,B错误;
C、不论细胞质还是细胞核都存在不需要的致病蛋白质,它们都需要被标记后被蛋白质酶体降解,C正确;
D、蛋白质酶体具有降解致病蛋白质的功能,降解是酶催化下把蛋白质分解的过程,因此,蛋白质酶体具有酶的催化功能,其催化断裂的化学键是肽键,D正确。
故选B。
5-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其本质有蛋白质和RNA两种;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和温和性;酶催化的实质是通过酶参与反应过程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
①酶本质有蛋白质和RNA两种,其中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RNA则不能,①错误;
②酶催化的实质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②错误;
③酶的专一性指的是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因此酶具有专一性,③错误;
④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主要由遗传物质的表达决定,④错误;
⑤酶的作用场所可以在细胞内,也可以在细胞外,因此不一定要外分泌,不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也要进行生命活动,也需要酶,⑤错误;
⑥蛋白质类酶可以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水解, RNA类酶也可以作为底物被其水解酶分解,⑥正确。
故选D。
6-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 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第二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产生乳酸,不产生ATP。
详解:
A、人的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错误;
B、运动员腿部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乳酸不产CO2,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CO2,即运动员腿部肌肉细胞产生CO2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B正确;
C、肌肉细胞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会产生NADH,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NAD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C错误;
D、肌肉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NADH与氧气结合形成水,D错误。
故选B。
6-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H]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是乳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详解:
A、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当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时,只能说明细胞进行了有氧呼吸,无法说明细胞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A错误;
B、某些组织细胞处于缺氧状态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留存在乳酸中。其余以热能形式释放或转移至ATP中,B正确;
C、在安静状态下,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用于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第三阶段的场所在线粒体内膜,C错误;
D、人体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在第二阶段[H]与丙酮酸生成乳酸,没有[H]的积累,D错误。
故选B。
6-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2、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详解:
A、快缩肌纤维基本上没有线粒体存在,说明其基本不进行有氧呼吸,不能产生大量CO2和H2O,A错误;
B、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合成ATP,B错误;
C、参加快跑后出现肌肉酸痛,主要是由快缩肌纤维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造成的,C正确;
D、慢缩肌纤维可为慢跑运动持续提供ATP,ATP主要来自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合成,D错误。
故选C。
6-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
A、①表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无氧呼吸有①过程,ATP和NADH仅在①过程产生,A正确;
B、据图可知,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CO2,B正确;
C、①③④三个阶段都可以产生ATP,但只有①③可以产生NADH,C错误;
D、③过程属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H2O的参与,有氧呼吸既能产生水也能消耗水,D正确。
故选C。
6-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②表示有氧呼吸,①③表示无氧呼吸。
详解:
A、缺氧条件下,外源性CytC便能进入细胞及线粒体内,提高氧的利用率,说明补充外源性CytC会导致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H]的减少,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外源性CytC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缺氧条件下补充外源性CytC后,提高氧的利用率,会促进细胞有氧呼吸②过程,该过程有水的生成,不能促进③过程,B错误,C正确;
D、补充外源性CytC可提高氧的利用率,故在临床上可用于组织细胞缺氧急救的辅助治疗,D正确。
故选B。
6-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在阳极室,微生物催化氧化有机物而产生电子和质子,电子通过导线传递到阴极,同时H+通过质子交换膜参与反应。
详解:
A、分析题图可知,该燃料电池涉及的化学反应发生在微生物细胞外,A错误;
B、电能是由产电微生物经细胞呼吸直接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B错误;
C、图中产电微生物在阳极室的氧化产物是CO2和H+和e-,C错误;
D、在有氧环境下,阴极室内的电子受体是O2,还原产物是H2O,D正确。
故选D。
7-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变为醋酸。
详解:
A、乳酸菌是厌氧菌,所以应用乳酸菌制造酸奶时,开始就应密封,不能先通气,A错误;
B、果醋发酵中,醋酸菌在供应氧气和糖源充足时,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B错误;
C、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利用的是天然菌种,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C正确;
D、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因此酒精发酵时不能通入空气,D错误。
故选C。
7-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葡萄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葡萄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详解:
A、葡萄汁装入瓶中时要留出大约1/3的空间,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为大量繁殖提供能量,A错误;
B、发酵过程有气体产生,需要定期拧松瓶盖或者设置排气口,放掉发酵产生的大量气体,防止爆瓶,B错误;
C、发酵过程有CO2产生,溶解到发酵液中,导致发酵液pH下降,C正确;
D、发酵液逐渐变红是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可继续发酵,D错误。
故选C。
7-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酿酒时必须要用酒曲,加入酒曲的目的是:接种酵母菌,酵母菌首先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然后让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
A、“酒若熟矣,押出,清澄”属于酿酒过程的后发酵阶段,A错误;
B、使用煮沸的水浸泡酒曲会把需要的菌种也杀死,B错误;
C、酿酒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所以酿酒的过程需要排出CO2,C正确;
D、催化酒精的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低温不会使相关酶变性失活,D错误。
故选C。
7-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
A、果酒发酵时,装置内会产生二氧化碳,应每日迅速拧松瓶盖放气,避免空气中的杂菌进入,A错误;
B、果酒发酵时,发酵液中的葡萄糖不断被消耗,因此用斐林试剂检测葡萄汁中还原糖含量变化,砖红色沉淀逐日减少,B错误;
C、以酒精为底物进行醋酸发酵,酒精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醋酸和水,几乎没有气泡产生,发酵液产生的气泡量明显少于果酒发酵时,C正确;
D、重铬酸钾用于检测酒精,不能用于测定醋酸含量,D错误。
故选C。
7-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大麦种子萌发时,其贮存的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赤霉素主要是由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和幼根合成,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促进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详解:
A、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先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保持严格的无菌、厌氧环境,使其无氧呼吸进行发酵,A错误;
B、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可以让大麦种子无需发芽便能产生更多的α-淀粉酶,降低生产成本,B正确;
C、在接种酵母菌前进行冷却处理,是为了避免杀死酵母菌种,C正确;
D、包装后放置的啤酒变酸且产生表面菌膜,一般可从菌膜中分离得到醋酸菌,D正确。
故选A。
7-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
A、若发酵初期不通入气体,由于锥形瓶中含有少量空气,溶液中酵母菌也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即使没有空气,酵母菌也能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有气泡产生,A错误;
B、中期可以闻到酒香,说明有酒精产生,即进行了酒精发酵,B正确;
C、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也是嗜温菌,因此后期接种醋酸菌,需通气并适当升高温度,C错误;
D、醋酸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会进一步降低,因此图乙中能正确表示pH变化的曲线是②,D错误。
故选B。
8-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类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它们的遗传物质是DNA。
2、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
(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
(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
A、控制紫茉莉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都是DNA,A错误;
B、一个tRNA上有成百上千个碱基,但只有三个碱基识别并且只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共有61种,B错误;
C、蓝藻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是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故能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D、线粒体基因只能通过母亲遗传给子代,属于母系遗传,D正确。
故选D。
8-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产生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真核细胞的核酸包括DNA和RNA,真核细胞中的RNA是以DNA为模板转录而来的,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
详解:
A、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A错误;
B、真核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B正确;
C、真核细胞中的核酸包括DNA和RNA,核酸的合成包括DNA的复制和转录,主要场所是细胞核,C错误;
D、真核细胞ATP合成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D错误。
故选B。
8-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详解:
A、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其利用的是丙酮酸,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线粒体中的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H2O的直接参与,不需要O2的参与,B错误;
C、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
D、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其所含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故选D。
8-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分析题意:核孔复合体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心房颤动的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其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详解:
A、细胞的核质之间需要通过核孔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所以核孔数量随细胞种类以及细胞代谢状况不同而改变,A正确;
B、tRNA是转录的产物,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大分子运出细胞核与核孔复合体有关,B正确;
C、葡萄糖的直接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生丙酮酸和[H],丙酮酸和[H]进入线粒体继续发生反应,葡萄糖不会进入线粒体,C错误;
D、核膜是双层膜,包含四层磷脂分子层,心房颤动的致病机制是核孔复合体的运输障碍,所以它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
8-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表可知,RH-2208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DNA复制过程中原料的供应;YH-0501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影响DNA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CC-6868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
详解:
A、由分析可知,YH-0501通过抑制DNA的模板功能,可以抑制DNA 复制和转录,因为DNA复制和转录均需要DNA模板,A正确;
B、CC-6868能抑制DNA聚合酶活性而影响DNA复制过程,DNA聚合酶活性受抑制后,会使癌细胞DNA复制过程中子链无法正常延伸,B正确;
C、由分析可知,RH-2208阻止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从而影响癌细胞中DNA复制过程,而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不会受到RH-2208的影响,C错误;
D、将三种药物精准导入癌细胞的技术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由于三种药物是精准导入癌细胞,因此,可以减弱它们对正常细胞的不利影响从而减小药物副作用,D正确。
故选C。
8-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内容:①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②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③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④从RNA流向DNA(逆转录)。其中前两条是中心法则的主要体现,后两条是中心法则的完善和补充。
详解:
A、①是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代表转录,②是单链RNA为模板合成双链RNA的过程,代表RNA复制,A错误;
B、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非细胞核,B错误;
C、①过程需要以DNA的单链和为模板合成RNA,DNA解旋有氢键的断裂,此后恢复双链有氢键的形成;②过程中新合成了RNA,形成的有氢键,也有磷酸二酯键,C错误;
D、图示信息说明,DNA形成单链RNA时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单链RNA形成双链RNA时由RDR2参与,故DNA和RNA都可与蛋白质形成复合体,D正确。
故选D。
9-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材料的选择: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未选择紫色洋葱作材料,实验效果差,原因是由于不具紫色的洋葱,细胞液无颜色,因此分辨不清,并不是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另外,新鲜的水绵、黑藻叶、紫鸭跖草等也是经常使用的材料。
2、进行DNA的粗提取实验中,凡是含有DNA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DNA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详解:
A、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的大液泡,黑藻叶片含有叶绿体,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或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效果明显,A正确;
B、香蕉细胞中含有DNA,可以选择香蕉进行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B正确;
C、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常温即可发生反应,C错误;
D、利用盐酸解离根尖,利于将组织细胞分散开,D正确。
故选C。
点睛:
9-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1、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比如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2、DNA和二苯胺反应在沸水浴条件下变蓝;
3、提取叶绿素需要加入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
4、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详解:
A、紫色洋葱内、外表皮都有大液泡,因此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外表皮均可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现象,但内表皮细胞没有颜色,不是观察的理想材料,A错误;
B、DNA溶液加入二苯胺试剂沸水浴加热后变蓝,B正确;
C、为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应在研磨叶片前加入CaCO3,C错误;
D、稀释的蛋清溶液与双缩脉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9-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探究实验的原则是设置对照实验和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A、实验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中的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A正确;
B、实验设计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各种实验未必都必须单独设置对照组,可以设置自身对照,但必须确保单一变量,B错误;
C、 数据测量时不仅要认真记数,为减小实验误差,还需多次测量求平均值,C正确;
D、 探究实验中,实验结果不是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若一致说明假说正确,反之则假说不正确,D正确。
故选B。
9-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体和细胞壁分离。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失水而使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质壁分离。如果把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再浸入浓度很低的溶液或清水中,外面的水就进入细 胞,液泡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又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
A、洋葱鳞片叶含有DNA,DNA遇二苯胺显蓝色,A不符合题意;
B、洋葱绿色管状叶中含有光合色素,可进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B不符合题意;
C、染色体装片制作的顺序为:洋葱根尖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符合题意;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大液泡,临时装片上滴加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可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最常用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
详解:
A、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A正确;
B、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色,而图中的液泡呈紫色,B错误;
C、图c中位于条带最上方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高,最宽条带说明色素含量最多,C错误;
D、染色体主要含有DNA和蛋白质,还含有RNA,D错误。
故选A。
9-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物镜有螺纹,且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即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且目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2、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相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详解:
A、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显色反应需要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将斐林试剂加入洋葱鳞片叶的叶肉组织样液后呈现蓝色,不能说明该样液中不含还原糖,A错误;
B、洋葱根尖成熟区的细胞含线粒体且接近无色,可以用来观察线粒体,该细胞有中央大液泡,也可以用来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B正确;
C、显微镜的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C正确;
D、根尖没有经过漂洗便直接进行染色,则染色体不能着色或着色效果差,因而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10-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完整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助,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
A、甲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4条性染色体,A错误;
B、“?”处的染色体与D所在的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其上的基因应为d,B错误;
C、丙细胞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甲细胞为体细胞的示意图,可知,原来基因型为aa,丙细胞中出现A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的原因,D错误。
故选C。
10-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有丝分裂前期;②为有丝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
A、①表示得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可能是体细胞 ,细胞内发生了基因突变使A基因突变为a基因 ,A正确﹔
B、②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 4个 染色体组,1个染色体组有 2条染色体,B正确﹔
C、③表示得细胞着丝粒分裂 ,细胞不均等分裂,因此表示次级卵母细胞,会产生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C正确﹔
D、④表示得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D错误。
故选D。
10-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细胞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数目相同。乙图细胞属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
A、甲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数目相同,A错误;
B、甲图所示细胞的1与3为同源染色体,若两者之间发生片段交换,则此过程为交叉互换,B正确;
C、乙图所示细胞A与a为一条染色体上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两个基因,其中一个是由另一个突变而来,属于基因突变,且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不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C错误;
D、乙图所示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分裂产生子细胞为体细胞,由于发生基因突变,两个子细胞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B。
10-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经常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染色体中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一个性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含31P培养液中进行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后,每条单体的DNA分子一条链是32P,一条链31P,后期由于着丝点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含32P的染色体数为8条,A正确;
B、DNA全部被32P标记的含有4条染色体的性原细胞在含31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新的性原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都是一条链含32P,一条链含31P,该性原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含32P的DNA有4条,B错误;
C、A和a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题干中给出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新出现的a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正确;
D、由于该细胞中由A突变形成a,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Aa,另一条染色体上是AA,根据图中染色体分离的情况可以判断形成子细胞的基因型ab,Ab,AB,D正确。
故选B。
点睛:
10-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乙图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图中曲线表示有丝分裂,gh表示着丝点分裂,jk段表示细胞一分为二。
详解:
A、图甲中基因A、a出现在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A正确;
B、图甲所示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图乙的bc段,B正确;
C、图乙中的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图丙中的hj段对应于有丝分裂后期,C错误;
D、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gh段数目变化都是着丝点分裂引起的,D正确。
故选C。
10-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图中所示染色体含有等位基因,且正在分离,可判断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图中A所在染色体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体上,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属于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易位片段所移接的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可判断该对染色体为性染色体,A基因转移到了X染色体上。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形成该细胞的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若该生物精原细胞中的全部DNA分子双链均被15N标记,在14N的环境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都含有一条15N标记和一条14N标记链,继续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复制后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一条含15N标记的DNA,一条含14N标记的DNA,当着丝粒分裂后,这两条染色体单体移动的方向是随机的,因此可能出现15N标记的子细胞个数可能为2、3或4,即比例为1/2、3/4或1,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体的分离是因为在减数分裂II 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在星射线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C错误;
D、根据染色体的移动方向可判断,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可能为aBX、aBXA、AbY、bY,D正确。
故选D。
11-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详解:
A、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混合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是由于S型菌的部分基因整合到R型菌的DNA上,此过程发生了基因重组,A错误;
B、S型菌与R型菌的结构不同是由于遗传物质有差异而表现的,B正确;
C、只有将S型菌的DNA和R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才有S型菌产生,小鼠死亡,C错误;
D、肺炎双球菌含有核糖体,可以自己合成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11-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包括S型菌和R型菌,其中S型菌有多糖类的荚膜,导致其有毒性,而R型菌无多糖类的荚膜,因此无毒性。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A、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同时,也说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效率很低,A正确;
B、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并未运用减法原理,B错误;
C、光滑型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C错误;
D、搅拌不充分,一部分有放射性的外壳会进入沉淀物,引起上清液35S放射性下降,D错误。
故选A。
11-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2、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详解:
A、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R型菌分泌的细胞壁自溶素不能用于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
B、由于只有特殊生长状态的R型菌能够分泌细胞壁自溶素,而S型细菌不能分泌细胞壁自溶素,故将R型菌的DNA与S型菌混合,不能产生R型菌和S型菌两种细菌后代,B错误;
C、S型细菌的DNA的其中一条链进入R型菌并替换相应片段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
D、细菌后代中的S型菌主要来源于相应片段被替换R型菌的繁殖,D错误;
故选C。
点睛:
对题文进行拆解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11-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原核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3、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详解:
A、R型菌转化为S型菌这一变异类型的出现机制是S细菌的DNA转移到R细菌体内引起的,因而该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A正确;
B、R型菌产生的细胞自溶素只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不能用于植物细胞壁的水解,因为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B错误;
C、题中显示S型菌另一条链进入细胞与R型菌的DNA同源配对,切除并替换相应的单链片段,形成一个杂合DNA区段,该杂合DNA由两条不同的单链DNA构成,复制后产生的子代DNA有两种类型,因而可能出现两种类型,C错误;
D、核酸酶能将DNA降解成较小的DNA片段,可说明该酶作用的是DNA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D错误。
故选A。
11-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甲实验中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所以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不能恢复健康,A错误;乙实验中R型菌能转化形成抗青霉素的S型细菌,因此可观察到两种菌落,但是由于R型菌不抗青霉素,加青霉素后只有一种菌落(S型菌)继续生长,B错误;由于R型菌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所以不能转化出PenrS型细菌,C错误;丁组中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没有PenrS型细菌的生长,且丁组中加入了青霉素,R型菌也不能生长,故丁组中无菌落生长,D正确。
11-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加热杀死的PenrS型菌中DNA仍具有活性,可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
A、加热杀死的PenrS型菌中含有可以使部分R型菌转化的转化因子,导致甲组中部分小鼠患病,注射青霉素治疗不可康复,A错误;
B、加青霉素后R型菌落不能继续生长,B错误;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R型菌无法存活,PenrS型菌的DNA不可以使死亡的R型菌转化,PenrS型菌不一定能生长,C错误;
D、丁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R型菌无法存活,PenrS型菌的DNA不可以使死亡的R型菌转化,且因为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所以无PenrS型菌生长,D正确。
故选D。
12-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其中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
2、DNA分子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
详解:
A、根据题意,人工合成的碱基在配对时都是通过三个氢键连接的,氢键越多,DNA的稳定性越强,对于同等长度的DNA序列,掺有人工合成新碱基越多的DNA分子稳定性越强,A错误;
B、DNA聚合酶是DNA复制必需的酶,因为缺乏相应的DNA聚合酶,故掺有人工合成新碱基的DNA分子不能独立地自我复制,B正确;
C、含有新碱基对的双链环状DNA分子中仍然是碱基A和T配对,所以碱基A和T的数量仍然相等,C正确;
D、含有新碱基对的DNA分子转录时需要8种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即分别含A、U、G、C、P、B、Z、S八种碱基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D正确。
故选A。
12-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
A、DNA分子复制时引物与模板的3'端结合,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A正确;
B、DNA分子的复制需要能量,该能量通常是ATP,B正确;
C、DNA以半保留复制的方式进行,即子代DNA中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C正确;
D、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D错误。
故选D。
12-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DNA复制:
1、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模板链的A与胸腺密啶双脱氧核苷酸配对,模板链共有5个A,可与胸腺密啶双脱氧核苷酸配对,也可能子链全部不含胸腺密啶双脱氧核,所以可以最多合成6种子链,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解开的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个DNA复制出两个子代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
A、从图中信息可知,该DNA分子进行的是单起点双向复制,出现两个复制叉,每个复制叉需要一分子的解旋酶,A正确;
B、从图中信息可知,有2条短链不间断延伸所持续的时间较短(前导链连续复制),有2条短链延伸所持续的时间较长(后随链先形成冈崎片段后,再由DNA连接酶连上),B错误;
C、该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单起点双向复制等特点,C正确;
D、该DNA分子完成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等多种酶的催化作用,D正确。
故选B。
12-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原理进行复制。
据题意可知,当模板上的碱基双脱氧核苷酸配对时终止复制。
详解:
A、在人工合成体系中,需适量的单链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半保留复制原理进行DNA的合成,A正确;
B、电泳和密度梯度离心可根据其质量将不同长度的子链分离开来,故一次反应完毕检测不同长度的子链,需要进行电泳或密度梯度离心,B正确;
C、DNA的单体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当模板上的碱基双脱氧核苷酸配对时终止复制,故GCGATGACTAG的单链模板可产生GCGAT、GCGATGACT、GCGATGACTAG、GACT、GACTAG、AG等序列对应的子链,C错误;
D、测定CGATGACTAG序列中各种碱基数量需要构建ddATP或ddTTP、ddGTP、ddCTP四个反应体系,D正确。
故选C。
12-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
A、DNA复制过程是以解开的两条DNA单链为模板进行复制的,因此,每个复制泡中含有2条DNA母链和2条子链,A正确;
B、DNA聚合酶只能催化子链沿5'到3'段延伸,每个复制泡向两侧双向复制,每个复制泡中同一方向的一条子链是连续的,另一条子链是不连续的,B错误;
C、结合题图可知:滚环复制前亲代双链DNA的一条链在DNA复制起点处被切开,其5'端游离出来,此后开始复制;C正确;
D、由于DNA复制过程中子链的延伸在3'-OH端,结合图示可知,滚环复制在3′-OH端开始以切开的该链为引物向前延伸,D正确。
故选B。
13-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DNA甲基化不会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但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的性状。
详解:
A、分析题意可知,CpG甲基化不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因此不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A错误;
B、甲基化不会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B错误;
C、甲基化直接影响基因的转录,从而使基因无法控制合成相应的蛋白质,故甲基化可以调控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进而调控分化细胞的功能,C正确;
D、男性吸烟者的精子中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会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可导致精子活力下降,D错误。
故选C。
13-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在头面部、躯干四肢和内脏器官。
详解:
A、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头面部、躯干四肢和内脏器官,A正确;
B、中枢神经系统内,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B错误;
C、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主要集中在周围神经系统里,在脑和脊髓里神经纤维汇集的部位,色泽亮白叫白质,在周围神经系统里,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C错误;
D、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脑神经、脊神经,D错误。
故选A。
13-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低氧时,H蛋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后,与A蛋白结合,调控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正常氧时,H蛋白和V蛋白结合后会被降解。
详解:
A、高原空气稀薄,氧含量较低,若降低H蛋白活性,则低氧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不利于缓解高原反应,A错误;
B、在低氧条件下,H蛋白和A蛋白结合,可促进低氧调节基因的表达,B正确;
C、分析题图,在正常氧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蛋白)与O2结合,形成羟基化H蛋白,然后与V蛋白结合,最终被蛋白酶降解,C正确;
D、低氧调节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作用于线粒体,促进有氧呼吸,从而调节代谢水平,D正确。
故选A。
13-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中,ALB的mRNA高度表达,Oct4基因的mRNA基本不表达。
分析图2,在一定时间内,随时间的增加,Oct4基因的位点1和位点2的甲基化频率都显著升高。
详解:
A、细胞分化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
B、由图1可知,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中,ALB的mRNA高度表达,所以分化形成的肝细胞中白蛋白含量较高,B正确;
C、根据图1实验结果可以看出Oct4基因表达产物下降,ALB基因的表达量才上升,即Oct4基因表达产物与ALB基因的转录负相关,C错误;
D、由题干可知,在分化过程中Oct4甲基化频率升高,故可推测未分化的细胞则表现出低水平的甲基化修饰,D正确。
故选C。
13-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当细胞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HIF-l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基因的表达生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可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缺氧。当氧气充足时,HIF-lα轻基化后被蛋白酶降解。
详解:
A、缺氧时,HIF-lα与芳香烃受体核转位蛋白(ARNT)结合,调节调节EPO基因转录,进而生成EPO,A正确;
B、氧气充足时,HIF-lα被解体以减少EPO的合成,这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
C、EPO是一种糖蛋白质激素,需要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与其合成和分泌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C正确;
D、EPO作用于骨髓造血组织,促进红细胞生成,因此其靶细胞不是红细胞,D错误。
故选D。
13-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添加了甲基的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A正确;
B、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敲除DNMT3 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蜂王浆可能会使蜂王细胞中DNMT3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C正确;
D、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使得基因的表达有差异,D正确。
故选B。
14-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在没有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时,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原因自发产生。
详解:
A、人体发育的任何阶段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线粒体,不会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
C、原核细胞不进行有丝或减数分裂,不存在间期,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在细胞不分裂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
D、基因突变除由外部环境诱变因素引起外,细胞内由于DNA复制偶尔出错也会自然发生,D错误。
故选A。
14-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详解:
A、基因突变不一定导致性状发生改变,如碱基对发生替换后,编码的是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则性状不发生改变,基因突变一般是产生等位基因,A正确;
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正确;
C、如果发生基因突变的是体细胞,则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C错误;
D、基因突变是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变异,用光学显微镜是观察不到的,D正确。
故选C。
14-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碱基对替换往往引起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变化,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往往引起多个密码子的变化。
详解:
A、①④中碱基的改变,可能是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造成的,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若②③中碱基的改变导致编码的氨酸种类发生改变,则可能会改变生物的性状,B错误;
C、①④可能是因为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mRNA中的终止密码子位置改变,①的酶A氨基酸数目/酪氨酸酶氨基酸数目为1.1,可能是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使翻译的肽链延长,同理可知 ④可能是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使翻译的肽链变短,C正确;
D、②③中的氨基酸数目没有改变,但氨基酸的种类可能改变,对应的mR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会改变,D错误。
故选C。
14-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的。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可分为: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详解:
A、亚硝酸引起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低频性,A正确;
B、图示基因片段 中只是其中的一条链发生了改变,根据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可知,突变后的基因复制3次,形成的23=8个DNA片段中,有1/2的DNA是错误的,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即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决定相同的氨基酸,因此,突变后的基因可能不会导致新性状的出现,C正确;
D、基因突变造成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但一般不会造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B。
14-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突变型棒眼果蝇与野生型圆眼果蝇杂交,F1均为圆眼果蝇,F1雌雄交配所得F2中圆眼蝇:棒眼=15:1,说明果蝇眼形受两对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只有两对基因均为隐性时,果蝇表现为棒眼。
详解:
A、根据题文和题表,突变基因Ⅰ的某个位点的赖氨酸替换为谷氨酰胺,说明mRNA上的密码子中的A替换为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模板链中所发生的碱基变化为T→G,A错误;
B、导致Ⅱ中蛋白质长度变长的原因可能是突变基因Ⅱ的终止子延后出现,从而导致mRNA上的终止密码子延后出现,B错误;
C、由F2果蝇中圆眼:棒眼=450:30=15:1,可知基因Ⅰ、Ⅱ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只有隐性纯合子才能表现为棒眼,故只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对性状无影响,C正确;
D、F2圆眼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3/15=1/5,D错误。
故选C。
14-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与正常细胞相比可知,突变体Ⅰ中 A 基因变成 a 基因,属于基因突变;突变体Ⅱ中一条 2 号染色体缺失了一端,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突变体Ⅲ中一条 2 号染色体的片段移到 Y 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详解:
A、具有正常卵原细胞的个体能形成四种配子,但具有突变细胞Ⅰ的个体只能产生两种配子,A错误;
B、突变细胞Ⅰ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B错误;
C、突变细胞Ⅱ发生变异的是染色体变异中的片段缺失,该变异会导致细胞内基因数量减少,C错误;
D、突变细胞Ⅲ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该变异发生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之间,即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D正确。
故选D。
15-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1、科学家用差速离心法能够分离各种细胞结构。其基本过程是:首先破坏细胞膜,形成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的匀浆;然后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①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②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③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④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进行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
A、利用差速离心法可以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来,A正确;
B、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B正确;
C、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密度梯度离心法验证DNA的半保留复制,C正确;
D、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离心分离法是为了把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D错误。
故选D。
15-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在同一元素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为同位素,如16O与18O,14C与12C。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能有差异,但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相同。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用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如14C、32P、3H、35S等;有的不具有放射性,是稳定同位素,如15N、18O等。
详解:
A、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同位素有:14C、18O、35S、32P、15N,A正确;
B、美国生物学家梅塞尔森和斯塔尔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即用15N与14N标记DNA研究DNA的复制方式,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利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C错误;
D、科学家利用3H标记亮氨酸来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该方法称为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
故选C。
15-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保温的目的是让噬菌体充分侵染大肠杆菌,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详解:
A、由于不同细胞器的密度不同,用不同的离心机转速对细胞匀浆进行离心,即差速离心法,可将大小不同的细胞器分开,A正确;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进行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B错误;
C、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中进行了密度梯度离心,目的是将含标记元素DNA与不含或只含一半标记元素的DNA分离,即密度不同的DNA分子分开,C正确;
D、对破碎的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膜与细胞质基质分开,得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D正确。
故选B。
15-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
2、细胞细胞膜实验需要采用离心法。
3、验证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的实验需要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侵染的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而质量较重的大肠杆菌则分布在沉淀物中。
详解:
A、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即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对细胞匀浆进行离心,A正确;
B、离心能使血细胞沉降到离心管底部,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进行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而质量较重的大肠杆菌(内含噬菌体的DNA)则分布在沉淀物中,C错误;
D、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实验中进行离心的目的是将密度不同的DNA分子分开,分布在试管的不同位置,D正确。
故选C。
15-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
A、为防止在制作细胞匀浆过程中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破坏,需要用pH适宜的低温预冷(0~4℃)的等渗缓冲液制作细胞匀浆,A正确;
B、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可以用3H标记的亮氨酸注射到胰岛B细胞中,通过观察放射性的去向确定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过程,B正确;
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将搅拌后混合在一起的噬菌体颗粒和大肠杆菌分离,形成上清液和沉淀物。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C错误;
D、在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两条链含15N的亲代DNA,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的子代DNA和两条链都不含15N的子代DNA分离,在离心管中形成位置不同的条带,D正确。
故选C。
15-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详解:
A、若利用二倍体和四倍体植物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杂种植株应为异源六倍体,A错误;
B、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的杂种植株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B错误;
C、高尔基体和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此外形成细胞壁需要能量供应,故融合后的原生质体在再生细胞壁过程中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活动比较旺盛,C正确;
D、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D错误。
故选C。
16-1【基础】 【正确答案】 1、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 (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缺镁使叶绿素合成减少,导致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减少
2、光照强度 光反应
3、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等
【试题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色素含量、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根据反应过程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
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光系统主要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能经过光系统的吸收、传递后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由于镁是合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而叶绿素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因此缺乏镁元素会降低光系统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
据图可知:旗叶靠近麦穗最上端,能接受较多的光照,故与其他叶片相比,旗叶光合作用更有优势的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类囊体上附着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和色素,为光反应阶段提供了场所。
光反应为暗反应C3的还原提供NADP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等,因此光反应与暗反应相互依存。
16-2【基础】 【正确答案】 1、C3的还原 ATP和NADPH(或[H]) 将水分解为氧气和[H] 促进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促进ATP的形成)
2、CO2→C3→(CH2O) D
3、部分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甲是光反应阶段,乙是暗反应阶段,①是O2,②是NADPH,③是ATP,④是三碳化合物,⑤是五碳化合物。
生成⑤的过程称作C3的还原。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或[H]),所以光反应的速率也影响暗反应的速率。绿叶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一方面可以将水分解为氧气和[H],还可以促进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
光合作用过程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其C原子的转移路径CO2→C3→(CH2O),若A点时的细胞呼吸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从A到D点,光合作用强度一直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净光合作用强度均大于0,说明A到D点植物一直在积累有机物,所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最高的是D点。
10-12时阳光过强,蒸腾作用过强,植物为了保持水分使部分气孔关闭,会影响二氧化碳减少,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减弱;14-16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减弱。
16-3【巩固】 【正确答案】 1、类囊体薄膜上(或基粒上) 类胡萝卜素
2、等于 此时段温度高,气孔大量关闭,CO2无法进入叶片组织,致使光合作用暗反应受限制 有 实验结束时的CO2浓度低于起始时CO2的浓度,说明该植物一天内对CO2表现为净吸收
【试题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0-6小时内玻璃罩内的CO2浓度逐渐增加,其原因是没有光照或者光照较弱,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或只进行呼吸作用使CO2浓度增高;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图中d点和h点时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绿色植物捕获光能要依靠特定的物质和结构,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这些色素能捕获光能用于光合作用,其中不能吸收红光的色素是类胡萝卜素,即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①4~6小时内玻璃罩内的CO2浓度逐渐增加,植株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6-8小时CO2浓度逐渐降低,植株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故d点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②fg段CO2浓度下降较慢,是因为中午温度较高,为减少水分的散失,气孔大量关闭,CO2无法进入叶片组织,致使光合作用暗反应受限制,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③由于实验结束时i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开始时起始时a点的二氧化碳浓度,说明该植物一天内对CO2表现为净吸收,也说明一昼夜中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即24时玻璃罩内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增多,即存在有机物的积累。
16-4【巩固】 【正确答案】 1、外膜、内膜、类囊体薄膜 光反应
2、类胡萝卜素 红光和蓝紫光 低温
3、CO2 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
【试题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NADP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被还原。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膜结构包括外模、内膜和类囊体膜;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主要是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若ATP合成酶失活会直接造成光反应停止。
提取新鲜菠菜叶片中的色素并进行分离后,滤纸条自上而下的色素条带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前两条带(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中色素合称为类胡萝卜素;叶绿素a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低温会抑制叶绿素的合成,故而秋天叶片变黄。
从图上看,干旱初期,菠菜气孔开度下降,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减少,暗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气孔除了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也是蒸腾作用水分散失的通道,所以较高CO2浓度使气孔开度下降,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菠菜幼苗过干旱时期。
16-5【提升】 【正确答案】 1、叶绿素 NADP+
2、乙 乙 3、高 玉米为C4植物,细胞中有与CO2亲和力强的PEP羧化酶,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时,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
4、随着NH4Cl溶液浓度的增加,明显消除类囊体膜内外质子梯度(ΔH+),降低质子动力势,导致推动ADP和Pi合成ATP的量减少 叶肉 通过质子动力势推动ADP和Pi合成ATP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1可知,该图是玉米C4途径光合作用过程,玉米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与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反应形成四碳化合物,四碳化合物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四碳化合物形成二氧化碳和C3,二氧化碳进行卡尔文循环,再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C3,C3被NADPH和ATP还原形成糖和C5。
2、玉米属于C4植物,构成维管束鞘的细胞比较大,里面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这种叶绿体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个体比较大,叶肉细胞则含有正常的叶绿体。维管束鞘细胞不能进行光反应,但是叶绿体也能利用叶肉细胞产生的ATP和NADPH进行暗反应。
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在光反应过程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H+、e-与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II(NADPH)。
玉米属于C4植物,构成维管束鞘的细胞比较大,里面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叶肉细胞则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分析图2可知,其中图2中甲含有基粒,则为叶肉细胞的叶绿体,那么图2中乙为是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根据图1可知,玉米进行卡尔文循环的场所在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内,即图乙。
识图分析可知,在玉米叶肉细胞中含有PEP羧化酶,该酶与CO2亲和力较强,因此玉米的叶肉细胞可以在较低浓度二氧化碳的条件下,通过PEP羧化酶(二氧化碳泵)固定二氧化碳,然后泵入维管束鞘细胞中利用,使维管束鞘细胞积累较高浓度的CO2,因此玉米维管束鞘细胞中CO2浓度比叶肉细胞高,在高温、强光照、干旱环境中,叶片气孔开度下降时,玉米作为C4植物,细胞中有与CO2亲和力强的PEP羧化酶,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使玉米光合作用速率基本不受影响。
①根据题意可知,NH4Cl可消除类囊体膜内外质子梯度(ΔH+),因此随着NH4Cl溶液浓度的增加,对类囊体膜内外质子梯度(ΔH+)的消除能力增强,形成质子动力势逐渐减小,导致质子动力势推动ADP和Pi合成ATP减少,导致两种叶绿体产生ATP的相对含量下降,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叶肉细胞叶绿体光合磷酸化活力降低更多,因此叶肉细胞叶绿体产生ATP相对含量下降得更明显。
②根据实验结果,表中随着NH4Cl溶液浓度的增加,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光合磷酸化活力也下降,因此推测玉米维管束鞘细胞叶绿体是通过质子动力势推动ADP和Pi合成ATP。
16-6【提升】 【正确答案】 1、CO2固定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2、外源BR具有缓解(减弱)酸雨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3、(在重度酸雨环境下),探究缓解酸雨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危害的最适BR溶液浓度
4、黑暗 红光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都有较高吸收值,使用蓝紫光测定叶绿素含量会受到类 胡萝卜素的干扰
【试题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ATP,暗反应发生场所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被还原。
Rubisco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其表达量可以直接影响图1中FC5的生成,所以Rubisco直接催化光合作用暗反应的CO2固定过程。喷施酸雨影响了最大净光合速率,喷施酸雨MDA含量明显上升,说明生物膜的损伤程度大,所以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结构受损,使图中C[H](或NADPH)和]ATP减少,导致Ⅰ暗反应过程减慢,导致光合速率下降。
表中1、3、4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外源BR具有缓解(减弱)酸雨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通过表中1、3、4组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外源BR具有缓解(减弱)酸雨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可知,为了给重度酸雨污染地区的农民种植番茄提供更具体的指导意见,还需在重度酸雨环境下,探究缓解酸雨对番茄植株光合作用危害的最适BR溶液浓度。
叶绿素容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时候加入的试剂是无水乙醇,为了防止光合产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要在黑暗条件下密封12小时,同时为了避免类胡萝卜素对叶绿素的干扰,测定提取液应该在红光下的吸光值,进而计算出叶绿素的含量,因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对蓝紫光都有较高吸收值,使用蓝紫光测定叶绿素含量会受到类胡萝卜素的干扰。
点睛:
本题是探究外源BR对酸雨环境下番茄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7-1【基础】 【正确答案】 1、PCR 终止子、标记基因 使目的基因在乳腺组织细胞中表达
2、显微注射 受精卵 囊胚 滋养层
3、周期短、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的方法是PCR技术;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部分除目的基因外,还包括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为使目的基因在乳腺组织细胞中表达,构建乳腺生物反应器时选用的是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由于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故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奶牛的受精卵中;做性别鉴定时需要取发育至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发育为胎儿的胎膜和胎盘)。
与乳腺生物反应器相比,膀胱反应器的优势表现在周期短、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
17-2【基础】 【正确答案】 1、PCR技术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2、山羊酪蛋白基因启动子 雌性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3、改造或合成基因 4、酶B与酶C 目的基因或载体的自身连接 氨苄青霉素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①目的基因的获取,其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的基因→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
基因工程获取的人干扰素基因属于目的基因,获取的目的基因可通过PCR技术进行大量扩增,扩增需要的条件有模板DNA、dNTP、引物、耐高温的DNA聚合酶、高温等。
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启动子位于基因的上游,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重组人干扰素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成分中,决定了人干扰素基因只能在山羊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是山羊酪蛋白基因启动子。培育山羊乳腺生物反应器,其目的是从进入泌乳期的转基因山羊分泌的乳汁中来生产干扰素,因此需要将重组人干扰素基因表达载体导入雌性胚胎细胞中。人干扰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转基因羊发育成熟时,为了检测羊奶中是否有人干扰素,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改造或合成基因,来改造现有的蛋白质,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由图可知:构建重组载体DNA分子时,若采用酶A对质粒pBR322进行酶切,会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与四环素抗性基因的结构,进而导致无法将含有人的干扰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因此不能使用酶A对质粒pBR322进行酶切。若选用酶B与酶C两种限制酶对质粒pBR322和干扰素基因进行双酶切,虽然破坏了四环素抗性基因的结构,但却保证了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结构的完整性。综上分析,选用酶B与酶C两种限制酶对质粒pBR322和干扰素基因进行双酶切,既能保证目的基因和质粒正向连接,又能防止目的基因或载体的自身连接。因质粒PBR322与构建的重组质粒中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结构均完好,而该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物对氨苄青霉素有抗性,所以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然后将细菌涂布到含氨苄青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就可得到含质粒PBR322或重组质粒的细菌单菌落。
点睛: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及应用、蛋白质工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17-3【巩固】 【正确答案】 1、垂体 逆转录酶、DNA聚合酶 引物
2、PstI 氨苄青霉素抗性
3、乳腺 启动子 4、显微注射法 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5、性状分离
【试题解析】 分析:
1、逆转录是以mRNA为模板先合成单链DNA,再以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
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故若要通过逆转录法合成生长激素基因,需要从垂体细胞中提取mRNA;mRNA→cDNA属于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cDNA复制成为双链DNA的过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该过程除需要酶、原料外,还需要加入适量的引物等。
据图可知,A培养基中含有氨苄青霉素,B培养基中含有四环素,若受体菌在A培养基中不能形成菌落,在B培养基中能形成菌落,说明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而四环素抗性基因保持完整,即目的基因插入了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pt)中;结合题图可推测所用限制酶是PstI。
从乳汁中提取目标产品相对方便,为了利用转基因奶牛生产人生长激素,最好让目基因在乳腺细胞中表达;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可驱动基因的转录,故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对启动子进行改造。
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奶牛(动物细胞)中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类,检测转基因奶牛能否产生人生长激素常用的方法是抗原-抗体杂交法。
核移植属于无性繁殖,能较大程度的保存核供体的优良性状,而杂交技术容易发生性状分离。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以及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准确判断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17-4【巩固】 【正确答案】 1、部分合成HA蛋白的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具有抗原特性,又不会使动物致病 逆转录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磷酸二酯键 3、目的基因(HA基因)解旋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在Taq热稳定DNA聚合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
4、敲除或插入特异性抗原蛋白基因(补充:敲除或插入外源基因)
5、生物界共同一套密码子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由于部分合成HA蛋白的R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具有抗原特性,又不会使动物致病,所以从猪流感病毒中提取部分合成HA蛋白的RNA ,而不是用猪流感病毒的全部RNA。图中①②是构建重组质粒,③是通过逆转录得到HA基因,所以用到的工具酶有逆转录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核酶可以水解RNA,作用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
PCRR技术扩增过程包括:目的基因(HA基因)解旋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在Taq热稳定DNA聚合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
为了获得无毒性、多功能复合疫苗,需要对伪狂犬病毒毒力有关的基因进行敲除或插入特异性抗原蛋白基因(补充:敲除或插入外源基因)从而重组出既无毒蛋白又具有各种应用途径的表达载体。
猪流感病毒的HA基因和发光水母中获取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都能够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分泌表达出相应的蛋白质,其原因是各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17-5【提升】 【正确答案】 限制 DNA连接 农杆菌转化法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9801和Q319 抑制 等量清水(蒸馏水) ZmPIS 各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因株系不同差异较大(各基因在不同植株中转录表达水平不同)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构建4个基因的融合基因需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④-⑤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该过程中需加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以诱导细胞分化成长为转基因植株。
(2)对每代转基因植株进行筛选与鉴定,应选择9801和Q319做为对照。①抗虫鉴定:在室内测试时采用喂食苞叶的方法检测植株对玉米螟的抗性。喂食10天时,对玉米螟进行称重,对照组体重为41g,转基因组体重为10~20g;在喂食12天后,转基因组死亡率达到80%,非转基因组死亡率约20%,由此说明cry1AcM基因对玉米螟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②草甘膦抗性实验:田间实验时,对转基因玉米喷洒0.84kg•ae•hm-2,则对照组应喷洒等量的清水(蒸馏水),观测植物的生存状况。③耐旱抗性实验:在正常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形态和生长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连续干旱后,对照组开始出现萎蔫、叶片卷曲、叶片干枯发黄等现象,而转基因植株受干旱胁迫较轻,则说明含有ZmPIS基因的玉米植株具有较好的干旱耐受性。
(3)在转基因株系的抗性检测中发现,不同玉米品系的3株转基因植株在抗虫、抗除草剂、抗旱能力上会出现明显差异,据各基因mRNA电泳图可知,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基因的转录水平因株系不同差异较大。
点睛: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同时了解基因工程技术的相关应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才能准确答题。
17-6【提升】 【正确答案】 无氧 互利共生 B Mfe Ⅰ、Hind Ⅲ EcoR Ⅰ、Hind Ⅲ 氨苄青霉素 导入空质粒(或“空载体”)的乳酸菌 纤维素、琼脂、水 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1.家禽转基因难度大,成本高,且通过家禽转基因只能改造一种家禽,本实验通过饲料添加转基因乳酸杆菌可满足各种家禽需要;2.转基因家禽可能存在食物安全性问题,将转基因乳酸杆菌加入饲料比较安全;3.转基因乳酸杆菌易扩大培养,生产成本低。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为:获取目的基因、形成重组DNA分子、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表达。
详解:
(1)乳酸杆菌是厌氧型生物,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因为乳酸杆菌是动物胃肠道的优势细菌,可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维持肠道的正常机能,所以家禽离不开乳酸杆菌;而家禽的摄食又为乳酸杆菌提供了食物来源,乳酸杆菌也离不开家禽,因而乳酸杆菌与家禽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2)①该基因工程是将枯草芽孢杆菌的W基因导入乳酸杆菌,想让W基因在乳酸杆菌中成功表达,所以应当选择乳酸杆菌启动子,故选B。
②选择限制酶时应当注意:a.不能破坏目的基因;b.目的基因首尾都要有切点;c.质粒要确保至少含有一个完整的标记基因;d.质粒上的切点要位于启动子之后、终止子之前;e.目的基因和质粒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还要能互补配对;经综合分析,Mfe Ⅰ与EcoR 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但Mfe Ⅰ会破坏目的基因,所以质粒使用限制酶Mfe Ⅰ、Hind Ⅲ切割,含W基因的DNA片段使用限制酶EcoR Ⅰ、Hind Ⅲ切割(能切下目的基因)。因为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只含有标记基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所以应使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进行筛选。
(3)①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导入重组质粒的乳酸杆菌是否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所以不光有空白对照,还要排除质粒自身的影响,所以X应为入空质粒(或“空载体”)的乳酸菌。
②鉴定纤维素的固体培养基还要含有纤维素、凝固剂琼脂和水。刚果红使纤维素培养基成红色,若纤维素被分解,则会出现透明圈,由于导入了重组质粒的乳酸杆菌具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因此导入了重组质粒的乳酸杆菌在此培养基上应出现以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4)对比转基因乳酸菌,若将W基因转入家禽中,进而使转基因家禽消化道特异表达能够降解纤维素的酶,转基因难度大,成本高,且通过家禽转基因只能改造一种家禽,而本实验通过饲料添加转基因乳酸杆菌可满足各种家禽需要;转基因家禽可能存在食物安全性问题,将转基因乳酸杆菌加入饲料比较安全;转基因乳酸杆菌易扩大培养,生产成本低。
点睛:
限制酶的选择是本题的难点,要综合前面考虑解决问题。
18-1【基础】 【正确答案】 1、主动运输或极性运输 促进 抑制
2、不同的嫁接(处理)方式 是否有顶端优势
3、(野生型的)根 独脚金内酯不敏感突变体 植株上部有顶端优势
【试题解析】 分析:
顶端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属于极性运输,生长素极性运输时需要能量,需要载体,属于主动运输。
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或极性运输)方式运输到侧芽,使顶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因此促进顶芽生长,而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故而侧芽的生长被抑制,这种现象称为顶端优势。
对比分析各实验组,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的嫁接(处理)方式,因变量是是否有顶端优势。
根据题干信息“金内酯合成受阻或不敏感突变体(相当于激素的受体不正常)顶端优势消失”,可知,金内酯能够使植株出现顶端优势现象;第1组中突变体1的地上部分+W的根结合,恢复了顶端优势,说明突变体1的地上部分自身不能产生金内酯,由于野生型可产生的金内酯从根运输至地上部分,所以突变体1的地上部分接受了金内酯,表现出顶端优势,因此对金内酯敏感,第2组中突变体2的地上部分+W的根结合,没有恢复顶端优势,说明突变体2的地上部分对金内酯不敏感。第4组突变体1地上部分+突变体2的根结合,突变体2的根能产生金内酯,突变体1的地上部分接受了金内酯,可以表现出顶端优势。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8-2【基础】 【正确答案】 1、伸长 较低 过高
2、极性运输 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 ATP
3、①和③ 或 ②和④ 顶芽 ①②或③④
4、吸收和运输 去顶芽,切口处涂抹IAA,叶片涂抹GA
【试题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是否去除顶芽、是否涂抹外源GA,因变量是节间的IAA、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去顶芽后该节间的IA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都减小了,涂GA后该节间的IAA、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都增加了,而去顶芽并涂GA后该节间的IAA含量减小了,而GA含量以及长度增加值都增加了。
赤霉素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浓度较低)促进生长,高浓度(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在豌豆幼茎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只能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其所需的直接能源是ATP。
实验①和③或②和④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顶芽,所以比较①和③或②和④组实验结果可知,豌豆幼苗中产生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顶芽;实验①②或③④的自变量为是否涂有赤霉素(GA),所以比较①②或③④组实验结果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豌豆幼苗产生生长素。
由实验②和④的结果还可推测,生长素能促进豌豆幼苗对赤霉素的吸收和运输;为了进一步验证该实验中生长素对赤霉素的作用,还可增加一个实验组:去顶芽,切口处涂抹IAA,叶片涂抹GA,从而看生长素对赤霉素的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信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8-3【巩固】 【正确答案】 1、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
2、A、D 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为信号调节植物体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理过程
3、(负)反馈 不能 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系生长
4、生长素类似物 变短
【试题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脱落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休眠,玉米种子萌发初期玉米中脱落酸含量下降可打破种子休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然后细胞分裂素增加,细胞的分裂加快;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所以之后生长素增加,细胞的体积增大。
图1种子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的生长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由于重力作用,D侧生长素浓度大于C侧,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高浓度抑制生长,根体现向地性,同样由于重力作用B侧生长素浓度大于A侧,但是茎对生长素敏感度低,故高浓度促进生长,茎体现背地性,此时,生长较慢的是AD,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作为信号调节植物体整个生命周期的生理过程。
由题图可知,细胞分裂素抑制根系生长,细胞分裂素含量升高促进合成细胞分裂素氧化酶,细胞分裂素氧化酶降解细胞分裂素,使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过程。由题图可知,促进根系生长的主要是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浓度过高会抑制根系生长,因此水稻幼苗移栽过程中,为了促进根系快速生长,不需要添加细胞分裂素。
由题图可知,生长素含量升高,促进根系生长;水稻插秧前用“移栽灵”处理,可提高成活率,应该是“移栽灵”能促进根系生长,有效成分是与生长素作用相同的物质,生长素类似物。由题意知,细胞分裂素抑制根系生长,细胞分裂素氧化酶通过降低细胞分裂素含量而解除抑制作用,如果敲除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基因,细胞分裂素氧化酶不能合成,细胞分裂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抑制根系生长,根的长度变短。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以及通过概念模型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需要熟记各植物激素的作用。
18-4【巩固】 【正确答案】 1、C 2、促进 抑制 3、D 4、BC
5、去顶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抑制生长的效果被减弱;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左图:赤霉素(GA)可以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故GA对IAA的调节效应分别是促进其合成,抑制其分解。分析由图: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植物的作用效应,实验方法是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别喷施到5个不同突变体的矮生豌豆幼苗上。由图可以看出,生长速率越慢的品种,赤霉素的作用效应越显著
拮抗作用指两种激素作用效应相反,IAA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赤霉素在细胞分裂生长方面都起促进作用,而脱落酸是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
故选C。
据题意可知:赤霉素(GA)可以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故GA对IAA的调节效应分别是促进其合成,抑制其分解,图中①是促进,②为促进,③为抑制。
A、图中对照组自身也含有植物激素,也能生长,A错误;
B、由甲、乙、丙、丁组来看,体外喷施GA能明显促进矮生豌豆的生长,B错误;
C、图中没有IAA和GA共同作用的组别,不能说明IAA和GA共同作用的效果,C错误;
D、图中显示:同一浓度IAA对不同突变体的作用效果不同,D正确。
故选D。
A、IAA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顶芽合成的IAA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向下运输,A错误;
B、实验一中,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B正确;
C、实验二中,14CO2进入叶绿体后,首先能检测到含14C的有机物是三碳化合物,该物质被还原成糖类需要光反应提供ATP和[H],C正确;
D、a、b两组侧芽附近14C信号强度差异明显,说明去顶后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加,D错误。
故选BC。
综合两个实验的数据推测,实验一去顶32h时,Ⅲ组侧芽长度明显小于Ⅱ组,其原因是人工涂抹的IAA后,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起到抑制作用。实验二中b组去顶后14C放射性强度更大,往侧芽分配的光合产物增多,促进侧芽的生长,生长素含量减少,抑制生长的效果被减弱。
18-5【提升】 【正确答案】 防止照光不均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一侧 IAA对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双相关性,1.3μmol·L-1是促进玉米生长的最适浓度(小于1.3μmol·L-1时,随IAA浓度的增加,IAA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加强;高于1.3μmol·L-1时,IAA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 1.0 μmol·L-1 扩散作用 不会,因为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曲线图如下:
曲线图如下:
根据Skoog的假设:侧芽敏感性更高,去掉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增加会加剧抑制,与去掉顶芽促进侧芽生长的事实不符合
根据A同学的假设:高浓度抑制,去掉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增加会加剧浓度增加,抑制会更加强烈,与去掉顶芽促进侧芽生长的事实不符合 第一种可能: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分解;第二种可能: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第三种可能:即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分解,又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试题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详解:
(一)
(1)为防止照光不均对生长素的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实验要在完全黑暗处进行。
(2)将含有生长素的小琼脂块置于胚芽鞘断面的一侧,才能得到图示所示的结果。
(3)实验二中IAA的浓度控制在0 μmol·L-1 ~ 1.8 μmol·L-1之间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IAA对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双相关性,1.3μmol·L-1是促进玉米生长的最适浓度,小于1.3μmol·L-1时,随IAA浓度的增加,IAA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也加强;高于1.3μmol·L-1时,IAA促进生长的作用逐渐降低。
(4)根据左图,胚芽鞘尖端的数量达到8个时,弯曲角度为15度,再根据右图,弯曲角度为15度对应的琼脂内的IAA浓度约为1.0 μmol·L-1;琼脂不具有活性,胚芽鞘尖端的IAA进入大琼脂块的方式是简单扩散作用。
(5)因为单侧光会影响生长素分布,而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所以对琼脂块上玉米胚芽鞘尖端施加单侧光照,琼脂块承接到的生长素总量不会变化,图中的曲线就不会发生变化。
(二)
(6)根据A同学的假设:生长素对侧芽的生长调节具有双重性,顶芽向基运输的生长素在侧芽内过量积累而抑制侧芽的生长。可绘制出下列实验结果曲线图:
(7)Skoog提出茎尖合成的生长素向基运输到腋芽后,因为腋芽比其他组织对生长素敏感才导致抑制效应。根据这种猜想,实验结果应如下:
根据Skoog的假设:侧芽敏感性更高,去掉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增加会加剧抑制,与去掉顶芽促进侧芽生长的事实不符合
根据A同学的假设:高浓度抑制,去掉顶芽后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增加会加剧浓度增加,抑制会更加强烈,与去掉顶芽促进侧芽生长的事实不符合。
(8)用放射性标记的生长素进行的实验表明顶端的生长素并不进入侧芽中。在细胞分裂素的超量表达突变体中发生侧芽大量发生的现象,据此可以提出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生长素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分解; 第二种可能:生长素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第三种可能:生长素即促进细胞分裂素的分解,又抑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点睛:
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功能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建模能力。
18-6【提升】 【正确答案】 1、不同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2、摘除顶芽 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3、雌花 4、细胞分裂 衰老和脱落 CRYⅠ是感光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 降低 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I,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Ⅰ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试题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不同)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2、根据题文分析,本题探究ABA与隐花色素CRY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图中显示本题有两个自变量分别是添加不同浓度ABA的培养基和拟南芥种子的种类。由于CRY1是能够感受光的受体,故该实验应在适宜的光下进行。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添加不同浓度的ABA的MS培养基与不添加ABA的MS培养基中种子的萌发率都有降低,说明ABA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率。
从表中信息分析,比如生长素再器官脱落阶段起抑制作用,再顶端优势、果实生长等方面是促进作用,据此可知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比如在果实生长方面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起促进作用,乙烯起抑制作用,表中结果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去除顶芽和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植物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例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
①植物体中脱落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②由于实验中CRY1是感光受体,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光照,为保持无关变量一致且适宜,所以,要将拟南芥种子置于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培养;
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在相同浓度ABA的影响下,野生型种子中含有CRYI,其发芽率比突变型更高,说明CRYI能够降低种子对ABA的敏感性。
点睛:
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对于探究实验题中要注意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之间的对比。
19-1【基础】 【正确答案】 脂质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磷脂双分子层 内质网、高尔基体 0
【试题解析】 分析:
对题图进行分析可知,A为内质网,B是高尔基体。
详解:
(1)由以上的分析可知,A是内质网,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图甲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引起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2)溶酶体来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是消化的车间,能吞噬并杀死进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囊泡膜和细胞膜的结构相似,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3)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核糖体中合成的,经内质网加工后再由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将其包裹后传递给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再以囊泡的方式传递给细胞膜,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不能直接透过膜结构,因此运输到细胞外穿过0层磷脂分子。
(4)分泌蛋白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核糖体中合成的,经内质网加工后再由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将其包裹后传递给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再以囊泡的方式传递给细胞膜,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由此可知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中,内质网的膜面积会减少,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的面积会增加,如下图所示。
点睛:
识记生物膜的结构、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和分泌蛋白合成过程等,对题图进行分析后,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解答便可。
19-2【基础】 【正确答案】 1、①②或②① 差速离心法
2、①③或③① 3、0 ③
4、⑦→③→④→⑦ 5、流动性
6、内质网 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
7、α-乳蛋白、抗体或抗体、α-乳蛋白
8、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①是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②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线粒体;⑥为核膜;⑦为细胞膜。A、B、C、D表示细胞内几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分析题图乙、丙: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中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
图甲中,①是游离的核糖体,②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而核糖体没有膜结构,因此不含有磷脂分子。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图甲中A代表的是胞内蛋白,①呼吸酶、③ATP合成酶都是细胞质中的蛋白,②胰岛素、⑤抗体均是分泌蛋白,如图中的D;④线粒体膜蛋白,是图中的C,⑥RNA聚合酶是图中的B,故①③符合要求。
D物质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从合成到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均是通过囊泡运输,没有直接跨膜运输,所以该过程穿过的磷脂双分子层为0层。③内质网向内能与核膜相连,向外能与细胞膜相连,大大的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
由题意可知,D是分泌蛋白质,E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所以E是氨基酸。E经过⑦进入细胞后,应该先进入③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再通过④进一步加工,最后又通过⑦,即需经过的膜结构依次是⑦→③→④→⑦,这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细胞器③和细胞器④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再加工,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再分泌到膜外,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时间先后分析,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图丙中d是内质网、e是细胞膜、f是高尔基体。根据f的曲线走向可知,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
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则合成的蛋白质会带上放射性标记,故α-乳白蛋白、脂肪、抗体和乳糖四种物质,其中有放射性的物质是α-乳白蛋白、抗体,没有放射性的物质是脂肪、乳糖。
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后,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大,如图所示。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中结构示意图和曲线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功能,掌握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19-3【巩固】 【正确答案】 1、【②】核糖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3、Cvt 2 液泡(膜) API
4、膜融合(或:胞吞) 自噬小体
【试题解析】 分析: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把细胞器类比为细胞内繁忙的车间,则线粒体是“动力车间”、叶绿体是“养料制造车间”、内质网是蛋白质运输和脂质合成车间、溶酶体是消化车间、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车间、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和分泌车间、其中线粒体和叶绿体还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站。
题图分析,图1中①为细胞核,②为核糖体,③为线粒体,④为高尔基体。
图1中白细胞能分解病毒,这与小泡内的多种水解酶有关,这些水解酶先在②核糖体上合成,因为水解酶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而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再依次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由囊泡运到吞噬泡内,将病毒分解。这体现了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图1中能产生囊泡的结构有细胞膜、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观察图2可知,前体API除通过细胞自噬途径进入液泡外,还可通过Cvt途径进入液泡。前体API被两层膜包裹,接着外膜与液泡膜融合,进入后内膜裂解,最后形成成熟API。
研究表明,图2中Tor激酶能抑制细胞自噬。而在饥饿状态下,Tor激酶的作用被抑制,自噬小泡通过膜融合的方式进入液泡形成自噬小体。细胞自噬能清除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器。对于细胞来说,自噬的意义是一种逆境下的应急机制,通过细胞自噬为细胞代谢提供物质和能量。
19-4【巩固】 【正确答案】 1、调节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细胞内积累
3、 分泌蛋白的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剪切掉
4、除去内质网蛋白的信号序列后,将信号序列和细胞质基质蛋白重组,观察重组的重组的细胞质基质蛋白与重组前相比能否进入内质网
【试题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表示发生在高尔基体反面区的3条分选途径。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由细胞膜通过胞吐过程分泌到细胞外。形成的调节型蛋白质被运送到细胞膜外,部分蛋白质被包裹形成溶酶体内的酶类。
胰岛素可作为信号分子可调节血糖稳定,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可促进靶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所以胰岛素分泌属于调节型分泌,其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S酶功能丧失的细胞中,某些蛋白质上就不能形成M6P标志,此类蛋白质就不能转化为溶酶体酶,造成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不能及时清理而在细胞内积累。
研究发现,核糖体合成的分泌蛋白有信号序列,而从内质网输出的蛋白质不含信号序列,原因可能是分泌蛋白的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剪切掉。
要验证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能否进入内质网取决于蛋白质是否有信号序列,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信号序列的有无,则可除去内质网蛋白的信号序列后,将信号序列和细胞质基质蛋白重组,观察重组的细胞质基质蛋白与重组前相比能否进入内质网,预期结果为重组的细胞质基质蛋白能够进入内质网。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细胞器的种类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较难。
19-5【提升】 【正确答案】 1、A 高尔基体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结构和功能
2、胞吞 胆固醇等
3、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4、产生核糖体RNA,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
【试题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内质网,②表示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③是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④是高尔基体,⑤是线粒体;图中①~⑤表示LDL-受体复合物通过胞吞最终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消化的过程,并且有用的养分被细胞吸收,没用的物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图中⑥-⑨是衰老的线粒体进入内质网并与溶酶体结合,衰老的线粒体被水解,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细胞器功能。
据图可知,A表示溶酶体,它是由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的,溶酶体内部含有水解酶,这些水解酶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台成的。溶酶体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细胞内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上的紧密联系。
人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与LDL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以胞吐方式进入细胞,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将复台物降解,获得胆固醇等成分。
图中过程⑥→⑨说明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功能。
结构F的作用主要是产生核糖体RNA,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
点睛:
本题结合某组织细胞部分结构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考查胆固醇的功能、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溶酶体的发生过程和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9-6【提升】 【正确答案】 蛋白质 主动运输 ①核糖体 翻译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 分类 包装和分泌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受体 流动 滤泡腔内贮存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多,需要被耗竭后药效才能体现
【试题解析】 分析:
图中①是核糖体,②是内质网,③是高尔基体;a是内质网将初加工的甲状腺球蛋白包裹在囊泡中运输给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b是甲状腺球蛋白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c是甲状腺球蛋白的胞外碘化,d是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回收(胞吞),e是包裹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的囊泡和溶酶体融合过程。
详解:
(1)细胞膜上Na+—I-同向转运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载体蛋白),I-依靠这一转运体进入细胞的方式为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主动运输,其中Na+内流为I-的运输供能。
2)以 3H标记的酪氨酸培养甲状腺滤泡细胞,一段时间后会在细胞外检测到3H-甲状腺球蛋白,3H-酪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首先在细胞的①核糖体上被利用,以完成甲状腺球蛋白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结构③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分泌。在甲状腺球蛋白合成过程中消耗的ATP来自于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即由细胞呼吸产生。
(3)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时,滤泡细胞通过d过程回收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完成d(胞吞)过程需要细胞膜上受体参与识别。完成该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形成囊泡。
(4)甲状腺激素以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形式储存在滤泡腔内,可供人体利用 50~120 天之久。临床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时,常用丙硫氧嘧啶以抑制c过程,但发现药物起效较慢,原因是滤泡腔内贮存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多,需要被耗竭后药效才能体现。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具有识图能力及知道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并应用来解决问题。
20-1【基础】 【正确答案】 3 AaBbCc 3 红色∶橙色∶黄色=45∶50∶1 9 获取蓝藻的S、L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蓝藻的S、L基因导入去除了S、L基因的柑橘体细胞;目的基因(蓝藻S、L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从而筛选出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
【试题解析】 分析:
由于黄色是隐性纯合子,根据甲中测交后代红色∶橙色∶黄色=1∶6∶1,推测该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故红色的基因型为A_B_C_,黄色的基因型为:aabbcc,橙色可能的基因型为:A_B_cc,aabbC_,A_bbcc,aaB_cc,A_bbC_,aaB_C_等。
详解:
(1)根据分析,橘皮色泽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实验一种亲代黄色基因型是aabbcc,红色基因型AaBbCc,因此子代红色果皮基因型AaBbCc。
(2)实验二中橙色×红色的子代表现为红色∶橙色∶黄色=3∶12∶1,由于子代出现了黄色(aabbcc),因此亲代红色基因型AaBbCc,而子代表现为9∶3∶3∶1的变式,且红色的比例只有3/16=1/2×1/2×3/4,所以橙色其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共3种基因型;
假设橙色亲本基因型是aabbCc,当其和红色AaBbCc杂交时,子代红色基因型及比例1/3AaBbCC,2/3AaBbCc当其自交子代红色的比例为1/3×9/16+2/3×27/64=45/96,黄色aabbcc的比例为2/3×1/64=1/96,橙色的比例为1-45/96-1/96=50/96,所以红色∶橙色∶黄色=45∶50∶1;
假设橙色基因型是aabbCc,红色AaBbCc,则子代中基因型2×2×3=12种,红色基因型有2种,黄色基因型有1种,则橙色基因型有12-2-1=9种。
(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按照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设计实验:获取蓝藻的S、L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将蓝藻的S、L基因导入去除了S、L基因的柑橘体细胞;目的基因(蓝藻S、L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从而筛选出含高活性R酶的柑橘。
点睛:
本题重点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考生需要分析出橙色、红色和黄色的基因型,结合9∶3∶3∶1的比例进行分析和计算,识记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
20-2【基础】 【正确答案】 1、逆转录 表达 RNA酶
2、 EeFf F2全为抗病植株 8∶1
【试题解析】 分析: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提取乙、丙叶片中的RNA,并离出mRNA,以m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形成DNA后进行PCR扩增。由于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根据扩增的产物可判断完成转录的基因,进而了解抗白粉病基因是否完成了表达。细胞中的RNA酶可将RNA降解,因而在提取过程中要严格防止污染,并设法抑制其活性。
①若要证明E基因失活为e基因使“花粉”的育性减少了1/2。则父本应选择EeFF,产生的花粉类型为EF∶eF=2∶1,母本可选择甲EEFF,产生的配子均为EF,二者杂交子一代基因型和比例为EEFF∶EeFF=2∶1,表现为不抗病∶抗病=2∶1。遗传图解为:
。
②分析题意可知,这两对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有两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利用两种抗病植株作进一步实验,即将EeFF和EEFf染交获得F1,不论两对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的基因型均为EEFF、EEFf、EeFF、EeFf,选择基因型为EeFf的植株自交,观察F2的植株抗病或不抗病性状的出现情况。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E与f连锁,e与F连锁)子一代中EeFf能产生两种配子,eF∶Ef=1∶1,子二代基因型为eeFF(抗病)、EeFf(抗病)、EEff(无F基因不能成活),因此F2全为抗病植株;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EeFf能产生EF、Ef、eF、ef四种配子,由于E基因失活为e基因使“花粉”的育性减少了1/2。因此EeFf产生配子种类和比例为EF∶Ef∶eF∶ef=1∶1∶2∶2,后代EEFF不抗病的个体占2/6×2/6=1/9,因此后代抗病的个体占8/9,抗病植株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8∶1。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0-3【巩固】 【正确答案】 母本 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 遵循 红花植株(AaBb)自交,子代的花色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3:6:7,为9:3:3:1的变式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1/2 自交后代抗虫:不抗虫=3:1的亲本,只在一条染色体上导入了抗虫基因A(一个或几个均可) 测交后代3:1的亲本,则有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都导入了抗虫基因A
【试题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分析题意可知,本题涉及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遵循。因此根据题意可知,如果Aa和Bb两对基因连锁,则有可能A和B连锁,也有可能A和b连锁。
详解:
(1)利用该植物进行杂交实验,应在花未成熟时对母本进行去雄;在去雄和人工授粉后均需要套袋,目的是避免外来的花粉的干扰。
(2)红花植株(AaBb)自交,子代的花色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3:6:7,为9:3:3:1的变式,所以A、a和B、b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都没有出现性状分离,一定是纯合子1/16AAbb、1/16AABB、1/16aaBB、1/16aabb,或者白花杂合子2/16AaBB、2/16aaBb,这样的个体在后代植株中所占的比例为1/16+1/16+1/16+1/16+2/16+2/16=8/16=1/2。
(4)自交后代中抗虫:不抗虫=3:1,此实验现象的比值符合分离定律杂合子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故只在一条染色体上导入了抗虫基因;测交组比值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推断亲本有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都导入了抗虫基因。
点睛:
本题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能够区分基因连锁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区别,难度适中。
20-4【巩固】 【正确答案】 1、两 2、6 1/3
3、DNA分子杂交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Y、By、bDY、bDy 抗虫黑颖:抗虫黄颖:抗虫白颖:不抗虫黑颖:不抗虫黄颖:不抗虫白颖=36:9:3:12:3:1
【试题解析】 分析:
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控制燕麦颖色的两对基因(B和b,Y和y)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只要有B存在就表现为黑颖,有Y无B时表现为黄颖,无Y和B时表现为白颖。
根据题干信息“现用纯种黄颖与纯种黑颖杂交,F1全为黑颖,F1自交产生的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已知只要有B存在,植株就表现为黑颖”,可判断“12:3:1”属于“9:3:3:1”的一种变式,则控制燕麦颖色的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根据“F2中黑颖:黄颖:白颖=12:3:1”可判断,黑颖基因型为B_ _ _。共有2×3=6种基因型。黄颖基因型为bbY_,占F2的3/16;白颖基因型为bbyy,占F2的1/16;只要满足BB纯合,则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表现型仍为黑颖,这样的个体在F2黑颖中的比例为1/3。
①检测目的基因D是否成功导入转基因燕麦的染色体上,常用的方法是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M1的自交子代种,黑颖均为抗虫植株,证明抗虫基因D和B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M2自交子代比例为抗虫黑颖:不抗虫黑颖:抗虫黄颖:抗虫白颖=8:4:3:1,黄颖均为抗病个体,推测抗虫基因D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分别是BY、bDY、By、bDy四种。
③根据自交后代出现的比值“抗虫黑颖:不抗虫黑颖:抗虫黄颖:不抗虫黄颖:抗虫白颖=9:3:2:1:1,可判断抗虫基因D与y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图:
④若转基因植株M4插入的D基因不与控制颖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抗虫基因与颖色基因之间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M4自交,后代的表现型有2×3=6种,抗虫黑颖:抗虫黄颖:抗虫白颖:不抗虫黑颖:不抗虫黄颖:不抗虫白颖=(12:3:1)(3:1)=36:9:3:12:3:1。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中“12:3:1”的性状分离比推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数量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还考查了基因连锁的情况。
20-5【提升】 【正确答案】 1、基因的自由组合 1/9 光籽:毛籽=3:1 基因与性状之间并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或一种性状可能与多对基因相关联)
2、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基因组DNA(或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8号染色体上的DNA) 6 增添
3、1/3只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产物;2/3既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产物,也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小的产物
【试题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②组F2光籽:毛籽=9:7,③组F2光籽:毛籽=13:3,为9:3:3:1的变式,说明该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由表中数据可知,突变体乙×毛籽棉,子代表型及比例为光籽:毛籽=9:(3+3+1),说明突变体乙光籽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②组F1均为AaBb,则②组F2中光籽为A-B-,其中纯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1/4×1/4)/(3/4×3/4)=1/9。③组中,F2光籽:毛籽=(9+3+1):3,设A-B-、A-bb、aabb为光籽,则aaB-为毛籽,则F1为AaBb,测交得AaBb、aaBb、aabb为光籽,aaBb为毛籽,即光籽:毛籽=3:1。根据三组杂交结果可知,基因与性状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由于8号染色体的~880kb至~903kb区间与突变体甲的光籽表型相关,故应该提取突变体甲和野生型的8号染色体上的DNA进行扩增进行对比研究。由图可知,野生型和突变体甲经引物6扩增的产物不同,8号染色体上的第6对引物对应的区间基因突变是甲光籽性状出现的根本原因,而突变体甲的电泳结果距点样处较近,说明其分子量较大,应该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
①组中F2光籽:毛籽=3:1,说明F1只有一对基因杂合,设为AaBB,则F2中光籽为1/3AABB、2/3AaBB,毛籽为aaBB,其光籽中1/3AABB只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产物(未突变),2/3AaBB既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大的产物(A导致),也能扩增出分子量较小的产物(a导致)。
20-6【提升】 【正确答案】 1、2 38 1∶2∶1
2、非同源染色体 BB或Bb 纯白
【试题解析】 分析: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体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想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方式。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F2性状分离比为4∶2∶1∶6∶3,为9∶3∶3∶1的变式,说明此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两对基因应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由题可知鸟类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型,故雌鸟的基因型只有两种即ZAW或ZaW,故雌鸟的颜色也只有灰色和白色2种.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由于该该鸟(2N=76),故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可以形成38个四分体。
②雄鸟的基因型为ZAZA、ZAZa、ZaZa,ZZ分别为黑色、灰色、白色,用两只羽毛颜色相同的个体杂交,则为ZAW(雌灰)与ZAZa(雄灰),或ZaW(雌白)与ZaZa(雄白),而后一种杂交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故符合条件的杂交只有ZAW(雌灰)与ZAZa(雄灰),后代为ZAW(雌灰)、ZaW(雌白)、ZAZA(雄黑)、ZAZa(雄灰),因此,子代中黑色羽毛∶灰色羽毛∶白色羽毛=1∶2∶1。
若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另有一对不在性染色体上的控制色素分布的等位基因B/b,A/a和B/b所在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
①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控制该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F1灰色斑点的基因型应该为AaBb;又从F2性状分离比可知斑点∶纯色=9∶7,故B/b控制色素分布形成斑点的基因为B,基因型为BB或Bb。
②综合分析可得出纯白(aa_ _)、纯灰(Aabb)、纯黑(AAbb)、灰色斑点(AaB_)、黑色斑点(AAB_)。故F2中基因型种类最多的性状是纯白(aaBB、aaBb、aabb),让F2中的纯灰色雄鸟与灰色斑点雌鸟杂交,为两种情况:Aabb×AaBb或者Aabb×AaBB。不论哪一种情况,子代新出现的羽毛性状都占。
21-1【基础】 【正确答案】 1、种群 物种 2、AC
3、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最终导致生殖隔离(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方向的改变,导致生殖隔离) 甲地
【试题解析】 分析:
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种群。由题干信息“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会发生胚胎早亡”,可知甲、乙两地果蝇之间交配后会发生胚胎早亡,说明甲、乙两地果蝇间存在生殖隔离。由于环境对变异的影响,加上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导致甲地与戊地果蝇的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由此可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
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甲地所有的果蝇构成一个种群。由题干信息“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会发生胚胎早亡”,可知甲、乙两地果蝇之间交配后会发生胚胎早亡,说明甲、乙两地果蝇间交配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存在生殖隔离,甲地与乙地果蝇属于两个物种。
北美大陆一些地区出现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被环境淘汰,也可能是产生了基因突变,导致果蝇在生长的某个阶段死亡,环境不会导致基因定向突变。
由于甲地与戊地的环境不同,选择的方向不同,加上两物种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是两地的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最终导致甲地与戊地果蝇产生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由此可知,甲地果蝇种群基因库较大。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和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可不好知识,能准确提取题干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21-2【基础】 【正确答案】 1、基因库 种群 2、自然选择 隔离 3、B
4、基因 生态系统
【试题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2、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这15头象组成的象群属于一个种群。
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包含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因此亚洲象与非洲象这两个物种的形成,就经过了上述三个过程。
造成亚洲象绝迹的原因有:某些类型的亚洲象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亡的基因、人类砍伐森林的面积大规模增加等,但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性向,因此环境导致亚洲象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是错误的。
故选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除了在物种这一层次展开外,还应该在基因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
21-3【巩固】 【正确答案】 1、二者由不同的动物授粉,存在生殖隔离
2、粉龙头 粉龙头 Aa 自交
3、与野生型粉龙头相比,变异型粉龙头黄蜂的访花率大幅下降,而蜂鸟的访花率上升,说明单基因突变会导致授粉者的比例大幅改变,从而导致分裂进化
4、变异型粉龙头与蜂鸟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多利于蜂鸟授粉的适应性特征,并将决定这些适应性特征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逐代累计,形成了野生型红龙头,故其蜂鸟的访花率远低于野生型红龙头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由于粉龙头和红龙头由不同的动物授粉,存在生殖隔离,故科研工作者把粉龙头和红龙头定为两个物种。
根据题干信息,红龙头细胞中编码类胡萝卜素分解酶的基因(a)是有缺陷的,导致酶完全失活,花瓣细胞中有类胡萝卜素积累,表现为红色,推断红龙头的基因型为aa,根据粉龙头细胞中该基因(A)是正常的,因此花瓣只呈现由花青素导致的粉红色,两者存在生殖隔离,基因不能交流,推断粉龙头的基因型为AA。
①用粉龙头AA和红龙头aa为亲本杂交,子一代Aa表现为粉龙头。
②用子一代Aa与粉龙头AA杂交,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出基因型为Aa的个体,多次重复。
③将筛选出的个体Aa自交,获得基因型为aa,但其他基因均来自粉龙头的变异型粉龙头。
研究人员调查了黄蜂和蜂鸟对四种植物的访花率,得到表中所示结果,分析表格可知,与野生型粉龙头相比,变异型粉龙头黄蜂的访花率大幅下降,而蜂鸟的访花率上升,说明单基因突变会导致授粉者的比例大幅改变,从而导致分裂进化,故该数据支持了研究人员的猜想:单基因突变导致了祖先种的分裂进化。
由于变异型粉龙头与蜂鸟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更多利于蜂鸟授粉的适应性特征,并将决定这些适应性特征的遗传物质传递下去,逐代累计,形成了野生型红龙头,故其蜂鸟的访花率远低于野生型红龙头。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21-4【巩固】 【正确答案】 1、协同进化 2、自然选择 遗传(基因)多样性 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3、随机性(或不定向性)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4、20% 80%
【试题解析】 分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是协同进化。虎甲与蝗虫、蟋蟀和蚂蚱之间比“速度”属于协同进化。
奔跑速度快的虎甲保留了下来,奔跑速度慢的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虎甲包括中华虎甲、大王虎甲、散纹虎甲和金斑虎甲等等,这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这些虎甲之间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说明这些虎甲还属于同一个物种,说明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中华虎甲、大王虎甲、散纹虎甲和金斑虎甲的出现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或不定向性)。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中华虎甲的种群达到了遗传平衡,由于显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是36%,则隐性性状的基因型频率为64%,即a2=64%,a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1-80%=20%。
21-5【提升】 【正确答案】 1、基因库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
2、是 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控制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AAbb Aabb或aaBB aaBb 1/3
4、抑制纺锤体形成 不是 其杂交后代三倍体不育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的作用下,控制花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所以经多代培养之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让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二代中两面青色:花青色:一面青色=9: 3: 4,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两面青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花青色个体的基因型AAbb Aabb或aaBB;或aaBb;子二代中花青色个体的基因型A_ bb,包括1/3AAbb、 2/3Aabb,一面青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_、aabb, 即1/4aaBB;1/2aa*2/3*1/2=1/3Bb,1/4aabb,故两者杂交,后代出现一面青色个体的概率 2/3*1/2=1/3。
低温的作用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野生型二倍体青蒿变成四倍体植株。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杂交后代为三倍体,其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所以不育,因而四倍体青蒿与野生型青蒿不是同一物种。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6【提升】 【正确答案】 (长期)自然选择 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群岛化适应(III) 物种 ③④ 负相关 长 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影响传粉 协同进化
【试题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详解:
(1)适应辐射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即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就是适应辐射的产物,根据题意中的信息科判断该适应辐射属于群岛化适应(III)类型,这13种地雀已经成为了不同的物种,因此它们的存在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3)①蝙蝠以回声定位捕食猎物,而灯蛾科昆虫能发射超声波使其失灵,该现象表现的是适应的相对性,不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①错误;
②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的山地植物,体型普遍矮小,叶片表面密布绒毛,该现象体现的是适应性,不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②错误;
③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盾皮鱼,二者分别生活于各自的水环境中,这是适应辐射现象,③正确;
④翼手目包括多种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虫,还有吸血蝠和食鱼蝠,这些蝙蝠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④正确。
故选③④。
(4)为了探索鼠尾草属部分植物的适应辐射机制,科研小组对传粉者熊蜂的体长与鼠尾草花冠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结合图示可知,熊蜂的体型大小与花冠长度呈 负相关。这一结果与传统上“长口器吸食长花冠内的花蜜”的进化模式相悖,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当体型大的熊蜂访问花冠长的花时,因受花冠口限制而导致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影响传粉。还有部分鼠尾草属植物的传粉媒介从蜂类向鸟类转变,这是植物、蜂类和鸟类在相互选择中的协同进化的实例。
点睛:
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物进化的相关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运用信息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
2021-2022学年浙江省Z20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浙江省Z20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共144页。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山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山东省山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共140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变式题 Word版含解析,共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