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B)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丰台区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生物学(B)
第Ⅰ部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如图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图,则①~⑤所代表的成分分别是( )
A. 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 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1、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合成为内环境,其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2、题图分析,图中①为细胞外液,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⑤为细胞内液。
【详解】图中的突破口是②③④之间的关系,根据淋巴由组织液渗入到毛细胞淋巴管产生,然后回流到血浆中来突破,可知②③④为细胞外液,即①为细胞外液,其中③是淋巴,进而确定②为血浆,④为组织液,⑤为细胞内液,即①~⑤所代表的成分分别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2. 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
B. 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
C.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缓冲物质反应,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因为机体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信号后会分泌抗利尿激素,启动保水机制,A正确;
B、高温或寒冷条件下,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的存在,使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B正确;
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与缓冲物质中的HCO3-反应,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度,D正确。
故选C
3. 在野外玩耍时,旁边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你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B. 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 心跳等内脏器官的活动是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受意识控制
D.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源于副交感神经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
B、神经系统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C正确;
D、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源于交感神经兴奋,D错误。
故选D。
4. 如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电刺激①处时,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B. 图中A为感受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最终传到E处出现应答,完成一次反射活动
C. 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的电刺激,其他几处能检测到兴奋的有③⑤
D. 通过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题图: 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详解】A、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电刺激①处时,静息电位变动作电位,故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A错误;
B、图中A为感受器,E为效应器,刺激A能产生兴奋,最终传到E处出现应答,该过程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属于反射活动,B正确;
C、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兴奋可以传到③处和⑤处,但传不到①处和②处,故其他几处能检测到兴奋的有③⑤,C正确;
D、由图可知,该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为脊髓,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故通过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D正确。
故选A。
5.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言语减少、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等。该病发病机制复杂,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
B. 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
C. 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应向专业人士咨询
D. 加速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清除是治疗思路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良好人际关系和适量运动可以减少情绪波动,B正确;
C、当情绪波动超出自己能够调节的程度时,可能是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疾病,应向专业人士咨询,C正确;
D、5-羟色胺(一种神经递质)分泌不足是引发抑郁症的原因之一,所以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量是治疗思路之一,D错误。
故选D。
6. 渐冻症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堆积,造成运动神经细胞受到损伤。下图是渐冻症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序号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谷氨酸是一种神经递质
B 图中③过程谷氨酸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C. NMDA为突触后膜上谷氨酸的受体
D. 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渐冻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钠离子内流,使后膜产生兴奋,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
B、③是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与膜的流动性有关,B错误;
C、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受体识别谷氨酸,二是作为离子通道蛋白运输Na+,C正确;
D、能够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可以用来缓解ALS病症,D正确。
故选B。
7.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4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液不分泌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 ①与③对比说明没有小肠神经结构的参与时胰腺仍可以分泌胰液
C. 上述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
D. 从以上:四个实验中可以推测出胰液中含有人们发现的促胰液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实验:
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B正确;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D错误。
故选D。
8. 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进而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 B. 长时间光照会使褪黑素的分泌减少
C. 该过程中褪黑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D. 为改善睡眠,可长期大量使用褪黑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
B、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B正确;
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由题意可知,褪黑素可促进动物睡眠,注射褪黑素,导致褪黑素含量过高,抑制下丘脑的功能,从而导致自身分泌的褪黑素减少,不利于人体健康,D错误。
故选D。
9. 某考生参加高考体检,早晨未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感到口渴,该考生可能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B. 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C. 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细胞代谢增强
D.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一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详解】A、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A正确;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
C、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
D、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縮,减少散热量,体温不会迅速上升,D错误;
故选A。
10. 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辅助性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故PM2 .5损害呼吸道黏膜,将会影响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故PM2 .5改变辅助性T细胞数目,将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正确;
C、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故PM2 .5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不会影响细胞免疫,C错误;
D、抗体是浆细胞产生,通过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是体液免疫,故PM2 .5导致抗体水平升高,将会影响体液免疫,D正确。
故选C。
11. 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
A. 流感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 B. B细胞和辅助T细胞的增殖分化
C.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裂解靶细胞 D. 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流感病毒为病原体,侵入人体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与其抗原结合,使其失去进一步侵染的能力,细胞免疫可以使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裂解死亡。
【详解】A、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A错误;
B、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可以引起特异性免疫,引起B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分化,B正确;
C、细胞毒性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使之裂解,C正确;
D、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可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A。
12. 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
B. 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C. 初次接触青霉素就会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D. 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会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答案】D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
2、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2)一般不会损失组织细胞,也不引起组织损伤;
(3)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过敏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比如青霉素不属于蛋白质,A错误;
B、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而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B错误;
C、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初次接触青霉素不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C错误;
D、当青霉素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青霉素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D正确。
故选D。
13.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的信息物质
B. 胚芽鞘的向光弯曲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 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
D. 一般情况,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参与植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而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详解】A、生长素能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但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A错误;
B、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因为单侧光的照射导致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导致两侧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均,B正确;
C、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生长素(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C正确;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也就是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A。
14. 运用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从而促进叶和果实脱落
B.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C. 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使根尖生长
D. 乙烯抑制果实的生长和成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1、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2、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3、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A错误;
B、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正确;
C、细胞分裂素不能促进细胞伸长,C错误;
D、乙烯抑制果实的生长,但促进果实的成熟,D错误。
故选B。
15. 关于植物自身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几乎所有植物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
B. 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影响
C.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能够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D. 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
2、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也对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详解】A、植物激素几乎调节着植物的生命活动,A正确;
B、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程序性表达调控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环境影响,B正确;
C、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包括植物激素的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C错误;
D、植物正常生命活动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D正确。
故选C。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6.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脑脊液是由血浆在脑室脉络丛处滤过产生,并可经蛛网膜处重新流入静脉。请回答下列问题:
(1)脑脊液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
(2)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主要为脑外伤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______,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3)地塞米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上常被用来治疗脑水肿,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促皮质激素(ACTH)也能用于治疗脑水肿。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
时间
治疗前
水肿指数
治疗后
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
水肿指数
A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B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原因是__________。
(4)血管阻塞使脑部相关部位的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代谢素乱,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由此可知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1)属于 (2)(相对)升高
(3)ACTH治疗后水肿指数下降的程度更明显,ACTH停药两周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
(4) ①. 稳态 ②.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脑脊液不仅是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脑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因此脑脊液的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相当于组织液,它与血浆之间的物质运输是双向的,即血浆渗出毛细血管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成为血浆。
【小问2详解】
机体脑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可能会引发脑水肿,其发病机制是脑外伤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从血浆进入脑脊液,引起脑脊液渗透压相对升高,进而引起脑组织水肿。
【小问3详解】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ACTH的治疗效果,显然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的种类,因变量是组织水肿的相关指标。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该实验方案体现了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对照,同时还有实验组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①ACTH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好于地塞米松;根据数据还能看出,②ACTH治疗后基本无反弹情况出现。总之,ACTH治疗效果比地塞米松强。
【小问4详解】
内环境理化性质改变,会导致细胞坏死,因此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稳态需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共同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点睛】内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渗透关系是本题的考查点,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并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时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17. 梭曼为高毒性的有机磷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等多条途径被人畜吸收,它可影响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而具有神经毒性。突触是大脑实现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的结构基础,为探究持续的小剂量梭曼染毒对动物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开展了系列研究。请回答问题:
(1)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它存在于轴突末梢内的_________中,通常情况下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可引起后膜对_____(填K+或Na+)的通透性增加,造成______,使后膜电位变为_______。随后乙酰胆碱可被乙酰胆碱酯酶降解失活,后膜的电位又恢复为_____。
(2)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在突触间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将健康大鼠随机分成三组,实验组每天使用不同浓度的小剂量梭曼进行染毒,与对照组置于相同环境下正常饲喂,持续14天后开展水迷宫实验,记录其找到逃生平台(隐藏于水下)的时间,结果如下图。
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说明持续的小剂量梭曼染毒可_________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4)为进一步研究持续的小剂量梭曼染毒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又分别对三组大鼠大脑皮层的相关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见下表。
组别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乙酰胆碱受体的mRNA表达量/%
A
104.1
86
B
138.5
89
C
157.0
100
由实验结果可知,由于小剂量梭曼_________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积累,长期过度地刺激乙酰胆碱受体,会导致受体表达量_________,从而干扰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降低学习记忆能力。
(5)科研人员还发现,随染毒剂量增加和时间延长,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逐渐降低,原因是突触间隙积累的乙酰胆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机制。
【答案】(1) ①. 突触小泡 ②. (特异性)受体 ③. Na+ ④. Na+内流 ⑤. 外负内正 ⑥.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2) ①.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3) ①. 实验组(A组和B组)小鼠逃脱时间长于对照组(C组),且梭曼浓度越高逃脱时间越长(A组高浓度下,从第2天起,随训练天数增加,逃脱时间不缩短反而延长) ②. 降低
(4) ①. 抑制 ②. 降低
(5) ①. 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 ②. (负)反馈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的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信号转方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
【小问1详解】
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存在于轴突末梢内的突触小泡中,通常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从而引起后膜对Na+通透性增加,造成Na+内流,使后膜有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即由外正内负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电位;随后乙酰胆碱可被乙酰胆碱酯酶降解失活,后膜的电位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小问2详解】
兴奋在突触传递过程中依赖于神经递质,所以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间只能单向传递。
【小问3详解】
从曲线图看出,A组和B组小鼠逃脱时间长于C组,且梭曼浓度越高逃脱时间越长,A组高浓度下,从第2天起,随训练天数增加,逃脱时间不缩短反而延长;
说明持续的小剂量梭曼染毒可降低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小问4详解】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AB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乙酰胆碱受体的mRNA表达量都低于C组,因此小剂量梭曼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积累,长期过度地刺激乙酰胆碱受体,会导致受体表达量降低,从而干扰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降低学习记忆能力。
【小问5详解】
由于突触间隙积累的乙酰胆碱增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维持神经递质含量的相对稳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学生失分率较高的一类题,在平常备考中,要多进行这方面的针对性练习。
18. 生长抑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合成并释放的多肽,可直接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请回答问题。
(1)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抑素,经过_________的运输到达靶器官,发挥其生理作用。
(2)研究发现,急性高血糖可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TSH的分泌。研究人员对健康志愿者进行不同处理,测定其血浆中TSH水平,结果图1(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①一般情况下,人体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_________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的转化。
②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体内胰岛细胞分泌的_________将减少。用TRH处理后,受试者体内_________分泌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__________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
③由于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TSH增加量较_________,说明生长抑素对TSH的分泌具有___________作用。
(3)持续的高血糖是判断糖尿病的依据之一。某些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无法进入组织细胞。研究发现,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是GLUT4,如图2。
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他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2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____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③结合图2分析,会引发糖尿病的原因还可能有____________。
a.体内产生能与蛋白M结合的物质 b.体内产生能与胰岛素结合的物质
c.信号转导蛋白缺失 d.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答案】 ①. 体液 ②. 肝糖原 ③. 胰高血糖素 ④. 垂体 ⑤. 甲状腺激素 ⑥. 少 ⑦. 抑制 ⑧. 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⑨. 含C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 ⑩. abc
【解析】
【分析】1、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急性高血糖可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TSH的分泌,因此自变量是是否添加葡萄糖,因变量是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量的变化,看图可知,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加葡萄糖处理后,受试者体内TSH增加量减少,因此可以得出:高血糖可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TSH的分泌。
2、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促进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下丘脑合成释放的SS是一种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靶器官。
(2)①血糖的来源包括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②给予受试者葡萄糖处理造成急性高血糖后,受试者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胰高血糖素减少。用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处理后,受试者体内垂体分泌的TSH含量升高,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速率加快,产热增加。
③由实验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TSH的增加量较少,说明SS对TSH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
(3)①GLUT1~3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图3中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有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
③若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或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都会影响胰岛素与蛋白M的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引发糖尿病。信号转导蛋白缺失会影响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从而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也会引发糖尿病。若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不能升高血糖,所以不会引发糖尿病。综上所述,a、b、c符合题意,故选abc。
【点睛】本题以高血糖为背景考查血糖调节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血糖调节的过程,识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以及血糖的来源,把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理解糖尿病发生的机理,能够根据题意中的实验目的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通过图示结果的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解决问题。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表现出极高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人群间传播能力。截至2020年11月12日,各国研制中的新冠疫苗超过200种,其中48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除了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外,目前在研制中的还有基因工程重组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DNA疫苗、mRNA疫苗)等新的疫苗类型。我国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20年2月21日,西湖大学周强研究团队报道了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蛋白的结构,揭开了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神秘面纱。研究显示,S蛋白是病毒识别宿主细胞受体的一种关键蛋白,与ACE2蛋白表现出较强的结合能力,目前各国多种疫苗的研究都是针对S蛋白进行的。
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采用的路线是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毒性很弱,感染后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症状。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腺病毒携带能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片段,人接种疫苗后,改造过的腺病毒侵染细胞后不会在细胞内复制,但可以表达出S蛋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核酸疫苗,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正式上市流通的案例。除了考虑稳定性,mRNA疫苗递送入细胞也是技术难点,这将直接影响疫苗的效应,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脂质体纳米颗粒包裹mRNA(如图)。
一支疫苗从研发到上市通常需要经过8到20年的漫长历程。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各国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应急途径,安全高效的疫苗将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关键性武器。
(1)在新冠肺炎的治疗过程中,曾经尝试过血清疗法,即为患者输入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血清中含有________,有利于患者康复。
(2)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的巧妙之处在于改造后的腺病毒进入细胞后________。S蛋白被________等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后,传递给________细胞,通过特异性免疫,在体内产生________,并可长时间保留。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会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若在接种该种疫苗前机体曾感染过腺病毒,则会使该种疫苗的有效性________。
(3)包裹mRNA疫苗的脂质体颗粒与________的基本结构类似。你认为研制新冠mRNA疫苗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有________。
A.mRNA在细胞质中易被降解
B.mRNA在细胞中可能难以正确翻译
C.mRNA可能会插入到人体的染色体
D.该疫苗是否适于快速大批量生产
(4)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产生抗原的场所都是在________(填“内环境”或“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是因为________。
(5)目前科学家还致力于开发多联疫苗,即注射一剂疫苗便可获得对多种病原体的免疫,对此你认为更有开发潜力的是本文所述疫苗中的哪种(或哪些),并陈述理由________。
【答案】 ①. 抗体 ②. 不会复制(增殖),但可使细胞表达S蛋白 ③.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④. 辅助性T ⑤. 记忆细胞 ⑥. 降低 ⑦. 细胞膜 ⑧. ABD ⑨. 细胞内 ⑩. 疫苗中不含完整的病原体(疫苗在细胞中表达产物成分单纯) ⑪. mRNA疫苗(核酸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制备疫苗
【解析】
【分析】1、免疫治疗中常见的方法是注射血清,免疫预防中常用的方法是注射疫苗。
2、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安全性较差、只能针对单一病原体。而核酸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相较传统疫苗更安全,且可制备多联疫苗。
3、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首先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摄取并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将信号呈递给B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另一方面,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靶细胞表面的信号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后者使靶细胞裂解,释放抗原。
【详解】(1)新冠病毒侵入机体会激发特异性免疫产生针对该种病毒的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因此从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输入该种血清可以治疗新冠肺炎。
(2)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通过基因工程改造后可携带能表达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片段,侵染细胞后不会在细胞内复制,但可以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表达出S蛋白,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S蛋白作为抗原首先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常见的抗原呈递细胞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后者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特异性结合,B细胞可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另一方面,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T细胞,两种记忆细胞可长时间保留;
因为该种疫苗是以改造过的腺病毒作为运载体导入目的基因(新冠病毒S蛋白的DNA),所以机体若在注射疫苗之前就感染过腺病毒的话,就会产生针对腺病毒的记忆细胞,从而使得接种的疫苗容易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而降低有效性。
(3)包裹mRNA疫苗的脂质体颗粒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其基本结构与细胞膜类似;
ABD、研制新冠mRNA疫苗还需要考虑mRNA在细胞质中是否会被降解,在细胞中是否正确翻译,还需考虑该疫苗是否适于快速大批量生产,ABD正确;
C、由于该疫苗是RNA,不可能会插入到人体的染色体中,C错误。
故选ABD。
(4)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都不是真正的抗原,而是经表达产生蛋白质为抗原,遗传信息的表达(转录、翻译)场所都是在细胞内;与传统的减毒疫苗相比,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mR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安全性有所提高,是因为这两种疫苗都是在细胞中表达出产物作为抗原的,其成分比较单纯,而这两种疫苗中本身并不含该病原体。
(5)注射多联疫苗,是注射一剂疫苗便可使机体产生针对多种病原体的疫苗。传统疫苗是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只能针对特定的某一病原体,无法生产多联疫苗,核酸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可将表达多种病原体抗原的核酸片段连接起来表达多种抗原,使机体产生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免疫能力。
【点睛】熟练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理解疫苗的实质及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0. 树突状细胞(简称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处理后,DC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具有识别作用的___________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T性细胞产生____________。
(2)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等。
(3)辅助性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时,它产生的________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直接刺激的_______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最终通过分泌大量____________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人体的第______道防线。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以被____________细胞识别,进而引起该细胞分裂并分化,最终将肿瘤细胞裂解。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_免疫。
(5)免疫调节不仅可以对抗外来异物,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____________和监视的功能。
【答案】(1) ①. 胞吞 ②. 受体 ③. 免疫应答(增殖分化产生细胞因子)
(2)巨噬细胞(B细胞)
(3) ①. 细胞因子 ②. B ③. 抗体 ④. 三
(4) ①. 细胞毒性T ②. 细胞
(5)自稳
【解析】
【分析】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这个过程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
2、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合成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辅助T细胞也可以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小问1详解】
DC细胞可通过胞吞方式将抗原摄入细胞内,DC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辅助性T细胞外具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辅助性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产生免疫应答)。
【小问2详解】
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巨噬细胞(或B细胞)等。
【小问3详解】
辅助性T细胞发生免疫应答时,它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B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最终通过分泌大量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抗体参与的免疫为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小问4详解】
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可以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细胞毒性T细胞,最终将肿瘤细胞裂解。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的免疫为细胞免疫。
【小问5详解】
免疫调节不仅可以对抗外来异物,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的功能。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1. 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调节剂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实验。
(1)独脚金内酯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_________作用的_______有机物。
(2)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结果如图1所示。据此推测,GR24对野生型植株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侧枝产生,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_______(填“合成”或“信息传递”)缺陷。
(3)为进一步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野生型植株进行了下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下图3所示。
①观察图2,进行实验处理时,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_________(填“A”或“B”)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3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____________,其余的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结果显示,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的作用____________(填“显著”、“不显著”或“无影响”),由此推测GR24是通过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4)据图3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主茎)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图2的切段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
①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
组别
处理
检测
实验组
在主茎上端施加NAA
在侧芽处施加一定量放射性标记的NAA
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GR24
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
对照组
同上
同上
在固体培养基中①
②请预测实验结果: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假设成立;否则,该假设不成立。
【答案】(1) ①. 调节 ②. 微量
(2) ①. 抑制 ②. 信息传递
(3) ①. A ②. NAA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不能倒过来运输(或NAA为极性运输) ③. NAA和GR24的有无(和培养时间) ④. 侧枝长度 ⑤. 不显著 ⑥. 促进
(4) ①. 不加入GR24 ②. 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的含量低于对照组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
2、分析图2: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加入GR24对侧枝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和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均比对照组小,且同时加入NAA和GR24的组比单独加入NAA的组侧枝长度更小。
【小问1详解】
独脚金内酯是植物体内产生的植物激素,是一种能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小问2详解】
据图1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是突变体植株发生了突变,使得突变体独脚金内酯内受体缺失,则GR24在突变体内无法发挥作用,故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
【小问3详解】
①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因此进行实验处理时,应该在主茎形态学上端施加NAA,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A中。
②据图3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NAA和GR24的有无(和培养时间),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纵轴表示的内容:侧枝长度。从图中曲线看来,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GR24对侧枝生长的作用不显著,由此推测GR24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
【小问4详解】
本实验是验证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主茎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①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在固体培养基B中加入GR24;②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与实验组等量的放射性标记的NAA,相应的固定培养基不作处理。根据实验假设可知: 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因此若实验组主茎下端放射性强度小于对照组,则说明生长素沿主茎运输时,独脚金内酯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主茎运输。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Word版附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右图表示人体反射的相关神经结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A卷(Word版附答案),共33页。
【期中真题】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