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共22页。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13.花钟
学习目标
1.会认“芬、芳”等9个生字,会写“芬、芳诉讼”等12个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苏醒”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1、2自然段的大意。
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达成评价
1.会认“芬、芳”等9个生字,会写“芬、芳诉讼”等12个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苏醒”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1、2自然段的大意。
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先行组织:
1、 课前搜集牵牛花、蔷薇、睡莲等花儿的图片,并查找其开放的时间;查找自己喜欢的花开放的时间。
2、 课件配乐出示鲜花图片,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刚才看到的景象。(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3、 师介绍:一位植物学家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了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4、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这位植物学家为什么能修建这样的花钟呢?
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美丽的花儿怎样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一天之内的时间,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活动2: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和会读写的14个词语。课件出示本课中易读错的词语。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词语,要求学生读准音,认清形。指名读,齐读。
活动3:理解“争奇斗艳”。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绽放的花,让学生感受“争奇斗艳”的景象)。这种情景还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姹紫嫣红、竞相开放)
活动4: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问题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活动1:指名读第1自然段。这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整段话的内容?(小结:概括一段话大意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关键语句。)
活动2: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第2自然段大意。思考:植物开花跟哪些因素有关?把相关语句画下来。汇报交流。(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活动3:
课件出示:“《花钟》主要写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 )、( )、( )、( )有关。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修建了一个大花钟。”
学生填空。
问题三:如何将本课的要求会写的字写得漂亮?
活动1:指导书写“芬、芳”等12个字。
活动2:自主观察。看看这些汉字,你认为哪个最容易写错?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
活动3:互动交流。如:“醒”左边是“酉”而不是“西”。
活动4:教师范写。
活动5:学生练写。(教师提醒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
活动6: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问题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些什么?
活动1: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芬芳 苏醒 含笑 艳丽 娇嫩 干燥 灼伤 淡雅
昆虫 传播 吻合 花圃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欣然怒放
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字词的情况,开火车朗读。
活动2:自由读第1自然段,快速找出课文写了哪些花,把花名圈出来。思考:这些花在什么时候开放呢?
活动3:学生反馈。
课件出示:
牵牛花——凌晨四点 蔷薇——五点左右 睡莲——七点
午时花——中午十二点左右 万寿菊——下午三点 紫茉莉——五点
月光花——七点左右 夜来香——晚上八点 昙花——九点左右
问题二: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花的呢?
活动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指名读词语。
活动2:课件出示短语: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 从梦中醒来 苏醒过来 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短语,边读边用动作表演。
活动3:课件出示:
l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五点,紫茉莉开了……
l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
(1)对比朗读,体会表达。
(2)交流反馈:
(一)都是描写花开了,第二个语段富于变化,更生动形象。
(二)第二个语段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花开了,赋予花生命的活力。
(三)时间表达加上“左右”,语言更加严谨。
(3)小结:看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述方法
问题三:第1自然段写了这么多花开放,那么哪个句子提示了主要内容?
活动1:课件出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体会关键句的作用。
活动2:背诵第1自然段。
问题四: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活动1:作者是怎样把“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写清楚的呢?学生自由交流。
活动2:借助例子,了解原因。
(1)说说昙花在晚上九点左右开放的原因。
(2)课件出示关键词语:又大又娇嫩、白天、灼伤、深夜、不适宜。
活动3:组内复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原因。
(1)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指名复述。
活动4:
教师小结:植物学家正是利用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这一现象修建了花钟。
问题五:课文中描写的鲜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仿照课文中描写花儿开放的语句,写一写其他的花吗?
活动1:课件出示: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图片
活动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3:交流展示。
活动4:欣赏花钟,拓展延伸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可以丰富习作的语言积累。
2.通过抓关键语句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书写生字词,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让识字教学落地。
4.发现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精读中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感悟“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5.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仿照课文原句写一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迁移运用:
阅读《大自然的时钟》,边读边找出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课文中有些时段作者没有写到,这些时段各有什么花开放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做有心人,填补花钟上的空白。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14、蜜蜂
学习目标
1.会认“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正确读写“蜜蜂、辨认”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概括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达成评价
1.认识“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正确读写“蜜蜂、辨认”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概括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先行组织:
1.师生谈话,引出新知。
师: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去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板书课文题目)
教师指导书写“蜜、蜂”2个字。
2.师: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还了解些什么?
教师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课件出示蜜蜂资料)4.自读资料袋。
(1)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梳理信息:作者法布尔的身份、作品、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
5.过渡到课文。师:课文《蜜蜂》记录了法布尔一次真实的实验。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自读课文,你遇到了那些有感触却不理解的地方?
活动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活动2: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8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12个字。指名读生字,小组比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活动3:课件出示:
实验 阻力 推测 沿途 尽管 陌生 准确无误
(1)多种形式检查学习效果。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
(2)结合语境认多音字。
活动4:课件出示:
l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l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l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梳理脉络。师: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1)自主填写。
(2)交流反馈。结合图表,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法布尔为证实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
问题二:关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说法,作者是如何得知的?(听说的)为了求证这个说法,作者做了一件什么事?(做了一个实验)。
活动1:交流法布尔做的实验。
活动2:引导关注“无论……总是……”的句式,体会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
活动3: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1)引导学生抓住“听说”一词,说说体会。
(2)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论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结:介绍一项实验时,首先要交代清楚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问题三:如何将本课的要求会写的字写得漂亮?
活动1:形近字辨析。
“蜜”和“密”:无论是“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下部是“虫”,不是“山”,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表示“区分、识别”就用“辨”,表示言语辩论就用“辩”。
“检”和“捡”:用木片标示以便查索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活动2:关键笔画提示。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两个字,双耳旁都是两笔写成的。
活动3:小组合作,给字组词。
活动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问题一:根据图表和之前在表格中填写的内容理一理思路,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活动1:课件出示图表。
活动2:学生交流反馈。
问题二: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
活动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实验过程,理清法布尔的实验步骤。可以边读边画出法布尔做实验的句子或词语。
活动2:对照课件出示的实验过程,看看自己总结得是否到位。
(1)引导学生试着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实验过程。
(2)指导梳理,归纳要点。
(3)师:去掉实验的一个步骤行不行?
活动3:师总结要点:介绍一项实验时,先要理清实验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的,然后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介绍给大家。
问题三:法布尔做实验时哪些地方想得很周到?抓住关键语句说实验过程。
活动1:找到相关语句,并画出来。
“放在纸袋里”让蜜蜂弄不清方向。
“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 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别。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走了四公里路” 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活动2:放飞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1)同桌讨论。
(2)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3)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飞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活动3:探究结论。已经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呢?为什么?
(1)学生交流。
(2)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3)从加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语言的严谨)
(4)指导朗读。
(5)从语段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问题四: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精准,那我们如何品读语言,准确表达呢?
活动1:体会词语,课件出示: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1)能不能把“推测”换成“觉得”?
(2)交流反馈。“推测”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前文介绍了“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因为情况不确定,所以作者用了“推测”一词,这样表达就更加准确了。
活动2:学法迁移。文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词语,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这样的词语,写上批注。
(1)交流反馈。
(2)交流比较,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3)小结:文章中“左右、将近、至少”等一类词语,表达的是作者的猜测、推断,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描述实验过程时,作者用上这类词语,看似模糊,实则准确。这体现了科普性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如何让学生从“碎片化”的感知过渡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梳理脉络显得尤为重要。通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语感积淀、发展的过程。
2. 通过对第1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体会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3. 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注意辨析形近字,加强识记生字,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4. 教学时,让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5.科普性说明文用词准确,通过对一类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表达的严密,感悟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迁移运用:
课外阅读:《昆虫记》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1.认真抄写词语。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题。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题
15.小虾
学习目标
1.会认“隙、掀”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已s学的方法说出第3自然段的大意。
3.能摘抄文中描写细致生动的语句。
达成 评价
1.会认“隙、掀”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已s学的方法说出第3自然段的大意。
3.能摘抄文中描写细致生动的语句。
先行组织:
1.谜语导入新课: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猜一动物的名字)
2.学生猜谜底。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在作家菁莽的眼里,小虾是一种可爱有趣的小动物。课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呢?
活动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活动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大缸 漏下 空隙 洒落 甚至 青苔 竹荫
钳子 立即 一副 搏斗 激烈 虾卵
指名读,开火车读。
活动3:辨析形近字:“末”和“未”,“副”和“幅”。比较字形,理解字义,借助多种识记方法记住这些字。
(1)末:从木(树的象形),上面的长横表示树梢长,与“本”(树根)形成反义,如“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引申义指物体的尖端。
(2)未:象形,上部分像树木枝叶重叠,上横短,下横长,本义指枝叶繁茂。
(3)副:剖分,破开。
(4)幅:布帛的宽度。
活动4: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提示:
l 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l 圈画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词句。
活动5:集体交流,教师板书。(要点:想养小虾、捉小虾、逗小虾、为小虾采水草、产小虾等)
问题二:你喜欢课文中1、2自然段中那些句子?
活动1:交流课文第1、2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活动2:交流喜欢的原因。(描写细致生动)
活动3:对比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要点:写小虾的外形,主要抓住颜色不同来写。
问题三: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是怎么写的?
活动1:组内交流。
(1)关键语句为第1句话: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2)这是总起句,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活动2:读一读,说一说,这段话其他几句话写了什么。
第2句写小虾悠闲休息的样子。
第3句写小虾被惊扰后的表现。
第4、5句写小虾与同伴搏斗的情景。
活动3:缸里的小虾怎样有趣?画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4:课件出示: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1)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小虾悠然自得的样子。
(2)圈出动词“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指导朗读,学生交流体会。
(3)想象小虾搏斗的激烈情景。
活动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1句,学生读2~5句。
(2)分角色朗读。分别读“休息”“生气”“搏斗”三个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读。
活动6:学法回顾: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主要内容)
问题四:学习完这篇课文的你有怎样的收获?
活动1:按课文内容填空,探讨作者是如何把小虾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课件出示句子:
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 );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 ),大家叫它千年虾。
活动2:
总结:观察细致,只有认真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还有一点,就是要融入感情。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识字教学宜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意检查正音。形近字借助字理进行辨析,理解更深刻。
2.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3.通过找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迁移运用:
(1)画一画:画几只小虾。
(2)写一写: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作者的方法,认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一抄: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达成 评价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先行组织:
1、准备:牙签、水盆、清水、肥皂、方糖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根小牙签在水里旅行。这时,前方掉入一块方糖,牙签旅行的方向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若是丢入一块肥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项小实验。(板书:一项小实验)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活动1:教师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取一块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牙签是否会向方糖的方向移动。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换一盆水,取一块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再观察牙签会向哪个方向移动。
活动2:有序引导学生说实验过程。
(1)说实验名称及做实验的原因。
(2)说实验的过程:准备—开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有序地表达。说的过程中抓住做实验的动作,如“端、拿、取、放”等,准确表达。
(4)学生说说观察过程中自己的体会。
(5)揭示实验结果及原因。将方糖放入水盆中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少量的水往方糖的方向流动,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将肥皂投入水盆,水盆表面张力变强,会把牙签往外推。
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中的实验图表。
活动4:分小组完整介绍整个实验的过程。
活动5: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做实验。做完后,说说实验的过程,谈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实验过程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成功(或失败)时,你有着怎样的体会?
问题二:生活中,同学们都做过什么实验?
活动1:指名交流。
活动2:个人完成实验图表,帮助学生回忆实验的过程。
课件出示: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步骤
发现
心情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实验结论
活动3: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l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实验经过、步骤写清楚。
l 用上恰当的动词,准确地描述实验的过程。
l 写一写实验中有趣的发现和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
活动4: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问题一:自读习作,如何修改作文?
活动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l 运用表示逻辑顺序的词有条理地写清实验过程。
l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抒写作者实验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活动2:自读习作,发现不足,在原文上直接修改。
活动3:自评等级。
问题二:参考范文引路,如何完善构思,再次修改?
活动1:出示范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
我做的一项小实验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新书《疯外套的科学日记》,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实验叫“葡萄干之舞”。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神奇,所以我决定做做这项小实验。
做这项实验之前,我首先要准备几粒葡萄干、一瓶苏打水和一个一次性杯子,接着把苏打水倒进一次性杯子里,然后把葡萄干放进一次性杯子里就可以开始观察了。过了大概5分钟,我去观察的时候看见一些泡泡包围了那些葡萄干,其中一粒葡萄干还浮到了水面上,周围的泡泡像小救生圈一样,但是当那些泡泡逐渐爆开的时候,葡萄干就会沉入水底。又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的葡萄干升到了水面上,有的葡萄干停在水中间,有的葡萄干留在了水底。第二天早上,我再去观察时,发现那些葡萄干已经变得像小皮球一样圆鼓鼓的,好像马上要爆炸一样。我再仔细一看,发现还真有几粒葡萄干已经爆开了呢!我很高兴这次实验做成功了,但同时我还有个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
我查看了《疯外套的科学日记》这本书里对“葡萄干之舞”这个实验的介绍,它告诉我:葡萄干的密度比苏打水大,所以一开始葡萄干会沉到底部。而苏打水里面充满了气泡,那些气泡会让葡萄干浮到水面上去。但是当气泡爆开的时候,葡萄干又会重新掉到水底。这样上上下下的,就好像葡萄干在跳舞,所以这个实验的名字就叫“葡萄干之舞”。
通过这次小实验,我懂得了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增长了见识,激起了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以后我还要多做一些小实验,争取也写一本《科学实验日记》。
活动2:以接龙形式朗读全文。
活动3:集体评议: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活动4:学习范文写法,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问题二:怎样交流习作,点评修改?
活动1:教师鼓励学生根据“三星”评价要求推荐范文。
(1)课件再次出示“三星”要求,鼓励学生朗读自己修改后的习作。
(2)集体评议,投影展示修改过程。
(3)综合评定习作等级。
活动2:同桌交换习作,开展互评。
活动3:推荐优秀习作,共同欣赏。师生评议。
活动4:根据同桌提出的修改意见,第三次修改习作。
活动5:工整誊写。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通过现场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话可说。
2.学习课文《蜜蜂》,以及在课堂上做小实验,为学生写出自己做过的小实验做了铺垫。前面的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习得方法。现学现用,小试牛刀,学生就能轻松写出个性化的好作文。
3.文章不厌百遍读。再读自己的习作,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赏析优秀习作,让学生在品评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4.反复修改,认真誊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面表达习惯。
迁移运用:
结合科学课的实验过程,填写实验表格,根据表格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成果集成:
实 验 名 称
实 验 准 备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实 验 过 程
实 验 结 论
作业设计:
1、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 四
学习目标
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达成 评价
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先行组织:
1、课前准备好一盆含羞草
2、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任务一:交流平台
活动1:交流平台,说说发现。
(1)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段落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找一找。
(3)这段话的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①学生交流。
②“也是”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这句话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段落中心句。
(4)小结:“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直接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大意,它是本段的关键语句。
活动2: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找出这段话的关键语句。
(2)探讨:可以直接用这个关键语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吗?(不可以,这个关键语句概括不完全。关键语句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有时候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3)概括本段话的大意。(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活动3: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概括本自然段大意。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活动4:拓展延伸。课件出示语段,找出关键语句。
章鱼受惊时会变成白色,愤怒时又会变成红色。此外,它还能变成绿色、棕色、红棕色,或是周身出现有掩护作用的斑点。看来,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活动5:比较四个语段关键语句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关键语句有的能直接概括段意,有的与段意有关,略微改变,就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语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中间,还可以在段尾。用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是个好方法。
活动6:围绕一个关键语句写一段话,师生交流。
关键句:春天的校园真美!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活动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两个例句。
l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l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观察两个例句,找找它们表达相似的地方。(这两句都是先写作者观察到的现象,后写作者提出的问题)
(2)用横线画出作者看到的现象,用波浪线画出作者提出的问题。
(3)师生合作读,感受这种表述方法的妙处。
活动2:小结学法。
师:我们在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也要和作者一样,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活动3:聊一聊生活经历。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
活动4:学生交流。
活动5:自主观察,尝试练写。摆出课前准备好的一盆含羞草,让一位同学上来用手触一下叶子,其他同学先认真观察,再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件出示:
我发现含羞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写下来。
(2)组织学生围绕思考是否深入,问题是否合理,对练写的语段展开评价。
任务三:运用符号,修改病句
活动1:初读段落,交流感受。
活动2:学习修改。
(1)回忆以前学过的修改符号,指名说说名称和作用。(改正、增补、删除)
(2)认识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①对调符号:表示前后相邻的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②移动符号:圆圈内是将要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到移动后的位置。
(3)语段中还用了哪些修改符号?(删除、插入)
活动3:句子练习。
(1)课件出示修改前后的句子,让学生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
l 我养了螃蟹一只。
l 我养了一只螃蟹。
l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了。
l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
l 向我高高举起那大钳子剪刀似的。
l 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
(2)学生交流。(修改后语句变得通顺了)
活动4:阅读语段。
(1)课件出示课本中修改了一部分的语段。
(2)读一读,说说除了已修改的部分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活动5:学习运用。
(1)用修改符号在课本上修改语段。
(2)交流反馈。
(3)出示修改后的语段。
我养了一只螃蟹,它眼睛、嘴巴都不怎么显眼,钳子倒是很大。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有一次,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它立刻转动身体,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我又点了几下,它钳子越举越高,突然,整个身子翻了过去。它急了,腿和钳子在空中乱舞,好不容易才借助玻璃缸壁翻过身来。
活动6:迁移练习。课件出示学生习作中需要修改的片段,集体修改。
第二课时
任务四:日积月累
活动1:板书古诗题目,读古诗题目。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涧的景色)
活动2:《滁州西涧》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活动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活动4:这首诗写了什么?试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师生交流。
活动5: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活动6: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呢?
1.“美”的印象。
(1)从“幽草”感受到美。低声吟诵,想象画面,细谈感受。
(2)从“黄鹂深树鸣”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细细品读,想象画面。指名读。
2.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从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舟自横”)
活动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一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一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或几个字来。学生可能会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活动8: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在诗中寄托的情感。(课件出示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隐退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活动9: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幽草”“无人”“舟自横”)
小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山水画,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存在,其实诗人的灵魂无处不在。整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的情怀。
活动10:跟着吟诵音乐练习吟诵,小组交流。
活动11:全同学一起吟诵诗歌,个别展示交流。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借助例文,回忆学过的知识,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学会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2.从范例中习得记录的方法,进行练笔。先观察现象,再写观察后的思考,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学会观察,主动提问的习惯。
3.巧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在对比中学习。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自然过渡到修改符号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及延续性。
4.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感受诗意。
5.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细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6.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积累,学会运用。
迁移运用:
1.回顾吟诵小知识。提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2.同学们试着自己给诗句标注平仄节奏,背诵古诗。
成果集成: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语文园地四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作业设计:
1、 找出关键句,概括文段大意。
2、 察身边的事物时,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尝试练写。
3、运用对调、移动符号,修改病句。
4、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13.花钟
学习目标
1.会认“芬、芳”等9个生字,会写“芬、芳诉讼”等12个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苏醒”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1、2自然段的大意。
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达成评价
1.会认“芬、芳”等9个生字,会写“芬、芳诉讼”等12个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苏醒”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1、2自然段的大意。
4.能体会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好处,并借鉴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
先行组织:
1、 课前搜集牵牛花、蔷薇、睡莲等花儿的图片,并查找其开放的时间;查找自己喜欢的花开放的时间。
2、 课件配乐出示鲜花图片,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描绘刚才看到的景象。(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3、 师介绍:一位植物学家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了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4、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这位植物学家为什么能修建这样的花钟呢?
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美丽的花儿怎样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一天之内的时间,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活动2: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要求会认的9个生字和会读写的14个词语。课件出示本课中易读错的词语。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词语,要求学生读准音,认清形。指名读,齐读。
活动3:理解“争奇斗艳”。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绽放的花,让学生感受“争奇斗艳”的景象)。这种情景还可以用哪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姹紫嫣红、竞相开放)
活动4: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问题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活动1:指名读第1自然段。这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整段话的内容?(小结:概括一段话大意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关键语句。)
活动2: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概括第2自然段大意。思考:植物开花跟哪些因素有关?把相关语句画下来。汇报交流。(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活动3:
课件出示:“《花钟》主要写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 )。植物开花的时间与( )、( )、( )、( )有关。植物学家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修建了一个大花钟。”
学生填空。
问题三:如何将本课的要求会写的字写得漂亮?
活动1:指导书写“芬、芳”等12个字。
活动2:自主观察。看看这些汉字,你认为哪个最容易写错?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
活动3:互动交流。如:“醒”左边是“酉”而不是“西”。
活动4:教师范写。
活动5:学生练写。(教师提醒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
活动6: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问题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些什么?
活动1: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芬芳 苏醒 含笑 艳丽 娇嫩 干燥 灼伤 淡雅
昆虫 传播 吻合 花圃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欣然怒放
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字词的情况,开火车朗读。
活动2:自由读第1自然段,快速找出课文写了哪些花,把花名圈出来。思考:这些花在什么时候开放呢?
活动3:学生反馈。
课件出示:
牵牛花——凌晨四点 蔷薇——五点左右 睡莲——七点
午时花——中午十二点左右 万寿菊——下午三点 紫茉莉——五点
月光花——七点左右 夜来香——晚上八点 昙花——九点左右
问题二: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花的呢?
活动1:课件出示四字词语:
争奇斗艳 芬芳迷人 欣然怒放 含笑一现
指名读词语。
活动2:课件出示短语:
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绽开了笑脸 从梦中醒来 苏醒过来 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短语,边读边用动作表演。
活动3:课件出示:
l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五点,紫茉莉开了……
l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
(1)对比朗读,体会表达。
(2)交流反馈:
(一)都是描写花开了,第二个语段富于变化,更生动形象。
(二)第二个语段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花开了,赋予花生命的活力。
(三)时间表达加上“左右”,语言更加严谨。
(3)小结:看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述方法
问题三:第1自然段写了这么多花开放,那么哪个句子提示了主要内容?
活动1:课件出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体会关键句的作用。
活动2:背诵第1自然段。
问题四: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
活动1:作者是怎样把“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写清楚的呢?学生自由交流。
活动2:借助例子,了解原因。
(1)说说昙花在晚上九点左右开放的原因。
(2)课件出示关键词语:又大又娇嫩、白天、灼伤、深夜、不适宜。
活动3:组内复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的原因。
(1)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指名复述。
活动4:
教师小结:植物学家正是利用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这一现象修建了花钟。
问题五:课文中描写的鲜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仿照课文中描写花儿开放的语句,写一写其他的花吗?
活动1:课件出示:牡丹花、向日葵、蝴蝶兰图片
活动2:学生练笔,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3:交流展示。
活动4:欣赏花钟,拓展延伸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可以丰富习作的语言积累。
2.通过抓关键语句来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书写生字词,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让识字教学落地。
4.发现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精读中感受作者是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感悟“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5.以课文内容为素材,把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仿照课文原句写一写,能有效提高学生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迁移运用:
阅读《大自然的时钟》,边读边找出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句子。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课文中有些时段作者没有写到,这些时段各有什么花开放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做有心人,填补花钟上的空白。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14、蜜蜂
学习目标
1.会认“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正确读写“蜜蜂、辨认”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概括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达成评价
1.认识“概、阻”等8个生字,会写“蜜、蜂”等12个字,正确读写“蜜蜂、辨认”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梳理并按顺序概括实验过程,感受法布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
先行组织:
1.师生谈话,引出新知。
师: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去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板书课文题目)
教师指导书写“蜜、蜂”2个字。
2.师: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还了解些什么?
教师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课件出示蜜蜂资料)4.自读资料袋。
(1)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后梳理信息:作者法布尔的身份、作品、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
5.过渡到课文。师:课文《蜜蜂》记录了法布尔一次真实的实验。接下来,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自读课文,你遇到了那些有感触却不理解的地方?
活动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活动2: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8个生字和要求会写的12个字。指名读生字,小组比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活动3:课件出示:
实验 阻力 推测 沿途 尽管 陌生 准确无误
(1)多种形式检查学习效果。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接读。
(2)结合语境认多音字。
活动4:课件出示:
l 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
l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l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梳理脉络。师:法布尔做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填一填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1)自主填写。
(2)交流反馈。结合图表,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法布尔为证实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
问题二:关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说法,作者是如何得知的?(听说的)为了求证这个说法,作者做了一件什么事?(做了一个实验)。
活动1:交流法布尔做的实验。
活动2:引导关注“无论……总是……”的句式,体会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强。
活动3:思考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1)引导学生抓住“听说”一词,说说体会。
(2)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不轻易相信别人的言论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结:介绍一项实验时,首先要交代清楚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问题三:如何将本课的要求会写的字写得漂亮?
活动1:形近字辨析。
“蜜”和“密”:无论是“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下部是“虫”,不是“山”,不要写成“密”。
“辨”和“辩”:表示“区分、识别”就用“辨”,表示言语辩论就用“辩”。
“检”和“捡”:用木片标示以便查索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活动2:关键笔画提示。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两个字,双耳旁都是两笔写成的。
活动3:小组合作,给字组词。
活动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问题一:根据图表和之前在表格中填写的内容理一理思路,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活动1:课件出示图表。
活动2:学生交流反馈。
问题二:法布尔是怎么做实验的呢?
活动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梳理实验过程,理清法布尔的实验步骤。可以边读边画出法布尔做实验的句子或词语。
活动2:对照课件出示的实验过程,看看自己总结得是否到位。
(1)引导学生试着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实验过程。
(2)指导梳理,归纳要点。
(3)师:去掉实验的一个步骤行不行?
活动3:师总结要点:介绍一项实验时,先要理清实验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的,然后才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介绍给大家。
问题三:法布尔做实验时哪些地方想得很周到?抓住关键语句说实验过程。
活动1:找到相关语句,并画出来。
“放在纸袋里”让蜜蜂弄不清方向。
“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 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别。
“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能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走了四公里路” 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活动2:放飞蜜蜂后,“我”想了些什么?为什么“我”会这样推测呢?
(1)同桌讨论。
(2)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3)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听到蜜蜂飞回来了,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活动3:探究结论。已经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是否能得出“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个结论呢?为什么?
(1)学生交流。
(2)作者最后是怎么得出结论的呢?请大家默读第7自然段,找出能说明结论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样,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3)从加点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语言的严谨)
(4)指导朗读。
(5)从语段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
问题四: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精准,那我们如何品读语言,准确表达呢?
活动1:体会词语,课件出示: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1)能不能把“推测”换成“觉得”?
(2)交流反馈。“推测”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前文介绍了“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因为情况不确定,所以作者用了“推测”一词,这样表达就更加准确了。
活动2:学法迁移。文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词语,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这样的词语,写上批注。
(1)交流反馈。
(2)交流比较,体会词语的准确性。
(3)小结:文章中“左右、将近、至少”等一类词语,表达的是作者的猜测、推断,不一定完全正确。在描述实验过程时,作者用上这类词语,看似模糊,实则准确。这体现了科普性说明文用词准确的特点。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 读通课文,整体感知,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如何让学生从“碎片化”的感知过渡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梳理脉络显得尤为重要。通读课文的过程,也是语感积淀、发展的过程。
2. 通过对第1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透过文字传递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体会法布尔求实严谨的科学作风。
3. 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注意辨析形近字,加强识记生字,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4. 教学时,让学生用一定的句式组织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把语言的实践与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通过同桌互说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提高的机会。
5.科普性说明文用词准确,通过对一类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表达的严密,感悟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迁移运用:
课外阅读:《昆虫记》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1.认真抄写词语。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题。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题
15.小虾
学习目标
1.会认“隙、掀”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已s学的方法说出第3自然段的大意。
3.能摘抄文中描写细致生动的语句。
达成 评价
1.会认“隙、掀”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已s学的方法说出第3自然段的大意。
3.能摘抄文中描写细致生动的语句。
先行组织:
1.谜语导入新课: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猜一动物的名字)
2.学生猜谜底。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在作家菁莽的眼里,小虾是一种可爱有趣的小动物。课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呢?
活动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活动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大缸 漏下 空隙 洒落 甚至 青苔 竹荫
钳子 立即 一副 搏斗 激烈 虾卵
指名读,开火车读。
活动3:辨析形近字:“末”和“未”,“副”和“幅”。比较字形,理解字义,借助多种识记方法记住这些字。
(1)末:从木(树的象形),上面的长横表示树梢长,与“本”(树根)形成反义,如“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引申义指物体的尖端。
(2)未:象形,上部分像树木枝叶重叠,上横短,下横长,本义指枝叶繁茂。
(3)副:剖分,破开。
(4)幅:布帛的宽度。
活动4: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提示:
l 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l 圈画文中自己感兴趣的词句。
活动5:集体交流,教师板书。(要点:想养小虾、捉小虾、逗小虾、为小虾采水草、产小虾等)
问题二:你喜欢课文中1、2自然段中那些句子?
活动1:交流课文第1、2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课件出示:
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活动2:交流喜欢的原因。(描写细致生动)
活动3:对比读,体会作者的写法。
要点:写小虾的外形,主要抓住颜色不同来写。
问题三: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主要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是怎么写的?
活动1:组内交流。
(1)关键语句为第1句话: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2)这是总起句,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活动2:读一读,说一说,这段话其他几句话写了什么。
第2句写小虾悠闲休息的样子。
第3句写小虾被惊扰后的表现。
第4、5句写小虾与同伴搏斗的情景。
活动3:缸里的小虾怎样有趣?画出相关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活动4:课件出示: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1)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小虾悠然自得的样子。
(2)圈出动词“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指导朗读,学生交流体会。
(3)想象小虾搏斗的激烈情景。
活动5: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1)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1句,学生读2~5句。
(2)分角色朗读。分别读“休息”“生气”“搏斗”三个部分。
(3)有感情地朗读。
活动6:学法回顾: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主要内容)
问题四:学习完这篇课文的你有怎样的收获?
活动1:按课文内容填空,探讨作者是如何把小虾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课件出示句子:
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 );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 ),大家叫它千年虾。
活动2:
总结:观察细致,只有认真观察,文章才能写得具体、生动;准确、恰当地运用词语,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还有一点,就是要融入感情。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识字教学宜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意检查正音。形近字借助字理进行辨析,理解更深刻。
2.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3.通过找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迁移运用:
(1)画一画:画几只小虾。
(2)写一写: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学习作者的方法,认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篇日记)
成果集成:
作业设计: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一抄: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 课时
课题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达成 评价
1.能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能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先行组织:
1、准备:牙签、水盆、清水、肥皂、方糖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根小牙签在水里旅行。这时,前方掉入一块方糖,牙签旅行的方向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若是丢入一块肥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项小实验。(板书:一项小实验)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问题一: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活动1:教师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取一块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牙签是否会向方糖的方向移动。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换一盆水,取一块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再观察牙签会向哪个方向移动。
活动2:有序引导学生说实验过程。
(1)说实验名称及做实验的原因。
(2)说实验的过程:准备—开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有序地表达。说的过程中抓住做实验的动作,如“端、拿、取、放”等,准确表达。
(4)学生说说观察过程中自己的体会。
(5)揭示实验结果及原因。将方糖放入水盆中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少量的水往方糖的方向流动,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将肥皂投入水盆,水盆表面张力变强,会把牙签往外推。
活动3:小组合作完成课文中的实验图表。
活动4:分小组完整介绍整个实验的过程。
活动5:指名一位同学上台做实验。做完后,说说实验的过程,谈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实验过程中,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成功(或失败)时,你有着怎样的体会?
问题二:生活中,同学们都做过什么实验?
活动1:指名交流。
活动2:个人完成实验图表,帮助学生回忆实验的过程。
课件出示:
实验名称
实验准备
实验过程
步骤
发现
心情
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实验结论
活动3:
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l 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实验经过、步骤写清楚。
l 用上恰当的动词,准确地描述实验的过程。
l 写一写实验中有趣的发现和自己做实验时的心情。
活动4: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问题一:自读习作,如何修改作文?
活动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l 运用表示逻辑顺序的词有条理地写清实验过程。
l 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抒写作者实验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活动2:自读习作,发现不足,在原文上直接修改。
活动3:自评等级。
问题二:参考范文引路,如何完善构思,再次修改?
活动1:出示范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
我做的一项小实验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新书《疯外套的科学日记》,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实验叫“葡萄干之舞”。我看了之后觉得非常神奇,所以我决定做做这项小实验。
做这项实验之前,我首先要准备几粒葡萄干、一瓶苏打水和一个一次性杯子,接着把苏打水倒进一次性杯子里,然后把葡萄干放进一次性杯子里就可以开始观察了。过了大概5分钟,我去观察的时候看见一些泡泡包围了那些葡萄干,其中一粒葡萄干还浮到了水面上,周围的泡泡像小救生圈一样,但是当那些泡泡逐渐爆开的时候,葡萄干就会沉入水底。又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有的葡萄干升到了水面上,有的葡萄干停在水中间,有的葡萄干留在了水底。第二天早上,我再去观察时,发现那些葡萄干已经变得像小皮球一样圆鼓鼓的,好像马上要爆炸一样。我再仔细一看,发现还真有几粒葡萄干已经爆开了呢!我很高兴这次实验做成功了,但同时我还有个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
我查看了《疯外套的科学日记》这本书里对“葡萄干之舞”这个实验的介绍,它告诉我:葡萄干的密度比苏打水大,所以一开始葡萄干会沉到底部。而苏打水里面充满了气泡,那些气泡会让葡萄干浮到水面上去。但是当气泡爆开的时候,葡萄干又会重新掉到水底。这样上上下下的,就好像葡萄干在跳舞,所以这个实验的名字就叫“葡萄干之舞”。
通过这次小实验,我懂得了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增长了见识,激起了对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以后我还要多做一些小实验,争取也写一本《科学实验日记》。
活动2:以接龙形式朗读全文。
活动3:集体评议: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活动4:学习范文写法,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问题二:怎样交流习作,点评修改?
活动1:教师鼓励学生根据“三星”评价要求推荐范文。
(1)课件再次出示“三星”要求,鼓励学生朗读自己修改后的习作。
(2)集体评议,投影展示修改过程。
(3)综合评定习作等级。
活动2:同桌交换习作,开展互评。
活动3:推荐优秀习作,共同欣赏。师生评议。
活动4:根据同桌提出的修改意见,第三次修改习作。
活动5:工整誊写。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通过现场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有话可说。
2.学习课文《蜜蜂》,以及在课堂上做小实验,为学生写出自己做过的小实验做了铺垫。前面的指导,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习得方法。现学现用,小试牛刀,学生就能轻松写出个性化的好作文。
3.文章不厌百遍读。再读自己的习作,学生会有新的发现。另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赏析优秀习作,让学生在品评的过程中获得启发。
4.反复修改,认真誊写,培养学生良好的书面表达习惯。
迁移运用:
结合科学课的实验过程,填写实验表格,根据表格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成果集成:
实 验 名 称
实 验 准 备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实 验 过 程
实 验 结 论
作业设计:
1、借助图表记录自己做过的一项小实验,能按顺序将实验过程写清楚。
2、根据要求与同学互评习作,并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 四
学习目标
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达成 评价
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先行组织:
1、课前准备好一盆含羞草
2、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第一课时
任务一:交流平台
活动1:交流平台,说说发现。
(1)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段落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找一找。
(3)这段话的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①学生交流。
②“也是”在文中起过渡作用。这句话概括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段落中心句。
(4)小结:“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直接写出了第5自然段的大意,它是本段的关键语句。
活动2:课件出示《花钟》第2自然段。
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昙花的花瓣又大又娇嫩,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要是在白天开花,就有被灼伤的危险。深夜气温过低,开花也不适宜。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九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
(1)找出这段话的关键语句。
(2)探讨:可以直接用这个关键语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内容吗?(不可以,这个关键语句概括不完全。关键语句虽然和段意有关,但有时候需要对关键语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3)概括本段话的大意。(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
活动3:课件出示《小虾》第3自然段。找出关键句,概括本自然段大意。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活动4:拓展延伸。课件出示语段,找出关键语句。
章鱼受惊时会变成白色,愤怒时又会变成红色。此外,它还能变成绿色、棕色、红棕色,或是周身出现有掩护作用的斑点。看来,章鱼真是一种善于变色的海洋生物。
活动5:比较四个语段关键语句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关键语句有的能直接概括段意,有的与段意有关,略微改变,就能准确概括段意。关键语句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可以在段首,也可以在中间,还可以在段尾。用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是个好方法。
活动6:围绕一个关键语句写一段话,师生交流。
关键句:春天的校园真美!
任务二:词句段运用
活动1: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部分的两个例句。
l 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l 这个路口总是很畅通,那个路口却总是堵车。两个路口才相距一百米,差别却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观察两个例句,找找它们表达相似的地方。(这两句都是先写作者观察到的现象,后写作者提出的问题)
(2)用横线画出作者看到的现象,用波浪线画出作者提出的问题。
(3)师生合作读,感受这种表述方法的妙处。
活动2:小结学法。
师:我们在观察身边的事物时,也要和作者一样,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活动3:聊一聊生活经历。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
活动4:学生交流。
活动5:自主观察,尝试练写。摆出课前准备好的一盆含羞草,让一位同学上来用手触一下叶子,其他同学先认真观察,再提出自己的疑问。
课件出示:
我发现含羞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及思考写下来。
(2)组织学生围绕思考是否深入,问题是否合理,对练写的语段展开评价。
任务三:运用符号,修改病句
活动1:初读段落,交流感受。
活动2:学习修改。
(1)回忆以前学过的修改符号,指名说说名称和作用。(改正、增补、删除)
(2)认识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①对调符号:表示前后相邻的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②移动符号:圆圈内是将要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到移动后的位置。
(3)语段中还用了哪些修改符号?(删除、插入)
活动3:句子练习。
(1)课件出示修改前后的句子,让学生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课件出示:
l 我养了螃蟹一只。
l 我养了一只螃蟹。
l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了。
l 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
l 向我高高举起那大钳子剪刀似的。
l 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
(2)学生交流。(修改后语句变得通顺了)
活动4:阅读语段。
(1)课件出示课本中修改了一部分的语段。
(2)读一读,说说除了已修改的部分外,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活动5:学习运用。
(1)用修改符号在课本上修改语段。
(2)交流反馈。
(3)出示修改后的语段。
我养了一只螃蟹,它眼睛、嘴巴都不怎么显眼,钳子倒是很大。它最爱显摆它的钳子了。有一次,我用一根小棍轻轻点了它一下,它立刻转动身体,向我高高举起那剪刀似的大钳子。我又点了几下,它钳子越举越高,突然,整个身子翻了过去。它急了,腿和钳子在空中乱舞,好不容易才借助玻璃缸壁翻过身来。
活动6:迁移练习。课件出示学生习作中需要修改的片段,集体修改。
第二课时
任务四:日积月累
活动1:板书古诗题目,读古诗题目。你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本诗写的是滁州西边山涧的景色)
活动2:《滁州西涧》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触,一起去看看。
活动3: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读诗,熟读感知。
活动4:这首诗写了什么?试试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诗句,将没有把握或者不清楚的字词做上记号。师生交流。
活动5:再读古诗,理解大意。
活动6:反复吟读了这首诗,“滁州西涧”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呢?
1.“美”的印象。
(1)从“幽草”感受到美。低声吟诵,想象画面,细谈感受。
(2)从“黄鹂深树鸣”感受到西涧静谧的美。细细品读,想象画面。指名读。
2. 感觉到“荒凉”或“自在”。(从“野渡无人舟自横”感受到的)从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荒凉”或“自在”呢?(“舟自横”)
活动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再读一读这首短小的七言绝句,看一看能否从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或几个字来。学生可能会找到“独怜”“自”,各谈理由。
活动8:了解韦应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他一直有着怎样的想法,就能帮助我们理解他在诗中寄托的情感。(课件出示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人民疾苦的好官。在仕途生涯中,他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之中。中唐时期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苦,他有志改良而无能为力,有意隐退而又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任其自然。
活动9:你从诗中哪些地方读出他这样的情感?(“幽草”“无人”“舟自横”)
小结: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这一幅山水画,看似没有主人公的存在,其实诗人的灵魂无处不在。整首诗字里行间寄托着诗人的情怀。
活动10:跟着吟诵音乐练习吟诵,小组交流。
活动11:全同学一起吟诵诗歌,个别展示交流。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1.借助例文,回忆学过的知识,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学会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2.从范例中习得记录的方法,进行练笔。先观察现象,再写观察后的思考,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学会观察,主动提问的习惯。
3.巧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在对比中学习。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自然过渡到修改符号的学习,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及延续性。
4.古诗词讲究用词精妙,在教学过程中力图带领学生揣摩、品味诗中的“关键词”,感受诗意。
5.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细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6.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积累,学会运用。
迁移运用:
1.回顾吟诵小知识。提示: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2.同学们试着自己给诗句标注平仄节奏,背诵古诗。
成果集成: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语文园地四
书写提示
日积月累
作业设计:
1、 找出关键句,概括文段大意。
2、 察身边的事物时,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尝试练写。
3、运用对调、移动符号,修改病句。
4、背诵古诗《滁州西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