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1页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2页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3页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4页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5页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6页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7页
    八下语文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实用高效课件第8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秀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文体知识,议论文,字音字形,词语释义,整体把握,作者提出了什么希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苹果落到了地上,引起牛顿的注意,经过深入研究和大量的实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经过反复实验,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海带黄瓜汤的味道无比鲜美,日本化学教授池田菊苗经过半年的实验研究,发明了风靡全球的味精……这些伟大成就都离不开实验的身影。 实验如此重要,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寻找答案。
    1、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学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培养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位置:题目、开头、篇中、结尾、自己概括。(3)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5)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6)四大论证方法的作用:①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③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7)议论文开头作用:①引出论点(论题);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作为论据(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论点。
    肇(zhà) 华裔(yì) 嘹(lià)望 儒(rú)家
    ①缅(miǎn)怀:深情地怀念。②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③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④彷徨(páng huáng):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这篇演讲词的论题和论点分别是什么?
    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①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②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③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它与“实验精神”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之一的《大学》。 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真正的格物致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个目的与作者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样。作者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作者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进而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特征之一: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特征之二:实验的过程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尤其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作者认为:“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具体表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大都”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都”表示范围,指大多数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并非所有的中国学生都这样,删掉后与事实不符,“大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作者现身说法,举自己起初在美国的求学经验为例,有什么好处?
    作者举个人的求学经验,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光“用功”“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论证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观点,从反面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为论证观点,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分析。
    (1)讲道理。 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13段论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2)摆事实。 ①作者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反面事例);②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正面事例);③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反面事例);④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反面事例)。
    (3)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止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简要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开头提出论题,然后阐述“格物致知”的含义及中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并论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最后,得出结论,揭示其真正意义,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思路清晰,说理严密。(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有力。(3)语言通俗易懂,易于听众接受。
    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创立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达尔文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拉瓦锡用实验发现了氧气,揭示了燃烧的本质,极大地推动了化学的发展;瓦特经过反复的实验,改良了蒸汽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时代;英国医生琴纳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实验,证实对人接种牛痘疫苗能获得对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弗莱明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发现青霉素,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希望同学们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积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断探索,为人类造福。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分析问题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的现状解决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②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④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⑤实验可以推翻理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丁肇中⑥证明前人说法的惟一方法只有观察与实验。——丹皮尔
    1、能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事例是( )A.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电灯丝的一种。 D.以上三项都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蕴含“实践出真知”这一哲理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D.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完美版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完美版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读音停顿,疏通文意,同“而”表承接,把作为,长短不一,随风飘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一等奖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背景链接,读音停顿,石壕吏,抓壮丁,喊叫嚷,悲苦凄苦,跑逃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一等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一等奖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背景链接,读音停顿,冥通“溟”海,大鱼名,用力振动翅膀,海水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