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第1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第2页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结构与性质,有机推断题,实验题,工业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统练7
    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图示或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
    B.的VSEPR模型
    C.基态Cu的价电子排布式
    D.HCl的形成过程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二氧化碳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分子的空间填充模型为,故A错误;
    B.二氧化硫分子中硫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孤对电子对数为1,分子的VSEPR模型为,故B正确;
    C.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 ,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3d104s1,故C错误;
    D.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为,故D错误;
    故选B。
    2.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相符的是
    A.漂白粉溶液吸收后产生白色沉淀:
    B.明矾净水:
    C.红热的Fe粉和水蒸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
    D.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后变浑浊:2+H2O+CO22+Na2CO3
    【答案】B
    【详解】A.漂白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为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错误;
    B.明矾净水是因为铝离子在溶液中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吸附水中悬浮杂质产生聚沉而达到净水的作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B正确;
    C.红热的铁粉和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C错误;
    D.苯酚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2↓+NaHCO3,故D错误;
    故选B。
    3.锡(50Sn)与Si处于同一、主族,由于锡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镀锡的铁皮常用于制作罐头盒。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原子半径:Sn>Si
    B.金属性:Rb(铷)>Sn。
    C.Sn位于第四周期第IVA族,p区
    D.镀锡铁皮的镀层破损后,铁更容易被腐蚀
    【答案】C
    【详解】A.锡(50Sn)与Si处于同一主族,同主族原子半径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原子半径:Sn>Si,A正确;
    B.同周期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Rb(铷)>Sn,B正确;
    C.Sn的价电子排布式为:5s25p2位于第五周期第IVA族,p区,C错误;
    D.镀锡铁皮的镀层破损后,形成原电池,铁做负极,铁更容易被腐蚀,D正确;
    答案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B.常温常压下,3.2g和的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约为
    C.1mol和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氮原子数约为
    D.0.1mol环氧乙烷()中含有共价键的总数约为
    【答案】B
    【详解】A.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为液态,无法计算22.4L四氯化碳的物质的量和含有的分子数,故A错误;
    B.氧气和臭氧的最简式相同,都为O,则3.2g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含有的氮原子数约为×1×mol—1=,故B正确;
    C.二氧化氮分子中含有1个氮原子,四氧化二氮中含有2个氮原子,则1mol混合气体中氮原子个数小于,故C错误;
    D.环氧乙烷含有6个共价键,则0.1mol环氧乙烷中含有共价键的总数约为,故D错误;
    故选B。
    5.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①无色溶液中:K+、Na+、Cu2+、Cl-、SO
    ②pH>7的溶液中:CO、NO、Na+、S2-、AlO、SO
    ③水电离出的c(H+)=mol•的溶液中:HCO、NO、NH、Fe2+
    ④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中:Mg2+、NH、Cl-、Na+、CO
    ⑤pH=1的溶液中:MnO、NO、SO、Na+、Fe3+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⑤ D.③⑤
    【答案】C
    【详解】①含有大量Cu2+的溶液呈蓝色,不能在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
    ②pH>7的溶液中含有大量OH-,OH-、CO、NO、Na+、S2-、AlO、SO之间不发生反应,能够大量共存;
    ③水电离出的c(H+)=mol•的溶液可能为酸溶液也可能为碱溶液,HCO与H+、OH-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NH、Fe2+与OH-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④加入Al能放出H2的溶液可能为非氧化性酸溶液或者强碱溶液,Mg2+、NH与OH-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H+与CO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⑤pH=1的溶液中含有大量H+,H+、MnO、NO、SO、Na+、Fe3+之间不会发生反应而能大量共存;
    综上所述,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②⑤,故答案为C。
    6.科学家发现某些生物酶体系可以促进和的转移(如a、b和c),能将海洋中的转化为进入大气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程Ⅰ中发生氧化反应
    B.a和b中转移的数目相等
    C.过程Ⅱ中参与反应的
    D.过程Ⅰ→Ⅲ的总反应为
    【答案】D
    【详解】A.由图示可知,过程I中NO转化为NO,氮元素化合价由+3价降低到+2价,NO作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A错误;
    B.由图示可知,过程I为NO在酶1的作用下转化为NO和H2O,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2H++e-NO+H2O,生成1molNO,a过程转移1mole-,过程II为NO和NH在酶2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O和N2H4,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可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NH+3e-+2H+H2O+N2H4,消耗1molNO,b过程转移4mol e-,转移电子数目不相等,B错误;
    C.由图示可知,过程II发生反应的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O+NH+3e-+2H+H2O+N2H4,n(NO):n(NH)=1:1,C错误;
    D.由图示可知,过程I的离子方程式为NO+2H++e-NO+H2O,过程II的离子方程式为NO+NH+3e-+2H+H2O+N2H4,过程III的离子方程式为N2H4N2↑+4H++4e-,则过程Ⅰ→Ⅲ的总反应为NO+ NH= N2↑+2H2O,D正确;
    答案选D。

    7.使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不可能出现“亮→暗(或灭)→亮”现象的是

    选项
    A
    B
    C
    D
    试剂a
    CuSO4
    NH4HCO3
    H2SO4
    CH3COOH
    试剂b
    Ba(OH)2
    Ca(OH)2
    Ba(OH)2
    NH3·H2O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Ba(OH)2与CuSO4发生离子反应:Ba2++2OH-+Cu2++=BaSO4↓+Cu(OH)2↓,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灯泡变暗,当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中几乎不存在自由移动的微粒,灯泡完全熄灭。当CuSO4溶液过量时,其电离产生的Cu2+、导电,使灯泡逐渐又变亮,A不符合题意;
    B.Ca(OH)2与NH4HCO3发生离子反应:Ca2++2OH-++=CaCO3↓+H2O+NH3·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减小,灯泡逐渐变暗,当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中自由移动的微粒浓度很小,灯泡很暗。当 NH4HCO3溶液过量时,其电离产生的、 导电,使灯泡逐渐又变亮,B不符合题意;
    C.Ba(OH)2与H2SO4发生离子反应:Ba2++2OH-+2H++=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减小,灯泡变暗,当二者恰好反应时,溶液中几乎不存在自由移动的微粒,灯泡完全熄灭。当H2SO4溶液过量时,其电离产生的H+、导电,使灯泡逐渐又变亮,C不符合题意;
    D.CH3COOH与氨水发生离子反应:CH3COOH+NH3·H2O=CH3COO-++H2O,反应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增大,溶液导电能力增强,灯泡更明亮,不出现亮—灭(或暗)—亮的变化,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8.一种新型高分子的合成方法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酪氨酸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B.环二肽最多能与反应
    C.高分子中含有结构片断
    D.高分子在环境中可降解为小分子
    【答案】B
    【详解】A.酪氨酸中有酚羟基(显碱性,可与酸反应),含有羧基(显酸性,可与碱反应),A项正确;
    B.1mol环二肽中含有2mol酚羟基,2mol肽键,均可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最多与4mol氢氧化钠反应,B项错误;
    C.根据高分子M的图,将该片段首尾相连,即含有选项中的片段,C项正确;
    D.M可脱去HOCCl3小分子,而且肽键可以断裂,D项正确;
    答案选B。
    9.一种麻醉剂的分子结构式如图所示。其中,的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位于的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比原子多8个电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强酸
    B.非金属性:
    C.原子半径:
    D.中,的化合价为+2价
    【答案】C
    【分析】题给化合物结构中X、W、E均形成1个共价键、Y形成4个共价键、Z形成2个共价键。
    的原子核只有1个质子,则X为H元素;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均位于的下一周期,即第二周期元素,则Y为C元素,Z为O元素,W为F元素;元素的原子比原子多8个电子,则E为Cl元素,综合以上分析可知,X、Y、Z、W、E分别为H、C、O、F、Cl元素。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氯元素非金属性较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ClO4是一种强酸,故A正确;
    B.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非金属性:F>O>C,故B正确;
    C.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Cl>C>F,故C错误;
    D.OF2中,F为-1价,则O的化合价为+2价,故D正确;
    答案选C。
    10.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卤化银沉淀的转化
    B.配制溶液
    C.溶解淀粉在不同条件下水解
    D.探究石灰石与稀盐酸在密闭环境下的反应
    【答案】C
    【详解】A.NaCl足量,硝酸银电离的银离子完全反应,AgCl在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加入少量KI溶液后生成黄色沉淀,该沉淀为AgI,说明实现了沉淀的转化,能够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
    B.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和氢离子,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稀盐酸可抑制铁离子水解,能够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唾液为催化剂,催化剂不影响平衡,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塞上瓶塞时压强较大,不会有气泡生成,打开瓶塞后压强减小,生成气泡,能够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11.电离常数是研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重要工具。现有、和三种酸,各酸及其盐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它们的电离常数如下表所示。

    电离常数(2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水溶液中结合的能力:
    B.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C.溶液与过量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D.25℃时,浓度均为的和溶液的:
    【答案】C
    【分析】根据酸的电离常数判断酸性的强弱,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弱,离子结合的过程和电离的过程刚好相反,故可以通过判断电离程度的大小判断结合能力;利用离子在水中的反应判断离子的浓度大小,或利用溶液的酸碱性判断离子的浓度大小;对于反应,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判断反应的可能性,及产物;
    【详解】A.根据HY-和HZ-的电离程度越大,则电离出的离子结合氢离子的能力越弱,因为H2Y的Ka2小于H2Z的Ka2,故HZ-的电离程度比HY-的大,故在水溶液中国结合氢离子的能力大小为:Y2->Z2-,故A不正确;
    B.根据已知电离常数判断,HX是弱酸,故NaX在水溶液也X-发生水解,故Na+>X-,故B不正确;
    C.根据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从表格中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酸性强弱为:HX>HY-,故根据相对强的酸制相对弱的酸,C正确;
    D.根据电离平衡常数越大,酸性越强,判断酸性:H2YH2Z,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酸的电离常数和酸性强弱的关系,利用电离常数判断酸性的强弱,利用电离平衡判断电离程度,离子结合的程度,离子反应的可能性等,注意溶液中能发生水解的离子是弱酸根离子或者弱碱阳离子。
    12.向100mL 溶液中滴加 溶液,测得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和都是强电解质
    B.A→B电导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反应:
    C.B→C,溶液中的减小
    D.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A<B<C
    【答案】B
    【详解】A. 和在溶液中均完全电离,均属于强电解质,故A正确;
    B.A→B加入的物质的量小于的物质的量,发生的反应为,故B错误;
    C.B→C时加入的继续消耗氢氧根离子,C点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因此B→C溶液中减小,故C正确;
    D.酸或碱抑制水的电离,含有弱离子的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A点溶液中全部是,水的电离受到抑制,电离程度最小,B点为反应一半点,氢氧化钡还有剩余,C点和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水的电离程度:A<B<C,故D正确;
    答案选B。
    13.一种水性电解液离子选泽双隔膜电池如下图所示,已知在KOH溶液中,以存在。电池放电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极反应:
    B.Ⅰ区的通过隔膜向Ⅱ区迁移
    C.若有1molZn参与反应,则有1mol发生迁移
    D.电池总反应:
    【答案】C
    【详解】A.MnO2电极做正极,电极反应为:,A正确;
    B.Ⅰ区的通过隔膜向Ⅱ区迁移,Ⅱ区中 K2SO4溶液的浓度增大,B正确;
    C.放电时锌电极是负极,负极发生电极反应为:,所以当1molZn参与反应时,理论上有2mol K+发生迁移,C错误;
    D.保持正负极得失电子数相同,将正负极反应相加即可得总反应为:,D正确;
    故选C。
    14.某小组探究Cu与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实验结果如表:

    实验
    试剂a
    现象与结果
    I

    10h后,液体变为浅蓝色,将铜片取出、干燥,铜表面附着蓝色固体,成分是Cu(OH)2
    II
    8mL5mol/L氨水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为深蓝色,将铜片取出、干燥,铜表面附着蓝色固体,成分是Cu(OH)2
    III
    8mL5mol/L氨水和1gNH4Cl固体
    立即产生大量气泡,溶液变为深蓝色,将铜片取出、干燥,铜片依然保持光亮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I中生成Cu(OH)2的反应是Cu+H2O2=Cu(OH)2
    B.由实验可知,增大c(OH-),H2O2的氧化性增强
    C.增大c(NH4+)有利于[Cu(NH3)4]2+的生成
    D.[Cu(NH3)4]2+可能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
    【答案】B
    【详解】A.I中生成Cu(OH)2,说明铜被过氧化氢氧化为氢氧化铜,反应是Cu+H2O2=Cu(OH)2,故A正确;
    B.酸性条件下,H2O2的氧化性增强,故B错误;
    C.II、III比较,III中加入氯化铵,铵根离子浓度增大,铜片表面不生成Cu(OH)2,可知增大c(NH4+)有利于[Cu(NH3)4]2+的生成,故C正确;
    D.I、II比较,II溶液变为深蓝色,说明有[Cu(NH3)4]2+生成,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说明[Cu(NH3)4]2+可能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故D正确;
    选B。

    二、结构与性质
    15.由氧元素形成的常见物质有H2O、H2O2、O2和O3等。
    (1)基态氧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
    (2)H2O分子的VSEPR模型是_______形。
    (3)对H2O2分子结构的研究,曾有以下推测:

    ①根据测定H2O2分子中_______(填字母序号),确定其结构一定不是甲。
    a.H-O键长   b.O-O键能   c.H-O-O键角
    ②由于H2O2不稳定,很难得到晶体。20世纪40年代初,卢嘉锡等化学家用尿素()与H2O2形成较稳定的尿素过氧化氢复合物晶体,进而测得H2O2结构为乙。上述晶体中尿素与H2O2分子交替排列且二者中的O均与另外分子的H之间形成氢键。
    a.H2O2为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
    b.用“X—H…Y”表示出上述晶体中形成的氢键:_______。
    (4)O2的晶胞为立方体,结构如下。

    根据图中信息,可计算O2晶体密度是_____g·cm-3。
    (5)已知O3分子空间结构为V形,中心O为sp2杂化。除σ键外,O3分子中还形成了含4个电子的大π键。每个O3分子中用于成键的电子总数是_____个,中心O提供参与成键的电子数是_____个。
    【答案】(1)1s22s22p4
    (2)四面体
    (3)     C     极性     O-H…O、N-H…O
    (4)
    (5)     8     4

    【详解】(1)氧元素为8号元素,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基态氧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4。答案为:1s22s22p4;
    (2)H2O分子中,O原子的价电子对数为4,发生sp3杂化,所以VSEPR模型是四面体。答案为:四面体;
    (3)①键长和键能不能决定分子结构,所以根据测定H2O2分子中H-O-O键角,确定其结构一定不是甲,故选C。
    ②a.由图乙可知,H2O2中的4个原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H2O2为极性分子。
    b.因为“晶体中尿素与H2O2分子交替排列且二者中的O均与另外分子的H之间形成氢键”,所以用“X—H…Y”表示出上述晶体中形成的氢键:O-H…O、N-H…O。答案为:C;极性;O-H…O、N-H…O;
    (4)根据图中信息,可计算出晶胞中所含O2的个数为,所以O2晶体密度是g·cm-3。答案为:;
    (5)每个O3分子中,中心O原子与周围2个O原子各形成1对共用电子,另外还形成含4个电子的大π键,所以用于成键的电子总数是2×2+4=8个,中心O原子提供2个电子形成σ键,提供2个电子形成大π键,所以中心O原子参与成键的电子数是4个。答案为:8;4。
    【点睛】可利用均摊法,计算晶胞中所含微粒的数目。

    三、有机推断题
    16.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某丁内酯类化合物K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i.R1CH2COOR2+R3CHO
    ii. +
    iii.R-Br+
    (1)A能发生银镜反应,A中官能团名称是_______。
    (2)B→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C+2aD,则试剂a是_______。
    (4)已知:同一个碳原子连有2个羟基的分子不稳定,F为醇类。F→G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试剂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6)H→I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J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7)已知:RCH2COOH,将D→E的流程图补充完整,在括号内填写试剂和条件,在方框内填写物质的结构简式_______。

    【答案】(1)醛基;
    (2)HOOC-CH2-COOH+2C2H5OHC2H5OOC-CH2-COOC2H5+2H2O;
    (3)HCHO;
    (4) ;
    (5) ;
    (6)     氧化;     ;
    (7) 。

    【分析】A到B为氧化反应,B到C为酯化反应,C比B多了四个碳原子,说明B中有两个羧基,B为HOOCCH2COOH,A为OHCCH2CHO,C与2分子试剂a反应生成D,C原子数多了2个,根据题中已知信息,a应为甲醛,D 的结构简式为: ;D经过多步反应得到E;结合题干中信息,F为醇类,同一个碳原子连两个羟基不稳定,故F为丙三醇,F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得到G,根据G的分子式,G为CH2=CH-CHO,G与试剂b反应得到H,参照题中已知信息ii,应为加成反应,试剂b的结构简式为: ;对比H和I的分子式,I应为: ;E和I参照所给已知信息iii,J的结构简式为: ;J到K发生了酯化反应。
    【详解】(1)根据分析A为OHCCH2CHO,官能团名称为醛基;
    (2)B到C的反应方程式为:HOOC-CH2-COOH+2C2H5OHC2H5OOC-CH2-COOC2H5+2H2O;
    (3)根据分析,试剂a为甲醛(HCHO);
    (4)根据分析F为丙三醇,F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得到G:CH2=CH-CHO,方程式为:
    (5)根据分析,b为 ;
    (6)H到I氢原子个数减少,为氧化反应;根据分析,J的结构简式为: ;
    (7)D 的结构简式为: ,先水解生成 ,脱去CO2变成 , 与HBr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 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中加热,可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碳碳双键,酸化得到E,故中间的补充完整应为 。

    四、实验题
    17.环氧乙烷(,简称EO)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消毒剂。由乙烯经电解制备EO的原理示意图如下。

    (1)①阳极室产生Cl2后发生的反应有:_______、CH2=CH2+HClO→HOCH2CH2Cl。
    ②结合电极反应式说明生成溶液a的原理_______。
    (2)一定条件下,反应物按一定流速通过该装置。
    电解效率η和选择性S的定义:
    η(B)=×100%
    S(B)=×100%
    ①若η(EO)=100%,则溶液b的溶质为_______。
    ②当乙烯完全消耗时,测得η(EO)≈70%,S(EO)≈97%,推测η(EO)≈70%的原因:
    I.阳极有H2O放电
    II.阳极有乙烯放电
    III.阳极室流出液中含有Cl2和HClO
    ……
    i.检验电解产物,推测I不成立。需要检验的物质是_______。
    ii.假设没有生成EO的乙烯全部在阳极放电生成CO2,η(CO2)≈_______%。经检验阳极放电产物没有CO2。
    iii.实验证实推测III成立,所用试剂及现象是_______。
    可选试剂:AgNO3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品红溶液。
    【答案】(1)     Cl2 +H2O= HCl+ HClO     阴极发生反应: 2H2O+2e-=H2↑ + 2OH-生成OH-,K+ 通过阳离子交换膜从阳极迁移到阴极,形成KOH和KCl的混合溶液
    (2)     KCl     O2     13     KI 溶液和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详解】(1)阳极产生氯气后,可以和水发生反应生成次氯酸其方程式为:Cl2 +H2O= HCl+ HClO;溶液a是阴极的产物,在阴极发生反应2H2O+2e-=H2↑ + 2OH-,同时阳极的钾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和氢氧根结合形成氢氧化钾,故答案为:阴极发生反应: 2H2O+2e-=H2↑ + 2OH-生成OH-,K+ 通过阳离子交换膜从阳极迁移到阴极,形成KOH和KCl的混合溶液;
    (2)①若η(EO)=100%则说明在电解过程中只有乙烯中的碳化合价发生变化,其他元素化合价没有变,故溶液b的溶质为:KCl;
    ②i.阳极有H2O放电时会产生氧气,故需要检验的物质是O2;ii. 设EO的物质的量为amol
    则转化的乙烯的物质的量为:;生成EO转化的电子的物质的量:2amol;此过程转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生成CO2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η(CO2)=≈13%;
    iii.实验证实推测III成立,则会产生氯气,验证氯气即可,故答案为:KI 溶液和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18.实验小组同学为探究Fe2+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Ⅰ】向2mL溶液滴中几滴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3%溶液(用酸化至),溶液颜色变红。
    (1)甲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分析具有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
    乙同学查阅资料发现与可发生反应,生成无色的配合物。为证实该性质,利用进行如下实验。
    (2)的制备:用过量溶液与溶液反应得到,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实验Ⅱ】验证与发生反应

    (3)实验b的目的是_______。
    (4)从沉淀溶解平衡角度解释实验a和b最终溶液颜色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
    丙同学设计实验进一步证明可与反应。
    【实验Ⅲ】

    (5)上述实验中,d为c的对照实验。
    ①X为_______。
    ②实验能够证实可与反应,则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6)实验Ⅲ中若未加适量水稀释,则无法通过现象得出结论。推测加水稀释的目的可能有:使后续实验颜色变化易于观察;降低,_______。
    【答案】(1)还原
    (2)Fe2++2=FeCO3↓+H2O+CO2↑
    (3)通过实验b排除了FeCO3溶解产生的Fe2+对实验的影响
    (4)SCN-与FeCO3溶解电离产生的Fe2+结合,沉淀溶液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的Fe2+(包括Fe2+与SCN-生成物)浓度增大,与酸性H2O2反应产生的Fe3+增大,Fe3+与SCN-生成物浓度增大,溶液红色加深
    (5)     H2SO4     溶液红色更浅
    (6)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

    【详解】(1)向2 mL0.1 mol•L-1FeSO4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几滴3%H2O2溶液(用H2SO4酸化至pH=1),溶液颜色变红,说明Fe2+能够被酸性H2O2溶液氧化为Fe3+,Fe3+遇SCN-溶液变为血红色,这证明Fe2+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
    (2)用过量NH4HCO3溶液与FeSO4溶液反应得到FeCO3,同时反应产生(NH4)2SO4、H2O、CO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2=FeCO3↓+H2O+CO2↑,故答案为:Fe2++2 =FeCO3↓+H2O+CO2↑;
    (3)通过对实验进行对比可知:实验b排除了加水稀释对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影响,故答案为:通过实验b排除了FeCO3溶解产生的Fe2+对实验的影响;
    (4)FeCO3是难溶性物质,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FeCO3(s)⇌Fe2+(aq)+CO32-(aq),溶液中含有Fe2+浓度较小,向其中滴加酸性H2O2,发生反应2Fe2++2H++H2O2=2Fe3++2H2O,反应产生的Fe3+浓度较小,因此加入KSCN溶液时,发生反应Fe3++3SCN-=Fe(SCN)3,溶液变为浅红色,而向FeCO3沉淀中加入等体积4 mol/LKSCN溶液,FeCO3溶解电离产生的Fe2+与SCN-结合,使FeCO3溶解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Fe2+及Fe2+与SCN-结合物与酸性H2O2反应产生的Fe3+浓度较大,溶液中Fe3++3SCN-⇌Fe(SCN)3平衡正向移动,c[Fe(SCN)3]增大,因而溶液红色比实验b加深,故答案为:SCN-与FeCO3溶解电离产生的Fe2+结合,沉淀溶液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的Fe2+(包括Fe2+与SCN-生成物)浓度增大,与酸性H2O2反应产生的Fe3+增大,Fe3+与SCN-生成物浓度增大,溶液红色加深;
    (5)①因为要探究Fe2+与SCN-的反应,对照实验也应该加入相同阴离子()的溶液,因此X为H2SO4,故答案为:H2SO4;
    ②Fe2+与SCN-反应,降低了溶液中c(SCN-),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c[Fe(SCN)3]减小,因而应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红色变浅,故答案为:溶液红色更浅;
    (6)加水稀释的目的可能有:使后续实验颜色变化易于观察;降低c(Fe3+),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溶液中c[Fe(SCN)3]减小,因而溶液红色变浅,故答案为:使Fe3++3SCN-⇌Fe(SCN)3平衡逆向移动。

    五、工业流程题
    19.超细银粉在光学、生物医疗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由含银废催化剂制备超细银粉的过程如下:

    资料:i.含银废催化剂成分:主要含、及少量、、、等
    ii.为载体,且不溶于硝酸。
    (1)预处理
    过程Ⅰ中,为提高银的浸取速率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银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2)分离除杂
    ①过程Ⅱ中,检验沉淀表面的已洗涤干净的操作是_______。
    ②过程Ⅲ中,请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沉淀溶解的原因_______。
    ③过程Ⅳ中,被氧化为,同时获得粗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3)回收率测定
    采用如下方法测定粗银中银的回收率:取mg粗银样品用硝酸溶解,以铁铵矾为指示剂,用的标准溶液滴定,消耗标准溶液。
    已知:i.

    ii.开始沉淀的为1.5,完全沉淀的为2.8
    iii.AgSCN可溶于较浓硝酸
    ①判断已达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_______。
    ②为保证获取数据准确性,滴定时溶液一般控制在之间,可能原因是_______。
    ③该工艺获得粗品中银的回收率是0.108cV/m。
    (4)精炼
    过程V利用电解法制备超细银粉的示意图如下,电解液中添加,解决高电流密度下阴极发生析氢反应的问题,并实现循环利用。请结合化学用语解释阴极区附近生成超细银粉的原因_______。

    【答案】(1)     磨碎、加热    
    (2)     取适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已被洗涤干净     ,加入氨水与结合生成,浓度减小,平衡向着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3)     当滴入最后半滴KSCN标准液,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不低于是为了抑制水解,防止对滴定终点颜色判定产生干扰;不高于避免AgSCN溶解造成的标准液消耗过多引起的实验误差
    (4)阳极:,生成的与电解质溶液中的结合生成微溶物,使得电解质溶液中并不高,且存在。阴极:,生成的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阴极区附近发生反应,降低,促进溶解,缓慢释放的被还原得到超细银粉

    【分析】对银废催化剂成分加入硝酸,α-Al2O3 及SiO2 不溶于硝酸,滤液中主要有Ag+、Mg2+、K+、Fe3+,加入NaCl形成AgCl沉淀,过滤洗涤,沉淀用氨水溶解,过程Ⅳ中,用还原银,,得到粗银,经过精密过滤、真空烘干,得到高纯银粉,据此回答;
    【详解】(1)为了增加接触面积可以对固体磨碎,适当升温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对应发生的反应;
    故答案为:磨碎、加热;;
    (2)①利用Fe3+遇到KSCN生成红色络合物的性质进行检验,取适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 Fe3+ 已被洗涤干净;
    故答案为:取适量最后一次洗涤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 Fe3+ 已被洗涤干净;
    ②对于反应,加入氨水与 Ag+ 结合生成 [Ag(NH3)2+] , c(Ag+) 浓度减小,平衡向着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故答案为:,加入氨水与 Ag+ 结合生成 [Ag(NH3)2+] , c(Ag+) 浓度减小,平衡向着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③N2H4⋅H2O 被氧化为N2,同时获得粗银,;
    故答案为:;
    (3)①当滴入最后半滴KSCN标准液,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故答案为:当滴入最后半滴KSCN标准液,锥形瓶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达到滴定终点;
    ②c(H+) 不低于 0.1mol/L 是为了抑制 Fe3+水解,防止对滴定终点颜色判定产生干扰; c(H+) 不高于 1mol/L 避免AgSCN溶解造成的标准液消耗过多引起的实验误差;
    故答案为:c(H+) 不低于 0.1mol/L 是为了抑制 Fe3+ 水解,防止对滴定终点颜色判定产生干扰; c(H+) 不高于 1mol/L 避免AgSCN溶解造成的标准液消耗过多引起的实验误差;
    (4)阳极: Ag−e−=Ag+ ,生成的 Ag+ 与电解质溶液中的 结合生成微溶物 Ag2SO4 ,使得电解质溶液中 c(Ag+) 并不高,且存在 。阴极:,生成的 Ti3+ 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阴极区附近发生反应 , c(Ag+) 降低,促进 Ag2SO4 溶解,缓慢释放的 Ag+ 被还原得到超细银粉;
    故答案为:(见详解)。

    相关试卷

    北京市一零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统练一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一零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统练一化学试题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常温下,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一零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统练四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一零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统练四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研究小组探究与水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一零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11月高二统练三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一零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11月高二统练三化学试题,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