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2017)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展开苏教版科学(2017)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一年级 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
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用于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能基于经验事实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能合理分析与综合判断各种信息、事实和证据,运用证据与推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初步的推理与论证能力;能对不同观点、结论和方案进行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
掌握观察、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理解科学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要途径,理解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要素,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技术与工程涉及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能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观点;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能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尊重科学,反对迷信;遵守科学与技术应用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四个单元,共12课,但是却包含了13个核心概念的分布: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4.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6.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
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8.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9.宇宙中的地球
10.地球系统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在以上13个涉及的概念中,1、2、5、6、7、8、10、11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一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锐,与上学期相比,经过半年的科学教育,有了一定的课堂常规;与二、三年级学生相比,又有较强的创新思维,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导学生继续保持较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又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导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让学生在学生科学常识的基础上,学习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真正做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真谛。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 | 教学要求 |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教具 学具 | 实践 活动 | |
1-2周 | 疫情居家学习情况反馈 | ||||||
3-6周 | 第一单元 石头与泥土 | 1.石头 | 1 | 1.观察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石头的特征。 2.会按照某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 3.意识到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4.对石头和研究石头的活动感兴趣,乐于分享发现。 | 重点:对石头的特征作结构行观察和描述。 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 | 学生分组材料:1.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 2.托盘、放大镜。 | 1.观察并描述石头。 2.给石头分类。 |
2.玩泥巴 | 1 | 1.能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 2.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杂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通过做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 | 重点:在玩中感受泥土的特点。 难点:学习用泥土做一个泥塑物品。 | 学生分组材料:1.用于采集泥土的小铲子和塑料盆。2.泥土、培养皿、白色托盘。 3.筛孔由大到小的三种规格的筛子。 4.用于和泥的容器。 | 1.采集泥土。 2.筛泥土。 3.做泥塑。 | ||
3.沙子与黏土 | 1 | 1.能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 2.学会描述并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 3.能够描述沙子和黏土渗水现象的不同,并试着作出解释。 4.能够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 | 重点:能够描述并比较沙子和黏土的特征。 难点: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 | 学生分组材料:1.干沙子和干黏土若干。 2.用于筛去黏土的器材:广口瓶、铝箔、皮筋、针、培养皿。 3.用于做渗水实验的器材:过滤杯、烧杯、水。 | 1.从土壤中分离出黏土。 2.描述并区分干沙子和干黏土。 3.做渗水实验。 | ||
7-9周 |
第二单元 水 | 4.水是什么样的 | 1 | 1.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的基本特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 2.通过把同样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通过用手接水,在手背上滴水,知道水可以流动。 3.学会用气泡图呈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 | 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等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 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加以呈现。 | 1.教师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 2.学生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 |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白醋、水、牛奶、白糖水。 2.观察不同瓶子里的水,感知水没有固定形状。 3.在手背滴水,感知水的流动。 |
5.玩转小水轮 | 1 | 1.学习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简单工具组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小水轮。 2.能有意识地通过公平对比,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3.通过看图片和相关视频,了解人类对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重点:知道水有力量,并尝试通过实验发现水位的高低、水流量的大小会影响小水轮转动的快慢。 难点:在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活动中,能有意识地进行公平对比。 | 1.教师材料:人类对水力资源利用的相关图片、视频。 2.学生分组材料:厚约2厘米的胡萝卜1段、塑料片4片、铁轴1根,水槽架子、漏斗2个、橡皮管1根、水杯、水。 | 1.自制小水轮。 2.探究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 | ||
6.盐和糖哪儿去了 | 1 |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 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概念的认识。 | 1.学生分组材料:盐、红糖、沙子、面粉、烧杯、夹子、纱布、搅拌棒。 | 1.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2. 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 ||
11-12周 | 第三单元 空气 | 7.找空气 | 1 | 1.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 2.通过做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3.通过憋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 | 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 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 1.学生分组材料:保鲜袋、自封袋4个、安全图钉、口哨、水槽。 | 1.把空气装进袋子。 2.寻找空气的存在。 3.认识空气是生命之源。 |
8.这里面有空气吗 | 1 | 1.通过猜想和验证空瓶中是否含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 2.通过猜测和验证粉笔、石块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孔隙中有空气。 3.通过拓展活动,能够尝试用多种方法检测空桶中是否有空气,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 重点: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难点: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 | 1.学生分组材料:水槽、塑料瓶、粉笔、石块、海绵、砖块、弹珠、钥匙、螺丝。 | 1.寻找瓶子里的空气。 2.寻找生活中常见物体里的空气。 | ||
9.空气是什么样的 | 1 | 1.通过玩气球的活动,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2.通过把瓶子里的空气移到水杯里和用气球里的空气吹纸屑的活动,知道空气会流动。 3.通过与水的类比,运用多种感官比较全面地描述空气的特点。 | 重点:认识空气在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知道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空气会流动。 | 1.学生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气球、气筒、水槽、矿泉水瓶、杯子、纸屑。 | 1.观察不同形状的气球,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2.松开气球口,认识空气会流动。 | ||
13—16周 | 第四单元 动物与植物 | 10.形形色色的动物 | 1 | 1.通过动物图片、知道动物是形形色色的,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 2.在猜谜、模仿等游戏活动中,学会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科学学习的乐趣。 4.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 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动物。 难点: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 1.教师材料: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记录纸等。 | 1.猜动物。 2.同桌合作描述动物猜动物。 |
11.多姿多彩的植物 | 1 | 1.通过图片、标本或者实物说出常见植物的名称。 2.通过测量树的粗细、拓树皮、用鼻子闻等多种方法,初步认识并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讨论,意识到植物的生命也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 重点:认识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植物。 难点:用多种方法初步描述植物的主要特征。 | 1.教师材料:植物图片、植物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记录纸等 | 1.观察并描述植物。 2.根据线索寻找植物。 | ||
12.动物·人 | 1 | 1.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人和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通过讨论,发现人和灵长类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通过交流,认识到人与智能机器人的不同之处。 | 重点:归纳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比较人和机器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 1.教师材料: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记录纸等 | 1.根据图片分类。 2.探究人与动物的相同和不同点。 | ||
17-18周 |
| 专项学习 | 1 | 1.通过阅读法布尔的故事,了解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 2.通过研究一个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 重点:研究一个问题,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 难点: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 | 1.教师材料:介绍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故事的图片和视频。 | 1.阅读法布尔的故事。 2.进一步研究一种动植物。 |
| 19-21周期末复习 |
苏教版科学(2017)一至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 (2017)本册综合教案,共8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学情分析,教学进度安排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科学(2017)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各单元设计意图,教学策略,学情分析,教学进度安排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2017)科学 二下 (教学计划)课件PPT: 这是一份苏教版(2017)科学 二下 (教学计划)课件PPT,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