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204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204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9204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可能代表的太阳活动是( )
A.黑子 B.耀斑 C.太阳风 D.日珥
2.该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核区
【答案】1.D 2.B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甲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中层且呈现耳状,因此应为日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日珥应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不同的太阳大气层会发生不同的太阳活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
“十字连星”是指太阳、月球及八大行星排在几乎垂直的直线上。下图为“十字连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②、③代表的天体是( )
A.火星、金星 B.金星、火星 C.火星、水星 D.金星、水星
4.小行星带位于( )
A.⑤与木星之间 B.②与木星之间 C.②与地球之间 D.③与地球之间
5.图中包含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答案】3.A 4.B 5.B
【解析】3.图示是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月系,根据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可以判定出②是地外行星,且与地球相邻,是火星,B、D错误;③是地内行星,且与地球相邻,是金星,A正确、C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A。
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由上题可知②是火星,所以小行星带位于②与木星之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图中包括地月系和太阳系,最高级别是太阳系,B正确,AC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B。
【点睛】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均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均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均为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地球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下图为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甲地质时期是( )
A.寒武纪 B.前寒武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7.乙地质时期( )
A.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B.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C.大气层、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 D.灵长类动物出现
8.丙地质时期是一个主要的成煤期,主要是由于当时( )
①裸子植物兴盛②蕨类植物繁盛③全球冷暖变化频繁④地壳运动剧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6.B 7.A 8.C
【解析】6.甲地质时期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为前寒武纪,故选B。
7.乙地质时期为距今5.41亿年—2.52亿年,为古生代,该时代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A正确;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在中生代,大气层、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发生在前寒武纪,灵长类动物出现发生在新生代,BCD错误。故选A。
8.丙为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故为中生代,该时代裸子植物兴盛所以是一个主要的成煤期,①正确;蕨类植物兴盛于古生代,全球冷暖变化频繁发生在新生代,②③错误;剧烈的地壳运动将森林植被埋藏在地下,促进了煤炭的形成,④正确。故选C。
【点睛】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早古生代称为无脊椎动物时代。 晚古生代称为鱼类及两栖类时代。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规格的封闭透明玻璃箱(如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把两个玻璃箱同时放在日光下15分钟。最后测得甲里的气温比乙高了3℃。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箱气温比乙箱高的原因是
A.甲箱的保温作用好 B.甲箱土层辐射作用明显
C.乙箱太阳辐射更弱 D.乙箱大气吸热能力差
10.若其他条件不变,在甲箱底部放入干燥沙子,乙箱底部铺上草皮,15分钟后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甲箱气温高于乙箱 B.乙箱气温高于甲箱
C.乙箱气温上升速度快于甲箱 D.甲箱与乙箱的气温上升速度一样
【答案】9.B 10.A
【分析】试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9.从图中看,甲箱下垫面为土层,乙箱下垫面没有土层为玻璃。土层比玻璃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反射率低。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甲箱土层温度高,地面辐射作用明显,B正确。两箱的太阳辐射、保温作用、大气吸热能力没有差别,ACD不对。故选B。
10.沙子的热容量小于草皮,沙子升温快,甲箱底部为沙子,甲箱气温高于乙箱,A正确。
新加坡的城市道路两侧常布置植被浅沟,其上种植草皮,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下图为当地植被浅沟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对水循环环节的主要影响是
A.蒸发减弱 B.地表径流增强 C.下渗量增加 D.地下径流减弱
12.植被浅沟下层铺设滤网的主要作用是
A.减缓雨水下渗速度 B.减少土壤流失
C.加强地基的稳定性 D.加快地下水的净化
【答案】11.C 12.D
【分析】试题考查水循环
11.植被有涵养水源的作用,该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可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弱,地下径流增加,植物蒸腾作用增加,C正确。
12.植被浅沟下层铺设滤网的主要作用加快地下水的净化,D正确。淲网不会减缓雨水的下渗速度、不会减少土壤流失、也不会加强地基的稳定性,A、B、C错。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神舟14号载人飞船顺利将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送入“天宫”,并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距地面约390km)。9月2日0时33分,经过6小时的出舱活动,陈冬、刘洋圆满完成全部预定任务。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飞船在上升过程中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
A.递减→递增→递减 B.递增→递减→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4.航天员出舱作业时须穿戴特制宇航服,主要原因有( )
①隔离紫外线辐射②防止暴雨侵袭③保持气压的恒定④提供充足氧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13.D 14.D
【解析】13.读图可知,飞船在上升过程中在对流层之内,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在平流层内气温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高层大气是先随着高度的上升先递减后上升。故上升过程气温的变化情况是:递减→递增→递减→递增,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航天员出舱作业时须穿戴特制宇航服,主要作用:防止紫外线辐射;太空空气稀薄,舱外气压低,宇航服保持气压的恒定;舱外缺氧,宇航服提供充足氧气,①③④正确,降雨主要发生在对流层,高层大气没有暴雨侵袭,②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首先是对流层,这是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平常的雨雪天气主要就是在这个气层形成的。然后就是平流层,平流层之中包含大量的臭氧,吸收了太阳的辐射,保护着我们。然后是中间层,中间层相对来说,它的气温会随高度升高,下降得很快。接下来是暖层,这一层大气在中间层之上,由于能够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所以,随着高度的增高,暖层的温度也会迅速提高。
屋顶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图为某城市屋顶花园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屋顶绿化少见高大乔木的原因是( )
A.乔木易滋生蚊虫 B.易影响室内采光 C.屋顶水分不足 D.屋顶承重有限
16.屋顶绿化会( )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强大气反射 C.减弱地面辐射 D.增强大气逆辐射
17.屋顶绿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降低湿度,减少降水量 B.截留雨水,缓解内涝
C.增加下渗,提高地下水位 D.减弱光照,减少蒸腾
【答案】15.D 16.C 17.B
【分析】试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水循环环节
15.高大乔木体积和重量较大,屋顶承重有限,不适宜种植高大乔木,D正确。故选D。
16.屋顶绿化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A错。屋顶绿化遮挡了部分太阳辐射,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弱了地面辐射,C正确。大气反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主要受云层和云量的影响,屋顶绿化影响较小,B、D错。故选C。
17.屋顶绿化不会减少降水量,A错。屋顶绿化可截留雨水,缓解内涝,B正确。屋顶绿化对下渗没有影响,C错。屋顶绿化会增加植物的蒸腾作用,D错。故选B。
【点睛】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然后到达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其中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补偿地面由于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水库及周边地区,由于地面热容量的差异,风向在一天内会发生改变。下图为我国某地度假村热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图示时刻甲处与丁处之间主要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19.图中气压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8.A 19.D
【分析】试题考查热力环流
18.图示时该为白天,度假村比水库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水库形成高压,风从水库吹向度假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为东北风,A正确。
19.图示时该为白天,水库升温慢气温低,近地南形成高压,丁处为高压,甲处为低压,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因此图中气压最高的是丁,D正确。
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回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产卵河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甲、乙、丙、丁四地中盐度最低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1.丁地成为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是( )
A.距冬季风源地远,水温高 B.纬度较低,水温高
C.受暖流影响,水温高 D.海水透明度高,光照强,水温高
22.小黄鱼产卵季节的洄游方向及原因是( )
A.甲→乙→丙,寻找适宜水温 B.甲→乙→丙,顺流节省体力
C.丙→乙→甲,南部海域逐渐变热 D.丙→乙→甲,北部海域逐渐回暖
【答案】20.B 21.C 22.D
【解析】20.根据图片,乙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受淡水稀释的影响,该地海水盐度最低;甲丙丁受陆地淡水补给较少,盐度较高,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1.由材料可知,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冬季越冬应选择较温暖的海域,冬季陆地温度低,丁地受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影响,海域水温较高,有利于小黄鱼越冬,C正确;远离大陆的海洋受冬季风影响较小,A错误;丙处的纬度位置更低,B错误;海水透明度不是影响丁处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C。
2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小黄鱼在甲乙丙海域产卵,春季海水温度由南到北次第升温,其产卵回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小黄鱼产卵洄游的路线,最可能为丙→乙→甲,故D正确,AB错误;春季,北部海域逐渐回暖,南部海域海水温度不会过热,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其垂直移动现象,会进入河口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黄昏时上升,黎明时下降,白天常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影响,引起周期性的定向往返移动。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下图为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4.图中乙类型的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东南地区 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西北地区
【答案】23.D 24.C
【分析】试题考查外力作用
23.图中甲为沙丘,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乙为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丙为黄土高的沟壑,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丁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作用,D正确。
24.图中乙类型的地貌为喀斯特地貌,为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C正确。
"牛背雨"常用来描述山区相距不远,但天气却迥然不同的现象,多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在高大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导致降水云团分布不均,从而形成的范围较小,历时短暂的强降雨。有人用"下雨隔牛背,鸟湿半边翅。"来描述这种现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牛背雨”多为
A.地形雨 B.锋面雨
C.对流雨 D.台风雨
26.“牛背雨”多出现在
A.夏季日出后 B.夏季午后
C.冬季日出后 D.冬季午后
27.城市易形成“牛背雨”的主要原因是
A.下垫面复杂,气流多变 B.热岛效应显著,城市风强烈
C.绿地面积增加,水汽含量增多 D.尘埃颗粒多,水汽凝结核多
【答案】25.C 26.B 27.A
【解析】25.据材料可知牛背雨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导致的降水差异。因此其本质为地表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属于对流雨,C正确。故选C。
26.夏季日出后,气温逐渐升高,但不会出现强大对流现象,A错误。夏季午后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因此对流现象最明显,B正确。冬季气温相对较低,对流现象整体没有夏季强烈,CD错误。故选B。
27.城市地区也易形成牛背雨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的下垫面比较为复杂,城市中有水体、绿地、裸地、建筑等比热容差异较大,因此气流多变,A正确。故选A。
我省某市有关部门在淤泥质海岸披上海沙,引种木本植物。下图为该地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披上海沙,引种植物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湿地,吸引鸟类 B.保护海岸,恢复生态
C.美化环境,净化海水 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29.所引种的木本植物的主要特点是
A.喜盐 B.根系退化
C.抗台风 D.耐旱
30.该引种植物难以在北方沿海存活,主要制约因素是
A.光照 B.降水
C.气温 D.土壤
【答案】28.C 29.A 30.C
【解析】28.滩涂本就是湿地,引种植物不会增加湿地,A错误。在淤泥质海岸上披上海砂并引种树木并非为保护海岸,B错误。对于当地而言,引种木本植物可以美化当地环境,且植物根系可吸收杂质、净化海水,C正确。引种木本植物并不是为了海水养殖,D错误。故选C。
29.引种的木本植物因其地处淤泥质海岸,海水盐度相对较高,因此其特性需喜盐,A正确。木本植物需扎根于淤泥质土壤中,因此根系退化并非特点,B错误。木本植物本身枝干较为发达,抗台风并非其主要特点,C错误。该地气候相对较为湿润,且水源充足,无需耐旱,D错误。故选A。
30.福建与北方地区相比,纬度较低、热量充足,而该植物难以在北方沿海存活,可知北方气温相对较低,因此制约其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气温或热量,C正确。故选C。
泥炭是一种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未完全分解的有机残体(又称为草炭或是泥煤),主要形成于沼泽地区,富含有机质,腐殖酸及其他营养成份。下图为某国示意图。该国中部以盛产优质泥炭闻名于世,人们将泥炭装入精美的袋子中,出口世界各地,换取大量的外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该国地带性植被是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苔原
32.该国中部之所以能形成深厚的泥炭层,主要是由于
A.森林覆盖率高 B.植物的种类丰富
C.植物的生长速度快 D.植物残体的分解速度慢
33.该国出口的泥炭主要用于
A.生活燃料 B.园艺肥料
C.农业化肥 D.化工原料
【答案】31.B 32.D 33.B
【解析】31.图示地区为爱尔兰岛,其纬度位于中纬度,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的地带性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正确。故选B。
32.泥炭是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有机物质,与该地短时间内森林覆盖率高低无必然联系,A错误。该地地处中纬度,植被种类并非非常丰富,B错误。纬度较高,植物生长速度相对较慢,C错误。泥炭层是来源于植物残体,而该地由于纬度相对较高,因此气温相对较低,植物残体分解速度慢,D正确。故选D。
33.据材料可知,泥炭含有机质、腐植酸及其他营养成分,因此其主要可用于花卉蔬菜等园艺作物的肥料,B正确。故选B。
泰加林带是指从北极苔原南界开始,向南延伸1000多公里宽的北方塔形针叶林带。泰加林树木根系较浅,多横向生长,林下往往形成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限制泰加林分布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气温 C.土壤 D.光照
35.泰加林树木扎根较浅的原因是( )
A.风力较小 B.土壤层较薄 C.水分条件好 D.树木生长慢
36.泰加林林下枯枝落叶层较厚,主要是因为( )
A.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 B.树木茂盛,枯枝落叶量大
C.冻土沼泽广布,土层水分多 D.气温低,枯枝落叶不易分解
【答案】34.B 35.B 36.D
【解析】34.据材料分析,泰加林带以北是北极苔原带,向南可以延伸1000多公里宽,其分布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表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热量(气温),B正确。降水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与题意不符,A错误;土壤和光照受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综合影响,分布的地带性较差,C、D错误。正确答案是B。
35.泰加林带树木扎根较浅的主要原因是分布的纬度较高,冻土层深厚,土地贫瘠,土层薄,B正确;水分条件好、树木生长慢是事实,但不影响其扎根浅,C、D错误;当地冬季风力较大,A错误。正确答案是B。
36.泰加林带林下枯枝落叶层较厚,主要是因为气温低,微生物运动不活跃,枯枝落叶不易分解,D正确;有机质含量高是结果,A错误;该地植被生长速度慢,枯枝落叶较其他林区少,B错误;土层水分多,有利于分解,与题意不符,C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D。
【点睛】地带性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2、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大致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的变化。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由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随着海拔变化而发生变化,不同海拔、坡向水热组合不同。
黑土是世界上宝贵的农业资源。黑龙江省处于东北地区黑土带的核心区域,但是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珍贵的黑土层正逐年流失。近年来,黑龙江省探索推广了以“一翻两免,秸秆还田”为关键技术的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以三年为一个轮耕周期,实施秸秆翻埋还田和覆盖还田,有效的保护了黑土资源,促进地力恢复。下图示意黑龙江省海伦市一块大豆田的黑土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7.黑土发育形成在( )
A.农田作物植被下 B.温带落叶阔叶林下 C.草甸草原植被下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38.黑土具有的特征有( )
A.有机质含量低 B.土壤质地黏重 C.腐殖质层较厚 D.底土疏松透气
39.黑土地实施秸秆覆盖还田能够( )
A.增加农田地表径流 B.加快有机质分解速度
C.加大土壤水分蒸发 D.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37.C 38.C 39.D
【解析】37.长期超负荷利用,重用轻养,珍贵的黑土层正逐年流失,因此黑土发育形成不是在农田作物植被下,A错误。黑龙江省纬度较高,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山地,山地土层较薄,B错误。黑土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化草甸植物,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存在着强烈的腐殖质积累过程和轻度滞水还原淋溶过程,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茂盛;秋末植物枯死遗留大量有机残体,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不能被微生物分解,C正确。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D错误。
38.黑土具有的特征有有机质含量高,A错误。黑土的质地大多为粘壤土至轻粘,B错误。黑土腐殖质层较厚,C正确。黑土形成过程受粘重母质、季节性冻层、临时性上层滞水和草原化草甸植物的影响,黑土底土并不疏松,D错误。故选C。
39.秸秆是植物体的有机质主要存储区,黑土地实施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D正确。秸秆覆盖还田会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A错误。秸秆覆盖还田减小了地面温度,减缓了有机质分解速度,B错误。秸秆覆盖还田减小了地面温度,减弱了土壤水分蒸发,C错误。故选D。
【点睛】黑土是温带湿润气候草原草甸植被条件下形成的均腐殖质土壤。中国东北地区黑土地处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
二、综合题
40.下图为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_______和_______(填侵蚀类型),通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
(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_______(A岸/B岸),适合建码头的是_______(A岸/B岸)。
(3)丙处通常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形成的过程是_______。
(4)丙所在区域常常发育出较大的城市,其优势条件主要有_______。
【答案】(1) 下蚀 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 “V”形河谷(峡谷)
(2) B岸 A岸
(3)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水下坡度变缓,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慢,泥沙堆积。
(4)地势平坦开阔,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分析】本题以某地河流地貌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看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通常形成峡谷或“V”形河谷地貌。
(2)图中乙河段河道弯曲,B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A为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河道较深,适合建码头。
(3)丙位于河流入海口,通常形成三角洲。形成过程为河流携带泥沙,在入海口处由于水下坡度变缓,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4)丙位于河流入海口处,通常形成三角洲,发育较大城市的优势条件为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河流泥沙堆积土壤肥沃,可河海联运,交通便利等。
41.下图为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北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处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理由是_______。
(2)画出甲地的风向(用V表示)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用F表示)。
(3)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是 。
A. B.
C. D.
【答案】(1) 甲 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2)如图: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
(3)B
【分析】本题以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为资料,涉及了风力大小和风向判断的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结合图片可知,甲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因此风力较大。
(2)读图,甲处位于北半球,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为由西指向东,加上向右偏转,因此应吹西北风,
(3)读图,A为高压中心,B为低压中心,近地面等压面由A向B方向倾斜,高空与近地面相反,应由B′向A′方向倾斜,B对,ACD错。故选B。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关于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关于d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该“大痣”出现在太阳的,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太阳脸上“大痣”数目多的年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