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明清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明清总体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明朝制度的“最初版”,明承元制,明朝制度和治理的初变,明朝制度的初变,明朝制度的“中变”,明清制度之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结合图片和所学,概况明清时代特征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单元导语GP71
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
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曲折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0年)鼎盛时期:隋唐时期(581年~907年)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年)
为何会繁盛?如何又危机并存呢?
从国家制度、社会治理的内生逻辑以及其同经济文化的联动关系来探究其中的历史动因
明承元制;一省制;部分取舍
(明)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 ——《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
▲元朝中央政府结构示意图(部分)
根据图片示意图和材料,概括明朝最初中央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中央制度变化。
①中央:废丞相,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保留省格局③选官:科举制,南北卷制④监察:废御史台,设科道(督察院、六科给事中)
根据明“革”元制内容,简述朱元璋变革元制的内在动因。
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改善吏治,提高官僚系统行政效率,提高国家治理能力。通过分散机构权力加强皇权等制度设计来实现治理天下的目标。
为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朱元璋创设新的明朝中枢、地方制度,组建官僚体系。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①中央:废丞相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保留省格局③选官:科举制,南北卷制④监察:废御史台,设科道(督察院、六科给事中)
①中央:废丞相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保留省格局③选官:科举制,南北卷制④考核:考满、考察;监察:设科道(督察院、六科给事中);⑤法律与教化:《大明律》,乡约六谕;⑥户籍:职业定户籍;户贴、黄册;⑦基层组织:里甲制;⑧赋税:两税,实物;
明朝初期其他重要制度的初步设计
根据材料和下面图片指出明朝初期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
“岁役里长一人,总摄一里之事。” ——《大明会典•户口•攒造黄册》
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初期的基层组织建设、管理民众的重要举措的历史原因。
1.同自然经济、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发展互为保障2.国家根本制度延伸3.儒家思想
明朝制度“中变”的历史逻辑(原因)是什么?
①中央:废丞相、设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
《纲要上》72-73:
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③选官:科举,南(中)北卷制,乡试、会试、殿试三级;④考核:考满、考察;监察:设科道(督察院、六科给事中);⑤法律与教化:《大明律》,问刑条例;开创律令合编,乡约宣讲六谕;⑥户籍:户贴、黄册;⑦基层组织:里甲制;十家牌法;⑧赋税:两税,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明朝制度之中变的基层视角
(明)赣为郡,当闽粤湖江四省之交,(盗患)视他郡尤为重。 ——同治 《赣州府志》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赴赣州上任,当其所乘之船经过吉安府万安县时遭遇数百流贼沿途大肆劫掠,以致商舟不敢进。…… 在赴任途中王阳明便遇到这一问题。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王阳明上任治理匪患依托的国家地方制度。结合所学,简述王阳明治理赣州可能采取治理思路。
“破心中贼难”(根本):《南赣乡约》;良知说等心学教化;书院社学教育
“破山中贼易”:招抚;军事清剿;“十家牌法”
尝寄书仕德云: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 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王阳明全集》
乡约与六谕在内容上的结合,始于王阳明的《南赣乡约》。这是王阳明在明代乡约建设上的“首创”。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36——1644——1912年
①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司礼监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巡抚、巡按,巡抚总揽一省之权;③选官:南北卷制,乡试、会试、殿试三级;④考核:考满、考察;监察:设科道(督察院、六科给事中);⑤法律与教化:《大明律》,《问刑条例》,乡约宣讲六谕;⑥户籍:职业定籍、户贴、黄册;⑦基层组织:里甲制、十家牌法;⑧救济:慈善组织;⑨赋税:两税、一条鞭法;⑩对外:海禁;放松;朝贡
①中央:军机处、奏折制度;②地方:“清承明制”、督抚、省府县三级制;③考核:京察大计;④监察:督察院;⑤法律与教化:《大清律例》,乡约法律合流;⑥货币体制:承认白银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⑦户籍:永停编审户籍;⑧基层治理:保甲制;⑨救济:慈善组织;⑩赋税制度:摊丁入亩;⑪对外:海禁、朝贡;转型
明清时期(1368-1840)
①中央:军机处、奏折制度(文字狱);内阁做一般公务;②地方:督抚制(又设总督掌管军政)、省府县三级制;③考核:考课制度;京察、大计④监察:督察院;六科并入⑤法律与教化:《大清律例》,乡约法律合流;⑥货币体制:承认白银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⑦户籍:永停编审户籍;⑧基层治理:废除里甲制,实行保甲制;⑨救济:慈善组织;⑩赋税制度:固定丁银、摊丁入亩;⑪对外:海禁、一口通商;致力于维护朝贡体系;转型
明清制度之变的历史逻辑(原因)是什么?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社会治理需要
部分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世界大势;明朝新问题;清朝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农业:明朝时期玉米、甘薯传入,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人地矛盾;②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占主导;青花瓷、粉彩、珐琅彩;③商业:长途贩运、商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工商业市镇专业分工,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朝贡贸易;钱铺、庄票;④社会生活:砖木结构民居普遍
这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P71
①东南:收复和管辖台湾
②北方:A.鞑靼部变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瓦剌部变为漠西蒙古 B.行政管理: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C.特殊手段:满蒙联姻
③西北:A.平定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兄弟B.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C.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
④西部:A 册封活佛B 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C 1793《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西藏、台湾、新疆等地视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这些地区都是大清帝国在1648年以后才纳入到其领土版图中,并实现了长时段的有效控制。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启了近代民族国家通过国际法来维系国际关系的先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单元总结深化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总结深化,答案D,答案B,续上表,答案A,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四单元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6节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宗室籍,教材知识萃取,基层组织,征发赋役,里甲制,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社会治理,2演变,邻保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