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雅培粹七年级下册语文入学试卷
展开2022年中雅培粹七年级下册语文入学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派遣(qiǎn) 狭隘(yì) 热忱 焦燥不安
B.纯粹(cuì) 拈轻怕重(zhān) 坍踏 麻木不仁
C.抽噎(yè) 骇人听闻(hài) 灼烧 浑为一谈
D.蜷伏(quán) 怅然(chàng) 怂恿 油然而生
【答案】D
【解析】A项,狭隘(ài)、焦躁不安;B项,拈轻怕重(niān)、坍塌;C项,抽噎(yē)、混为一谈。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今天,张萌和李璐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她们要在联欢会上表演节目。
B.在万人捉鱼狂欢活动中,捉鱼大军浩浩荡荡涌入南垒河,顿时河岸上下人声鼎沸,人欢鱼跃。
C.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D.小张一贯虚心好学,遇到问题,不论老师还是同学,他都不耻下问。
【答案】D
【解析】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于拼搏,终于战胜了新冠病毒。
B.柳州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人情如蜜,的确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C.能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D.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将超过120万人以上。
【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拼搏”后应加“的精神”;C项两面对一面,可以把“能否”去掉;D项,语义重复,可以去掉“以上”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洛阳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宴席上的热菜均有汤——汤汤水水;第二个就是热莱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像流水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自然就有了百姓爱重的一方盛宴 ②再加上曾为千年王都,教化绵长
③又彰显好多重礼之道 ④洛阳盛产五谷、饲养鸡猪等家畜
⑤因此就地取材,既调养筋骨
A.④②⑤③①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④ D.④⑤②③①
【答案】B
【解析】④是领起句,②进一步补充,⑤③引出结论,“既……又……”是语言标志,①进行总结。即:④②⑤③①。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组成“四书”。
B.《天净沙·秋思》作者是马致远,元代散曲家,号东篱,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题目。
C.古代女子15岁成年,行及笄礼,故“及笄”指女子15岁;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故“加冠”指男子20岁。
D.我国古代表示自我谦称的词有:“愚、鄙、敝、卑、仆”等,帝王自我谦称的词有:“孤、
寡、不谷”等。
【答案】B
【解析】天净沙是这首元曲的曲牌名。
6.古诗文默写(6分)
(1)水何澹澹, 。《观沧海》
(2)凡学习都是有乐趣的,只要你肯继续学下去,乐趣自然会发生,这正如《论语·雍也》里所说“ , ”。
(3)《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写出了游子孤寂愁苦之情。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答案】(1)山岛竦峙。(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断肠人在天涯。(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综合性学习(5分)
七年级上学期学校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学校准备开展以“书香满校园,共享读书乐”为主题的活动。
(1)下表是对七年级同学阅读内容的调查,请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2分)
阅读内容 | 人数 | 百分比 |
文学名著 | 26 | 13% |
武侠小说 | 30 | 15% |
时文杂志 | 32 | 16% |
卡通漫画 | 112 | 56% |
①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
②看了这一统计表,你对同学们的阅读建议是:
。
【答案】①阅读文学名著的人最少,卡通漫画的最多,约是名著的4倍。②阅读要有选择,多读经典名著。
(2)随着微博、微信等平台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似乎一切信息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针对这一现状,某班级准备就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正方反方展开辩论,请你选择一方,在辩论会上陈述观点。(3分)
【答案】:我选择反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确实方便快捷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就轻松、容易了,因为阅读一定要融入个性化的情感、思考,再说,如果只是阅读碎片化的信息,我们的思考就不可能深入。
二、阅读与理解(44分)
(一)古诗阅读(6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是一首元宵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元宵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很有创造性,耐人回味。
B.“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C.“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个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因为时令为“白露”。
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落”字的妙处。(4分)
【答案】化虚为实,一个“落”字,新颖妥帖,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困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侧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0.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因往晓之”的“之”是代词,代指忧天的杞人,“亦积气中之光耀者”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B.“邴原少孤”的“孤”是指幼时失去父亲,“吾徒相教”的“徒”是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的意思。
C.甲文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D.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从这里可以看出邴原小时候就爱哭泣和忧愁。
【答案】D
【解析】“看出邴原小时候就爱哭泣和忧愁”表述错误,邴原哭泣是希望自己能进入书舍学习。
11.对乙文中划线句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B.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C.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D.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答案】B
【解析】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答案】仅过了一个冬天,他就会背诵《孝经》和《论语》了。
13.读完文章,说说你从乙文邴原的身上学习到了哪些优秀品质?(3分)
【答案】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参考译文】
【乙】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时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失去了父母的人容易悲伤,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我就把你当成我的徒弟,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了。
(三)文学作品阅读(23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温暖的南方,火烧云沉到山的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颤抖。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夜色中,他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分成若干小块。菜子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催促母亲往炉膛里添柴,火舌舔着灶口。母亲的影子贴在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目光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虚张声势。父亲还在沉默独坐,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挡住锅与盖间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好让鱼骨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拌饭。她拨弄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眼爷爷的冰冷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太辣。同样是在一个冬夜,瞎眼爷爷孤单地走了。临终时,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季,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时我们不再去那座山冈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其中的“歌唱”是指“我们”内心在歌唱,“鱼”比喻“我们”几个孩子。
B.文章以“鱼”为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包括鱼儿歌唱)、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C.文章人物虽多,但是很少用语言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叙述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结尾“黄昏时我们不再去那座山冈张望”与开头“我们”在山冈上等待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答案】A
【解析】“歌唱”是指煮鱼时所发出的声音,对“我们”而言就如在歌唱,因为鱼的美味让我们由衷的快乐。
15.文中母亲是我国众多优秀母亲的代表,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她的性格特点。(3分)
【答案】勤劳、慈爱(爱子女)、忘我或克己(奉献)、主动关怀他人(善良)(有爱心)。
1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一道理的理解。(3分)
【答案】人们遭受这样那样的灾难与挫拆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最需要别人的帮助与支持,主动地帮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他们会深切地感受到获取别人帮助的幸福。
独腿人生
罗伟章
①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②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③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④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⑤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⑥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⑦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⑧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⑨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⑩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⑪我很想打听一下他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⑫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⑬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⑭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⑮“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⑯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7.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
情节 | “我”的心理 |
① | 怀疑 |
发现车夫只有一条腿 | ② |
看到车夫独腿蹬上坡 | ③ |
④ | 自豪 |
车夫提前让“我”下车 | 感动 |
【答案】①车夫“漫天要价”;②同情;③钦佩;④车夫讲述载两个外国人的经历。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独腿与车身以人的思想与行为,“顽强抗争”形象地写出了艰难前行,“极不情愿”“扭动”形象的写出了车子慢速前行情形,从而表现了车夫的努力战胜困难,与命运抗争的坚强品质。
19.文章插叙了独腿车夫自述载着两个外国人逛成都的事例,有何用意?(2分)
【答案】①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故事真实可信。②表现独脚车夫的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的爱国情怀。
20.文章以《独腿人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链接材料】,谈谈对“真正的尊重不是同情,而是平等相待”这句话的看法。(6分)
【链接材料】二战期间,荷兰遭到德国的侵略,战争让许多人流离失所,四处逃难,食不果腹。费尔南德一家因为德国后裔的身份得以逃过德军的伤害。尽管当时家里的经济状况谈不上富有,但费尔南德却还要去帮助那些饥饿的逃难者。每天早晨,他都会早早地站在自家门前,看到有逃难者经过,就走上前请求对方帮助他,到自家院子里把一根长木头抬到门口。作为感谢,费尔南德就会拿出食物送给逃难者。等逃难者带着食物离开后,他再次站到门口等待下一个逃难者,请他把门口的那根长木头帮忙抬到院子里,同样,费尔南德会拿出食物以示感谢。就这样,一根木头每天被反反复复抬来抬去,费尔南德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帮助了一个又一个饥饿的逃难者。
【答案】作用:①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看法:我认同这一观点。文中的“我”发现车夫是独腿蹬车后,并没有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施予同情,而是尊重车夫的劳动,将他当成普通车夫一般平等对待;【链接材料】中的费尔南德通过请逃难者搬运木头的方式巧妙地为他们送出食物,让逃难者通过劳动换来食物,既给予了他们帮助,又给了他们尊重。因此,面对弱者,真正的尊重并不是施舍怜悯与同情,而是把他们当作正常人一样平等看待,尊重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为自己挣得生活尊严的那份努力。
(四)名著阅读(5分)
结合《西游记》选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选段一: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选段二:真个是无依无倚,苦自忖量道:“罢!罢!罢!我还去见我师父,还是正果。”遂按下云头,径至三藏马前侍立道:“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大圣头疼难忍,见师父更不回心,没奈何,只得又驾筋斗云,起在空中,忽然省悟道:“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21.(1)《西游记》是 (作者)所著的一部长篇 体神魔小说。(2分)
【答案】吴承恩;章回。
(2)《西游记》整部小说写了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一写的是第一次离开,选段二写的是第三次离开。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他的成长变化。(3分)
【答案】第一次离开时,孙悟空“按不住心头发火”“是一个性子”“将身子一纵”等词语,表现孙悟空的任性;第三次是因为他打死了一群草寇,唐僧赶他走,孙悟空苦求不成,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55分)
(一)语言表达(5分)
22.请结合语境,在《独腿人生》一文中,第(16)段省略号处添上一段适当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
要求:
①符合文章的情境; ②体现出人物的心情和心理;
③运用比喻修辞; ④字数不超过150字。
(二)写作(5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个让你深受触动的人,他可能是你生活中接触的平凡人,也可能是你了解到的名人、伟人,亦或是文学作文中的经典人物……他们美好的模样珍藏在你的心底,每当想起时,总能感受到一阵温暖、一股力量……
请以“________的你定格在我心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标题补充完整,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
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卷面书写整洁,不得抄袭。
2022-2023学年中雅培粹语文学校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知识梳理+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中雅培粹语文学校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知识梳理+含答案),共36页。
湖南省长沙市湘郡培粹初一上册新生入学摸底考试测试卷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湘郡培粹初一上册新生入学摸底考试测试卷语文(无答案),共2页。
湖南省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七年级新生入学摸底考试测试卷(无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七年级新生入学摸底考试测试卷(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