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练习库(含解析)
展开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试卷
练习库
【原卷 1 题】 知识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断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A:碳酸饮料含有水、碳酸、蔗糖、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B:自来水含有水和一些可溶性杂质,是混合物。
C:海水含有水和一些溶解在水中的氯化钠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
D:蒸馏水只含水一种物质,是纯净物。综上所述:选择D。
1-1(基础)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食盐,石灰水 B.冰水混合物,纯净的空气
C.臭氧,二氧化碳 D.空气,矿泉水
【正确答案】 B
1-2(基础)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干净的河水 B.酱油 C.清新的空气 D.液氧
【正确答案】 D
1-3(巩固)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空气 C.稀有气体 D.农夫山泉
【正确答案】 A
1-4(巩固) 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净化后的空气、五氧化二磷 B.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C.生锈的铁钉、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 D.高锰酸钾、液氮
【正确答案】 B
1-5(提升)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水银 B.KMnO4加热完全分解后所得的固体
C.海水 D.石油
【正确答案】 A
1-6(提升)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稀有气体 B.清新的空气 液态氧气
C.氮气 Na2SO4 D.澄清的石灰水 清澈的泉水
【正确答案】 B
【原卷 2 题】 知识点 空气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1(基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C.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永恒不变的 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好
【正确答案】 B
2-2(基础) 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如图所示,其中区域“a”代表的是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氮气 D.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 C
2-3(巩固)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空气的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正确答案】 B
2-4(巩固)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的氧气约占总质量的21% B.稀有气体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
C.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 D.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造成酸雨
【正确答案】 C
2-5(提升)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图是火星大气成分含量(按体积计算)示意图。与空气的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火星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
B.火星环境不适宜人类生存
C.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D.氩气是稀有气体
【正确答案】 A
2-6(提升) 下列关于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支持燃烧,常作为宇宙航行器中的燃料
B.高原反应是因为高原地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远低于 21%
C.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SO2、NO2、CO、O3、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
D.由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常用作霓虹灯中的填充气体
【正确答案】 C
【原卷 3 题】知识点 铁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镁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3-1(基础)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的是
A.铁丝 B.氢气 C.木炭 D.硫
【正确答案】 C
3-2(基础)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B.木炭伸入氧气瓶中,发出白光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正确答案】 A
3-3(巩固) 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空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质生成,放热
B.红热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放热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放热
【正确答案】 B
3-4(巩固)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A.木炭 B.红磷 C.铁丝 D.硫磺
【正确答案】 B
3-5(提升)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生成白色固体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正确答案】 C
3-6(提升)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对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类型正确的是
A.硫—淡蓝色火焰—化合反应 B.红磷—大量白雾—氧化反应
C.碳—产生黑色物质—化合反应 D.细铁丝—火星四射—化合反应
【正确答案】 D
【原卷 4 题】 知识点 与爆炸和燃烧有关图标的辨认,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图为爆炸品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为禁止吸烟标志,故选项符合题意;
C、图为腐蚀品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图为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1(基础) 塑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也给人们带来很多困扰。下列图标中,表示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4-2(基础) 化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物质,为保证安全,常在试剂瓶上附上相应的图标。下列图标表示有毒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B
4-3(巩固) 下列图标表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A
4-4(巩固) 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
A.严禁烟火 B.禁止带火种 C.禁止燃放鞭炮 D.禁止堆放易燃物
【正确答案】 B
4-5(提升)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A
4-6(提升) 今年我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中,禁止燃放的区域除城区外新增了部分乡镇。下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图标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B
【原卷 5 题】 知识点 元素与原子、物质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物质的宏观描述是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详解】食物中的营养素有六大营养素,其中包括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等。物质的宏观描述是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因此说矿物质中含有的钾和镁指的是元素。故选C。
5-1(基础) “含氟牙膏”、“加碘食盐”中的“氟”、“碘”应理解是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正确答案】 B
5-2(基础) 生活中“低钠盐”“加铁酱油”中的“钠”和“铁”是指
A.离子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正确答案】 B
5-3(巩固) 温泉水富含钾、钠、钙、镁、锌等矿物质,这里的“钾、钠、钙、镁、锌”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分子
【正确答案】 A
5-4(巩固) 海南椰子浑身都是宝,其中椰子汁中含有丰富的钾,镁等营养物质,这里的“钾,镁”指的是
A.原子 B.元素 C.分子 D.离子
【正确答案】 B
5-5(提升) 塑料瓶装的矿泉水,标签上面有一项写着:含钙、镁、钠、钾等成分,这里的“钙”“镁”“钠”“钾”指的是
A.原子 B.物质 C.分子 D.元素
【正确答案】 D
5-6(提升) 何首乌富含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成分。这里的“钙、磷、铁、钾、镁、钠”指的是
A.原子 B.元素
C.离子 D.单质
【正确答案】 B
【原卷 6 题】 知识点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分类,化学式、分子式及涵义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氢氧化钙由Ca、O、H三种元素组成,钙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氯化氢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氢元素和氯元素均属于非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C、氧化镁是由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四氧化三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故选B。
6-1(基础) 下列物质含金属元素的是
A.H2SO4 B.MgO C.HCl D.N2
【正确答案】 B
6-2(基础) 下列有关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是宏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B.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中子数决定
C.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电子层数不同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
【正确答案】 D
6-3(巩固) 下列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的是
A.MgO B.CaCO3 C.FeCl2 D.H2SO4
【正确答案】 D
6-4(巩固) 下列物质中,不含金属元素的是
A.MgO B.H2CO3 C.FeCl2 D.CuSO4
【正确答案】 B
6-5(提升) H2、H2O、H2O2、H2SO4是常见的几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四种物质中都不含金属元素
B.H2O、H2O2、H2SO4中都含氢分子
C.H2O2分解生成H2O,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四种物质中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正确答案】 B
6-6(提升)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且含有金属元素的是
A.SiO2 B.MgO C.P2O5 D.NaCl
【正确答案】 B
【原卷 7 题】 知识点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氧气用于气焊,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B、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形成降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D、白磷用作烟雾弹,利用了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故选C。
7-1(基础)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C.氮气用作保护气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正确答案】 D
7-2(基础)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 B.氮气用作粮食保护气
C.氢气用于火箭燃料 D.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正确答案】 D
7-3(巩固) 物质的性质能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用酒精作燃料 B.用水制冰块
C.用铜制导线 D.用木材制桌椅
【正确答案】 A
7-4(巩固)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氮气用作保护气 D.铁矿石用于炼铁
【正确答案】 B
7-5(提升)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B.液氮用作冷冻剂
C.银用于制作导线 D.氮气用作保护气
【正确答案】 D
7-6(提升)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气焊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
【正确答案】 B
【原卷 8 题】 知识点 氢气的可燃性,乙醇,燃烧的定义及条件,甲烷的燃烧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氢气、甲烷、酒精都可以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属于可燃物,故选:D。
8-1(基础)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
A.木炭 B.铁丝 C.氢气 D.镁条
【正确答案】 B
8-2(基础) 木柴等大块的固体燃料燃烧时常会架空,使燃料燃烧得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燃烧架空的实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正确答案】 C
8-3(巩固) 某同学关于燃烧做了一系列探究实验,得到下列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说明不是任何物质燃烧都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B.木柴能燃烧而鹅卵石不能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C.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燃烧能放出热量,因此生活中需要的热量都是通过燃烧提供的
【正确答案】 D
8-4(巩固) 下列不是燃烧所需的条件是
A.温度达到着火点 B.可燃物与水接触
C.可燃物与空气接触 D.可燃物
【正确答案】 B
8-5(提升) 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正确的是
A.乒乓球碎片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
C.铜片导热和滤纸碎片燃烧都是物理变化
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正确答案】 D
8-6(提升) 用下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
【正确答案】 C
【原卷 9 题】 知识点 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固体药品的取用,气密性检测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A正确。
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进鼻孔。B错。
C:取固体粉末时,应略斜的持试管,用药匙或纸槽将固体粉末送到试管底部。C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把导管的一端浸在水里,然后用手握住容器外壁,若导管口产生气泡,则装置气密性好。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B。
9-1(基础) 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倾倒液体
C.量取液体 D.取用固体粉末
【正确答案】 B
9-2(基础)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滴加液体 D.过滤
【正确答案】 D
9-3(巩固)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闻气体气味
C.倾倒液体
D.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正确答案】 C
9-4(巩固)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学好化学的前提。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A.连接仪器 B.查气密性
C.取固体药品 D.加热固体
【正确答案】 C
9-5(提升)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称量物质的质量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过滤
【正确答案】 B
9-6(提升) 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塞紧橡皮塞 B.滴管用后不洗涤直接插回原瓶
C.倾倒液体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正确答案】 A
【原卷 10 题】 知识点 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气体能压缩在钢瓶中保存,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故选B。
10-1(基础)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水蒸发为水蒸气时体积变大:分子体积变大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水通电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正确答案】 A
10-2(基础) 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其原因是
A.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水分子质量小
C.水分子间有间隔 D.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正确答案】 A
10-3(巩固)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正确答案】 B
10-4(巩固)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或事实,不正确的是
A.新装修的房子中有异味儿—分子在不断运动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分子的体积很小
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受热体积变大
D.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正确答案】 C
10-5(提升)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铁轨生锈——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
B.酒精挥发——分子大小发生了变化
C.热胀冷缩——分子间间隔改变
D.闻香辨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正确答案】 B
10-6(提升)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B.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分子和水分子
C.汽车驶过后,尘土飞扬—分子在不断运动
D.测量体温时,水银温度计内的汞柱会上升—分子的体积变大
【正确答案】 A
【原卷 11 题】 知识点 氧气助燃性及实验,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及净化,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实验,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A、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气体,观察颜色无法区分,故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氧气不能,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区分,故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二者能用澄清石灰水区别,故不符合题意;
D、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会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二者可以用燃着的木条进行区别,故不符合题意。
11-1(基础) 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A.观察颜色 B.伸入燃着的木条
C.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D.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正确答案】 B
11-2(基础) 下列方法不能区分O2和CO2两瓶气体的是
A.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B.观察颜色
C.伸入燃着的木条 D.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正确答案】 B
11-3(巩固) 下列方法中,能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无色气体的是
A.分别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B.闻气体的气味
C.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 D.分别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正确答案】 C
11-4(巩固) 现有两瓶无色气体,它们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要鉴别它们,有下列方法:①闻气味;②看颜色;③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④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⑤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⑥分别伸入燃烧着的木条;⑦分别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你认为上述方法中可行的有几种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正确答案】 C
11-5(提升) 下列方法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伸入燃着的木条 D.倒入澄清石灰水
【正确答案】 D
11-6(提升) 可以一次鉴别出空气、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4瓶气体的正确方法( )
A.分别加入适量石灰水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C.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网 D.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
【正确答案】 B
【原卷 12 题】 知识点 元素符号书写及含义,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含义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氧原子,就可表示为:2O。故选:D。
12-1(基础) 下列各符号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2Cu:两个铜原子
B.F2:一个氟分子由两个氟原子构成
C.Fe2+:一个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D.2 :两个硝酸根离子
【正确答案】 C
12-2(基础) 含义丰富的化学符号是独特的化学语言。关于下列符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2H2 ②Na+ ③2N ④ ⑤P2O5
A.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⑤
B.①表示两个氢气分子
C.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NaSO4
D.⑤中数字“2”的含义是1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2个磷原子
【正确答案】 C
12-3(巩固) 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不正确的是
A.2:表示两个碳酸根离子 B.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2SO2:表示两个二氧化硫分子 D.2H:表示两个氢元素
【正确答案】 D
12-4(巩固) 下列符号中的有关数字意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2A1中的“2”表示两种铝元素 B.2N中的“2”表示2个氮分子
C.O2中的“2”表示两个氧原子 D.5H2O中的“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
【正确答案】 D
12-5(提升) 对下列符号中“2”所表示的含义中错误的是
A.2H2O中前面的“2”表示两个水分子
B.O2中的“2”表示一个氧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C.2Fe中的“2”表示两个铁原子
D.Fe2+中的“2”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正确答案】 D
12-6(提升) 下列符号中数字“2”所表示的含义,其中正确的是
A.O2-中的“2”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B.CO2中的“2”表示一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C.2Ag中的“2”表示两个银元素
D.2N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
【正确答案】 D
【原卷 13 题】 知识点 化学式书写及读法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A、硫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则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B、碳酸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碳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酸镁的化学式为Mg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C、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酸镁的化学式为CaO,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D、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则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化学式书写不正确。故选D。
13-1(基础)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氧化钙CaO B.氢氧化钠Na(OH)
C.氯化铵NH3Cl D.氧化铁FeO
【正确答案】 A
13-2(基础)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两个氮原子: B.两个氢分子:
C.氧化铝的化学式: D.氦气:
【正确答案】 C
13-3(巩固) 下列元素符号或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CaO B.MN C.KclO3 D.mg
【正确答案】 A
13-4(巩固)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酸钾:KClO5 B.氧化铁:Fe3O4
C.硫酸铜:CuSO4 D.氯化铵:NH3Cl
【正确答案】 C
13-5(提升) 下列化学式的书写和名称正确的是
A.(Na)2SO4 硫酸钠 B.Ar2 氩气
C.Al(OH)3 氢氧化铝 D.FeS 硫化亚铁
【正确答案】 D
13-6(提升) 元素的化合价不同,组成的物质也多种多样。下列物质中化学式书写及元素的化合价标注正确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A
【原卷 14 题】 知识点 铁在氧气中燃烧及其实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盐类参与的反应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14-1(基础)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O2H 2 +O2 B.3Fe +2O2Fe3O4
C.C + O2=CO2 D.Mg +O2MgO2
【正确答案】 B
14-2(基础)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3Fe + 2O2 Fe3O4 B.Ca(OH)2 + HCl=CaCl2 + H2O
C.C + O2 =CO2 D.KMnO4K2MnO4 + O2↑
【正确答案】 A
14-3(巩固) 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O2H2↑+O2↑
B.S+O2SO2↑
C.HCl+Na2CO3=NaCl+H2O+CO2↑
D.2HgO2Hg+O2↑
【正确答案】 D
14-4(巩固)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 + O2CO2
B.H2O2H2↑+ O2↑
C.2Fe + 6HCl = 2FeCl3 + 3H2↑
D.CaCO3 + HCl = CaCl2 + H2O + CO2↑
【正确答案】 A
14-5(提升)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3Fe + 2O2Fe3O4 B.H2O2O2↑+H2↑
C.2CuO + C=2Cu + CO2↑ D.Na2CO3 + HCl=NaCl + H2O + CO2↑
【正确答案】 A
14-6(提升) 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对反应类型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复分解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正确答案】 A
【原卷 15 题】 知识点 元素周期表信息示意图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镍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2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镍的元素符号是Ni,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
15-1(基础) 铊是用途广泛的工业原料,大部分被用在电子工业,在国防军事、化工、光学、医学、高温超导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用途。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铊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铊的元素符号为Tl
C.铊的原子序数为80 D.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4.4
【正确答案】 A
15-2(基础)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5 B.属于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0 D.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g
【正确答案】 D
15-3(巩固) 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使用了星载氢原子钟。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有关氢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氢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g D.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1
【正确答案】 C
15-4(巩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锰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锰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5 B.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4.94
C.锰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锰原子核内有25个中子
【正确答案】 D
15-5(提升)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镁属于金属元素
B.镁的原子序数是12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g
D.镁原子中的质子数是12
【正确答案】 C
15-6(提升) “祝融”踏入九天,奔赴火星之旅。火星探测器上薄膜电池用到了铟。铟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铟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 49 B.铟属于金属元素
C.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4.8g D.铟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
【正确答案】 C
【原卷 16 题】 知识点 灭火原理与方法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方法正确。
B.电器着火时立即切断电源,不能用水扑灭,否则会引起触电,造成更大的危险,灭火方法不正确。
C.野炊完毕后用沙子将火焰盖灭,可以隔绝氧气,灭火方法正确。
D.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燃气火苗,可以隔绝可燃物,灭火方法正确。故选:B
16-1(基础) 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隔绝氧气原理的是
A.森林着火时设置隔离带 B.关闭燃气阀门使火熄灭
C.吹灭酒精灯 D.野炊完后用沙子将火盖灭
【正确答案】 D
16-2(基础) 小明在做化学实验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这样操作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A.移走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以上原理都有
【正确答案】 B
16-3(巩固)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B.“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主要是使可燃物与空气(O2)隔绝
C.木柴架空后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O2)的接触面积
D.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油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正确答案】 B
16-4(巩固) 2020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突发森林火灾。消防官兵在扑灭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灭火的原理是
A.隔离可燃物 B.隔绝氧气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以上都有
【正确答案】 A
16-5(提升)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烟时,可减小氧气的进气口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正确答案】 C
16-6(提升) 下列灭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器短路着火,未切断电源直接用水浇灭
C.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
【正确答案】 B
【原卷 17 题】 知识点 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组成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回答。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高氯酸铵中含有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氧元素四种元素,没有碳元素,故分解后的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碳元素,故选A。
17-1(基础) 加热碳酸氢铵(NH4HCO3)分解,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A.Na2CO3 B.H2O C.CO2 D.NH3
【正确答案】 A
17-2(基础) NH4C1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A.CO B.Cl2 C.O2 D.N2
【正确答案】 A
17-3(巩固) 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可用于发射火箭和制作炸药,下列对高氯酸铵分解后生成物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N2 B.Cl2 C.CO2 D.H2O
【正确答案】 C
17-4(巩固) 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分解,不可能生成的物质是
A.CO2 B.CuO C.H2O D.SO2
【正确答案】 D
17-5(提升) 氨气和氧气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但当反应条件或氧气浓度不同时,所得产物也不同。下列物质不可能是由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的是
A.N2和H2O
B.NO和H2O
C.CO2和H2O
D.NO2和H2O
【正确答案】 C
17-6(提升) 某化工厂用食盐(NaCl)水合成新物质,在通电条件下,食盐水不可能生成是
A. B. C.NaOH D.
【正确答案】 D
【原卷 18 题】 知识点 活性炭的吸附性,硬水和软水定义及鉴别,爱护水资源,垃圾分类(北京)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硬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含量较高,加入肥皂水,泡沫少,浮渣多,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加入肥皂水,泡沫多,浮渣少,故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易拉罐应放入可回收垃圾垃圾桶,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洗手涂肥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用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可以用来净水,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1(基础) 2021年3月,他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大力推广公筷行动,减少疾病传播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水土污染
C.变质的食物加热后食用,杀菌消毒
D.将铝制易拉罐投入印有可回收物标识的垃圾箱
【正确答案】 C
18-2(基础) 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将硬水煮沸”使其转化成软水 B.将金属易拉罐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C.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自行车钢圈用湿布擦拭后立即抹油防锈
【正确答案】 D
18-3(巩固) 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出行尽量多坐公交车 B.将金属易拉罐放入厨余垃圾桶
C.洗手涂肥皂时关闭水龙头 D.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
【正确答案】 B
18-4(巩固) 在生产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认识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可用食醋除去热水壶中的水垢
B.发现家中煤气泄漏,先打开排风扇,再关闭气阀
C.太阳能热水器既节能又环保
D.洗涤剂去油污和汽油去油污原理不同
【正确答案】 B
18-5(提升)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A.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 B.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C.用甲醛溶液做食品防腐剂 D.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
【正确答案】 C
18-6(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洗涤剂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B.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用钢刷擦洗铝制品 ,使其光亮如新
【正确答案】 D
【原卷 19 题】 知识点 气密性检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的过程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为了防止由于装置气密性不好更换仪器造成的药品损失,在连接好仪器后,装入药品之前,需要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选项A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选项B正确;
C、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并读数,若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瓶内压强仍较大,进入的水就会偏小,选项C错误;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待红磷熄灭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选项D正确;故选:C。
19-1(基础) 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读数时不能将导管从量筒中取出
C.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 40mL 刻度线处
D.若试管未完全冷却就读数,则所测氧气含量偏小
【正确答案】 C
19-2(基础) 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如图实验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用碳粉来代替铜粉进行测定
B.该实验方法利用的是间接测量的方法
C.造成该实验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铜粉的量不足
D.实验结束后,密闭装置内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正确答案】 A
19-3(巩固)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50mL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
C.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10mL刻度处
D.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一直向左移动直至停在6mL刻度处
【正确答案】 D
19-4(巩固) 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成功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若白磷不足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C.白磷的作用是消耗试管中的氮气
D.U型管左侧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
【正确答案】 D
19-5(提升) 利用如图装置验证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白磷可以用镁粉代替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D.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24mL刻度线处
【正确答案】 B
19-6(提升)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示:食品脱氧剂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固体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
B.最终玻璃管中水滴降至约1刻度线处
C.食品脱氧剂的作用是消耗玻璃管中的氧气
D.脱氧剂粉末压紧实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正确答案】 D
【原卷 20 题】 知识点 化合反应,化合价代数和的计算与应用,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A、该反应中,硫化氢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水,故该反应体现硫化氢的可燃性,符合题意;
B、硫化氢中氢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导致酸雨,故生成的二氧化硫不能直接排放,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A。
20-1(基础) 钛合金主要用于制作飞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其次为火箭、精确制导武器和高速飞机的结构件。工业制取金属钛(Ti)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TiCl4+2MgTi+2MgCl2。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B.氩气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在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D.该反应说明镁的活动性比钛强
【正确答案】 B
20-2(基础) 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浓硝酸应密封保存在阴冷处 B.X的化学式为NO
C.反应前后氢元素化合价不变 D.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正确答案】 B
20-3(巩固) 2020年6月23日,最后一颗北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发射时火箭燃料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为CO2 B.该反应放出热量
C.该反应产物会污染环境 D.燃烧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正确答案】 C
20-4(巩固) 为预防疫情扩散,需要使用大量的消毒剂ClO2。工业上制取ClO2的原理之一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X的化学式为HCl
C.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上述反应的生成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正确答案】 B
20-5(提升)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乙烯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正确答案】 C
20-6(提升) 如图是制取与贮存氢气的一种方法,Mg2Cu是一种贮氢合金,吸氢后生成MgH2和MgCu2合金的混合物(M),MgH2+2HCl═MgCl2+2H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nFe2O4中Fe的化合价为+3价
B.循环制氢反应中无需加入ZnFe2O4
C.反应1和反应2的总方程式为:2H2O2H2↑+O2↑
D.M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H2质量大于反应2产生的H2质量
【正确答案】 C
【原卷 21 题】 知识点 微粒图像的分析及应用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A、由图可知,乙烯分子中碳原子、氢原子个数比为1:2,正确。
B、由图可知,乙醇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一个乙烯分子和一个水分子生成一个乙醇分子,质量比为28:18:46,故28 g乙烯能与18 g水反应生成46g乙醇,错误。故选:D。
21-1(基础) 2021年中国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高效催化剂,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直接“变身”为高价值的甲酸液体燃料和氧气。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B.一个甲酸分子由碳原子、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
C.该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以及元素的种类都不变
D.这个反应中涉及到两种氧化物
【正确答案】 B
21-2(基础) 氢气和氧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其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过氧化氢的 微观过程的顺序是④③①②
B.过程③中,氧分子的结构被破坏
C.该过程可以说明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D.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正确答案】 B
21-3(巩固) 工业上将煤洗选加工后制得可燃性的水煤气,其主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物丙是空气污染物
B.该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C.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D.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但分子个数改变
【正确答案】 B
21-4(巩固)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在可见光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和氧气。复合光为催化剂,其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B.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D.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B
21-5(提升) 一定条件下,碳和氨气制备甲烷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B.乙的化学式为 NH3
C.丁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1 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正确答案】 D
21-6(提升) 我国科研人员将CO2高效合成醋酸,合成过程中主要物质向其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催化剂提高了合成效率 B.CO2合成醋酸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C.合成过程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D.合成过程中一定没有氢元素参与反应
【正确答案】 D
【原卷 22 题】 知识点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化学方程式含义,爆炸、燃烧、缓慢氧化与自燃,气体的收集方式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A、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刺激性气味”属于物理性质。A错。
B、二氧化氯(ClO2)易溶于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B错。
C、实验室可用氯酸钾(KClO3)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制备ClO2,反应原理为:3KClO3+3H2SO4=2ClO2↑+HClO4+H2O+3KHSO4。从原理中可以看出KClO3中的氯元素一部分转化到ClO2中,一部分转化到HClO4中。C错。
D、二氧化氯(ClO2)是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浓度高时易爆炸,所以制取ClO2时需要防止浓度过高引起爆炸。D正确。故选D。
22-1(基础)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表面有一层铜绿,形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6
B.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
C.Cu2(OH)2CO3中铜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比为128:12
D.Cu2(OH)2CO3是由4种元素组成
【正确答案】 A
22-2(基础) 为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常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化学式C2H5SH)。乙硫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S
B.可以在室内放一盆水防止煤气中毒
C.CO、CO2都是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
D.冬季用煤炉取暖时,因燃烧不充分易产生CO发生中毒事件
【正确答案】 D
22-3(巩固) 2022年3月23日,在第二次天宫课堂的“太空冰雪”实验中,过饱和醋酸钠(化学式CH3COONa)溶液迅速结晶变成固体。在家中可用醋酸和苏打自制醋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Na2CO3=2CH3COONa+H2O+CO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 B.醋酸也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C.醋酸钠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4 D.醋酸钠溶液中含有大量醋酸钠分子
【正确答案】 D
22-4(巩固) 我国发射的北斗三号卫星,火箭燃料C2H8N2与氧化剂N2O4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2N2O4=2CO2↑+3X↑+4H2O,下列对该反应描述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
C.C2H8N2为有机物
D.反应过程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
【正确答案】 B
22-5(提升)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发明,由木炭、硫粉和硝酸钾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爆炸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C.参加反应的C和S的质量比为9:8 D.K2S的化学名称为硫酸钾
【正确答案】 D
22-6(提升) 世界环保联盟将全面禁止用氯气(Cl2)对饮用水消毒,用Cl2消毒时有残留臭味。建议 推广采用安全、高效杀菌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它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冷却至 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消毒水时不生成有害物质。对此相关描述合理的是( )
A.Cl2有毒,反映的是物理变化
B.Cl2和ClO2都能消毒水体,利用其化学性质
C.ClO2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利用其物理性质
D.ClO2冷却至 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反应的是化学变化
【正确答案】 B
【原卷 23 题】 知识点 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催化剂的概念、性质与用途,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电解水生成物的验证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A、甲中气体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说明甲是氢气;乙中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说明乙是氧气,不符合题意;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乙中氧气的含量比甲中的低,符合题意;
C、甲中有极少量气泡;乙中有大量气泡,说明硫酸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要想证明硫酸铜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还需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硫酸铜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D、甲中溶液无明显现象;乙中溶液变为红色,是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氨分子运动到乙中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1(基础) 下图所示实验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A. 甲: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很少、浮渣多,说明试管中的水是硬水
B. 乙:对着玻璃片哈气,玻璃片上出现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含量多
C. 丙: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气体X一定是二氧化碳
D. 丁∶试管外壁发烫,说明生石灰与水的反应放出热量
【正确答案】 C
23-2(基础) 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与相应结论的不相符的是
A.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爆鸣声,则氢气较纯
B. 干燥烧杯内壁有小水珠产生,则酒精中含有氢元素
C.通过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变化,测出空气中氧气所占体积比
D.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减少空气污染
【正确答案】 A
23-3(巩固) 由下列实验现象可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A.罐内发生爆炸,说明面粉具有可燃性(粉尘爆炸)
B.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燃烧)
C.纯铜片表面留下划痕,则黄铜的密度比纯铜大(黄铜和纯铜相互刻画)
D.蛋壳表面产生气泡,则鸡蛋壳中含有钙元素(鸡蛋壳中加醋酸)
【正确答案】 A
23-4(巩固) 下图所示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A.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小木条的a点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最亮
C.左侧试管中铜片生锈,说明CO2是铜生锈的条件之一。
D. A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分子在不断运动
【正确答案】 B
23-5(提升) 由下列实验现象可以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A.图甲中用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说明黄铜的密度大于铜
B.图乙中烧杯内壁产生水珠,可得出石蜡中含有氢、氧二种元素
C.图丙中试管①中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试管②中无明显现象,可知铁钉生锈需要氧气
D.图丁中两溶液接触后,天平仍然平衡,可得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正确答案】 C
23-6(提升) 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①所示装置,给酒精灯添加酒精
B.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用图③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D.检验碳酸盐
【正确答案】 A
【原卷 24 题】 知识点 金属与酸反应原理,常见吸热反应及放热反应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盐酸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生成氢气和反应放热都会使试管内压强增大,因此气球变鼓与生成氢气和反应放热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结束冷却至室温,由于反应有气体生成,因此气球体积比反应前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若最终得到澄清液体,则可以说明生成的氯化镁可能溶解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24-1(基础) 若用如图所示密闭装置进行实验,使固体与液体接触,能够观察到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A.固体为硝酸铵;液体为水 B.固体为铁粉;液体为稀硫酸
C.固体为氯化钠;液体为水 D.固体为生石灰;液体为水
【正确答案】 D
24-2(基础) 用盐酸与金属单质反应,探究锌、镁、铜的金属活动性。下列有关现象、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A.铜片表面可以观察到气泡 B.放锌片的试管比镁片的试管反应更剧烈
C.三支试管中盐酸溶液的浓度可以不同 D.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锌、铜
【正确答案】 D
24-3(巩固) 某同学用镁条和盐酸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现象和结论中错误的是
A.镁条需要打磨,去除表面的氧化物
B.滴入盐酸,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手触试管外壁有热感
C.实验中气球先膨胀,冷却至室温,气球恢复原状
D.收集到的气体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气球口听到爆鸣声
【正确答案】 C
24-4(巩固) 若用如图所示密闭装置进行实验,使固体与液体接触,能够观察到气球先变瘪,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选项
固体
液体
A
生石灰
水
B
硝酸铵
水
C
锌粒
稀盐酸
D
氯化钠
水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
24-5(提升) 如图所示(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
A.硝酸铵、水 B.氢氧化钠、水
C.锌、稀硫酸 D.石灰石、稀盐酸
【正确答案】 B
24-6(提升) 实验小组用图1装置探究稀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否反应,测得数据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只能盛放稀氢氧化钠溶液
B.图2不能证明反应是放热反应
C.60s时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D.实验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反应
【正确答案】 D
【原卷 25 题】 知识点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性质,生石灰的性质及用途,实验探究燃烧条件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在0-t1时间内,蜡烛燃烧消耗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压强浓度下降。A正确。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温度升高,温度易得到白磷的着火点40℃。B正确。
C:据图2可知白磷和蜡烛燃烧需要的最低O2浓度不同。C错。
D:瓶内滴入水后,部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与水反应,CO2浓度可能下降。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25-1(基础) 图1为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如图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气压增大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
B.DE段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C.若用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基本一致
D.集气瓶预先放水,可以吸收白烟,同时使装置更快冷却
【正确答案】 C
25-2(基础) 探究燃烧的条件便于控制燃烧。可燃物燃烧的一般条件是①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用如图装置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欲证明条件①:先通入N2,再点燃酒精灯,然后立即改通O2
B.欲证明条件②:先通入N2,再点燃酒精灯
C.欲证明条件①②:先通O2,再点燃酒精灯,然后立即改通N2
D.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木炭燃烧生成的CO2
【正确答案】 B
25-3(巩固) 白磷和五氧化二磷都具有毒性,某小组利用如图改进装置对燃烧条件进行了探究。实验时先打开弹簧夹,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烧瓶中白磷周围产生火星;实验后利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残留的白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热水的作用只是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B.过氧化钠与水作用生成氧气
C.为了吸收白磷需要将注射器活塞继续向左推
D.该实验探究的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达到其着火点
【正确答案】 B
25-4(巩固)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白磷的着火点低于红磷
C.利用温度传感器和水浴可以更好地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正确答案】 C
25-5(提升) 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质量分数(即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影响。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0至t1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
C.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物质的种类和总质量均不变
D.t3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
【正确答案】 B
25-6(提升) 如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C。
步骤Ⅰ:点燃蜡烛,立即伸入瓶中并塞进瓶塞。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待蜡烛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水,立即关闭活塞,观察到铝盒中的白磷燃烧。
分析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耗尽了瓶内的氧气,所以蜡烛熄灭
B.生石灰的作用是与水反应提供热量,并利用生成物吸收二氧化碳
C.蜡烛燃烧时白磷未燃烧,是因为白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D.该实验中主要利用铝的导热性
【正确答案】 A
【原卷 26 题】 知识点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化石燃料的形成及现状
【正确答案】
①. 石油 ②. 太阳能(核能等)
【试题解析】
A、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B、风能、潮汐能、太阳能、核能等是可用于代替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26-1(基础) 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Na2CO3的俗称是______。
B Na2CO3的用途之一是______。
【正确答案】 纯碱或苏打 用于制造玻璃等
26-2(基础) 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做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B
固体二氧化碳的用途之一是______。
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______。
【正确答案】 人工降雨、制冷剂等 干冰
26-3(巩固) 从A或B两题中仸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氧气的用途是___________(填序号)。
B二氧化碳的用途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炼钢②灭火③医疗急救④生产碳酸饮料
【正确答案】 ①③ ②④
26-4(巩固) 补齐连线。A或B中任选一个作答,若均作答,按A计分__________。
A物质一俗称
B物质一用途
Na2CO3 火碱
Ca(OH)2 纯碱
NaOH 消石灰
浓硫酸 制冷剂
碳酸钙 干燥剂
干冰 补钙剂
【正确答案】
26-5(提升) 补齐连线。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用途一性质
B事故一处理方法
【正确答案】 A:;B:
26-6(提升) 从A 或B 两题中任选一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
A 物质——用途
B 俗称——物质
【正确答案】
【原卷 27 题】 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27-1(基础) 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能源。
(1)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______、天然气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氢气是理想能源,水分解可获得氢气和氧气。科学家研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长征运载火箭使用了液氢和液氧作为推进剂,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氢气变为液氢时,变化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石油 CH4+2O2CO2+2H2O 2H2O2H2↑+O2↑ 分子间的间隔小
27-2(基础)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______。工业上可将煤炼成焦炭[主要成分是碳(C)],焦炭在高温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正确答案】 天然气 C + H2O CO + H2
27-3(巩固) 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_______。
2、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可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从微粒的角度分断,该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选填“原子种类“原子数目”或“分子种类“)。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目前汽车使用的大多是乙醇汽油,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燃料,它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天然气 2、分子种类 CO2、H2O
3、 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或热值高等)
27-4(巩固) 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1、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______。
2、根据煤的组成元素可知,其燃烧时会排放出________(填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也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3、煤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的方法之一。先将煤制成焦炭,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4、“碳中和”是指抵消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说法中,有助于促进“碳中和”的是_______(填标号)。
A.大力植树造林 B.捕集、利用和封存CO2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D.广泛使用太阳能、风能
【正确答案】 1、沸点 汽油 2、SO2、NO2
3、 4、ABD
27-5(提升) 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人类已经通过不同的方法从空气中制造“面包”。
I.人工固氮。
1、1905年,哈伯将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条件下,首次合成氨气(NH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科学家研制出“TM-LiH”双催化剂体系,显著提高在温和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效率,原理示意如图:
①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___(填化学名称)。
②除催化剂外,该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_(填符号)。
③你对催化剂的新认识是_________(写一点)。
Ⅱ.人工合成尿素。
3、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尿素【CO(NH2)2】的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
4、1828年,维勒在实验室里用无机化合物氰酸银与NH4Cl人工合成了尿素【CO(NH2)2】这种有机化合物,打破了无机物和有机化合物之间的界限,则氰酸银必须提供_______(填元素名称)元素才能实现这一伟大转变。
Ⅲ.人工合成淀粉。
5、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第二步中甲醇(CH3OH)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醛(HCHO)和过氧化氢,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正确答案】 1、
2、氨分子或氨气分子 N、H 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答案合理即可)
3、CO2、HO 4、碳、氧
5、
27-6(提升) 2022年北京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
1、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硅胶外壳采用环保PVC(聚氯乙烯)及PC(聚碳酸酯)制作而成。PVC是用途最广的塑料。塑料属于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金属材料 b.有机合成材料
2、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钢结构建设的永久性保留和使用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共使用了七种高性能的钢材。写出利用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用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北京冬奥会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现阶段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和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3CO+Fe2O32Fe+3CO2
3、石油 CH4+2O2CO2+2H2O
【原卷 28 题】 知识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断,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正确答案】
(1)氢气 (2)ab
【试题解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小问1详解】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不属于单质;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所以属于单质;淀粉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不属于单质。
故填:氢气
【小问2详解】a.二氧化碳合成淀粉能够消耗二氧化碳,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效应,选项说法正确。
b.能够合成淀粉,将有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b
28-1(基础) 碧水蓝天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环境,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和空气资源,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1、自然界中的水含有较多杂质,净化过程中加入活性炭,是利用其______性;
2、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等于分子数目比。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如图可表示空气组成微观模型的是______(填标号);
A. B. C.
3、下列有关水和空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并不充裕
B.充分利用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发生
C.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污染物中已包括了二氧化碳
D.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质量的21%
4、下列图标,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_。
A. B. C. D.
【正确答案】 1、吸附 2、C 3、AB 4、A
28-2(基础)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能源,它们燃烧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等物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二氧化碳等气体过多的排放,使_______加剧,导致全球变暖。
3、为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有待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_______(写一种)。
【正确答案】 1、甲烷或CH4 CH4+2O2CO2+2H2O
2、温室效应 3、氢能(合理即可)
28-3(巩固)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_______关系(填“包含”、“并列”或“交叉”,下同),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_______关系。
2、分类是化学研究和学习重要方法,请判断下列物质所属类别,将相应物质序号填在横线上:①冰水混合物;②液氧;③二氧化碳;④硫酸铜溶液;⑤铁丝;⑥氖气;⑦氧化铜;⑧空气;⑨碳酸钙;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
【正确答案】 1、交叉 包含 2、②⑤⑥ ①③⑦
28-4(巩固)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完成以下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____支持燃烧(能/不能)所以生活中可用于_______。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________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__________。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_____________效应。
【正确答案】 1、不能 灭火 2、碳酸或H2CO3 变红
3、
4、温室
28-5(提升) 甲(化学式为C2H4Cl2)和乙的分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属于_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判断的依据___________。
2、根据分子结构示意图可知,乙分子中C、H、Cl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____。
3、资料表明,甲、乙性质有一定差异。小明根据甲和乙乙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得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
B.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C.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同
【正确答案】 1、化合物 甲由不同元素组成
2、1:2:1 3、C
28-6(提升) 化学与科学、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2021年,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未来,当工业生产成本降到与农业种植成本一致的时候,我们将会节约90% 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并且还会减少农药、化肥、二氧化碳等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促进碳中和的生物经济发展,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基社会。
1、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淀粉属于_______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目前淀粉主要由玉米等农作物通过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可施用的化肥有:尿素[CO(NH2) 2]硝酸铵(NH4NO3)氯化钾(KCl),其中属于钾肥的是__________。科学家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还原成碳氢化合物,该转化属于__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人造树叶”,这种树叶可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高纯度的乙醇燃料。乙醇是白酒的主要成分,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新酿出的白酒往往比较浑浊,为了得到比较清澈的酒,可进行________操作,白酒中的溶质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有机物 2、CH4+2O2CO2+2H2O 氯化钾或KCl 化学变化
3、过滤 乙醇
【原卷 29 题】 知识点 金属的物理通性与用途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a、铜牛兽首利用铜金属光泽,不符合题意。
b、铜火锅利用铜的导热性,不符合题意。
c、铜导线利用铜的导电性,符合题意。故选:c。
29-1(基础) 金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用金属的下列特性填空(填字母序号):
a 导热性 b 导电性 c 延展性。
①黄金经反复捶打可制成金箔,利用了金有良好的_______。
②铁锅常用于烹饪,利用了铁有良好的_______。
(2)《淮南万毕术》记载有“曾青(指硫酸铜溶液)得铁化为铜”,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该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_______(填“强”或“弱”)。
【正确答案】 c a Fe+CuSO4=FeSO4+Cu 强
29-2(基础) 金属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1)铁锅用于炒菜是因为铁具有_____(填序号,下同)。
a、 导电性 b、 导热性 c、 磁性
(2)下列生活用品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是_____。
a、 橡胶手感 b、 不锈钢碗 c、 陶瓷水杯
(3)焊锡是由锡、铅制得的合金,焊锡与锡、铅相比不具有_____。
a、 更高的熔点 b、 更好的抗腐蚀性 c、 更大的硬度
(4)①铝制品、②铁制品、③铜制品的利用年代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_____。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正确答案】 b b a c
29-3(巩固) 金属制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照明用的台灯如图所示,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台灯上面的铜质插头利用了铜的___________性。
2、对于日常生活中一些废旧的金属,可回收再利用,其好处___________。
3、如图是金属性质的一些基本实验。
①实验一: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纯铜片上有明显划痕,说明___________。
②实验二:将加热后红热的细铁丝迅速插入集气瓶中,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③实验三:当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验证了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be 导电 2、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
铁丝表面有一层铁锈或氧气不纯 试管Ⅰ中无明显现象,试管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
29-4(巩固) 铝、铁、铜是人类广泛使用的三种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生活中常用铜做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___________________(填“导热性”或“导电性”)。
2、在空气中___________________制品(填“铝”或“铁”)更耐腐蚀。
3、用三种金属单质和下列试剂中的一种试剂就能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序,应选择的试剂是_____。(填序号)
A.硫酸铝溶液 B.硫酸亚铁溶液 C.硫酸铜溶液
4、合金在生活中的用途远远大于纯金属,不同的合金性质有所不同,钢和生铁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
【正确答案】 1、导电性 2、铝 3、B
4、含碳量不同
29-5(提升) 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下列生活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铁锅B. 导线 C. 易拉罐
2、银、铁、铜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三种金属。对Ag、Fe、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下列所选试剂组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
①Fe、Ag、CuSO4溶液 ②Cu、Ag、FeSO4溶液 ③Cu、FeSO4溶液、AgNO3溶液
3、日常生活中,铁制品生锈是铁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发生反应。
4、明明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探究实验:
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得滤渣A和滤液B。向滤渣A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滤渣A中一定有___________,滤液B中一定没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2、② 3、氧气 水
4、银、铜、铁 Cu2+、Ag+
29-6(提升) 金属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1、生铁和钢是两种含碳量___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铁合金。
2、下列物品中,利用金属铜优良导电性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铜钥匙 B.铜导线C.铜火锅 D.铜牛兽首
3、我国古书上记载了很多有关金属的内容
①西汉时期《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曾青(硫酸铜)涂铁,铁则化为铜”,成为现代湿法治金的先驱。该方法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_______________(填“强”或“弱”)。
4、将一定量的锌、铜粉末加入到Fe(NO3)2、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渣的组成情况有_______________种。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正确答案】 1、不同 2、B
3、强 4、四或4 Zn(NO3)2、Fe(NO3)2
【原卷 30 题】 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金属与盐溶液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理解和判断
【正确答案】
① 铁 ②. Fe+CuSO4= FeSO4+Cu
【试题解析】
铁制的自来水管件比铜制的容易生锈,说明铁比铜更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由此反映出铁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 FeSO4+Cu。
30-1(基础) 金属的使用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本题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
1、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黄金面具残片历经数年依旧金光灿灿,体现了金的哪条化学性质:_______。
2、用盐酸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正确答案】 1、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
30-2(基础) 2021年3月20日,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其中一件黄金面具引起了广泛关注。
1、金块能够被锻造成薄薄的面具,说明金具有良好的_______。
2、假黄金“黄铜”是铜、锌合金,鉴别真假黄金可选用的溶液是_______。
3、金化学性质稳定,同时也有很多性质相对活泼的金属。欲选用一种盐溶液来确定锌、铁、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任写一个)。
【正确答案】 1、延展性 2、稀盐酸或稀硫酸(合理即可)
3、Zn+Fe(NO3)=Zn(NO3)2+Fe(合理即可)
30-3(巩固) 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用途。
(1)人体缺铁容易患贫血,这里的“铁”是指_____(填“分子”“原子”离子”或“元素”)。
(2)铁制品表面镀锌是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之一。 从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来看,镀锌能防锈的原因是_______。
(3)将一定质 量的锌粒投入含有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为无色,该物质中阳离子的符号是______;写出锌与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元素 隔绝铁与水 、氧气接触 Zn2+
30-4(巩固) 金属制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1、有铝、锌、铜三种金属,其中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是___。
2、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其原因是(方程式表示)___。
3、某铝合金含铝、铜、镁三种金属,为验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3个实验。实验甲中铝丝表面出现的现象是___,实验甲能得出的结论是___的金属活动性更强,另一位同学认为实验乙、丙中均无明显现象,对完整的结论没有作用,都可以省去。你的看法是___(填序号)。
A.乙、丙都不能省去
B.乙、丙都可以省去
C.乙可以省去,丙不能省
D.丙可以省去,乙不能省
【正确答案】 1、铝、锌 2、
3、有红色固体析出 铝或Al D
30-5(提升) 常见的金属有镁、铝、铜、银等。请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一定质量的镁粉放入到含有溶质为硝酸铝、硝酸铜、硝酸银的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若滤液呈蓝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的金属是_____。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2、某金属粉末中含有镁、铝、铜、银中的一种或几种,取12g该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1g氢气,则该金属粉末的组成有_____种情况。
【正确答案】 1、铜或Cu Al(NO3)3、Mg(NO3)2
2、七或7
30-6(提升) 金属材料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用铁锅炒菜是利用了铁的____________性。
(2)学校花坛的铁栅栏常采用刷油漆的方法防锈,其防锈原理是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和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蓝色滤液和滤渣。滤渣中含有的金属是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正确答案】 导热 隔绝水和氧气 铜或Cu
【原卷 31 题】 知识点 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氧化物的定义
【正确答案】
(1)碳排放趋近于(或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或最环保)
(2)SiO2、Al2O3 (3)铝
(4)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普通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高于陶粒混凝土
(5) ①. 对 ②. 对 ③. 对
【试题解析】
【小问1详解】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优点是碳排放趋近于、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最环保;
【小问2详解】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石灰石和粘土的主要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有SiO2和Al2O3;
【小问3详解】由图铝1可知,相同条件下,转桶材料为铝时制冰量较 大;
【小问4详解】根据图2可知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普通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高于陶粒混凝土,故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优于普通混凝土;
【小问5详解】①水泥是以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3)、粘土(主要成分为SiO2、Al2O3等)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反应制得的硅酸盐材料,故水泥是一种硅酸盐材料,说法正确;
②制冰技术是速滑馆建设的关键,中国建设团队采用了冬奥场馆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的新技术——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故“冰丝带”场馆建设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说法正确;
③制冰技术可控制冰面温差在 0.5 ℃以内,制冰更加均匀,这在以 0.001 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尤为关键,冰面下是混凝土冰板层,施工中需使用专用抗冻混凝土以保证冰面质量,故制冰技术和冰下混凝土工艺都会影响冰面质量,说法正确。
31-1(基础)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利用碳捕捉技术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又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问题。例如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CH3OH),当反应压力2MPa、原料气CO2和H2个数比1:3时,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如图所示。同时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抵消掉排放的CO2,实现CO2的“零排放”逐步实现“碳中和”。
1、化石燃料属于___________能源(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请写出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依据CH3OH的产率随温度变化关系判断,CH3OH产率变化的规律___________。
4、请列举实现“碳中和”具体的措施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正确答案】 1、不可再生 2、CO2+3H2CH3OH+H2O
3、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7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合理即可)
4、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或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等)。
31-2(基础) 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22年2月,冬奥会在北京举行。国家速滑馆为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的大型永久性室内场馆,有着“冰丝带”的美称,它将成为本次冬奥会速滑比赛的主要场地。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的冬奥大道速滑场馆,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该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该技术可控制冰面温差在0.5℃以内,制冰更加均匀,这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尤为关键。
制冰过程中,多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冰板层里制冷管道内低温二氧化碳与冰板混凝土进行换热,冰板混凝土温度逐步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制冷团队不停地在冰板上洒水作业,冻成每层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
1、CO2中C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价。
2、结合材料分析,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优点有________(写一条即可)。
3、制冷管道采用的是无缝不锈钢材料,依据它的作用推测,这种材料具有的特性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正确答案】 1、+4 2、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或最低碳环保)
3、强度大(或硬度大/耐低温等合理答案均可)
31-3(巩固) 2022年2月4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本次冬奥会充分体现了“科技冬奥”“绿色冬奥”的理念。
1、“冰丝带”建造过程中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原理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降温时CO2的化学性质不变
B.上述过程中发生的均为物理变化
C.CO2从流体变为气体放出热量
D.CO2气体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减小
2、冬奥会礼仪服采用高科技石墨烯材料,帮助工作人员抵御寒冷。石墨烯与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结构如图2所示。从结构看,他们在性质上存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3、冬奥会所用的餐具、塑料袋等物品均采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成。从对环境的影响角度分析,其主要优点是______。
4、冬奥会“飞扬”火炬采用氢气作燃料,交通系统使用氢能源车,体现绿色理念。氢能是公认的清洁能源。图3是目前制取氢气的相关资料。
①下列能源中属于绿色能源的______。
A.天然气 B.氢能 C.石油 D.太阳能
②奥运火炬一般采用丙烷(C3H8)作燃料,北京奥运会“飞扬”火炬采用氢气作燃料的目的是______。
③天然气制氢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方法。在高温、催化剂条件下,天然气和水反应制取氢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4所示。图中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④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电解水产生氢能是一种理想途径。请结合资料分析说明目前利用“电解水制氢”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1、C 2、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缓解白色污染 4、BD或DB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水和一氧化碳 CH4+H2O3H2+CO 制取成本高
31-4(巩固)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历届奥运会中备受关注的元素之一,此次冬奥火炬“飞扬”一经亮相就吸睛无数。
冬奥火炬“飞扬”采用氢气作燃料,替代了传统燃料丙烷(C3H8)和丁烷(C4H10),保证了火炬在极寒天气中能使用,即使温度再低也不影响火炬燃烧。“飞扬”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强度是钢的7~9倍。为实现耐高温,火炬上半段燃烧端在1000℃以上高温中进行陶瓷化.有效解决了在高温制备过程中火炬外壳起泡、开裂等难题,达到了既能耐高温又耐火的要求,实现了燃烧温度大于800℃氢气燃烧环境下的正常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飞扬”与传统的铝合金火炬相比,具有“轻、固、美”的特点,比相同体积的铝合金轻了20%以上,且强度高、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照射等,摔不坏,还避免了冬季传递时冰凉的触感。
请阅读以上科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燃料丙烷(C3H8)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2、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的质量比为_______。
3、丁烷(C4H10)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_。
4、火炬“飞扬”中所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的优良性能有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密度小 B.强度高 C.导热性强 D.耐高温
5、请根据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化学式
CH4
C2H6
C3H8
C4H10
?
沸点(℃)
-164
-88.6
-42.1
-0.5
36.1
相对密度
0.466
0.572
0.585
0.579
0.626
① 丙烷(C3H8)和丁烷(C4H10)都属于烷烃。烷烃的命名与碳原子数目的增加有关,请根据上表总结一条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________。
② 写出表中戊烷的化学式_________。
【正确答案】 1、44 2、9:2
3、17.2% 4、ABD
5、沸点越来越高,相对密度越来越大 C5H12
31-5(提升) 阅读科技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2月20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胜利闭幕,本届冬奥会大量使用了高科技。
材料1: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中神奇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该技术就是将气态二氧化碳通过加温加压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是CO2形成气态与液态交融在一起的流体),再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进行降温降压达到-20℃至-15℃,再相变蒸发吸热完成制冷和制冰的过程。该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
材料2:冬奥会服装中的“黑科技”。本次冬奥会颁奖礼仪服装的衣服内胆里特意添加了第二代石墨烯发热材料,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一层或几层碳原子构成的石墨片,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石墨烯导热系数非常高。穿着礼仪服装前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石墨烯发热服会产生一种由内而外的温暖。此外,比赛服装中的科技含量更高,例如速滑竞赛服中,含有弹性超强的橡胶材料,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体力消耗。
1、文中涉及的有机合成材料是_________。
2、第二代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它______(选填“是”或“不是”)优良的导体,画出构成石墨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B.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与普通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C.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D.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烯可以还原氧化铜
4、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的优点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橡胶材料 2、是
3、AD
4、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
31-6(提升)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阅读下列资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烟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采用新型环保材料代替了纸壳,能在烟花起爆的瞬间充分燃尽:用压缩空气取代火药弹射礼花,实现“有光无污染、有响不爆炸”。冷焰火是选用着火点较低的金属粉末经过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冷光无烟焰火,安全性强、亮度高、烟雾小、环保无污染得到了大众的青睐。烟花爆竹发声、发光、发色的原理如下表所示。
主要原料及原理
发声
烟火药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硫磺、木炭等,点燃迅速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引起爆炸
发光
药剂中加入了镁、铁、铅等活泼金属粉末,在空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
发色
药剂中加入了一些金属盐类。这些金属元素在灼烧时会产生特殊颜色,例如,钠产生黄色,银产生红色,钡产生绿色,铜产生蓝色等
(二)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用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质量只有钢的1/4左右,但强度是钢的7~9倍。在制作中将碳纤维丝立体三维编织成火炬柔软的“骨架”,再向里注入特殊树脂,固化成型为坚实的外壳,把火焰根部很好地保护起来,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火炬采用的“绿氢”燃料,是通过使用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例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生产绿氢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
1、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烟花采用的冷焰火得到了大众的青睐是因为___________。
2、烟花爆竹发光药剂中加入了镁、铁、铅(元素符号Pb,在化合物中通常为+2价)等活泼金属粉末,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铅___________。
3、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用到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属于复合材料,请再列举一种你知道的复合材料___________。
4、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AgNO3溶液,剩余固体质量与所加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M2时开始加入AgNO3溶液
②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生成Cu的质量为m1g
③bc段发生的是Cu和AgNO3溶液的反应
④m3的值为21.6
⑤e点溶液中不含Cu(NO3)2
【正确答案】 1、安全性强、亮度高、烟雾小、环保无污染
2、(合理即可)
3、玻璃钢 4、④
【原卷 32 题】 知识点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判断,根据方程式推测化学式,操作目的分析
【正确答案】
(1)增大物质间接触面积,使其充分混合
(2)Cl2 (3)化学
【试题解析】
【小问1详解】电石渣粉碎可以增大物质间接触面积,使其充分混合,故填:增大物质间接触面积,使其充分混合。
【小问2详解】反应前6Ca、12O、12H、6X反应后6Ca、12O、12H、12Cl,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X含有2Cl,故填:Cl2
【小问3详解】反应釜2中生成了新物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32-1(基础) 利用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制备硫酸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黄铁矿粉碎的目的______。
(2)写出反应釜1中产生的Fe2O3的一种用途:______。
(3)反应釜2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______。
(4)写出反应釜3中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用做涂料 S、O
32-2(基础) 利用钛精矿(主要成分为TiO2)制备金属钛(Ti)的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1)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2)反应釜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3)推测反应釜废气中含CO,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______。
(4)合成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4 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因为反应物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32-3(巩固) 为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以电石渣[主要成份为Ca(OH)2 和 CaCO3 ]为原料制备 KClO3 ,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Cl2有毒,Ca(OH)2微溶于水)
(1)氯化过程,Cl2与Ca(OH)2作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终生成Ca(ClO3)2 和 Ca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Ca(ClO3)2和CaCl2化学计量数比为 1:5
①生成Ca(ClO3)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②提高Cl2转化为Ca(ClO3)2的转化率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____(填标号)。
A 适当减缓通Cl2速率
B充分搅拌浆料
C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
(2)步骤甲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加活性炭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向步骤甲得到的溶液中加入稍过量 KCl 固体可将Ca(ClO3)2 转化为KClO3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正确答案】 AB 过滤 吸附有毒气体 复分解反应
32-4(巩固) 以电石渣【主要成分是Ca(OH)2,含少量CaCO3、SiO2】为原料制备高纯度CaCO3的流程如下:
已知: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
(1)将电石渣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
(2)酸浸槽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过滤器1分离出的滤渣的成分为_______。
(4)沉淀池里加入的试剂X为_______(填序号)。
A Na2CO3溶液 B NaOH溶液 C NaCl溶液
【正确答案】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SiO2 A
32-5(提升) 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和CaCO3]为原料制备KClO3,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Ca(OH)2微溶于水)
1、溶解时,先将电石渣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
2、氯化过程中,Cl2与Ca(OH)2作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最终生成Ca(ClO3)2和CaCl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推断X化学式为_________。
②氯化时,为提高Cl2转化为Ca(ClO3)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适当减缓通入Cl2的速率 B.充分搅拌浆料 C.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
3、步骤甲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该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______。
4、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______。残渣中一定含有______,检验残渣中是否含有Ca(OH)2的方法是取少量残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溶解,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后,得出了残渣中含有Ca(OH)2的结论,则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5、转化过程中,向步骤甲得到的Ca(ClO3)2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KCl固体,通过复分解反应可转化为KCl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加快溶解速率 2、H2O C
3、过滤 玻璃棒 4、吸附有毒气体Cl2 活性炭、CaCO3 溶液变红色
5、
32-6(提升) 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和CaCO3】为原料制备KClO3的流程如下:
(1)氯化过程控制电石渣过量、在75℃左右进行。氯化时C12与Ca(OH)2作用生成Ca(ClO)2和CaCl2的反应,Ca(ClO)2进一步转化为Ca(ClO3)2,少量Ca(ClO)2分解为CaCl2和O2。
①生成Ca(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提高Cl2转化为Ca(ClO3)2的转化率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填序号)。
A 适当减缓通入Cl2速率 B 充分搅拌浆料 C 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
(2)氯化过程中Cl2转化为Ca(ClO3)2的总反应方程式为,氯化完成后过滤。滤渣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填化学式)。
(3)向滤液中加入稍过量KCl固体可将Ca(ClO3)2转化为KClO3.若溶液中KClO3的含量为100g ▪L-l,从该溶液中尽可能多地析出KClO3固体的方法是_______。
【正确答案】 AB Ca(OH)2、CaCO3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原卷 33 题】 知识点 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组成,化合价代数和的计算与应用,根据方程式推测化学式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33-1(基础) 工业上用氨气(NH3)制取硝酸(HNO3)的工业流程为:
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
②;
③;
(1)在上述反应涉及的NO、NO2、HNO3三种物质中任选其中一种物质标出该物质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2)反应③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在此制取过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合理即可)NO NO
33-2(基础) 农谚“雷雨发庄稼”的化学原理是:雷电时雨水里含有微量的硝酸。硝酸的形成过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单质X是空气中主要的气体,其化学式是______。
(2)上述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___(填化学式)。
(3)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
(4)在实验室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制取NO:4NH3+5O24NO+6____,横线中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O2 NO,NO2,H2O +5 H2O
33-3(巩固) 硝酸(HN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制硝酸的主要转化过程如下:
(1)①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参加反应的N2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
(2)③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其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为______。
(3)①-④中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1:3 N、O NO、NO2、H2O
33-4(巩固) 硝酸(HN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制硝酸的主要转化过程如下:
1、①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参加反应的 H2和 N2的质量比为______。
2、上述制硝酸的主要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______。
3、硝酸(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正确答案】 1、3:14 2、NO、NO2、H2O
3、+5
33-5(提升) 工业合成尿素【CO(NH2)2】的主要转化过程如下:
1、尿素属于化学肥料中的______(填“氮”、“磷”或“钾”)肥。
2、②中能与N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3的物质是 (填序号)。
A.H2 B.O2 C.H2O
3、③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在方框中补全另一种产物的微粒图示______。
【正确答案】 1、氮 2、A 3、
33-6(提升) 氨(NH3)用于制造氮肥、复合肥料、硝酸、纯碱等,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化肥制药、合成纤维等领域。
Ⅰ、工业制氨是以哈伯法通过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化合生成。实验室模拟合成氨气的流程如下:
1、获取氮气:在特定装置内将空气液化,然后升温,先出来的气体就是氮气。该方法利用的原理是液氮和液氧的______不同。但在实验室条件下空气不易液化,以下 A—C 是实验室获取氮气的方法及装置,其中得到氮气较纯的是______(填字母)。
2、合成氨气:上述流程中氮气与氢气混合时最佳的质量比为______。
Ⅱ、1898 年德国人首次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CaCN2),为合成氨工业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氨碱工业的全面发展,工业上制取纯碱的部分流程如图所示。
3、氰氨化钙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碳酸氢钠只有在固态时,加热才会分解,则第Ⅳ步中操作的名称是______。
5、实验室从 H2、N2、CO2的混合气体中分离出 CO2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广口瓶甲和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药品分别是______溶液(填化学式)、稀硫酸。实验时先关闭活塞 b,打开止水夹 a 和 c,一段时间后,______(填具体操作),就可以分离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
【正确答案】 1、沸点 B 2、14:3
3、CaCN2+3H2O=2NH3+CaCO3
4、过滤 5、NaOH 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
【原卷 34 题】 知识点 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及净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气体发生、收集装置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34-1(基础)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干燥气体的常用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①所指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O2时,试管中所盛的药品是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选填“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用C装置干燥CO2,气体应从___________(选填“a”或“b”)导管口进入;用D装置收集CO2,证明是否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___________(选填“c”或“d”)导管口处。
【正确答案】 1、长颈漏斗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3、B
a d
34-2(基础) 气体制取是重要的化学实验活动,请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A中仪器a的名称: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氧气,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3)在实验室中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用装置B制得的氧气常含有少量水蒸气,若用F装置除去水蒸气,气体应从_____(填“b”或“c”)端进入。
(4)实验室制取CO2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将_______放在集气瓶口来判断是否已集满CO2。
【正确答案】 试管 C或D 2KMnO4K2MnO4+MnO2+O2↑ b B 燃着的木条
34-3(巩固) 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_____(填编号),收集装置可选择___________(填编号)。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若用装置F收集气体,应等到导管口___________时,才将导管移入集气瓶开始收集气体。
(3)若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实验时,发生装置最好选___________(填编号);若用装置D来收集CO2,验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___________,观察。若用图2装置来收集CO2,气体从___________流入集气瓶。
【正确答案】 A或B E或F 2KMnO4K2MnO4+MnO2+O2↑ 气泡均匀连续冒出 CaCO3+2HCl=CaCl2+H2O+CO2↑ B 集气瓶口 a
34-4(巩固)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装置。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用A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用C装置收集一瓶O2,验满时当观察到集气瓶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接下来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
(4)用B装置制取CO2,若要控制反应速率,应将带导管的单孔塞换成填___________(“D”“E”或“F”,下同);若要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将带导管的单孔塞换成___________。
(5)用G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b”或“c”)端通入,理由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酒精灯 取出导管,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F E b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4-5(提升) 现有以下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发生装置可选择____________(填编号),收集装置可选择____________(填编号)。
(3)若用高锰酸钾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发生装置应选____________(填编号),若用装置D收集气体,应等到导管口____________时,才将导管移入集气瓶开始收集气体。
(4)若用100g含杂质5%的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最多能生成CO2_______g。实验时,发生装置最好选__________(填编号);若用装置E来收集CO2,验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___________观察。
(5)常温常压下,氨(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广泛应用于化工、轻工等领域。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_(填编号);若用如图装置来收集NH3,则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端进入。
【正确答案】 试管 A或C D或F B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41.8 C 集气瓶口 B b
34-6(提升)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来制取、收集气体。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KMnO4制取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序号);该发生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若要制取少量CO2应选择较简单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CO2可选择装置i或_______;装置i还可以检验CO2,当用i检验CO2时,i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气体应从____________ (填m或n)端进入。
(4)实验室用块状电石(CaC2)与水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 (C2H2)气体。制取时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装置炸裂。图中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正确答案】 长颈漏斗 A 没有在导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2KMnO4K2MnO4+MnO2+O2↑ CaCO3+2HCl=CaCl2+H2O+CO2↑ B F 澄清石灰水 n D或E
【原卷 35 题】 知识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及实验,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正确答案】
(1)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 ①. 证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不是CO2 ②. 将蒸馏水滴在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
【试题解析】
【小问1详解】瓶子变瘪说明瓶内压强变小,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小问2详解】酸性物质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水等非酸性物质把你使紫色石蕊变红。b的实验目的为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c的实验操作为在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滴加蒸馏水。
瓶子变瘪说明瓶内压强变小,即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5-1(基础)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1、装置A中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
2、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D烧杯中_______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B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处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___________,写出C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某同学将上述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如图2所示: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此现象可同时得到二氧化碳的两条性质。
【正确答案】 1、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下层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碳酸
3、②③棉球不变色,④棉球先变红色,①棉球后变色
35-2(基础) 小红用实验研究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后发生的变化。
(1)如图甲所示,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A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此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CO2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2)取3mL瓶A中的液体倒入试管B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观察到溶液颜色变为____色,写出塑料瓶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3)将(2)中试管B继续做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中可观察到试管B中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____色;该反应方程式为____;试管C中现象是____,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正确答案】 不能 红 CO2+H2O=H2CO3 紫 H2CO3CO2+H2O 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35-3(巩固) 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通过A、B装置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二氧化碳不稳定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二氧化碳能使石蕊变成红色 D.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2、根据C实验的现象得出:CO2有_________的性质。
【正确答案】 1、D 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5-4(巩固) 用下图实验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段时间后,两只烧杯中蜡烛均熄灭。能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的烧杯是___________(填烧杯序号)。
2、观察到试纸变红,由此不能得出“CO2与水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
3、实验后小心烘烤试纸,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2、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纸变红
3、红色的石蕊试纸变成紫色 H2CO3→CO2+H2O
35-5(提升)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仪器的固定装置已经省略)
1、A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实验开始后,关闭K2、打开K1,可观察到B中现象为 ____;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待蜡烛熄灭后,铁片上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由此可得到的推论是____。
3、实验开始后,关闭K1和K3,打开K2,观察E中现象,然后打开K3,再观察E中现象,其不同之处是____,有关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
【正确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并放出热量
3、关闭K3时E中无现象,打开K3时E中溶液变浑浊 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
35-6(提升)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CO2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a处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甲、乙两个烧瓶的容积均为250mL,分别收集满CO2,两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液体。
步骤2:两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步骤3: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烧瓶内的气压变化,得到如图2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1、2分别表示甲、乙两个烧瓶内的气压变化。
1、实验中观察到烧瓶乙中产生白色沉淀,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曲线中AB段气压变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中,曲线1、2中导致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的操作是___________。
4、小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为了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已经发生了反应,小明提出可向实验后的甲装置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能发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___________色。写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
5、小海用如下图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①从b端通氮气
②将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
③从a端通二氧化碳
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正确答案】 1、
2、往烧瓶中加入液体,短时间内气体被挤压,导致压强增大
3、振荡 4、红
5、②③①④③
【原卷 36 题】 知识点 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及实验,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性质,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及实验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36-1(基础) 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微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为_____。
【正确答案】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6-2(基础) 根据以下图形装置中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_______(填“红磷”或“白磷”)能燃烧,ab两处现象对比说明_______
2、实验二中,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在c处放________间(填“干燥”或“湿润”)的紫色石蕊纸花、与d处紫色石蕊溶液进行对比。e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烧杯内低处蜡烛先熄灭,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CO2的密度大于空气
【正确答案】 1、白磷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2、干燥 CO2+Ca(OH)2=CaCO3↓+H2O 能
36-3(巩固) 利用如图装置,可以验证CO2的性质。
1、甲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乙中现象是___________。
3、丙中下方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此现象证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纸花变红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不可燃,不支持燃烧
36-4(巩固)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相关性质进行探究。
1、CO2的制取:A或B装置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选用A装置的优点是______,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利用C装置可以进行许多实验。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______。(填序号)
A.收集CO2气体:将CO2气体从n端通入
B.检验CO2是否收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
C.检验所得到的气体是CO2:在瓶中盛少量澄清石灰水,将气体从m端通入
D.测定CO2气体的体积:在瓶中盛满水,m端连接量筒
2、CO2的性质: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湿润的紫色纸花是用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而成的)。打开K后,再缓缓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CO2的吸收: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常温下,采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原因是______。
4、CO2的转化: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1、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C
2、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色,烧杯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4、
36-5(提升) 某兴趣小组以CO2为主题进行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认识CO2的用途】
1、下列有关CO2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灭火 B.生产汽水 C.气体肥料 D.供给呼吸
【探究CO2的性质】
用如图实验验证CO2的性质。
2、实验中,塑料瓶内观察到_______,可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3、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4、实验后向去顶部塑料瓶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此现象能否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说明理由:_______。
【拓展探究】
探究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
利用传感器对是否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到CO2展开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5、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实验装置图1组装仪器。
②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住注射器,若压强传感器的读数_____,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打开活塞A,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迅速注入仪器b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用_____放在A处进行验满,收集满后迅速关闭活塞A,并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B处。
④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中注入15mL水,观察两分钟之内体系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6、图2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____,30s至100s之间压强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
7、经过测算,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总量的0.53%,因此排水集气法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收集到CO2气体。
【正确答案】 1、D 2、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不能说明,因为顶部塑料瓶通入过二氧化碳气体
5、增大且保持不变 燃着的小木条
6、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7、可以
36-6(提升)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了相关探究。
【阅读资料】a.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遇碳酸变红色。
b.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碳。
Ⅰ、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取一个二通管,在二通管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然后将其与二氧化碳发生装置相连,如图1所示。打开分液漏斗注人稀盐酸,写出稀盐酸与大理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若观察到二通管中______,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Ⅱ、探究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提出问题】对于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兴趣小组甲同学认为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乙同学认为还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设计实验】
步骤①:针对提出的问题,小组同学利用图1中反应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步骤②:将二通管改成锥形瓶作收集装置,并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收集。
方法一:当反应装置开始产生二氧化碳15s后,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备用。
方法二:当反应装置开始产生二氧化碳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备用(收集时间和方法一一样长)。
方法三:当反应装置开始产生二氧化碳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将点燃的木条放在锥形瓶瓶口,待木条熄灭(视二氧化碳收集满)立即盖上玻璃片备用。
步骤③:将一定浓度的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以上锥形瓶中,利用压强传感器检测瓶内气压变化情况、二氧化碳纯度,结果如图2、下表所示:
方法
一
二
三
二氧化碳纯度/%
91.1
69.5
61.9
3、收集二氧化碳时,15s以后再收集的目的是______;根据数据可知______(选填“甲”或“乙”)同学的说法错误。
4、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集满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5、结合图2、3分析,除了(3),(4)结论外,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写一条)。
【正确答案】 1、
2、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B先变红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A后变红色(合理即可)
3、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合理即可) 甲
4、不准确,当二氧化碳浓度在61.9%时,小木条也会熄灭
5、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合理即可)
【原卷 37 题】 知识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37-1(基础) 化学社团的同学用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图A中锥形瓶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_____;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小气球的作用除了密闭装置还有______的作用。
2、某同学按图B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反应前天平平衡,然后将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该反应质量恒律______(填遵守或不遵),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______。
3、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______条件下进行实验。
【正确答案】 1、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 引燃白磷 缓冲气压,防止橡胶塞冲出
2、遵守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3、密封装置
37-2(基础) 质量守恒定律是重要的规律,请根据要求填空。
1、若用下图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则X的化学式___________。
3、现有反应A+B=C+D,若10gA和足量B混合,充分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质量比为___________。
4、若将8g氯酸钾和2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得到7.6g固体混合物,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正确答案】 1、缓冲装置中的压强,防止橡皮塞被弹出
2、C2H4 3、5:1
4、2.4
37-3(巩固)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1、将试管中的稀硫酸倒入烧杯中。
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电子天平示数减小。该变化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为验证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可将稀硫酸替换为 (填序号)。
A.稀盐酸 B.硫酸铜溶液 C.氯化镁溶液
【正确答案】 1、 符合 2、B
37-4(巩固) 理解、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1、某同学按上图所示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到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请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
2、若用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则装置应如何改进:___________。
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分子种类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⑤物质种类⑥元素种类
【正确答案】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2O2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H2O和O2的质量之和,该实验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O2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天平不平衡
2、使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3、②④⑥
37-5(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张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锥形瓶中装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然后将盛有大理石的小试管放入锥形瓶中,并塞上带有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实验时,先将装有药品的装置放在天平上,添加砝码,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如图1所示),然后取下装置,将滴管中的盐酸滴入盛有大理石的小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反应后再将装置放置于天平上,观察到天平______,从而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若将锥形瓶改为烧杯,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______。实验过程中,该体系(图1)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______(填“一个”或“多个”)。小强认为:实验时,即使锥形瓶中未盛装石灰水,实验前后天平也将会保持平衡。老师在赞许小强积极发言的同时,指明了如果不使用石灰水可能会存在一定问题,该问题是:______。
2、某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上图2所示,请根据图2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可得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1、 仍然平衡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烧杯 多个 反应后使装置内气压变大导致橡皮塞飞出
2、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37-6(提升) 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甲同学用 A 装置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
2、乙同学用 B 装置实验,发现天平的指针__________(填“偏左”、“偏右”或“不偏转”)
3、丙同学用 C 装置实验,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图 D 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 ●”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可描述为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气球先变大再变小 2、偏右
3、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原卷 38 题】 知识点 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着火点
【正确答案】
(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 ①. a ②. 白磷熄灭
【试题解析】
【小问1详解】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红磷和白磷均与氧气接触,且所在部位浸泡入80℃热水中,观察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小问2详解】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缓缓推入装置中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将氧气排出并充满装置,白磷熄灭,从而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填:a;白磷熄灭。
38-1(基础) 某小组同学设计下图所示的实验来探究燃烧条件。
1、实验Ⅰ中加热片刻后,现察到A中蘸酒精的棉球燃烧,B中蘸水的棉球不燃烧,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
2、实验Ⅱ中C、D、E处均为白磷。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
②D处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______。
③能证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看火点的现象是______。
【正确答案】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合理即可)
2、 没有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C处白磷燃烧,E处白磷不燃烧
38-2(基础) 【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热水的温度大于70℃)
(1)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可燃物燃烧还需要_____________。
(3)白磷燃烧的化学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氧气参与
38-3(巩固) 下图中的甲、乙两套装置都可以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2、另一同学用乙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得出了以下四个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② 不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③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④ 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a. 比较 ①③两个实验事实,可以得出_________结论;
b. 比较③④两个实验事实,可以得出__________结论。
3、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正确答案】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3、乙
38-4(巩固) 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1)对比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的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2)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________。
(3)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A 将80℃水加热至90℃
B 将白磷从80℃水中取出
C 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正确答案】 温度达到着火点 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BC
38-5(提升) 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1、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如图所示)。白磷、红磷均不燃烧。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白磷燃烧。
3、进行与(2)类似操作,红磷不燃烧。对比(2)、(3)实验,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
【正确答案】 1、白磷未与氧气接触 2、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3、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8-6(提升)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向Y型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关闭弹簧夹。然后将Y型管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白磷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已知Y型管的容积是60mL,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了_______mL。
【正确答案】 1、温度达到着火点 氧气不足
2、12
【原卷 39 题】 知识点 蜡烛燃烧的实验探究及产物分析,控制变量,根据现象推测结论,根据图像分析结论
【正确答案】
(1)氧气体积分数
(2)氧气体积分数和蜡烛高度相同时,烛芯长度越大,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越短
(3)相同烛芯长度、不同蜡烛高度
(4)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
(5)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试题解析】
【小问1详解】实验1中每组数据氧气体积分数不一样,所以实验1的目的是探究氧气体积分数对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的影响。
【小问2详解】实验2-1通过数据发现烛芯越长,燃烧时间越短,所以结论是:氧气体积分数和蜡烛高度相同时,烛芯长度越大,蜡烛在集气瓶中燃烧时间越短。
【小问3详解】实验2-2通过实验数据可知想探究蜡烛高度对燃烧时间的影响,所以其它量要保持一致。将集气瓶中充满空气,测定相同烛芯长度、不同蜡烛高度的蜡烛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时间。
【小问4详解】在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为10%时,蜡烛立即熄灭,所以不能说明实验2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完全消耗。
【小问5详解】实验1中,氧气体积分数大于60%之后,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蜡烛燃烧时间变短。由实验2可知:原因是随氧气体积分数增大,烛芯长度变大对燃烧时间的影响大于蜡烛高度变小对燃烧时间的影响。
39-1(基础) 某兴趣小组利用图一装置探究O2浓度、温度等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点燃蜡烛后伸入广口瓶,立即塞紧橡皮塞,观察到蜡烛在瓶内燃烧,白磷不燃烧。
②待蜡烛自动熄灭,装置冷却后,在t1时,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广口瓶,铝盒中的白磷开始燃烧。
图二是广口瓶内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图二中0﹣t1时间内,曲线下降的原因是______。
2、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__。
3、盛放在铝盒中的白磷燃烧,说明金属铝具有良好的______性。
4、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填序号)。
A.可燃物燃烧氧气必须充足
B.白磷燃烧结束后广口瓶内没有O2存在
C.蜡烛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高于白磷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
【正确答案】 1、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
2、与水反应放出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白磷燃烧
3、导热 4、AC
39-2(基础) 为探究蜡烛的燃烧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1)实验A:取一根小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火焰接触的部分,最外侧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该现象说明_____。
(2)实验B:取一个漏斗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将燃着的木条伸到漏斗尖口处,木条熄灭。木条熄灭的原因是_____。
(3)实验C:将燃着的蜡烛放在集气瓶中,密闭,用仪器测得蜡烛由燃烧至熄灭的过程中瓶内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数字序号)。
①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
②实验开始时,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0%
③蜡烛熄灭后瓶内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分数为84%
【正确答案】 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产生的CO2、水蒸气受热上升,二者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木条火焰与空气隔绝 ①
39-3(巩固)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
1、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1装置),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2、用足量红磷燃烧法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图2是多次测量的足量蜡烛和白磷从燃烧到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情况的平均值。
根据图2分析,推测足量红磷燃烧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实验小组查阅资料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与氧气和水反应生成铁锈。根据铁生锈的原理,设计图3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7天后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与用红磷燃烧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的主要优点是______。(合理即可)
4、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利用铁粉、炭粉、氯化钠等物质又进行了实验(如图4装置),10分钟后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前的体积
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
烧杯内蒸馏水
烧杯内剩余蒸馏水
131mL
90.0mL
63.6mL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图4装置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精确到0.1%),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______(填化学式)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5、铜也能与空气中氧气、水、二氧化碳充分反应而锈蚀,生成铜绿[主要成分Cu2(OH)2CO3],化学方程式为:,若将图3装置中的粗铁丝换成足量的铜丝进行实验,请判断能否比较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说明理由:______(填“能”或“否”);______。
【正确答案】 1、
2、氧气体积分数较低时,红磷熄灭,红磷不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
3、比较环保,且误差小
4、20.2% NaCl、Fe、C、H2O
5、否 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仅为空气体积的0.03%,故铜的锈蚀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
39-4(巩固) 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现象】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 ___________;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 ______;若发现进入装置中的水少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_(选填字母代号)。
A. 红磷量不足
B. 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太慢
C. 装置漏气
【分析实验】
2、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3,图4信息,实验 _____(填“实验1”或“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 ____。
【交流表达】
3、铁生锈过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首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Fe(OH)2],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分别用红磷(曲线①)和白磷(曲线②)燃烧测定密闭容器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得的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如图5所示:
4、根据曲线分析,红磷与白磷,____________消耗氧气的能力更强。
5、实验结束后,小明得出结论,只要有氧气,红磷和白磷就能继续燃烧,请分析该结论 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集气瓶中氧气消耗,压强减小 AC
2、实验2 实验2消耗氧气更彻底 3、
4、白磷 5、错误 当氧气浓度降低至一定程度,例如氧气浓度分别是8.3%、5.1%时,红磷、白磷不能燃烧
39-5(提升) 实验一:探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
小强发现:带火星的竹签在空气中不会复燃,若用装有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收集氧气,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竹签复燃,为了找到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设计实验】
1、小强设计了如图的装置,缓慢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圆底烧瓶内发生的反应符号表达式_________。
【实验研究】
2、第一组实验:取只集气瓶,编号为①②③,分别装入15%、30%和45%的水,盖上玻璃片倒置在水槽中。当气泡________放出后,导管口伸入集气瓶把其中的水全部排出,将相同的支带火星竹签分别插入①②③号瓶中,记录实验现象。
获得第一组实验现象后,小强又做了第二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两组实验数据和现象见下表:
实验分组
第一组
第二组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
15
30
45
34
38
42
带火星竹签状况
亮
很亮
复燃
很亮
复燃
复燃
3、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是否可靠:__________(填“是”或“否”)。
4、根据两组现象得出: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的值在第⑤组实验,这时集气瓶中氧气含量是_________(百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小强认为上述两组实验现象还不能确定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需继续进行实验。则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可以为 %(填序号)
A.36 B.43 C.33
【实验结论】再经过数次实验并计算后得出: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为48.7%。
实验二:探究制取氧气的适宜催化剂
某研究小组对H2O2分解的各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进行定量对比探究。
小组人员选用海藻酸钠(海藻酸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物质,在本实验中性质稳定,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作为催化剂支架,制备负载等量催化剂的海藻酸钠微球,利用数字化手持技术展开探究。
【实验过程】 取负载各种等量催化剂的海藻酸钠微球各30粒分别放入a、b、c、d四个锥形瓶中,每个锥形瓶上连接压力传感器和注射器(如图1所示)。
用注射器分别向每个锥形瓶中注入20 mL浓度为5%的H2O2溶液,溶液全部注入后立即采集200 s内压强数据,发现微球表面附着大量气泡,最后用软件绘制实验图形(如图2所示)。
查阅资料:猪肝研磨液富含过氧化氢酶,酶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温度升高时,其活性会降低。
【实验分析】
6、上述四种催化剂中催化效果最差的物质是__________。
7、a、b瓶在60 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8、a、b、c瓶中原来沉底的海藻酸钠微球都浮起来,主要原因__________。
9、实验中发现a瓶中催化剂的性能随反应进行越来越弱,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连续均匀 3、否
4、51.0% 5、A 6、Fe2O3 7、橡皮塞被冲开 8、微球表面附着大量气泡,受到浮力变大
9、a瓶中催化剂是猪肝研磨液,富含过氧化氢酶,温度升高时,其活性会降低
39-6(提升)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某班三个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
资料1:甲组同学查阅了红磷、白磷等物质燃烧需要的最低含氧量如下:
可燃物的名称
红磷
白磷
蜡烛
最低含氧量/%
8.0
4.0
16.0
资料2:蜡烛或木炭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氧气浓度会不断减小,会有一氧化碳气体生成,常温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白磷和红磷相比,使用白磷能使结果更准确,其原因是_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
2、有同学提议用木炭代替红磷做实验,在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澄清石灰水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小彤觉得不可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实验二】乙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3、用图2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的70%,若镁条只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进入的水不超过其容积的21%,现在约为70%,由空气的组成推测,减少的气体中一定含有氮气,理由是______;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与氧气反应,还能与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3N2)。写出镁条与氮气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______。
【实验三】丙组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 ②双手捂住塑料瓶 ③将塑料瓶口朝下、操作过程中确保塑料瓶外形不变,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一次为下图的MN段、NP段、PQ段。
4、最能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______(填字母)。
A.MN段 B.NP段 C.PQ段
5、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______。
6、随着实验的进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时不再变化,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1、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2、在氧气不充足时,木炭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氢氧化钙反应,会影响实验结果
3、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4、A
5、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合理即可)
6、瓶内氧气全部逸出,装置内都是空气
【原卷 40 题】 知识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比,不含杂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计算混合物中物质或元素的质量分数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小问1详解】见答案;
【小问2详解】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CO和生成的CO2的分子个数比为3:3=1:1;
【小问3详解】见答案。
40-1(基础)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2O3,可用于冶炼铁。某种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分数为64%,试计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100t该赤铁矿经过充分冶炼,最多可以生产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多少t?(计算结果精确到0.1t)
【正确答案】 1、70% 2、46.7t
解:设最多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质量为x
答:最多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46.7t。
40-2(基础) 某实验小组模拟钢铁厂炼铁,从60g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中制得28g金属铁,反应方程式为:。
(1)Fe2O3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
(2)列式计算60g该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
【正确答案】 (1)2:3;
(2)解:设60g该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为x,
答:60g该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为40g。
40-3(巩固) 如图是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反应过程示意图。
(1)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2)炉内5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______个,反应物中做还原剂的物质是______(填写化学式)。
(3)热空气和高炉气体中有一种相同的主要气体,该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
(4)某工厂欲制得560t铁,理论上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多少?
【正确答案】 (1)+3 (2)3;C、CO (3)N2 (4)1000t
40-4(巩固) 钢铁产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实验室中模拟炼铁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还原Fe2O3冶炼金属铁,其反应原理为Fe2O3+3CO2Fe+3CO2。
1、要冶炼制得56gFe,计算理论上需要的CO的质量。
2、实验室模拟炼铁时,实际需要的CO质量比理论值多,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1、解:设理论上需要CO的质量为x
x=42g
答:理论上需要的CO的质量为42g。
2、实验中有一氧化碳没有与氧化铁反应
40-5(提升) 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源于宋代名作《千里江山图》。
1、《千里江山图》流传千年依旧色彩艳丽,璀璨夺目,与所用矿石颜料有关。说明所用矿石颜料化学性质_____(填“稳定”或“不稳定”):
2、矿石颜料之一赭石(主要成分为Fe2O3)属赤铁矿,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开始炼铁。用赤铁矿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室可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模拟炼铁。
反应前大玻璃管中加入铁的氧化物(FexOy)试样的质量为12.6g。加热前,应先往大玻璃管中通入CO气体的原因是_____。实验结束后,继续通入CO气体,直至大玻璃管冷却。此时NaOH溶液的质量增加了7.7g。推算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中x、y的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正确答案】 1、稳定 2、
3、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加热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1:1
40-6(提升) 回答下列问题
1、烟酸(化学式为C6H5NO2)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计算:
①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
②烟酸中氧、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
③246g烟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生成16g氧气需要硝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正确答案】 1、123 32:14:5 144
2、解:需要硝酸钾的质量是x
答:需要硝酸钾的质量是101g。
答案解析
1-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
详解:
A、食盐,石灰水均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是混合物。故错。
B、冰水混合物只有水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纯净的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是混合物。故对。
C、臭氧,二氧化碳均是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是纯净物。故错。
D、空气,矿泉水均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是混合物。故错。
故选B。
1-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河水是由水、矿物质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酱油是由水、氨基酸等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新鲜的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液氧是液态的氧气,只含有氧气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故选D。
1-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冰水混合物,只含水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气,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农夫山泉中含有水、矿物质等,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净化后的空气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澄清石灰水由氢氧化钙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生锈的铁钉由铁、氧化铁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高锰酸钾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液氮是液态氮气,由同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水银为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纯净物,故A正确;
B、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其中分解完的固体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类、微生物等,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石油中含有多种烃类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1-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冰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属于纯净物;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等,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液态氧气中只含有氧气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选项符合题意。
C、氮气和 Na2SO4中只含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澄清的石灰水和泉水中均含有多种物质,都属于混合物,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故A不符合题意;
B、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B符合题意;
C、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固定的,但不是永恒不变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空气质量级别数目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由图可知,a占的体积分数最大,是氮气。故选C。
2-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故选B。
2-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而不是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一般情况下,稀有气体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稀有气体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该选项说法正确;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酸雨是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2-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空气中氮气体积分数占空气总体积的,如图所示,火星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故小于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选项错误;
B、火星大气中没有氧气,因此火星环境不适宜人类生存,选项正确;
C、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占空气总体积的 ,如图所示,火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 ,故大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选项正确;
D、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等,氩气是稀有气体,选项正确;
A。
2-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气能支持燃烧,能做助燃剂,而不是燃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高原反应是因为高原地区空气稀薄,但氧气的体积分数仍为2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SO2、NO2、CO、O3、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等,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常用作霓虹灯中的填充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3-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不是发出白光,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不是发出白光,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该选项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发出白光,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该选项现象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但若只是将未加热的木炭伸入氧气中,无明显现象,该选项现象不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该选项现象不正确;
D、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生成物名称,该选项现象不正确。
故选A。
3-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A不符合题意;
B、红热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产生白光,放热,故B符合题意;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不能出现物质的名称,故C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正确;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错误;
D、硫磺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该选项叙述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该选项叙述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该选项叙述不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C。
3-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不是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而不是黑色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D、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且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该标志是不可回收物标志,不符合题意;
B、该标志是易燃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该标志是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D、PVC是塑料的简称,属于可回收利用的制品,符合题意;
故选:D
4-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如图所示,表示易燃液体,不符合题意;
B、如图所示,表示有毒品,符合题意;
C、如图所示,表示腐蚀品,不符合题意;
D、如图所示,表示爆炸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如图是节水标志,符合题意;
B、如图表示绿色产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如图表示国家节能标志,不符合题意;
D、如图表示为腐蚀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携带火种标志。
故选:B。
4-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该标志含义为禁止烟火;
B、该标志的含义为禁止燃放鞭炮;
C、该标志的含义为禁止携带火种;
D、该标志的含义为禁止吸烟。
故选A。
4-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活中常见公益图标的识别,可根据图标的意义和平时生活经验进行辨析。
详解:
A、该图标是当心爆炸标志,故选项错误;
B、是禁止燃放鞭炮,故选项正确;
C、是禁止烟火,故选项错误;
D、表示禁止吸烟,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中的“氟”、“碘”不能以单质、分子、原子形式存在,“氟”、“碘”指的是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
故选B。
5-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物质由元素组成,可知生活中“低钠盐”“加铁酱油”中的“钠”和“铁”是指元素,故选B。
5-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温泉水富含钾、钠、钙、镁、锌等,这里的“钾、钠、钙、镁、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A。
5-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椰汁中的“钾”、“镁”,强调的是组成物质的元素,指的是宏观层面,而不是强调这些元素究竟是以分子、原子、离子哪种形态存在的,故食品中提到的钙、镁、锌、铁、钾等指的都是元素。
故选B。
5-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这里的“钙”“镁”“钠”“钾”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指的是元素;
故选:D。
5-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何首乌中的“钙、磷、铁、钾、镁、钠”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磷、铁、钾、镁、钠”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6-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H2SO4中含有氢元素、氧元素、硫元素,不含金属元素。
B.MgO中含有镁元素、氧元素,含有镁这种金属元素。
C.HCl中含有氢元素、氯元素,不含金属元素。
D.N2含有氮元素,不含金属元素。
故选:B。
6-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选项错误;
B、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选项错误;
C、由元素的概念可知,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如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选项正确;
故选D。
6-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化镁由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由钙元素、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钙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氯化亚铁由铁元素和氯元素组成,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硫酸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含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故选D。
6-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 MgO中Mg为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 H2CO3中碳、氢、氧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C. FeCl2中Fe为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D. CuSO4中Cu为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四种物质涉及的元素有氢、硫、氧三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H2O、H2O2、H2SO4均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它们中均不含氢分子,该选项说法错误;
C、H2O2分解生成H2O,分子种类发生变化,原子种类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之和,则由它们的化学式可知,四种物质中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详解:
A、SiO2是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不含金属元素,故A错误;
B、MgO是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镁元素为金属元素,故B正确;
C、P2O5是磷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不含金属元素,故C错误;
D、NaCl中没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B。
7-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气用于气焊,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还原性属于化学性质;
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
故选D。
7-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助燃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B、氮气用作粮食保护气是因为氮气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即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选项错误;
C、氢气用于火箭燃料利用了氢气的可燃性,可燃性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选项错误;
D、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容易升华,升华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选项正确,故选D。
7-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B、用水制冰块,改变的是物质的状态,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铜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铜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木材制桌椅,改变的是物质的形状,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7-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属于物理性质;
C、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
D、铁矿石用于炼铁,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
故选:B。
7-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其物理性质;
B.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因为液氮蒸发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其物理性质;
C.银用于制作导线,是因为银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其物理性质;
D.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利用其化学性质。
故选D。
7-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①甲烷用作燃料,是利用了甲烷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②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了氢气的密度小,属于物理性质;
③氧气具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可以用于气焊,利用的是氧气的化学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③正确。
故选:B。
8-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符合题意;
C、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不符合题意;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故有属性,不能改变,故A错误;
B、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是不变的,故B错误;
C、燃料架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C正确;
D、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故有属性,不能改变,故D错误。
故选C。
8-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说明不是任何物质燃烧都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选项正确;
B、鹅卵石不是可燃物,木柴是可燃物,所以木柴能燃烧而鹅卵石不能燃烧,说明燃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故选项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只有21%体积的氧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选项正确;
D、燃烧能放出热量,但生活中需要的热量不都是通过燃烧提供的,也可以通过电提供热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D。
8-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与水接触,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符合题意;
C、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乒乓球是可燃物,可以燃烧,A说法不正确;
B、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B说法不正确;
C、铜片导热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滤纸碎片燃烧说出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说法不正确;
D、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8-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A、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①③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说法错误;
B、分析实验图示可知,①④一个是冷水一个是热水,不能对比,说法错误;
C、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正确;
D、铁丝的着火点高于热水的温度,则本实验用盘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替代白磷,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论,说法错误;
答案:C。
9-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检查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瓶口未紧挨,操作错误;
C、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平齐,操作正确;
D、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操作正确。
故选B。
9-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倾倒液体时,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滴加液体时,滴管要竖直悬空,不能将胶头滴管伸进入试管内,以防污染试剂,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9-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该选项操作正确;
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该选项操作正确;
C、倾倒液体时,试剂瓶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瓶塞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可通过观察火柴梗不同部分的碳化情况,比较火焰各层温度,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C。
9-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连接仪器时,用水润湿玻璃管,一手握玻璃管,一手拿橡胶管,将玻璃管慢慢转动塞进橡胶管,此选项正确;
B、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伸进装水的烧杯中,用手握住试管,由于手心的温度高,使试管中气体受热膨胀,若在导管口看到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此选项正确;
C、取用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此选项错误;
D、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此选项正确;
故选C。
9-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图示操作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检查气密性时,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中,手紧贴试管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故图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图示操作正确。
故选B。
9-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塞紧橡皮塞时,应该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符合题意;
B、滴瓶上的滴管是专用的,滴管用后不能用水洗涤,否则会稀释试剂,应该直接插回原瓶,不符合题意;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试管要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水蒸发为水蒸气的过程中分子的大小并没有改变,分子的间隔变大,则分子体积变大,该选项解释错误;
B.能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该选项解释正确;
C.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分子可再分,该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该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10-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湿衣服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原因是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了空气中,与水分子的质量、间隔、构成无关,故答案选A。
10-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品红在水中扩散”,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不是因为分子很小,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可分。
故选B。
10-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新装修的房子中有异味儿,是因为装修材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使人闻到异味,故A正确;
B、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故B正确;
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因为受热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C错误;
D、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氧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D正确。
故选C。
10-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轨生锈是因为铁轨中的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铁由铁原子构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则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挥发是因为酒精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因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人能闻到茶香是因为具有香味的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的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但是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汽车驶过后,尘土飞扬是宏观物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测量体温时,水银温度计内的汞柱会上升,说明分子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11-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不能通过观察颜色进行鉴别,不符合题意;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到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中,空气中无明显变化,氧气中木条燃烧更旺,二氧化碳中木条熄灭,能够进行鉴别,符合题意;
C、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只有通入二氧化碳的石灰水变浑浊,无法鉴别空气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D、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只有通入二氧化碳的石蕊试液变红,无法鉴别空气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水面上升较大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鉴别。
B、O2和CO2两种气体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
C、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可以鉴别;
D、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无变化的是氧气,可以鉴别。
故选:B。
11-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和氧气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该选项不能鉴别;
B.三种气体均没有气味,该选项不能鉴别;
C.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正常燃烧,在氧气中会燃烧得更旺,在二氧化碳中会熄灭,该选项能鉴别;
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但空气和二氧化碳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不能鉴别,
故选C。
11-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①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没有气味,闻气味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②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看颜色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③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符合题意;
④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氧气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⑤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⑥分别伸入燃烧着的木条,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⑦分别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二氧化碳和氧气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无法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可行的有4种。
故选C。
11-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无味的,闻气味,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B、氮气和二氧化碳均是无色的,观察颜色,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C、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相同,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D、倒入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产生白色沉淀,氮气和氢氧化钙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符合题意。
故选D。
11-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燃烧得更旺的是氧气,照常燃烧的是空气,气体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火焰的是氢气,故正确;
C、分别通入灼热的铜网,能除去氧气,不能用来鉴别;
D、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只能鉴别出二氧化碳;
故选B。
12-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符号前面数字表示微粒个数,故2Cu表示两个铜原子,故选项正确;
B、右下角数字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故F2表示一个氟分子由两个氟原子构成,故选项正确;
C、右上角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故Fe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错误;
D、元素符号前面数字表示微粒个数,故2表示两个硝酸根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C。
12-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①2H2表示两个氢分子;②Na+表示钠离子;③2N表示2个氮原子;④表示硫酸根离子;⑤P2O5表示五氧化二磷或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等;
详解:
A、能表示宏观物质的是⑤P2O5五氧化二磷,故A正确;
B、①表示两个氢气分子,故B正确;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由②和④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Na2SO4,故C错误;
D、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⑤中数字“2”的含义是1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2个磷原子,故D正确。
故选:C。
12-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2个碳酸根离子,故选项正确;
B、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项正确;
C、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SO2可表示两个二氧化硫分子,故选项正确;
D、2H表示2个氢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2-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2A1中的“2”表示两个铝原子,A错误;
B、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故2N中的“2”表示2个氮原子,B错误;
C、O2中的“2”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C错误;
D、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每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5H2O中的“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D正确。
故选D。
12-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前面的“2”表示两个水分子,正确;
B.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数字要加在右下方,“2”表示一个氧气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正确;
C.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Fe中的“2”表示两个铁原子,正确;
D.Fe2+表示亚铁离子,离子符号右上方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错误;
故选D。
12-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O2-中的“2”表示一个氧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故A错误;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CO2中的“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B错误;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Ag中的“2”表示两个银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C错误;
D.标在分子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N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氮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13-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其化学式为CaO,故选项书写正确;
B、氢氧化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其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书写不正确;
C、氯化铵中铵根的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其化学式为NH4Cl,故选项书写不正确;
D、氧化铁中铁元素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其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书写不正确。
故选A。
13-2【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氮原子表示为2N;错误;
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氢分子:2H2;错误;
C、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在氧化铝中铝显+3,氧元素显-2,化学式为:Al2O3;正确;
D、氦气是稀有气体,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则化学式是He;错误;
故选:C。
13-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氧化钙中钙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CaO,符合题意;
B、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锰的元素符号为:Mn,不符合题意;
C、氯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氯酸根离子显-1价,化学式为:KClO3,不符合题意;
D、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故镁的元素符号为:Mg,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氯酸钾的化学式为,此选项错误;
B、由氧化铁的名称可知,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C、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铜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硫酸根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硫酸铜的化学式为,此选项正确;
D、氯化铵是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铵根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氯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氯化铵的化学式为,此选项错误;
故选C。
13-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硫酸钠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硫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其化学式为Na2SO4,故选项化学式的书写不正确;
B、氩气属于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可表示该物质组成,氩气可表示为Ar,故选项化学式的书写不正确;
C、氢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氢氧根的化合价为-1价,其化学式为Al(OH)3,故选项化学式的书写不正确;
D、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其化学式为FeS,故选项化学式的书写和名称正确。
故选D。
13-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碳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x+(-2)×2=0,解得x=+4,该选项正确;
B、氯化钾中,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该选项不正确;
C、氧化铝中,铝元素化合价为+3价,该选项不正确;
D、氢气中氢元素化合价为0价,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A。
14-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生成物书写错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A错误;
B、,书写正确,选项B正确;
C、没有标注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C错误;
D、生成物氧化镁化学式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选项D错误。
故选B。
14-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C、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选项错误;
B、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选项错误;
C、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没有配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Cl+Na2CO3=2NaCl+H2O+CO2↑,此选项错误;
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gO2Hg+O2↑,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4-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C + O2CO2,化学方程式正确;
B、2H2O22H2O+ O2↑,化学方程式错误;
C、Fe + 2HCl = FeCl2+ H2↑,化学方程式错误;
D、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化学方程式错误。
故选A。
点睛:
判断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的方法:①化学方程式要符合客观事实;②化学式书写必须正确;③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④要注明反应条件;⑤要正确标注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
14-5【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铁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与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 + C2Cu + CO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2HCl=2NaCl + H2O + CO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氯化铁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且该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书写正确,故A正确;
B、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但该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守恒,则方程式书写错误,正确的方程式为 ,故B错误;
C、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其方程式为,该方程式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两种反应物阴、阳离子互相交换”的特点,则该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其反应的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5-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铊的偏旁是“钅”,因此铊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根据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铊的元素符号为Tl,故B正确;
C、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铊的原子序数为80,故C正确;
D、周期表中下面的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04.4,故D正确。
故选A。
15-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锰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5,不符合题意;
B、锰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锰原子的中子数=54.94-25≈30,不符合题意;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故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4.94,符合题意;
故选D。
15-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氢属于非金属元素,故A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故B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故D正确;
故选C。
15-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标签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如图锰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5,选项正确;
B、元素周期表标签最下面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如图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4.94,选项正确;
C、锰元素名称偏旁是“钅”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
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则中子数是:54.94-25=30,选项错误;
故选:D。
15-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镁有金字边,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B、左上角为镁的原子序数12,正确;
C、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4.3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不是g,错误;
D、镁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12,正确。
故选C。
15-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铟元素的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49,正确;
B、铟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正确;
C、铟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14.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不是g,错误;
D、铟元素的电子层数为5,所以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周期,正确。
故选C。
16-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森林着火时设置隔离带,属于清除可燃物灭火,不符合题意;
B、关闭燃气阀门使火熄灭,属于清除可燃物灭火,不符合题意;
C、吹灭酒精灯,是吹过去冷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不符合题意;
D、野炊完后用沙子将火盖灭,属于隔绝空气灭火,符合题意;
D。
16-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灭火的原理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做化学实验时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B。
16-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选项正确;
B、“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主要是流动的空气带着蜡烛产生的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使得蜡烛熄灭,选项错误;
C、木柴架空后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空气(O2)的接触面积,选项正确;
D、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灭火的原理是菜叶能够吸收热量降低油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而使油不再燃烧,选项正确,故选B。
16-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可使燃烧熄灭,正确。
B、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原理是隔绝氧气,可使燃烧熄灭,正确。
C、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氧气不足,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增大氧气的进气口,错误,符合题意。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原理是减少可燃物,正确。
故选C。
16-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氧气,进行灭火,正确;
B、电器短路着火,未切断电源直接用水浇灭,容易导致触电事故,错误;
C、贵重图书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不容易损害图书,正确;
D、家中燃气泄漏着火,关闭燃气阀门,正确。
故选B。
17-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N、H、C、O,不含钠元素,不可能生成碳酸钠。
故选A。
17-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NH4C1O4中含有N、H、C1、O四种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当高氯酸铵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CO,故选A。
17-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没有碳元素,所以不可能生成二氧化碳,故选C。
17-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可以看出,碱式碳酸铜含有铜、氢、碳、氧四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物中也只含有这四种元素,因此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可能是生成物,而SO2中含有硫元素,不可能是生成物。故选:D。
17-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含N、H、O元素,生成物中也应含N、H、O元素,故氨气和氧气可能反应生成氮气和水;一氧化氮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不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故选C。
17-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可能生成氢气,故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中含有氯元素,可能生成氯气,故不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中含有钠元素、氧元素、氢元素,可能生成氢氧化钠,故不符合题意;
D、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不能生成碳酸钠,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8-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大力推广公筷行动,减少疾病传播,选项正确;
B、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水土污染,选项正确;
C、变质的食物对人体有害,即使加热后也不能食用,选项错误;
D、铝制易拉罐是金属制品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投入印有可回收物标识的垃圾箱,选项正确;
故选:C。
18-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加热煮沸时,水中的钙离子、镁离子能够以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镁沉淀的形式从水中析出从而降低水的硬度,因此通过煮沸能降低水硬度,故选项做法正确;
B、金属易拉罐属于金属材料,属于可回收垃圾,故选项做法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适宜扑灭图书、档案等的火灾,故选项做法正确;
D、自行车钢圈用湿布擦拭后,应该先晾干,再涂抹防锈油,故选项做法不正确。
故选D。
18-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出行多坐公交可以节约能源,故正确;
B、金属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应该放入可回收垃圾箱,故错误;
C、洗手涂肥皂时关闭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故正确;
D、随手关灯可以节约能源,故正确;
故选B。
18-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食醋能与碳酸钙反应除去水垢,不符合题意;
B、煤气泄漏需要先关闭气阀,再开窗通风,不能使用排风扇,防止产生电火花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C、太阳能属于新能源,不会污染环境,不符合题意;
D、洗涤剂去油污属于乳化作用,汽油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原理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让垃圾变成资源,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故A做法科学,不符合题意;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故B做法科学,不符合题意;
C、甲醛有毒,不可用甲醛溶液做食品防腐剂,故C不科学,符合题意;
D、汽油可以溶解油污,故可用汽油洗衣服上的油污,故D科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用洗涤剂去除餐具上的油污,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选项做法正确。
B.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选项做法正确。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选项说法正确。
D.用钢刷擦洗铝制品,会导致铝制品表面的致密膜被除去,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9-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该实验是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所以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此选项正确;
B、读数时不能将导管从量筒中取出,否则测定结果不准确, 此选项正确;
C、试管中氧气的体积为:130mL×=26mL,进入试管中的水的体积等于消耗氧气的体积,所以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mL-26mL= 24mL刻度线处,此选项错误;
D、若试管未完全冷却就读数,进入试管中的水偏少,则所测氧气含量偏小,此选项正确。
故选C。
19-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实验,所选物质必须只消耗氧气,无气体生成,碳燃烧生成气体,该实验不能用碳粉来代替铜粉进行测定,此选项错误;
B. 铜在空气中加热消耗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观察注射器内空气的消耗情况来间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此选项正确;
C. 铜粉的量不足,反应时无法将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水倒吸入装置内的量就不到其容积的,此选项正确;
D. 实验结束后,密闭装置内剩余气体主要是氮气,氮气不支持燃烧,此选项正确。
故选A。
19-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燃烧会使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故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若先夹紧弹簧夹,白磷燃烧只消耗试管内的氧气,其体积为,故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10mL刻度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不使用弹簧夹,白磷燃烧放热,且会将试管及注射器里的氧气一起消耗完,则氧气体积为,故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先向右后向左移动直至停在20mL-15mL=5mL刻度处,故D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9-4【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实验需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否则装置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B、若白磷不足,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不符合题意;
C、白磷的作用是将装置内氧气耗尽,导致装置内压强减小,通过水的体积变化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不符合题意;
D、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待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后,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左侧液面上升,由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故U型管左侧液面约上升到刻度1处,符合题意。
故选D。
19-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如装置漏气会导致空气进入或排出,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实验前需检查装置气密性,正确。
B、镁不只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与二氧化碳、氮气反应,所以不能用镁替换白磷,错误。
C、白磷熄灭、试管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以免气体膨胀导致进入水偏少。正确。
D、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试管内减少气体体积为,则进入试管中水的体积为26mL。则最终量筒中液面约降至50mL-26mL=24mL。正确。
故选B。
19-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因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食品脱氧剂消耗玻璃管中的氧气,压强减小,所以最终玻璃管中水滴降至约刻度线1处,故选项说法正确;
C、食品脱氧剂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消耗玻璃管中的氧气,生成固体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应将食品脱氧剂粉末平铺在玻璃管中,使食品脱氧剂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压紧实,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0-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一种是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中一种是单质,一种是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氩气(Ar)环境中,由于氩气是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不是催化剂,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在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钛强,此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根据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可知浓硝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应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故A选项正确;
B、依据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原子种类、数目均相等,由下表可知,一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则X的化学式为NO2,故B选项错误;
H
N
O
反应前原子个数
4
4
12
反应后原子个数
4
4
4X
4
8
X
1
2
C、反应前后氢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均显+1价,反应前后化合价不变,故C选项正确;
D、该反应是一种反应物生成了3种其他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属于分解反应,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20-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反应前共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反应后有了6个氮原子、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故2X共有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CO2,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放热使得产生气体膨胀喷出,推动火箭上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生成物没有空气污染物,不会污染环境,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该反应反应物中没有氧气,可以说明燃烧过程并不一定需要氧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已知反应物中有2个钠原子、2个氯原子、6个氧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钠原子、6个氯原子、6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所以4个X中有4个氯原子、4个氢原子,X是HCl,故B正确;
C、二氧化氯中氧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氯的化合价为+4价,故C错误;
D、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二氧化氯、氯气、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20-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变化,通常情况下燃烧会放出大量的光和热,A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B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D、参加反应的乙烯和氧气的质量比为,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6【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分析:
考查工艺流程图的分析。
详解:
A、ZnFe2O4中锌元素化合价是+2,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Fe的化合价为+3价,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循环制氢反应中ZnFe2O4在反应1中消耗,反应2中又产生,因此不需要不断加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反应1和反应2的总反应为水生成氧气和氢气,但是反应条件不是通电,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反应2生成的氢气是反应3的反应物,反应物中的氢元素都在生成物中MgH2中。M和足量稀盐酸反应,即MgH2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生成物中的氢气是MgH2和稀盐酸中的所有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反应2产生的氢气质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此题难度较大,要求掌握元素化合价的求法,根据箭头的流向判别反应物和生成物,然后写出陌生方程式,进行工艺流程图的分析。
21-1【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据图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生成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A正确。
B、一个甲酸分子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B错。
C、据图可知,该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以及元素的种类都不变。C正确。
D、据图可知,这个反应中的两种反应物都是氧化物,生成物中没有氧化物。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21-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以观察到生成过氧化氢的微观过程顺序是④③①②,故该选项正确;
B、从微观示意图中可以看出,过程③中,只有氢气分子分解成原子,氧气分子没有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C、从示意图③中可以看出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说明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故该选项正确;
D、氧气和氢气在Pd基催化剂表面可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B。
21-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如图所示,该反应是甲(碳)和乙(水)高温反应生成丙(一氧化碳)和丁(氢气),化学方程式为:,据此解题。
详解:
A、根据分析,生成物丙是一氧化碳,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选项正确;
B、反应前的碳是单质化合价为0价,反应后碳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不为0,因此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C、通过该反应水分子在化学反应时分解出氢原子和氧原子,故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选项正确;
D、根据题意,反应前分子有1个,反应后分子有2个,分子数目改变,而原子个数没有改变,选项正确;
故选:B。
21-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催化剂是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A正确。
B、据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可见光和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甲烷和氧气。反应前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都是-2,反应后生成的氧气是单质,即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0。所以B不正确。
C、据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可见光和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甲烷和氧气。反应前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氧氢三种原子,反应后生成的烷和氧气仍含有碳氧氢三种原子。所以C正确。
D、据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在可见光和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甲烷和氧气。生成的甲烷是可燃物,是一种能源。所以对缓解人类能源危机有重要意义。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21-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有碳、氢、氮三种原子,反应后有碳、氢、氮三种原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说法正确;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1个乙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则乙的化学式为 NH3,说法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丁是甲烷(CH4),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说法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碳与氨气在催化剂作用下、高温生成氮气和甲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3:4,说法不正确。
故选D。
21-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题干信息以及催化剂的概念可知,催化剂提高了合成效率;正确;
B、由图示可知,反应过程中需要通电,因此CO2合成X的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正确;
C、根据图示,二氧化碳产生了CO,二氧化碳中C显+4价,CO中C显+2价,则合成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正确;
D、二氧化碳中只含碳元素与氧元素,C2H4O2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一定有含氢元素的物质参与合成反应;错误。
故选D。
22-1【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Cu2(OH)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故说法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原子个数不发生改变,反应前后铜原子都是2个,氢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碳原子是1个,反应前应该是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后氧原子是5个,反应前应该是5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物质X的化学式为CO2,该选项正确;
C、Cu2(OH)2CO3中铜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比为 ,故说法正确;
D、Cu2(OH)2CO3是由铜元素、氧元素、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由4种元素组成,故说法正确;
故选:A。
22-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共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8个氧原子,2个硫原子,反应后已有4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14个氧原子,故2X中含有2个硫原子和4个氧原子, X 的化学式为SO2,故 A 错误;
B 、一氧化碳是难溶于水的有毒气体,所以放入一盆水并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 B 错误;
C、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二氧化碳没有毒且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 C 错误;
D、煤燃烧不充分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而产生中毒事件,故D正确。
故选D。
22-3【巩固】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题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醋酸钠的化学式可知,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A项正确;
B、醋酸属于酸,根据酸的通性可知,醋酸也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B项正确;
C、醋酸钠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2):(16×2)=3:4,C项正确;
D、醋酸钠属于盐且为钠盐,钠盐全部可以溶于水,且在水分子不停运动作用下解离出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部分醋酸根离子水解反应得到少量醋酸分子和氢氧离子,D项不正确;
故选D。
22-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该反应中反应前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6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反应后已知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8个氧原子,则3X中有6个氮原子,所以X中有2个氮原子即为N2,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前N2O4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反应后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该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B符合题意;
C、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C2H8N2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5【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钾、氮、氧、碳、硫原子个数分别为2、2、6、3、1,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钾、氮、氧、碳、硫原子个数分别为2、0、6、3、1,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参加反应的碳、硫质量比为(12×3):32=9:8,故选项说法正确;
D、K2S的化学名称为硫化钾,不是硫酸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2-6【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Cl2有毒,毒性属于化学性质,反映的是物理变化错误,故选项错误;
B、Cl2和ClO2都能消毒水体,是利用其化学性质正确,故选项正确;
C、ClO2易溶于水,见光易分解,利用其物理性质错误;见光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ClO2冷却至 11℃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反应的是物理变化,是化学变化错误;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3-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肥皂水加入硬水中,会产生大量浮渣,加入软水中,会产生大量泡沫,故可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此选项正确;
B、玻璃片上的水雾是呼出气体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由此可得出呼出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含量多,此选项正确;
C、能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氮气也可使燃着木条熄灭,此选项错误;
D、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的变化,主要变现为热量的变化,放出热量体现为外界温度升高,吸热体现为外界温度降低,此选项正确。
故选C。
23-2【基础】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实验现象和结论。
详解:
A、点燃氢气有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故A符合题意;
B、干燥烧杯内壁有小水珠产生,说明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可知,酒精中一定有氢元素,故B不符合题意;
C、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压强,使烧杯中水压进瓶内,进水体积是氧气的体积,故C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减少空气污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熟记常见物质的燃烧反应和实验现象。
23-3【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罐内发生爆炸,面粉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甲烷燃烧,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产物是水,无法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黄铜和纯铜相互刻画,纯铜上留下划痕,说明黄铜硬度比纯铜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鸡蛋壳中加醋酸产生气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一步说明鸡蛋壳中含有碳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23-4【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甲烷燃烧生成水,说明甲烷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正确。
B、小木条的a点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错误。
C、左侧试管中有二氧化碳,铜片生锈,右侧试管缺少二氧化碳不生锈,说明CO2是铜生锈的条件之一,正确。
D、A烧杯中溶液的颜色会改变,说明浓盐酸有挥发性,分子在不断运动,正确。
故选:B。
23-5【提升】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图甲中用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说明黄铜的硬度大于铜。A错。
B、图乙中烧杯内壁产生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可得出石蜡中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因为反应物氧气提供了氧元素。B错。
C、图丙中试管①中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表面有红色固体产生,试管②中铁钉只与水接触,无明显现象,可知铁钉生锈需要氧气。C正确。
D、图丁中两溶液不能反应,不能得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错。
综上所述:选择C。
23-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 使用漏斗向熄灭的酒精灯内加入酒精,正确。
B. 塑料瓶变瘪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气体体积减小引起的,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错误。
C.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有气体生成,无法准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错误。
D. 盐酸和金属单质、碳酸盐、碳酸氢盐反应都会生成气体,加入盐酸如有气泡产生,不能确定是碳酸盐,错误。
故选:A。
24-1【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要使图示的小气球鼓起来,就要使瓶内压强增大,要使瓶内压强增大可通过升温或反应生成气体实现,小气球鼓起来后,过一段时间恢复常温就会恢复到原状,说明是温度升高、压强增加引起的气球膨胀。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瓶中气温降低,气体收缩体积变小,小气球不会鼓起来,不符合题意;
B、铁粉和稀硫酸反应放出大量气体氢气,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来但过一段时间小球不会恢复,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小气球不能鼓起来,不符合题意;
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小气球会鼓起来,但随着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过一段时间小气球会恢复到原状,符合题意。故选D。
24-2【基础】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详解:
A、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与稀盐酸不反应,铜片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法错误;
B、由于金属的活动性Mg>Zn,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镁反应更剧烈,说法错误;
C、探究锌、铜、镁的金属活动性时,要注意变量的控制,注意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则盐酸的浓度必须相同,说法错误;
D、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镁、锌、铜,说法正确;
答案:D。
24-3【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镁条需要打磨,去除表面的氧化物氧化镁,正确;
B、滴入盐酸,镁条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试管内产生大量气泡,手触试管外壁有热感,正确;
C、实验中气球先膨胀,冷却至室温,气球略有缩小,但不会恢复原状,因为反应产生了新的气体:氢气,选项错误;
D、收集到的气体可能含有空气,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气球口听到爆鸣声,正确。
故选C。
24-4【巩固】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A、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压强增大,小气球先变瘪,反应结束后温度恢复室温,气球恢复到原状,符合题意。
B、硝酸铵溶于水时吸收热量,瓶中气温降低气体收缩体积变小,瓶内压强减小,小气球鼓起来,但随着温度升高恢复室温,过一段时间小气球会恢复到原状,不符合题意。
C、锌粒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气体氢气,瓶内气体增多,压强增大,小气球变瘪不会恢复原状,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小气球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4-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导致瓶内温度降低,气体间隔减小,体积变小,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气球变瘪,过段时间温度恢复常温,气体体积恢复正常,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气球恢复原状,气球先变瘪再恢复正常,故错误;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导致瓶内温度升高,气体间隔增大,体积变大,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气球膨胀,过一段时间温度恢复常温,气体体积恢复正常,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气球恢复原状,气球先膨胀再恢复正常,故正确;
C、锌和稀硫酸会反应生成氢气,导致瓶内气体增多,体积增大,压强增大,气球膨胀,一段时间气体体积不变,因此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错误;
D、石灰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瓶内气体增多,体积增大,压强增大,气球膨胀,一段时间气体体积不变,因此气球不会恢复原状,故错误;
故选B。
24-6【提升】 【正确答案】 D
【试题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温度先上升后下降,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放热。
详解:
A、烧杯中放稀氢氧化钠溶液还是稀盐酸,不影响对反应温度的升高,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图2温度升高,能证明反应放热,B错误,不符合题意;
C、60s是反应温度达到最高点以后的时间,不确定反应是加到恰好完全反应就停止滴加,还是一直滴加注射器中溶液;
若恰好完全反应就停止滴加,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若是一直滴加注射器中溶液,60s时溶液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注射器中溶液的溶质;
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实验反应放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5-1【基础】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加热集气瓶中的气体,使气体体积在短时间内膨胀,导致集气瓶中气压增加,BC时间段气压增大正是因为红磷燃烧放出热量的结果,故不符合题意;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集气瓶中氧气被消耗掉,集气瓶中气体量减少,集气瓶内气压降低,集气瓶内外气压不平衡,打开止水夹后,水在大气压力下进入集气瓶中、一直到集气瓶内外气压平衡,所以AB段和EF段大气压力相等,所以DE段气压增大的原因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故不符合题意;
C、若用木炭代替红磷完成此实验,木炭在燃烧烧过程中,虽然也放出热量,但消耗氧气的量与生成气体的量大体相当,集气瓶中气压在冷却后基本不变,集气瓶内气压变化趋势与图2不一致,故符合题意;
D、集气瓶预先放水,可以吸收白烟,同时使装置更快冷却,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2【基础】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木炭不能燃烧,然后立即改通O2,木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先通N2,再点燃酒精灯,木炭不能燃烧,不能证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先通O2,木炭不燃烧,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木炭能燃烧,说明燃烧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然后立即改通N2,木炭熄灭,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木炭燃烧生成的CO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检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25-3【巩固】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热水可以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同时还具有加热白磷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选项错误;
B、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观察到烧瓶中白磷周围产生火星,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氧气,故选项正确;
C、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白磷,溶液要倒吸到烧瓶中,故注射器活塞应往右拉,使烧瓶内压强减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倒吸,故选项错误;
D、通过实验装置可以判断此实验是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需要有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5-4【巩固】 【正确答案】 C
【试题解析】 详解:
A、实验①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不接触氧气,实验②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所以对比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实验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未达到着火点,对比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错误;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未反应,可回收再利用,故D正确。
答案:C。
25-5【提升】 【正确答案】 B
【试题解析】 详解:
A、在0至t1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蜡烛燃烧消耗氧气,错误;
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正确;
C、整个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集气瓶中物质的种类发生改变,错误;
D、t3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等,错误;
故选B。
25-6【提升】 【正确答案】 A
【试题解析】 详解:
A、蜡烛熄灭并冷却至室温,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水,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热量,白磷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没有耗尽装置内氧气,符合题意;
B、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可吸收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时,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D、白磷和生石灰没有直接接触,是利用铝的导热性,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1【基础】 【正确答案】 纯碱或苏打 用于制造玻璃等
【试题解析】 详解:
碳酸钠俗名纯碱或苏打。
碳酸钠可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26-2【基础】 【正确答案】 人工降雨、制冷剂等 干冰
【试题解析】 详解:
固体二氧化碳为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等。
固体二氧化碳的俗称是干冰。
26-3【巩固】 【正确答案】 ①③ ②④
【试题解析】 详解:
氧气可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炼钢时向炼钢炉中鼓入空气,能提高钢的产量和质量,所以氧气的用途是可用于炼钢、医疗急救,故选①③。
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碳酸饮料,故选②④。
26-4【巩固】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俗称与用途。
详解:
碳酸钠俗称纯碱;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气体的干燥剂;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可以用作补钙剂;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26-5【提升】 【正确答案】 A:;B:
【试题解析】 详解:
A:干冰是指固体二氧化碳,生成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材料;
氧气具有供给呼吸的用途,可用于医疗急救;
B:电器失火,立即切断电源,然后用水灭火,因为水是导体,防止放生触电试管;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防止静电使煤气发生燃烧爆炸;
氧气能供给呼吸,且具有助燃性,进入地窖或深井前,用燃着的蜡烛做烛火实验,判定地窖或深井氧气是否充足。
26-6【提升】 【正确答案】
【试题解析】 详解:
A、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以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氢气燃烧放热,用作燃料;
B、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烧碱;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故
27-1【基础】 【正确答案】 石油 CH4+2O2CO2+2H2O 2H2O2H2↑+O2↑ 分子间的间隔小
【试题解析】 详解:
(1)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完全燃烧反应为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水分解可获得氢气和氧气,科学家研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3)氢气变为液氢时,是一个物理变化,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27-2【基础】 【正确答案】 天然气 C + H2O CO + H2
【试题解析】 详解: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碳与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反应方程式为:C + H2O CO + H2;
故天然气;C + H2O CO + H2。
27-3【巩固】 【正确答案】 1、天然气 2、分子种类 CO2、H2O
3、 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或热值高等)
【试题解析】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天然气;
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CO2与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氧化物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由化学式可知,CO2、H2O属于氧化物,而H2中不含氧元素,CH3OH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都不属于氧化物,故填:分子种类;CO2、H2O;
乙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燃料,它的主要优点是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热值高,原料来源广泛等,故填:;燃烧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或热值高等)。
27-4【巩固】 【正确答案】 1、沸点 汽油 2、SO2、NO2
3、 4、ABD
【试题解析】 石油中主要含碳元素、氢元素两种元素.石油炼制过程中,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沥青等等不同产品,则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汽油。
煤中含有硫元素和氮元素等,所以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雨水时可能会形成酸雨,则根据煤的组成元素可知,其燃烧时会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也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焦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得到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大力植树造林,能促进光合作用,有助于促进“碳中和”,故A正确;
B、捕集、利用和封存CO2,能减少二氧化碳,有助于促进“碳中和”,故B正确;
C、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二氧化碳排放,不能促进“碳中和”,故C不正确;
D、广泛使用太阳能、风能,能减少二氧化碳,有助于促进“碳中和”,故D正确。故选ABD。
27-5【提升】 【正确答案】 1、
2、氨分子或氨气分子 N、H 催化剂参与化学反应(答案合理即可)
3、CO2、HO 4、碳、氧
5、
【试题解析】 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氨气由氨分子构成,氨分子是保持氨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该反应中不变的微粒是N、H;
③由图可知,催化剂参与了反应,故对催化剂的新认识是:催化剂可能会参与反应;
由图可知,图中涉及四种物质,分别是氨气、二氧化碳、尿素和水,氨气是由N、H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二氧化碳是由C、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尿素是由C、O、N、H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属于氧化物的是:CO2、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尿素中含C、O、N、H,氯化铵中含N、H、Cl,故氰酸银必须提供碳、氧元素,才能实现这一伟大转变;
甲醇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醛和过氧化氢,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7-6【提升】 【正确答案】 1、b 2、3CO+Fe2O32Fe+3CO2
3、石油 CH4+2O2CO2+2H2O
【试题解析】 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b。
一氧化碳高温还原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填:3CO+Fe2O32Fe+3CO2。
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CH4+2O2CO2+2H2O,故填:石油;CH4+2O2CO2+2H2O。
28-1【基础】 【正确答案】 1、吸附 2、C 3、AB 4、A
【试题解析】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且体积分数为78%、21%,体积比约为4:1。若空气中其它成分忽略不计,则空气组成微观模型可表示为C,4个氮分子,1个氧分子。
A.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很大,但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正确;
B. 充分利用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可减少酸雨、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发生,正确;
C. 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
D.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质量分数,错误;
故选AB。
如图可知A为节能标志;B为国家节水标志;C为塑料回收标志;D为禁止烟火标志,故选A。
28-2【基础】 【正确答案】 1、甲烷或CH4 CH4+2O2CO2+2H2O
2、温室效应 3、氢能(合理即可)
【试题解析】 天然气为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二氧化碳等气体过多的排放,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
为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目前有待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氢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28-3【巩固】 【正确答案】 1、交叉 包含 2、②⑤⑥ ①③⑦
【试题解析】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有氧参加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所以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
①冰、水是同种物质,则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冰水混合物是氧化物;
②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液氧属于单质;
③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
④硫酸铜溶液中含有硫酸铜、水,则硫酸铜溶液属于混合物;
⑤铁丝属于单质;
⑥氖气属于单质;
⑦氧化铜属于氧化物;
⑧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⑨碳酸钙属于化合物;
所以属于单质的是②⑤⑥,属于氧化物的是①③⑦。
28-4【巩固】 【正确答案】 1、不能 灭火 2、碳酸或H2CO3 变红
3、 4、温室
【试题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故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
28-5【提升】 【正确答案】 1、化合物 甲由不同元素组成
2、1:2:1 3、C
【试题解析】 C2H4Cl2,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由乙的分子结构示意图,1个乙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氯原子构成的,则乙分子中C、H、Cl原子个数比为2:4:2=1:2:1。
由图示可以看出,甲、乙两者分子结构不同,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可知,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性质;甲、乙属于不同物质,但原子种类与个数相同,故构成不同物质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可能相同。
28-6【提升】 【正确答案】 1、有机物 2、CH4+2O2CO2+2H2O 氯化钾或KCl 化学变化 3、过滤 乙醇
【试题解析】 淀粉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
甲烷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尿素[CO(NH2) 2]、硝酸铵(NH4NO3)中含有N,则属于氮肥,氯化钾(KCl)中含有K,则属于钾肥;
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氢化合物,该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则转化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白酒比较浑浊是因为其中含有不溶性物质,则可以用过滤将不溶物与溶液分离;白酒是乙醇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溶质为乙醇。
29-1【基础】 【正确答案】 c a Fe+CuSO4=FeSO4+Cu 强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1)①黄金经反复捶打可制成金箔,利用了金有良好的延展性。②铁锅常用于烹饪,利用了铁有良好的导热性。故填:c;a。
(2)《淮南万毕术》记载有“曾青(指硫酸铜溶液)得铁化为铜”,是因为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该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故填:Fe+CuSO4=FeSO4+Cu;强。
29-2【基础】 【正确答案】 b b a c
【试题解析】 详解:
(1)金属能够导热,所以铁锅用于炒菜是利用了铁的导热性,故选b。
(2)a. 橡胶手套属于合成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b. 不锈钢碗属于金属材料,故符号题意;
c. 陶瓷水杯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合金比纯金属的熔点低,所以焊锡与锡、铅相比熔点低,故选a。
(4)金属越活泼,越不容易被人类认识和利用,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这三种金属的先后排列顺序是金属利用年代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是铜、铁、铝,故选c。
29-3【巩固】 【正确答案】 1、abe 导电 2、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3、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
铁丝表面有一层铁锈或氧气不纯 试管Ⅰ中无明显现象,试管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
【试题解析】 铁、铝箔、铜均属于金属材料,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属于合成材料,故填:abe;
台灯上面的铜质插头利用了铜的导电性;
废旧金属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
①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纯铜片上有明显划痕,说明黄铜片的硬度大,黄铜是铜的合金,说明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大;
②未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现象,可能是铁丝表面有一层铁锈,或氧气不纯;
③银与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铜比银活泼,铁能与硫酸铜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故当观察到试管Ⅰ中无明显现象,试管Ⅱ中有红色固体析出时,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9-4【巩固】 【正确答案】 1、导电性 2、铝 3、B 4、含碳量不同
【试题解析】 分析:
生活中常用铜做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与导热性无关;
在空气中铝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所以铝制品更耐腐蚀;
铝能置换出硫酸亚铁中的铁,铜不能置换即可证明活动性铝>铁>铜,故选B;
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含碳量的不同造成了生铁和钢的性质不同。
29-5【提升】 【正确答案】 1、A 2、② 3、氧气 水 4、银、铜、铁 Cu2+、Ag+
【试题解析】 A、铁锅主要利用铁的导热性。
B、导线主要利用铜的导电性。
C、易拉罐主要利用金属的延展性。
故选A。
①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活动性Fe>Cu,银不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所以活动性Cu>Ag,所以活动性Fe>Cu>Ag。
②铜、银均不和硫酸亚铁反应,则活动性Fe>Cu,Fe>Ag,无法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错误。
③铜不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活动性Fe>Cu。铜能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说明活动性Cu>Ag,所以活动性Fe>Cu>Ag。
故选②。
铁制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应。
活动性Zn>Fe>Cu>Ag。所以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有锌剩余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如还有剩余则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如还有剩余则滤渣中有锌。向滤渣A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存在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因滤渣中有铁时不一定有锌,有锌时一定有置换出来的铁。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铁,所以滤渣中也一定有比铁先置换出来的铜和银。所以滤渣A中一定有银、铜、铁。因有铁存在,则硝酸银和硝酸铜一定完全反应,则滤液B中一定没有的金属离子是Cu2+、Ag+。
29-6【提升】 【正确答案】 1、不同 2、B
3、强 4、四或4 Zn(NO3)2、Fe(NO3)2
【试题解析】 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但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A、铜用作钥匙,是因为硬度大,不符合题意;
B、铜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符合题意;
C、铜用作火锅,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不符合题意;
D、铜作牛兽首,不是利用的导电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①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金属活动性:锌>Fe>Cu>Ag,将一定量的锌、铜粉末加入到硝酸亚铁和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锌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如果锌完全反应后,硝酸银剩余,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①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硝酸银已经完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银。
硝酸银可能与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锌已经完全反应,锌、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银,故此时滤渣中只含银;
锌可能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或锌完全反应,部分铜参与了反应,或锌恰好与硝酸铜完全反应,或锌置换了部分硝酸铜,此时滤渣中含铜、银;
锌可能与硝酸亚铁恰好完全反应(或部分硝酸亚铁参加反应),则滤渣中含银、铁、铜;
锌可能过量,此时硝酸银、硝酸铜、硝酸亚铁完全反应,此时滤渣中含银、铁、铜、锌。
故滤渣的组成情况有四种;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锌已经完全反应,且无铁生成,即硝酸亚铁没有参与反应,锌一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银和硝酸锌,故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锌、硝酸亚铁,故填:Zn(NO3)2、Fe(NO3)2。
30-1【基础】 【正确答案】 1、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2、
【试题解析】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黄金面具残片历经数年依旧金光灿灿,体现了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0-2【基础】 【正确答案】 1、延展性 2、稀盐酸或稀硫酸(合理即可)
3、Zn+Fe(NO3)=Zn(NO3)2+Fe(合理即可)
【试题解析】 金块能够被锻造成薄薄的面具,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过程中产生气泡。假黄金“黄铜”是铜、锌合金,鉴别真假黄金可选用的试剂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是因为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过程中产生气泡。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欲确定锌、铁、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一种盐溶液是硝酸亚铁溶液,该检验过程中,银不能和硝酸亚铁反应,说明铁比银活泼,锌能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铁,说明锌比铁活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Fe(NO3)=Zn(NO3)2+Fe。
30-3【巩固】 【正确答案】 元素 隔绝铁与水 、氧气接触 Zn2+
【试题解析】 详解:
(1)人体缺铁容易患贫血,这里的“铁”是宏观概念,指的是元素。
(2)铁生锈需要与水和氧气接触,镀锌能防锈的原因是隔绝铁与水 、氧气接触。
(3)锌投入硝酸铜和硝酸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因活动性锌>铁>铜。所以锌先与硝酸铜反应再与硝酸亚铁反应。
反应后滤液为无色,则滤液中不含亚铁离子和铜离子,所以滤液中只含有锌离子,其离子符号为Zn2+。
锌与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u(NO3)2=Zn(NO3)2+Cu。
30-4【巩固】 【正确答案】 1、铝、锌 2、 3、有红色固体析出 铝或Al D
【试题解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锌排在H前面,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排在H后面,所以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故填:铝、锌;
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阻止了进一步氧化,所以铝制品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甲中,铝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铝,铝丝表面出现的现象是有红色固体析出,实验甲能得出的结论是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乙实验中铝和硫酸镁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铝不如镁活泼,丙实验中铜和硫酸铝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铝比铜活泼,则甲和乙就可以证明活动性:Mg>Al>Cu,丙实验可以省略。
故填D。
30-5【提升】 【正确答案】 1、铜或Cu Al(NO3)3、Mg(NO3)2 2、七或7
【试题解析】 金属活动性:Mg>Al>Cu>Ag,将一定质量的镁粉放入到含有溶质为硝酸铝、硝酸铜、硝酸银的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镁和硝酸铝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铝。
①若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硝酸铜,则镁已经完全反应,镁一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银,故滤渣中一定含银,硝酸铜可能部分参与反应,故滤渣中可能含铜,故滤渣中可能含有的金属是铜;
②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不含镁、铝,则镁已经完全反应,硝酸铝未参与反应,滤液中一定含镁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镁,未参与反应的硝酸铝,可能含硝酸银、硝酸铜,故填:Al(NO3)3、Mg(NO3)2;
12g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12g铝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铜、银与稀盐酸不反应,故该金属粉末可能只含镁;可能含镁、铝、铜;可能含镁、铝、银;可能含镁、铝、铜、银;可能含铝、铜;可能含铝、银;可能含铝、铜、银,组成有7种情况。
30-6【提升】 【正确答案】 导热 隔绝水和氧气 铜或Cu
【试题解析】 详解:
(1)生活中用铁锅做炊具,利用了铁的导热性;
(2)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为防止铁栅栏生锈,通常采取刷油漆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
(3)金属活动性:Al>Zn>Cu,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和铝粉,铝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待铝完全反应后,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蓝色滤液,说明硫酸铜剩余,铝、锌已经完全反应,则滤渣是铜,发生的反应是:。
31-1【基础】 【正确答案】 1、不可再生 2、CO2+3H2CH3OH+H2O
3、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7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合理即可)
4、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或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等)。
【试题解析】 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同时还应生成水,反应压力、原料气和个数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一定范围内温度对CH3OH产率的影响图,当反应压力为2MPa时,在230℃~250℃时,CH3OH的产率增大,至250℃时达到最大;在250℃~270℃时,CH3OH的产率又开始降低。
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推动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实现资源再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均符合“碳中和”的理念。
31-2【基础】 【正确答案】 1、+4 2、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或最低碳环保)
3、强度大(或硬度大/耐低温等合理答案均可)
【试题解析】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碳元素的化合价+4价;
由题干信息可知,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优点有:该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
无缝不锈钢材料用作制冷管道,说明该材料硬度大、耐低温等。
31-3【巩固】 【正确答案】 1、C 2、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缓解白色污染 4、BD或DB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水和一氧化碳 CH4+H2O3H2+CO 制取成本高
【试题解析】 A、降温时CO2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的种类不变,所以其化学性质不变,该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发生的均为物理变化,该选项正确;
C、由题目可知,CO2从流体变为气体时,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该选项错误;
D、由微粒的性质可知,压强增大时,CO2气体分子间间隔减小,该选项正确。
故选C。
由图片可知,石墨烯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可降解塑料与普通塑料相比,具有在自然环境下可以迅速降解消失的特性,可以有效缓解白色污染,减少土地和环境污染。
A、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不属于绿色能源,不符合题意;
B、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属于绿色能源,符合题意;
C、石油燃烧时除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之外,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不属于绿色能源,不符合题意;
D、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绿色能源,符合题意。
故选BD。
丙烷(C3H8)作燃料时,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加剧温室效应,用氢气作燃料时,燃烧的产物是水,具有不会污染环境,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优点。
由图4可知,图中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水和一氧化碳;该反应为甲烷和水在催化剂和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CH4+H2O3H2+CO。
由图3可知,目前利用“电解水制氢”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原因是制取成本更高。
31-4【巩固】 【正确答案】 1、44 2、9:2
3、17.2% 4、ABD
5、沸点越来越高,相对密度越来越大 C5H12
【试题解析】 丙烷(C3H8)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8=44。
丙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的质量比为(12×3):(1×8)=9:2。
丁烷(C4H10)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为。
由资料可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质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强度是钢的7~9倍,且耐高温又耐火,故选ABD。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相对密度越来越大;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物质的命名以碳原子的数目而定,且氢原子数为碳原子个数的2倍再加上2,则1个戊烷分子中碳原子数为5,氢原子数为5×2+2=12,化学式为C5H12。
31-5【提升】 【正确答案】 1、橡胶材料 2、是
3、AD
4、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
【试题解析】 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则文中涉及的有机合成材料是橡胶材料,故填:橡胶材料;
石墨烯导热系数非常高,充电后可以发热,是优良的导体;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原子(质子数为6)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填:是; ;
A、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不易得失电子,所以石墨烯在常温下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说法正确;
B、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与普通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相同,所以化学性质相同,说法不正确;
C、分析材料1可知: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分子之间隔变小了,不是没有间隔,说法不正确;
D、分析材料2可知:石墨烯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碳单质具有还原性,所以在一定条件下石墨烯可以还原氧化铜,说法正确。
故选AD。
由材料1可知: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冰的优点是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
31-6【提升】 【正确答案】 1、安全性强、亮度高、烟雾小、环保无污染
2、(合理即可)
3、玻璃钢 4、④
【试题解析】 冷焰火是选用着火点较低的金属粉末经过一定比例加工而成的冷光无烟焰火,安全性强、亮度高、烟雾小、环保无污染得到了大众的青睐。故填:安全性强、亮度高、烟雾小、环保无污染;
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铅可以用铁从铅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铁和硫酸铅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铅,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复合材料是指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的,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复合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故填:玻璃钢;
根据在5.6g铁粉中,先逐滴加入一定量的Cu(NO3)2溶液,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ab段为铁与硝酸铜反应;根据图像分析,加入硝酸银后反应出现两个拐点,则是硝酸银与两种金属反应,即和铁与铜反应,所以b点有铁剩余。b点固体为铁和铜,溶液中溶质为硝酸亚铁而无硝酸铜。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完全反应后,铜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所以bc段是铁与硝酸银反应,cd段是硝酸银与铜。最后由于加入硝酸银过量,所以此时有生成的硝酸亚铁,硝酸铜以及剩余的硝酸银。
①M2时开始加入AgNO3溶液说法不正确,应该在M1时开始加入AgNO3溶液;
②所加溶液质量为M1g时,m1g为生成铜的质量与剩余铁的质量和,所以生成铜的质量不等于m1g,此选项说法错误;
③由分析可知,bc段发生的是铁与硝酸银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④5.6g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铜在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的质量,与5.6g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的质量相等。根据图像m3即为最终生成银的质量。
m3的值为21.6,选项说法正确;
⑤e点溶液中有生成的硝酸亚铁,硝酸铜以及剩余的硝酸银,选项说法错误。
故填④
32-1【基础】 【正确答案】 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用做涂料 S、O
【试题解析】 详解:
(1)物质颗粒越小,反应时的接触面积越大,粉碎黄铁矿可以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2)氧化铁作为颜料广泛用于高档汽车涂料、建筑涂料、防腐涂料、粉末涂料,是较好的环保涂料。
(3)反应釜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二氧化硫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二氧化硫中硫元素是+4价,三氧化硫中硫元素是+6价,氧气属于单质,组成它的氧元素化合价为0,而三氧化硫中的氧元素是-2价,故发生化合价改变的元素是S、O;
(4)反应釜3中发生的化合反应是水和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基础】 【正确答案】 +4 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因为反应物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试题解析】 详解:
(1)TiO2中氧的化合价为-2,则根据物质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出钛的化合价为+4;
(2)反应釜中搅拌的目的是:增加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使反应更充分;
(3)反应釜中的反应物为氯气、焦炭和钛铁矿,生成物为四氯化钛和废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四氯化钛中只含有氯元素、钛元素,推测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是因为反应物中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4)合成器中的反应为,四氯化钛蒸气和镁在800℃-1000℃的温度下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镁,反应方程式为:。
32-3【巩固】 【正确答案】 AB 过滤 吸附有毒气体 复分解反应
【试题解析】 分析:
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Cl2、Ca(ClO3)2和H2O,氯化钾和Ca(ClO3)2反应生成KClO3和CaCl2。
详解:
(1)①氯气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Cl2、Ca(ClO3)2和H2O,故生成Ca(ClO3)2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A、适当减缓通Cl2速率,有利于氯气充分反应,提高转化率,故A正确;
B、充分搅拌浆料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提高转化率,故B正确;
C、加水使氢氧化钙完全溶解,氢氧化钙质量不变,生成Ca(ClO3)2不变,故C不正确。故选AB。
(2)步骤甲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操作名称为过滤;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氯气有毒,故加活性炭的目的是吸附有毒气体。
(3)加入稍过量氯化钾固体可将Ca(ClO3)2转化为KCl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2-4【巩固】 【正确答案】 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SiO2 A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1)将电石渣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2)酸浸槽中发生中和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电石渣的主要成分是Ca(OH)2,含少量CaCO3、SiO2,在酸浸槽中,Ca(OH)2和CaCO3与加入的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只有SiO2不和盐酸反应,所以过滤器1分离出的滤渣的成分为SiO2。
(4)氯化钙溶液要想最终都转化为碳酸钙需要加入的是Na2CO3溶液,故选A。
32-5【提升】 【正确答案】 1、加快溶解速率 2、H2O C
3、过滤 玻璃棒 4、吸附有毒气体Cl2 活性炭、CaCO3 溶液变红色
5、
【试题解析】 以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OH)2和CaCO3混合物,Ca(OH)2微溶于水,溶解时,将电石渣粉碎能加快溶解速率。
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原子个数不变,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有12个氯原子、6个钙原子、12个氢原子和1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6个钙原子、12个氯原子、6个氧原子,故6X中含有12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因此X化学式为:H2O;
②A、适当减缓通入Cl2速率,能够使反应物之间接触时间长,提高转化率;
B、充分搅拌浆料,能使反应物之间接触充分,提高转化率;
C、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导致接触面积降低,降低了转化率。
故填C。
通过步骤甲得到了残渣和滤液,因此操作为过滤;
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由于实验中用到了有毒气体氯气,可以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因此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吸附有毒气体Cl2;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知,生成的Ca(ClO3)2溶于水,Ca(OH)2微溶,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CaCO3不溶于水,则滤渣中一定含有CaCO3及加入的活性炭,可能含Ca(OH)2;
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红,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后溶液变红色,能得出残渣中含有Ca(OH)2的结论。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由题意Ca(ClO3)2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KCl固体,通过复分解反应可转化为KClO3,可知另一生成物为氯化钙,且最终过滤得到了KClO3固体,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6【提升】 【正确答案】 AB Ca(OH)2、CaCO3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试题解析】 详解:
(1)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时C12与Ca(OH)2作用生成Ca(ClO)2和CaC12,同时还会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②A、适当减缓通入Cl2速率,可以使氯气反应时间延长,利于提高转化率,正确;
B、充分搅拌浆料,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利于提高转化率,正确;
C、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加水使Ca(OH)2完全溶解,导致溶液浓度变低,对后续实验不利,错误;
故选AB。
(2)电石渣中碳酸钙不溶于水也没有反应;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生成的Ca(ClO3)2能溶于水且最终转化为氯酸钾,则氯化完成后过滤,滤渣的主要成分为Ca(OH)2、CaCO3。
(3)由若溶液中KClO3的含量为100g ▪L-l,则需要对溶液进行浓缩形成饱和溶液;由图可知,氯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最大,且0℃时硝酸钾溶解度远远小于其它物质,故从该溶液中尽可能多地析出KClO3固体的方法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33-1【基础】 【正确答案】 (合理即可)NO NO
【试题解析】 详解:
(1)NO中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代数和为零x+(-2)=0,故x=+2,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故填: 。
(2)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量不变反应前,3个N原子、2个H原子、7个O原子,反应后2个H原子、2个N原子、6个O原子,故X中含有1个N原子、1个O原子,为NO 故填:NO。
(3)第三步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又可在第二步中进行重复使用,所以可重复使用,故填:NO。
33-2【基础】 【正确答案】 O2 NO,NO2,H2O +5 H2O
【试题解析】 详解:
(1)N2和X反应可以生成NO,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因为单质X是空气中主要的气体,故X的化学式是O2;
(2)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的有NO、NO2、H2O;
(3)设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有+1+x+(-2)×3=0,故x=+5;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和种类不变,生成物中还缺少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则横线中物质的化学式为H2O。
33-3【巩固】 【正确答案】 1:3 N、O NO、NO2、H2O
【试题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①中反应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3;
(2)一氧化氮中氮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二氧化氮中氮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故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为:N、O;
(3)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氨气是由N、H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一氧化氮是由N、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二氧化氮是由N、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硝酸是由H、N、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属于氧化物的是NO、NO2、H2O。
33-4【巩固】 【正确答案】 1、3:14 2、NO、NO2、H2O 3、+5
【试题解析】 由①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H2 和 N2 的质量比为,故填:3:14;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可知上述制硝酸的主要转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NO、NO2、H2O,故填:NO、NO2、H2O;
硝酸(HNO3)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氧元素化合价为-2,依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硝酸(HNO3)中氮元素化合价为x,则,解得x=+5,故填:+5。
33-5【提升】 【正确答案】 1、氮 2、A 3、
【试题解析】 尿素中含有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填:氮;
由流程图可知,反应前氮气中只含有氮元素,反应后氨气中含有氮元素和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②中能与N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3的物质是氢气,故选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含有2个氮原子、6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生成物中含有2个氮原子、4个氢原子、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因此方框中应补充1个水分子,如图所示。
33-6【提升】 【正确答案】 1、沸点 B 2、14:3
3、CaCN2+3H2O=2NH3+CaCO3
4、过滤 5、NaOH 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从液态空气中分离氮气与氧气;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混合气体的提纯。
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能从液态空气分离两种气体,氮气的沸点偏高,升高温度后先分离出来;
A、硫磺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反应后会混合在剩余气体中,故错误;
B、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生成物为固体颗粒,不会残留在剩余的气体中,故正确;
C、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后会混合在剩余气体中,故错误;
故选B;
氮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氨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2+3H2=2NH3,故氮气与氢气的最佳质量比为(14×2):(2×3)=14:3;
氰氨化钙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钙,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为:CaCN2+3H2O=2NH3+CaCO3;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较小,容易在溶液中变成晶体析出,氯化铵相对溶解度较大不会析出,从溶液中分离碳酸氢钠为分离固体与液体,则操作为过滤;
氢气与氮气都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则在甲广口瓶中放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气体通过后,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碳酸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与二氧化碳;则当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被完全吸收后,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分液漏斗中的硫酸与广口瓶中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后水蒸气被吸收,得到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故广口瓶中放氢氧化钠溶液,一段时间后操作为关闭止水夹a,打开活塞b。
点睛:
掌握分离液态空气的原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34-1【基础】 【正确答案】 1、长颈漏斗 2、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3、B
a d
【试题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标号①所指仪器的名称为长颈漏斗;
装置A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氧气,且试管口没有棉花,故适用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故填: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B;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C装置干燥CO2,应“长进短出”,这样反应比较充分,故气体应从a端进入;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从c端进入,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d端,木条熄灭,说明已经集满。
34-2【基础】 【正确答案】 试管 C或D 2KMnO4K2MnO4+MnO2+O2↑ b B 燃着的木条
【试题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图A中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故填试管。
(2)氧气不易溶于水,收集氧气可以选择排水法,即装置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收集氧气也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即装置D,故填C或D。
(3)A装置为固体受热发生装置,且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所以使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KMnO4K2MnO4+MnO2+O2↑;
用F装置中的浓硫酸来干燥氧气,为了使浓硫酸充分吸收氧气中的水蒸气,氧气应该与浓硫酸充分接触,则氧气应该从长管,即b管进入浓硫酸中,故填b。
(4)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是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气体,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发生装置,即装置B,故填B;
二氧化碳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实验室中验满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处,如果木条熄灭,证明已经集满二氧化碳,故填燃着的木条。
34-3【巩固】 【正确答案】 A或B E或F 2KMnO4K2MnO4+MnO2+O2↑ 气泡均匀连续冒出 CaCO3+2HCl=CaCl2+H2O+CO2↑ B 集气瓶口 a
【试题解析】
详解: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反应,应选择固液常温发生装置,即装置A或B,故填A或B;
生成的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收集氢气可以选择向下排空气法,即装置E,氢气难溶于水,所以收集氢气还可以选择排水法,即装置F,故填E或F。
(2)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KMnO4K2MnO4+MnO2+O2↑;
装置F为排水法收集气体,若用装置F收集气体,应等到导管口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才将导管移入集气瓶开始收集气体,故填气泡均匀连续冒出。
(3)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CO3+2HCl═CaCl2+H2O+CO2↑;
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反应,应选择固液常温发生装置,即装置A或B,B中有长颈漏斗,实验中可以随时加热液体药品,所以实验时,发生装置最好选B,故填B;
若用装置D来收集CO2,验满的操作是:将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处,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故填集气瓶口;
若用图2装置来收集CO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气体从长管,即a管进入集气瓶,故填a。
34-4【巩固】 【正确答案】 酒精灯 取出导管,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F E b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试题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酒精灯;
(2)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且试管口没有棉花,适用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用C装置收集一瓶O2,氧气具有助燃性,验满时当观察到集气瓶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集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接下来的具有操作是:取出导管,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4)用B装置制取CO2,若要控制反应速率,应将带导管的单孔塞换成填F,F装置可通过注射器控制药品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若要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将带导管的单孔塞换成E,将石灰石置于有孔塑料板上,通过长颈漏斗添加稀盐酸,通过开关止水夹,控制固液的接触和分离,从而实现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5)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气体应从b端通入。
34-5【提升】 【正确答案】 试管 A或C D或F B 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41.8 C 集气瓶口 B b
【试题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①是试管,故填:试管;
(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择装置A或C来制取,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可用排水法(D)或向下排空气法(F)来收集,故填:A或C;D或F;
(3)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型,选择装置B来制取;由于试管中有空气,开始冒出的气体中混有空气,若用装置D收集气体,应等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将导管移入集气瓶开始收集气体,故填:;B;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4)设最多能生成CO2质量为x,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最好选择装置C来制取,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时,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氧气已满,故填:41.8;C;集气瓶口;
(5)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所以选择装置B来制取;由于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如图装置收集氨气时,氨气从短管b端进入,故填:B;b。
34-6【提升】 【正确答案】 长颈漏斗 A 没有在导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2KMnO4K2MnO4+MnO2+O2↑ CaCO3+2HCl=CaCl2+H2O+CO2↑ B F 澄清石灰水 n D或E
【试题解析】 详解:
(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应选A,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会随气流进入导管;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且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故发生装置可选B;
二氧化碳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装置可选i或F;
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白色沉淀和水。当用i检验CO2时,i中盛装的试剂是澄清石灰水;
气体应从n端进入,这样反应比较充分,现象明显;
(4)实验室用块状电石(CaC2)与水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乙炔 ,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时须严格控制加水速度,以免剧烈反应放热引起装置炸裂。图中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有D或E,D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水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E装置可通过注射器控制水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35-1【基础】 【正确答案】 1、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下层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碳酸
3、②③棉球不变色,④棉球先变红色,①棉球后变色
【试题解析】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装置A中生成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可以通过调节活塞K,实现固液分离,故填写: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可以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遇碳酸变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遇到CO2,溶液变浑浊,方程式为。故填写 :下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碳酸、。
由于干燥的二氧化碳没有酸性,干燥石蕊小棉球不变红色,故将观察到②③棉球不变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所以①④棉球都会变红色,又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所以④棉球先变红色,故填写:②③棉球不变色,④棉球先变红色,①棉球后变色。
点睛:
本题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突破口是掌握好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35-2【基础】 【正确答案】 不能 红 CO2+H2O=H2CO3 紫 H2CO3CO2+H2O 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试题解析】 详解:
解:(1)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向一个收集满CO2气体的质软的塑料瓶A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呈酸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3)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紫色石蕊溶液又由红色变为紫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35-3【巩固】 【正确答案】 1、D 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试题解析】 A. 实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不稳定,错误;
B. 实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错误;
C. A中干燥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色,错误;
D. B中溶液变红色,与A中实验现象对比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正确;
故选D。
二氧化碳从底部通入,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5-4【巩固】 【正确答案】 1、A 2、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石蕊试纸变红
3、红色的石蕊试纸变成紫色 H2CO3→CO2+H2O
【试题解析】 CO2分别进入A、B中,B中导管伸到烧杯底部,二氧化碳熄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A中蜡烛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CO2比空气大,从烧杯上方进入A后,能够下沉到烧杯底部使蜡烛熄灭,证明CO2密度大于空气。
能够与石蕊接触的物质包括水和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的物质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因此不能排除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可能性。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加热后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能够观察到红色的石蕊试纸变成紫色,符号表达式为H2CO3→CO2+H2O。
35-5【提升】 【正确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并放出热量
3、关闭K3时E中无现象,打开K3时E中溶液变浑浊 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
【试题解析】 A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同时生成氯化钙和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开始后,关闭K2、打开K1,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在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观察到B中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C中的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并放出热量,待蜡烛熄灭后,铁片上的棉花剧烈燃烧起来;
关闭K1和K3,打开K2,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此时E中没有现象;打开K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碳酸钙沉淀,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关反应的方程式有2NaOH+CO2═Na2CO3+H2O,Ca(OH)2+CO2═CaCO3↓+H2O。
35-6【提升】 【正确答案】 1、
2、往烧瓶中加入液体,短时间内气体被挤压,导致压强增大
3、振荡 4、红
5、②③①④③
【试题解析】 乙烧瓶中,是石灰水滴入二氧化碳的实验,石灰水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观察图2曲线,AB段气压变大的主要原因是往烧瓶中加入液体,短时间内气体被挤压,导致压强增大
实验步骤中,曲线1、2中气压快速变小(如CD段),这是因为对烧瓶振荡,使得二氧化碳更快与水或石灰水反应,导致烧瓶气体减少较快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如果用图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说明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从a段通入二氧化碳,纸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从b段通入氮气,排出二氧化碳,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顺序应为②③①④③
36-1【基础】 【正确答案】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试题解析】 详解: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则a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2+Ca(OH)2=CaCO3↓+H2O;移开挡板后发现低处蜡烛先熄灭,由此可推出CO2的性质为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6-2【基础】 【正确答案】 1、白磷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2、干燥 CO2+Ca(OH)2=CaCO3↓+H2O 能
【试题解析】 实验一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燃烧,b处红磷未达到着火点,因此红磷不燃烧,ab两处现象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填:白磷;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二中,应在c处放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与d处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作对比实验,c处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d处湿润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e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烧杯内低处蜡烛先熄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
故填:干燥;CO2+Ca(OH)2=CaCO3↓+H2O;能。
36-3【巩固】 【正确答案】 1、纸花变红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不可燃,不支持燃烧
【试题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所以甲中的现象是纸花变红。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乙中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下方蜡烛先熄灭上方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烧。
36-4【巩固】 【正确答案】 1、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C
2、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色,烧杯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4、
【试题解析】 选用A装置的优点是关闭弹簧夹,装置中压强变大液体进入长颈漏斗,液体和固体药品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排出,液体流下,固液接触反应进行,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A.收集CO2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应该长进短出,将CO2气体从m端通入,错误;
B.检验CO2是否收满: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木条熄灭说明满了,正确;
C.检验所得到的气体是CO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瓶中盛少量澄清石灰水,将气体长进短出,从m端通入,溶液变浑浊,说明气体为二氧化碳,正确;
D.测定CO2气体的体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水反应,不能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故选BC。
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石蕊变红色,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的紫色纸花变红色,烧杯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
常温下,采用加压水洗法可捕集CO2,原因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由图可知,反应为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CH3OH和水,方程式为 。
36-5【提升】 【正确答案】 1、D 2、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4、不能说明,因为顶部塑料瓶通入过二氧化碳气体
5、增大且保持不变 燃着的小木条
6、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7、可以
【试题解析】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作灭火,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可用作生产汽水,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可用作气体肥料,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说法错误;
答案: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中,塑料瓶内观察到湿润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干燥紫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观察到短蜡烛熄灭后,关闭K,片刻后长蜡烛熄灭,由此得到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现象不能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因为顶部塑料瓶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可能是通入的二氧化碳使之变浑浊;
用压强传感器自带的注射器通过活塞A向三颈烧瓶注入50mL空气,并一直压住注射器,若压强传感器的读数增大且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
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图2中30s后体系的压强瞬间增大的原因是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导致压强迅速增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30s至100s之间压强逐渐减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导致压强减小;
经过测算,消耗CO2的量约为收集到的CO2总量的0.53%,因此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因为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占比较小。
36-6【提升】 【正确答案】 1、
2、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B先变红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A后变红色(合理即可)
3、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合理即可) 甲
4、不准确,当二氧化碳浓度在61.9%时,小木条也会熄灭
5、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合理即可)
【试题解析】 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填:。
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碳酸,能使石蕊试纸变红,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B先变红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A后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故填: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B先变红色,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A后变红色。
原装置中有空气,直接收集二氧化碳不纯,故15s以后再收集,根据数据可知,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压强都发生了变化,说明都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故甲同学的说法错误,故填:排尽装置中的空气;甲。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集满不准确,由方法三可知,当二氧化碳浓度在61.9%时,小木条也会熄灭,故填:不准确,当二氧化碳浓度在61.9%时,小木条也会熄灭。
结合图2、3分析,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滴加氢氧化钠压强变化更大,可知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故填:排水法比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气体更纯净。
37-1【基础】 【正确答案】 1、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 引燃白磷 缓冲气压,防止橡胶塞冲出
2、遵守 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
3、密封装置
【试题解析】 分析:
白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图A中锥形瓶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而炸裂;玻璃管的作用是加热后引燃白磷。小气球的作用除了密闭装置还有缓冲气压,防止橡胶塞冲出的作用;
碳酸钠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导致反应后天平不平衡;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一个化学反应,故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应在密闭装置条件下进行实验,避免气体逸出影响实验结果。
37-2【基础】 【正确答案】 1、缓冲装置中的压强,防止橡皮塞被弹出 2、C2H4 3、5:1 4、2.4
【试题解析】 红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瓶中的压强增大,装置中的气球能够缓冲装置中的压强,防止橡皮塞被弹出,故填缓冲装置中的压强,防止橡皮塞被弹出。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6个氧原子,反应后出现了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尚缺的2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存在于X中,则X的化学式为C2H4,故填C2H4。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8g+4g−10g=2g,则参加反应的A和B质量比=10g:2g=5:1,故填5:1。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氧气的质量=8g+2g−7.6g=2.4g,故填2.4。
37-3【巩固】 【正确答案】 1、 符合 2、B
【试题解析】 ①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②电子天平示数减小,是因为生成氢气逸到空气中了,该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A、稀盐酸与锌反应生成氢气,逸到空气中,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反应前后天平示数不变,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氯化镁与锌不反应,是物理变化,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B。
37-4【巩固】 【正确答案】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2O2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H2O和O2的质量之和,该实验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O2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天平不平衡
2、使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3、②④⑥
【试题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生成氧气跑出,导致烧杯中剩余物质质量变小,故天平不平衡,故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是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2O2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H2O和O2的质量之和,该实验未在密闭容器中进行,O2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天平不平衡;
因为该反应产生气体,故用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使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原子种类、数目、质量,物质种类和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元素种类一定不变;
故选②④⑥。
37-5【提升】 【正确答案】 1、 仍然平衡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烧杯 多个 反应后使装置内气压变大导致橡皮塞飞出
2、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试题解析】 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再将装置放置于天平上,由于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天平会仍然平衡,故填:仍然平衡;
若将锥形瓶改为烧杯,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出烧杯;
实验过程中,该体系(图1)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故填:多个;
实验时若不使用澄清石灰水则生成的二氧化碳会聚集在装置内使装置内气压变大橡皮塞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被顶出装置,故如果不使用石灰水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是:反应后使装置内气压变大导致橡皮塞飞出;
如图所示,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上述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才不变,因此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37-6【提升】 【正确答案】 1、气球先变大再变小 2、偏右 3、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试题解析】 甲同学用 A 装置实验,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导致锥形瓶中气体膨胀,气压增大,气球膨胀,完全反应后冷却至室温,由于氧气消耗,锥形瓶中气压减小,气球缩小,故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发生的变化是:气球先变大再变小;
乙同学用 B 装置实验,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出,导致天平的指针偏右;
硫酸铜与铁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反应方程式为:;
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可描述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38-1【基础】 【正确答案】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合理即可)
2、 没有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C处白磷燃烧,E处白磷不燃烧
【试题解析】 酒精是可燃物,现察到A中蘸酒精的棉球燃烧;水不是可燃物,现察到B中蘸水的棉球不燃烧,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白磷点燃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其文字表达式为:。D处白磷在水中未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空气(或氧气)接触。能证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看火点的现象是:C、E两处均与空气接触,C处温度为80°C白磷燃烧;E处温度为10°C白磷不燃烧。
点睛:
熟练掌握燃烧条件探究实验。
38-2【基础】 【正确答案】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氧气参与
【试题解析】 详解:
(1)铜片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3)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为。
38-3【巩固】 【正确答案】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铜片上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3、乙
【试题解析】 用甲图所示的装置进探究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
a.由①③可知,热水中的白磷达到了其着火点,不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
b.由③④可知,通空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通空气,冷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即达到其着火点;
甲图与乙图所示实验相比,甲中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而乙中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溶解在水中,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8-4【巩固】 【正确答案】 温度达到着火点 铜片上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不燃烧 BC
【试题解析】 详解:
(1)铜片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故对比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可以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3)烧杯中的白磷是可燃物,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没有接触氧气,故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可采用的操作是将白磷从80℃水中取出或将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选BC。
38-5【提升】 【正确答案】 1、白磷未与氧气接触 2、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
3、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试题解析】 物质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但是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白磷不燃烧,故原因是白磷未与氧气接触。
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白磷要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则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则对比(2)、(3)实验,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8-6【提升】 【正确答案】 1、温度达到着火点 氧气不足 2、12
【试题解析】 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Y型管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一段时间后白磷熄灭,白磷熄灭的原因是氧气不足,故填: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不足。
Y型管的容积是60mL,氧气体积,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12mL,故填:12。
39-1【基础】 【正确答案】 1、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
2、与水反应放出热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白磷燃烧 3、导热 4、AC
【试题解析】 图二中0﹣t1时间内,氧气浓度下降,是因为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
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白磷燃烧;
白磷与生石灰没有直接接触,盛放在铝盒中的白磷燃烧,说明金属铝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A、氧气降低到一定浓度,蜡烛熄灭,说明可燃物燃烧氧气必须充足,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白磷熄灭时,氧气浓度不是零,故白磷燃烧结束后,广口瓶中存在氧气,不符合题意;
C、蜡烛熄灭后,引燃白磷,白磷能继续燃烧,说明蜡烛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高于白磷燃烧需要O2的最低浓度,符合题意。
故选AC。
39-2【基础】 【正确答案】 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产生的CO2、水蒸气受热上升,二者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木条火焰与空气隔绝 ①
【试题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于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取一根小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火焰接触的部分,最外侧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该现象说明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2)实验B:取一个漏斗倒扣在蜡烛火焰上方,将燃着的木条伸到漏斗尖口处,木条熄灭;木条熄灭的原因是:蜡烛燃烧产生的CO2、水蒸气受热上升,二者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木条火焰与空气隔开;
(3)①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故①说法正确;
②实验开始时,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故②说法不正确;
③蜡烛熄灭后瓶内最主要的气体是氮气,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分数不是84%,故③说法不正确。故选:①。
39-3【巩固】 【正确答案】 1、
2、氧气体积分数较低时,红磷熄灭,红磷不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
3、比较环保,且误差小
4、20.2% NaCl、Fe、C、H2O
5、否 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仅为空气体积的0.03%,故铜的锈蚀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
【试题解析】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由图2可知,蜡烛和白磷熄灭时,氧气还有剩余,故可推测足量红磷燃烧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的原因可能是:氧气体积分数较低时,红磷不能燃烧,红磷不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
与用红磷燃烧法相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定比较环保,且用铁丝生锈的方法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19.13%,接近21%,而红磷燃烧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说明铁丝锈蚀的方法误差小;
图4装置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通过以上实验可知,选择Fe、NaCl、C、H2O进行实验,误差较少,且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
铜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水反应锈蚀,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仅为空气体积的0.03%,故铜的锈蚀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故填:否,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而空气中二氧化碳仅为空气体积的0.03%,故铜的锈蚀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
39-4【巩固】 【正确答案】 1、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集气瓶中氧气消耗,压强减小 AC
2、实验2 实验2消耗氧气更彻底
3、
4、白磷 5、错误 当氧气浓度降低至一定程度,例如氧气浓度分别是8.3%、5.1%时,红磷、白磷不能燃烧
【试题解析】 实验1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压强减小;
A、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装置内氧气耗尽,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B、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太慢,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
C、装置漏气,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故选AC;
由图可知,反应后,实验1集气瓶内剩余氧气体积分数是8.6%,实验2集气瓶内氧气几乎要耗尽,故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曲线分析,红磷与白磷,白磷消耗氧气的能力更强,因为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结束后剩余氧气浓度小于红磷燃烧后的氧气浓度;
分析曲线②可知,在氧气含量低至8.3%时,红磷熄灭,在氧气浓度低至5.1%时,白磷熄灭,所以小明的结论不正确。故填:错误,当氧气浓度降低至一定程度,例如氧气浓度分别是8.3%、5.1%时,红磷、白磷不能燃烧。
39-5【提升】 【正确答案】 1、
2、连续均匀 3、否
4、51.0% 5、A
6、Fe2O3 7、橡皮塞被冲开
8、微球表面附着大量气泡,受到浮力变大
9、a瓶中催化剂是猪肝研磨液,富含过氧化氢酶,温度升高时,其活性会降低
【试题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
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后再收集氧气;
通过实验可知集气瓶中含水38%时木条都能复燃,说明使用带火星的木条验满氧气的方法不可靠;
第⑤组实验中水含量38%,假设集气瓶的体积为100mL,收集好氧气后集气瓶中氧气含量为:;
根据数据可知集气瓶装水体积分数34%时带火星竹签状况很亮,而38%则复燃,要想确定能使带火星竹签复燃的氧气含量最小值,则应在34%和38%之间再进行实验,故实验序号⑦的集气瓶装水的体积分数可以为36%;故选A;
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d曲线产生的压强最小,说明相同时间内d催化剂产生氧气最少,故四种催化剂中催化效果最差的物质是Fe2O3;
a、b瓶刚开始产生压强最大,说明产生氧气多,a、b瓶在60 s左右时压强突然恢复至常压,最可能原因是橡皮塞被冲开,瓶内压强与大气压强相等;
微球表面附着大量气泡,受到浮力变大,所以a、b、c瓶中原来沉底的海藻酸钠微球都浮起来;
a瓶中催化剂是猪肝研磨液,富含过氧化氢酶,酶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温度升高时,其活性会降低,所以a瓶中催化剂的性能随反应进行越来越弱。
39-6【提升】 【正确答案】 1、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
2、在氧气不充足时,木炭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氢氧化钙反应,会影响实验结果
3、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4、A
5、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度越快(合理即可)
6、瓶内氧气全部逸出,装置内都是空气
【试题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白磷燃烧需要的最低含氧量比红磷的低,则白磷消耗氧气更彻底,故使用白磷能使结果更准确;
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式是:;
在集气瓶底预先放少量澄清石灰水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但在氧气不充足时木炭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而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氢氧化钙反应,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不可行;
若镁条只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进入的水不超过其容积的21%,现在约为70%,而空气中只有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因此理由是: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
镁和氮气点燃生成氮化镁,符号表达式是:;
由实验过程和图乙可知,MN段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断减少,说明塑料瓶中的氧气分子不断向外运动,而NP段是用手加热后的结果,PQ段是塑料瓶倒立后的结果,故能够说明氧分子不断运动的曲线是MN段。
故选:A;
MN段和NP段相比较,NP段氧气体积分数下降的快,说明瓶中氧分子在加热时运动速率加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随着实验的进行,瓶中氧气分子和空气中其他气体分子不断交换,最终达到平衡,即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当,故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时几乎不再变化。
40-1【基础】 【正确答案】 1、70% 2、46.7t
解:设最多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质量为x
答:最多可以炼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46.7t。
【试题解析】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填:70%。
见答案。
40-2【基础】 【正确答案】 (1)2:3;
(2)解:设60g该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为x,
答:60g该赤铁矿中Fe2O3的质量为40g。
【试题解析】 详解:
(1)Fe2O3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之比=2:3;
(2)详见答案。
40-3【巩固】 【正确答案】 (1)+3
(2)3;C、CO
(3)N2
(4)1000t
【试题解析】 详解:
(1)Fe2O3中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二价,设铁元素化合价为x,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 x×2 +(-2)×3=0,x=+3。
(2)化合反应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炉内5个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有①②④,共3个;反应物中得到氧的物质做还原剂,故为C、CO。
(3)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参加一些化学反应,故热空气和高炉气体中相同的主要气体为氮气N2。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均不变;某工厂欲制得560t铁,理论上需要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为 。
40-4【巩固】 【正确答案】 1、解:设理论上需要CO的质量为x
x=42g
答:理论上需要的CO的质量为42g。
2、实验中有一氧化碳没有与氧化铁反应
【试题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生成56gFe需要CO的质量,详解见答案;
实验室模拟炼铁时,实际操作中CO气体的量要远大于实际量,原因有三个,分别是:为了防止发生爆炸,加热前要通入一会儿一氧化碳;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不可能都和氧化铁反应;反应结束后,为了防止铁被氧化,要继续通入一氧化碳直至试管冷却,总之实际需要的CO质量比理论值多,原因是实验中有一氧化碳没有与氧化铁反应。
40-5【提升】 【正确答案】 1、稳定 2、
3、排净装置内的空气,避免加热混合气体引起爆炸 1:1
【试题解析】 《千里江山图》流传千年依旧色彩艳丽,说明矿石颜料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赤铁矿炼铁的反应原理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加热前,应先往大玻璃管中通入CO气体的原因是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加热发生爆炸;FexOy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NaOH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溶液质量增加了7.7g,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
x=1,y=1
故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中x、y的比为1:1。
40-6【提升】 【正确答案】 1、123 32:14:5 144
2、解:需要硝酸钾的质量是x
答:需要硝酸钾的质量是101g。
【试题解析】 ①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5+14+16×2=123。
②烟酸中氧、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6×2):(14×1):(5×1)=32:14:5。
③246g烟酸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见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练习库(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练习库(含解析),共111页。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练习库(含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练习库(含解析),共134页。
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练习库(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册期末化学专项突破真题练习库(含解析),共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