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北京人能够制造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 B. 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半坡居民
C. 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D.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2.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
3.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齐、燕主要用刀形钱币,韩、赵、魏三国用的货币似布,楚国用小方块的金币作为主币。这一现象
A.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B.加剧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C.造成各国经济发展失衡 D.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4.据下表所列评论, 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柳宗元 |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
张居正 |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 |
梁启超. | “其(秦始皇)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 |
A.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B.时代变迁决定评价差异
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D.立场不同导致褒贬不一
5.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A.贯彻了“推恩令”政策 B.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
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D.稳定了汉初边境形势
6. 汉武帝时,除京师附近的七郡外,正式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部,每个州部由中央派遣长官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州境内的吏政等,其中十一个州部以《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的传说州名来命名,如冀州、青州、扬州等。这反映出
A. 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异变 B. 君主专制加强倾向明显
C. 社会治理重视继承创新 D. 州部郡国力量有所削弱
7.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 )
A.主要是为了应对少数民族的内迁 B.促进了南北双方的经济交流
C.扩大了南方完成国家统一的优势 D.有利于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
8.北朝中期至唐初,中原地区的服饰长期流行的是汉式圆领“袍”。开元天宝年间,胡服被男女竞相穿着,服饰方面的性别、内外、尊卑差异逐渐淡化。这体现出,盛唐时期A.大众审美离经叛道 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传统伦理遭到颠覆 D.西方文化受到追捧
9.《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数。”扬州六合县园叟张老始终“园业不废,负秽钁地,鬻蔬不辍”;荆南的崔导“种橘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这折射出当时( )
A.自然经济促进农业多元生产 B.土地兼并导致小农生产遭到破坏
C.技术进步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D.商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10.在唐代所有的“封还”案例中,因君主坚持己见而最终迫使门下省给事中签署同意的例子并不少见。其实唐代更常见的情况是君主完全不经中书、门下而下发诏敕。可见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
A.因效率低下被君主弃用 B.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有限
C.宰相的权力逐渐被架空 D.使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11.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土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
A.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巨大威胁
C.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 D.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
12.宋代的官制中,除官职之外,另有所谓“差遣”,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纵使是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据此可知,宋代“差遣”的设置( )
A.削弱了宰相权力 B.实现了职权分离
C.加强了专制皇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3. 下表是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时间 | 州 | 县 |
公元960年 | 111 | 638 |
公元979年 | 297 | 1860 |
A.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B. 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14. 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种状况( )
A. 有利于蒙古族的封建化 B. 延缓了国家统一的进程
C. 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D. 改变了汉族人民的地位
15.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的发展趋势,出现如下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 区域人口“南增北减” B.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C. 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 D. 医疗水平不断提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候或骄奢,状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汉武帝)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底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剂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准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威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阨塞(险要之地)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也,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司马迁《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
概括材料中汉武帝初期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及解决方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两条汉武帝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并予以说明。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内容 |
秦汉 | 秦徐福东渡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人员和物资远洋航行;东汉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加强了政府对中亚、西亚及罗马帝国的了解 |
魏晋南北朝 | 各政权与朝半岛,日木、南亚,西亚等回的使节均有往来;东晋僧人法显由陆路赴天竺(印度) |
隋唐 | 唐与当时世界上70多个国家建立通使友好关系;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许多使节和学生;唐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玄奘、义净西行印度和南洋 |
宋元 | 两宋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南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与阿拉伯、非洲进步文流;多地设置导站保护外国商人与商船;杭州、广州、泉州,明州是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元代打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政权之一 |
明清 | 明太祖撤市舶司;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跨越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远至非洲东海岸;隆庆时期“准贩东西二洋” 清康熙年间再次颁布“禁海令”。乾隆年间下今沿海只准广州ー口与外国通商。 |
——摘编自卜宪群、梁仁志《从中园历史看对外开放》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边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的边疆治理做出合理解释。
19.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时期,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西夏和宋并立形势图 | 宋代海路贸易示意图 | 宋代著名书院分布图 |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幅图所反映历史现象与三大发明相对应的联系,并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D【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是对“焚书坑儒”政策的历史评价,D正确;ABC均属于历史叙述范畴,排除。故选D
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
3.D【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各自发行了不同的货币,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D项正确;货币种类不同并不一定能够阻断商品的大量流通,更和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无关,排除AB项;仅根据货币种类不同不能说明各国经济发展失衡,排除C项。故选D项。
4.A【详解】根据材料“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A项正确;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而不是差异,排除B项;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里三者都认可了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没有体现褒贬不一,排除D项。故选A项。
5.B【详解】“易侯邑”政策、“令列侯之国”诏都是分离诸侯国内部力量,打击诸侯国,以削弱诸侯国实力,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排除A项;打击诸侯国会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汉初边境形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7.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侨州郡县是东晋南朝政府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这项措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项正确;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南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不是应对少数民族的内迁,排除A项;侨州郡县不会促进南北双方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侨州郡县的主要作用是稳定南方社会秩序,不会扩大南方完成国家统一的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
8.B【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多元开放的社会氛围,主要与盛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放包容的政策有关,B项正确;材料体现社会生活开放,并不是大众审美离经叛道,排除A项;唐朝儒学复兴,并不是传统伦理遭到颠覆,排除C项;材料体现社会生活开放,不是西方文化受到追捧,排除D项。故选B项。
9.D【详解】根据材料“永业之田,树以榆、枣、桑及所宜之木”,扬州六合县园叟张老始终“园业不废,负秽蹶地,鬻蔬不辍”,荆南的崔导“种橘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商品性消费需求推动了商品性农业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没有涉及技术进步的表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0.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虽有“封还”制度,但君主迫使门下省同意其意见和不经中书、门下省下发诏敕的情况比较普遍,反映出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有限,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沿用,并未被君主弃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唐代宰相的权力逐渐被架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有限,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1.B【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节度使对于军士的笼络较为有效,军士更拥护节度使,对朝廷的认可度不高,这意味着藩镇有很强的号召力,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巨大威胁,B项正确;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是在755年,排除A项;材料只列举了魏博镇,不能证明所有节度使都有抗旨倾向,排除C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唐德宗对于藩镇的打击效果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
12.C【详解】根据题干“有官职者未必有权,必须由皇帝别敕‘差遣’,才能治其职掌范围以内的事”和“宰相的分内之事,皇帝也可以别遣他官办理”可知皇帝设置“差遣”代表皇帝,且有极大的事权,甚至可以办理宰相分内之事,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及宰相分内之事,但没有体现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排除A项;差遣是另外设置的,并不是职权分离,排除B项;根据题干不能判断“差遣”的设置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14【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蒙古统治者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借用汉族传统文化,探讨治国理政的方略,这加快了蒙古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故A项正确;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的合作有利于推动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忽必烈积极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蒙古族的进步,故C项错误;蒙古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统治者任用个别汉族知识分子,并不能改变汉族整体上受歧视的地位,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信息反映了公元2年-1078年,中国人口总数在不断增加,同时人口地区分布中,黄河流域的比重在不断降低,长江流域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故选B;区域人口“南增北减”是图片所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故排除A;连年战乱使人口锐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与图示现象无关,故排除CD。
16.答案:政治问题: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统治不稳定。
解决办法: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
补充措施:
政治:刺史制度。通过派遣刺史定期监察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盐铁官营。通过将盐铁专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
文化:尊崇儒术。通过思想的大一统加强政治大一统。
17.示例一:
论题:对外交往、交流可以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会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论证:自秦汉到宋元,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和统一安定的政治前提下,中国长期实行开放、进取的对外政策,一方面中国的先进政治制度、繁荣的封建经济和领先世界的文化科技影响周边及世界各国,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另一方面对外交流、交往和交融,加强了中外联系,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传统科学的进步,使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发展;但自从明代中期开始,封建社会衰落,专制政府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限制了中外交流,压制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力,阻碍了中国先进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使中国以保守、落后的状态,进入近代化的世界,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自信、开放的外交,有利于社会进步;固步自封不利于文明发展,制约社会进步。
18【答案】特点: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和防御体系(军镇屯成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通过开发边疆、促进发展来稳定边疆地区。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19【答案】联系:宋代多民族政权并立,战争频繁,推动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宋代海路贸易发达,以海路为主,推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书院兴盛,文化繁荣,对印刷术提出新的要求,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启示:科技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反映: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月考试题docx、月考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习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东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docx、试题答案docx、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达标训练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