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13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件
展开核心考点一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典例剖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印证了整个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条河流从1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恶化,70年代生态灾难达到顶峰。当时莱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巨大。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经不懈治理,今天的莱茵河水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卓有成效的一条河流。
1.(角度1:国际性河流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2.(角度2:国际性河流污染治理措施)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为什么固定是荷兰人?3.(角度3:国际性河流污染治理措施)简述促使莱茵河恢复原有自然风貌、重现生机的具体措施。
答案 1.流经国家多,协调难度大;沿线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物排放多;下游地势低平,水流缓慢,自净能力差。2.荷兰地处莱茵河入海口,受污染威胁最大。3.加强全流域各国的合作,制订长期计划,共同治理莱茵河;控制河流污染源,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进河流;疏通河道;加强绿化。
[归纳提升]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
探规律 风、洋流与污染物转移:①风会把大气污染物带到其他地区,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方向与风向相反。②洋流会把海洋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海洋污染物的扩散方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风、河流、洋流等(1)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邻近或不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扩大。
(2)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特点及危害。
3.跨国污染的应对措施
[对点训练](2022·山东滨州检测)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下图)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废水流入河流,并扩散到下游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境内,导致河中鱼类大量死亡。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国际性河流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奥拉迪亚金矿氰化物废水泄漏流入河流带来的影响有( )①河流上游鱼类死亡 ②沿岸自来水厂关闭③莱茵河水受到污染 ④引发国家间外交争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角度2:国际性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应对国际性河流污染的有效措施有( )①流域内国家加强合作 ②限制鱼类产品流通 ③发起媒体舆论批评 ④控制影响范围,强化污染治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1题,污染物质会随水流向下游运动,会造成下游河水污染,导致鱼类死亡,①错误;水体受到污染后沿岸城市自来水厂关闭,②正确;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的国际性河流是多瑙河,河水会受到污染,③错误;可能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甚至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④正确。第2题,面对国际性河流污染,流域内国家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治理河流的长期计划,①正确;限制污染河段鱼类产品流通,避免造成食物中毒,而不是限制鱼类产品流通,②错误;媒体应客观报道、协商谈判、合作应对,③错误;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控制污染范围,并强化污染治理,做好生态恢复、损失赔偿等善后处理工作,④正确。
核心考点二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典例剖析](2021·全国甲卷)2008年,新疆吉木乃县对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顷草原进行封育保护,如今这里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当地政府为防止封育区林草自燃,选择在青草萌发之前的1个月,投放1 600头牛去吃掉积累的枯草和落叶,进行生物防火(下图)。说明采用放牛方式进行生物防火对拉斯特河谷封育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叶,有效避免火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青草萌发和生长;牛粪直接归还自然,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归纳提升]1.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3.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1)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2)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3)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对点训练](2022·河北保定二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是2016年由国家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于2021年正式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覆盖了3个东北虎豹的优先保护区域:珲春、长白山和老爷岭,囊括了东北虎、东北豹偏爱的针阔叶混交林等森林类型。据此完成1~2题。1.(角度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我国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是( )①保护东北虎豹,免遭人类过度捕杀 ②维持植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③恢复东北虎豹种群定居,并稳定繁衍 ④修复并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角度2: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维持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及促进种群扩散的基础是( )A.栖息地较完整B.地理环境复杂C.植被类型多样D.划定活动区域
解析 第1题,我国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是恢复东北虎豹种群定居,并稳定繁衍,修复并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③④正确;保护东北虎豹,不仅仅是免遭人类过度捕杀,还要保护东北虎豹栖息地的完整;其目的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植物多样性,①②错误。第2题,支持东北虎、东北豹的长期生存,必须要有一个大面积的、食物链完整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因此维持东北虎、东北豹种群数量及促进种群扩散的基础是栖息地较完整;复杂的地理环境、多样的植被类型、划定活动区域不是其基础。
核心考点三 碳排放与环境安全
[典例剖析](2021·湖北卷)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角度1: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 )A.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B.东高西低C.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D.北高南低2.(角度2: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因素)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能源消费结构 ②国内生产总值 ③能源利用技术 ④地区人口总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角度3:碳排放的减排措施)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列区域差异化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①东部地区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③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④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归纳提升] 1.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对点训练] (2022·湖南新高考联考)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达峰是指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自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起,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读图,完成1~3题。
1.(角度1:不同地区碳排放)a、b、c、d代表的国家(或地区)是( )A.a—欧盟 b—日本 c—美国 d—中国B.a—日本 b—欧盟 c—美国 d—中国C.a—日本 b—欧盟 c—中国 d—美国D.a—欧盟 b—日本 c—中国 d—美国2.(角度2:碳减排措施)为了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当前的首要措施是( )A.全面实施“绿色”能源战略B.用新能源车全面替代传统的燃油车C.关停大型的钢铁、煤炭企业D.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产业升级
3.(角度3:碳中和)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兑现承诺,成为史上首个碳中和冬奥会。在北京冬奥会前期及举办过程中,下列措施中体现了碳中和理念的是( )①赛道实施人工造雪 ②涉奥人员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③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 ④张家口完成营造林1 643万亩(1亩=1/15公顷)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第1题,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确定d为中国;日本经济总量小,碳排放总量小,a为日本;美国的经济总量大,碳排放总量最大,c为美国;欧盟重视环保,最先实施节能减排,最早达到碳达峰,b代表欧盟。故选B。第2题,为了实现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我国当前的首要措施应该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实施产业升级;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我国国情。故选D。第3题,实施人工造雪会消耗大量能源,①错;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是防疫措施,②错;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除了绿色环保,最大优点就是冰温均匀,③对;张家口完成营造林1 643万亩体现了碳中和理念,④对。故选C。
专项命题一 从热考情境角度命题命题方向一 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湖泊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具有防洪、调蓄径流、提供水源、水产养殖、美化环境、通航旅游等诸多功能。湖泊更是重要的生态资源,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在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以洞庭湖为例分析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1.洞庭湖湿地对长江流域的重要价值
3.湖泊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措施(1)保护湿地的措施。①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②防治水污染。③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伐。④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等。
(2)洞庭湖“变”大的措施与其带来的效益。
命题1湖泊污染(2022·广东广州二模)叶绿素含量是反映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受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影响,从而影响不同深度水体叶绿素浓度的分布。下图示意某年12月新丰江水库浅水区和深水区叶绿素浓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角度1:湖泊水体污染的差异)该月,新丰江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 )A.浅水区远高于深水区B.深水区达一年中最高C.在浅水区随深度增加而减轻D.在深水区随深度增加而增强2.(角度2:水体污染的影响)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较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自净能力差异较大B.水温差异较大C.光照强度差异较大D.风速差异较大
解析 第1题,整体而言,浅水区的叶绿素浓度高于深水区,表明浅水区的藻类更为丰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更高。该月为12月,无法显示全年情况。结合图中信息,浅水区富营养化程度随深度增加先减轻后增强,深水区富营养化程度随深度增加整体呈减轻趋势。第2题,水深1米处浅水区叶绿素浓度较深水区更大,无论浅水区或深水区,其能量收入主要为太阳辐射,其光照强度差异不大。表层水面增温并将热量向下传导,水深1米距水面较近,所以水深1米处的水温差异也不大,同时,浅水区和深水区风速差异不显著。对于浅水区,其水深较浅,水量有限,自净能力较弱,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叶绿素浓度大,而对于深水区,水深较深,水量较大,自净能力更强,水体富营养化相对较轻,叶绿素浓度小,所以浅水区与深水区水深1米处的叶绿素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水体自净能力的差异。
命题2影响湖泊演变的因素(2022·云南昆明一模)咸海水量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影响其演变进程。1960 年以来,咸海持续萎缩,但南、北咸海变化程度不同。北咸海蒸发量小幅增加,南咸海蒸发量大幅减少。下图示意咸海研究区及其水量平衡变化。据此完成3~5题。
注:蒸散发量指区域内土壤、水面蒸发和植被蒸腾的总量。
3.(角度1:影响湖泊水量变化的因素)影响咸海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①入湖径流量 ②湖面蒸发量 ③湖区降雨量 ④湖区下渗量 ⑤植被蒸腾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③④⑤4.(角度2:影响湖泊地下水变化的因素)咸海水域地下水变化量由负转正的原因是( )A.流域大气降水减少B.湖区蒸发水量增加C.大坝拦截水量增加D.流域灌溉水量减少
5.(角度3:影响湖泊蒸发量变化的因素)南、北咸海蒸发量变化程度不同的原因是( )①南咸海湖泊面积减小 ②南咸海湖水温度降低 ③北咸海湖水盐度增加 ④北咸海湖泊水量增加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3题,由材料信息“咸海水量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影响其演变进程”及图中信息可知,咸海面积萎缩,水量减小,主要从湖水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考虑。咸海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由于气候变暖,湖面蒸发旺盛,湖水量减少;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河水蒸发,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由于人口增多,为了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注入咸海的水量减少。①②③正确。咸海水量变化与湖区下渗量关系不大,④错误;湖区蒸散发量下降,植被蒸腾量减少,对咸海水量变化影响不大,⑤错误。第4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咸海水域地下水变化量由负转正说明地下水位上升。由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流域内大气降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湖区蒸发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图中北咸海附近修建了大坝,大坝拦截蓄水增加,使注入南咸海的水量减小,地下水位下降。流域灌溉水量减少,可以使咸海水域地下水位上升。
第5题,由材料信息“北咸海蒸发量小幅增加,南咸海蒸发量大幅减少”可知,北咸海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水域面积增加,湖泊水量增加,北咸海湖水盐度降低,③错误,④正确;南咸海由于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湖水蒸发量大幅减少,对湖水温度影响不大,①正确,②错误。
命题方向二 环境整治1.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1)组建生态环境部。
(2)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3)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1)具体措施。
(2)建设目标。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命题1环境污染及其防治(2022·辽宁丹东一模)近年来,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河流出现平时水环境质量较好、汛期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形,生态环境部对此开展了汛期污染强度分析和治理。据此完成1~2题。1.(角度1:水污染的来源)部分地区河流汛期污染强度大幅上升,其污染源主要为( )①旱季藏污纳垢 ②城市生活排污 ③污水处理厂溢流 ④运输船舶 ⑤企业非法排污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
2.(角度2:水污染的防治)下列关于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合理的是( )A.汛期禁止污水排放B.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C.利用遥感技术对汛期污染强度进行监测和预警D.制定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
解析 第1题,一般来说,汛期水量大幅度增加,增加了水体的生态流量,可降低污染物浓度。但汛期出现污染物浓度大幅上升的情况,说明地表径流挟带了大量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其污染物主要来自旱季地表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汛期因雨量过大,超出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时,雨污混合水就会以溢流的方式直接排放;部分企业趁雨季非法排污。城市生活排污和运输船舶产生的污染不会出现汛期和平时差异大的情况。故正确的组合为①③⑤。第2题,汛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最合理的是在汛期来临时,提前做好预案,制定好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方案,有防患有应对。禁止污水排放、全面关停相关污染源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符合实际生活、生产情况。利用遥感技术对汛期污染强度进行监测和预警,只提出了防患措施,没有提出遇到类似事件的应对方法。
命题2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2022·湖北4月模拟)洛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过黄土高原注入渭河,流域内依次为吴起区、甘泉—志丹区及洛川区3个地貌单元(下图)。吴起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为4∶6;甘泉—志丹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为5∶5;洛川区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为6∶4。洛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1980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效果显著,尤其是沟壑区阴坡和缓坡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据此完成3~5题。
3.(角度1:水土流失的区域差异)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单元流水侵蚀由强到弱的排序,正确的是( )A.吴起区 甘泉—志丹区 洛川区B.吴起区 洛川区 甘泉—志丹区C.甘泉—志丹区 洛川区 吴起区D.洛川区 甘泉—志丹区 吴起区4.(角度2: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流域内沟壑的阴坡和缓坡植被恢复更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水分D.坡度
5.(角度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下列最适合吴起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是( )A.横坡垄作B.治沟造地C.自然恢复D.平整土地
解析 第3题,比较三地沟间地与沟谷地的面积比,可以得出吴起区沟谷面积占比最大,流水侵蚀最为强烈,且吴起区位于洛河上游。同理,洛川区沟谷地面积占比最小,流水侵蚀程度最弱。而甘泉—志丹区流水侵蚀程度居于两者之间。第4题,黄土丘陵沟壑区气候干旱,水分条件对植被的生长及分布影响很大;缓坡及阴坡地段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地表水分蒸发少,土壤中可用的水分较多,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第5题,流域内吴起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目前工作的重心应为利用生物和工程措施集中治理沟壑。
专项命题二 从新情境新材料角度命题新情境新材料一、通勤碳排放通勤碳排放是居民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位移的过程发生的碳排放。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通勤碳排放剧增。某研究将通勤过程中碳排放发生的空间范围界定为通勤的起点(即居住地),发现济南通勤碳排放呈现出“中心低碳化,外围高碳化”的空间格局(下图)。
角度1济南通勤碳排放呈现出“中心低碳化,外围高碳化”空间格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角度2乙地通勤碳排放量小,为什么?
角度3为有效降低济南的通勤碳排放,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 外围区住房价格较低。
答案 乙地产业较发达。
答案 增加中心区公租房供给、引导中心区产业外迁、大力发展市郊轨道交通。
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指将大型排放源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收集、压缩后,不向大气中排放,而是注入合适的深层地质结构中,埋存在地下。这项技术在我国已经成功实施,并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建有示范工程,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尚未在企业中大范围推广。下图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意图。
角度1保证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安全,对封存区的岩层有何要求?
角度2目前,尚未在企业中大范围推广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盖层岩石密闭性好。
素养立意命题一、人地协调观环境问题的产生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以人为因素为主。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只有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才能避免环境问题的产生。
真题感悟1(2020·全国卷Ⅱ)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角度:科学的环境观)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答案 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解析 当地政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取“适度集中、就地处理”模式,实施河道截污与污水厂建设有效减少了污染物入河,降低了污染物对下游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同时节省了治污成本;“就地回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流域综合治理中注重加强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建设,能有效改善全流域的环境,使滨江公园及周边成为城市中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
二、区域认知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环境问题的成因、表现、治理措施就不同,在分析环境问题时,应根据各地的条件进行分析。
真题感悟2(2021·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1)(角度1:区域差异)图中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
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2)(角度2:区域特征)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3)(角度3:区域发展)任选一个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
答案 (1)①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 ②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 ③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的温室气体被释放,导致温室效应增强。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影响永久性块状冰分布的因素。永久性块状冰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气温低;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以及与大西洋间较宽的通道使温度较低的海水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海水温度高,冰块少。第(2)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该群岛的气候、生物数量和种类及生长速度、岛屿面积等角度分析作答。该群岛纬度高,气温低,生存环境恶劣;气温低,热量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岛屿面积小,生物数量、种类少,相对封闭。第(3)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的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
题型突破 简单绘图类解题技法1.答题思路在解答该类试题时,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条件,明确要求绘制的是哪一类图形,是绘制原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地理事物分布图还是统计示意图等,要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1)设定准确的图例,把握好绘图的基本要求。(2)注意利用题目设定的底图,充分研究底图的构成特点,结合绘图要求,明确绘图方向。(3)绘图时注重细节方面,如绘制折线图时,一定要注意转折点的描点、折线的转折;而绘制曲线图时,则一定要注意曲线的平滑顺畅,同时还要注意坐标轴的补绘完整等。
2.常见的绘图类型(1)绘制地形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主要遵循以下步骤:
(2)绘制地球运动的相关示意图。
(3)绘制热力环流与天气系统相关示意图。
(4)绘制气候统计图。绘制月降水量变化曲线图的具体步骤:
(5)依据统计资料,绘制相关统计图。制作折线图的基本步骤:
典例突破(2022·山东济宁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生境一般指生物栖息、繁衍、迁徙的场所。生境廊道是指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的带状空间。位于雅安片区的大相岭山系泥巴山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造成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破碎化,因此有必要建设大熊猫生境廊道。有研究认为廊道宽度以一只大熊猫自由活动领域的直径2.3~2.9千米为宜,这样才能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但是,生境廊道建设面临挖笋、采药等人类活动干扰。下图为生境廊道建成前泥巴山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布图。
(1)(区域认知)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生境廊道的合理位置。(2)(综合思维)20世纪70年代108国道建设、运营,大熊猫栖息地受到影响;2012年雅西高速泥巴山隧道建成通车,大熊猫栖息地的生境得到改善。请分别说明原因。(3)(人地协调观)请提出泥巴山大熊猫生境廊道的保护措施。
答案 (1)绘图如下:(2)108国道建设、运营破坏了两侧植被,并使大熊猫栖息地被分隔(破碎化);雅西高速采用隧道通过核心栖息地,对大熊猫栖息地影响较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减少了108国道的车流量,降低了108国道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3)恢复廊道内植被,重点营造符合熊猫食性的竹林;减少廊道内人为活动干扰;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宣传教育。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思维过程第1题,审题目→,构思维,看图说话我国石油,第2题,答案1C2A,组答案→,第3题,答案1A2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8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8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1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