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B. 很多伤兵都得了勋章,意大利为了表示友谊,授予了“我”这个美国兵勋章,其他人因此改变了对“我”的态度,“我”感到很伤心。
C. 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少校怒气冲冲地告诫“我”,表情可怕,少校这种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表达了他的无限悲愤。
D. 作者用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洗练传神的语言、简单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反战思想和对和平的向往。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映衬,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 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 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 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3. 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 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作用: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
4. 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异乡”;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我’感到很伤心”分析错误。小说中只说到“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并没有提到“我”对此的反应。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 “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描写“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可知,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说明他对未来并不抱有期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是“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抓住关键句子,如“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很冷的秋天”,点明时间季节是深秋,突出环境寒冷凄凉,萧瑟阴郁的特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从环境自身角度看,阴冷的环境,秋风萧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秋天,为文章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烘托人物心情做了铺垫。文中写到在战争中受伤的士兵每天去接受治疗,他们有的擅长踢足球,有的擅长击剑,但是都因为战争,可能再也没有办法接触他们喜爱的运动。尤其是文中提到的少校,提到失去的妻子,更是彷徨、无助、绝望,“‘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为下文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做了铺垫,从而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从文中“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是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械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可以看出,以少校为代表的这些军人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特别大,从身体到心理,从中可以看出,开头环境描写暗示了文章主题,烘托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亡的恐惧。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从文中第一段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米兰,从文中第五段“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可以知道我是美国人,美国人在米兰,是在异乡。
从文章开头“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可以知道,战争已经远离米兰,华灯初上,看橱窗很惬意,从中可以体会出,这是一个和平的世界,作为一个伤员,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生死的伤员,这是另一个世界,另一种生活,“我”每天去医院治疗,期待着好起来的那一天,是“在异乡”的深层含义,预示着和平。
文中第二段写到“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第三段写到少校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下文还提到了很多的伤员,因为战争,有人死掉了,有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但是他们可能永远站不起来,恢复不到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因为战争,或孤独、或痛苦、或绝望,这也是一种“异乡”,远离正常生活的异乡。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挺垣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书之所。“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 毂: 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 《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文本一中,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 文本二中,《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D. 文本二中,《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8. 文本一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9. 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够敏捷)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需要荣誉)
③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勤勉而行)④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情)
⑤爱人若爱其身(身体)⑥君子喻于义(明白)
A. ①③④B. ②④⑥C. ①④⑤D. ③④⑥
10.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B.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C.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 故不孝不慈亡有
11. 下列判断正确一项是( )
A.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朝”与“良庖岁更刀”的“岁”活用类型不同。
B. “譬如平地”“平”与“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齐”活用类型不同。
C.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的“以”与“仁以为己任”的“以”用法不同。
D. “人之有是四端也”的“之”与“臣子之不孝君父”的“之”用法不同。
12. 对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③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④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⑧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A. 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B. ①③⑥/②④⑦/⑤⑧/⑨
C. ①③⑨/②④⑦/⑤⑥⑧D. ①③/②④⑨/⑤⑦/⑥⑧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答案】5. B 6. D 7. A
8. 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9. D 10. B 11. C 12. A
13. (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2)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3)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知”作谓语,“其能飞”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老子》又名《南华经》”错误,《庄子》又称《南华经》,《老子》又称《道德经》。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也即顺其自然。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解答本题先理解题目中“老子,隐君子也”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是一位隐者”。然后从文中找到体现老子隐逸情怀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从中可看出老子的隐者身份。
原文“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意为,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从中可看出老子的隐者身份。
原文“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意为,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从中可看出老子的隐者身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①“敏”:不聪敏。句意: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②“要誉”,博取声誉。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⑤身:自己。句意: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别人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A.“知”通“智”,聪明的。句意: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B.无通假字。句意: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C.“然”通“燃”,燃烧。句意:(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
D.“亡”,通“无”,没有。句意:所以不孝不慈爱的人都没有了。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类活用,准确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岁”,名词作状语,每年。句意:在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好厨子一年换一把刀。选项判断错误。
B.“平”:使动用法,使地平;“齐”:使动用法,使……齐。句意:譬如使土地平坦/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管理好。选项判断错误。
C.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来”;第二个“以”:介词,相当于“把”。句意: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D.两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①宾语前置句,“省自”的倒装。句意: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②状语后置句,“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的倒装。句意:学《诗》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③宾语前置句,“以是”的倒装。句意:所以圣人不强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
④状语后置句,“于用大拙”的倒装。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⑤状语后置句,“于足下始”的倒装。句意: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⑥判断句。句意:对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⑦定语后置句,“以治天下为事圣人”的倒装。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
⑧判断句。句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
⑨定语后置句,“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的倒装。句意:宋国有一个人,善长制作防止手龟裂的药物。
①③为宾语前置句,②④⑤为状语后置句,⑥⑧为判断句,⑦⑨为定语后置句。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贾”,商人;“虚”,没有;“盛德”,具有高尚品德;“愚”,愚钝。
(2)“余”,剩下的;“赘行”,身体上的肉瘤;“物”,众人;“恶”,厌恶;“处”,做。
(3)“洴澼絖”,漂洗丝絮;“一朝”,一旦;“鬻”,卖掉;“与”,给。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道德经》这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文本二: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则是非不明,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能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贺铸
重过阊门②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④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离开苏州之时。②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年近五十时曾在此居住三年,其间妻子亡故。③晞:晒干。④新垅:新坟,此指亡妻葬所。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由物及人,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同来何事不同归”的诘问中浸透着撕心裂肺的丧偶之痛。
B. “梧桐半死”“鸳鸯失伴”两个比喻,将词人孑然独存的苦状和老来孤独寂寞的心境表现得凄切而哀婉。
C. “原上草,露初晞”,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暗指爱妻的新殁,寄托着对妻子不幸早逝的哀叹。
D. “旧栖新垅两依依”,借物写人,表现了亡妻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始终依恋、陪伴着自己,对自己不离不弃。
15. 请比较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结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与本词下片结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说说两者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答案】14. D 15. 苏词结语采用“对面着笔”(或:背面敷粉)写法(或:通过想象),设想葬身短松冈的亡妻年年岁岁“明月夜”伤心断肠的心境,以寄寓自己对亡妻的悼念之情。贺词结语在实写中借助细节刻画,表现了亡妻生前的勤劳、贤惠以及自己雨夜追思亡妻以致辗转无眠的孤苦、沉痛。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艺术赏析能力。
D.“表现了亡妻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始终依恋、陪伴着自己,对自己不离不弃”错,“旧栖新垅两依依”,既可理解为夫妻生前死后的依依相伴,也可理解为即将离开苏州的词人对夫妻曾经的旧居、亡妻葬身的新坟的依恋难舍。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炼句)的能力。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下片结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三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词人不写自己,而是使用“对”写法,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本词下片结语“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复用赋体。由“旧栖新垅两依依”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四、默写(每空1分,共9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在阐述了质朴和文采不恰当的关系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校友刘长乐先生的解读,西北师大附中校训“勤慎诚勇”四个字分别对应了《左传》中的“勤则不匮”、《老子》中的“____________”、《荀子》中的“诚信生神”、《无量寿经》中的“勇猛精进”。
(4)《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5)李白《将进酒》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既有蔑视权贵的狂放又有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之情。
【答案】 ①. 文质彬彬 ②. 然后君子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慎终如始 ⑥.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⑦.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⑧. 钟鼓馔玉不足贵 ⑨. 但愿长醉不愿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彬彬、庶、壹、度、潜跃、文、馔。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孔子也有过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有人说,这是孔子问礼于老子的___。然而孔子的学生曾点说过这样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听到弟子这样说,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言志,没有说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却口吐天真烂漫之语,似有_______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_______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 )因此儒道两家在作为一种学术或思想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_______。我们再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与善仁,言善信”这些话了。老子并非一味地摒弃仁信,而虽然庄子一直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效果 不学无术 耐人寻味 里程
B. 结果 目不识丁 意味深长 历程
C. 结果 不学无术 耐人寻味 历程
D. 效果 目不识丁 意味深长 里程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道中有儒,儒中也必有道,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使然。
B. 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是人性使然。
C. 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使然,而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
D. 儒道互补不仅是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而且是人性使然。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子并非一味地摒弃仁信,而庄子虽然一直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B. 老子并非一味地摒弃仁信,而虽然庄子一直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是毋庸置疑的。
C. 并非老子一味地摒弃仁信,而庄子虽然一直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D. 老子并非一味地摒弃仁信,而庄子虽然一直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效果:指事物或行为、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结果:为事物发展的后续影响或阶段终了时的状态。“孔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是受老子影响而有的状态,应选“结果”。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目不识丁:是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前文说的是“没有说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说治国道理应该与学问本领有关,而不是不认字。所以应选“不学无术”。
耐人寻味:指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体会、琢磨,侧重于“体会、琢磨”。意味深长:侧重于“深长”。语境是说孔子的这种行为让人禁不住琢磨原因,应选“耐人寻味”。
里程:是说距离的词。历程:是指经历过的事情、过程。语境是说儒道两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过程,应选“历程”。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依据上文“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心理”,从承接上文看,应该先说“儒中有道”,排除A;
作者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儒道互补是“人性使然”的结果”,句式“是……而并非”不如“不是……而是”更突出,排除C;
从作者观点看,他认为儒道互补在“作为一种学术或思想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有了,是“人性使然”的结果,并非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发展的结果,据此排除D。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
1.语序不当,“虽然……但……”引导的两个句子的主语相同,所以应将“庄子”放在“虽然”前;
2.句式杂糅,“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是毋庸置疑的”可改为“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
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D。
故选D。
20. 归谬法是逻辑学的辩论方法,是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即反论题)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证方法。即先假定被反驳论题为真,顺着这一论点加以引申、放大,由此导出错误的推断,从而证明被反驳论题的错误。
编剧郭某、于某因抄袭他人多部作品,改编成影视剧而名利双收,被抄袭作家分别将二人告上法庭,法院裁定编剧郭某、于某存在抄袭行为,但二人数年来拒不认错。后来,一百余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发布联名信抵制二人。编剧郭某、于某在微博发布道歉信,以此作为“自罚”,但这种“自罚”之举却不被广大网民接受。
(1)请运用题目所给的归谬法的论证思路来反驳文中“自罚”这一现象。
(2)请你结合文中现象,解释生活中“自罚”的正确含义。(每空不超过10个字)
“自罚”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编剧郭某、于某因抄袭而道歉自罚的行为值得肯定,当企业违反了法律制造出了问题产品,当农民违反了法律在土地上乱搭乱建,他们可以说“我写封道歉信”吗?他们有自罚的权力和资格吗?(要举出其他主体要以自罚解决违规、违法行为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编剧郭某、于某的抄袭行为不能只靠道歉“自罚”了事,而需要法律的处罚。
(2) ①. 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 ②. 道德自觉(自我约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首先,假定材料中的当事人可以只靠道歉“自罚”了事;
顺着这一论点加以引申、放大,举例引出一切违反乱纪的行为就都可以只靠道歉“自罚”了事。
从而证明认为只靠道歉“自罚”就可以了事的观点是错误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准确点评的能力。
从“法院裁定编剧郭某、于某存在抄袭行为,但二人数年来拒不认错。后来,一百余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发布联名信抵制二人。编剧郭某、于某在微博发布道歉信,以此作为‘自罚’,但这种‘自罚’之举却不被广大网民接受”可知,编剧郭某、于某的道歉“自罚”是被逼的、迫不得已的,他们的“自罚”道歉态度不诚恳,“自罚”不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方式;由此可以推知,“自罚”应该是一种态度诚恳的道歉方式,要让接受道歉的一方感受到道歉一方的诚意,可见,“自罚”应该是发自道德的自觉,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表现。
六、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多年以来,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先秦诸子散文,甚至整单元、大篇幅都是这类文章。对此,有的同学认为先秦诸子散文太深奥,艰涩难懂,读了也没啥用;有的同学认为这里的文言知识在高考基本上考不到;有的同学认为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章,距离我们现实太遥远;还有人厚今薄古,数典忘祖,甚至崇洋媚外。
请根据你的理解和阅读感受,自选角度,结合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有关知识,写一篇驳论文,谈一下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指出先秦诸子散文多年来一直在语文教材中占据大量篇幅的现实背景,并根据这一背景给出了部分同学对这一现象不同角度的质疑。对第一种观点,先秦散文深奥、艰涩难懂的现实情况确实存在。但对此,我们不能报以消极逃避、草草应付的态度,而是要把攻克、读通、读懂艰深古文作为自己积极挑战语文学习的重要一步。因为攻克了这一难题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语文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由此说明学习诸子散文能给我们的语文能力带来实实在在的提升。针对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就完全是误解了。高考文言文看似选的都是课外文言散文,但考查时涉及的实词、断句、翻译等文言知识与能力,都是基于课内诸子散文这些最典型的文本来命制的。只有学会了这些最典型的“一”,我们才有能力举一反三。对于第三种观点,我们需要知道,人类社会的诸多问题——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技艺高超的人?先秦诸子散文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对上面的问题都已经作出了精辟的回答。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提出“吾与点也”的礼乐治国理念,《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提倡“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庖丁解牛》中庄子表达了“依乎天理”、顺应自然的观点。“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所以当今之世,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对前人思想营养的吸取,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对于第四种观点,我们需要知道,只有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增加民族的文化自信。才不会盲目地追随外国的月亮,不会跪拜在西洋文化的石榴裙下,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个性与中国气度。而先秦诸子散文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思想价值的内容之一。
试题要求以驳论文的方法阐述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意义价值。对此,行文开头可首先举出材料中部分同学的错误观点,然后参考上述解读信息对这些观点一一批驳。对各种观点,可以各个击破,采用对比方法边驳边立,如针对前两个学习上的观点,就可采用同一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板块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反驳,并据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如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华语言之根基,其本身就是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这些古诗文的语言居于文字金字塔的顶端,相较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更精粹,更有模仿品味学习借鉴的价值。针对后两个思想上的观点,不管是批驳还是立论,都可针对先秦散文本身蕴含的思想价值作为论据来说明。如儒家讲求入世,为世界积极奉献自己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决然是对内心的一种肯定。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寥廓的宇宙中,虽然更多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剖开表象,隐藏着的是对生命莫大的挚爱。而品味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竟争、节俭、守纪律、注重白然科学,让我们体会到了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如若细细寻找,在诸子百家闪光的思想中,我们一定会从中找到激励自己前行的力量。
立意:
1.学好先秦诸子散文,就是守护好民族文化源头和根脉。
2.学习先秦诸子散文,成君子之风。
3.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增强文化自信力。
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语言表达,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
【期中真题】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