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通语”,是一个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在当代中国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宇。通语是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在现实社会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通语普及程度高的地方,往往市场经济发达。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社会根源。早在1966年,有语言学家就观察到:“一个语言极度繁杂的国家,总是不发达的或半发达的;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总是具有高度的语言统一性。”有学者在基于统计数据作实证分析后发现,劳动者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程度在11.62%至15.60%之间,其内在逻辑主要在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语言文字不只是语言文字,更是一种文化资本,是一种身体化的资本形式,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者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进步。
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相关关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深度契合。在城市中从事着环卫、保洁、保安等收入相对较低的职业的人们,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在收入越高的职业中掌握通语的劳动者比例通常也更高,总体上呈现通语掌握程度与职业薪酬回报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被当作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扶贫措施”。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了“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等语言扶贫举措。当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同时也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和地方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本身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修筑乡村振兴的“‘通语’大道”》)
材料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得以更广泛地应用,而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对许多“90后”“00后”而言,方言早已成为一个渐行渐远的概念。
方言,本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方言已逐渐形成完整的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并已成为区域内民众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联结纽带。方言富有特色的表达,往往与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句句方言,连缀着很多人有关故乡的记忆。方言在长期的使用中,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在急遽变化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调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无论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
保护、传承好方言应当成为一种共识,但保护方言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层面。要实现“记得住乡愁”的目标,必须落脚于切实可行的举措之中。作为一种口口相传的语言文化资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难恢复。因而,保护工作必须重视起来。
更好地保护方言,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湖北省早已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片区项目,依托一批高校,湖北建立了10支调查团队,计划在3年内完成对省内50个汉语方言点的调查和记录。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为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相关的调研和保护工作,创造了优渥的外部条件。
保护好方言,还离不开新科技、新手段。以湖北为例,调查团队分赴不同的汉语方言点实地调查,并进行音、像摄录和语料整理。每个调查点,寻找4名“方言发音人”。这些“发音人”,需在当地生活时间较长、到外地较少,能说纯正地道的方言,调查团队将对他们进行语音采集。而在上海、江苏、山东等地,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等相关依托新媒体渠道的保护举措,也正在推进之中。
(摘编自梁建强《留下乡音留下方言,或许不能再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当代中国,通语是一个相对于少数族群使用的语言文字而言的概念,简单地说,通语就是普通话和简体汉字。
B. 研究表明,劳动者的语言能力对劳动者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语言能力的提升会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C. 通语掌握程度与职业薪酬回报之间总体呈正比例关系,这从都操着乡音的保洁、保安的相对低的收入可见一斑。
D. 方言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及早地保护、传承好方言需要社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语言扶贫的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对乡村劳动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B. 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的更广泛地应用,这些都是影响方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因素。
C. 湖北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片区项目,将对50个汉语方言点进行调查、记录,政府部门的介入对方言保护意义重大。
D. 新科技、新手段可以有效保护方言,如对方言进行音、像摄录和语料整理,建立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都是值得推广的做法。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些农村地区的小方言已呈现濒危状态,徐州、怀化、厦门、广州等地农村的方言,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萎缩趋势。
B. 到2030年我国城市和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未来中国的汉语方言保护可能就是什么样的方言值得保护的问题。
C. 2017年,科大讯飞发起了“方言保护计划”,已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等11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并开始建设中国方言库。
D. 截至日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苏州话比赛,已举办了五期苏州话辅导培训班。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为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普及通语与保护方言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A 3. B
4. ①首先诠释通语的概念并提出通语使用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中心观点;
②接着从理论和社会根源以及人们的日常经验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本文中心观点;
③然后论述通语在脱贫攻坚战及未来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
④最后指明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
5. 不矛盾。
①通语普及对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保护方言是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对乡土风俗、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两者并不矛盾。
②通语推广普及与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可以促进各地区文化的繁荣。
③通语普及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保护好方言有利于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更好地赓续关于乡愁的记忆,这对乡村振兴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都操着乡音”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许多都操着较为浓重的乡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实现了……的转变”错误,未然与已然混淆,原文是“更需要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对乡村劳动力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错误,偷换概念,原文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表述能支撑材料二的“方言的使用人群和使用范围则不断缩减”的观点。
B.表述为挑选的方言进行保护,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C.表述能支撑“保护好方言,还离不开新科技、新手段”这个观点。
D.表述能支撑“民间层面的传承与保护必不可少,相关职能部门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或缺”。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第一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简称‘通语’,是一个国家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和文字……在现实社会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知,首先诠释通语的概念并提出通语使用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中心观点;
从第二、三段“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这种线性相关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社会根源”“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相关关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深度契合”可知,接着从理论和社会根源以及人们的日常经验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本文中心观点;
从第四段“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可知,然后论述通语在脱贫攻坚战及未来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作用;
从第五段“当然,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关系……”可知,最后指明普及通语的同时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地方方言的关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在现实社会中,通语使用范围和程度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总体上来看,通语普及程度高的地方,往往市场经济发达”可知,通语普及对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从材料二“方言富有特色的表达,往往与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可知,保护方言是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对乡土风俗、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两者并不矛盾。
从材料一“在做好通语推广普及的同时,还应处理好通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关系,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形成通语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和地方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这本身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可知,通语推广普及与方言保护的有机统一,可以促进各地区文化的繁荣。
从材料一“通语普及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相关关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经验深度契合……总体上呈现通语掌握程度与职业薪酬回报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可知,通语普及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素质;从材料二“方言富有特色的表达,往往与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等相互融合,是乡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句句方言,连缀着很多人有关故乡的记忆……无论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都应当受到保护”可知,保护好方言有利于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更好地赓续关于乡愁的记忆,这对乡村振兴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说两者并不矛盾。
可见,普及通语与保护方言并不矛盾。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才艺术家
[美]罗比·戈德伯格
在一大宗生意遭受严重的失败后,克里斯·埃尔斯先生心脏病复发了。对一个76岁的老人来说,这是很危险的。所以,为了他的健康着想,他的私人医生卡斯威尔决定阻止他再去做买卖,并给他安排了一名私人护理。然而,他总是跟护理对着干。
卡斯威尔医生决定对他采取一种新的疗法。
“画画!你让我画画?真是太荒唐了!”埃尔斯失声说道,看着医生的目光充满了怀疑。
“老伙计,这可是一门艺术。当然,我不是让你一本正经地去搞艺术。只不过是画着玩儿罢了,会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的。”医生笑着说道。
埃尔斯盯着医生,好一会儿才极不情愿地说道:“好吧。”
第二天,一位来自艺术学院的高才生被带到了埃尔斯家。埃尔斯正坐在客厅等着他。
“埃尔斯先生,我叫斯温。我们现在就开始,好吗?”年轻人边说边把蜡笔和纸放在桌子上。
“好吧。但是,画什么呢?”埃尔斯粗声说道。
“就画壁炉上的花瓶吧。您先来试一试,好吗?”斯温微笑道。
埃尔斯用颤抖的手拿起一支蜡笔,左画一道,右涂一道,最后画了一条粗线把末端连起来。
“埃尔斯先生,作画时眼睛得看着您要画的物体才行。”斯温笑道。
埃尔斯不耐烦地重新拿起蜡笔。斯温开始耐心地指点起来。
半个多小时后,埃尔斯眯起眼睛看着自己的大作说道:“呵呵,这玩意儿还有点意思。”
斯温看着那个画得很不像样的花瓶,笑道:“埃尔斯先生,如果您喜欢,我就常来。”
“我正有此意呢。”埃尔斯说道。然后他拿起护理为他准备好的药片,一股脑儿地全塞进嘴里。这让护理惊诧不已。
从此,周一、周三、周五的下午,斯温都会准时来到埃尔斯的家里。他不但教老头儿画蜡笔画,还教他画水彩画和油画。
埃尔斯似乎真的迷上了这种艺术。他非常用功,还经常拖住卡斯威尔医生不放,大谈特谈那些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
医生很高兴。这种疗法十分有效,埃尔斯再也不去从事那些盈亏莫测的买卖了。艺术成了医治重症的灵丹妙药。医生决定进行他的下一步计划——让埃尔斯和斯温一起去美术馆参观。
埃尔斯欣然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埃尔斯和斯温来到著名的莱斯洛普美术馆。在那里,埃尔斯兴致勃勃地观赏了那些画家的杰作。离开美术馆后,他脑海里有了一个想法。
当斯温再次来到埃尔斯家时,埃尔斯拿出他的一幅新作,宣布:“我决定把这幅画送到莱斯洛普美术馆参加夏季的展出。”
莱斯洛普美术馆的夏季作品展是一个档次很高的美术展览,全美国的画家都把能得到莱斯洛普奖当作一生莫大的荣耀。听到埃尔斯的宣言后,斯温差点没跳起来。他眼前的这幅名为《密林》的画就像是把一盆色拉油用力地往墙上一泼后留下的一片污斑。
“这会成为人们的笑料。我们得制止他。”斯温痛苦地对卡斯威尔医生说道。
“那不行!如果那样做,我对他的治疗可能就前功尽弃了。”医生反对道。
令人惊讶的是,《密林》被接受参加莱斯洛普美术馆的夏季画展了。“不只是埃尔斯,连莱斯洛普美术馆的人也都疯了。”斯温心想。
幸好,那幅画被挂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一天下午,斯温偷偷来到菜斯洛普美术馆。他悄悄来到那幅《密林》前。这时,刚好有两个学生也走了过来,当他们看到那刺眼的污斑时,不禁笑了起来。作为该作品的作者的老师,斯温觉得无地自容,仓皇而逃。
展览结束的前两天,邮差给埃尔斯先生送来了一封信,信封很特别,看起来像是公函。当时,斯温、卡斯威尔和护理都在埃尔斯的房间里。
“小伙子,麻烦你给我念念。我的眼睛不好使。”说着,埃尔斯把信递给斯温。
“埃尔斯先生,本馆很荣幸地通知您,您的作品《密林》获得莱斯洛普美术馆2008年夏季美术作品展风景画一等奖。莱斯洛普美术馆。”斯温念完,惊呆了。
医生和护理也呆住了。好一会儿,医生激动地说道:“祝贺您啦,埃尔斯先生。您在绘画方面的艺术天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现在您总该承认,艺术比做生意顺心得多吧!”“艺术算什么!”埃尔斯高声说道,“交作品时,我就花大价钱把美术馆的人收买了!”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期)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从埃尔斯生意失败心脏病复发写起,随后由医生之口提出艺术治疗法,接着围绕埃尔斯因病学画画展开。
B. 埃尔斯干净利落地吃药,而且持之以恒地作画,最终还获得美术展风景画一等奖,这表明艺术治疗法效果突出。
C. 斯温觉得《密林》如同色拉油被泼墙上后留下的一片污斑,这为下文两个学生看到这幅画作时的笑做了铺垫。
D. 结尾处强烈的反差会令人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埃尔斯的行为就是对文章标题“天才艺术家”的最大否定。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在选材上紧扣现实生活,选择了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以小见大,来表现为人处世的大道理。
B. 小说塑造人物手法多样,除了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比如以斯温来衬托埃尔斯的形象。
C. 小说结尾处写埃尔斯的画作出人意料地获得一等奖,旁人惊叹,照应了题目,也引发了读者思考。
D. 小说语言描写较多,人物语言简洁且个性突出,这使得人物形象更生动,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 埃尔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天才艺术家”为题有何妙处?
【答案】6. B 7. A
8. ①轻视画画艺术。最开始埃尔斯对医生提议画画很抗拒,最后得奖时又说“艺术算什么”。
②毫无绘画天分。埃尔斯学习画画非常用功,经常和医生大谈特谈线条、色彩,最终送去参展的作品却像一片油污。
③相信金钱至上。埃尔斯参观美术馆后,便决定把自己的作品也送去参展,他花大价钱收买美术馆的人,最终获得一等奖。
9. ①“天才艺术家”运用反语,褒义贬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天才艺术家”突出了作者对埃尔斯的嘲讽,具有幽默讽刺意味。
③“天才艺术家”表达了作者对金钱交换艺术行为的轻蔑,以及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辛辣批判。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这表明艺术治疗法效果突出”错误。由文章结尾埃尔斯的话“交作品时,我就花大价钱把美术馆的人收买了”可知,获得美术展奖项与艺术治疗法毫无关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选择了普通人的生活琐事”错误,小说主人公埃尔斯是商人,他做大生意,还有私人护理,并能花大价钱收买美术馆的人,并不算是普通人。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画画!你让我画画?真是太荒唐了!’埃尔斯失声说道,看着医生的目光充满了怀疑”“‘艺术算什么!’埃尔斯高声说道”等分析,埃尔斯觉得医生提议画画很荒唐,不可思议,内心是抗拒的。最后得奖时又说“艺术算什么”,原来这个奖是他花钱买来的,在他内心是轻视画画,轻视艺术的。
结合“埃尔斯似乎真的迷上了这种艺术。他非常用功,还经常拖住卡斯威尔医生不放,大谈特谈那些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他眼前的这幅名为《密林》的画就像是把一盆色拉油用力地往墙上一泼后留下的一片污斑”等分析,埃尔斯非常用功,还经常拖住卡斯威尔医生不放,大谈特谈那些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结果送去参赛的《密林》的画,就像是把一盆色拉油用力地往墙上一泼后留下的一片污斑。那么努力用功,成品那么糟糕,说明他毫无绘画天分。
结合“当斯温再次来到埃尔斯家时,埃尔斯拿出他的一幅新作,宣布:‘我决定把这幅画送到莱斯洛普美术馆参加夏季的展出’”“您的作品《密林》获得莱斯洛普美术馆2008年夏季美术作品展风景画一等奖。莱斯洛普美术馆”“‘祝贺您啦,埃尔斯先生。您在绘画方面的艺术天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现在您总该承认,艺术比做生意顺心得多吧!’‘艺术算什么!’埃尔斯高声说道,‘交作品时,我就花大价钱把美术馆的人收买了’”等分析,埃尔斯参观美术馆后,便决定把自己的作品送去展出,结果作品《密林》获得莱斯洛普美术馆2008年夏季美术作品展风景画一等奖。最后揭示获奖原因,是“花大价钱把美术馆的人收买了”,他相信金钱至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埃尔斯在一大宗生意遭受严重的失败后,心脏病复发了。卡斯威尔医生决定让他画画。他非常用功,大谈特谈那些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后来医生让埃尔斯和斯温一起去美术馆参观,埃尔斯决定把作品送到莱斯洛普美术馆参加夏季的展出。那幅画“就像是把一盆色拉油用力地往墙上一泼后留下的一片污斑”,结果获得莱斯洛普美术馆2008年夏季美术作品展风景画一等奖。最后埃尔斯说“交作品时,我就花大价钱把美术馆的人收买了”。这位艺术家,其实是个糟糕的画家,用“天才艺术家”来写埃尔斯,运用反语,且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天才”,是指人拥有一定的天赋,在某一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此处的“艺术家”靠花大价钱收买美术馆的人,最终获得一等奖。用这样的标题写出了作者对埃尔斯的否定嘲讽,充满了幽默讽刺。
结合“他眼前的这幅名为《密林》的画就像是把一盆色拉油用力地往墙上一泼后留下的一片污斑”“‘这会成为人们的笑料。我们得制止他。’斯温痛苦地对卡斯威尔医生说道……医生反对道”“刚好有两个学生也走了过来,当他们看到那刺眼的污斑时,不禁笑了起来。作为该作品的作者的老师,斯温觉得无地自容,仓皇而逃”“您的作品《密林》获得莱斯洛普美术馆2008年夏季美术作品展风景画一等奖。莱斯洛普美术馆”“交作品时,我就花大价钱把美术馆的人收买了”等分析,这样一副像是把一盆色拉油用力地往墙上一泼后留下的一片污斑的画,大家看了都会觉得糟糕的画作,竟然获得了莱斯洛普美术馆2008年夏季美术作品展风景画一等奖,这个一等奖是靠金钱换来的。标题写出了作者对这种虚假的金钱交易的否定,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蒸。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试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同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状。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照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室,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B.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C.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D.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足以报”的“足”与《桃花源记》中“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足”意思不同。
B.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则面朝北,故“北面”专指对人称臣。
C. 涓人,指中国古代掌管宫廷清洁洒扫事宜的人。亦泛指亲近的内侍。
D.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曾趁燕国内乱的时候攻打燕国,燕昭王想要为国为父报仇,但也深知燕国实力薄弱,无力复仇,于是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B. 郭隗认为国君的不同态度会招致不同的人。卑躬谦虚,勤奋好学,将招致有才能的人;态度粗暴,吼叫斥责则会招致奴隶、犯人。
C. 涓人不惜用五百金为君王买回千里马的马首,他这样做是为显示君王对千里马的重视,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
D. 燕昭王在国力强盛时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及三晋合谋讨伐齐国,获得大胜,燕军又单独追击齐军,掠夺了大量宝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 文中的燕昭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
(2)(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
14. 燕昭王是一个广纳贤才、谦逊有礼、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富有作为的国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服道致士”为并列短语,且“此……也”是判断句式,中间不断开,排除AC;
“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中的“之”是助词“的”,连接后面的中心语“贤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专指对人称臣”错误,卑下对尊长之位也可称为“北面”。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一年以后君王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错误。文中为“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不能期年”,不满一年。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冯”,凭借;“眄视”,目光斜视;“厮役之人”,驱使的奴仆。
(2)“诚”,确实;“致士”,招致人才;“见事”,被重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依据“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可概括为:广纳贤才、谦逊有礼。
依据“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于是照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可概括为: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依据“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室,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可概括为:富有作为。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有才能的人,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趁我国内乱的机会,突然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去报仇。然而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借几案,拄着手杖,目光斜视,随手指点,那么受人驱使的奴仆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天下的士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国君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你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花费五百金呢?’这个近侍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到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就来了三匹。(如果)现在大王确实想要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我(郭隗)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比我还贤能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赶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来讨伐齐国,齐国大败,齐缗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追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瑗尉南海
岑 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标题,交代了友人此次出行的目的地及原因。
B. “楼台重蜃气”的描写会让人联想到李白的“云生结海楼”。
C. 颔联虚实结合,写出了南海之地的荒蛮,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
D. 尾联“慎”字表现了诗人对友人劝诫,希望友人能够保持清廉的节操。
16. 请赏析颈联“暗”与“明”的妙处。
【答案】15. B 16. “暗”字描写海边夏雨气象极为阔大,“明”字描写岭上春花色彩鲜明,一“暗”一“明”,对比分明,充分展现了南海风景之美。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楼台重蜃气’的描写会让人联想到李白的‘云生结海楼’”说法错误。李白的“云生结海楼”写的是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而这里写的是边远之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写出了此地的荒凉。
故选 B 。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诗歌的颈联“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意思是大海昏暗三峰常下雨,岭上春花鲜艳五岭如春。写出了南海不同于内地的独特风光。“暗”突出南海当地雨势之大,让海面都变得昏暗,巍峨的三山都笼罩在大雨之中。将海边夏雨气象的宏大描述得非常生动。
而“明”字则是写岭上春花色彩鲜明,花开得如此绚烂,让山岭都显得明亮了。
“暗”和“明”是一对反义词,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个词,让大雨造成的昏暗与山花开放的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展现了南海风景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梦幻般的景象。
(2)《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子罕》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积士成山为比喻,形象地说明做事须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的道理。
【答案】 ①.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②.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③. 修我甲兵 ④. 与子偕行 ⑤. 譬如为山 ⑥. 未成一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宛转、甸、霰、偕、譬、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关注①,接受通过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引导并接纳网络文学发展。
然而,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恰恰也在这里。从过去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网络文学表面上以某种“自在”而“自为”的状态在发展,实则其内在逻辑不无矛盾。
一方面,网络文学以②的气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简直称得上是“网罗文学”。随便点开一个网络文学网站,题材类型应有尽有,作品分类混乱芜杂。有人或许会认为,分类标准的杂乱反映出兼容并包的心态,这正是网络文学生长壮大的根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学又始终表现出③的强烈冲动,以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他们发明了“传统网文”的概念,形成一套迥异于“传统文学”的评价方法。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材料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使用了仿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与日俱增 ②海纳百川 ③标新立异
19. 通过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吸纳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作协等,明确地表达了接纳并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意愿。
20. 构成:利用谐音仿和相类仿得到“网罗文学”。借助“罗”谐音“络”从“网络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方面归纳为“网罗文学”。表达效果:仿词修辞的运用,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网络文学包含之广,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语境指关注度越来越高,可用“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②处,语境形容气度,后句有“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可用“海纳百川”。海纳百川: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也指心胸宽广)
③处,语境“使自己区别于其他文学”强调与众不同,可用“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原义为表明自己新颖的义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后来也指故意提出新奇的见解,表示自己与众不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通过”是介词,“接受网络文学参与重要评奖”是其宾语,“通过”应放在句首;“引导并接纳”不合逻辑,应先“接纳”再“引导”。
二是成分残缺,“表达”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尾加上“的意愿”。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构成上,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罗”与“络”谐音,构成仿词,突出“网罗”之意,强化了“网罗文学”容纳广阔的题材、丰富的类型和多样的风格的特点。
表达效果上,“仿词”就是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此处用把网络文学称为“网罗文学”,突出了网络文学题材、类型、风格等广泛而丰富的特点,别具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为进一步优化新冠病毒检测策略,服务疫情防控的需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研究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① 。什么是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呢?
新冠病毒有4种结构蛋白,其中N蛋白是表达量最大的。个体感染新冠病毒后,N蛋白会出现在咽喉部。抗原检测就是检测N蛋白,② ,就可以间接反映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 )。抗原检测的特异性可以达到99%,而核酸检测的特异性能达到100%。特异性就是指检测结果为阳性,确实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③ ,再用核酸检测进一步确认即可。抗原检测的敏感性比核酸检测的敏感性要低,但如果是感染早期、病毒浓度较高时,通过抗原检测的方式,病毒就很容易被检测出来。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的不同点
B. 特异性和敏感性是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的不同点
C. 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的不同点在于敏感性和特异性
D. 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的不同点在于特异性和敏感性
【答案】21. ①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②是否检测到N蛋白 ③一旦抗原检测为阳性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后文写“什么是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呢?”,所以所填内容要引出“抗原检测”这一概念,可填: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第二空,前文写“新冠病毒有4种结构蛋白,其中N蛋白是表达量最大的”,又说“抗原检测就是检测N蛋白”,所以“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就看抗原检测是否检测到了N蛋白。所以这里可填:是否检测到N蛋白。
第三空,需要再用核酸检测进一步确认,说明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所以可填:一旦抗原检测为阳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语段的陈述对象是“抗原检测”,所以应将其放在首位,排除AB;
依据后文“抗原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可知,应先说特异性,再说敏感性,排除C。
故选D。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有的价值规范及符号象征,新时代中,文化的内涵日渐趋厚,而传统文化的现实却令人尴尬。就拿端午节来说,古人通过端午吃粽子、挂香包、喝黄酒、赛龙舟等方式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传递爱国情怀;而如今的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以外,好像它所传递的民族情怀已然淡漠。
材料二:
近年来,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字号品牌,如张小泉、德州扒鸡、五芳斋等老字号企业掀起上市潮。与此同时,早时就“出圈”的老字号却大不如前,全聚德在2020年上半年亏掉了前两年的利润之和,天津狗不理已从新三板摘牌。
材料三:
西藏在保护发扬唐卡艺术的同时,唐卡产业也做大做强。通过“非遗+产业”的方式,解锁了乡村振兴新路径。数据显示,西藏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目前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全区唐卡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中的三则材料紧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谈“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以外,好像它所传递的民族情怀已然淡漠”,由此看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我们的精神文化资源,就是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得重视传统节日的保护,唯此才能使其更好的传递民族精神,彰显民族气节。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传统节日和现实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材料二说明中华老字号要坚守的是核心技艺与匠心品质,要创新的是产品形式和营销理念,可以改变的是文化表现形式,不能改变的是文化底蕴。
材料三谈的是西藏唐卡产业通过“非遗+产业”的方式做大做强,厚重的非遗文化绘就藏地致富的新图景,从文化“遗产”变为增收“财产”,同时也拓展了文化内涵,锦上更添新花。
综合三则材料,就可以明确材料内涵: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本题的难点在于,三则材料并非都是同向性的,考生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联点,思考材料的时代性,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溯源。
因此,写作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先提出观点,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然后设置分论点,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二是让传统文化从观念和形式上与当代生活无缝连接;三是传承文化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论证时可采用典型例证和引证的方法。最后重申观点,强调延续文化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立意:
1.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2.传播形式服务于文化传承内核。
3.传承文化遗产要与现代经济模式衔接。
4.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双向赋能。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4页。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