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共6页。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寒假作业
1.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宣政院 C.台湾府 D.广州十三行
2.澶渊之盟签订后,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维持了百余年和平,这一北方民族是:
A.匈奴 B.契丹 C.党项 D.女真
3.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是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
A.事权的分割 B.皇权的削弱 C.地方权力过重 D.监察体系不完善
4.近代国画大师陈师曾在评价我国古代某绘画流派特征时说:“殊不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所贵乎艺术者,即在陶写性灵,发表个性与其感想。”下列作品的特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 B.
C. D.
5.《宋会要辑稿》中记载:“今后遇有将田产典卖,两家各赍 (ji意为带着)砧 (zhen)基簿 (即田产底帐、凭证)及契书赴县对行批凿 (意为检验确实),如不将两家簿对行批凿,虽有契砧干照,并不理为交易。”这主要说明宋代
A.土地交易的法制化 B.土地规模日益分散
C.政府规范土地买卖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6.《火龙经》三集六卷曰:“用竹五尺,去节、挂薄,前用木雕成龙头,后雕龙尾。其龙腹内装神机箭数枝……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水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唐朝的火药箭 B.宋朝的火球 C.元代的铜火铳 D.明朝火箭
7.下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据此可知,元代
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 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
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8.某学者指出,唐代的“安史之乱”,两京皆失,地方还能各自为战;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宋
A.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弱 B.冗兵导致中央财政困难
C.“强干弱枝”政策的影响 D.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弱化
9.宋代城市的市场以经营粮食、布帛、煤炭等日用品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主,奢侈品退居次要地位。这反映了宋代
A.农业主导地位削弱 B.中小城市大量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家庭手工业得到发展
10.936年,辽太宗在中央设置南北面官统治机构,南面官依唐朝制度统治汉人,杂用汉族土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律任用契丹贵族。这一做法客观上
A.推动了中央权力的集中 B.削弱了寒族贵族的势力
C.缓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契丹封建化的进程
11.北宋时期,政府改变了以往利用官府机构进行垄断性经营工商业的做法,而是将一些诸如粮食市场、副食品市场等逐步放开,甚至有些官署部门直接参与“分民之利”的工商业活动。由此可知,北宋时期
A.政府官员更热衷于经商 B.政府逐步调解营商环境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 D.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2.北宋初年,统治者在开封府、应天府、河南府和大名府都设立了都商税院,专门负责征收工商业税。南宋时,又在各州、府、县、镇增设征收商税的分支机构“都税务”。这反映出宋代
A.政府抑商政策趋于强化 B.政府治理体系因时而变
C.冗官问题进一步加剧 D.工商税负的比重日渐上升
13.下图反映的是从976-1223年两宋人口的有关统计,这主要反映出:
户口的增加:宋
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
《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A.两宋之际人口呈缓慢的增长趋势 B.北宋灭亡直接导致人口大幅下降
C.长期民族对立导致人口增长缓慢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14.据《元丰九域志》统计,宋元丰年间两淮共有市镇176个,且多集中在沿准、沿江和运河两岸,如蕲州蕲口镇、舒州皖口镇、真州瓜步镇、扬州瓜州镇,皆以货物集散转运而兴,成为江北沿江重镇,甚至比领辖它的州城还重要得多。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A.草市经济发展迅速 B.市镇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C.重本抑末政策松动 D.交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15.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 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16.元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管理广阔的疆土。
材料一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1)材料一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主要意图。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史料二 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
(1)史料一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2)史料二说明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2.B3.A4.B5.C6.D7.C8.C9.C10.C11.B12.B13.D14.D15.C
16.(1)创新:建立行省制度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原则:犬牙交错。
意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行政区依山川天险形成割据。
17.(1)宋代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北民南迁,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还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