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展开北京十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高三化学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Na-23 C-12 H-1 O-16
第一部分
一、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我国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淀粉的分子式为
B. 由等物质合成淀粉的过程涉及碳碳键的形成
C. 玉米等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将转化为淀粉
D. 该成就能为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A.淀粉分子式为(C6H10O5)n,A错误;
B.根据二氧化碳和淀粉的结构式可知,合成淀粉的过程涉及碳碳键的形成,B正确;
C.农作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C正确;
D.该成就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可以合成淀粉,D正确;
答案选A。
2. 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 的结构式:
B. 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
C. 由和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D. 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的结构为折线形,故结构式:,正确;
B.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正确;
C.为离子化合物,故其形成离子键的过程: ,C错误;
D.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质量数为15,故为,D正确;
故选C。
3. 下列方程式与所给事实不相符的是
A. 浓硝酸用棕色瓶保存:
B. 过量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C. 硫酸铵溶液显酸性:
D. 电解精炼铜的阳极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硝酸见光易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氧气和水,故用棕色瓶保存,A正确;
B.过量的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钠和水,改成离子反应正如B选项,B正确;
C.硫酸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生成一水合氨和氢离子,C正确;
D. 电解精炼铜的阳极反应是Cu-2e−=Cu2+,D错误;
故选D。
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酸性:
B. 与钠和水的反应相比,铍与水反应更容易
C. 与的分解温度相比,的分解温度更高
D. 判断非金属性,可通过向溶液通入的实验证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N>P>Si,因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NO3>H3PO4>H2SiO3,故A不符合题意;
B.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容易反应,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即Na比Mg金属性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即Mg比铍金属性强,从而得到金属性Na强于Be,因此钠和水比铍和水反应更容易,故B符合题意;
C.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稳定性越强,O的非金属性强于S,H2O比H2S稳定,H2O分解温度高于硫化氢,故C不符合题意;
D.向硫化钠溶液中通入氯气,发生Cl2+S2-=2Cl-+S,氯气的氧化性强于S,从而判断出非金属性Cl>S,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5. 某离子晶体的晶体结构中最小重复单元如图所示。A为阴离子,在正方体内,B为阳离子,分别在顶点和面心,则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
A. B2A B. B7A4 C. B4A7 D. BA2
【答案】D
【解析】
【分析】A位于晶胞的体内,共8个,B位于晶胞的顶点和面心,可利用均摊法计算.
【详解】因为A位于晶胞的体内,共8个,B位于晶胞的顶点和面心,晶胞中B的个数为 ,则B与A的离子个数为4:8=1:2,则化学式为BA2,
答案选D。
【点睛】解答该类题目注意组成粒子在晶胞的分布,注意均摊法的计算方法的应用即可。
6. 元素周期表中铬元素的数据见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24 Cr
铬
3d54s1
52.00
A. 铬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ⅥB族
B. 铬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是3d5 4s1
C. 铬原子第3能层有5个未成对电子
D. Cr的第一电离能小于K的第一电离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A.Cr的核电荷数为24,铬元素位于第四周期ⅥB族,故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铬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是3d5 4s1,故B正确;
C.铬原子第3能层电子排布为3s23p63d5,根据洪特规则,3d上的5个电子各占据一条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即铬原子第3能层有5个未成对电子,故C正确;
D.Cr和K是同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Cr的核电荷数为24,K的核电荷数为19,Cr对电子的束缚力强于K,所以Cr的第一电离能大于K的第一电离能,故D错误;
故选D。
7. 用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石墨烯和金刚石均含有个碳原子
B. 与水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C. 标准状况下,含有的电子数为
D. 的中,含有个中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石墨烯、金刚石都是C单质,石墨烯和金刚石均含有个碳原子,故A正确;
B.NO2和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HNO3+NO,与水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物质的量是1mol,含有的电子数为,故C正确;
D.含中子数为11-5=6,的中含有个中子,故D正确;
选B。
8. 室温下,将充满NO2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实验现象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NO2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B. 试管中剩余的无色气体是NO
C. 取试管中的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显红色,是因为NO2与H2O反应生成了酸
D. 向试管中再缓缓通入一定量的O2,最终试管中的气体变为红棕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进入试管约三分之二体积,表明NO2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A正确;
B.NO2和水发生如下反应:3NO2+H2O=2HNO3+NO,所以试管中剩余气体为NO,B正确;
C.紫色石蕊溶液显红色,表明溶液显酸性,从而表明NO2与H2O反应生成了酸,C正确;
D.试管中剩余气体为NO,通入一定量的O2,发生反应4NO+3O2+2H2O=4HNO3,NO气体转化为HNO3,所以试管中的液面上升,D错误;
故选D。
9. 在时,向水中通入,得到新制氯水,如下图所示。对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新制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溶解了
B. 新制氯水呈黄绿色,证明与能反应
C. 取出新制氯水,光照一段时间,溶液增大,漂白性减弱,原因是: ,
D. 取出新制氯水,加入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减小。说明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中混有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为黄绿色,新制氯水呈黄绿色,说明溶解了Cl2,故A正确;
B.新制氯水呈黄绿色,证明有分子,不能证明与能反应,故B错误;
C.氯气和水先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见光容易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故酸性变强,漂白性变弱,故C正确;
D.氯气在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减小,故可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中混有的,故D正确;
故选B。
10. 元素X、Y、Z和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R位于第四周期,X、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B. 电负性:R>Y
C. 0.033的溶液的pH约等于1 D. 还原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元素X、Y、Z和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R位于第四周期,X、Y、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设X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a+(a+2)+(a+3)=3a+5=17,a=4,则XYZR分别为碳、硫、氯、砷;
【详解】A.X为6号碳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故A错误;
B.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元素的电负性变强;同主族由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电负性减弱;电负性:R
D.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变强,则氧化性Cl2大于S,则对应离子的还原性硫离子大于氯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11. 已知X、Y、Z、W、M 均为短周期元素。25℃时,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浓度均为0.01mol/L)溶液的pH和原子半径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ZO3
B. 简单离子半径大小顺序:X>M
C. 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W>Y
D. X、Z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反应有白烟生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X、Y、Z、W、M均为常见的短周期主族元素,由常温下,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浓度均为 0.01mol/L)的pH,X的pH=2,为一元强酸,则为硝酸,X为N元素,Y的半径大于N,且酸性较硝酸弱,应为C元素;Z的原子半径大于C,Z的最高价含氧酸为一元强酸,则Z为Cl,W的原子半径大于Cl,且对应的酸的pH小于2,应为硫酸,W为S元素;M的原子半径最大,且0.01mol/L 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的pH为12,可知W为Na,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X、Y、Z、W、M分别为N、C、Cl、S、Na。
A. Z为Cl,最高化合价为+7价,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Z2O7,故A错误;
B. X、M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半径大小顺序:X>M,故B正确;
C. 非金属越强,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所以Cl>S>C,即Z>W>Y,故C正确;
D. X、Z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反应生成氯化铵,有白烟生成,故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实验中,锥形瓶内均能产生气体。试管内不能产生沉淀的是
A
B
C
D
试剂a
浓盐酸
浓H2SO4
浓氨水
稀H2SO4
试剂b
KMnO4
少量蔗糖
CaO
CaCO3粉末
试剂c
AgNO3
BaCl2
AlCl3
冷、浓氨盐水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产生氯气,氯气溶于水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硝酸银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A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氯化钡溶液中无沉淀生成,B符合题意;
C.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促进浓氨水分解产生氨气,氨气与氯化铝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C不符合题意;
D.稀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通入冷、浓氨盐水中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用图所示装置探究铜丝(下端卷成螺旋状)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
现象:试管①中液面上方有白雾,底部有灰白色固体。
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 浸溶液的棉团用于吸收多余的
B. 加热、将铜丝下端卷成螺旋状能提高的生成速率
C. ②中用石蕊溶液验证水溶液的酸性,③中用品红溶液验证的生成
D. 冷却后,将①中物质倒入盛有水的另一支试管,以确认的生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有毒污染空气,浸溶液棉团用于吸收多余的防止污染空气,故A正确;
B.将铜丝下端卷成螺旋状能增大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率,升温有利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因为二氧化硫溶解度较大,在实验过程中先通入品红验证二氧化硫生成,然后通入紫色石蕊溶液验证二氧化硫水溶液的酸性,故C错误;
D.冷却后,将①中物质(含大量浓硫酸)倒入盛有水的试管中进行稀释后观察溶液颜色,以确认硫酸铜的生成,故D正确;
故选C。
14. 电子工业用FeCl3溶液腐蚀绝缘板上的铜箔制造印制电路板。从酸性腐蚀废液回收铜及FeCl3固体的工艺流程如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已知:SOCl2+H2O=SO2↑+2HCl↑
A. 过程Ⅰ、Ⅱ、Ⅲ、Ⅴ中均有气体产生
B. 上述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有置换反应、化合反应
C. Ⅱ中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停止加入,向过滤所得溶液中加入H2O2溶液,可提高FeCl3产率
D. Ⅴ中用SOCl2而不采用直接加热脱水的方法,主要是避免FeCl3水解
【答案】A
【解析】
【分析】腐蚀废液含有氯化铁、氯化亚铁、氯化铜和酸,加入过量的铁粉,滤液中含有氯化亚铁,滤渣中含有铜和铁,加入盐酸后得到铜和含有氯化亚铁溶液2,加入双氧水后得到氯化铁溶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得到氯化铁晶体,加入SOCl2得到氯化铁,以此来解析;
【详解】A.过程Ⅰ中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Ⅱ中滤渣中的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Ⅲ中双氧水将氯化亚铁氧化为氯化铁没有产生气体、Ⅴ中与氯化铁晶体中的结晶水作用产生气体SOCl2+H2O=SO2↑+2HCl↑,A错误;
B.上述流程中发生的反应有置换反应如铁与盐酸反应、化合反应如氯化铁与铁的反应,B正确;
C.Ⅱ中加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停止加入,向过滤所得溶液加入H2O2溶液,将氯化亚铁氧化生成氯化铁,可提高氯化铁产率,C正确;
D.Ⅴ中用而不采用直接加热脱水的方法,因发生反应SOCl2+H2O=SO2↑+2HCl↑,抑制氯化铁水解,D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
15. 短周期元素X、Y的价电子数相同,且原子序数之比等于1:2;元素Z位于第四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
(1)Y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
(2)从分子极性等角度解释YX2易溶于水的原因:____。
(3)Y与X可形成YX。YX的空间结构为____(用文字描述),Y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是___杂化。
(4)配合物[Z(NH3)4]SO4中的配位数是____;氨分子能与Z的金属阳离子形成稳定离子,其原因是____。
(5)Y与Z所形成化合物晶体的晶胞如图所示,其晶胞边长为anm,摩尔质量为Mg•mol-1,密度为____g•cm-3(列式)。
【答案】(1)3s23p4
(2)相似相溶,与水反应
(3) ①. 三角锥形 ②. sp3
(4) ①. 4 ②. Z为Zn2+提供空轨道,NH3中N原子提供孤电子对
(5)
【解析】
【分析】短周期元素X、Y价电子数相同,价电子数相同的短周期元素的序数差为2或者8,且原子序数比等于1:2,所以元素X、Y分别为O、S;元素Z位于第四周期,其基态原子的内层轨道全部排满电子,则内层电子数=2+8+18=28,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所以该原子有30个电子,为Zn元素,据此分析解题。
【小问1详解】
S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4;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硫是极性分子,水是极性溶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易溶于水,二氧化硫易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小问3详解】
YX 为SO,其孤电子对数为 =1,根据杂化轨道理论,中心S原子为sp3杂化,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
【小问4详解】
配合物[Z(NH3)4]SO4中的配体为NH3,配位数是4;氨分子能与Z的金属阳离子形成稳定离子,其原因是Z为Zn2+提供空轨道,NH3中N原子提供孤电子对;
【小问5详解】
晶胞边长为anm,晶胞体积为V=a3=(a×10-7cm)3,1mol晶胞的质量m=4×Mg•mol-1,1mol晶胞含有NA个晶胞,所以晶胞密度为:= g•cm-3。
16. MnCO3是重要化工原料,由MnO2制备MnCO3一种工艺流程如图:
I.研磨MnO2,加水配成浊液。
II.MnO2浊液经还原、纯化、制备等过程,最终获得MnCO3固体。
资料:
①MnCO3不溶于水。该工艺条件下,MnO2与H2SO4不反应。
②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Fe(OH)3]=2.8×10-39、Ksp[Mn(OH)3]=2.0×10-13
(1)研磨MnO2的目的是____。
(2)加入铁粉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3)MnO2氧化Fe2+的反应如下:MnO2+4H++2Fe2+=Mn2++2Fe3++2H2O
①根据上述反应,还原MnO2所需的H+与Fe2+的物质的量比值应为2。而实际上加入的酸要少一些,请结合含铁产物解释原因____。
②取少量母液,滴加K3[Fe(CN)6]溶液,未产生蓝色沉淀,说明____。
(4)纯化向母液中滴加氨水调pH,除去残留的Fe3+。若母液中c(Mn2+)=1mol•L-1,使Fe3+恰好沉淀完全即溶液中c(Fe3+)=1×10-5mol•L-1,此时是否有Mn(OH)2沉淀生成?____(列式计算,已知≈6.5)。
(5)制备将Mn2+纯化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得到含MnCO3的浊液。将浊液过滤,洗涤沉淀,干燥后得到MnCO3固体。
①通过检验SO来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检验SO的操作是____。
②生成MnCO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答案】(1)增加固体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
(2)Fe+2Fe3+=3Fe2+
(3) ①. Fe3++3H2OFe(OH)3+3H+因为生成含铁的沉淀,导致c(OH-)下降,从而需要额外加的H+比理论值少 ②. 不含有Fe2+,Fe2+已全部转化为沉淀
(4)c(OH-)==6.5×10-12,Qc<Ksp无沉淀
(5) ①. 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没有洗净;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洗净 ②. Mn2++2HCO=MnCO3↓+CO2↑+H2O
【解析】
【分析】二氧化锰浊液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含有锰离子的母液:MnO2+4H++2Fe2+=Mn2++2Fe3++2H2O,再对母液进行纯化后锰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锰:Mn2++2HCO=MnCO3↓+CO2↑+H2O,据此回答。
【小问1详解】
研磨,变为粉末状,可以增大固体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答案为:增大固体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小问2详解】
加入铁粉除去FeSO4溶液中的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2Fe3+=3Fe2+;
【小问3详解】
依据反应流程可知,与溶液反应生成,在该条件下转化为,反应为:,产生了,所以还原所需的与的物质的量值比小于2;滴加溶液未产生蓝色沉淀,说明还原过程中的已全部转化为,母液中不含;
【小问4详解】
已知 ,故无沉淀生成;
【小问5详解】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操作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没有洗净;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洗净;
Mn2+纯化液与稍过量的NH4HCO3溶液混合可得到含MnCO3,离子方程式为Mn2++2HCO=MnCO3↓+CO2↑+H2O。
17. 合成NH3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一种合成NH3的流程示意如图。
相关数据如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与N2反应温度/℃
分解温度/℃
Mg
649
1090
>300
Mg3N2:>800
(1)固氮:
①固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②固氮的适宜温度范围是____。
a.500~600℃ b.700~800℃ c.900~1000℃
③检测固氮作用:向固氮后的产物中加水,____(填操作和现象),说明Mg能起到固氮作用。
(2)转氨:选用试剂a完成转化。
Ⅰ.选用H2O进行转化。发现从体系中分离出NH3较困难。
Ⅱ.选用HCl气体进行转化。发现能产生NH3,且产物MgCl2能直接循环利用。但NH3的收率较低,原因是____。
Ⅲ.选用NH4Cl固体进行转化。合成氨的过程如图:
①合成氨的总反应方程式是____。
②经实验研究,证实了Mg3N2中的氮元素在“转氨”过程中能转变为氨。
实验:将____(填化学式)两种物质混合,充分反应。
检测结果:经探测仪器检测,所得氨气中存在15NH3。
③测量Mg3N2转化率:取固体mgMg3N2和足量NH4Cl的混合物[n(Mg3N2):n(NH4Cl)≤1:6],混匀,充分反应。用cmol•L-1的H2SO4滴定生成的NH3,至滴定终点时消耗vmLH2SO4。Mg3N2的转化率为____。(Mg3N2摩尔质量为100g•mol-1)
【答案】(1) ①. 3Mg(熔融)+N2Mg3N2 ②. b ③.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试纸变蓝,说明有氨气生产
(2) ①. NH3+HCl=NH4Cl ②. 2N2+6H2O4NH3+3O2 ③. Mg315N2、NH4Cl ④.
【解析】
【分析】电解熔融的MgCl2生成Cl2和熔融的Mg,熔融的Mg和N2发生固氮反应生成Mg3N2,Mg3N2与合适的试剂a反应生成NH3,据此解答。
【小问1详解】
固氮过程为Mg和N2的反应生成氮化镁,方程式为3Mg(熔融)+N2Mg3N2;结合图表数据可知,应让反应发生,且生成物不分解,故反应的合适温度为700~800℃;Mg3N2和水反应生成氨气和氢氧化镁,检验氨气的生成即可,操作和现象为向固氮后的产物中加水,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试纸变蓝,说明有氨气生成;
【小问2详解】
Ⅱ.氨气和HCl反应生成氯化铵,反应为NH3+HCl=NH4Cl,导致NH3的收率较低;
①结合反应过程,固氮的总反应为2N2+6H2O4NH3+3O2;
②经实验研究,证实了Mg3N2中的氮元素在“转氨”过程中能转变为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可以将Mg315N2和NH4Cl两种物质混合,充分反应;
③用cmol/L的H2SO4滴定生成的NH3,至滴定终点时消耗vmLH2SO4,根据2NH3~H2SO4,n(NH3)=2×10-3×cVmol,结合方程式Mg3N2+6NH4Cl=3MgCl2+8NH3可知,反应的Mg3N2物质的量为×2×10-3×cVmol =2.5×10-4×cVmol, Mg3N2的转化率为。
18. 有机物Q是一种抗血栓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ⅰ.+H2O(、、代表烃基或H)
ⅱ.
(1)A和J均属于芳香化合物,J中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
(2)A→B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
(3)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X的分子式为,G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可用新制的检验X中的官能团
b.反应①除了生成L外,还生成
c.反应③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6)N是L的同分异构体,写出符合下列条件的所有N的结构简式(不考虑立体异构)_______。
ⅰ.含有苯环,且苯环上只有1个取代基
ⅱ.1molN与足量溶液反应产生2mol气体
(7)反应②的过程如下:
L→中间体的过程会产生高分子副产物,写出高分子的结构简式_______。
【答案】(1)羟基、羧基
(2)取代反应 (3):+NaOH+NaCl
(4) (5)bc
(6),, (7)
【解析】
【分析】物质A也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结合A的分子式可知,A的结构简式为,A和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根据G的结构简式可知,发生甲基的对位取代反应,所以B为,由反应条件、分子式可知,B中甲基.上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生成D为,F与X发生信息i中反应生成G,结合有机物分子式可知,D发生卤代烃水解反应生成E,E发生醇的催化氧化生成F,故E为,F为,则X为,L发生信息ii中取代反应生成M为,结合Q的结构简式推知G为,J为芳香族化合物,由L的结构简式,可知J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K,K中酚羟基与乙酸酐发生取代反应生成J,推知J为,K为,以此解题。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J为,其中含有的官能团是羟基、羧基;
【小问2详解】
A→B是甲苯的硝化反应,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小问3详解】
D→E为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NaOH+NaCl;
【小问4详解】
由分析可知G为;
【小问5详解】
a.X中不含有醛基,不能用新制的检验X中的官能团,a错误;
b.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反应①除了生成L外,还生成,b正确;
c.反应③属于加成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c正确;
故选bc;
【小问6详解】
N是L的同分异构体,且符号条件,ⅰ.含有苯环,且苯环上只有1个取代基;ⅱ.1molN与足量溶液反应产生2mol气体,说明含有2个羧基,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为,,;
【小问7详解】
反应②的过程可知,形成的中间体为,形成中间体的过程理解先加成、再脱去1分子CH3OH,L→中间体的过程会产生高分子副产物为。
19. 探究一定浓度与卤素离子(、、)的反应。实验如下:
(1)a.用酸化的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
b.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白雾,无变化。白雾中含有___________。
(2)用溶液检验iii中气体,产生黑色沉淀,该气体是___________。
(3)检验ii中产物:
Ⅰ.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测棕红色气体,试纸变蓝,说明含。
Ⅱ.取ii中部分溶液,用萃取。层显棕红色,水层(溶液)无色。证实溶液中含,过程如下:
①白色沉淀1的成分是___________。
②生成黄色沉淀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已知:(、、)。探究ii中溶液存在、的原因:将ii中溶液用水稀释,溶液明显褪色,推测褪色原因:
a. 与发生了反应。
b.加水稀释导致溶液颜色变浅。
c.与在溶液中发生了反应。
①资料: ,判断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主要原因。
②实验证实不是主要原因,所用试剂和现象是___________。
可选试剂:溶液、、溶液
③原因成立。稀释前溶液未明显褪色,稀释后明显褪色,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
(5)实验表明,一定浓度能氧化、,不能氧化,从原子结构角度说明___________。
【答案】(1)HCl (2)H2S
(3) ①. 硫酸钡和亚硫酸钡 ②. SO2+2S2-+4H+=3S↓+2H2O
(4) ①. 不是 ②. ,层显示棕红色 ③. 降低硫酸浓度,减小其氧化性
(5)氯原子半径小,氯元素非金属性质强,其阴离子还原性弱
【解析】
【分析】卤素离子有还原性,一定浓度的硫酸有氧化性,但是不同的卤离子的还原性的强弱不同,通过本实验验证了不同的卤素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并对不同的产物进行了验证,以此解题。
【小问1详解】
用溶液检验白雾,产生白色沉淀,则白雾中可能含有Cl2,HCl,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无变化,则白雾中没有Cl2,因为Cl2+2I-=I2+2Cl-,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小问2详解】
因为用CuSO4检验会产生CuS沉淀,则白雾中含有-2价的S,因为产生紫色固体(I2),即硫酸和碘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碘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则硫元素化合价由+6价降到-2价,所以气体可能是H2S;
【小问3详解】
①溶液A应该有硫酸根离子,可能有二氧化硫,故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钡后产生的白色沉淀1中应该是硫酸钡和亚硫酸钡,再加入硫酸后,形成的溶液2中应该含有二氧化硫或者亚硫酸,这样加入硫化钠后才能生成黄色沉淀3,同时也证明了溶液A中含有二氧化硫;
②黄色沉淀3是硫单质,这是-2价硫和+4价硫归中反应后生成的,其离子方程式是SO2+2S2-+4H+=3S↓+2H2O;
【小问4详解】
①反应 常数比较小,则反应不易发生,故a不是主要原因;
②溴和水的反应是可逆反应,若b是主要原因,则溶液中存在溴单质,这时加入萃取,层显示棕红色;
③稀释前硫酸浓度较大,通过本实验可以知道,这个浓度的硫酸可以氧化溴离子变成溴单质,故答案为:降低硫酸浓度,减小其氧化性;
【小问5详解】
非金属性越强,其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答案为:氯原子半径小,氯元素非金属性质强,其阴离子还原性弱。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不得使用任何涂改工具,常用的除甲醛试剂有,石墨炔是一类新型碳材料,向碘水中加入KI溶液,发生反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统练7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结构与性质,有机推断题,实验题,工业流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十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第十四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结构与性质,有机推断题,实验题,原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