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枣庄三中高一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模拟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珠。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度,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在中国社会,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
B.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但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以看到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
C.中国乡村里,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D.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是乡村振兴的一件重要举措。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村落规模较小,也没有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可以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
B.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个村庄消失,这是被动的合村并居和自然的城市化进程的结果。
C.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过分关注合村并居中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是得不偿失的。
D.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下列不可以视为“合村并居”积极有效举措的一项是( )(3分)
A.陕西安康谭坝借助发展民宿的契机,对村子里的老房子进行保护性的改造。
B.云南山歌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传承于古时最底层老百姓的生活,不够高雅,可以取缔。
C.对于那些因合并而消失的村子,可以帮其编写村史村志,有条件的可以建村史馆。
D.对于农村现存的无人居住的老旧危房,为了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其倒塌给周围村民带来危险,可以一律拆除。
4.材料一第一段主要采用对比论证,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近日,某市就合村并居如何开展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结合材料给出几条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相遇
冷江
入秋后的秋浦河,水瘦山寒。石郡太守崔中琪心里一直牵挂着秀山书院,恨不得连夜赶出最后一版文选的审定稿,因为那是太子最后的心愿。
五年前,太子第一次来石城,崔中琪亲率文武官员和地方名流出城迎接。太子远远就从马车上下来,健步走向人群。他身材并不高大,微微有些发胖。虽然旅途疲惫,但神采飞扬。崔中琪见惯了达官显贵,接下来的一幕让他不可思议。只见太子并没有立即过来接见文武官员,而是直接走到路两边跪伏的百姓面前,大声说:“石城的父老乡亲们,父王将石郡封赐于我,实乃我昭明之幸也。我定当与诸位同甘共苦,不负大家期待。”
进城后,崔中琪安排了丝竹管乐和美酒佳肴。然而太子微微一笑说:“丝竹无颜色,山水有清音。明日你们随我去秀山射猎,去玉镜潭垂钓,自食其力,岂不乐哉?”
次日,崔中琪陪太子登秀山,太子射猎了一只野兔;又垂钓玉镜潭,第一钩就钓上来一尾活蹦乱跳的鳜鱼。当即命人在秋浦河边结灶烹调,野兔之鲜,鳜鱼之肥,令太子赞不绝口。他指着一汪清澈的河水赞叹道:“此真乃贵池也。”从此,秋浦更名为贵池。
三年前,江南大旱,烈日炙烤着山川大地,庄稼一片焦枯。崔中琪下乡察访,发现灾情令人心惊,全县民众十室九空。崔中琪连夜撰写公文,命人火速送往京城。全郡百姓翘首企盼。然而,各方传来的消息,雪上加霜。众多朝廷官员认为,江南旱情,并无地方官上报的那般严重。地方官习惯了夸大其词,无非是套取朝廷税费。半个月过去了,没有消息;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崔中琪夜不能寐、心急如焚。若朝廷不能尽速出台赈济之策,江南十八县百姓将民不聊生。苦思冥想后,决定铤而走险:修书一封,派心腹之人连夜赶往京城。
送出信后,崔中琪长嘘了一口气。他对这封信送出的后果十分清楚,可是只要有一分希望,他也愿意冒死去做。十五年前自己进士及第,被任命到石郡为官时,他就发誓,要与石郡百姓共患难。可地方官私自与亲王通信,那是大罪甚至是死罪!但从五年前,太子首次巡视时的言行来衡量,他又觉得值得赌一把,输了无非是罪己一人,而倘若赢了,则是救全郡百姓,功在千秋。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将遗书封好,交给僚属,一旦遭遇不测,让其将遗书送往远在数千里之遥的关中老家。
崔中琪几乎每天都要到城北门眺望,看有无塘报送至。接连数日,烈日如常,身边众多官员和幕僚多次相劝,可他心里的希望之火始终不灭。第七天,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大喜,忙命人备马,出城迎候。
前方烟尘滚滚,十余骑飞奔而来,他用力眨了眨自己的双眼,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十余骑的最前面一匹高大的红鬃马上之人,不正是昭明太子吗?崔中琪连忙下马,匍匐于地,叩拜道:“下官崔中琪罪该万死。”
昭明太子满脸疲惫,摆了摆手,让崔中琪上马,一行人未及休息,就赶往周边田庄查看灾情。次日,太子令崔中琪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全郡男女老少无不泪流。那次大旱,江南十八县普受重灾,多县百姓外出乞讨。唯有石郡无一人饿死,无一人外出逃难。
两年前,太子广邀江南各地大儒名流,齐聚池州。他要在这青山秀水之间,组织编撰一部古今罕见的文章选粹,以教化国人,传承千古。崔中琪受命领衔赞画。太子终日参与其中,劳累过度,身体常有病痛。崔中琪苦劝不止,最后还是皇上圣谕,太子才于秋凉时离开石郡返回京城。不想,这一别后,太子病情日益加重。崔中琪焦虑难安。
这日,他在府衙中审校完最后一篇文选,令人封存文档,立即赶赴京城送太子殿下裁断。忽有快马来报,说太子殿下一行已至城东十里之内。崔中琪忙率众官员往城东迎接。满城百姓也纷纷赶来,成千上万的百姓挤满了城东官道。半个时辰过去了,迟迟不见太子的车队和马队,崔中琪隐感到了一丝不安。一个时辰过后,看见了前方缓缓而来的车队和马队。
崔中琪急忙抢上前去,跪伏于地:“石郡太守崔中琪率文武官员和全城百姓迎候太子殿下。”马车珠帘低垂,没有回应。崔中琪斗胆上前揭开珠帘,车内只有太子当年来视察时所着衣冠。队伍中一名官员,来到崔中琪身前下马扶起崔中琪,哑着嗓子道:“崔大人请起,太子殿下已于三日前薨了!临去世前留有口谕一封,要我等亲自送来。”
来人大声宣谕道:“太子殿下口谕,石郡乃江南福地,幸蒙父皇恩赐,又赖全郡百姓厚爱,上下官员齐心,方能有今日之福祉。我昭明无以为报,送来衣冠,葬于山水之间。望我去后,诸位仍能一如从前,勤俭立业,心系百姓,我当含笑九泉矣。”
次年春天,崔中琪撒手人寰。他们共同编撰的文选经皇上恩准,命名为《昭明文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去秀山射猎,去玉镜潭垂钓,是为了以自身实际行动垂范官员,希望大家都能自食其力,不以剥削民脂民膏而自肥。
B.崔中琪敢于一“赌”,外因是石郡灾情太重,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内因是他急百姓之所急的责任感和对太子为人的信任。
C.太子送来衣冠葬于石郡山水之间,主要是为了感谢父皇恩赐,感谢全郡百姓厚爱与上下官员齐心,激励诸位官员勤政爱民。
D.“崔中琪忙率众官员往城东迎接。满城百姓也纷纷赶来,成千上万的百姓挤满了城东官道”,彰显了“爱民者民恒爱之”的主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秋后的秋浦河,水瘦山寒”这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瘦”字运用拟人写水,也烘托出了主人公的心境。
B.太子“身材并不高大,微微有些发胖”,其貌不扬的外表恰恰使他健步的姿态、飞扬的神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小说在救灾情节中设计了两次延迟,一是写公文给朝廷没有回复,一是写信给太子迟迟没有回复,都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D.历史小说主要人物、事件应有历史根据,所以昭明太子、崔中琪、编文选、钓鱼、救灾、葬衣冠等都必须是真实的。
8.崔中琪等官员和百姓最后并未和太子相遇,本文却以“最后的相遇”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小说以崔中琪的视角塑造太子形象,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锌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娘娘,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凡吾所陈,皆自谓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远乎。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①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②而骄也。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剽而不留:轻浮没有根柢。②偃蹇:骄傲不恭。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C.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D.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即辞赋,汉代刘向集屈原等所作的赋为楚辞。
B.士大夫,古代中国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
C.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
D.经传,经,是指儒家经典;传,指人物传记。
1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文和韩文都对唐代士大夫之族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世风进行了批判。
B.面对世人对“好为人师”的指责,韩愈表现得勇敢而柳宗元则显得顾虑重重。
C.韩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多种方法,论证了“行古道”的重要性。
D.柳宗元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说明自己不敢为师的社会原因,生动形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4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分)
14.柳宗元对写文章有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①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的开头体现了作者流落他乡时的感伤,所以他只能用高声吟咏楚辞来庆祝端午节。
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与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
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
16.“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________________”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一起向未来!”冰雪之约,中国之邀。2022年2月4日夜晚,北京上空升腾起_______的焰火,举世瞩目的第24届冬季奥运会开幕。今天,在14年前曾震撼过世界的巨大的鸟巢中,以科技的力量正在打造再次震撼世界的一场奥运盛宴。( )。这次盛会,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_______,感受着强烈的“由历史向未来”的内心激荡。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冰球击碎整块冰立方,出现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这一行为过程被定义为“破冰”,寓意打破隔阂、化解矛盾、走近对方、互相理解,象征中国坚守_______的原则。春寒料峭的时节,“冰墩墩、雪融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友好形象。中国将成功举办一届令人_______的冬奥盛会。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五颜六色 融会贯通 和而不同 叹为观止
B.绚丽夺目 融会贯通 求同存异 击节赞赏
C.绚丽夺目 水乳交融 求同存异 叹为观止
D.五颜六色 水乳交融 和而不同 击节赞赏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这次运动盛会、文化盛会中集中迸发
B.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这次文化盛会、运动盛会中集中迸发
C.这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集中迸发的文化盛会、运动盛会
D.这是中国智慧、中国力量集中迸发的运动盛会、文化盛会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巨大的鸟巢,这个14年前曾震撼过世界的地方,以科技的力量正在打造再次震撼世界的一场奥运盛宴。
B.今天,在这个14年前曾震撼过世界的巨大的鸟巢中,科技的力量正在打造一场再次震撼世界的奥运盛宴。
C.今天,巨大的鸟巢,这个14年前曾震撼过世界的地方,以科技的力量正在打造一场再次震撼世界的奥运盛宴。
D.今天,在这个14年前曾震撼过世界的巨大的鸟巢中,科技的力量正在打造再次震撼世界的一场奥运盛宴。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紧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影《流浪地球》主要讲的是地球经过木星时摆脱木星引力,重新踏上流浪征途的故事。实际上在同名小说《流浪地球》中,地球经过木星的过程有惊无险,只是电影将这一情节夸大而已。那么,地球要“流浪”,__________________?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为了让地球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快速度,使其脱离太阳系。
引力弹弓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场来给太空探测船加速,将它甩向下一个目标,也就是把行星当作“引力助推器”。木星就是太阳系中一个优良的加速器,__________________,在现实中更是如此。人类向外太阳系发射的数十件航天器中,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旅行者一号”“先驱者号”“新视野号”探测器等等。
22.把下面的四句话改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以增减词语。
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病毒性肺炎。
②它的临床主要特征: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
③它的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和接触性传播。
④它会出现人传人的情况。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今天,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承认或不承认,我们都已进入或者说“被进入”了一个快时代。“抖音极速版”“百度极速版”“今日头条极速版”都冠上了“极速”,“极速”已然成了今天生活的一个标签。
(2)抗疫中的“中国速度”:1个小时,武汉天河机场完成20余吨医用物资装卸交付;1天时间,1500万余口罩加急生产;6天时间,50余支医疗队伍6000多名医疗队员集结武汉;10天时间,7000多人决战,武汉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
(3)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枣庄三中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语文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枣庄三中高二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试题语文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枣庄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枣庄三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枣庄三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枣庄三中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