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8-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8581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8-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8581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8-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8581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8-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8-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8-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物圈(含解析)
一、单选题
1.(2022·广东·高考真题)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a、c是生产者 B.b、e是肉食动物
C.c、f是杂食动物 D.d、f是植食动物
2.(2022·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3.(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采用原位治理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应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生态浮床植物可吸收水体营养和富集重金属
B.为了增加溶解氧,可以采取曝气、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
C.重建食物链时放养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摄食浮游动、植物
D.人为操纵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和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4.(2021·广东·统考高考真题)“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态系统 D.农业生态系统
5.(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6.(2021·海南·高考真题)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7.(2020·江苏·统考高考真题)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8.(2020·浙江·高考真题)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多
B.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同种生物的总和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是相同的
9.(2018·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0.(2019·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植物种类
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
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
浮水植物a
22.30
1.70
浮水植物b
8.51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
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
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
11.(2018·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12.(2019·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B.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
C.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D.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
13.(2018·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
14.(2018·上海·高考真题)(2008年上海生物,18)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
A. B.
C. D.
15.(2018·上海·高考真题)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 B.
C.甲→乙→丙→丁 D.
二、多选题
16.(2022·江苏·统考高考真题)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
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
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17.(2020·江苏·统考高考真题)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三、综合题
18.(2022·广东·高考真题)研究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中国南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先制备富集培养基,然后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灭菌,冷却后再接入沉积物样品,28℃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培养物,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据图分析,拟杆菌新菌株在以________________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研究发现,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降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深海冷泉环境特殊,推测此环境下生存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除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其特性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
19.(2022·浙江·统考高考真题)玉米是我国广泛栽培的禾本科农作物,其生长过程常伴生多种杂草(其中有些是禾本科植物),杂草与玉米竞争水、肥和生长空间。回答下列问题:
(1)从种群分布型的角度考虑,栽培玉米时应遵循____________、合理密植的原则,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____________。
(2)某个以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条食物链:①玉米→野猪→豺;②玉米→玉米蝗→乌鸫→蝮蛇→鹰。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___________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___________。(A.可利用太阳能 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 C.总初级生产量 D.净初级生产量)
(3)玉米栽培过程需除草,常用除草方法有物理除草、化学除草和生物除草等。实际操作时,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___________。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___________被淘汰。
(4)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___________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如生产沼气等,客观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助于我国提前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20.(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_______;肉食动物1的数量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2)如果②、③、④代表能量流动过程,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___________。
(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
21.(2021·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北大西洋沿岸某水域生活着多种海藻和以藻类为食的一种水虱,以及水虱的天敌隆头鱼。柏桉藻在上世纪末被引入,目前已在该水域广泛分布,数量巨大,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探究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系列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柏桉藻属于_________。
(2)用三组水箱模拟该水域的环境。水箱中均放入柏桉藻和甲、乙、丙3种本地藻各0.5克,用纱网分区(见图1);三组水箱中分别放入0、4、8只水虱/箱。10天后对海藻称重,结果如图2,同时记录水虱的分布。
①图2结果说明水虱对本地藻有更强的取食作用,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_________。
②水虱分布情况记录结果显示,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__________。
(3)为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在盛有等量海水的水箱中分别放入相应的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如图3(甲、乙、丙为上述本地藻)。
该实验的对照组放入的有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若隆头鱼吞食水虱时误吞柏桉藻,会将两者吐出。请综合上述研究结果,阐明柏桉藻成功入侵的原因________。
22.(2021·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原产于北美的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竞争力强的特性,近年来在我国某地大肆扩散,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了某草本群落,会经历定居→扩张→占据优势等阶段,当它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群的分布型更接近_________。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_________(填“开花前”或“开花后”)。
上述处理方法改变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组成格局,同时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________。
(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_______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某种鸟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其原因是_________。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其原因是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________的部分较多。
(3)加拿大一枝黄花虽存在危害,但可以运用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技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加以利用。
23.(2021·海南·高考真题)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____________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___________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____________。
(3)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____________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
24.(2021·重庆·高考真题)“瓦尔迪兹”油轮意外失事泄漏大量原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受到威胁。为探究油污染对海獭的影响,生态学家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有以下发现:
Ⅰ.随着时间推移,原油污染区大部分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该区域和毗邻的非污染区海獭种群均在持续减少。
Ⅱ.原常以海豹为食的虎鲸,现大量捕食海獭。
Ⅲ.过度捕捞鲑鱼,造成以鲑鱼为食的海豹数量锐减。
Ⅳ.海獭的食物海胆数量增加,而海胆的食物大型藻数量锐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发现可知,原油泄漏______(填“是”或“不是”)引起海獭数量持续减少的直接原因。
(2)上述材料中,虎鲸至少属于食物链(网)中的第______营养级;食物链顶端的虎鲸种群数量最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不停止过度捕捞,多年后该海域生态系统可能出现的结果有__________(填号)
①虎鲸的生存受到威胁
②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降
③该生态系统结构变得简单
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4)结合本研究,你认为我国2021年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5.(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___________。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________。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______________。
26.(2020·山东·统考高考真题)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
取样深度(cm)
农业模式
生物组分(类)
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
0-10
常规农业
15
1.06
有机农业
19
1.23
无公害农业
17
1.10
10-20
常规农业
13
1.00
有机农业
18
1.11
无公害农业
16
1.07
(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_________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__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_。
(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27.(2020·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北极圈附近的A群岛由众多生态环境相似的岛屿组成,是许多海鸟的栖息地。一百多年以前,北极狐被引入到一些岛屿上定居。几十年后发现,无北极狐岛(W岛)的植物群落无明显变化,而有北极狐岛(Y岛)上较高的草本植物明显减少,苔藓增加。为分析北极狐的引入是否导致植物群落的变化,生态学家进行了相关研究。
(1)Y岛的生态系统由岛上所有的生物与__________共同组成,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__________者。
(2)研究者调查了若干Y岛和W岛的海鸟密度,统计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Y岛上的海鸟密度比W岛__________。
(3)进一步调查发现,Y岛上单位面积的植物干重及土壤氮、磷含量均低于W岛。研究者选择Y岛上的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施肥实验证明了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所致。支持此结论的实验结果应为______________。
(4)综所述,请将下列选项排序以解释北极狐的引入导致的植物群落变化。
A.岛屿土壤肥力降低 B.北极狐捕食海鸟
C.土壤中的鸟粪减少D.海鸟数量减少
北极狐引入并定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群落变化
28.(2020·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某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以森林群落为主体,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_____,因而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该森林群落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外貌变化,即群落的_____明显,这也是群落_____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大气的含量通常存在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这与植物的_____直接相关。可在大气圈和_____的界面上进行交换而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______通过作用而重返大气。
(3)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9.(2019·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
(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
(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
30.(2019·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31.(2018·全国·校联考高考真题)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分解者通过__________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2.(2018·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____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3-,通常植物根系对NO3-的吸收是通过_______运输完成的。
33.(2018·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4.(2019·海南·统考高考真题)回答下列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大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当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应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5.(2019·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等生物。
回答下列问题:
(1)捕食食物链反映了各种生物之间__________的关系。食物链数量的改变与生态系统内生物__________的变化相关,并能影响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
(2)分别测定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可以分析能量在__________之间的流动情况。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__________的能量两大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其主要原因是恒温动物__________。
36.(2018·上海·高考真题)下图中甲图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该生态系统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________。
(2)请根据甲图中的生态系统,写出乙图中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的所有生物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所示。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死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细菌数量增加,通过甲图的______________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_____________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
(5)上述事实说明,人类活动会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减少,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______,___容易受到破坏。
参考答案:
1.C
【分析】分析题图,a、b是生产者,c和f是最高营养级。
【详解】A、a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c能捕食b等,属于消费者,A错误;
B、b在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
C、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确;
D、d是植食动物,但由C选项解析可知,f属于杂食动物,D错误。
故选C。
2.D
【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详解】A、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A正确;
B、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B正确;
C、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正确;
D、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故选D。
3.A
【分析】生态浮床是指是人工浮岛的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通过吸收水中的N、P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植物根系与浮床基质对污染物质的吸附、过滤和沉淀作用,以及水中微生物的生化降解作用,使水中的过剩营养物质大幅度地减少,抑制水中浮游藻类的过量繁殖,使水体变清澈;同时植物的分泌物能大量降解有机污染物,可以加速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此外,由于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又使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以加强。这种协同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可以输送氧气至根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上,从而为微生物创造了得以大量繁殖的微环境。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作用,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进行分解,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水质。此外,植物还起富集水中重金属的作用。
【详解】A、根据生态浮床的原理可知,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吸收水中的N、P等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此外,植物还起富集水中重金属的作用,A正确;
B、采取曝气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但是投放高效功能性菌剂及其促生剂等措施会导致耗氧量增加,B错误;
C、蚌、螺等底栖动物作为初级消费者,主要摄食有机碎屑和藻类等,有效降低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含量,C错误;
D、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调整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有利于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A。
4.C
【分析】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
故选C。
5.B
【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点睛】
6.C
【分析】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潜在价值是指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详解】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个体,故“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A正确;
B、一般而言,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错误;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对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C。
7.C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C。
8.B
【分析】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类生物和处于不同营养级层次上的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所有绿色植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一般来说,营养级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
【详解】A、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每传递一次损失一大半,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A错误;
B、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所以属于生产者营养级,B正确;
C、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生物,C错误;
D、能量从植物到植食动物或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一般只有约10%,不同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 即使在同一条食物链中, 不同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也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B。
9.B
【详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能用于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0.C
【分析】由图可知,植物a单位水体面积氮的吸收量最大,植物c单位水体面积P的吸收量最大,a、b、c均为生产者。
【详解】三种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生物的种类有所增加,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和食物链的数目,而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11.D
【分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后,分解者的有氧呼吸增强,所以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故选D。
【点睛】要能据图判断出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再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作出准确判断。
12.C
【分析】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自然条件下,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详解】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A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不一定是倒置,例如在英吉利海峡,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但其数量大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B错误;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如果大气圈的CO2发生局部短缺,水圈溶解态的CO2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同样,如果水圈里的碳酸氢根离子被植物光合作用耗尽,也能及时从大气圈中得到补充,C正确;虽然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但其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的:1、若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金字塔的现象。2、生物量金字塔也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如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繁殖快,可以整个被浮游动物吞食和消化,被迅速地转化为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
13.D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并逐级递减;一些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可沿着食物链富集。
【详解】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腐生食物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链为主,B错误;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组成,不包含分解者,C错误;一些重金属离子或者不被降解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在生物体内不断转移与富集,称为生物富集作用,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组成、作用、食物链(网)能量的营养级、生物的富集作用等知识点掌握情况,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学生答题要细心。
14.A
【详解】 蓝藻为原核生物,同时属于生产者;腐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同时也是分解者;生产者绝大多数是绿色植物,也有少部分是单细胞生物和原核生物,综合所述,可知A项正确。
15.A
【详解】试题分析: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最多。据图可知,甲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多,乙和丙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差不多,丁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少。所以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营养结构的相关内容.关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6.BC
【分析】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陆生群落、水生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光照、温度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2、水平结构: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不同,即空间的非均一性,使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形成了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
【详解】A、植物的分层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因此水生生物群落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光的穿透性(光照强度)、温度、氧气,A错误;
B、自养型生物需要利用光合成有机物,因此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的作用是分解动植物遗体的残骸,水生生物的遗体残骸会遗落在水体底部,因此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B正确;
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C正确;
D、湖泊发生的初生演替过程会经历水生植物阶段、湿生植物阶段、和陆生植物阶段,D错误。
故选BC。
17.BD
【分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②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③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④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⑤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A、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不一定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为生产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植物获得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C错误;
D、分析图示可知,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和含水量等,D正确。
故选BD。
18.(1) 高压蒸汽灭菌 平板划线 纤维素
(2)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
(3)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4) 耐低温
【分析】进行微生物纯种培养物时,人们需要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培养基;还需要防止杂菌污染,无菌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常用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详解】(1)培养基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单个微生物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得到单菌落,从而获得纯净培养物。分析图12可知,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最多,可推知拟杆菌新菌株在以纤维素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深海冷泉中可能存在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故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可能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
(3)拟杆菌为异养生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4)深海冷泉温度较低,故生活在其中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应具有耐低温的特性,才能高效降解多糖,保证拟杆菌的正常生命活动所需。
19.(1) 均匀分布 凸型
(2) 传递效率 B
(3) 辨别玉米和杂草 缺少光照
(4)途径
【分析】1、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均匀分布指的是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集群分布指的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
2、种群的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凸形):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类型Ⅱ(对角线形):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类型Ⅲ(凹形):低龄死亡率高。
【详解】(1)为使每个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照,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栽培玉米时应遵循均匀分布。栽培的玉米个体生长基本同步,但达到某一年龄后,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种群存活曲线更接近类型Ⅰ(凸形)。
(2)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由于能量传递效率的不同导致两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不同。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生物除草,即利用昆虫、禽畜、病原微生物和竞争力强的置换植物及其代谢产物防除杂草,幼苗期一般不优先采用生物除草,其理由是抑(食)草生物不能辨别玉米和杂草。当玉米植株长到足够高时,很多杂草因缺少光照被淘汰。
(4)研究能量流动规律有利于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玉米秸秆自然分解,所含的能量最终流向大气圈,我们可以改变能量流动的途径获得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分布、种群存活曲线、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 分解者 不一定
(2)1%~4%
(3) 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满足光合作用对CO2需求,减少无氧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特点: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②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1)
据题意可知,A能将遗体、粪便、碎屑等中的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返还回无机环境,因此A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因此肉食性动物1的数量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2)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②表示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③表示肉食动物1的同化量,是②的10%-20%,④表示肉食动物2的同化量,是③的10%-20%,因此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1%~4%。
(3)
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提高棉花产量,针对途径②,可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针对途径⑦,可合理密植, 改善通风条件,满足光合作用对CO2需求,减少无氧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从而可以增强光合作用。
21.(1)生产者
(2) 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选择性/偏好性
(3)隆头鱼和水虱
(4)因柏桉藻含有令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能为水虱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水虱种群扩大。水虱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获得竞争优势,因此柏桉藻能够成功入侵。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柏桉藻属于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其为生产者。
(2)①由图2可知,与没有水虱相比,有水虱的本地藻甲、乙重量增加值比柏桉藻重量增加值要低,甚至本地藻丙重量增加值为负值,说明本地藻丙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故与没有水虱相比,在有水虱的水箱中,柏桉藻重量增加值明显提高,而本地藻的变化则相反。
②在有水虱的两组中,大部分水虱附着在柏桉藻上,说明水虱更喜爱柏桉藻,体现了水虱对所栖息的海藻种类具有偏好性。
(3)本实验研究不同海藻对隆头鱼捕食水虱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海藻的种类,因变量为水虱的生存率,故实验的对照组应不放海藻,直接放入隆头鱼和水虱,观察统计水虱的生存率。
(4)物种成功入侵的原因可大致归为食物、空间资源充足,天敌少,物种之间竞争弱。由于柏桉藻含有一种引起动物不适的化学物质,则隆头鱼对附着在柏桉藻上的水虱捕食少,导致水虱数量增多。又因为水虱更喜欢取食本地藻,导致本地藻的数量减少,从而为柏桉藻获得了竞争优势,最终柏桉藻入侵成功。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 均匀分布 开花前 分解者 营养 该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 体温 物质良性循环
【分析】种群的分布型有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每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去向为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维持体温)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详解】(1)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当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了某草本群落,取得绝对的优势地位时,种群内的个体种内竞争激烈,故其分布型更接近均匀分布,有利于种群个体发展;为了清除加拿大一枝黄花,通常采用人工收割并使之自然腐烂的方法,收割的适宜时机应在开花前,防止该种群开花后结种子,否则自然腐烂后会将种子留在土壤中;收割后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自然腐烂是分解者的作用,加快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积聚的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流向分解者。
(2)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昆虫、鸟类和鼠类等共同组成群落,它们之间建立起以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为纽带的食物网;由于在食物网中,某种鸟的取食对象处于不同的营养级,故其可以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环节;鸟类是恒温动物,需要分解有机物释放热能以维持体温的恒定,故若昆虫与鸟类单位体重的同化量相等,由于鸟类同化的能量中用于维持体温的部分较多,故昆虫比鸟类体重的净增长量要高(说明鸟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更少)。
(3)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生长迅速的特性,故它虽存在危害,但可运用生态工程中的物质良性循环技术,在造纸、沼气发酵、肥田等方面加以利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作用、能量流动的去向以及生态工程的原理等相关知识。
23.(1) 二 呼吸作用
(2)化学信息
(3) 213 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4)一些高大植株去除后,草本和低矮灌木可得到更多的阳光、水分等资源,生长发育加快,可为坡鹿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
2、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详解】(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故海南坡鹿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故该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
(3)结合题意可知,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曾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故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应是能让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K值),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213只左右;因213只的数量时该环境的K/2值,在该数量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
(4)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由于高大植株在光照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获得阳光较少,长势差,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来源减少,故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让草本和低矮灌木可得到更多的阳光、水分等资源,生长发育加快,可为坡鹿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能熟记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术语分析作答是解题关键。
24.(1)不是
(2) 四 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虎鲸营养级最高,获得能量最少,所以种群数量少
(3)①②③
(4)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等
【分析】1、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1)
由题意“原常以海豹为食的虎鲸,现大量捕食海獭”可知,海獭数量持续降低的直接原因是虎鲸的大量捕食,并不是原油泄漏。
(2)
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虎鲸捕食海獭,海獭捕食海胆,海胆捕食大型藻,其中大型藻属于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所以虎鲸至少属于食物链(网)中的第四营养级;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个体数量较少,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就越少,从而使个体的数量较少。
(3)
由题意可知,若人类仍过度捕捞鲑鱼,海豹的数量得不到恢复,虎鲸只能不断捕食海獭,而海獭的数量持续降低,进而导致虎鲸数量减少,海獭数量降低,还会导致海胆数量增多,捕食更多的大型藻,从而使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减少,同时,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可能会减少,是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抵抗力稳定降低,故可能出现的结果有①②③。
(4)
根据题干信息和第(3)小问可推知,“十年禁渔”可防止过度捕捞引起的生态系统稳定降低等结果,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等目的。
25. 低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②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③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④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⑤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
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1)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物种组成的复杂程度,种植一种植物,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过少,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所谓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2)由于有机肥料中有机物较多,故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分解人畜粪便、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3)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可以通过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来吸收污水中的金属元素,然后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元素。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及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掌握生态农业的意义,能结合所需的知识准确答题。
26.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垂直 有机农业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
【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利用的部分。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
(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
(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去向,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识记并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7.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消费者 低 在Y岛选择若干代表性地块,通过适量施肥实验后发现Y岛植物干重有所恢复,与W岛差异不显著 B D C A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详解】(1)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生态系统,在此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北极狐属于消费者。
(2)由图可知,Y岛的海鸟种群密度低于W岛。
(3)为验证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否由土壤肥力低所致,需对Y岛植物进行适量施肥,观察Y岛植物干重是否恢复,如果有所恢复说明Y岛植物干重较低是由土壤肥力低导致的。
(4)由此推断,Y岛植物干重之所以低,是因为北极狐的引入定居,海鸟被北极狐捕食,导致海鸟数目下降,进而使得土壤中的鸟粪减少,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群落发生变化。
【点睛】该题目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知识点本身难度不大,在平时训练中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8. 食物网 季相 时间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水圈 分解者的降解 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
【分析】1、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2、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4、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详解】(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森林群落中所生存的众多生物种群相互之间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为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外貌在不同季节大不相同称为群落的季相,是群落时间结构的一种表现。
(2)在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着大气的含量的变化。可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来保持相对平衡。通常情况下,没有被消费者利用的有机物中的碳,大部分是在生物死亡后被分解者降解为无机物而重返大气。
(3)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在该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区,通过采用农业生态工程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发展立体养殖,调整作物的品种和种植面积,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需要考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做到夯实基础,对课上要求的重点知识准确记忆。
29. 果树→A→C C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化学信息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分析】食物链是由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即食物网。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详解】(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的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即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传递给害虫的信息为化学信息。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破坏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
【点睛】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30. 生产者 二、三、四 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水平 ①②⑤ c a-b
【分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
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变成化学能从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
(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4)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5)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但是为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点睛】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31. 共同进化 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详解】【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共同进化的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结构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作用以及共同进化的概念,就能准确解答该题。
【详解】(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是共同进化。
(2)“精明的捕食者”战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要知道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就是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能理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就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从而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所需要。
32. 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 主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解者的有关知识。分解者是一种异养生物,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并吸收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分解者种类很多,有需氧型的,和厌氧型的,有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有微生物和动物,因此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根据生活垃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分解者,还要给分解者合适的生活条件。
【详解】(1)蚯蚓是异养生物,属于分解者,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枯枝败叶中的有机物,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及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生活垃圾的性质以确定能分解该垃圾的分解者、选择能分解垃圾中有机物的分解者、调整处理垃圾的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等)以便适合分解者生活,快速降解有机物;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通常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故对NO3-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完成的。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利用分解者处理生活垃圾要考虑的因素,可以从生活垃圾的性质成分、分解者的种类、分解者的生活条件、分解者的分解效率、分解者分解的物质等方面去作答。
33. 水草→甲→丁 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大于 丁 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水草、藻类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乙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丙、丁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还可以为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图2中水草、藻类固定的总能量为25000KJ/(m2.a),乙固定的能量为1900 KJ/(m2.a),丁固定的能量为275 KJ/(m2.a)。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水鸟可以捕食3种鱼,则图1中缺少的食物链为:水草→甲→丁。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以乙为食,且丁以丙为食,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3)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4)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 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
(5)根据题意分析,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
(6)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判断甲图中各个成分占据的营养级和消费层次,并能够根据图2中的不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34. 自然保护区 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1)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即通过就地保护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当收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食物网复杂,营养结构复杂,因此消费者包括的动物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等。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比较简单,属于识记类型考点。
35. 取食与被取食 种类数 自我调节 不同营养级 粪便 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详解】(1)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营养关系叫作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替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链数量改变与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数的变化相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最高营养级,因此可分别测定所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值来分析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流动情况。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的能量+粪便量,因此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可分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粪便的能量两大部分。在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需消耗更多的能量用于维持体温恒定,因此恒温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变温动物。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36. 细菌 藻类、大米草 食草虫、线虫、海螺 沼蟹、蜘蛛 一龄幼虫 减少 细菌→线虫→沼蟹 藻类→线虫→沼蟹 下降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详解】分析甲图可知,细菌既是分解者,又是线虫的食物;在乙图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藻类、大米草,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食草虫、线虫、海螺,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沼蟹和蜘蛛;观察丙图可知:一龄幼虫时,曲线下降最快,单位时间内死亡率最高;根据甲图中的食物网可知,当杀灭食草虫时,蜘蛛首先受害,数量减少,同时大米草增多,大米草的遗体和落叶增加,细菌增多,通过细菌→线虫→沼蟹这条食物链,导致沼蟹数量增多,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藻类大量繁殖,线虫增多,从而沼蟹数量增加;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如果人为的造成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会下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2-生物与环境-种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85-生物与环境-生态工程(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7-生物与环境-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