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4-生物与环境-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丰富度实验(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8581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4-生物与环境-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丰富度实验(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8581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4-生物与环境-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丰富度实验(含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38581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4-生物与环境-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丰富度实验(含解析)
展开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4-生物与环境-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丰富度实验(含解析)
一、单选题
1.(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2.(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为探究校内植物园土壤中的细菌种类,某兴趣小组采集园内土壤样本并开展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采样时应随机采集植物园中多个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
B.培养细菌时,可选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C.土壤溶液稀释倍数越低,越容易得到单菌落
D.鉴定细菌种类时,除形态学鉴定外,还可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
3.(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典型湿地 | 季节性湿地 | 中度退化湿地 | 严重退化湿地 |
湿地特征 | 常年积水 | 季节性积水 | 无积水 | 完全干涸,鼠害严重 |
生物多样性指数 | 2.7 | 2.4 | 2.1 | 1.5 |
鸟类丰富度 | 25 | 17 | 12 | 9 |
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
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
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
4.(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NaOH与CuSO4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
B.染色质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
C.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
D.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5.(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辽宁省盘锦市的蛤蜊岗是由河流入海冲积而成的具有潮间带特征的水下浅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滩涂贝类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的底栖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对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次调查的采样地点应选择底栖动物集中分布的区域
B.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
C.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6.(2020·全国·统考高考真题)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志重捕法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
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7.(2018·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8.(2019·上海·高考真题)对甲、乙、丙、丁四个地区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各地区物种类型及其所占百分比如图所示 (a-e代表不同物种)时,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
9.(2022·全国·高考真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_。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10.(2022·广东·高考真题)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荔枝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荔枝园 | 种类(种) | 个体数量(头) | 害虫比例(%) | 天敌比例(%) |
AB | 523568 | 103278104118 | 36.6740.86 | 14.1020.40 |
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样方法,研究者还利用一些昆虫有________________性,采用了灯光诱捕法进行取样。
(2)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_____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其生存。
(3)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________________,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使用除草剂清除荔枝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荔枝园简单种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_____________。
11.(2022·山东·高考真题)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频度 | 级 |
1%~20%21%~40% 41%~60% 61%~80% 81%~100% | AB C D E |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 种。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填标号)。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
12.(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21·湖北·统考高考真题)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一种交错带。近几十年来,该区域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系统类型之一。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样地类型 | 总个体数量(只) | 优势类群(科) | 常见类群数量(科) | 总类群数量(科) |
农田 | 45 | 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蠼螋科共4科 | 6 | 10 |
柠条林地 | 38 | 蚁科 | 9 | 10 |
杨树林地 | 51 | 蚁科 | 6 | 7 |
自然恢复草地 | 47 | 平腹蛛科、鳃金龟科、蝼蛄科和拟步甲科共4科 | 11 | 15 |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田中___________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
(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___________(填“好”或“差”)。
(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分析】图中实线表示迁入率,虚线表示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据图可知,均为大岛时,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均为小岛时,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2>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误;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如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因此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
C、据图中四条实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C正确;
D、据图中两条虚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D正确。
故选A。
2.C
【分析】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稀释涂布平板法(间接):①当样品的稀释庋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②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的活菌数。(2)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详解】A、采集植物园中土壤样本的原则之一是要随机采样,A正确;
B、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含有细菌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水、无机盐等,可用于细菌的培养,B 正确;
C、土壤溶液稀释倍数足够高时,才能将聚集的细菌分散开,有助于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菌落,C错误;
D、不同种类细菌的理化特性一般不同,鉴定细菌种类时,除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形态学鉴定外,还可以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进行鉴定,D正确。
故选C。
3.D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随着湿地退化,退化程度越严重,积水越少,并且生物多样性指数和鸟类丰富度都下降。
【详解】A、严重退化的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且鸟类丰富度也最低,故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错误;
B、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会导致物种数目减少,B错误;
C、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
D、湿地具有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因此湿地的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正确。
故选D。
【点睛】
4.B
【分析】1、检测还原糖时使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检测蛋白质时使用双缩脲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采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DNA会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会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3、在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采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层析液分离不同的色素;
4、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详解】A、斐林试剂分为甲液和乙液,甲液为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质量浓度0.05g/mL的CuSO4溶液,检测时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与底物混合,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双缩脲试剂分为A液和B液,A液为质量浓度0.1g/mL的NaOH溶液,B液为质量浓度0.01g/mL的CuSO4溶液,检测时先加A液,再加B液,目的是为Cu2+创造碱性环境,A正确;
B、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在用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之前,要用盐酸处理,目的是让蛋白质与DNA分离,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裸露的DNA没有与蛋白质结合,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B错误;
C、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用到的层析液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酚混合而成,C正确;
D、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小,具有避光性,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然后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B。
5.B
【分析】1、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详解】A、采用样方法调查物种丰富度要做到随机取样,A错误;
B、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滤食性的双壳类、碎屑食性的多毛类和肉食性的虾蟹类等,则底栖动物中既有消费者,又有分解者,B正确;
C、生物群落是该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蛤蜊岗所有的底栖动物只是其中一部分生物,不能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C错误;
D、蛤蜊岗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B。
【点睛】
6.A
【分析】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
B、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
C、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
D、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
故选A。
7.B
【详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能用于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8.B
【分析】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群落中物种数越多,各种个体分配越均匀,指数越高,表示群落多样性好。因此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有2个:(1)物种数目的多少;(2)物种的相对密度是否均匀。
【详解】识图分析可知,甲区和乙区物种数目都是5个,而丙区有3个物种,丁区有2个物种,甲与乙区相比,乙区个体分配(相对密度)更均匀,因此乙区是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地区。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1)幼年个体数较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较少
(2)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3)物种丰富度
(4) 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预测种群变化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包含增长型、稳定性个衰退型。
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1)预测种群变化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是指不同年龄在种群内的分布情况,对种群内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影响,当幼年个体数最多、中年个体数适中、老年个体数最少时呈增长型,此时种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鸟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3)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种群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4)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食物,同时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动物的活动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如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鸟类取食可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10.(1)趋光
(2) 高 食物和栖息空间
(3) 低 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4)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详解】(1)采用灯光诱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虫具有趋光性。
(2)由题图可知,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荔枝园A,即荔枝园B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
(3)由题图可知,荔枝园A的节肢动物总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园B,可推知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B ,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4)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为果树提供氮肥,并通过竞争关系减少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除草剂;同时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11.(1) E 小
广
(2)200
(3)ABCD
(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
【分析】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内容: (1) 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 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
(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
(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故选ABCD。
(4)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12. 群落的物种组成 次生 “S” 环境容纳量 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 含碳有机物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分析】1、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
2、碳循环:
(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
【详解】(1)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3)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营养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
(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球性。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3.(1) 自然恢复 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水、无机盐(矿质营养)
(3)好
(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
【分析】据表分析可知,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大,说明恢复效果较好,退耕后人工杨树林地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小,恢复效果较差。据图分析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较低,适合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生长,属于阴生植物。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
(2)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因此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
(3)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别为10和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
(4)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净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光合作用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2-生物与环境-种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含解析): 这是一份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2-生物与环境-种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85-生物与环境-生态工程(含解析): 这是一份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85-生物与环境-生态工程(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7-生物与环境-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含解析): 这是一份五年2018-2022高考生物真题按知识点分类汇编77-生物与环境-群落的演替及其影响因素(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