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5395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084大气的垂直分布与大气受热过程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自然地理之大气课件PPT
展开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面辐射 B.CO2气体 C.臭氧气体 D.人类活动
3.下列有关该大气层的正确叙述是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左右
右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能正确反映右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右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类型:辐射逆温 平流逆温 地形逆温
绘图表示逆温的形成与消散过程。
1.不利影响a.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b.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c.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2.有利影响a.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b.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c.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逆温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早春季节常发生的霜冻天气,严重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品质。下图示意某年1月底某科研所对江苏丹阳一茶园(当地茶树为灌木型)进行气温测量的结果。
8.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茶园( )A.夜晚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多B.树冠层的温差可达18℃C.冻害现象发生于日落时D.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白天9.为提高茶树冠层的温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A.开辟水塘,增大上下层温差B.地膜覆盖,促进空气对流运动C.风扇扰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D.建防护林,阻挡外来气流涌入
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
3.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A.山峰B.平原C.谷地D.丘陵4.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5.黄河源地区冬季辐射逆温多发是由于( )A.锋面气旋多 B.下沉气流盛行 C.准静止锋强 D.热力对流强盛
蓝莓,好吃又兼营养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野生蓝莓,果实品质优但产量低;在引进国外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现已培育出七十多个品种,这些蓝莓品种的共性是生长环境喜湿怕旱,主要差异是耐寒程度。例如,生长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蓝莓可耐一35℃低温,但极端天气下,当地气温可能会出现超低温,农民经常人工堆雪以防冻害;蓝莓植株高度有的品种达1.5米左右,有的品种仅0,3-0.8米。
分析在半山坡的野生蓝莓比山谷种植的蓝莓不易受到冻害的原因。(6分)
冬季(尤其是夜晚),太阳辐射减弱(夜晚没有),(山谷两侧的)山坡降温快,(2分)山坡近地面的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至谷底,冷空气将山谷原本的暖空气抬升至半山坡,使得半山坡气温相对较高,在此生长的野蓝莓不易受到冻害;(2分)野生蓝莓长期生长在本地,对当地气候变化适应性强。(2分)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城市混合层是指靠近城市下垫面的一部分大气层。夜晚,郊区由于地面辐射冷却,在近地面形成逆温层。当郊区空气移动到城市上空时,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使来自郊区的下层空气被加热,靠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从而形成城市混合层,其上部仍维持逆温现象。下图示意城市热岛混合层形成。
(1)据图描述逆温层分布的特点。(2)简述城市热岛效应对逆温层和城市混合层的作用。(3)在区域静风条件下,推测一天中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的时段,并说明理由。(4)说明城市混合层高度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1)郊区逆温层厚,城市逆温层薄;由郊区到城市中心逆温层变薄。(2)城市温度越高,热岛效应越强,对来自郊区的冷空气加热作用越显著;导致近地面的逆温层被破坏,逆温层变薄;城市混合层高度越高。(3)日出前后。城市的气温日变化主要受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影响,日出前后气温最低,逆温层最厚,城市混合层高度最低(4)混合层高度对于城市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与稀释具有直接的影响;城市大气混合层高度越低,对流运动越弱;稀释污染物的空气量就越少,污染物浓度越高,大气环境质量越差,二者成正相关(或城市大气混合层高度越高,稀释污染物的空气量就越多,污染物浓度越低,大气环境质量越好)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
1.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A.①⑤ B.②⑦C.③⑧ D.④⑥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比乙地小,与③④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甲地大,与⑤有关
(1)能量来源①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②直接来源:B 。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②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 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 因素: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3)气象因素:在同纬度地区, 的长短,会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
某综艺节目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进行拍摄。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和“月牙泉地区景观图”。3.节目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4.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A.①的减弱 B.③的增强C.④的减弱 D.①的增强
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
24.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5.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某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减去支出的辐射强度。
1.影响该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 ②气候类型 ③地形特点 ④地表温度 ⑤云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2.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甲、丙、乙
3.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A.西欧平原 3、4月份 B.撒哈拉沙漠 7、8月份C.青藏高原 5、6月份 D.准噶尔盆地10、11月
4.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 B.T甲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形成原因是山体的热力效应 所产生山体内部比外部(或外围低地)温度高的温度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影响山体效应强度的因素主要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图 a 示意山体效应概念模型,图 b、c 示意某山脉 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 10℃等温线分布高度。
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 。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
(2)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概述沿 40°N 纬线该山体林线分布特点并分 析其原因。
内部高于外部 ,原因是内部山体效应强于外部,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西部高于东部 ,原因是西部气温较高、离海(太平)洋较近且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
(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A.6时 B.9时 C.12时 D.14时
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
1.对该区域7月份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C.洋流 D.海陆位置、2.对该区域1月等温线走向影响最大的是( )A.地形 B.纬度C.海陆D.洋流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注:1月和7月等温距相同)。
下图为“欧亚大陆气温年较差分布示意图(单位:℃)”。
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及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沿海向内陆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大B.大陆东侧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梯度大于大陆西侧C.从甲处到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地形以平原为主D.从甲处到丙处气温年较差变化梯度大,其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
2.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在甲处附近的原因是A.地处高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B.地处内陆高原、山地,受海洋影响小C.地表缺少植被覆盖D.地表分布有大量沼泽
4.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读我国某区域7月等温线分布图
1.图中甲区域的气温值是( ) A.大于28 ℃ B.小于28 ℃ C.等于28 ℃ D.不能确定2.导致甲区域等温线闭合的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大气环流 C.洋流 D.地形
2.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A.8 月22 时 B.8 月13 时C.1 月22 时 D.1 月13 时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1. 影响图中 39° 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洋流B.地形、大气环流C.海陆分布、地形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
左图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简述130°经线以东地区气温分布的显著特点; 并运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甲地等温线沿虚线方向弯曲的原因。
答案 气温分布特点: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单位距离气温差沿海大于内陆;低温中心位于图示区域的东北角。等温线弯曲原因: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下沉增温,甲地气温高于同纬度两侧,致使等温线向北弯曲。
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金沙江)谷底,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太阳辐射强度受地形地势、气象气候、纬度、大气透明度、太阳活动强度等因素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长白山区 B.天山山区 C.太行山区 D.横断山区2.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可能是( )A.2月1日、晴天 B.7月1日、阴天 C.3月1日、多云 D.12月1日、多云3.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于日出时刻,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纬度 B.气候 C.地形 D.海拔
读我国某冻土层季节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图中积雪A. 起保温作用,促进冻土层融化 B. 反射太阳辐射,促进冻土层形成C. 冬半年积累,3月份最多 D. 厚度有季节变化,与冻土厚度呈正相关
课堂练习: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霞是由于日出和日落前后,阳光通过厚厚的大气层,被大量的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有朝霞和晚霞之分。空中尘埃、水汽等杂质愈多,霞的色彩愈显著。如果有云层,云块也会染上艳丽的橙红色,成为火烧云,每当出现,都会成为人们朋友圈疯传的照片。同时,辛勤劳作的农民还总结出了“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图 8 为霞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1)描述霞的形成过程。(8 分)
早晨和傍晚,由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地平面上只剩下透射能力很强的红、橙、黄等颜色的光,这些光经过空气分子和杂质等散射后,天空形成绚丽色彩。
日出前后出现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汽多和较大颗粒物较多,大气状态十分不稳定,预示云雨天气即将到来,随太阳高度升高,大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阴雨天气;日落前后出现大红色、金黄色的晚霞,说明天气比较干燥,同时太阳下落后大气趋于稳定,大气对流较弱,空气较稳定,天气一般较好。(每点 4 分,共 8 分)
(2)推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原因。(8 分) (3)说明朝霞、晚霞、火烧云照片总会被人晒到朋友圈的理由。(6 分)
美丽、壮观;出现时间短;区域性较强。(每点 2 分,共 6 分)
我们谚语中的“朝霞”,更倾向于早上西方天空中出现的霞。表明西边大气中的水汽和较大的颗粒物较多,天空状态不稳定。我国的大多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就说明西方的云雨天气即将到来,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而出现晚霞,说明西方天气比较干燥,上游的天气晴好,同时太阳下山也使大气层结逐渐恢复稳定,对流减弱,未来本地的空气较稳定,天气一般较好。
(2021·浙江高考真题)秀珍菇生产需避光遮阳。浙江某地在秀珍菇生产大棚上搭建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棚内种菇、棚顶发电.形成了“农业+新能源"生态高效生产方式。完成下面小题。13.该生产方式会使棚内( )A.太阳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加C.大气吸收增加D.地面反射增加14.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的优势有( )①增加经济效益 ②增加土壤肥 力③减少土壤污染 ④提高土地利用率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13.A 14.C【分析】13.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大棚顶部搭建光伏发电系统(有光伏板),会使到达棚内的太阳辐射进一步减弱,从而使棚内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等也随之减弱。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原秀珍菇生产方式相比,该生产方式在几乎同样的土地面积上既种植了秀珍菇,还实现了光伏发电,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①④正确。对土壤肥力和污染没有影响,②③错误。故选C。
5.小海坨山半山腰云的成因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6.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
7.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如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 ℃等温线。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6~17题。
16.有关25 ℃等温线分布的时刻及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A.a等温线表示10点,西坡是阴坡B.a等温线表示16点,东坡是阳坡C.b等温线表示10点,西坡是阴坡D.b等温线表示16点,东坡是阳坡
17.如图为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 ℃等温线。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甲、乙两地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
A.上午,甲地谷风比乙弱B.甲乙两地日最高温时刻相同C.下午,乙地山风比甲强D.甲地气温日较差可能比乙地小
(2016北京)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问题。1.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1月 B.4月C.7月 D.10月2.该山地A.冬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B.因台风暴雨引发的滑坡多C.基带的景观为热带雨林D.山顶海拔低于1 000米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考点2大气受热过程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考点2大气受热过程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课堂巩固·即时练,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辐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析课标·定目标,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干洁空气,生物体,生命活动,光合作用,紫外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