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专题(三)--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基础训练:中国古代史专题(三)--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尊是商周时期酒器造型之一,商周时期的尊常被做成动物的样子,而鸭尊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器型,如图为1955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的青铜鸭尊。鸭尊的出现( )
A.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B.表明祭祀典礼日益世俗化
C.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D.说明鸭类驯养活动的普及
2.商鞅变法内容中,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措施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这反映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 )
A.原始社会B.夏商周三代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3.《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记载: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份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这些要求有助于( )
A.确立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B.完善地方机构的运行机制
C.维护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D.提升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
4.元封元年(前110年),桑弘羊出任大司农后,又奏请汉武帝批准,大力推行纳粟拜爵、补官及其赎罪政策。之后又进一步扩大了纳粟补官的范围,不再限于官吏,普通百姓也允许买官。这( )
A.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公D.缓解了贫富异刑的现状
5.《南史》载:梁武帝喜集文士策经史事。在会策锦被(华丽被子)典故中,众人均说帝已举完。帝试问正在编《类苑》的刘峻,他列举出十余个,“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及峻《类苑》成,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编略》以高之。”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政治因素影响文化发展B.专制统治钳制文化发展
C.南梁政权推行文化立国D.知识分子崇尚功利主义
6.踏歌是对以脚踏地为节、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活动的一种通称。《旧唐书睿宗纪》记载了当时宫中表演踏歌的盛况。也有诗描写踏歌“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儿连袂行”“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据此可知,当时( )
A.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诗歌以描写民间生活为主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7.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行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据此可知,当时选官制度调整表明( )
A.人才选拔更加公平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C.中央集权有所加强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8.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出现三教并行走向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D.佛学诗词的兴盛
9.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莞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此做法( )
A.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B.精简机构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C.使三司使直接掌管地方财政D.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10.由于契丹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水平、政治文明与汉族的有很大差别,因此,辽采取了南北面官制,即“两翼制”,官分南北,北面官治部族、属国,南面官治汉人州县。此种做法( )
A.不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B.使边疆管理呈现边内一体趋向
C.基本消除了各族之间的矛盾D.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特色
11.黄道婆,元朝时上海乌泥泾镇人。后流落到崖州,学得当地植棉、轧花、弹花、纺纱、织布等技巧。回乡后传授乡里,使上海在此后逐渐成为了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在她逝世后,乡亲们建 造了黄母祠来纪念她。下列关于当时社会生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起来B.稻麦复种制在北方已普及
C.已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D.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12.下表为中国古代某著作所记载的内容。由此可知,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梦溪笔谈》D.《授时历》
13.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为解决这一问题,明太祖( )
A.废宰相,权分六部B.设内阁C.设中朝D.设殿阁大学士
14.清朝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该敕谕体现的政策是( )
A.因俗而治B.闭关锁国C.对外开放政策D.封授边疆政策
15.冯梦龙短篇小说“三言”大卖,激起了出版商野心。他们联系另一位通俗文学作家,凌初,于是《拍案惊奇》问世,市场一片叫好;书商见此,与凌商议,凌再次挥笔,写出《二刻拍案惊奇》。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文化眼光敏锐B.短篇小说市场广阔
C.科举考试内容变化D.市民阶层精神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虽然“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西周礼乐制度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正是兴起和发展于这样一个礼乐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共同的思想核心。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进一步被破坏的战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摘编自初婉琳《浅析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 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汉初社会危机加重、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政治和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摘编自段有成《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夏商时期到秦朝时“大一统“思想的发展过程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意义。
17.【中国古代海洋政策】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为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
——摘编自胡林梅、文绪武《中国古代海洋意识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国内效应”。
(2)根据材料二剖析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根据上述两则史料,梳理宋代以来海洋政策的当代启示。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 ①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 ②,他感到非常震惊。 ③,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A
6.B 7.C 8.A 9.A 10.D
11.C 12.C 13.A 14.B 15.D
16.(1)过程:夏商时期:“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秦朝:实践“大一统”思想观念。作用: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2)意义:为汉代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一和稳固,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奠基作用。
17.(1)新变化:海防机制更具有针对性;海外贸易管理逐渐制度化;政府对商民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管理有所松动;海洋政策的利益化取向,重视海外贸易对财政的影响。
“国内效应”: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出现变动;推动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沿海地区管理体制出现变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完成。
(2)历史趋向:从开放到保守的转变;海防政策逐渐走向僵化,海洋意识呈现政治集权化;海外贸易的控制机制逐渐保守化。
启示:维护国家海上安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政府要制定适时的方针政策积极进行海洋开发;要培育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政府要及时调整海洋管理机制。
18.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
(1)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2)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3)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三)基础训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强化提高练习--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国古代史专题(三)强化提高练习--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