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尚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答案】1.A 2.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类型。
1.地球的内部结构分层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往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钻井深8588米”,可见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故A正确,B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钻井既然未穿透地壳,当然更不会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故CD错误。
2.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500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左图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右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读图回答题。
3.左图甲处的洋流与右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答案】3.D 4.C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性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马达加斯加岛位于南半球,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向南降低,所以a位于北方,c位于南方,②④符合条件;马达加斯加岛附近为暖流,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在南半球由北向南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4.本题考查洋流的地理意义。马达加斯加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可以扩大污染的范围,加快污染物的扩散;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海轮的航速变化要考虑航向;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能形成渔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下图中曲线示意南半球某区域某季节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5.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6.若图示意该区域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里( )
A.我国华北春小麦迅速返青 B.地中海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C.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 D.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答案】5.D 6.D
【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35。S--40。S之间,此处的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再经地转偏向力左偏,形成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最大之处大约位于35°S,说明此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因此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我国华北小麦返青是在春季,与题意不符,A错误;地中海沿岸冬季处于雨季,森林火险等级较低,B错误;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是在秋季,与题意不符,C错误;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形成逆时针的洋流,D正确,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而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产生的小范围空气涡旋称为龙卷风,2021年美国在罕见的12月份遭遇8年来等级最高的龙卷风暴,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极地升温背景下北极涡旋(北极上空大型冷性气旋系统)分裂,冷空气南下扩散有关。下图示意龙卷风发生时美国海平面气压场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此次龙卷风爆发的区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判断北极涡旋的气流流动方向及此次龙卷风爆发前几日涡旋强度变化( )
A.逆时针减弱 B.逆时针增强 C.顺时针减弱 D.顺时针增强
【答案】7.C 8.A
【解析】7.读材料可知,龙卷风的形成条件是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产生空气涡旋。读图可知,丙地位于冷锋锋前,而且气压很低,比较符合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上升这一形成条件,因此推测此次龙卷风爆发的区域是丙地,C正确。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不符合龙卷风形成条件,A错误。乙地单一冷气团控制区域,不是冷暖空气交锋地带,B错误。丁地位于单一暖气团控制区域,也不是冷暖空气交锋地带,D错误。故选C。
8.根据材料,北极涡旋是北极上空大型冷性气旋系统,根据所学,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因此可判断北极涡旋的气流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流动。再根据此次龙卷风爆发与北极涡旋分裂后,冷空气南下扩散有关,因此可以推断在此次龙卷风爆发前几日,北极涡旋强度是减弱的。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冷暖气团相遇交锋形成锋面。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分别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气旋垂直气流运动方向都是上升气流。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垂直方向是下沉气流;水平方向气流(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低压控制时,出现阴雨天气;高压控制时,天气晴朗。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北部,承纳江西省境内五大河流的来水来沙,经调蓄后由湖口汇入长江,水域面积季节变化剧烈。多年以来,受河流和湖泊共同作用,鄱阳湖出入湖泥沙年内分配不均。下表为1956-2003年鄱阳湖逐月平均出入湖沙量统计(表中数据单位为万吨,负值表示长江倒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内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入湖沙量
15.7
43.8
141
295
361
467
182
74.2
56.2
27.2
18.3
11.0
出湖沙量
73.4
138
258
226
112
75.4
-30.9
-16.2
-29.1
33.9
68.0
68.4
9.1956-2003年,鄱阳湖( )A.丰水期冲刷,枯水期淤积 B.丰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
C.丰水期冲刷,枯水期冲刷 D.丰水期淤积,枯水期淤积
10.由1956至2003年出入湖泥沙数量关系可推测,鄱阳湖( )
A.洪水水位降低 B.湖盆容积增大
C.航道淤积加重 D.风沙灾害减轻
【答案】9.B 10.C
【解析】9.由表中数据可知,1956-2003年,鄱阳湖在4-9月期间入湖沙量多于出湖沙量,以淤积为主,而此时受夏季风影响,鄱阳湖水系正处于丰水期;在10月至次年3月入湖沙量少于出湖沙量,以冲刷为主,而此时正值鄱阳湖水系处于枯水期。综上所述,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0.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可知,由1956-2003年,鄱阳湖全年入湖沙量约1692.4万吨,多于出湖沙量(约976.9万吨),说明鄱阳湖以淤积为主。淤积泥沙增多,这会导致鄱阳湖航道淤积加重,湖盆容积减小,B错误,C正确;这使得鄱阳湖调蓄功能减弱,汛期洪水水位抬高,A错误;枯水期出露泥沙因此增多,使得沿湖地区风沙灾害加重,D错误。故选C。
【点睛】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重要湖泊。在平水位(14米~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时仅500平方公里, 据2008年水文资料,当湖水位22.59米时,湖泊面积为4070平方公里。 鄱阳湖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水源供给,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附近汇入长江。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褶皱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1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1.C 12.C
【解析】11.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2.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成海洋板块的岩层表层往往形成较厚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②④正确。沉积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在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①③错误。故选C。
【点睛】全球总共分布有两大板块消亡边界,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消亡边界和环太平洋消亡边界,在板块的消亡边界,由于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形成巨大的宏观地形。如果是陆地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如南亚次大陆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了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如果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挤压,就会形成海沟,如马里纳亚海沟;岛弧(岛屿),如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等;海岸山脉,如南北美洲西海岸的科迪勒拉山系。另外一种板块边界是生长边界,也就是板块之间相互分离,生长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海底。如果是陆地内部发生分离张裂,在地形上则会形成裂谷,比如东非大裂谷就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如果裂谷继续张裂,海水进入,则会形成海洋,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就是典型的代表,如果继续扩张,则会形成巨大的大洋,大西洋就是典型的代表。
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14.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
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人大西洋
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
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
【答案】13.C 14.B
【分析】试题分析:
13.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因而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故答案选C。
14.巴西高原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将原始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作用形成的,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形成与东南信风、巴西暖流、及巴西高原密切相关,以上三项与安第斯山脉都没有必然联系,南美大陆地表径流由于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部,东侧陆地面积广阔,致使发育的的大河由西向东流入大西洋,西侧陆地面积狭窄,河流短小,所以说南美大陆主要流人大西洋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故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16.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5.D 16.C
【解析】15.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
16.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 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故A、B、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难度较小。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7.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18.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答案】17.B 18.B
【解析】17.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根据图5,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米-3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
18.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本题组第1小题容易错选D,要注意观察冰雪冻原的位置,并判断冰雪冻原的降水特点,再结合改善地大部分地区植被丰富这一特点,来推断该小流域水量支出的主要去向。
19.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详解】文献表述的地带性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而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规律。故选A。
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滑坡属于( )
A.气象灾害 B.生物灾害 C.海洋灾害 D.地质灾害
21.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20.D 21.B
【分析】20.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类型。滑坡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属于地质灾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GPS主要应用于定位、导航,雨量信息采集与之无关,①错误。BDS作为定位导航系统可以监测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模拟滑坡动态过程也需要GIS,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解题时要对概念的涵义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据报道,2020年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产品占全球及国内市场份额分别超80%和70%。目前,德国是该公司在欧洲的最大市场。该公司在德国的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市设立了欧洲总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无人机自动返航主要使用的技术是( )
A.气压感知 B.大地测量
C.遥感监测 D.卫星定位
23.GIS可通过图层信息来分析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右图示意某区域相关要素评估值信息图层(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和地块编号。完成此次降水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地块是( )
A.④⑦ B.⑤⑧ C.②③ D.⑥⑨
【答案】22.D 23.A
【解析】22.无人机自动返航需要位置信息,即需要定位,因此主要使用的技术为全球定位系统,即卫星定位,D正确;气压感知和大地测量无法获取位置信息,遥感监测主要获取“面数据”,容易受天气、地形等影响,对移动物体的定位精度较低,A、B、C错误。故选D。
23.根据材料,“数值越大表示该评估要素指示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越高”,则在某地降水强度图层中,④⑥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在地形图层中,④⑦发生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植被图层中,④⑥⑦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综合三个指标看,④⑦地块指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又称为“3S”技术,包括:①全球定位系统(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确定某一个物体的位置(点信息),主要用来定位;②遥感(RS):确定地面物体的分布特征(面信息),主要进行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③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分析GPS和RS获取的信息。
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图中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5.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答案】24.D 25.C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部某城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口特点,涉及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相关知识,考查读图分析及综合思维能力。
24.2001-200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5-9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25-29岁,1971-1975年出生的人在2010年是35-39岁,图中35-39岁妇女人数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D项正确。故选D。
25.20-24岁年龄组妇女出生的日期大约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年的育龄妇女在2010年年龄是在41-49岁之间,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之间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多,C项正确;1986-1990年生育政策稳定,A 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仅影响某一个时间段,B项错误;1986-1990期间,人的生育观念转变不会太大,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结合图中给出的年龄和时间信息进行计算分析。
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产值高 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7.该国该时期( )
A.工业基础雄厚 B.服务业水平高 C.就业机会充足 D.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26.D 27.D
【解析】26.由图可知,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多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B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正确。
27.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D正确,AB错误。就业机会多是由二三产业提供,如果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C错误。故选D。
【点睛】工业发展带来的好处: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变为第二产业);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4、促进该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8.下图为某国2017 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人口性别构成、人口年龄结构图的判读。
【详解】读图可知,该国20—55岁之间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远大于女性人口,其他阶段的男女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所以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故C项正确。政局动荡会导致人口大量外迁,并不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A项错误;只是青壮年的性别比差距大,其他年龄段差距并不大,不是因为生育观念,B项错误;自然灾害不会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D项错误。
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 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 D.围猎场所大
30.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 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 D.鼠类天敌多
【答案】29.B 30.C
【解析】29.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本题应选B。
30.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水分条件好,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鼠类打洞破坏草原,受地下要素影响大于地表要素,B错误;河谷与草原其他地区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本题应选C。
【点睛】“杭盖”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有河流从密林深山中发源,滋养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与草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蒙古高原连同周边的广阔地区,有几个较大的杭盖,比如蒙古国东部的肯特山、西部的杭爱山周边,蒙古国、俄罗斯与中国新疆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地区,还有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附近。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碛是指覆盖在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物。冰川融化使一部分内碛暴露于冰川表面而形成覆盖冰体的表碛,而表碛厚度不同会使下覆冰体产生差别消融(薄层表碛促进冰川消融,厚层表碛抑制消融)。贡嘎山(下图)有冰川74条,以山谷冰川为主;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坡较东坡冰川数量多,但冰川总面积较小,平均海拔较高。厦门中学生助手地理研究小组经研究表明,沉降在冰川表面的黑炭、粉尘是贡嘎山表碛覆盖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近30多年来贡嘎山表碛覆盖面积扩张明显,总体上促进了冰川消融;与西坡相比,东坡表碛扩张面积更大。
(1)结合冰川分布推测贡嘎山东、西两坡的降水和地形差异,并说明推测理由。
(2)指出同一条冰川中表碛厚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解释表碛厚度不同导致下覆冰体产生差别消融的现象。
(3)推测近30多年来贡嘎山东坡冰川表碛扩张面积大于西坡的原因。
【答案】(1)与东坡相比,西坡降水较少,地形较破碎(或山谷较多)。
理由:东、西坡(同海拔位置)气温条件相近,冰川消融量差异小;东坡冰川面积较大,说明降雪量较多;西坡较东坡冰川数量多,且单个冰川面积小,说明西坡地形较为破碎,多山谷。
(2)特征:越往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或海拔越低,表碛覆盖越厚)
解释:表碛厚度薄,与冰川相比,反射率低,冰川能够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消融速度快;当表碛超过一定厚度,会起到隔热作用(或阻断冰川与大气的能量交换),冰川消融速度慢,甚至停滞。
(3)东坡冰川面积较大。东南季风带来的黑炭、粉尘较多;东坡降水多,随降水沉降的粉尘、粉尘较多。
【分析】本题以贡嘎山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贡嘎山东、西两坡的降水和地形差异与表碛扩张影响因素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西坡比东坡冰川数量多,但是冰川总面积较小,能够体现出西坡冰川分布破碎,由于多为山谷冰川,所以西坡地形较为破碎,山谷比较多。而东西坡由于海拔相同,所以气温条件相似,冰川融化量相似,差异较小,但是东坡的冰川面积比较大,说明东坡的冰川来源比较多,能够证明东坡降雪量比较大。所以东坡降水较多,西坡地形破碎,多山谷。
(2)由于冰川不停地向下消融,导致大量的冰川携带的物质在下游堆积,所以越往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由于冰碛物表面较为粗糙,与冰川相比,冰碛物的反射率更低,所以当冰碛物厚度较薄时,冰碛物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导致冰川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融化速度较快。但是当冰碛物厚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会减少冰川与大气的热量交换,起到隔热的作用,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止融化。
(3)可能是因为东坡降水比较多,雨水中带有大量的粉尘,随着降水落到冰川上,并且冰川面积较大,得到降水沉降的粉尘较多,导致冰川携带的粉尘较多,并且东坡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带来较多的黑炭与粉尘,从而导致冰川的冰碛物增加,引起近30多年来贡嘎山东坡冰川表碛扩张面积大于西坡。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四纪冰期时,呼伦湖区域冰川广泛发育。距今约1万年前,气候逐渐转暖,呼伦湖形成。近100年来,湖水发生了两次扩张和收缩。新开河连通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是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的联系通道,其流向随呼伦湖的扩张和收缩发生改变。下图为呼伦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简述内力作用与气候变化在呼伦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推测呼伦湖收缩期新开河的流向,并说明理由。
(3)与扩张期相比,收缩期呼伦湖水体盐度较高,分析其原因。
【答案】(1)受地壳运动影响,呼伦湖区域断裂下陷形成湖盆。冰期时气温低,冰川累积量大,冰期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汇入湖盆形成湖泊。
(2)自东北流向西南(或由海拉尔河流向呼伦湖)。呼伦湖收缩期,湖泊水位下降,新开河河水水位高于呼伦湖湖水水位,河水流向湖泊。
(3)入湖河流不断带来盐分(矿物质);收缩期,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联系的通道(新开河),其流向为流人呼伦湖,湖水无外泄通道,盐分无法排出;该区域降水较少,随着湖水蒸发,湖泊萎缩,盐分富集。
【分析】本题以呼伦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内力作用与气候变化在呼伦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呼伦湖收缩期新开河的流向、收缩期呼伦湖水体盐度较高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获取和解读、调动和运用,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从内力作用角度:由于地壳运动,呼伦湖区域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湖盆。从气候变化角度:第四纪冰期时,气温较低,呼伦湖区域冰川广泛发育,而后由于气候逐渐转暖,冰川融化,大量水源汇入湖盆,形成呼伦湖。
(2)结合材料“新开河连通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是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的联系通道”,呼伦湖收缩期时,湖水水位下降,新开河的河水水位高于湖水水位,因此此时是河水补给湖水,故新开河河水流向呼伦湖,可推测新开河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3)结合材料“新开河连通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是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的联系通道”,收缩期时,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河水汇入湖泊中,河流带来大量盐分,而湖泊由于水位较低,且无外泄通道,盐分无法排除,加之收缩期时该区域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因此湖泊水量不断减少,盐分不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分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详解】(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尚志市尚志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卷,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