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展开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1.(2分)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发生改变的是(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的传播速度
2.(2分)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慢慢变少,因为水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3.(2分)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
C.红外线的荧光效应比较明显
D.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4.(2分)如图是一些小冰块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是晶体,熔点是0℃
B.冰的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是t2分钟
C.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不再吸热
D.从0时刻到t1时刻,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5.(2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80mm
B.中学生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C.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为10s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
6.(2分)坐在车上的人看到窗外的大树在后退,这是因为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大树 B.地面 C.路边的房屋 D.人所坐的车
7.(2分)如图所示,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是( )
A.利用潜望镜来观察物体
B.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
C.群山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
D.插入水中的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8.(2分)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20cm B.等于20cm
C.介于20cm和40cm之间 D.大于40cm
9.(2分)晚上,小明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C.像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光的反射
D.像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折射
10.(2分)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B.2s~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16、17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11.(3分)同学们讲话时的声音是由声带 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播到其他同学的耳中。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 。
12.(2分)从冰箱取出的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霜变成了水,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13.(3分)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MN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的光路。由此可判断 是入射光线, 是折射光线,折射角等于 。
14.(4分)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此次测出的长度是 cm,合 m。为了测得该木块的长度,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 。
15.(2分)小军同学身高1.6m,当他站在平面镜前1m处时,镜中所成的像与他相距 m.若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s后,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m。
16.(4分)如图所示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25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17.(6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苹果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04s曝光一次。小华所在的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苹果做 (匀速/加速/减速)直线运动。苹果从A点运动到B点经历了 s。测得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38.40cm,则苹果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三、作图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图或每空2分,共32分)
18.(2分)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经过两个平面反射的光路。
19.(2分)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20.(12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性质制成的。根据下表给出的数据,为完成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水银/酒精)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温度计刚插入热水时,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原因是 。
(3)往烧杯上方加一纸盖,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4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值为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
(4)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2
93
94
95
97
98
99
99
99
21.(10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可折的纸板E和纸板F(转轴为ON)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如图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镜面上的O点,并将纸板F绕接缝ON前后翻折,当纸板F与纸板E 时,纸板F上才能呈现反射光束。
(2)接下来,多次改变入射角,观察并记录反射角的大小。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通过多次实验可得出角的关系是: 。实验时,若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反射角为 。
(3)纸板能呈现光路是因为其对光线发生了 (镜面/漫)反射。
22.(6分)请完成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设计,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
(2)应该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解答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演算过
23.(6分)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60s。求:
(1)火车运行的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24.(8分)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眼睛
人类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如图甲所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片.当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胶片(感光器)到镜头的距离使像变得清晰。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当观察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观察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看清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是25cm。从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晰。
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睫状体过度紧张处于痉挛状态,使晶状体曲度增加,不能恢复原状,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像落到了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眼镜加以矫正。
(1)文中的哪句话能够得出“人眼看近处物体时,焦距较小”这个结论? 。
(2)一只飞鸟对人眼形成的视角在变小,那么观察它时,人眼晶状体的焦距要变 。
(3)根据上文,你认为正常人的眼睛观察范围是: (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极远处
D.0~25cm
(4)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换上焦距更小的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以下操作可行的是 。
①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②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③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④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⑤给凸透镜前戴上凸透镜
⑥给凸透镜前戴上凹透镜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1.(2分)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发生改变的是(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的传播速度
【分析】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其中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解: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响度。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特性的辨别,尤其是要知道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还包括距发声体的远近。
2.(2分)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慢慢变少,因为水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解答】解:
锅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减少,是部分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此过程叫汽化。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判断,属于热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3.(2分)下列关于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的色散
C.红外线的荧光效应比较明显
D.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分析】(1)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2)不同色光通过三棱镜时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即光的色散现象;
(3)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4)小孔所成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解答】解:A、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故B正确;
C、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比较明显,故C错误;
D、小孔所成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围绕光学的多个知识点进行了考查,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与色散等,综合性较强,但总体难度不大。
4.(2分)如图是一些小冰块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是晶体,熔点是0℃
B.冰的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是t2分钟
C.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不再吸热
D.从0时刻到t1时刻,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分析】(1)在熔化图像中,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此时的温度为熔点。
(2)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为熔化过程。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完全熔化后为液态。
【解答】解:A、从图像上看,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的熔点为0℃,故A正确。
B、从图像上看,冰从t1min开始熔化到t2min结束,熔化过程用了t2﹣t1min,故B错误。
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C错误。
D、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从t1min开始熔化到t2min结束,所以处于固液混合态,0时刻到t1时刻,物质处于固态,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考查经常是以图像题为主,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将图像与实际过程联系起来。是中考的常见题型。
5.(2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80mm
B.中学生的指甲宽度约为1dm
C.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为10s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4m/s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约160cm,课桌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00m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指甲宽度约1cm,故B不符合实际;
C、人们常用“眨眼之间”形容时间短,所以眨一次眼睛的时间不到0.5s,故C不符合实际;
D、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5km/h=5×m/s≈1.4m/s,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6.(2分)坐在车上的人看到窗外的大树在后退,这是因为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大树 B.地面 C.路边的房屋 D.人所坐的车
【分析】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A、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A错误;
BC、路边的大树与地面、路边的房屋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路边的房屋为参照物,路边的大树是静止的,故BC错误;
D、路边的大树与观察者所坐的车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此人所坐的车为参照物,坐在车上的人看到窗外的大树在后退,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7.(2分)如图所示,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是( )
A.利用潜望镜来观察物体
B.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
C.群山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
D.插入水中的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分析】平面镜除了可以成像,还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面镜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的原理都是由于光的反射;人看到水中物体一般都是光的折射原理。
【解答】解:
A、利用潜望镜来观察物体,光在两块平面镜上发生两次反射,改变了两次传播方向进入人眼,故A错误;
B、汽车后视镜属于凸面镜,通过后视镜观察后面的车辆,原理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群山在水中形成美丽的倒影,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插入水中的铅笔在水面处“折断”,是由于水中铅笔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海市蜃楼、彩虹、透镜、玻璃砖、看水中的物体一般都是光的折射原理;
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镜子、水中倒影、潜望镜都是光的反射原理。
8.(2分)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用此透镜来观察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
A.小于20cm B.等于20cm
C.介于20cm和40cm之间 D.大于40cm
【分析】(1)首先根据凸透镜焦点和焦距的定义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确定邮票和透镜的距离。
【解答】解: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这个亮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20cm,所以凸透镜焦距是20cm。
用凸透镜观察邮票,要用凸透镜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邮票到凸透镜的距离要小于20cm。
故选:A。
【点评】本题没有直接给出凸透镜的焦距,而是通过实验现象去推断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查凸透镜成像应用。
9.(2分)晚上,小明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C.像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光的反射
D.像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光的折射
【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距等于像距,成的是虚像。
【解答】解:AB、小明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是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人靠近窗玻璃时像与人的大小始终相等,则像的大小不变,故AB错误;
CD、该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10.(2分)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B.2s~5s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分析】根据s﹣t图,结合速度公式v=可以判断出各时段的运动情况、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图可知,5~7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1=6m﹣2m=4m,故A错误;
BD、由图可知,2s~5s内,小车的路程不变,所以此时段小车静止,则0~7s内,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D错误;
C、由图可知,0~5s内,小车运动的路程s2=2m,所用时间t2=5s;则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v2===0.4m/s,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s﹣t图像与速度公式,要注意分时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路程与时间要一一对应。
二、填空题(本题共7小题,16、17题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4分)
11.(3分)同学们讲话时的声音是由声带 振动 产生的,声音通过 空气 传播到其他同学的耳中。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 次声波 。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2)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这些声波都是人无法听到的。
【解答】解:(1)同学们讲话时的声音是靠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同学的耳中;
(2)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生波。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次声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产生和传播以及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有关知识,都属于基础知识。
12.(2分)从冰箱取出的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霜变成了水,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凝华 后 熔化 。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为霜;又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是霜熔化为水。
故答案为:凝华;熔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3.(3分)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玻璃和空气的分界面MN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的光路。由此可判断 AO 是入射光线, OB 是折射光线,折射角等于 50° 。
【分析】(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解答】解:由图可知,∠AOC=60°,∠AOC的角平分线与MN是垂直的,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角平分线与法线重合,AO、OC是反射角光线或入射光线,MN为界面,OB为折射光线;
由于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所以AO为入射光线,OC为反射光线,OB为折射光线;
此时的入射角为×60°=30°;折射角为90°﹣40°=50°,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光是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
故答案为:AO;OB;50°。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首先要掌握定律的内容,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法线,从而确定界面,则可首先确定出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入射光线,最后确定反射光线。
14.(4分)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此次测出的长度是 2.65 cm,合 0.0265 m。为了测得该木块的长度,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目的是 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解答】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6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65cm=0.0265m;
(2)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mm;2.65;0.0265;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读数和减小误差的方法,在物理实验和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5.(2分)小军同学身高1.6m,当他站在平面镜前1m处时,镜中所成的像与他相距 2 m.若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s后,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3 m。
【分析】解答此题应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解答】解: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所以,由他到平面镜的距离为1m可得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m,则相距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1m×2=2m;
由他以0.5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运动4s,根据速度公式变形s=vt可得,他远离平面镜的距离为s=0.5m/s×4s=2m,此时他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m+2m=3m,所以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3m;
故答案为:2;3。
【点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6.(4分)如图所示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当物距为25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照相机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u=v=2f,在图象上找到u=v对应点,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若u<f,则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1)由图知,当物距为20cm时,像距也为2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20cm,则f=10cm。
(2)当物距为25cm时,即u>2f,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10;照相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搞清像的特点及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关系。解决此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象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问题可解。
17.(6分)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苹果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04s曝光一次。小华所在的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苹果做 加速 (匀速/加速/减速)直线运动。苹果从A点运动到B点经历了 0.16 s。测得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38.40cm,则苹果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2.40 m/s。
【分析】根据相同时间路程的变化来判断速度的变化;由v=计算出平均速度的值。
【解答】解:由图片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大,所以可以判断苹果做加速直线运动;
由图知,AB之间所用的时间为0.04s×4=0.16s,所以苹果在AB之间的平均速度为:
vAB===240cm/s=2.40m/s;
故答案为:加速;0.16;2.40。
【点评】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解题关键是知道分析出物体运动的时间。
三、作图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图或每空2分,共32分)
18.(2分)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经过两个平面反射的光路。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次反射,完成光路图。
【解答】解:将入射光线延长,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下侧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
再将该反射光线作为入射光线,射到下面的平面镜上,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的右侧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考查了光的反射规律,告诉了入射光线,利用光的反射规律可以做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反之,根据反射光线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也可以确定对应的入射光线。
19.(2分)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分析】在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来作图。
【解答】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如图所示:
【点评】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0.(12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的 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根据下表给出的数据,为完成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水银 (水银/酒精)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温度计刚插入热水时,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原因是 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管壁上 。
(3)往烧杯上方加一纸盖,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4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值为 96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99 ℃。
(4)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2
93
94
95
97
98
99
99
99
【分析】(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选取温度计时,注意被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2)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管壁上;
(3)①温度计的读数:首先确定零上还是零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的示数,从小数字读向大数字;②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4)在时间和温度图象上,描出温度和时间的对应点,并把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解答】解:(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水的沸点在100℃左右,选择液体的沸点应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应选择水银温度计;
(2)温度计刚插入热水时,温度计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温度计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温度计上,所以温度计变模糊了;
(3)①零刻度在温度计的下方,液柱远离零刻度,是零上,每一个大格代表10℃,每一个小格代表1℃,示数是96℃。
②由表格数据知,水在第6min开始,水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9℃。
(4)根据表中数据,利用描点法可得温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
;
故答案为:(1)热胀冷缩;水银;(2)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管壁上;(3)96;99;(4)见上图。
【点评】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及选择,通过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液化、温度计的读数、沸点等基础知识,用数学描点法描绘时间和温度的图象,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
21.(10分)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某同学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可折的纸板E和纸板F(转轴为ON)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如图所示。
(1)使一束光贴着纸板E射到镜面上的O点,并将纸板F绕接缝ON前后翻折,当纸板F与纸板E 在同一平面 时,纸板F上才能呈现反射光束。
(2)接下来,多次改变入射角,观察并记录反射角的大小。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 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通过多次实验可得出角的关系是: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时,若光垂直入射到平面镜,反射角为 0° 。
(3)纸板能呈现光路是因为其对光线发生了 漫 (镜面/漫)反射。
【分析】(1)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多次测量找普遍规律,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入射角的定义得出入射角的大小,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得出反射角的大小;
(3)光在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而进入我们的眼里。
【解答】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若将纸板纸板F绕接缝ON前后翻折,当纸板F与纸板E在同一平面上时,纸板F上才能呈现反射光束;若纸板E和纸板F不在同一平面上了,在纸板F上就无法呈现出反射光线,由此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做一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线和法线重合,所以入射角等于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反射角为0°;
(3)实验时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由于纸板表面凹凸不平,光在这里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故答案为:(1)在同一平面;(2)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0°;(3)漫。
【点评】本题考查了探究光的反射的实验,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路是可逆的。
22.(6分)请完成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实验设计,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纸锥下落高度、纸锥下落时间 。
(2)应该选用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秒表 。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分析】(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下落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
(2)测量下落时间需要秒表;测量下落高度需要刻度尺;
(3)实验中要记录的是时间、路程和计算出的速度,并且要多实验几次,多测量几次路程和时间,据此设计表格。
【解答】解:(1)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v=;根据速度公式需测量纸锥下落的高度和纸锥下落时间;
(2)选用的器材是:纸锥、秒表和刻度尺;
(3)减小误差减小的应该是测量的高度和时间,可以下落同样的高度,多测量几次时间,或者同样的时间内,多测量几次路程,表格如下所示:
实验次数
纸锥下落高度/m
纸锥下落时间/s
纸锥下落速度/(m•s﹣1)
1
2
3
故答案为:(1)纸锥下落高度、纸锥下落时间;(2)刻度尺、秒表;(3)见解答。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测量器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其中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实验步骤、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测量器材都要围绕实验原理。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解答时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公式和演算过
23.(6分)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驶过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60s。求:
(1)火车运行的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分析】(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加上火车长,又知时间,应用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火车的速度。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等于隧道长减去火车长,又知速度,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火车全部在隧道运行的时间。
【解答】解:(1)火车完全通过隧道行驶的路程:s1=L隧道+L车=1800m+360m=2160m,
则火车运行的速度:v===36m/s;
(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s2=L隧道﹣L车=1800m﹣360m=1440m,
由v=可知,火车全部在隧道运行的时间:t2===40s。
答:(1)火车运行的速度是36m/s。
(2)火车全部在隧道运行的时间为40s。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关键是要分清火车完全在隧道内运行的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不同的,火车完全在隧道内时行驶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
24.(8分)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眼睛
人类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如图甲所示,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片.当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胶片(感光器)到镜头的距离使像变得清晰。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当观察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使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观察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看清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睛的明视距离是25cm。从物体两端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晰。
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睫状体过度紧张处于痉挛状态,使晶状体曲度增加,不能恢复原状,致使远处物体折射所形成的像落到了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眼镜加以矫正。
(1)文中的哪句话能够得出“人眼看近处物体时,焦距较小”这个结论? 当观察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
(2)一只飞鸟对人眼形成的视角在变小,那么观察它时,人眼晶状体的焦距要变 大 。
(3)根据上文,你认为正常人的眼睛观察范围是: C (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极远处
D.0~25cm
(4)如图乙所示,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换上焦距更小的透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以下操作可行的是 ①③⑥ 。
①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②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③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④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⑤给凸透镜前戴上凸透镜
⑥给凸透镜前戴上凹透镜
【分析】(1)根据文中的内容分析;
(2)视角越小,这表明物体远离人眼;
(3)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
(4)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解答】解:(1)当观察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所以这句话能够得出“人眼看近处物体时,焦距较小”;
(2)只飞鸟对人眼形成的视角在变小,表明小鸟远离人眼,那么观察它时,人眼晶状体的焦距要变大;
(3)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睛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到极远处,故选C;
(4)若换上焦距更小的透镜,会聚能力变强,像会靠近凸透镜;
①将光屏靠近凸透镜,能接收到像;
②将光屏远离凸透镜,不能接收到像
③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物距变小,像距变小,能接收到像;
④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不能接收到像
⑤给凸透镜前戴上凸透镜,会聚能力更强,不能接收到像;
⑥给凸透镜前戴上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接收到像;
故选①③⑥。
故答案为:(1)当观察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使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2)大;(3)C;(4)①③⑥。
【点评】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人的眼睛的视物原理,难度不大。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九上物理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九上物理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下列事例能说明扩散现象的是,关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新海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