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授课ppt课件
展开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著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奸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府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
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书愤》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愤:抒发愤慨之情 。
早岁那知世事艰:那,同“哪”,哪里。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那知”一词写出了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世事艰”,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分析情语)
回首雪夜里宋军乘着高大战船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在秋风中吴璘等骑着披甲的战马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对北伐恢复中原的渴望。 (分析物语)
塞上长城空自许:许,期许,期望。
我白白地期望成为守边御敌的将领,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分析情语)
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又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尾联用典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产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这联主要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的报国壮志,老迈年高而功业未就的感叹,以及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一)品味抒情议论性语言。如挖掘“那知世事艰”“空自许”的深层含意。(二)品味叙述性的语言。即颔联对两次战役的回顾,诗人这样写的用意。(三)分析表达技巧。 1.分析对比的写法。壮年气壮山河、渴望建功立业,晚年两鬓斑白而功业未就。 2.分析典故。理解运用诸葛亮一典的用意。(四)知人论世。了解陆游生平和所处时代。
如何解读《书愤》的主旨:
(1)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的《书愤》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1)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 《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 《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 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3)在表现手法上: 《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诗人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赋闲了五年。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世态人情这些年来薄如轻纱,谁让我骑马来到京都,客居京华呢?
首联直陈心事,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
小客楼上整夜听到春雨淅淅沥沥,明天早上,深巷中将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颔联含蓄深蕴,“一夜听春雨”暗示了诗人整夜未曾入睡,而明媚的春光与自己落寞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
闲时在短小的纸张上斜着运笔,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看着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戏玩品评茶质的优劣 。
颈联以两个生活细节,呈现出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
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兴起风尘会沾污我衣的慨叹,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
尾联自我解嘲,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1、《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可见,在内容上,《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 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前者沉郁顿挫,感情激昂;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比较《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 》在风格上的差异。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比较这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
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但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生活在政局险恶、社会黑暗的年代,《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抒发的是孤独不安的忧思,感情的表露隐晦曲折。《杂诗十二首(其二)》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己的寂寞,感情的表露直接,而且点出了孤独悲凄的原因。
比较两首诗所用的意象、艺术构思和创造的意境有哪些不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书愤授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陆游的仕途,背景简介,书抒写愤悲愤,表现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书愤教课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书愤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背景图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初读感悟,研读诗歌,拓展延伸,新课导入,至死不忘抗金复国,所“书”何事,所抒何“愤”,主题归纳,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