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中的观点与态度 课件
展开1.了解诗歌鉴赏命题的方式。2.总结诗歌鉴赏中观点态度题型的答题方法,掌握常规答题思路。3.涵咏精美诗作,欣赏古诗之美,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自主命制4套。不变: 题型整体保持稳定(1客+1主) 分值相对固定:共2小题,(3+6)9分变:简答题难度区分度加大,命题的“情境”指向性加强,对考生审美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
命题特点:今年诗歌鉴赏的考题创设具有鲜明的“对话性”: 有杨巨源对朋友的牵挂与劝勉, 有陆游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有陈师道对师长曾巩处世态度的赞扬, 有辛弃疾对鹭鸶调侃似的“劝告”, 均考查考生在鲜活的情境下应答所体现出来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与命题人对话:课标导航
【命题意图】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诗歌鉴赏的核心素养。它通过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技巧等的赏析,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从而提升考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评价。
【观点态度类题型设问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予以简析。2.作者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例: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020年新高考II卷)(一般情况下,题干中出现“观点、志趣、态度、评价,主张、在××看来”等关键信息,可判断为观点态度类题目,情感蕴含其中。)
诗歌难懂:字数少,篇幅小,减省多,需要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补充连贯。句式灵活,跳跃变化。诗意忌露,含蕴不尽,余味悠长。
(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一.宏观把握 知人论世, 通读文字。 投入情境, 体悟动情。 二、微观切入 关注题目,关注注释, 关注意象,关注选项, 关注题干,关注用典。
(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6.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6.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观点态度)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结合诗句分析)③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反面)要对人生和未来充满信心。(正面)(有一面即可)(结合诗句分析)
与答案对话 赋分细则:
1、手法:(各1分) ①用典,句意不解释或解释正确1分;解释错没分。用典故换作“用……的典例”,“借……之例”不给分 ②疑问句,1分,设问、反问不得分。用典或疑问句翻译后的意思应是是问白居易住得如何,或者过得怎么样。如果问惠远还在东林寺住吗等意思的没分。2、结构:必须基于内容理解正确。 第二句和第七句或尾联照应(或呼应),第二句引出尾联或为尾联做铺垫(或伏笔)均2分。内容理解错误,结构 不得分。有“引出下文”,但没内容,不给分。 3、主旨内容: ①即使分析的第二联,有单独成条或分点明确诗歌主旨且正确的给1分。答的第二联内容并写由此可见诗人劝白居易对未来充满信心不给分。 ②表达与主旨内容矛盾的如既写鼓励白居易归隐,淡泊名利又写前途远大,要充满信心的选对的点给分。即只要有正确理解就给分。 ③0分卷:完全误解了主旨,也没有明确表达劝白不沉迷佛教或对未来有信心的意思。 ④用“关心”“关切”“担忧”“慰问”等可以替代“问候”,可以给分。使用“同情”不给分。 4、解释意思:诗人住在惠远和尚居住过的东林寺还舒适吗?(1分)解释错误不给分。如问惠远住的怎么样,白居易还住在东林寺吗。
1.白居易身为朝廷命官,诗人不说官衔,而说东林寺,显然已知因迁谪不顺,寄心佛法的状态。2. “住得无”与首句中的“平安否”相似,都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问候,用惠远的典故与“雨花社”相应,暗示对友人积极进取的委婉劝告。
诗人住在惠远和尚居住过的东林寺还舒服吗?诗句表面上问白居易住得是不是还舒适,表达诗人对白居易的问候、关切,实际本意是劝告他要离开寺庙,联系尾联,就可以看出,诗人劝诫白居易要积极面对被贬的生活,不要消沉,沉浸在宗庙中,要乐观生活。
首句用问句表达问候,从侧面描写对白居易委婉劝告之意,与最后两句照应。
1.运用东晋高僧的典故来委婉劝告白居易的前途很远大,不要放弃; 2.与尾联“雨花社”相照应,可以看出第二句已经委婉的劝告 3.运用疑问句委婉将这一劝告表达出来
“对话”步骤小结: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步骤二: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步骤三: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进行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全国甲)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 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 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 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 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一身的。(观点态度)②曾巩羡慕归隐。(概括)他归隐山中,两眼清明,犹如超凡脱俗的神仙。虽然决定出山入仕,但内心深处依然羡慕飞鸟、僧人自在的生活。(分析)③曾巩积极入仕。(概括)虽然曾巩内心向往归隐,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苍生出山有深厚的济世情怀。(分析)
1.加强对题干的解读,问什么答什么。2.加强答题规范化训练,熟悉标准,反复推敲。3.强化对不同题材的诗歌解读及术语理解。4.强调书写,规划答案版面。“点对点呈现”+“有骨有肉,骨肉相连”
要站在阅卷人角度给自己找茬,不要站在考生角度给自己找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 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 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 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 伊斯兰教创始人 默罕默德愿你在饱腹之外,眼里有高考,心里有星辰,生活有诗意!
202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想情感题,评价观点态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评价观点态度 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评价思想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 诗歌鉴赏复习专题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件+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 诗歌鉴赏复习专题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件+试卷,文件包含2021年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pptx、2021年诗歌鉴赏一轮复习专题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试卷doc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